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庸》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1、最高的道德标准【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读解】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

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拟容易做到了。

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拟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标准而加以提倡呢?2、谁能食而知其味【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注释】(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

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 【读解】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

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

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到达“中和”的恰到好处。

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3、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管子·修权》
赏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 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百年大计,教 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 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 也是不容易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 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 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 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有些东西不学 (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 不要放弃;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而没有听明白就不要停止询问; 要么不思虑,思虑了而未能彻底明白,就不停止思虑;要么不 辨析,辨析了仍不明晰那就不中止辨析;要么不去履行,履行 了但不够笃实,那么就不停止履行。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 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十倍的工夫就能成功,我用 一千倍的工夫。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 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 得刚强。
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 有关案件的事实
四、文言句式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3.恐惧乎其所不闻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5.诚者,天之道也
___判__断__句_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汲取《中庸》智慧,引领向上人生:《中庸》导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这样一部厚重的经典,如何让高中生不惧怕、愿意读、有兴趣读,这是导读课的意义。

这节导读课,尝试从理解概念、与现实学习和生活结合来谈感受等,从孔子的言行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试图让学生浅尝后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继续阅读。

本课是节翻转课堂。

学生课前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课堂任务中通过内化、拓展,理解孔子“中庸之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并探讨“中庸之道”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该书中的主要的哲学观点;2.通过举例体会并理解阅读这本实学著作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3.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4.给予学生以读书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庸》的兴趣。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具准备:微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学生齐背《关雎》,以《论语》中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导入新课。

二、初读《中庸》,了解“中庸”内涵(一)课始检测首先,检测同学们对《中庸》中字词等梳理情况,根据题干要求,选择相应的答案。

练习题附后。

(二)初读释义1. 什么是“中庸”?请阅读第一章。

(第1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明确:“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最高境界:致中和。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文章,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通过哲学思想的探讨,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经典的思想魅力,提升“人性”境界。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理解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由浅入深地理解中庸的精神实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中庸易中天教授在《中国智慧》这部著作里说到,法家是斗争的哲学,道家是转化的哲学,而儒家是中庸的哲学。

很多人将中庸理解为折中、模棱两可、保守与妥协、骑墙、和稀泥、好好先生,各打五十大板,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识中庸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

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

节:节度法度。

致:达到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第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4、试着自己读一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研究课教案【教学目标】理解“中庸”内涵,体会中庸思想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件器具,一下当年鲁桓公警策自己时用的。

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个瓶子?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

”这个瓶子有什么特殊之处,让孔子对它大加称赞。

“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

这是一个很奇怪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

鲁桓公以此瓶来警示自己,警示自己什么呢?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并以此警戒自己,以利于自己的统治。

但也有人认为欹器是中庸的象征。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历代人人志士所追捧呢?我们今天一起走入中庸。

老师: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

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无数人奉为经典,认为中庸思想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冯友兰先生甚至将“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人生准则书写于书房之中。

可见,中庸思想并不是如大家想得那么简单。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中庸》,体会中庸思想的现实魅力。

二、教学步骤(一)中庸和乡愿的区别1)乡原(愿),德之贼也。

2)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一,挑不出毛病。

所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就是你要反对他吧,他没什么可反对的;你要批评他吧,他没什么可批评的。

第二呢,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又廉洁(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所以,第三,大家都喜欢他(众皆悦之)。

第四,他自己也很得意(自以为是)。

中庸教案5

中庸教案5

中庸教案5第一篇:中庸教案5中庸教案(五)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翻译下列文句。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合作探究1、“中庸之道”的内容包括“五达道”,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五种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2、第五、六、七段节选自《中庸》的二十章。

第五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内容“三达德”,即运用中庸之道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须具备的三种品质。

说说为什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远近,智慧自出。

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

“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3、第六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内容“九经”,它们是运用“中庸之道”治理国家应做的九顶具体工作,“九经”指?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大臣)、体群臣(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工匠)、柔远人(优待远客)、怀诸候(安抚诸候)实际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达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

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教学案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教学案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对应学生用书P35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孔子生孔鲤,孔鲤先孔子而亡,孔鲤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为其中之一。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故后世称子思、孟子学派为“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刘向《别录》把《中庸》列为《礼记》中的“通论”一类,把它看成是从总体上来论述儒家学术的基本原理的作品。

《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代儒者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

