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关于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

关于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

关于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1、设备设备一般指生产或生产上所常的机械和装置,是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工业企业中可供长期,使用并在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物质资料的总称。

在机械系统,设备通常指机械和动力两大类生产设施。

2、设备管理目前我国采用并逐步推行的设备管理是指对设备的一生实行综合管理,即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规划、购置(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及更新。

调拨,直至报废各个过程的活动,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两个方面。

3、生产设备生产设备是指直接或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设备。

它是企业设备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生产设备主要包括成套设备,系统、单台机械,装置等有形资产。

生产设备需要通过在生产成本中提取折旧,以补偿在长期使用中受到的物质和技术上的损耗。

4、设备规划设备规划包括设备管理工作和新设备设置规划两个方面,设备管理工作规划是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中、长期(三年或五年)和年度计划。

新设备设置规划是指新设备设置、更新和改过规划、设备规划是企业开发和生产经营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5、设备综合工程学设备综合工程学是指以设备一生为研究对象,是管理、财务、工程技术和其它应用于有形资产的实际活动的综合,其目标为追求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

设备综合工程学的活动内容包括:制定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要求和可靠性、维修性设计,及各项资产的安装、试运转、维修、改造和更新,并进行有关的信息反馈。

6、全员生产维修(TPM)TPM是日求现代设备管理维修制度,它是以达到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确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生产维修全系统,涉及设备的计划、使用、维修等所有部门,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工人全员参加,依靠开展小组自主活动来推行的生产维修,概括为:T----全员、全系统、全效率,PM---生产维修(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维修预防)。

7、设备经济寿命设备经济寿命(又称设备价值寿命),是根据设备的使用费(包括维持费和折旧费)来确定设备的寿命,通常是指年平均使用成本最低的年数,经济寿命用于确定设备的最佳折旧年限和最佳更新时机。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
(PM):产生于美国后推广到西欧、北美、 日本等,以对设备进行日常和定期检查为基 础根据检查结果来确定修理内容、方式和时 间。
传统设备管理的局限性
(1)传统的设备管设理备管只理基重础理视论 设备后半生的管理, 不重视设备全过程的管理。
(2)传统的设备管理只管技术,不重视设备的 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
(1) 设备周期费用的构成: LCC=AC+SC AC—设置费,即规划阶段费用。 SC—维持费,是指维持设备正常工作性能所需 的一切费用。
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曲线
二、预防性定期修理阶段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
(1)计划预修制
(2)预防维修制
(3)设备综合管理
(1)计划预修制: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
30年代产生在苏联,按开动台时制定一系列 定期检查、小修理、大修理、中修理等组成 的“修理周期结构”与“设备修理复杂系数” 作为两大支柱
(2)预防维修制(PM)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
(4)局部改善:为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六大损失,分析故障原因, 研究改进对策。群众性的局部改善活动、重点设备或重点问题的局 部改善。
(5)组织教育培训,提高成员技能。
(6)检查小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成果评价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
四、我国设备管理发展概况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
1、经验管理阶段(1949~1952)
日本全员生产维修
综合效率的计算: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
设备的综合效率=时间开动率 性能开动率 合格品率
TPM的主要做法:
(1)根据上级的PM方针,制定小组的工作目标。
(2)开展5S活动: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和素养。
(3)点检:日常点检、定期点检。填写点检记录,根据所得数据分析 设备的实际技术状况。

