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 义文论知识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 20 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潮,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产生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期,当时西方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怀疑和批判。
同时,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也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标准提出了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现代哲学、文化理论相结合,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卢卡奇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开创者之一。
他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他的“总体性”概念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总体结构和历史发展趋势,而不是孤立地描写个体的经验和感受。
2、葛兰西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霸权”理论。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不仅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维持统治,还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来控制大众。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承担起反抗文化霸权、争取社会变革的使命。
3、本雅明本雅明关注现代技术对艺术和文学的影响。
他认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如摄影、电影等,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使艺术的“灵韵”消失。
同时,他也强调艺术的政治功能,认为艺术可以成为革命的武器。
4、阿多诺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工业生产出大量标准化、商业化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剥夺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大众的工具。
5、马尔库塞马尔库塞提出了“单向度的人”的概念。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被高度同化,失去了批判和反抗的能力。
文学应该唤起人们的否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革。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观点1、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认为文学不是孤立的艺术现象,而是与社会、历史、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与哲学的其他范畴相互作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西方理论渊源。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并解析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一个重要理论渊源是古希腊哲学的“实践”概念。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是人类灵魂的活动之一。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实践的研究,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智慧和德行的基础,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将实践概念发展为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论,即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渊源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实践”思想。
黑格尔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领域,并将其与“理性”相对立,提出了“实践的哲学”理论。
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人类主体性和自由的表现,是人类理性的具体运动,是历史的主体性的实践性。
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实践思想,但又指出黑格尔的实践概念存在着虚幻和抽象化的问题,他进一步深化了实践概念,将其与社会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第三个理论渊源是弗洛伊德的“实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动机的表现,是人类欲望的满足方式。
他通过分析人类潜意识的作用,揭示了实践对于人的生活和心理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在对实践范畴的研究中,也将心理活动纳入实践的范畴之中,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和经济层面,还包括了思想和文化层面。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含义在于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实践是人类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的行动,是人类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实践活动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是经济生产和物质交换的结果,还包括了政治、文化、科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
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
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
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
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
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
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
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1)20世纪出现了一批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一般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以卢卡契、萨特、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弗洛姆、阿尔都塞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为代表。
(2)理论背景:①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下爆发的匈牙利、奥地利和德国革命都遭到了失败,苏联革命胜利后许多政策措施被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视为“庸俗经济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物,斯*大林集*权主义更是引起了不满和抵制。
②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垂死性等学说遭到了是否过时的质疑。
③由于西方国家革命失败、西方社会战后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对斯*大林主义的不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种种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④一般认为卢卡契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西马流派中最著名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理论主张:①从理论主张的角度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往往运用他们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作为其哲学理论和社会理论的延伸和补充,由于理解不同,其观点也多有不一致之处。
但他们都打出了重新研究、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例如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都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审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往往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或社会理论的某些流派结合起来产生新的理论学说,例如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4)评价: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主要肯定和突出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特点,吸收精神分析学等多种学说观点,高举社会批判的旗帜,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作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并对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辩护和支持,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发展的重要部分,这是值得肯定的。