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漳州正兴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教案率性之谓道()我知之矣()率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知知者过之()将率不能则兵弱()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绝宾客之知()诚者,天之道也()诚诚如是,则霸业可成()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乃能衔哀致诚()3、古今异义(1)从容中道古义:自然而然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古义:坚守不渝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博学之,审问之古义:审慎地询问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天地位焉位:_________________ 来百工也来:_________________虽柔必强强:_________________ 柔远人也柔:_________________子庶民也民:_________________ 修身也,尊贤也贤:_________________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一:_______百:________ 十:________ 千:________虽愚必明愚:________5、文言句式(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2)诚者,天之道也()(3)可离,非道也()(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四、文本内容解析1、如何理解“性”、“道”、“教”的含义及其关系?明确: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与人是一体的,“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朱熹《论语集注·季氏》),天不仅化育了万物,而且把天的正理也赋予了万物,所以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性”。

“率性之谓道”,“率性”的意思并不是任由本性为所欲为,而是说,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

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

中庸教案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中庸教案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中庸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教案: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课标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庸》的部分章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明白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做有道德、有品质的小学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庸之道的含义,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交通安全视频,让学生了解行车礼让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以及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如何将中庸之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遇到交通拥堵时,如何做到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中庸之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中庸之道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心得体会。

2. 家庭作业:观察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并与他们交流心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行车礼让的重要性。

通过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第二篇《中庸》教案(大全5篇)

第二篇《中庸》教案(大全5篇)

第二篇《中庸》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第二篇《中庸》教案《中庸》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内容】《中庸》P4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尤其是文中排比句。

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教学准备】教材《国学经典》课本【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朗读上节内容。

二、初读课文1、配乐诵读:要求: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出示,带拼音读)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老师范读。

要求:让学生听清吟诵的节奏,划出停顿符号。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个人表演读、四人小组连读、竞赛读、开火车读、对读等)三、整体认知1、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2、全班交流。

3、教师帮助理解词句。

【译文】所谓的诚信,是上天的道路;诚信的道路,就是人的道路;诚信的人,不必勉强而处中道,不必思索就能达到,走从容不迫的中庸之道,就是圣人。

要做诚信的人,就要选择至善的道理而坚定不移实行。

广博地学习,反复地审视,谨慎地思考,明白的辨别,才能老老实实地行为。

有不想学习的,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问的,就是问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思考的,就是思考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辨别的,就是辨别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行为的,就是行为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

别人有一样才能,自己就要用百倍功夫;别人有十样才能,自己就要用千倍功夫。

果然能走这条道路,虽然愚蠢必然会明白起来,虽然柔弱必然会刚强起来。

四、拓展1、说说身边勤奋好学的同学的事例。

2、读读关于富豪李嘉诚成功的故事。

五、熟读成诵六、小结同学们,希望你们能真诚待人,刻苦好学,不懂就要主动请教他人。

第《中庸》教案(1)

第《中庸》教案(1)

第《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庸》的第一、二章内容。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为人处世原则。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二章“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中庸》,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素养。

3. 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重点:《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中庸》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2. 课堂讲解(20分钟):详细解读《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分析文言文词汇、句式,解释中庸之道的含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关于中庸之道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并解释其中蕴含的中庸之道。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

2.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

3. 思考题: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认识。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庸之道的含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

板书设计:《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章二、教学目标:理解中庸之道、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文言文阅读技巧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庸之道、文言文阅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课本、注释本七、作业设计:翻译、举例、思考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学效果、阅读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解读。

高中语文《中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中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中庸》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教学案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教学案

有关读物《中庸》节选1.累积文言知识,掌握文意。

2.理解中庸之道的详细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本质。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看法的内涵。

对应学生用书P35一般以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 483-前 402) 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录,孔子生孔鲤,孔鲤先孔子而亡,孔鲤生孔伋 (字子思 )。

孔子逝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为此中之一。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故后代称子思、孟子学派为“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朝儒者的改正,大概写定于秦一致全国后不久。

刘向《别录》把《中庸》列为《礼记》中的“通论”一类,把它当作是从整体上来论述儒家学术的基来源理的作品。

《中庸》被尊敬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生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代念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b5E2RGbCAP《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一般以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朝儒者改正,大概写定于秦一致全国后不久。

它也是中国古代议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全力尊敬《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此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念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p1EanqFDPw《中庸》是儒家论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涵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它重申“中庸之道”是人们片晌也不可以走开的,但要推行“中庸之道”,还一定尊敬天分的天性,经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数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DXDiTa9E3d《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肯,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

要求在办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RTCrpUDGiT《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一定好“三达德”,推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地。

中庸全文教学设计

中庸全文教学设计

中庸全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庸全文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和核心观点。

3.分析《中庸》的重要篇章,如“中庸”、“温故而知新”等。

4.掌握《中庸》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

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庸》的重要性和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系,提出学习《中庸》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步:背景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介绍《中庸》的作者孔子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和他对道德伦理的思考。

第三步:课文解读(40分钟)教师就《中庸》中的重点篇章进行解读,如《中庸》篇、《温故而知新》篇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重点段落、分析篇章结构、解释难点词语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庸》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要点提示*《中庸》篇:教师可以解读《中庸》的基本含义,如“中”、“诚”、“忠”等。