设备管理常用的几个基本原理

设备管理常用的几个基本原理

设备管理常用的几个基本原理
1.弹性原理:在设备管理过程中,无论设计、研发、维修、点检等做任何事情要有弹性,留有余量,流有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2、系统原理:在设备管理过程中,从系统上全面考虑问题,每一个小系统之间要协调一致,配合大局的需要;
3、PDCA循环:就是掌握设备管理的每个过程都是一个PDCA循环的闭环控制系统,PDCA 每循环一次,就上升一个台阶;
4、冰山原理:意思就是看设备故障就象海里的冰山一样,漏出的头部只占整体的一部分,而大部分在水平面以下;
5、木桶原理:其含义是事物的组成就象古代使用的木桶一样,是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有一个部分出现差错,或部门之间不协调配合好,就要造成木桶漏水,其核心意思就是强调团结;
6、蝴蝶效应:源自蝴蝶能够引起海洋风暴,就象蚂蚁洞能把一个河堤毁灭一样,一个设备上小小的不引起人注意的故障可能引起大的故障。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知识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知识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知识1. 设备生命周期管理:设备管理需要关注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备的采购、安装、维护、更新、报废等各个阶段。

对设备进行全面的生命周期管理能够有效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设备维护和更换的成本。

2. 设备管理的优化思路:设备管理包括对设备的使用方式、维护方式、更新方式等方面的优化。

通过对设备管理进行优化,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故障发生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设备管理的风险管理:设备管理需要关注设备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包括设备失效、设备安全、设备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风险。

通过对风险的认识和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设备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4. 设备管理的信息化:现代设备管理已经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设备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5. 设备管理的绩效评价:设备管理需要建立适当的绩效评价体系,根据设备管理的目标和指标对设备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和优化设备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总之,设备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设备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只有深刻理解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实施设备管理工作,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可靠性,降低企业的设备管理成本。

设备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深入了解这些理论知识对于设备管理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在设备管理工作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6. 设备管理的规划:设备管理的规划需要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设备管理规划。

规划要求对当前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未来设备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调研,最终确定科学合理的设备管理规划。

7. 设备管理的组织:设备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组织体系,明确设备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合理的组织体系可以确保设备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有效地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

简述设备管理的理论

简述设备管理的理论

简述设备管理的理论设备管理是一种系统性的处理方式,用来管理、安全和维护设备使其能够正常运行和使用。

它包括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设备运行,设备维修和设备的末端使用。

设备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协调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以最优的效率使用资源。

同时,设备管理还要考虑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设备管理的理论主要包括物与设备理论、合同理论、系统理论和数据库理论。

物与设备理论包括物料管理、库存管理和资源管理,重点关注物资和设备在运营中如何正确使用。

合同理论主要关注如何组合各种设备,使其能够协同完成任务。

系统理论关注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组合协调不同的设备使之有机地工作,实现系统的协调性能,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数据库理论关注管理数据,为流程决策和任务调度提供有效的支持,以及选择最合适的设备组合方式,确保设备的有效使用。

设备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设备和工作任务在运营中有效协调起来,使同一项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并且高效率地使用设备,以节约经营成本。

设备管理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包括物料管理、设备安装、设备运行日常维护、设备维修等过程。

物料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有效的物料供应,以满足每项工作任务的需求。

库存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库存的最小化,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控制资源使用,以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

设备安装可以帮助企业减少设备运行和日常维护等工作。

安装完成后,企业可以提前检测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将设备安装优化,以满足工作用途。

设备运行审核是检查设备的运行工作的重要步骤,可以帮助企业提前检测出设备的故障,以及实施合理的更换设备管理等措施。

设备维修是确保设备日常维护的基本条件,包括更换组件,检测和维修设备的性能,以及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

设备管理是有序的建立、实施、控制和优化用于获得最佳性能的一系列系统控制方案。

它强调设备早期投资和设备可持续性使用是实现企业最优发展的重要因素,旨在实现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和企业活动有效协调,以实现企业预期目标。

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引言现代企业使用各种设备来支持其运营和生产活动,设备管理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

设备管理的目标是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高效利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修和故障成本。

本文将介绍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如何利用设备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设备管理的理论框架设备管理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备生命周期管理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是指根据设备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设备的选型、采购、安装、维护和报废等环节。

在设备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是指通过定期检查和保养设备,以防止设备发生故障和损坏。

预防性维护包括设备的定期清洁、润滑和校准等工作,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设备的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故障维修管理故障维修管理是指在设备发生故障时,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以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

