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18.6
桀:jié 耦:ǒu,两人并耕 然:对 谁以:与 易:改变 从:跟随 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 辍:停止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 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 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 追随那些隐士。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 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 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14.38
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做:为
14.39
既而:不一会儿 莫己知:莫知己 斯己:守己,指洁身自好。 而已:罢了 果:坚决 末:无
荷蒉者的处世主张是什么? 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达权变,洁身自好。
加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
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 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 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愿意做的事情也总能找得出借口。 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 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成功,往往住在失败的隔壁! 生活总是这样,你以为失去的,可能在来的路上;你以为拥有的,可能在去的途中。 不是某人使你烦恼,而是你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18.5
歌:唱歌 兮:语气助词 何:多么 已:停止 殆:危险 得:能够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 刘氏正义说,诚使哀公奋发有为,许可孔子请讨, 则孔子奉辞伐罪,必能得之三子,大服齐人,一 举而齐鲁两国之权奸皆有所顾忌,这也是乱世之 一治,可惜哀公终不能用孔子。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ppt课件
孔子会说什么?
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 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 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一种道义。
10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 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 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
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和“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精神。
6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弦外之音)?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14
孔子这句话不是骂他们,因为 上面有句“夫子怃然曰”,孔子 心里很难过,很落寞的味道,所 以告诉子路:“鸟兽不可与同群 。”鸟是飞的,兽是走的,人各 有志,各走各的路,远走的就去 远走,高飞的就去高飞。
15
何谓“辟人之士”? 何谓“辟世之士”? 对待“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乱世, 儒家和道家态度有何不同?
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另类 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 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 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 接舆是矛盾的。
11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 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 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 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 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 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 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一种道义。
10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 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 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
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和“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精神。
6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弦外之音)?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14
孔子这句话不是骂他们,因为 上面有句“夫子怃然曰”,孔子 心里很难过,很落寞的味道,所 以告诉子路:“鸟兽不可与同群 。”鸟是飞的,兽是走的,人各 有志,各走各的路,远走的就去 远走,高飞的就去高飞。
15
何谓“辟人之士”? 何谓“辟世之士”? 对待“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乱世, 儒家和道家态度有何不同?
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另类 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 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 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 接舆是矛盾的。
11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 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 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 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 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论语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6张PPT)
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
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
将证实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探讨
这样做是否有干涉别国内政,多管闲事之嫌?
• 弑君:以下犯上,篡权夺位,谋害国君。
• 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 “春秋大义”
二、具体感知“知其不可而为之”
探讨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 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 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补充
• “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 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歧在于:隐士彻底 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 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政治理想,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又
要寻找开明君主,拼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
当时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
欣赏,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过于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隐士的态度是“知其不可而避之”,他的态度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以为最好的选择是‘无可
•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 (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
(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 动用法,使之(子路)食。 • (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 法:使其二子见(子路)。 • (4)“ (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其邦混乱。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探讨
针对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体会哀公,三桓及 孔子的态度。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优质课件PPT
“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境, 例如无止境的生存压力,理想遭遇挫折, 或者处于人生的瓶颈期。这时候,我们 是选择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呢?
谢谢大家!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有两点我们要注意。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为了正义事业 和崇高理想。若是为了个人私欲,是逆潮流而动, 那是绝对不能“为”的。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 不应做无谓的牺牲。所以鲁迅先生反对“徒手请 愿”。
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斋,而请伐齐, 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 “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 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 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左传·哀公十四年》
研习与讨论
请阅读课文18.5、18.6、18.7、 14.39四章。分小组讨论,每个小 组重点研习一章。思考并回答两个 问题: 1.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荷蒉者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什么态度? 2.孔子及其弟子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 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 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 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
——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孔子与他的“道”
• 材料三:
•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 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 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 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
——李泽厚《论语今读》
在举世昏昏的时代,孔子就如“黑暗王国里 的一枚残烛”(鲍鹏山语),四处碰壁,“累 累如丧家之狗”。终其一生,他的“仁”“礼” 理想都没有得到实现。他失败了,而且他明知 道这种失败是必然的。这是个人意志在一个时 代面前的失败,这是伟大英雄的失败!残烛的 微光在那个时代熄灭,却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千 秋万代!