《温故而知新》篇:教师可以解读《温故而知新》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第四步:阅读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中庸》的阅读实践。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重要的篇章进行深入理解和讨论,可以结合个人的经历和观点,展开交流。

第五步:课堂讨论(2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对《中庸》的理解和思考。

教师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六步:总结(1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中庸》的重要性和其对个人品质的培养意义。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用《中庸》的原则。

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中庸》的篇章,帮助学生理解其核心思想和道德原则。

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读书笔记法: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读书笔记,对认识和理解进行整理和总结。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有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高考语文《中 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中 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单元进一步研读儒家思想,主题是“修齐治平”,分别研读《大学》节选和《中庸》节选。

本节课学习“相关读物”中《中庸》节选部分。

《中庸》是儒家学说最早而且最精密的哲学之一,是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他所宣扬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原则虽然是时代的产物——倡导建立包含礼仪仁爱等内容的儒家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普遍积极的意义,应当传承汲取成为我们的智慧和品质。

本文教学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思考理解本质内涵并进行现代解读,阅读时注意与前面学习过的儒家文章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部分难解的文句教师要加以深入浅出的点拨。

一课时完成。

三、点评: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句没什么大的障碍,但是对中庸之道,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

因为文本对他的内涵的阐释不详细,行文的逻辑不和我们现代人一样清晰明显。

教学中注意引导联系儒家相关思想和相关文章来解读,尤其是对文本的感知思考深入解读。

本课教学从字面词句开始不断深入导到思想内容骨髓,师生共同挖掘联系综合。

教学中按照学生阅读心理和认知规律,做好适当的铺垫,深入浅出的按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顺序推进,教学从第一段开始,把握全文的主旨,即领会中庸的相关概念的内涵,突破难点,然后去触摸中庸的本质,接着从文中找出中庸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最后升华为人生的意义和智慧,解决了重点。

教学环节尽量减少,精心设计提问,关键是要以一当十。

深入的导引,让学生在思想的天空中翱翔。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整个课堂学生都在能动的阅读思考,教师只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搭扶一把,教学中带领学生对文本融汇贯通,真正的深入整合理解,然后走出文本,做到辩证分析,古为今用。

把阅读看作是生命体验思维发展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语文课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紧紧融合,整体推进,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思维的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四课时完成。

一、二课时学习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三、四课时理解运用。

第一二课时一、知识链接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

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

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3、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二、自主学习1、朗读正音发而中节民鲜能久矣敬大臣,则不眩笃行之不可须臾离也莫见乎隐好学近乎知2、解释加线的词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不可须臾离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莫见乎隐()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万物育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不肖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力行近乎仁()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体群臣也()敬大臣,则不眩()不勉而中()()笃行之()弗措也()三、合作探究(一)1、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情形。

天地位焉亲亲也子庶民来百工中庸其至矣乎柔远人2、指出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今义。

道之不行也择善而固执之者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可离,非道也。

故君子慎其独也。

民鲜能久矣。

恐惧乎其所不闻。

4、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显乎微()中庸其至矣乎()吾尝疑乎是()好学近乎知()四、展示评价五、合作探究(二)1、口头翻译全文。

六、展示评价。

(组织分小组展示)七、课后练习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命之谓性性:本性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适合,符合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D.子庶民。

则百姓劝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不勉而中择善而固执之者也B.喜怒哀乐之未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尊贤,则不惑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D.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答案:A项:就,连词;并列,连词。

B项:助词,不译,取独;的,助词。

D项:于(在),介词;于(比),介词。

C项:“则”,就,连词。

参考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德,圣人(遵循本性)修明道德,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表现都能合乎节度,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推行的准则。

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都能各安其所,万物得以化育了。

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常常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很少能做到,(这种情况)已经很长时间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无能的人根本做不到。

没有谁每天不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知道这三点,就知道修身的方法了;知道修身的方法,就知道治人的方法了;知道治人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家国的方法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

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

让自己变得真诚的人,选择至善的道德,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

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即使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第三课时一、自主学习:翻译下列文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4、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二、合作探究1、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

“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

“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独自修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慎独?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什么叫“中庸(和)”?“中庸”的重要性在哪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

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

“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作用: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4、“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5、第三章说,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

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才符全“中庸之道”?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结合这句话谈谈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人际关系?7、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不够。

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

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展示交流四、点拨评价五、作业: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和”。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衷共济(事业)和气生财(生意)政通人和(政治)协和万邦(外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概括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

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

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第四课时一、自主学习:翻译下列文句。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合作探究1、“中庸之道”的内容包括“五达道”,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五种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2、第五、六、七段节选自《中庸》的二十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