故障维修管理包括故障诊断、维修计划制定、维修执行和维修记录等过程。

有效的故障维修管理可以减少设备停机时间和生产损失,提高设备的可用性和生产效率。

设备性能监测设备性能监测是指通过采集和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对设备的性能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设备性能监测,企业可以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状况和潜在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设备性能监测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设备的优化和升级,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

设备管理的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个设备管理实践案例,以说明如何应用设备管理理论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案例背景某制造企业使用一条生产线生产产品,该生产线包括多台设备。

由于设备管理不善,导致设备经常出现故障和停机,生产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解决方案企业决定改进设备管理,采取以下措施:1.实施定期维护计划:制定设备定期维护计划,并由专业的维修团队进行执行。

定期维护包括设备清洁、润滑和校准等工作,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引入设备性能监测系统:安装设备性能监测系统,定期采集和分析设备运行数据。

设备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实战分享

设备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实战分享

设备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实战分享引言在现代社会中,设备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各个行业和组织来说都至关重要。

有效的设备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降低维修成本,从而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将介绍设备管理的理论基础,并分享一些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

设备管理的理论基础设备管理是一门包括设备采购、设备运行、设备维护和设备报废等方面的学科。

在设备管理中,准确的设备清单和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设备管理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设备分类设备可以根据其使用目的和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设备分类包括生产设备、办公设备、实验室设备等。

根据设备分类,可以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和标准。

设备清单设备清单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它记录了组织拥有的所有设备的基本信息。

设备清单应包括设备名称、设备编号、购买日期、使用部门、责任人等信息。

设备清单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定期进行。

设备运行与维护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是设备管理的关键环节。

设备运行包括设备的日常使用和设备的维护保养。

设备的维护保养应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和维护手册的要求进行,可以包括设备保养计划、设备状态监测和设备故障排除等。

设备报废当设备达到使用寿命或不再能够正常工作时,需要进行设备报废。

设备报废涉及到设备的处置和财务处理,需要按照相关法规和内部规定进行。

设备管理的实践经验与技巧在实践中,有效的设备管理需要结合具体的组织和行业的特点进行。

以下是一些设备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技巧,供参考:定期巡检和维护定期进行设备巡检和维护是保障设备运行正常的重要手段。

巡检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和隐患,维护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

巡检和维护的频率和内容应根据设备的特点和使用情况进行合理设置。

建立故障记录和分析机制对设备故障进行记录和分析可以帮助识别设备故障的原因和规律,进一步改进设备管理和维护策略。

建立故障记录和分析机制可以对设备管理进行数据驱动,提高管理效果。

培训与知识分享设备管理需要设备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一章--设备管理基本理论

第一章--设备管理基本理论
设备是指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各种机械、装置和 设施等物质资料的总称。
第一章 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设备及设备管理的一般概念 设备管理的一般概念
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设备一生全过程综合管理。
实施对设备的高效管理,最终达到寿命周期最长、费用最经济、
综合效率最高的目的。
设备综合效率=
设备一生产出 设备一生投入
×100%
设备管理,就是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综合效率与寿 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应用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 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第一章 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设备及设备管理的一般概念
设备管理的意义
(1)能使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 进行。
六、发电厂设备管理
发电设备管理的目标是使设备受控
长期无故障运行是发电厂的最大效益。当前单机容量越来越大,开停机一次 的费用均在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要使运行周期内的设备总产出和设备总 投人的比值最大化,首先必须努力减少非计划停运直至达到非计划停运为零 的目标。 参与设备管理的员工,应该十分清楚自己的职责和目标,就是把你所分管的 设备控制起来。设备管理者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算是尽到了职责,不能满 足于有了缺陷去消除,而是要树立缺陷、故障为零的目标,完全掌握设备的 可靠程度,做到对在连续生产系统中运行设备的状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 能做到长期无故障运行,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2)能防止设备故障和人身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减少或避免 对环境的污染。
(3)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设备的维 修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4)通过及时补充、更新和改造设备,使企业设备现代化水平 不断提高,加速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生产现代化。

