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电磁组直立行车参考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智能车电磁组比赛技术报告

智能车电磁组比赛技术报告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电磁组技术报告学校:河南理工大学队伍名称:志成队参赛队员:杨宗保黄号凯毛学宇指导教师:张新良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MC9S12XS128控制器的直立小车的设计方案。

目的是仿照两轮自平衡电动车的行进模式,让车模以两个后轮驱动进行直立行走。

I目录第一章绪论 (7)第二章原理分析 (10)2.1直立行走任务分解 (10)2.2车模平衡控制 (10)2.2车模角度和角速度测量 (15)2.3 车模速度控制 (22)2.4 车模方向控制 (27)2.5车模直立行走控制算法总图 (29)第三章电路设计 (31)3.1 整体电路框图 (31)3.2 XS128介绍与单片机最小系统 (32)3.3 倾角传感器电路 (37)3.4 电机驱动电路 (39)3.5 速度传感器电路 (40)3.6 电磁线检测电路 (41)3.7 电源模块 (43)第四章、机械设计 (43)4.1 车模简化改装 (43)4.2 传感器安装 (46)第五章程序设计 (49)5.1 相关模块初始化 (49)II5.2 软件功能与框架 (54)5.3 主要算法及其实现 (56)5.3.1 算法框图与控制函数关系 (56)5.4 参数整定 (62)5.4.1角度参数整定 (62)5.4.2速度参数整定 (63)5.4.3补偿时间常数整定 (63)III图表索引图1- 1 电磁组规定的C车车模 (7)图1- 2 电磁组车模运行状态 (7)图1- 3 车模控制任务 (8)图1- 4 车模制作调试流程图 (9)图 2- 1保持木棒直立的反馈控制 (11)图 2- 2通过车轮运动保持车模平衡 (11)图 2- 3车模简化成倒立的单摆 (12)图 2- 4普通单摆受力分析 (12)图 2- 5在车轮上的参照系中车模受力分析 (13)图 2- 6 电机在不同电压下的速度变化线 (15)图 2- 7 加速度传感器原理 (16)图 2- 8 MMA7260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16)图 2- 9 车模运动引起加速度信号波动 (17)图 2- 10 车模运动引起加速度 Z轴信号变化 (18)图 2- 11 角速度传感器及参考放大电路 (19)图 2- 12 角速度积分得到角度 (19)图 2- 13 角速度积分漂移现象 (20)图 2- 14 通过重力加速度来矫正陀螺仪的角度漂移 (20)图 2- 15 角度控制框图 (21)图 2- 16电机速度检测 (22)图 2- 17车模倾角给定 (23)图 2- 18 车模倾角控制分析 (24)图 2- 19车模运动速度控制简化模型 (25)IV图 2- 20 车模角度和速度控制框图 (26)图 2- 21改进后的速度和角度控制方案 (27)图 2- 22检测道路中心电磁线方式 (28)图 2- 23车模方向控制算法 (29)图 2- 24 车模运动控制总框图 (30)图 3- 1直立车模控制电路整体框图 (32)表格1 XS128端口说明 (32)图 3- 2 XS128LQFP封装引脚图 (34)图 3- 3最小系统板(112针脚) (35)图 3- 4系统板与下载器BDM的连接图 (36)图 3- 5 V3.0系统板112原理图 (37)图 3- 6 陀螺仪加速度计模块 (38)图 3- 7 陀螺仪加速度计二合一模块实物图 (38)图 3- 8 电机驱动模块实物图 (39)图 3- 9 电机驱动原理图 (40)图 3- 10速度传感器电路 (41)图 3- 11 LM386引脚图 (42)图 3- 12 LM386典型应用电路 (42)图 3- 13 传感器电路图 (43)图 3- 14 电源模块原理图 (43)图 4- 1 完整的 C型车模底盘 (44)图 4- 2 简化后的 C型车模底盘 (44)图 4- 3 使用热熔胶固定电机支架与车模底盘 (45)图 4- 4 去掉后轮之后的车模底盘 (46)V图 4- 5使用复合胶水固定光电编码盘 (47)图 4- 6固定好的光电码盘和光电检测管 (47)图 4- 7电磁传感器支架 (48)图 4- 8 陀螺仪加速度计安装示意图 (49)图 5- 1 主程序框架 (55)图 5- 2中断服务程序 (55)图 5- 3 算法框图中与控制相关的软件函数 (56)图 5- 4 控制函数调用与参数传递关系 (57)VI7第一章 绪论本次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电磁组要求采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 8 位、16 位处理器(单核)作为唯一的微控制器,采用C 型车模。

电磁组中山大学电磁组2队技术报告材料

电磁组中山大学电磁组2队技术报告材料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学校:中山大学队伍名称:电磁2队参赛队员:李小锟黄志杰誉洪生带队教师:成慧钱宁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带队教师签名:日期:摘要本论文中设计的智能车系统采用飞思卡尔公司的kinetisK60作为控制核心,以IRF3205和IRF4905为电机驱动模块,通过编码器获得电机速度信息。