西方马克思主 义文论知识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思潮,它在 20 世纪以来的西方文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兴起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释新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时面临着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中。
其中,卢卡奇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他强调了总体性的概念,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总体性,而不是孤立地描写个体的经验。
他指出,现实主义文学具有认识社会本质的能力,能够揭示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法兰克福学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流派。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产品被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失去了其批判和反思的功能,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大众思想的工具。
马尔库塞则提出了“单向度的人”的概念,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使人失去了批判性思维和反抗精神。
本雅明则关注现代艺术的特征和价值。
他认为,现代艺术如摄影、电影等具有独特的“震惊”效果,能够打破传统艺术的审美习惯,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英国的伊格尔顿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强调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和表达。
他还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政治功能,主张文学批评应该参与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它认为文学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的权力结构、阶级矛盾和文化压迫。
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
它并不将文学的政治功能和审美功能对立起来,而是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例如,在探讨现实主义文学时,既强调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关注其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审美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论 西马
• 伊格尔顿则把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 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熔冶于一炉, 从文化生产的角度审视文学艺术活动。 • 杰姆逊的文化解释学也把文学文本的解 读与社会的深层精神心理结构的解读联 系起来,把艺术形式作为理解文化、社 会的代码,强调文学艺术的语言形式与 意识形态话语、文化结构、社会生产方 式具有着内在关联和复杂的关系。
• (3)文化转向 • 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文论出现了向外 转的趋势,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也相应 地完成了文化转向,与女权主义、新历 史主义在当代文坛呈三足鼎立之势。西 方马克思主义早在卢卡契、葛兰西那里 已经开始表现出对社会生活进行文化学 审视、在总体文化的结构中批判资本主 义,探索社会革命路径,解释文学艺术 现象的趋向。
•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主 要指在西欧和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产 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上以马克思主义或某 种马克思主义为旗号的思想体系。 •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葛兰西、 阿多诺 • 表现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布莱希特 •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马歇雷、 戈德曼 • “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 明 •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萨特
•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征 •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的基本特征与文化 取向: •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家坚持和倡导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 化、物化和意识形态统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但他们一般不完全赞成马克思的“武器的批 判”,而是主张在文化殖民空前严重、文化霸 权无处不在的新的文化语境中通过文化批判和 意识形态批判推进社会发展、进步。对文艺与 文化给以了高度的重视。
• 卢卡契之后,阿多诺、布洛赫、勒斐伏 尔、马尔库塞、本雅明、萨特、伊格尔 顿、杰姆逊等虽见解各异,但其观点总 得来说都属于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 个大的框架,都倾向于卢卡契首倡的主 观革命、文化革命,都表现出了明显的 主体性转向的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文思想及其批判 ——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感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文思想及其批判——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感永安一中艺术组李艺明当前,比较通行的科学分类方法是把人类的整体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
然而在人类社会面对宇宙万物以及求得自身发展的大前提下,三者可以说是不分你我的,都以“人类”为其宗旨。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体系,不仅有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行科学主义分析的规律性结论,更有把共产主义的人类目标树立为“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源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生命哲学的新黑格尔主义,西方文化危机思潮,弗洛伊德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的影响下,以其独特的姿态提出了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解放的学说,并且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把人的主体性和人类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实践哲学”,因而他们倾全力于人的主观结构、心理倾向和大众文化的分析批判,把意识的改变视为革命成功的根本保障。
可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人为本,渗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动的轴心是二十年代西方革命失败的原因讨论,其代表人物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等通过对二十年代西方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指出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失败在于主观心理上的准备不足,以及“阶级意识”的不成熟。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分析了“物化和无产阶级的意识”,他谈到“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现实”,物化最集中表现是商品拜物教。
“物化”——“社会水泥”完全抹杀了人的主体因素,使个人不可能真正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现实,它是“个人原子化”和世界呈现的“支离破碎”在主观意识上的反映。
同时的葛兰西也从其“实践哲学”的立场出发,强调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以此来打破“文化霸权”。
在第二个阶段,围绕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及其危害的社会心理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走向心理倾向和性格结构的探索,以赖希的性欲经济学、弗罗姆的《逃避自由》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文论(西马)
