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研究文献综述1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诗的研究报告

李清照诗的研究报告

李清照诗的研究报告1. 引言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

她的词作风格优雅细腻,以悲凉之情和婉约之辞著称。

本文将对李清照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影响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2. 李清照的创作背景2.1 家族背景和成长环境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北宋初年的文学家李格非,家族对她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李清照在家中也接受了严谨的教育,掌握了才女所应具备的文学知识和技巧。

2.2 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北宋时期,文化繁荣,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这种社会背景为李清照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同时,北宋时期也是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这种社会背景下诗人的作品往往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3. 李清照诗的艺术特点3.1 情感表达李清照的诗作情感真挚,表达了女子自身的内心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她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女子在婚姻和爱情中的种种遭遇和矛盾心理,表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3.2 语言表达李清照的诗以细腻的表达和简洁的语言著称。

她善于运用对仗、对句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富有韵律感和美感。

同时,她追求真实和自然,注重抒发真实感情,不拘泥于套语和形式。

3.3 音乐性李清照的诗作在音乐性上也具备独特的魅力。

她的词作多为填词曲调的作品,因此在词曲配合和节奏感上具备很高的要求。

她的诗往往能配合旋律的节奏流畅、抑扬顿挫,具备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4. 李清照诗的影响李清照的诗作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4.1 影响其他词人李清照的诗歌成就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的作品常被后世的词人赞美和模仿,成为后世词坛的楷模和标杆。

4.2 文学价值李清照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具备重要的地位。

她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女性的真实感受,充分展现了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才华。

同时,她的语言表达独特,艺术价值极高。

4.3 社会意义李清照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女性地位的变迁,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佚名李清照,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文学家,她志存高远、倔强好胜、调悦风流、压倒须眉;她工诗词文赋、善金石文物、晓书法绘画音律、通医药博戏教育,集多种文化素养于一身;她留存的作品有千古绝唱的词、正气浩然的诗、回肠荡气的文赋,其《词论》首开中国词学批评史之先河。

但她最擅长的还是词。

一、生平事迹研究生平事迹是李清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这二十多年的研究历程,李清照的生平事迹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年、里籍以及是否改嫁等三个方面。

先谈一谈李清照的生年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有“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莲缓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优患得失,何其多也”一语,陆机二十岁作《文赋》,这是说李清照十八岁出嫁,即建中辛巳归赵氏时李清照为十八岁,由此上推十七年为神宗元丰七年。

进人新时期以后,率先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的是毕宝魁,他在《李清照生年新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星署年“绍兴二年玄默岁壮月朔甲易安室题”是可信的、“与内容并无矛盾”,“过蓬缓知非之两岁”一语证明了李清照时年五十二岁。

据此逆推,李清照生年可确定在元丰四年(1081)。

又据《金石录后序》“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一语,李清照应在二十岁时结婚。

稍后,毕宝魁又发表了《〈李清照生年新说〉补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看法。

朱德慈在《李清照生年及<金石录后序>之作年新探》(《淮阴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一文中结合自己的考据并比照今人夏承煮、黄盛璋、黄墨谷、毕宝魁等的生年诸说,认为李清照的生年应为北宋哲宗元牛右二年(1087),《金石录后序》作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诸说不同,但其主要的依据均来源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先且不论他们的推论是否正确,但从中可以看到《金石录后序》是研究李清照生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 背景和社会环境
李清照词的创作历 程和演变
李清照词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
研究李清照词的重 要性和意义
研究背景: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研究历程:从上世纪至今,对李清照的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深入挖掘和多元化研究三个阶段。 研究焦点:李清照的词作、生平、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焦点。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文本分析、跨学科研究等多种方法。
目的:深入了解李清照词的创作背景、风格 特点和思想内涵
意义:推动对李清照词的研究,为文学史和 词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李清照词 鉴赏和理解,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多写闺中情思,风格婉约柔媚 李清照的中期词作:词风渐趋凄婉,抒发个人身世之感 李清照的晚期词作:词境开阔,寄寓深沉,多写家国之思 李清照的创作特点: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自然,富有音韵之美
视角。
推动了李清照 词的传播与普 及,增强了人 们对她的认识
与了解。
对后来的词人 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为宋词 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通过对李清照 词的研究,展 现了宋代女性 文学的独特魅
力与价值。
深入研究李清照词的艺术 特色和思想内涵
拓展李清照词与其他文学 作品的比较研究
挖掘李清照词在当代社会 的价值和意义
创新之处: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理论,拓宽了研究视 野。
局限之处:过分依赖文献资料,缺乏对李清照生活时代的实地考察与访谈,影响了研究的深 入。