设备维修与管理的基本理论

设备维修与管理的基本理论
研究表明,有些设备的设置费高,但维持费较 低;而另一些设备,设置费虽低,但维持费却 较高。因此,以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目 标进行综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设备一出厂已经决定了设备整个寿命周期的总 费用:设备的价格决定着设置费,而可靠性又 决定其维持费。
设备综合工程学(3)
设备综合管理的三个方面:工程技术管理、组织 管理和财务经济管理。
预知维修依赖于硬件和软件来记录故障和评 价系统的早期故障阶段。
由于缺乏完整、连续的数据采集系统,故预 测不够准确。
从预知维修到状态维修
随着监测手段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80年代 形成了更为完善的体制,即状态维修(CBM)。
状态维修是相对事后维修和以时间为基础的预 防维修而提出的,其定义是:在设备出现了明 显的劣化后实施的维修,而状态的劣化是由被 监测的机器状态参数变化反映出来的。
设备管理的基本概念
设备管理的定义:是指设备“一生”的管理,包 括研究设计、生产制造(或选择购置)、安装调 试,以及使用、维护、更新改造一直到报废为止 的设备“一生”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的管理。
设备“一生”的管理也称设备的全寿命管理。 设备管理可分为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
设备维修的基本概念
状态维修(1)
对设备进行各种参数测量,随时反映设备实际状态。 根据参数的变化,可以在足够的提前期间发出警报,
或采取适当的维修措施。 维修作业一般没有固定的间隔期,需要由维修人员根
据参数的变化趋势或变化幅值作出判断,再确定设备 的维修计划。 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
设备综合工程学(4)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在维修工程基础上形成的,它把设备 可靠性和维修性问题贯穿到设备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全 过程,其研究重点在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设计。强调在 设计、制造阶段就争取赋予设备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维修 性,使设备在后天使用中,长期可靠地发挥其功能,不 出或少出故障,即使出了故障也便于维修。

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

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

1.3 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生 产经营效益为中心,建立适宜的设备管 理体制,实行设备综合管理,不断改善 和提高企业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 能,不断提高设备综合效率和降低设备 寿命周期费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 断提高。
1.4 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 通过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进 行综合管理,做到综合规划,合理配置, 择优选购,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 检修,适时更新与改造,保持设备处于 良好的技术状况,不断改善和提高装备 素质,使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 公司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经济效益 服务。
2.3.3设备维修制度
计划预防维修制 1、概念:根据零部件的磨损规律和设备的故 障规律,有计划地进行维修,在故障发生之 前修复或更换已磨损或老化的零部件。 2、内容:①日常维护; ②定期清洗换油; ③定期检查; ④计划修理 A、小修 B、中修 C、大修 3、实现计划修理的方法
★设备部在签订设备购置合同时,要严格遵守 《合同法》和公司关于签订工矿产品购销合 同的有关规定。 ★对方应有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合同及相 关技术协议经双方签章(加盖合同专用章)、 签字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国内合同的主要内容 (1)设备名称、规格型 号;(2)数量和质量;(3)合同价格及付 款方式;(4)交货期限及交货地点、运输方 式及费用;(5)违约责任;(6)未尽事宜 的解决方式;(7)附件 技术协议及售后服 务承诺。
①标准修理法:又叫强制修理法,指按计划标准进行 修理,而不管设备的实际磨损情况。 优点:便于做好设备修理前准备工作,缩短修理时间, 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缺点:容易脱离实际,造成设备过剩修理,修理费用 高。 ②定期修理法:根据设备实际使用情况,参考有关修 理定额资料,制定设备修理计划和大致修理工作量, 而确切的修理日期和修理内容,则根据每次修理前的 检查,再作详细规定。 ③检查后修理法:事先只规定设备的检查计划,而每 次修理的时间和内容,则根据检查结果及以前的修理 资料来决定。 优点:充分利用零部件的使用期限,修理费用较低。 缺点:不易做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延长设备停歇时 间。