(2)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方法的统一。 (3)反对哲学唯心主义
“哲学唯心主义阻碍着准确理解审美特殊事实” “使思维不去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是将它们—往往是 以完全不能允许的方式-一概等量齐观”
二、马尔库塞的文艺学说
“单向度社会(人)”(对异化理论的进一步发
展)
审美之维:艺术的异在性 艺术的功能
三、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1、情感激发; 2、认识作用。
以现实主义为批评标准衡量一切文艺作品的 理论狭隘性。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相关问题
马克思主义没有完整的体系。 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体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与拉萨尔就济金根问题的争论》
2、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1)从日常生活出发,以劳动为中介(本体 论)。
二、“症候阅读”(Symptomatic) 1、背景:反对将马克思定位为“人本主义 者”;要理解马克思,必须回到马克思主 义的“问题域”上。所以,不能孤立地阅 读某个文本,而应该联系“问题域”阅读 相关其他文本。其中第一个文本,只能当 作“症候”。
2、“症候”的含义 精神分析学术语。 它是一种无意识,是病的症候。 症候阅读:比喻性说法。通过文本表层 的矛盾、空白、断裂等,找寻到隐藏在其 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揭示其实质。 马克思著作背后隐藏着深层结构。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
主要内容: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由来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文论) 3、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评价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由
来
一、理论背景 1、西方许多国家的革命相继失败; 2、斯大林的集权主义引起众多人不满; 3、“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的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概说简史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概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即所谓的“西马”一名,源出于法国哲学家梅洛一庞蒂。
在1955年的著作《辩证法的历险》中,梅氏以Marxisme Occidental一词,追溯卢卡奇、柯尔施等人理论,强调他们同苏联学派的差异。
此说引发马克思学派与名号之争:诸如科学与人道、庸俗与批判、结构与个体,不一而足。
1976年,英国史学家安德森发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正式为西马立论命题。
沿用梅氏之说,他以英文定称Western Marxism。
但这位拘谨求实的英国教授,反感法国人乱起名号。
他转而强调:西马是以十月革命为界,因欧洲共运失败而导致一种“历史和地理差异”:众所周知:1920年后,在西方列强武装干预下,欧洲各国共产党进入战略退却。
随后德国法西斯上台,疯狂镇压知识左派,遂“令马克思在其家乡蒙受重挫”。
此后,国际共运被分割为东西两支。
在冷战铁幕隔绝下,欧美左派日趋分散、旗号紊乱。
据此安德森称:所谓西马,乃一“巨大历史错位”。
然而它的学术成就不容置疑。
安德森强调:西马是受十月革命感召、伴随欧洲共运发展起来的一派左翼知识传统。
从地理角度看,西马养育出一批欧洲血统的革命文人,从卢卡奇、葛兰西、阿多诺,直到萨特、阿尔都塞、马尔库塞。
这些“在剧烈迁徙中”成长起来左派理论家,虽因革命退潮而悲观失落,却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理论、全新开放的知识体系”。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就简要梳理。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条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学路线。
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各自在自己的环境和条件下做着阐释、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工作。
另一条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路线,或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学派路线,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后来加上美国,掀起了一股“补充”、修正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的浪潮。
“这股思潮发展曲折,纷繁而复杂,其中派系枝蔓,著述很多,内容广泛,既有新识新论,也有谬说妄言”,陆梅林先生的这一概括是切中肯綮的。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摘要】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在西方理论中的渊源及其含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引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重要性以及西方理论对其研究的背景。
在正文中,分别探讨了黑格尔、尼采、韦伯、康德对实践的哲学、存在主义、社会学、伦理学解读,最后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及其含义。
结论部分总结了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独特贡献,对西方理论的影响以及在当代的意义。
这些理论观点交相辉映,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解读和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西方理论、黑格尔、尼采、韦伯、康德、存在主义、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影响、当代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重要性在西方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实践的概念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才能使理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重要性在西方理论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研究,对于深化对实践的理解、推动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导。
1.2 西方理论对实践范畴的研究西方哲学界自古以来就对实践这一概念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都对实践范畴进行了独特的诠释。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强调了实践在人类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形成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活动,人类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并实现自己的理性和自由。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和哲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实践被视为一个基本概念。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一、西方实践哲学渊源在西方哲学中,实践这个概念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相应的概念和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一个人进行行动的行动方式。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的。
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而实践则促进和丰富理论。
休谟则通过“印象,观察和反思”这个过程来认识世界。
他认为,人类的所有思维都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是通过实践获取的。
因此,休谟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
在现代哲学中,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并将其与意识进行了区分。
对于黑格尔来说,实践是意识的外在表现。
他认为,人们需要实践来实现自我意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被视为人类行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驱动力。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实践有两个方面:1. 被物质世界的方式和结果所决定的人的活动方式;2. 基于人类的主观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活动方式。
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产生影响。
实践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进行改造的实际行动,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