浅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蕴【文献综述】

浅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蕴【文献综述】

浅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蕴【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浅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蕴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其少见的女性词人,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以词著称于世,兼工诗文,用兼有词论,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声誉,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之说。

且看不同各时代文人对李清照的评价: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1]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2]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3]闺秀词惟清照最优[4]“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5]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6]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7]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四库提要》)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白雨斋词话》)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开始重视对李清照的研究了。

建国以来,文人更是对李清照予以极大的关注,文革以后,对李清照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李清照集》[8]、《李清照集校注》[9]、《重辑李清照集》[10]、《李清照资料汇编》[11]等为学界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材料,王延梯、陈祖美的同名专著《李清照评传》分别系统地对李清照的一生及其创作作了传记和评述,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李清照研究论文集》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的《李清照研究论文选》分别荟萃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叶对李清照研究的主要文献,并分别列出了1924年至1984年的有关研究文章170多篇。

以后,又有大量研究李清照的文章和专著问世。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李清照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研究综述李清照

研究综述李清照

研究综述李清照李清照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女性作家,她以其女性身份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成为20世纪宋词研究中仅次于苏轼的第二大研究“热点”。

2000—2001两年间有关李清照其人其作的研究论文多达60余篇。

本文试就两年来李清照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情况综述如下:一、对李清照创作的女性文化观照(一)芬馨神骏,柔中见刚。

(二)意境沉博,大家风度。

(三)感性与理性并重,自然而尖新。

这样便对兼有女性词与士大夫词之长的“易安词”有了比较全面的体认。

杨海明《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文史知识》2000年第8期),认为李清照词之所以能卓然自成一家,一个颇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

这种女性特色体现在词中便是那一种凄清孤寂的情怀。

接着他从社会背景、婚姻家庭生活和个性气质等方面阐述了这种情怀产生的原因。

文章最后结合朱淑真和魏夫人这两位女性词人的生平与创作,指出哀怨心绪和孤凄情怀是宋代女性词人所共有的“时代病”。

二、对李清照主体情感和个性气质的探寻三、关于李清照的比较研究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不平凡的女性作家,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去其自身非凡的才华、渊博的学识之外,还与她善于学习和吸收前人的艺术经验有关。

吴帆《论李清照词及〈词论〉对李煜创作的继承与借鉴》(《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就探讨了李煜对李清照的影响。

首先,二李词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这种概括性表现为拓开了词的时空跨度与容量。

其次,二李词都善于以独特的抒情手法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最后是李清照《词论》对李煜《书评》的借鉴与继承。

它表现为:1、两文的论证形式十分相似。

2、两文俱敢于大胆揭露评析前贤,语势咄咄逼人,风格遒劲而有魄力。

3、两文皆善用比喻,形象而逼切。

谢皓烨《论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悲剧体验的差异》(《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二李后期词的情感特质进行了研究,以二李后期词带有浓郁的悲剧性为着眼点,指出由于个人经历和思想意识的不同,二李词在传达生命感受和生命体验方面的差异性:李煜置身于生命无常的视点,仰视宇宙自然的永恒,表现了生命的现实悲剧性;李清照则置身于日常生活的视点,直面社会自然的变幻不定,传达了一种生活层面的悲剧性体验。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引言对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本文就近十年来的李清照研究状况综述如下:一、关于李清照艺术风格的研究对于作家艺术风格的研究,历来是研究者们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特点来研究分析作家的某部作品及其深层含蕴。

对于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风格的研究更是这几年来的热点。

(1)对其词作“婉约”特征的研究。

杨丽君在《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中从“清丽高洁,孤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情景交融,连贯流动的日常生活化场景”、“清新自然,纯净优美的大众口语化语言”[1]三个方面来论述易安词的显著特征。

王翠英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研析》中也从三个方面概括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第一,其词多是自我形象的艺术化,则较多地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柔性美;二,李清照词中的景物扣住了“真”字,充分展示了“真景美”;第三,善用白描方法,溶炼通俗语言倾诉真情实感,被奉为婉约派的正宗[2]。

还有黄晓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赏析》、朱宪玲《试论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韩彬《轻言浅语,尽显婉约深沉之意——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等几十篇论文,都会从易安词中意境的创造,语言的通俗简练,情感的深入及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等方面入手,来展现李清照词作中的婉约词风。