设备管理概论

设备管理概论

设备管理概论设备管理涉及到对设备的获取、配置、维护、更新和处置等方面的管理。

首先是设备的获取,包括对设备的需求分析、选型和采购,需要考虑到设备的性能、成本、可靠性等因素,以满足组织的业务需求。

其次是设备的配置管理,包括设备的布置、标识、分类、库存管理等,以便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

设备的维护是设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包括设备的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和更新等,以确保设备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减少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的生产中断和损失。

同时,设备的更新也是设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对设备性能的改进、技术的更新、设备的替换等,以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最后是设备的处置管理,包括设备的报废、回收、转让等,需要考虑到设备的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和法律法规等因素,以确保设备的合理处置和对环境的保护。

总之,设备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全面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备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延长设备寿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设备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以及企业的竞争力。

好的设备管理能够使企业更加高效和灵活,而糟糕的设备管理则可能导致生产延误、客户投诉以及高昂的维修和更换成本。

因此,设备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整体战略和运营,以确保所有设备都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设备管理需要和企业的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因为设备是企业实现业务目标的重要工具。

在规划阶段,企业需要评估当前设备的状态和性能,同时也需要对未来的业务需求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需要的设备种类和数量。

此外,还需要根据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的变化,来进行设备的更新和升级规划,从而确保企业始终保持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设备管理还需要把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纳入考虑。

定期的维护和保养能够有效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因设备故障而造成的生产中断。

设备管理基本知识

设备管理基本知识

设备管理基本知识设备管理是指对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设备进行有效的监控、配置和维护的过程。

作为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部分,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设备管理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常用操作,帮助读者掌握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

1. 设备管理概述设备管理是指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它包括设备的配置管理、设备的状态管理、设备的性能管理和设备的故障管理等方面。

设备管理的目标是保证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从而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2. 设备管理功能设备管理具有以下基本功能:2.1 设备配置管理设备配置管理是指对计算机系统中的设备进行有效分配和配置的过程。

它包括设备的识别、设备的分配、设备的连接和设备的协调等方面。

在设备配置管理中,需要对各个设备进行标识和分类,并对设备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度,以确保系统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2.2 设备状态管理设备状态管理是指对计算机系统中的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状态更新的过程。

它包括设备状态的采集、设备状态的更新和设备状态的存储等方面。

通过设备状态管理,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和异常,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修复,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3 设备性能管理设备性能管理是指对计算机系统中的设备性能进行监控和优化的过程。

它包括设备性能的测量、设备性能的分析和设备性能的优化等方面。

通过设备性能管理,可以评估设备的性能状况,找出性能瓶颈和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响应速度。

2.4 设备故障管理设备故障管理是指对计算机系统中设备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和修复的过程。

它包括故障的检测、故障的诊断和故障的修复等方面。

通过设备故障管理,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快速定位故障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以减少故障对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3. 设备管理常用操作设备管理常用的操作包括:3.1 设备识别和标识设备识别和标识是指对计算机系统中的设备进行识别和标记的过程。

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

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设备及设备管理的一般概念一、设备的定义设备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中能供长期使用并在使用中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物质资料的总称。

它是企业进行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企业生产效能的决定因素之一。

当代设备的技术进步突飞猛进,朝着大型化、集成化、连续化、高速化、精密化、自动化、流程化、计算机化、超小型化、技术集密化的方向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二、设备管理的一般概念1) 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设备管理现代化的概念,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设备的一生全过程综合管理。

它包括从设备的技术开发、编制规划、研究、方案论证、定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试运行)、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废弃的全过程,也就是设备一生的管理。

因此,设备管理就是以设备的一生为出发点,把这个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信息能力等,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实施对设备的高效管理,最终达到设备寿命周期最长、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的目的。