三、实践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现实生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含义不止是知识的获取,它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实践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例如,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创造新的技术、设计新的产品和发展新的文化。
一些社会团体和研究机构也正在将实践作为他们的行动方向,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在全球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实践观对于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指重新界定思维和行动关系的一种方法论,通过分析社会的动态和变革,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对于理解社会现象的起因、本质和实现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西方的实践范畴理论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渊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实践范畴理论的重要渊源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的观点,即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同时实践又是认识的检验和发展的动力。
这一观点对于实践范畴的理论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实践范畴理论的重要渊源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
通过对历史发展的研究,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变革的实践路线,即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一理论对于实践范畴的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实证主义也对实践范畴的理论形成产生了影响。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获取真实的知识,并强调实践的根据和结果。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理论也是建立在对社会现象的实证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改革和变革的方案。
批判理论也对实践范畴的理论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现象存在一些隐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需要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来揭示和改变。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理论也强调了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扭曲的存在,并提出了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现象的解决方案。
实践范畴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实践范畴是一种研究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方法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范畴还是一种改造社会和改善人类命运的理论,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认识和解决,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实践范畴的意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通过对社会实践和变革的研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于西方哲学的多种理论思想,包括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实践主义思想以及法国社会学家圣西尔·圣西门的实践观念等。
这些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丰富内涵。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黑格尔主张人的认识和社会的发展都是通过辩证的过程进行的。
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类的认识和社会的变革都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
他提出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一观点,强调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改变物质世界,同时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认识。
实践成为了哲学的根本原理和思维的源泉,从而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变化。
弗朗西斯·培根的实践主义思想也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产生了深远影响。
培根认为,唯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社会和实现人类的幸福。
这一思想与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紧密结合,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的不完善和不公正。
法国社会学家圣西尔·圣西门的实践观念也为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圣西门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动力,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在圣西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范畴,将其作为解释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概念之一。
他认为,实践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通过对自然世界的改造和对社会关系的变革,实现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培根的实践主义思想以及圣西门的实践观念等。
马克思通过继承和发展这些思想,强调实践在人类思想、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对实践的理解和改造,人类可以实现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指他对社会历史实践的理解与应用。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哲学中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之间的二元对立,将人类社会实践置于哲学关注的核心位置。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并不单一,而是包含了对不同学派和哲学思想的综合吸收与批判。
本文将从西方理论的角度,分析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主要受到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
黑格尔认为,自由的实践是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是自由意识的具体化。
他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在行动中,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
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主动地改变自己的现实状况。
费尔巴哈则对实践范畴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扩展与解释。
他认为,人的实践分为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实践两个层面。
物质生产实践是指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而精神实践则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包括宗教、道德、法律等。
费尔巴哈的实践范畴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实践范畴的内涵。
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实践的理解与应用尤为重要。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来建立和发展的。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并通过社会化的劳动合作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对精神实践的思考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
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和观念受到了阶级利益的束缚,他们的观念和意识是受到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和塑造的。
马克思试图揭示意识形态的本质,并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从而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含义在于将实践置于哲学关注的核心位置。
他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变革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改变自己的现实状况。