(2)李词中豪放风格的展现。

李清照的词中不仅仅有婉约词风,在她后期的创作中亦有豪放词风的体现。

在对李词豪放词风的研究上,研究者们也是众说纷纭。

张伟在《悠思寄梦境雄桀泯豪婉——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豪逸之气》中从李清照的《渔家傲》、《鹧鹄天》等词作中分析李清照后期词作的豪放风格,也指出李词词风的转变的原因。

最后指出不管是李清照创作中的婉约词风,还是后期出现的豪放风格,都造就了李清照的不朽。

彭雅琴在《浅论李清照创作中的男性化倾向》中从“记游之作”、“醉酒之举”、“爱国情怀”三方面来研究李词中“一部分被称为‘倜傥’、‘有丈夫气’的充满男性化特色的作品”[3],对这一部分带有特殊风格作品的研究添砖加瓦,使其不再空白。

李清照研究综述

李清照研究综述

李清照研究综述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是我国杰出的女词人、作家,她的诗、词、文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她的词,不仅在宋代即已蜚声文坛,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人们开始重视对李清照的研究及其著作的编订是从宋代开始。

李清照死后仅十年左右出版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即著录有《李易安集》十二卷,而《萍洲可谈》、《直斋书录解题》等著录李清照的词集即有一卷本、三卷本、五卷本、六卷本等多种版本。

仅宋元人编著的词选、词话(诗话)、笔记选录李清照词的就达十八种之多,而明清两代著录李清照词的词选、词谱、总集、词话更多达五十多种。

编于南宋前期的《碧鸡漫志》以及《苕溪渔隐丛话》、《云麓漫抄》等书,对李清照已有论及,对她的词作、词论、文章也有所著录。

清人俞正燮著有《易安居士事辑》,陆心源著有《癸巳类稿易安事辑书后》,李慈铭著有《书陆刚甫观察仪顾堂题跋后》对李清照的生平、著作均作了精细的考订。

近代对李清照的研究颇有进展。

任映红《九十年代李清照研究述评》(《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和王克安《近50年李清照研究综述》两文,对李清照研究作了全面的回顾。

关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散见于国内各报刊杂志的有关李清照及易安词的研究论文。

就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研究状况综述如下:1、“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通过对比的方式,在文本中为读者呈现出人与自然相遇的本真状态,建立起一个“我-你”关系的审美世界,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

阅读这样的作品,能激发读者和文本、读者和世界的交流,建立起多重的“我与你”关系的相遇。

《如梦令》中,诗人首先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我-它”关系世界,即“卷帘人”和“海棠”的关系。

在这一种世界中,人与自然虽然没有阻隔和遮挡,但是却无法交流,人对自然的变化毫无察觉。

李清照研究综述

李清照研究综述

李清照研究综述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是我国杰出的女词人、作家,她的诗、词、文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她的词,不仅在宋代即已蜚声文坛,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从宋代开始,人们已开始重视对李清照的研究及其著作的编订。

编于南宋前期的《碧鸡漫志》以及《苕溪渔隐丛话》、《云麓漫抄》等书,对李清照已有论及,对她的词作、词论、文章也有所著录。

李清照死后仅十年左右出版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即著录有《李易安集》十二卷,而《萍洲可谈》、《直斋书录解题》等著录李清照的词集即有一卷本、三卷本、五卷本、六卷本等多种版本。

仅宋元人编著的词选、词话(诗话)、笔记选录李清照词的就达十八种之多,而明清两代著录李清照词的词选、词谱、总集、词话更多达五十多种。

清人俞正燮著有《易安居士事辑》,陆心源著有《癸巳类稿易安事辑书后》,李慈铭著有《书陆刚甫观察仪顾堂题跋后》对李清照的生平、著作均作了精细的考订。

李清照的研究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还是五十年代以来。

任映红《九十年代李清照研究述评》(《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和王克安《近50年李清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两文,对建国以来至20世纪末的李清照研究作了全面的回顾。

1997—1999三年,关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散见于国内各报刊杂志的有关李清照及易安词的研究论文,多达80余篇。