当设备产出一定时,周期设备投人费用越少,设备综合效率就越高。

当设备投人一定时,周期设备产出越大,设备综合效率也越高。

如前所述,设备的一生管理基本上可分为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两大部分。

在我国,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是分割的,设备的前期管理由规划设计部门和制造厂完成,设备的后期管理由使用单位实施。

这种管理体制,制造与使用脱节,约束机制很小,反馈速度缓慢,产品市场化步伐难以迈开,制约了设备一生效能的发挥与其不断创新、提高。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树立设备一生管理的全局观念,加强设备一生的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努力消除制造与使用脱节的弊端,无疑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2) 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

1)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利用设备体系进行生产活动,生产过程大型化、高参数化、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先进的生产设备多数是机电一体化,集光电技术、气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技术为一体而制成的。

设备安全的基本理论

设备安全的基本理论
23
2设备安全管理理论——设备维修——案例
2018年5月12日,上海赛科石化公司闪爆事 故。死亡6人。事故原因:苯罐维修时使用非绕 防爆工具产生点火源。 2018年4月26日,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 限公司在合成氨装置炉检修时发生事故,3人死 亡。直接原因:合成氨泄漏。
24
2设备安全管理理论——设备维修——案例——事情经过
从三个方面入手: 设计阶段 操作阶段 管理措施
3
2设备安全管理理论——本质安全——三个阶段
(1)设计阶段:采用技术措施来消除危险,使人不可能接触或接 近危险区,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等,都是设计阶段应该解决的安 全措施。(例如给设备加润滑油)
➢最小化 :是指通过在反应器、蒸馏塔、贮存容器和管道内
使用较少的危险性物质来减少危害;
18
2设备安全管理理论——设备维修——维修性——评定
②延续时间目标 平均事后维修时间。故障发生后,整个维修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
为事后维修时间。平均事后维修时间即为多次事后维修时间的平 均值。 平均预防维修时间。它是完成预防维修项目所用的平均延续时间, 即预防维修总时间与预防维修次数的比值。 平均维修时间。包括事后维修和预防维修所需要的平均延续时间, 即维修总时间与维修次数的比值。 后勤保障延误时间。它是因等待备件、材料、运输等所延误的时 间。
12月1日凌晨00:30分左右,某公司当班机修工王某在未通 知调度室调度员曹某和搅拌机台操作员管某的情况下,私自进入 搅拌楼到搅拌机机箱内清理积料。12月1日凌晨00:45分左右, “加泰混凝土”的调度员曹某通知搅拌机台操作员管某再发5个 立方的混凝土,管某按动电铃告知混凝土运输车驾驶员做好装料 前准备,后显示屏显示搅拌机不进料,管某立即拨打王某的电话, 电话无人接听,管某到搅拌机的边门往里一看,发现王某被搅拌 机叶片伤害致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设备及设备管理的一般概念一、设备的定义设备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中能供长期使用并在使用中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物质资料的总称。

它是企业进行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企业生产效能的决定因素之一。

当代设备的技术进步突飞猛进,朝着大型化、集成化、连续化、高速化、精密化、自动化、流程化、计算机化、超小型化、技术集密化的方向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二、设备管理的一般概念1) 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设备管理现代化的概念,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设备的一生全过程综合管理。

它包括从设备的技术开发、编制规划、研究、方案论证、定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试运行)、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废弃的全过程,也就是设备一生的管理。

因此,设备管理就是以设备的一生为出发点,把这个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信息能力等,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实施对设备的高效管理,最终达到设备寿命周期最长、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的目的。

当设备产出一定时,周期设备投人费用越少,设备综合效率就越高。

当设备投人一定时,周期设备产出越大,设备综合效率也越高。

如前所述,设备的一生管理基本上可分为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两大部分。

在我国,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是分割的,设备的前期管理由规划设计部门和制造厂完成,设备的后期管理由使用单位实施。

这种管理体制,制造与使用脱节,约束机制很小,反馈速度缓慢,产品市场化步伐难以迈开,制约了设备一生效能的发挥与其不断创新、提高。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树立设备一生管理的全局观念,加强设备一生的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努力消除制造与使用脱节的弊端,无疑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2) 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