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1、康德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0)《判断力批判》(1790)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2、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4、“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现实主义论文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狱中书简》(1947)“文化霸权”理论: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
无产阶级通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阿多诺否定性文论: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主要著作:《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现代人及其未来》、《爱的艺术》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主义以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而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而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实践范畴被视为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范畴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是认识世界的手段,更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而这一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多个流派和思想家,他们对实践的理解和对社会变革的设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有着深刻的影响。
1. 赫尔德与实践哲学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赫尔德对实践的理解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德认为,实践不仅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更是人类对自身的改造。
他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变自身,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
这种理念与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在《论人的本质》中也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赫尔德的实践哲学强调了实践对人类认识和改变外部世界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实践对人类自身的改变和完善。
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密切相关,两者共同强调了实践作为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原理和基础的重要性,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
2. 康德与实践理性3. 弗洛伊德与实践意义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实践意义的思考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改造。
他提出了实践意义的概念,认为实践意义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来发现自身的欲望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涵义丰富,其中包括“实践-认识关系理论”、“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变革关系理论”、“实践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作用理论”等。
这些都为实践范畴的深入思考提供了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包含了实践活动对人的认识、改变外部世界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性。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赫尔德的实践哲学、康德的实践理性和弗洛伊德的实践意义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丰富了实践范畴的内涵。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其核心理论是实践范畴。
实践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了人类的思想和实践之间密切的联系。
实践范畴在西方哲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最早提出实践范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人类行为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
他主张,真理的唯一测试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奠定了哲学基础。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哲学家开始对实践范畴进行深入的探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家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提出了“政治的实践”这一概念,他认为,政治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政治实践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实践者的智慧和能力。
马基雅维利的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社会实践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在19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实践范畴理论。
他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和自我。
马克思将实践分为物质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和精神实践三个层面,他认为,这三个层面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理论是对古希腊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以往哲学思想的革命性颠覆。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在当代西方哲学界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践范畴的提出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本质,深刻影响了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学的发展。
对于当代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依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范畴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和自我。
实践范畴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性的”,只有不断的探索和改变,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202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文论观点范文3
202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文论观点范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 世纪最重要、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思潮之一,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理论,而且涵盖了文艺学和美学理论. 英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和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1]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20 世纪 20 年代发轫于德、奥、意等国并于 60 年代遍及全欧洲的一股文化思潮."