本文试就1997—1999三年来的李清照研究状况综述如下:一、关于李清照个性意识的探寻对作者的个性特征和气质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易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庄慕萱《浅谈李清照的个性气质对其词创作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诸葛忆兵《李清照个性成因及其表现》(《东岳论丛》1997年第3期)、康丽云《从李清照个性特征论易安体》(《宜春师专学报》1997年第6期)、何锡章《心灵与情感美的歌:读李清照的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等数篇论文,即是对易安个性气质的继续探讨。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论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李清照作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

李清照现有的词作大概78首,其中言愁的大约有32首,可见,愁是她词作的主要内容。

她的词以创作时间可分为南渡前期、后期,“愁”分为南渡前期的生离之愁,是“闲愁”,“愁”中带着甜蜜、幸福与牵挂,比较单纯;后期是死别之愁,国家破亡,家庭离散,夫君早逝,孤零飘落,是哀愁,极为复杂。

正是因为有了前期词中的“愁”,后期“愁”的感情才会更加的悲切,前期的“愁”为她一生的愁绪垫下伏笔,起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她前期词的“愁”,展示她对于生离之愁的感慨,从而体现其丰富而细腻的精神文化世界,能对前期的“愁”所体现的“情”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种“情”虽是自身的感受,但的确反映了对自然、对亲人的热爱和关心,是一种正常的人性生活的表露,体现出一反以往的封建思想和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底蕴。

并通过深入地讲述李清照前期词的影响力,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阶层妇女的精神世界,折射出一些社会现象,揭露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目前对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其中对李清照诗词中的情感是研究的重点,已有比较好的研究基础。

纵观这些作品,主要是从李清照所有的词作中进行总的研究,吴雁云的《一寸柔肠,千缕愁思——浅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一文则是把李清照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探究:一是少女时代淡淡忧伤的闺愁,二是少妇时期缠绵相思的离愁,三是中年后期国破夫亡的哀愁。

主要是对这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各阶段时期的词来让人们更加了解李清照,以及她在各个时期不一样的愁情。

最后作者列举一系列名人作家来引出一话题,即是中国的文坛的当务之急,则是作家、艺术家对于自身包括人格、气质、才情、思想、学养、胆识等因素在内的胸襟的调养与建树。

对于李清照的词作中的“愁”进行研究时,把李清照在词作中所抒发的愁情分为三种类型的还有肖胜云的《论李清照词作中的“愁”》,但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旨在表明李清照的词,情真意切,含蓄委婉,清新自然,在宋代词坛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是从李清照词作的语言这一角度来分析每一时期的不同处境,因而表达出作者对李清照情感的理解。

新世纪近十年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

新世纪近十年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

新世纪近十年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作者:户伯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1期摘要:《词论》是我国词学批评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篇批评文论之一,但很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还没有一篇专门为近十年李清照研究做综述的论文。

基于此,本文对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词论》的论文、著作,进行全面、综合的梳理和反思,以期对李清照《词论》研究,李清照研究,词学批评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有所助益。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别是一家作者简介:户伯涛,东华理工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是古代文体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16-02一、关于《词论》作者的问题建国以来对《词论》是否是李清照所撰,学界多持歧义,一则认为是李清照所言,只是存在早年之说和晚年之作的争论;一则认为《词论》所言与李清照生活的时代及其词作等比照,存在不少矛盾,认为非李清照作,或是伪作。

近十年来针对《词论》作者研究的论文、著作都有限,原因是学界前辈对这一问题论述的已经十分详尽,深入。

在无新材料、新考据发现之前,没有继续论述的必要。

但也有个别学者由于有了新的发现,从而敢于大胆地发表新的见解:邓子勉的《作者小议》依据元人陈世隆的《宋诗拾遗》:“李格非,字文叔,自号易安居士” 这一新的证据,大胆假设《词论》可能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所撰。

作者认为:“《词论》一文从行文风格,成文的时间,论及的词人,所持的词学观等方面涉及的诸种问题,与李清照有矛盾处颇多,而与李格非却多有相通之处[1]。

就这一观点,肖振华在《谈的作者问题---- 兼与邓子勉先生商榷》一文中认为邓先生所依据的材料,仅就文献的可信性来说应该是靠得住的;但仅凭借李格非曾自号易安居士一则孤证,即定《词论》为其所撰,实难以让人信服。

继而认为在没有确凿材料发现之前《词论》为李清照所作之说应更为可信。

[2]邓先生的观点,仅依据一则孤证材料来推测,没有更多材料的佐证,故难以得出确定的结论,但是给我们进一步研究此问题展示了另一种可能和方向。

李清照研究报告

李清照研究报告

李清照研究报告
李清照(1084年-1155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女词人。

她的词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家庭背景较为优越,父亲是北宋宰相,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自幼聪明机敏,文学才华出众,擅长诗词和书画。