1)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利用设备体系进行生产活动,生产过程大型化、高参数化、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先进的生产设备多数是机电一体化,集光电技术、气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技术为一体而制成的。

2) 由于生产过程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生产已逐步转向由人操纵自动化控制设备、由控制设备操纵机器设备直接来完成,逐步完成由操作的技术含量逐渐下降而维修的技术含量却逐步提升的转化。

3) 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即以最少投人获得最大产出,实现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

而随着科技发展,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现代化企业生产主体已日渐由生产操作人员方面转向设备管理修方面。

作为影响企业的产量、质量、成本、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因素,设备的突出作用已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设备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

管理也是生产力。

4) 设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是由设备本身决定的,另一方面又是由设备管理决定的。

没有科学的设备管理,再好的设备也不能发挥好的作用。

而前期不太好的设备交由生产企业使用后,经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实现设备完善化,对设备实施精心维修,逐步进行技术改造,进行设备更新,也完全可以使设备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达到高的综合效率。

因此,加强科学的设备管理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是提高设备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也就是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之所在第二节设备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内容设备现代化管理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宏观的概念,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但同时又是相对稳定的,它是当时世界公认的先进水平,为大多数国家所认同,但各国又都有其特色。

它是运用现代先进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的系统工程。

设备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思想现代化树立系统管理观念,建立对设备一生的全系统、全过程、全员综合管理的思想。

树立管理是生产力的思想。

树立市场、经营、竞争、效益观念。

树立信息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管理目标现代化追求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努力使设备一生各阶段的投人最低,产出最高。

3.管理方针现代化以安全为基础,坚持“安全第一方针”,消灭人身事故,使设备事故降低为零。

努力做到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与经济性相统一。

4.管理组织现代化努力做到设备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劳动组织以及管理机制现代化。

要以管理有效为原则,实现管理层次减少,管理职能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

5.管理制度现代化推行设备一生的全过程管理,推动制造与使用的结合。

实行设备使用全过程的全员管理与社会大系统维修管理相结合,推进设备一生全过程管理。

6.管理标准现代化实行企业管理标准化作业,建立完善的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企业标准化体系。

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

7.管理方法现代化主要运用系统工程、可靠性、维修工程、价值工程、目标管理、全员维修、网络技术、决策技术、ABC 管理法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法,把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实浮施综合管理。

8.管理手段现代化采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设备状态监测、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实施设备倾向性管理,进行设备动态管理,做到设备受控。

9.管理人才现代化关键是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化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现代化人才队伍。

这是实施现代化管理的根本所在。

10.管理措施现代化建立完善的信息和反馈系统,实施设备管理体系的P (计划)D (实施)C (检查)A (改进)循环,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第三节设备维修管理方式的演变工业发展从手工业直至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随着科技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提高,维修管理方式也在不断革新和发展。

尽管设备维修管理有许多学派,有许多理论,也有不同的看法,但从设备管理发展史来看,它还是有一定规律性的。

主要有以下基本方式:1 .事后维修(故障维修)是指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下降到合格水平以下的非计划性维修。

在18 世纪1760 年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工业化生产开始以后长期以来,设备维修主要是采取事后维修。

这是比较原始的维修方式,一般是操作人员兼顾维修并凭经验进行,设备不坏不修,坏了就修,也称为“兼修”方式。

它的特点是设备比较简单,科技水平不高,人员素质不高,设备管理意识薄弱,维修处于从属地位。

在现代设备管理要求下,事后维修在以下两方面仍然存在:一是维修策略中对生产影响极小的非重点设备,有多余配置的设备或从经营(费用)上采用其他维修方式不经济的设备,可以实行事后维修;二是突发事故,设备强迫停用,实行故障维修。

2 .预防维修从19 世纪后期(1870 年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应用为代表)开始,重工业系统逐步形成,发展到流水线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