它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批评、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倾向和广泛的学术包容性,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全面客观地回顾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可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挑战,而且可以了解到西方日新月异的文艺思潮,同时对我们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亦有借鉴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自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开始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相结合所产生的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思潮"[3],西方马克思文艺理论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卢卡契与布莱希特关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论争, 其产生的标志是卢卡契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包括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学派和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契、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阿尔都塞、马舍雷和代表新马克思主义的伊格尔顿与詹姆逊.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观点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他们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历史大背景中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 卢卡契认为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与现实世界的结构存在对应关系,文学标准是现实主义和典型性;布莱希特认为现实主义的涵义应与时俱进,提出了史诗剧理论和间离效果的概念;阿多诺强调绝对的否定性,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认识;本雅明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并以寓言和隐喻把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相融合;戈德曼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发生学研究;阿尔都塞探讨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马舍雷关注作品中空白和沉默间接表现出的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或文化阐释学的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和新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家伊格尔顿,代表着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文艺理论观点 (一)卢卡契的现实主义反映文论 卢卡契(GeorgLukács)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他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方法论,强调文学是一个展开的体系的反映.他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与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卢卡契明确指出: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必须揭示社会秩序中隐含的矛盾.小说反映现实,但不是提供表面现实而是对现实更完整、更真实、更生动、更有力的反映.卢卡契多次指出,现实主义的审美反映是具体的;小说可以是读者更具体地洞察现实,超越对事物的普通理解.文学作品反映的不是单个的孤立现象,而是生活的整个过程.读者总会意识到作品本身并非现实而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卢卡契坚持这种潜在的秩序和结构原则,主要是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黑格尔的历史辩证观点. 20世纪 30 年代, 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两人却有原则性的分歧和争论,从争论情况来看,卢卡契作为学院式的冥思苦想的批评家, 坚守古典文化立场,怀抱古典文化理想;布莱希特作为现代艺术的实验者、探索者,富于时代色彩,富于时代理想.卢卡契富于人道主义精神,但他把人道主义视作为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基础的观点,却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有所偏差.布莱希特的观点虽更富有科学意识、阶级意识,但他对现代主义的充分肯定又和列宁的见解有着明显的分歧.不过,不管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还是"开放的现实主义",虽然有着巨大的分歧,但对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认识,却相一致. 卢卡契"伟大的现实主义"理论在西方美学史和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是其哲学思想在美学文艺学中的具体运用与合乎逻辑的展开,他试图以整体反映观、典型创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以及人道主义理想来与资本主义物化(异化、拜物化)相抗衡,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实质上是对拜物教的批判.为此,他转向了现实主义传统,以期发现关于社会现实的非拜物教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发现艺术的非拜物化的能力.因此,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反映论与价值论不但不矛盾,反而有着真正内在的、深刻的关联,这就是卢卡契"伟大的现实主义"理论对我们的昭示和启迪. (二)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葛兰西(AntonioGramsci)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生活,但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生活.文学总是表达某种倾向,通过对情感伦理观念的表达,使欣赏者感受到作者特定的政治态度,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为广大人民大众服务.葛兰西主张从审美和历史两个层面认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文学应既有深厚历史内容又能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把内容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使之具有高度审美价值.葛兰西还提倡坚持真善美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主张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应当尽善尽美地结合起来. (三)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本雅明、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该派理论以控制和压迫为主题,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目标,通过对物化世界的批判,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关系.其批判的主题涉及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劳动异化、工具理性、生态危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等.对发达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基本或核心的部分. 1.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 阿多诺(TheodorAdorno)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 否定性成为艺术的本质特征.他把艺术看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幻象,提出了反艺术概念.艺术作品生命就在于灭亡,通过否定消解自身的外观而赋予艺术以新的生命.阿多诺认为现代艺术本质是否定性, 其主要功能就是社会批判,而批判的目的就在于拯救.阿多诺提出"要用真正的艺术来拒斥规范化、标准化的文化工业对消费者的侵蚀,使大众从人性分裂、人格丧失的生存状态中获得拯救"[5]. 阿多诺批评了卢卡契对现实主义的看法,他认为艺术与现实是分离的,而且正是这种分离才使艺术有特殊的意义和力量.现代主义尤其远离它们暗指的现实,因此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按照阿多诺的看法,文学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而且还是与社会拉开距离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防止将新的见解重新纳入常规的手段. 2.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其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源于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哲学,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罪恶与病态全在于它压抑、扭曲了人的本性,造成了人性的异化. 他认为艺术的实质是 "革命"和"造反 ", 艺术创造了与既存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现实,艺术可以创造一个现实中没有的虚构世界来疏离、超越既定现实,在此意义上,艺术就是反抗.他还认为艺术具有造就"新感性"的功能,新感性体现了一种新价值观, 具有改造和重建世界的力量.通过艺术形成的新感性能产生一种生产力,在重建现实过程中将现实变成一件艺术品. 3.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 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比较分析了本雅明与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试图对二者思想进行综合与超越.