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课 辛亥革命
1.经济发展:甲午战争后到清末的"新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奠定了革命的物质基础。
2.阶级力量壮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得到壮大,奠定了革命的阶级基础。
3.思想动员
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①条件:新式学堂的兴办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答案提示:①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各界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追求强国富民道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关头几乎同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③这两派在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有其共性。④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⑤两派围绕国家体制、斗争策略以及土地政策发生了一系列争论。⑥最终事实说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造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不管它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没有改造中国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失败。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㈠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㈡1895年,康梁公车上书,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
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⑵革命指导思想的提出:三民主义
①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时间、主要内容)
②三民主义的提出(主要内容、核心)
4.组织建设
⑴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①兴中会的建立(时间、地点、人物、地位、入会誓词、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革命背景(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虛。
2、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
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革命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定都南京。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历史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革命结局: 1912年3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表现:(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5、历史功绩(1)性质: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①政治:(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和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13课《辛亥革命》
立宪派和旧官僚施压 革命阵营Fra bibliotek革命党人
探究:革命党人面临那些压力?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
如何处理?产生了什么结果?
探究:读图讨论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
⑴主观原因: 袁世凯的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 ⑵客观原因: ①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对革命党人的进攻 ③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根本)
帝制终结和袁世凯掌权
1912年3月,袁世凯在 1912年2月,清朝最后 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一位皇帝宣统(旁立者)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 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结束。 袁世凯窃取了。
被迫重用
清政府
逼宫
政军 治事 欺进 骗攻
支持
帝国主义列强
军 事 威 胁 外 交 孤 立
妥 协 退 让
经 济 封 锁
小站练兵
1905年留美学生合影
建于1905年的山东电灯公司
1905年留美学生合影
清政府实行“新政”
材料:
1895-1911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新办民族 新增民族工 平均每 年份 工业总数 业资金总额 年设厂 /家 /万元 数/家 18951900 190l1911 100 340 4500 5600 16.7 31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 社会—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 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 礼 帽…… 革命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请回答:
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D
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 要是指 (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B、积极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 C、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纲领指导 D、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C
二、中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成立(辛亥革命的高 潮)
1、概况:时间、国都、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时间:1912年春 (2)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④⑤⑥
(3)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 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性 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 步意义。
思考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原则。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的两面手腕。
武装起义,……宣传组织工作。 (6)导火索:保路运动。 3、爆发:1911年10月
驱除鞑 虏,恢复 中华
核心
创立民 国
民族主 义
民权主 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制度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解决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的主要缺陷有 ( )①反帝目标不明确 ②反封建目标不明确③不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 ④土地 革命纲领不彻底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 大。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和妥协性。
(1)胜利理由: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 和自由的权利;
第13课辛亥革命
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 决定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任务。
★各地响应起义
京师
太原
西安
镇江 江宁 苏州 上海
武昌起义后全国 成都
安庆
武★昌武昌
杭州
长沙
南昌
15个省宣贵阳布独立 福州
昆明
广州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 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1905年,中国同 盟会在东京成立, 总理为孙中山;这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 统一的资产阶级革 命政党。
1、概况:①时间:1905年;
2、性质:近代第
②地点:日本东京;
一个统一的资产阶
③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级革命政党。
④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3、意义:标志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族革命前提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核心
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 “核定地价”“国民 共享”是资本主义土 地纲领。
社会革命补充
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的意义
进步性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 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 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 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全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高考考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纲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朝的灭亡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基础知识】一、武昌起义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5、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出现兴中会:1894,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十四字纲领同盟会:1905年,东京,十六字纲领,《民报》,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6、革命实践:发动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二、中华民国成立1、概况:1912,民国元年,总统,南京,五色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A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否定专制)B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C、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自由平等民主)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E、实行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性质: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二、结局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2)过程:清帝退位1912.2——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辛亥革命的失败:1)表现: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2)原因: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重难点】一、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史料与解析】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清廷颁谕宣布实行“新政”世有万祀①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穷变通久,见于《大易》②;损益可知,著于《论语》。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当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
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渐变雍正、乾隆之旧。
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
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
自播迁③以来,皇太后宵旰④焦劳,朕尤痛自刻责。
深念近数十年积敝相仍⑤,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
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懿训⑥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自丁戊⑦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⑧……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
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⑨,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初十)条【解读】这是通常所谓清末“新政诏”中的话。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也就是1901年1月29日,流亡于西安的慈禧太后主使,以光绪帝名义发布“变法”上谕(通常也称“新政诏”),宣布要进行变法,实施新政,并号召各有关大员发言参议。
而在此上谕中,清廷对变法的原因、范围、方针原则等进行了阐述。
有些话语颇显冠冕堂皇,似乎变法的用心极诚,新政的范围很宽。
但从其所定方针和基本原则看,仍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资料显示:①所谓“穷变通久”云云,仍不出中国传统的变易观。
这不失为此时清廷酝酿变法的思想基础的一个方面。
②变法是应急之举。
促使清廷进行此次变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时势所迫,清朝统治者面对现实,切实感到不变法就摆脱不了穷途末路。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国体:主权在民,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 平等—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民权: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
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有选举 权和被选举权—保证真正民主 政体: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限制个 人专权 政府: 议会、责任内阁制—限制个人专权
影响:核心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以法律形式确
概括辛亥革命影响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①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 君主专 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 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 打击了帝国主义 ④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为中共革命提供了经验和继续革命的精 神、方法。
府军政大权、向革命派军事进攻 ② 帝国主义想革命派施压 ③ 革命派内部立宪派、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 孙中山实力弱小(无军队、经费、群众支持)
袁 世 凯
六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华 民国成立的 意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
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孙 中 山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族危
机加深(瓜分中国、辛丑条约) 2清末“新政”破产,加剧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4改良道路失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义和 团运动) 总之: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结 果,是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
三辛亥革命高潮
武昌起义: 过程—(由武昌—武汉三镇)
结果: ①湖北军政府政府成立——号 “中华民国” ②南方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 府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③帝国主义改变侵略策略:放 弃清政府,改扶植袁世凯
第13课:辛亥革命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 ◎
◎
◎
◎
分权与 制衡
平 等
主 权 在 民
产中 阶国 级近 性代 质史 的上 民第 主一 宪部 法资
主权在民: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 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专制与独裁 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 根本目的:维护共和制度
看了以下材料,想一想: 你对革命的前途有什么想法?