从20 世纪4O 年代起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开始,科技突飞猛进,设备逐步实现自动化。

相应地设备维修管理也逐步推行预防维修管理。

这个时期,操作与维修有了专业分工,步人“专修”阶段。

在我国设备预防维修管理中,又分为:( l )计划预维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萧条,当时的设备维修管理基本上是照搬当时西方国家的方式。

建国后,从20 世纪50 年代起,我国学习和实行前苏联的计划预防维修制,这是一种以设备结构复杂程度为依据的一套定额标准,规定了设备修理周期,按计划周期表对设备进行维修。

严格地说,设备一出厂,维修周期就基本上定下来了。

它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维修,是一种强制性维修手段。

我国电力企业的维修体制,长期以来执行这种传统方式,有的企业沿用至今。

在这种维修体制下,发电企业保持了庞大的维修队伍,大分场、小分场全套配备,加上企业办社会,一个电厂容量不大,但职工动辄上千人,几千人,劳动生产率低下。

特别是,采用这种维修方法已充分暴露了存在大量过维修现象,维修费用高,综合效率低。

当然,也会发生欠维修。

( 2 )全员设备维修。

预防维修首先在美国推行,日本在20 世纪60 年代引进后,吸取了英国综合工程学,中国鞍纲宪法的设备群众路线管理,并结合本国实际,创新和发展为全员设备维修管理。

全员设备维修是以点检为基础的维修。

它制定了严格的点检流程,依据点检发现的设备问题,及时编制和修订检修计划,适时对设备进行维修。

这种维修方式,有效地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

经过国内部分发电厂的推行和实践,认为这种维修方式是与状态检修相适应的,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推行这种维修方式的要求是:设备制造质量较高,自动化水平较高,单机和系统联动,发电企业的机、电、炉、仪、自控等多专业综合,实行企业内部系统专业性管理。

目前,我国的发电企业(特别是新建电厂)基本上都具备了以上条件,并积极实施这种维修方式。

3.预知维修(状态检修)从20 世纪so 年代起(第四次产业革命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代表),生产向集约化发展,向大容量,高参数发展,实现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并向智能化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发展,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并向巨型、微型、网络、智能化方向发展,设备发生事故,其损失和影响重大,设备的状态检修也就应运而生。

预知维修即状态检修是以设备状态为基础的维修。

采用这种维修方式不仅要有多种管理理论为指导,而且要有可靠的监测和诊断技术手段为后盾。

设备管理也朝着社会化、专业化乃至国际化方向发展,并出现运行人员参与维修的趋势。

实行这种维修方式的要求是,设备在设计上广泛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实行在线监测。

在维修上采取了高级诊断技术,实行离线监测,根据状态监测和技术诊断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设备异常,预知设备故障,在故障发生前选择适当时机进行维修。

这是一种最合理的维修方式。

但是,进行状态监测和设备诊断,所需投人费用较大,常用于关键设备、重点部位。

应当指出:全员设备维修和预知维修是一脉相承的,点检是为了确定运行中设备的状态,点检基础上的定修也可以说是在实施状态检修。

两者在性质卜士分接近,无非是对状态的掌握程度,后者具备更准确的检测手段,对设备状态的确定更有把握而已。

因此,很多学者把点检定修视作状态检修的初级阶段。

4 .社会大系统设备维修社会大系统设备维修是基于设备的一生管理理念为基础,它跳出企业内部专业维修的圈子,重点研究从设备技术开发研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维修管理。

把设备生产过程、安装过程、使用维修过程、社会支援过程、更新废弃过程有机结合,形成了新的社会大系统维修体系。

如果说在上世纪50 年代、60 年代,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设备维修体系,基本上做到技术和备件依靠本系统或自身可以解决,而进人21 世纪,特别是引进国际上的先进设备以后,单靠企业自有维修体系,不但是不经济的,而且也是难以继续维持和发展其装备的先进水平,并朝着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实行社会大系统维修无疑是维修管理改革的方向,是维修实行市场化的长远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