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

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

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

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意思是: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山。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故答案为:⑴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⑵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A.曹操B.王湾C.陆游D.龚自珍(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

”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

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而”好。

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______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下联:________登飞来峰,抒写________,诵之________【答案】(1)B(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解析】【分析】(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A项,曹操(东汉末年);B项,王湾(唐代诗人)C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D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

由此可知,网友丙的理解是正确的。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

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

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

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

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___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你对题目中“路”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

(诗词曲文皆可)【答案】(1)美国;弗罗斯特(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解析】【分析】(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它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谨慎;同时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

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

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

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

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

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

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

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

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意思是: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山。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故答案为:⑴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⑵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

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

这里用“珠”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⑵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

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⑵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

“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

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你赏析一下。

【答案】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答案】(1)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2)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

【解析】【分析】(1)“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其中“无限”一词修饰“绿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

由此抒发了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的情怀。

(2)“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

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

故答案为:⑴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⑵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2)“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解析】【分析】本题考察课外的诗歌鉴赏,考了诗词提炼、诗句赏析;但诗人思想感情这一考点并未覆盖到,题目设置较为一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结合“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得出:漂泊异乡;结合“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得出:景色凄凉;结合“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得出:孤独寂寞;结合“独夜忆秦关”得出:夜忆秦关。

然后综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

从以下角度赏析: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2.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下面的词语:①龙钟:________②凭:________(2)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1)①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②凭:请求,烦劳。

(2)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分析】(1)“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龙钟”的原意是指流泪的样子。

这里的意思是沾湿。

作者此时身居边塞,远离家乡,每每念及,双袖就为泪水所沾湿。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凭君传语报平安”: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凭:托,烦,请。

(2)因为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因为有浓重的思乡念亲之情,才在无纸笔顾不上写信的情景之下,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报的是平安,是因为不想让家人挂念,这也是亲人最关心的问题。

所以三四句是把一二句中的浓重情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并不矛盾。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故答案为:⑴ ①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②凭:请求,烦劳。

⑵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叙述的事情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3.请你分别对含“最”字的两句诗“最是一年春好处”和“此物最相思”进行朗读设计,并阐述理由。

朗读技巧提示:停连、重音、节奏、语气、语速、语调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答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快,来表现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最”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所以“最”应读出欢快,欣悦的感情。

《相思》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所以“最”应重在抒情,读出对友人的思念。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快,来表现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最”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朗读设计的能力。

朗读设计包括设计朗读的停连、重音、节奏、语气、语速、语调等。

要对诗中的某个词进行朗读设计,最关键的是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不同,朗读的设计也不同。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2)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解析】【分析】(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第四句描绘的是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的画面,而第三句展现的是牛羊自回村子的画面。

牛羊自己回村子看出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相处和睦,整体氛围是闲适的,而儿童不认识官员的衣冠,看出这里的人都不追求名利,性格淳朴,追求自然。

故描绘了闲适恬淡、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2)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和“长松”联系在一起,指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遮住阳光,形成绿荫,给人阴凉的感觉。

草木茂盛,绿树成荫,整体的氛围是清幽美好的,故情理之中。

故答案为:⑴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⑵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点评】⑴本题考查画面概括。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⑵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首先理解诗句,然后理解词义。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溪桥晚兴郑协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苹苹:草木茂盛。

③杨花:喻身世飘零。

④④杜鹃:喻故国之思。

(1)“杜鹃”常被用作凄凉哀伤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有多种称呼,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杜鹃”被称为“________”。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答案】(1)子规(2)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

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一一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根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杜鹃”被称为“子规”。

(2)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理解诗词内容,结合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

从“寂寞亭基”“一川晚照”“听杜鹃”中可看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孤独和惆怅,所以“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这只是表面上的。

并且结合诗人的“南宋遗民”的身份,更可见诗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故答案为:(1)子规(2)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

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一一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积累。

(2)本题考查重点词句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品味关键字词的能力。

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词句。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容,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e):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清新;优美(2)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解析】【分析】(1)考查意境特点。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作答时要理解诗意,“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意思: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

这两句写出了雨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

所以可答“清新”“优美”。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唯有啼鹃似留客”,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

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前提。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诗句,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7.古诗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李白的诗和武元衡的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