具体过程: 武昌起义——三镇光复——军政府成立—— 各省纷纷独立
阅读并归纳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南京临时政府(重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 国号 国都 国旗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 南 京 五 色 旗 公历 民国纪年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纪元
临时大总统
孙 中 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中国 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地点、组成团体、纲领、刊物、性质等) 标志:中国民族革命进入新阶段
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
萍浏醴 起义
浙皖 起义
黄花岗起 义
一、背景
2、可能性
山 雨 欲 来 风 满 楼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团体政党 革命形势发展 (军事基础)
3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武汉兵力空虚
北京
湖北军政府 成立后,
湖南、 陕西、江西、 云南、上海、 浙江、贵州、 江苏、安徽、 广西、广东、 山东、四川 等15省份宣布 独立。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 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 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 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 武昌起义,接各省纷纷响应,因1911 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 (共49张PPT)
协统黎元洪
第二幕 建国大业: 天翻地覆慨而慷
夺取政权: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 起义发动,当夜起义军占领楚 望台军械库。
1911年10月11日,武 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第二幕 建国大业: 天翻地覆慨而慷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第二幕 建国大业: 天翻地覆慨而慷
时间
学堂数
在校学生数
毕业学生数 教师数
1904 1906
1907 1909 1911
4476 23862
37888 59117 52500
69475 545338
1024988 1639641 1600000(约)
2167 8064
19508 23361 63556 90095
资料来源: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第一二三次教 育统计图表》.
第一幕 帝国斜阳: 山雨欲来风满楼
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
1872-18 百万以上
74家
有 6年 百万以上
棉纺织资 本数额
9862千两
26232千两 (1913)
——(严中平等编的《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第一幕 帝国斜阳: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幕 建国大业: 天翻地覆慨而慷
夺取政权:武昌起义
临时政府内阁会议
五色旗(五色即代表汉、 满、蒙、回、藏五个民族, 象征“五族共和” )
第二幕 建国大业: 天翻地覆慨而慷
巩固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材料三
之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
第13课 辛亥革命
安庆 杭州
昆明
广州
第二回:“青史千秋彰武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主力: 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 •过程: 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 →十几个省区响应独立
•局限: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
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 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 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 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一回:山重水复疑无路 ——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1912.3在北京就任
临时大总统
被迫重用 支持
清政府
帝国主义列强
军外 事交 威孤 胁立
经 济 封 锁
逼宫
1912.2.12 宣统帝宣布 退位诏书
立宪派和旧官僚
施压
革命党人
辛亥革命 对近代政 治进步的 影响?