知其不可而为之 PPT课件
明知如此,为何孔子还要如此隆重
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
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有自己 的本分,应依礼行事,他曾说过: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更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 就是冒天下大不韪。此种行径应该 天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 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 的君主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 的体现。
知其不可而为之
yú 1、弑 2、接舆 Jiénì 3、长沮 jū 4、桀溺 5、耦而耕 ǒu 6、耰而不辍 yōu o 7、怃然 wǔ 8、荷蓧 hèdià ng 9、黍而食 shǔ 10、击磬 qì kuì 12、硁 kēng 11、荷蒉 hè
shì
3、 哪里最先提到课题?
•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 曰:“奚自?”子路曰:“自 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 为之者与?” • 是:指示代词,此人. • 特殊句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以往的已经不可制止, 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趋而辟之:他快步离去避开孔子。
本章内容是接舆评孔子德衰。
说说接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 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 真是德行衰微啊!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 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 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 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
1、其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 D 謂:( ) (A)明知是錯,執意去做 (B)不管可不可以做,做了再說 (C)沒有能力,勉強去做 (D)義之所在,堅持去做
2、在你看来,“其”和“之”应该
指代什么?
知 知道 讨伐弑君者 其 那 恢复周礼,实践自己 不 不 的政治主张 可 能(成功) 而 却 为 (还要去)做 之 这些事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课件
• 要点: 孔子不得志,荷蒉者认为应该通达权变, 洁身自好。
荷蒉者: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1、孔子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隐喻什么?
隐喻自己的主张不能行于天下了。这两句话 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
2、“吾已矣夫!”是否流露出消极的悲观情绪? 意味着孔子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吗?
没有。他意识到此生无缘理想社会,但心情不是 悲观消极,而是因时光流逝,却无法推行自己的 政治主张的焦灼和不安。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仍 执着地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待明君 常识。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弦外之音)?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
第二位隐士(长沮)的回答是什么意 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 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 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 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 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 候就看不见。
现在楚狂用凤来比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之时 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 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
荷蒉者: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1、孔子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隐喻什么?
隐喻自己的主张不能行于天下了。这两句话 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
2、“吾已矣夫!”是否流露出消极的悲观情绪? 意味着孔子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吗?
没有。他意识到此生无缘理想社会,但心情不是 悲观消极,而是因时光流逝,却无法推行自己的 政治主张的焦灼和不安。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仍 执着地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待明君 常识。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弦外之音)?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
第二位隐士(长沮)的回答是什么意 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 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 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 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 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 候就看不见。
现在楚狂用凤来比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之时 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 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共41张PPT)
《论语》选读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学习目标
1、通过启发式的提问,隐士与斗士对比探讨,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 立坚毅品质。
重点: 1、通过隐士与孔子之徒的对比,理解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辩证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 涵。 难点: 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 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 明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 “为”,明知“不可”也要“为”。
正音:
舆 长沮 执辔 辍 怃然 耰 yú jū
pèi chuò
wǔ yōu ǒu
耦
词类活用
1、止子路宿:使动,使……止、留。
2、杀鸡为黍而食之:sì ,使吃,给吃。
3、见其二子焉:xià n,使……相见。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均为使动。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孔子)之三子告(之),(三子)不可。 2、(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3、子路行,以(之)告。 4、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5、丘不与(之)易也。 6、(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探究二
读“楚狂接舆”思考:李白有诗“我本楚狂
人,凤歌笑孔丘”,接舆为什么嘲笑孔子?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内心? 要点:“凤鸟待圣君乃见”,当时政治礼崩 乐坏,孔子不应这样做。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 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 悲凉。
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 么含义?