他试图重建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 提出了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新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哈贝马斯独特之处在于坚持美学的现代性,并把文化批判推进到语言批判层次上,最终落实到交往合理化的理论上.为了通过交往行为合理化来实现其改造现代资本主义目标, 哈贝马斯在美学上扞卫现代艺术,抵制后现代主义的冲击. (四)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提出以科学与理性为基础的新艺术观,突出艺术的教育功能,帮人们解释改造世界.布莱希特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全新戏剧体系---史诗剧及理论.在布莱希特的史诗剧或叙事剧中,"陌生化"是其戏剧艺术反传统的表现方法的高度概括. 它们共同组成了史诗剧共同特征. 史诗剧核心特征"陌生化"(间离化)有意识在演员和戏剧事件、角色之间,观众与戏剧角色之间制造一种距离或障碍,"把事件和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6],使演员和观众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剧中人物事件,运用理智进行思考和批判.陌生化可以让观众保持超然而不是入迷的精神状态,使观众成为戏剧事件的旁观者而不是介入者. 布莱希特反对卢卡契推崇的形式统一.他认为卢卡契把某一种具体的文学形式奉为唯一正确的现实主义模式,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形式主义.如果有谁因袭其他现实主义的方法,那他就不再是现实主义者,因为方法一旦过时便失去力量,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技巧,现实如果发生变化,表现他的方法也必须改变.这显然是一种实验性的理论观点.但布莱希特对正统看法的否定并不意味着是自由主义,而是因为他怀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决心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新伪装,力图以新的方法打破观众的被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介入揭露资本主义的活动. (五)戈德曼"发生结构主义"文学理论 戈德曼(LucienGoldmann)指出"作品就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有意义的结构在戈德曼文学理论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构成其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支撑点.文学创作是作家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它具有历史运动性和开放性特征, 处于部分与整体不断循环之中.戈德曼还极端强调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同构性,高度强调文学的阶级性. 戈德曼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根据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认为文学结构与经济结构也对应一致.这种"发生结构主义"观点回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主义,但缺乏丰富的辩证洞察力. (六)伊格尔顿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特定团体的信仰和观念,是在一定社会利益下形成的思想形式或具有行动导向的话语.文学艺术在特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又以其特殊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 因此文学艺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其艺术生产理论把文学艺术看成商品,认为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方式.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提供了观察艺术的新角度和新思路,不仅从艺术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联系中认识艺术,而且把艺术生产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作家对文学形式的选择并非是任意行为,受到所表现内容和文学形式构成因素的共同制约,"根本上还是在艺术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中考虑形式问题,将艺术与人的本性问题联系起来"[7]. 伊格尔顿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文化进行的极端否定的批判,首先是对法西斯在欧洲统治的反应,其次是对美国处处存在的资本控制的反应,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在理论和实践上脱离工人阶级运动的结果.伊格尔顿巧妙地运用了拉康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强调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文学批评不应该因为是政治的而受到指责,现代批评是在反对专制的斗争中产生的,除非把它的未来确定为反对资产阶级政权的斗争,否则它可能毫无前途. 三、结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充分肯定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结合 20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作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并对 20 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支持.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从抽象人性出发,仅仅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精神层面的批判, 较少触及到根本社会制度,很多代表人物企图把文学艺术作为拯救现实的主要途径,因而陷入审美乌托邦的空想.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和文化研究而言, 它涉及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族裔研究、身份研究、新历史主义、全球化等诸多领域.在全球化和后现代的背景下,文化已成为干预社会和政治的真理要素, 人们正处于一个文化成为中心的时期,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等问题都可以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角度进行研究和阐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产生及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伴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其界说不一。
概括地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本世纪 20 年代发动于德奥意, 60 年代遍及欧美的一股既不同于第二国际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又有别于第三国际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
而西马美学文艺学则是西马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部分。
我们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会自动长入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这无疑是正确的。
他们认为,变革社会离不开人的主体性的确立,这也无可非议,这本是马克思主义论题中的应有之义。
但是,这一思想倾向却反映了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面对强大的垄断资本对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乃至人的日常生活的全面统治,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作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西欧社会变革究竟要采取何种方式?西马理论家所探索的道路也许还不是西方工人阶级和社会进步力量的最佳途径,但他们的探索无疑是严肃认真且面向实际的。
事实上,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白领工人的增多,工人阶级福利的改善,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与包括西马理论家在内的西方广大进步力量的努力奋斗不无关系。
我们不能说,西马理论家以及西方共产党人、社会民主党人努力比不努力还坏,否则,我们将要犯“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
我们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的道路,只能由他们国家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和理论家,甚至包括严肃正直的资产阶级理论家们根据他们自己的社会现实来选择,我们不能代他们作出什么规划。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 20 年代问世后,在 30 年代,受到法西斯的迫害。
但是,西马理论家们不畏强暴,转移到反法西斯国家,继续致力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尤其是对法西斯主义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在迈过自由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
