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模糊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模糊探析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那么作为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在自然语言中,模糊是绝对的,普遍的。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而且模糊在修辞中会起到精确所无法达到的作用。在语言交际中,一般要求语义精确,听起来清楚明白,但有时模糊语言更具表现力,能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模糊语言的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其语用功能上,体现在与语境的相互作用上。说话者通过模糊语言的使用以求达到其交际目的,而这一交际目的的实现与否还取决于听话者能否理解模糊言语下的隐含意义。

一、语用模糊

尽管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颇多,但主要是对静态语言的研究,对语义模糊的研究,那么究竟什么是语用模糊呢? 沙夫(1960)认为:“在客观现象中,在语词所代表的各类事物(和各类现象)之间是有过渡状态的,这些过渡状态交界的现象,说明了我们所谓的语词的模糊性的根源”。简单说来,模糊性就是事物间的边界是区间而不是边线,而词语是有一个有限的应用区间的,但由于这个区间不能截然地和另一个区间分开,这就构成了语言的模糊性。语言模糊是语用模糊很大的一个源头,但语用模糊并不仅仅由语言模糊造成,因为语用涉及的是个没有方向滚动的立体,主体(人)、语词(能指)和客观事物(所指),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综合因素。无论是哲学家、数学家,还是语言学家们给模糊性或词语模糊下定义时,都仅仅考虑的是客观世界本身的模糊性或词语本身由于有限而造成的模糊性,独独没有因为主体而造成的模糊性。其实像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最大区别一样,考虑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由于人的参与,一切都活了起来,不仅仅因为人本身的因素,还因为具体的动态语用过程。吴涌涛说:“模糊性是怎样产生的?模糊性应从符号、符号所指和符号使用者三个方面来考虑”,这正好说明模糊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客观(符号所指对象),不仅在于主体(符号的使用者),也不仅在于符号(语言),而是客体和主体在语言中相撞的结果,这其实就是语用模糊定义的雏形。何自然认为:“语用模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而笔者更倾向于“语用模糊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力的现象。

二、语用模糊的言外行为的实现

(一)会话原则的遵守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会话有随意程度方面的差异,可按程度分为原意或刻意交谈( literal talk)和随意言谈( loose talk)。刻意交谈是说话者的“断言”,表达的只是话面意义,仅仅给出其命题信息,不具有言外之意。但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除了很少的一部分言谈是刻意要求按原意去理解之外,大都是比较随意的,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模糊的现象。随意言谈与原意有不同程度的距离,充满了语言的不确定成分,除话面意义之外,它包含了一定的交际功能,或不确定的意义,随意交谈成为交际双方交际时默认的原则。对说话者而言,他认为对

于发出的话语听话者会从随意言谈的角度去理解。所以,当他真的要发出原意交谈时,他反而会提供一定的语境;从听话者的角度来说,他一样认为说话者的言谈是一定程度的“随意言谈”。因此,对所听到的话语不仅仅理解其话面的意义,而且还会发掘其言外之力,除非说话人提供一定的语境指示他按原意去理解。通常,言谈的随意程度决定了言语的模糊度。交际双方对随意交谈的接受程度影响了他们对模糊语的理解以及整个会话的过程。当交际双方对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意交谈达成默契时,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否则,双方均需通过调整,减少语言的模糊度,以达成交际的目的。

(二)交际者的经验共识

模糊的言语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的。语用模糊的目的不在于模糊,而在于通过模糊这一手段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那么,听话者如果不具备与说话者的共识就不能推导模糊语言的言外之意,所以交际双方需对与话题有关的知识达成一定的认识。显然,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会话时更容易理解说话者的模糊语言,对会话的话题具有共同背景的交际者同样更加容易理解言语中的歧义、笼统义。共同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构成的交际者的经验共识,在会话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经验的共识,模糊的语用行为是根本无法理解的。例如:

A.你女儿真是个小撒旦!

具备一定《圣经》知识以及外国文化知识的人都能了解说话者的意图是要说女孩调皮,可爱,勇敢。

B.——你这几年东奔西走去过很多城市吧?

——是啊,不过遗憾的是,没去过铁岭。

问话者如看过赵本山的小品,应该不难推导出回答者的意图,回答者是要达到一种幽默的效果。相反,如果听话人不具备这些经验共识就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潜在含义,甚至会觉得莫名其妙。同样,颜色词、时间词等模糊词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分界线。认知者只有了解这些文化知识,才能理解其含义。此外,言语中有很多修辞格,如婉词、比喻、借代、禁忌等具有界限模糊的多项词义,如英语常用dog来比喻“忠诚”,而汉语中“看门狗”“走狗”等词语却把“狗”视为“被人看不起的、低三下四的”,认知者如果缺乏相关的文化知识,就无法认知这类模糊现象。

(三)交际者所处的动态语境

说话者所运用的模糊是在一定的语境下,经过双方的会话知识的推导得以实现其语用价值的。言语交际是一个语用推理的过程,在言语的相关理论中,Sperber和Wilson认为“话语从语义的角度考虑基木上是不完全的,把不完全的话语命题形式充实成完全的命题形式就是对有关指示词语所指的明确化过程。这是一种以物理语境为基础产生显义的推理过程。而隐义则是主要以认知语境为基

础的相关推理产生的”。认知语境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对于模糊语言而言,认知者更要把握识别会话情景,这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会话进行的特定语境,模糊语言也就无所谓模糊,也达不到交际效果,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对话: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她先前已经对贾母等人说过读了《四书》,而当贾母谈到迎春等人读什么书时,对女孩子读书抱不以为然的态度,然而黛玉初进贾府,决定事事都要小心应对,因此黛玉为在贾母面前显得有礼貌,在回答宝玉时便说,“不曾读”,但考虑到自己先前说过的话,为了避免撒谎,又说“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句模糊的话语,在她当时所处的情境中是十分必要,而又能充分体现她聪明灵秀之处的。如果不了解作品中语境的变化,就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

总之,语用模糊正是以动态语境为依托,以交际双方的共识为前提的言语行为。模糊只是一种语用手段,说话者以求通过它来传达一种言外之意。而听话者能否准确接收,交际能否按预期达到,还要靠交际双方的共识及合作。

参考文献:

[1]孙洪丽.《红楼梦》宝黛对话中的话语隐含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4,(4).

[2]陈冬纯黎秀英.言语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认知前提与基础[J].广州大学学报,2004,(12).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9.

(马丽丽,渤海大学中文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