李清照的词作主要表现了她对情感和人生的思考。

她以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为素材,表现了对爱情、家庭、友情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她的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沉,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来展现内心的情感。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包括《如梦令》、《声声慢》、《一剪梅》等。

这些词作通过对爱情的表达,展示了她对情感的细腻理解。

她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除了词作,李清照还擅长书法和绘画。

她的书法很有个人特色,笔势雄浑,线条流畅。

她的绘画作品则富有浓郁的艺术感,常常以自然景色和人物为题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总结起来,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女性词人,她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
才女”,以示对她的崇敬。

李清照调研报告

李清照调研报告

李清照调研报告李清照调研报告一、背景李清照,中国宋代的女词人,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其作品充满了爱情、家国情怀和现实之痛等丰富的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了解李清照的作品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以期对其作品和生平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她的作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 分析李清照的作品特点,探讨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3. 研究李清照的影响力,探讨她对后世文学艺术的贡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研究论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作品分析:对李清照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3.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读者对李清照作品的评价和影响。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李清照,字易安,宋代初年人。

她出生于文化繁荣的南宋时期,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

她的父亲是一位文人,并且注重女儿的教育。

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李清照展现了出色的才华和创作能力。

2. 李清照的作品特点李清照的词作以刻画女性心灵为特点,描写了丰富而真实的情感。

她的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失落和痛苦。

她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作品更具艺术感。

3. 李清照的影响力李清照的作品深受宋代文人的喜爱,并传至今日。

她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词作风格独特,语言流畅,情感真挚,给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很多的创作启示与借鉴。

五、结论通过对李清照的调研,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她的作品充满了深情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女性独特的生活体验。

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力不可忽视,为后代作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词作风格和思维方式。

六、建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李清照的文学艺术,建议开展更多的李清照研究项目,推动她的作品在社会上的传播。

同时,鼓励更多的读者阅读她的作品,深入了解她的生活与情感,提高文化素养。

李清照研究综述(一)

李清照研究综述(一)

李清照研究综述(一)任映红《九十年代李清照研究述评》(《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和王克安《近50年李清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两文,对建国以来至20世纪末的李清照研究作了全面的回顾。

1997—1999三年,关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散见于国内各报刊杂志的有关李清照及易安词的研究论文,多达80余篇。

本文试就1997—1999三年来的李清照研究状况综述如下:一、关于李清照个性意识的探寻对作者的个性特征和气质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易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庄慕萱《浅谈李清照的个性气质对其词创作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诸葛忆兵《李清照个性成因及其表现》(《东岳论丛》1997年第3期)、康丽云《从李清照个性特征论易安体》(《宜春师专学报》1997年第6期)、何锡章《心灵与情感美的歌:读李清照的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等数篇论文,即是对易安个性气质的继续探讨。

但是,他们又与过去的文章稍有不同,主要试图以词人的个性气质为切入点,结合词人的生活经历,探寻词人的心灵世界和性格品质及其在词作中的表现。

其中,诸葛一文是值得关注的一篇。

文章认为,“自主、自强、自信”是李清照的性格品质,具有鲜明的叛逆个性。

这种个性品质的形成,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密切相关:首先,良好的早期教育和自由的家庭环境,为李清照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其次,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李清照对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其“自主、自强、自信”的性格最后定型,并且终其一生,这种性格品质没有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李清照处处流露出叛逆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作诗讥刺公公赵挺之”;2、“始终关切国事,不愿默守闺中”;3、“晚年再嫁和离异”;4、“敢于批评男人世界中之名流”;5、“文学创作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从“自我意识”层面探讨李清照的深层心理,成了近几年李清照研究的热点。

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三重奏【文献综述】

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三重奏【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三重奏作为“古今才妇第一”的词人,李清照在中国古代词坛独具异彩,素有“直欲压倒须眉”之评价。

她的一生与花结下不解之缘,在其存世的68首词里,涉及花意象的占34首。

花在李清照的词中,已超越了审美客体的范畴,与词人情感相融,成为一种独立的生命本体。

古人曰:“李清照的词‘委曲精之,含蓄无穷之意焉。

可谓女流之藻思矣”,〔1〕此言用来形容她对花意象的把握,亦是十分恰当。

迄今为止,对花意象的研究已日渐成熟饱满,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研究资料,并分别进行整理归纳,旨在系统地对李清照所构造的花意象及其所折射出的蕴涵作一综合性的概括,兹说明。