“猿猴倒行逆施,凡我 国民群起而攻之。”
第二回:“敢叫日月换新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1912春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①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内容: ②三权分立
③责任内阁制
性质: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意义: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第三幕 尘埃落定留遗恨
第一回:山重水复疑无路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第二回:成败留待后人说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第二幕 春风送暖入金陵
第一回:“爆竹声中旧岁除” ——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二回:“敢叫日月换新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回:“爆竹声中旧岁除” ——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成员 总统: 孙中山 临时总统:孙中山 外交部长:王宠惠 国旗: 五色旗 陆军总长:黄兴 国都: 南京 教育总长:蔡元培 参谋本部总长:黄兴 纪年: 中华民国纪年 秘书处秘书长:胡汉民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法制局长:宋教仁 (以上成员都是同盟会员, 各部次长除1人外都是同盟 会重要骨干)
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
1912年
宣统帝退位
袁世凯和北洋将领 在就任宣誓仪式上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
表现:A对袁世凯妥协 帝国主义B支对持帝袁国世主凯 义抱有幻想 立宪派和C旧不官敢僚发乘动机进人攻民群众等
D.是中国彻底的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 中潘公展主要强调辛亥革命“反帝的意义”,即赞扬辛 亥革命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性质。
【对点训练】
2.台湾史学界多数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 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 一观点的是导学号 ( )
A.结束了封建制度
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l900年后,
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
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
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对点训练】
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
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腐败无能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 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 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 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 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立宪派 普通民众
原创3:第13课 辛亥革命
读书人:简单讲,还有这些不同:第一,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而 不再像以前那样是皇帝一个人的;大家都一律平等;不管你干什么职 业,只要是国民,都可以选举别人做官,别人也可以选举你,不像以 前只要“老爷”才有资格当官。第二,国家不再要皇帝,以前是皇帝 一个人统管大权,现在分给三个部门去管理,叫做,“三权分立”。 第三,国家最高长官叫做总统。但他不是皇帝,他由选举产生,有任 期,要受到各方面限制。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的是内阁和内阁总理,也 是相互限制,也不要当成是以前的宰相。 清朝遗少:变了,一切都变了……
(1)经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材料2: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 命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创办了一些进步报刊,大力 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2)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阵地、人物)
(4)实践经验:各地武装起义
(5)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2.爆发
默读课本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 1911.10.10武昌首义——三镇光复——军政府成立——全国各 省纷纷独立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从武昌首义成功开始,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最终使清王朝的统 治土崩瓦解。你认为这是历史的偶然吗?1911年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 景下发生的?经过了怎样的酝酿发展过程?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经济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 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 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 是先前的老总。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 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那邻村航船的七斤便着了道儿,弄 得不像人样子了……
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台一中 历史组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 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 的辛亥革命。
在悲伤的时候,不能失去信念;在幸福的
时候,不能忘记挫折。
一、革命酝酿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材料一 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创作“国乐”
(国歌),主要内容为:保牢疆土,靠老天庇佑,百姓欢
欣鼓舞。庆幸生于太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
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象天不会塌下,象海不会枯干。
思考:国歌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是否符合历史史实维护统治,推出了“新政” 和“预备立宪”,措施如下:⑴政治:裁冗官衙及军机处、 设内阁、资政院、地方自治。⑵经济:1902年清上谕,工 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设立商部,出台保商措施。 ⑶教育: 1904年,通过《癸卯学制》,分大中小教育层次,是现代 教育的开端。⑷军事:编练新军。 思考:清末实行“新政”根本目的是什么,客观上起了什 么作用? 2、经济基础:“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新学兴起,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探究: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成 功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成功说:革命党人的直接目标基本实现。
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促进了资本主 义发展。
失败说: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 1.直接理由: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根本理由: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泾渭分明】1.掌握《临时约法》的内容及评价。
2.认识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长期侵略、压迫的结果,是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凝聚的结果,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长期酝酿、集聚壮大的结果。
3.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按图索骥】一、历史背景:1.条件聚集:(1)经济基础:清末“”和“”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人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1905年,又在东京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政治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中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抢夺路矿权,人民奋起反抗,清政府加紧镇压人民起义。
3.直接原因:保路风潮兴起,四川告急,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湖北革命党策划起义,消息泄漏,提前起义。
二、经过: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12日,武汉三镇光复,随后,湖北军政府成立,全国响应。
[误区警示]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
三、成果:中华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颁布1.成立: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以五色旗为国旗。
[国歌欣赏]《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被选举权。
第13课《辛亥革命》
民 生 主 义 “三民主义”
——20世纪初中国最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核心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制 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你如何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背景
1. 政治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推动。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局限性):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辛亥革命的教训: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 共和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6.军事基础:革命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概况:
2、结果:
武昌起义后,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自任都督,挂起“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旗子, 并“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 须破坏”。江苏就这样“和平光复”了。 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和平光复”?有什么经验教训? 这样的“光复”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旧官僚乘机 投机革命的情况。这种形势的出现说明辛亥革命从 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的危机,也预示着革命最终失 败的必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材料4: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 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 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倡盛……这些社 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 正统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
【2016年考试说明】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梳理】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
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可能性(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革命派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
此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②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并决定创立《民报》作为机关报。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实践准备: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
3、偶然性(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二、辛亥革命的概况
1、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 月10 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动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起义军攻占了武汉三镇。
(2)结果: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清朝
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直接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享有民主、自由等权利。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实行责任内阁制。
(3)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
(1)政治: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2)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风俗: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要点突破】
1、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近(现)代化史观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
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经济上
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思想上心。
社会史观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文明史观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辛亥革命的结局和教训
(1)说辛亥革命胜利,主要因为: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说辛亥革命失败,主要因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最主要理由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3)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和镇压
(4)教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梁启超
材料四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
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
——朱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权力转移有何价值?
(2)材料二认为辛亥革命时期人文思潮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3)材料三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请举两例加以证明。
(4)材料四认为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什么?综合材料三、四,应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1)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
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2)特点:将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原因:辛亥革命时期民族危机加重。
(3)意义:辛亥革命使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大大增强。
举例:新文化运动大大增强了人民的民主意识;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国民大革命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
(答出其中两例即可) (4)结果: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人们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评价: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