使用由电感及放大电路组成的传感器获取赛道信息;在智能车控制方面,基于位置式及增量式的PID控制算法在高速行驶赛车的路径优化和速度控制上有着不错的效果。

为了提高车的速度和稳定性,我们使用VC、无线通讯模块、等多种调试工具。

结果表明,本系统可靠有效。

关键词:kinetisK60,IRT3205, IRF4905,PIDAbstractWe design the smart car system based on the control of kinetisK60 in this paper. We choose IRF3205 and IRF4905 to be the motor drive, and encoder to feedback the speed of the motor. We use electrical inductance to ge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track. During the control of the smart car, the positional PID and Increasing PID perform good on path optimization and speed control in high speeding patter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eed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mart car, we use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VC, wireless module . It turned out that the system is reliable and effective.Keyword:kinetisK60,IRT3205, IRF4905,PID目录摘要 (Ⅱ)Abstract (Ⅲ)第一章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机电学院第七届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策划书

机电学院第七届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策划书

机电学院第七届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策划书活动背景:在当前受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我院学生能在就业上占据优势,为我院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前景,切实提高我院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顺应国家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潮流,体现节能减排的思想,更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落实“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举措,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举办此次活动。

活动目的:为挖掘我院学生的创新潜力,增强我院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与用相结合,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课内教学与社会产业的有效联系,加快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

同时全面提升我院学生的设计及制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我院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努力打好基础,从而为实现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指标奠定基础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主办单位:机电学院学生工作室承办单位:机电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协办单位: 机电学院学生会网络信息部活动对象:机电学院全体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活动时间:2011年5月8日~2011年7月2日活动地点:西校区室内篮球场组队规则:以团队的形式报名参赛(每队人数为3—8人)活动形式:参赛作品必须为完整的、能在规定程序的轨道上行走的智能车,由学生团队完成,要求对作品的设计思路、创新之处、这样设计的理由及其市场前景进行书面阐述。

(2500以上,可附图、表、数据等)活动内容:参加的团队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从汽车的外形、发动机、节能、环保、智能化等方面进行自主创新设计,设计的作品最好能做到节能、环保兼顾。

活动步骤:一、赛前筹备:1、5月8日召开各班团支书会议,传达比赛的内容,要求团支书传达会议内容及相关注意事项,并积极动员班内同学踊跃参与,要求大二、大三每个班至少有两支队伍参赛;(大一的可以自由参加。

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设计方案

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设计方案

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设计⽅案“神马”队设计⽅案摘要本⽂以“飞思卡尔”杯全国⼤学⽣智能车竞赛为主题,介绍了智能赛车从机械结构设计到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流程。

本次⽐赛使⽤竞赛秘书处统⼀指定的竞赛车模及套件,采⽤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16位微控制器作为核⼼控制单元,配合不同类型的传感器、驱动电机、转向舵机、直流电池、以及相应的驱动电路,使赛车能够⾃主识别路径,并控制模型车⾼速稳定地在跑道上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跑完赛道的任务。

第⼀章背景1.1“飞思卡尔”杯背景介绍“飞思卡尔”杯全国⼤学⽣智能车竞赛是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资助下举办的以S12 单⽚机为核⼼的⼤学⽣课外科技竞赛。

使⽤⼤赛组委会统⼀提供的竞赛车模、转向舵机、直流电机和可充电式电池,采⽤飞思卡尔 16 位微控制器MC9S12DB128B作为核⼼控制单元,⾃主构思控制⽅案及系统设计,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控制算法及执⾏、电机驱动、转向舵机控制等,完成智能车⼯程制作及调试,于指定⽇期与地点参加场地⽐赛。

⽐赛成绩主要由赛车在现场成功⾏驶完赛道的时间为主。

全国⼤学⽣智能汽车竞赛所使⽤的车模是⼀款带有差速器的后轮驱动模型赛车,它由⼤赛组委会统⼀提供。

参赛队伍通过设计单⽚机的⾃动控制器控制模型车在封闭的跑道上⾃主循线运⾏。

在保证模型车运⾏稳定,即不冲出跑道的前提下,跑完两圈的时间越⼩成绩越好。

设计⾃动控制器是制作智能车的核⼼环节。

⾃动控制器是以单⽚机为核⼼,配合有传感器、电机、舵机、电池、以及相应的驱动电路,它能够⾃主识别路径,控制模型车⾼速稳定运⾏在跑道上。

⽐赛跑道表⾯为⽩⾊,中⼼有连续⿊线作为引导线,⿊线宽 25cm。

⽐赛规则限定可赛道宽度和拐弯最⼩半径等参数,赛道具体形状在⽐赛当天现场公布。

控制器⾃主识别引导线并控制模型车沿着赛道运⾏。

在严格遵守规则中对于电路限制条件,保证智能车可靠运⾏前提下,电路设计尽量简洁紧凑,以减轻系统负载,提⾼智能车的灵活性,同时坚持充分发挥创新原则,以简洁但功能完美为出发点,并以稳定性为⾸要前提,实现智能车快速运⾏。