击磬于卫
楚狂接舆 荷条丈人 凤鸟不至
探究一:
读“沐浴而朝”思考: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试题链接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楚狂接舆: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 楚狂接舆:狂放游侠式的隐士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01
特征:他是清高孤傲、有人情味,能济人危困,漠视君臣伦理,却又不失长幼之节
第二章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01
04
02
03
浙江东阳中学09年3月月考试题
比孔子于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 非孔子周行求合, 故曰衰。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 )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楚狂接舆: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 楚狂接舆:狂放游侠式的隐士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01
特征:他是清高孤傲、有人情味,能济人危困,漠视君臣伦理,却又不失长幼之节
第二章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01
04
02
03
浙江东阳中学09年3月月考试题
比孔子于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 非孔子周行求合, 故曰衰。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 )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ppt精品课件1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14.21
弑:杀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源自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 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 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 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 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9.9
已:完毕
面对世人的反应,孔子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 失意,无奈,悲凉。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 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
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 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 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 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 烈自信,是道德勇气, 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 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 识分子的楷模。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14.21
弑:杀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源自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 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 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 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 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9.9
已:完毕
面对世人的反应,孔子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 失意,无奈,悲凉。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 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
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 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 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 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 烈自信,是道德勇气, 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 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 识分子的楷模。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 共18页PPT资料
[探究] 本课中出现的隐士有哪些?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
[探究]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写隐士 的目的何在?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入世) 隐士避世(出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 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 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 模。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仁者,大 智者。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 定谁,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回到“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 主义者的形象勾画。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 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 的人。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大 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 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 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 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 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 正
加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
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 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 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 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 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 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 千里焉。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 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探究五
①纵观全文,思考: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隐士避世。 总结: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 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 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 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几位隐士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与孔子 不同,多有愤世嫉俗之心,他们对孔子,既有敬重的成分, 也有劝喻、讥嘲的成分,态度较复杂。
课堂总结——
孔子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吕氏春秋》中记载“孔子周 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君”,在没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 矢志不渝的穷学生,靠一辆木轱辘破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的理想,一国 一国地去叩见国君,竭尽全力去修复已经”礼崩乐坏”的周王遗风。这是一 种只有“傻子”和“神仙”能够做的事情。困于陈,囚于匡,被驱逐,遭暗 算,从没有留下任何绝望的记载,反而是不厌其烦地用近乎常识的深刻哲理 去游说劝解那些社会大变动中的既得利益者。试想,在这样的君主面前大谈 “上仁”“下礼”能行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岂不愚乎?然而我们的孔老 师却是无怨无悔,而且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 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 艰苦奋斗、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作岸,山 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 船到潮头自然直”的自信。
探究二
仕与隐的争论
①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么含义? ②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为什么“欲与之言”? 你觉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 ③长沮,桀溺的话各有什么含义?
探究二
仕与隐的争论
④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后,孔子为什么会“怃然”而叹?? ⑤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 了呢?请简要分析? ⑥荷蓧丈人为什么要用丰盛的饭菜招待子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18.7 章
【评析】子路寻师,路遇丈人,丈人却说‚孰 为夫子‛,态度甚倨,然而子路却是以礼相待, 最终丈人留宿子路。接下来子路的一番言语实 际上体现了孔子的意图。依孔子之见,无论长 沮、桀溺的避世还是丈人的隐居都是不合于义, 且乱大伦。所谓大伦就是君臣之义。而丈人使 二子见子路,也是明知长幼之节不可废,子路 由此导出长幼之节尚不可废,更何况于君臣之 义呢!而孔子出仕就是为了行君臣之义,虽其 道不行也不可废其义,尽到一个士大夫的职责, 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犹 可 默 夺 强 臣 之 魄 。
而 君 臣 之 大 防 ,
纵 无 益 于 齐 ,
欲 明 大 义 于 三 家 也 。
而 必 以 告 者 ,
——
第二部分
“仕‛与‚隐‛的 论争 第二章——第六章
第二章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 言。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 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 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 称楚狂接舆 。
问津:本意是询问渡口,现比喻探问或尝试。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 与:同‚欤‛ ,疑问词。 问于桀溺:于桀溺问,‚于‛,向。介词结构后置 。 辟:通‚避‛ ,逃避。 子路行以告:省略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第三章18.6 章
【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却 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 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始终恭敬有 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 一则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 不妨傲慢放肆些。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 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 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 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 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 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张 岱 《 四 书 遇 》 中 引 袁 了 凡 的 话
亦 孔 非 子 不 非 知 不 三 知 子 哀 之 公 不 不 欲 能 讨 讨 , , •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 政。”
针对别人的嘲讽,孔子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1)觉得他们很有见识,很想结识他们 (2)有一点失落、难过、痛苦的感觉 (3)觉得人各有志,坚持走自己的路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 之徒与而谁与?”