一、“花意象”之李清照婉约风格1、花品与人品在李清照的咏花词中,这些花品格高洁,或凌霜傲寒,或恬淡高雅,或出淤泥而不染。

她的咏花词咏花亦自咏,借用花的姿态、品性来反衬自己的风韵气质。

张纹华、林伟在《论李清照词的花意象——从唐宋文人审美、女性情感审视李清照词的花意象》中指出:“选取上继承宋人咏花词重神轻行,遗貌取神的特质。

用一生别致才情向世人呈示花海洋的万种才情,标志闺阁生活的自我抒怀,透示生命历程的情感波动。

”〔2〕周世伟《李清照花木词的审美意蕴探析》认为这些词作“无论在艺术风格、创作意境、音响效果、感情色彩、表现技巧、形象塑造上都有很大的变化。

然而高洁的品格、孤芳自赏的情致始终是贯穿她一生作品的主旋律。

人物合一、形神兼备一直是她词作的精髓。

”〔3〕其咏桂花之作《鹧鸪天》中在赞扬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同时,实则表现她远离争名夺利的高洁品格,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第一流”的审美标准与情趣。

边露在《从写花词看李清照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中写道:“言桂花卓尔不群,正是词人展现其傲视尘俗、内秀自芳的志趣情怀的真实写照。

”〔4〕再如咏荷花之词《如梦令》,徐育民、赵慧文《历代名家词赏析》:“是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是对清丽荷花的热爱之情。

”〔5〕词人借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突显出自身高洁的品格。

关于李清照的论文

关于李清照的论文

关于李清照的论文[内容提要]李清照词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她的词不论是写少女的天真话泼,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写老年嫠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和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女词人。

她的词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创造力也难以被模取,她的词作魅力也因此而难以超越。

李清照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

她的词作既然与她的生平和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和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李词的意境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即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是李清照现存的48首词作,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为南渡后所作。

不难看出,李清照生活历程的三个阶段与词作的三个部分在时间上是基本吻合的,所差时段只有一至二年,可说是相差无几。

因此,我们姑且就以词作容格调所示的三个阶段来探讨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

一、李清照在婚前和新婚期的情感与心境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土,济南章丘人。

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苏门“后四学土”之一,时任北宋后期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亦善文。

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无疑会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她的家庭气氛也比较宽松开明,因而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

李清照自幼聪慧,少女时代就已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并初步崭露了过人的文学才华。

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

李清照 研究报告

李清照 研究报告

李清照研究报告
李清照(1084年或1089年-約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晚号泉生。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最重要的女词人,享有“感人至深,自然至真”的美誉。

李清照的词作以短小精炼、抒发情感、抒写个人生活经历著称。

李清照出生于宋代的浙江省杭州市,她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人,因此她在艺术氛围中成长。

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文学和音乐,并对宋代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清照的词作主题广泛,包括爱情、婚姻、友谊、自然风景和社会现象等。

她的词作以情感真挚、优美动人的风格闻名。

她擅长以简洁而明快的语言描绘细腻的情感,形容细腻而饱含深情,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她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现实相结合,更加凸显了她的作品。

李清照的作品通常反映了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她经历了灾难和不幸的经历,如丈夫的去世和个人生活的困难,这些经历进一步加深了她对生活的感悟和创作的灵感。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爱情、婚姻和命运的思考,展示了她深刻而独特的洞察力。

李清照的词作不仅在她生活的宋代广受欢迎,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传颂。

她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许多后来的文人学者都受到了她的启发。

她的作品已被收入许多古代文学的选本和诗集,被人们珍视和传承。

综上所述,李清照是中国宋代最重要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以情感真挚、优美动人和个人经历为主要特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她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传颂和赞赏。

李清照研究论文综述梳理

李清照研究论文综述梳理

一、近50 年李清照研究综述王克安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5 期一、李清照词的研究第一阶段。

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3 篇。

肯定其艺术价值但对其内容褒贬不一。

11 褚斌杰《论李清照及其创作》①对李清照词的题材内容与艺术风格分别作了研究。

21郭预衡《李清照词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②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代表了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个阶层的情绪因此社会意义较小不能理解为爱国情绪,而其艺术价值最突出的一点是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而又掌握了高度的语言技巧。