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
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
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
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
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
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
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
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
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通过典型来反映现实,典型是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是因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首先因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与劳动密切相联;其次是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有了闲暇,从而有了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可能。
最后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用。
巫术是现实生活的模仿,从而具有现实生活的现象形式;巫术能激发思想感情,这两点是产生文学艺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艺术功能是激
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艺术形象能唤起情感,艺术作品本身在“思维的强度上”表现出情感,并相应地传递到感受者那里,情感激发使感受艺术的人体验到人的整体性。
艺术的认识作用与主观性相联系,它所提供的有关社会和人生方面的知识要比科学多,艺术的虚构性使艺术可以揭示科学所不能接触的事实;艺术既可以提供对人类自我的认识,又可以提供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并还可以使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快感和共鸣,从而洞察生活、扩大眼界和深化认识。
2、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
代表作品有《狱中札记》、《狱中书简》。
葛兰西的文艺理论观点:第一,倡导““民族是人民的文学”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离不开社会生活,但文学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生活。
重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总是表达着某种政治倾向,作家要有人民的世界观,成为“民族教育者”。
意大利的大部分知识分子是“农村资产阶级级,他们的经济地位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的基础上,与人民联系不紧密,需要改造,成为人民的代言人。
第二,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反对片面强调内容和只注重形式的形式主义观点,内容与形式本是一个主题,在伟大的作品中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他认为内容的根本意义是作家和整个一代人对环境的态度,强调作家的情感态度。
文学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又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从历史和审美的层面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统一了起来。
他主张情感、道德和审美的批评融于一体,构成了他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
他认为文学批评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来分析、评价作品,提出文学批评的“距离说”,而且只有对经典作家的作品应当保持某种距离,才能对这些作品进行正确的批评。
3. 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马舍雷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马舍雷在阿尔都塞和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提出了“文学生产”,“文本的沉默”等颇具理论创新性的概念。
吕西安·戈德曼是法国发生学结构主义的创始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一位有建树的思想家,一生著述颇丰,涉及哲学、文学、历史等各领域,致力于缝合“是与应该”。
马舍雷在文艺理论方面提出了“沉默”说。
他认为沉默与作品的真正意义联系在一起,作品中说出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说出的,甚至无法在作品中找到的东西。
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然而又不是直接通过作品说出来的,作家的认识和创作受意识形态的控制,留下某些意味深长的空白,不自觉地暴露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戈德曼认为文学创作是通过作家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
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个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有意义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与广泛的社会精神和政治结构密切相关。
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寻求平衡的
过程,即个体及其所组成的社会集团寻求统一一致的方式与他们的周围环境发生关系,建立一种平衡。
4.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
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复杂社会知觉的一部分,以特殊的方式与社会权力有着联系。
关于形式与内容,他认为形式是有意义的结构,内容与形式应该是有机统一起来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具有能动作用。
文学形式也具有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在形式方面充分地反映出来。
文学形式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它的具体构成有历史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晶和一系列的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特里·伊格尔顿还认为文学艺术也是社会生产,是与经济基础最为间接的社会生产,既是被看作意识形态,又看作是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
艺术形式的产生与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密切的关系,艺术的生产和消费既可改变艺术的形式,也可改变艺术家与消费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评价
这么多年国过去了,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文论史上占据了显赫的地位,无论在世界的东方与西方,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体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具有各个时代特色和各个民族、地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20世纪中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尽管不是一个严密的流派,但都明确以“重新研究”、“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为旗号,但实际上常常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甚至在某些角度上走向了反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倾向,因而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指出一条摆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虽然现在看来是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却正是这些学派和学说从而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呈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崭新面貌,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马克思文艺学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
在学术研究方面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思想在交流和碰撞之中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雄.现代西方文论(课件).
[2]刘象愚主编.外国文论简史北京[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王天保.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文本解读与中西对话[M].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