• 探究:你是怎样看待“隐”与“仕”的?
• 赞成“仕”的观点。
• ①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 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 忧患意识。
•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 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 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 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 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 十一代孙 )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荷蓧丈人:挖苦鄙视,善待其弟子。批评他不务实。 •特征:他是清高孤傲、有人情味,能济人危
困,漠视君臣伦理,却又不失长幼之节
小结性思考:为什么把这几个故事 编在一起,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 名之?
明确: 三个故事写了四个隐士对孔子师徒的奚 落嘲弄,充分说明孔子当时要推行所谓的 “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即使 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这样物质的、 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都是孔子知道的, 这就更能彰显他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 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主动积极 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既表现 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 实政治的失望。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 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 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 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 断更为悲观厌世。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 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 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 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 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 幼之节。
第二章
孔 安 国刘 的宝 话楠 《 论 语 正 义 》 中 引
故 曰 衰 。
非 凤 比 孔 鸟 孔 子 待 子 周 圣 于 行 君 凤 求 乃 鸟 合 见 , , 。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 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 衰微啊!
第二章阅读18.5章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第二章阅读18.5章 接舆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他却 不屑与孔子交谈“趋而辟之”呢?
明确: 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 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说;如果和孔子交 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
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
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第二章阅读18.5章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 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第四章18.7 章
【18•7】子路从而后,……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后:名作动,落在后面 拱:拱手,两手相合以示敬意。 止:使…停止,留下。 食:使…吃。 明日:第二天。 见:使…见。 至,则行矣:省略句。 反:通‚返‛,返回。 洁:使…清洁。 之:主谓之间,取独。
子路曾说孔子“迂”,庄子的《渔父》中 的渔父其实也觉得孔子“迂”,本专题中的接 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晨门人、荷蒉者、 练习中的郑人也都觉得孔子很“迂”。
第一部分
讨伐弑君者
【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 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 后,不敢不告也。‛ 弑:杀 孔子当时已经不是鲁国 夫三子:那 的司寇了,为什么还要管这 以:因为 件事? 孔子循礼卫 之三子告:到,往 道,不敢不告。 可:同意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 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 同?从中表现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楚狂接舆:敬佩其 •楚狂接舆:狂放游 为人,反对其做法。 侠式的隐士 为他惋惜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他
们各有什么特征?
•长沮桀溺:故意刁难,试图瓦解其队伍。批评他看不 清形势。 •特征:他们是匿居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 不近人情。
二则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们对 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种拒斥感。
第三章18.6 章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 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 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 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 ②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知其 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第三章18.6 章
朱熹:惜其不喻己意。
在听了子路的报告之后,孔子为什 么会‚怃然‛呢?
这是因为虽然长沮、桀溺刁难孔子之徒问 津,孔子却很尊重隐士的清净不扰、洁身不辱 的拒污染的品德。而当时的社会现状也确实如 二人所说,纷乱不堪,‚而谁以易之‛一语, 不由得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因此, 从自己所尊重的隐士口中听到这种话语,使得 孔子内心的悲凉更为浓重,不禁‚怃然‛。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ūn) 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 不必以‛。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 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 与之言。 而:连词,表修饰 歌:名作动,唱歌 追:补救,挽回。 谏:制止。 下:名作动,下车。 殆:危险。 辟(bì ):躲开,避开。
【18•6】长沮(jū )、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 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 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 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 )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第四章18.7 章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 产的讽刺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 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 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 其不可而为之。
高考题链接
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 指什么?(2分)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 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 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第三章18.6 章 在‚怃然‛之后,孔子又道出一番 话来,对这些话语应该作何理解? 在‚怃然‛之后,孔子并未就 此放弃,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子路 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 渝的心迹。
第三章18.6 章
在‚怃然‛之后,孔子并未就此放弃,而 是以此为契机,对子路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 矢志不渝的心迹。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儒家认为,即 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 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 行者,他感到自已有一种责任感。正因为社会 动乱,天下无道,他才和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 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 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