31 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③指出“明白如话”是李清照词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她的名作,不但合了卷子听得懂它的语言美并且也听得懂它的声调美。

这对宋词发展无疑具有良好的影响,也体现了她的作品在词史上的价值。

第二阶段。

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10 篇,摆脱“左”的思潮的影响,普遍对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给予高的评价;深入研究词的艺术价值,在艺术魅力、婉约特色、“别是一家词”、用典、语言艺术、“易安体”特征、心态词、抒情范式、易安内心隐秘破译等方面收获较大,研究思路越来越开阔、新颖、多元、立体交叉,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研究盛况。

11 刘忠诚《试论李清照〈漱玉词〉的思想成就》④摆脱“左的”思潮的影响,给《漱玉词》的思想成就以应有的历史评价。

21 朱德才《〈漱玉词〉的艺术魅力》⑤指出,李清照作为中国词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其《漱玉词》感人的艺术魅力在于:不仅有情、多情,而且情真、情深、情纯、情善;并把这种感情上的美,通过卓越的表现技巧上升为艺术上的美。

真、善、美三者的有机统一乃是《漱玉词》艺术魅力之奥妙所在。

31 傅经顺等《论李清照词的婉约特色》⑥从委婉含蓄与真率坦直、清新明丽而庄重典雅、巧妙铺叙与转折开拓、造语生新而浅近自然四方面论述了李清照词独特的“婉约”风格,从而显示出婉而不媚、清而不俗的特点。

41 裴斐《别是一家词》⑦指出,李清照词于历代众多词人当中“别是一家”,首先在于她是个女性而且是独一位与男性大家方驾的女词人,无论与李煜、辛弃疾相比还是与《花间》、柳永诸人相比都足见其委婉、轻灵、含蓄、敏感以及善于以情节取胜的女性特有之细腻与矜持,还在于其词具有秀中有骨、淡中出奇、多用叠字和重句的艺术独创性。

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报告综述

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报告综述

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注释1薛健飞、杨爱东:?以〈清平乐〉为代表分析李清照的梅花情结?,载?XX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禹媚:?论李清照咏梅词的人格情结与命运咏叹?,载?XX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3李荷蓉:?李清照咏梅词与宋代梅文化?,载?XX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4高磊:?论李清照的咏花词?,载?XX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5李娜:?柔情似水人淡如菊——浅议李清照的菊花词?,载?传承?2008年第4期6李平:?“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解读?载?XX师X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7朱珠:?论李清照词的“不独雄于闺阁〞?,载?XX师X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8许秀芹、杨艳梅:?论李清照词审美意象的特征?,载?XX播送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9吕维洪:?愁——李清照咏花词的情感视点?,载?XX师X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10 X新文、X朝辉:?李清照咏花词探析?,载?XX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11王媛媛:?试论李清照词中“惜花人〞形象?,载?XX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12 X映光:?论李清照咏花词中的自我形象?,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13田恩铭:?花:李清照自我定位的意象分析?,载?XX师X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14杨冬梅:?花:李清照自我情感的外在表征?,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3期15 X晓舸:?诗路花语:李清照与狄金森咏花诗之比拟?,载?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16陈红梅:?片片菊相似,瓣瓣味不同——从〈醉花阴·重阳〉和〈菊花〉看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载?XX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17彭国忠:?试论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兼论李清照词创作的低俗倾向?,载?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18彭曙蓉、都玉凤:?宋词中的落花意象及其对当代歌词的影响?,载?XX师专学报?2011年第1期。

文献综述 (10)

文献综述 (10)

李清照词作中的梅花意象探析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其少见的女性词人,她以词著称于世,兼工诗文,用兼有词论,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声誉。

在1980年之后,国内的研究学者们兴起了研究李清照的高潮,这个时候对李清照的研究偏向于对李清照诗词中意象的研究。

岳毅平《李清照词中的意象》表达了作者这样的观点:李清照词的意象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升华思想、加强印象的一种基本艺术方式。

它是一个先抽象后具象的复合名词,意(李清照主观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感情)与象(作为审美客观的现实生活景物、事物与场景)借李清照的词为媒介,进行感应、契合、和谐、融合。

使读者通过这些特定的意象来学习和分析李清照的词。

梅花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子追求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象征,它光明磊落、傲骨铮铮,集天下贤人美好品格于一身。

李清照一生当中写梅花的词作很多,几乎是贯穿于作者一生词作的一种意象。

1997年何红梅在《李清照的咏花词》中分析了:李清照的词中梅花就是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君子。

“梅”是李清照最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的芳香,因此在词中梅花常常是冰清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象征。

但在具体的词中作者表现的感情也不尽一致。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净雪玉梅,若玉人浴后添新妆腼腆婀娜亭亭玉立,连造化者都偏向于它洒下月光,而观赏者更是对梅举杯,惊呼一声“此花不与群花比”,梅花之美由动及静、跃然于纸上,让人忽然觉得梅花并非梅花,而是作者的化身,一句“不与群花比”则昂扬地呼出了她的自信。

而李宗坡作为后来的研究者在2000年出版的《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也称在李清照的词中,梅花意象就占了很大比重,关于梅花的创作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无忧无虑的少年,甜蜜中有相思离愁的中年,国难家愁、流落天涯的晚年,正所谓“梅悟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研究文献综述1
《中国词史》对南宋数位女性词人都有关注,其中以李清照为重点。

将李清照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来研究。

他认为,前期词表现闺中生活的词揭示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表现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也带有时代感伤的情怀。

同时指出,这些词与封建礼教不无抵触,因而受到同时代封建卫道士的诋毁。

后期词书写的愁恨包含深刻的社会内容,感伤国破家亡的不幸。

在艺术成就上,他认为李清照“为自我写心,表达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个性”,“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并且“声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陶尔夫和刘敬从李清照经历的时代巨变、生活坎坷和精神磨难出发,持“蚌病成珠”的观点,认为后期词中“广泛地展示了那整个时代的苦难在词人心中留下的印痕”,赋出生命与时代的悲哀。

他们把李清照的词按内容分为感伤时世、悲今悼昔、咏物自伤三类,并认为词中坦荡率直的精神与《上邪》、“敦煌曲子词”的某些民歌极相似。

另外,还分析李清照的词学观点,认为“易安体”的精妙在于词学观念、审美体验、女性意识和艺术手段四个方面,从《打马图经自序》看出其词包含的专精精神来之不易,是生命投入的结晶。

吴熊和也集中关注李清照后期词,认为她既保持了南唐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她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词的时代性和李清照个人的艺术独创性完美地统一,使传统的词风得到了充实和改造”,因此在两宋词人中独树一帜,这也是李清照对宋词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通过与其他词人的比较,突出李清照词的意境之妙。

如她的伤别之作与柳永的“词语尘下”的赋别作品迥异,具有高雅的林下风范。

葛晓音认为李清照的闺情词风格含蓄秀婉、深挚清隽。

同时结合其人生轨迹,认为其所见的政治沧桑和世态炎凉对前期词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加上伤春伤别的情绪,使其多愁善感的才思情致早现。

但其中《渔家傲》别标奇格,展现雄奇阔大的精神境界,以汉赋方式构思小令,在北宋词中极罕见。

后期词风转为缠绵凄苦、深沉感伤,广含“黍离之悲和人我苦乐之别”。

而《词论》更使李清照成为词学理论探索的先行者,关注这种文学样式区别于诗文的特质和艺术表现规范,与周邦彦的创作反映出同样的探索要求。

刘尊明另辟蹊径,从传播史论的角度对李清照词作定量分析,仔细考察和探讨其词史地位。

他认为,在男性作家传统下,女性作家能有专集编辑与流行,足见其非凡的文学成就和地位。

列述宋明清以来至现当代国内流传的各种李清照词集版本。

同时按时期统计历代文献对易安词的著录和传播,分宋元、明清两个历史时期,分别统计历代词选、总集及其他重要文献所录李清照词的具体数量。

之后再探讨现当代文献和海外主要典籍传播李清照词的状况。

此外,还从学术史论的角度,统计出李清照的存词名次在宋代十大词人中排名第76,而当代研究名次数量排名第2,1可见她的特殊地位。

这种方法有一定合理性,不失为角度独特的尝试,但其科学性值得商榷,。

1数据截止于1999年,统计认为李清照在十大词人中综合排名第9。

排名依据包括:存词名次、版本名次、
历代品评名次、当代研究名次、历代词选名次和当代词选名次,依此6项求平均数,得出平均名次。

李清
照的平均名次排在第9位。

前八位分别是:辛弃疾、苏轼、周邦彦、姜、秦观、柳永、欧阳修、吴文英,
第10位是晏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