智能车电磁组-德州学院-极速终结者技术报告

智能车电磁组-德州学院-极速终结者技术报告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学校:德州学院队伍名称:极速终结者参赛队员:卢瑞剑高祥朱振阳带队教师:姚俊红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授权的使用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六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关于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卢瑞剑带队教师签名:姚俊红日期:2012.8.14摘要本文为第七届飞思卡尔智能车电磁组直立车模的设计说明。

本智能车采用大赛组委会统一提供的C型车模,以Freescale 16位单片机MC9S12XS128 作为系统控制处理器,以CodeWarrior IDE 5.0为开发平台。

整个智能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车模的机械结构调整、传感器电路的设计及位置安装、控制算法和策略优化、系统调试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并结仿真平台进行了大量底层和上层测试,最终确定了现有的系统结构和各项控制参数。

系统硬件上包括核心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传感器模块,电机驱动模块,软件设计方案为在深入分析研究大赛组委会给出的直立参考方案后,在一定程度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案,从而提高了车模的行驶速度和稳定性。

在智能车调试过程中,使用上位机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对智能车的状态进行实时监视,有效提高了调试的效率。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智能车系统设计方案稳定可行,机械结构与控制算法经过长时间的调试均达到优化的状态,本文将详细叙述本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各个模块的设计原理,设计目标,设计方法与过程,以及其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字:MC9S12XS128,上位机,无线通信目录摘要 (III)第一章引言 (1)1.1 研究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北理风行者车队技术报告

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北理风行者车队技术报告
路径识别模块由 S12 的 AD 模块、传感器和外围电路组成。其功能是获取前 方赛道的信息,以供 S12 作进一步分析处理。
速度检测模块由 S12 的增强型捕捉计数模块、传感器和外围电路组成,通过 检测赛车的实时车速为赛车的车速控制提供控制量。
2.3 智能车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如果说系统硬件对于智能车来说是它的骨架和躯体,那么软件算法就是它的 思想。软件算法的优劣直接体现了智能车辆的“智能”高低。所以软件系统对于智 能车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赛车系统通过路径识别模块获取前方黑色引导线的信息, 同时通过速度检测模块实时获取赛车的速度。 利用连续路径识别算法求得赛车与黑 线位置的偏差,接着采用 P 方法对舵机进行控制,根据检测到的实时车速,结合模 糊控制策略对赛车速度进行恰当的控制调整,使赛车在符合比赛规则情况下沿赛道
50cm 316mm 172m 18/76
图 3.1 模型车的底盘结构
3.2 智能车运动学状态方程
在只考虑车辆的平面运动情况下,当转向时,车辆只做平面运动及平面旋转 运动,如图 3.2、3.3 所示。
Vf Vr
w
L
图 3.2 小车转向示意图
R
L
图 3.3 转向平面图
2 w
Vr
由角速度的定义可知
TR
以智能汽车为研究背景的科技创意性制作,是一种具有探索性的工程实践活 动,其本质也是人类创造有用人工物的一种训练性实践,其过程属性是综合,而结 果属性很可能是创造。通过竞赛,参赛的同学们培养了对已学过的基础与专业理论 知识与实验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带着背景对象中的各种新问题,学习控制、模式识 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新知识,包括来自不同学科 背景大学生的相互学习,逐渐学会了在学科交叉、集成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若是以 实用为目的,还必须考虑考虑可靠性、寿命、外观工业设计、集成科学与非科学, 在具体约束条件下融合形成整体的综合运用。这样的训练是很有意义的。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电磁组直立行车参考设计方案(版本2.0)官方方案2.0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电磁组直立行车参考设计方案(版本2.0)官方方案2.0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电磁组直立行车参考设计方案(版本2.0)目 录目录 (2)图表索引 (3)一、前言 (7)二、原理篇 (9)2.1直立行走任务分解 (9)2.2车模直立控制 (11)2.3 车模角度和角速度测量 (19)2.3车模速度控制 (26)2.4车模方向控制 (33)2.6车模直立行走控制算法总图 (36)三、电路设计篇 (37)3.1整体电路框图 (37)3.2 DSC介绍与单片机最小系统 (39)3.3倾角传感器电路 (42)3.4电机驱动电路 (44)3.5速度传感器电路 (45)3.6电磁线检测电路 (46)3.7 角度计算电路 (50)3.8 车模控制电路全图 (55)四、机械设计篇 (57)4.1车模简化改装 (57)4.2传感器安装 (59)4.3注意事项 (63)五、软件开发篇 (64)5.1软件功能与框架 (65)5.2 DSC的硬件资源配置 (68)5.3主要算法及其实现 (69)六、车模调试篇 (82)6.1 调试参数 (82)6.2调试条件 (85)6.3 桌面静态参数调试 (91)6.4 现场动态参数调试 (101)6.5 方案改进与车模整体水平提高 (101)七、结束语 (102)附录: (103)图表索引第一章图1- 1 电磁组车模直立运行模式 (7)图1- 2参考设计方案内容 (8)图1- 3 车模制作路线图 (9)第二章图2- 1 车模控制任务分解 (10)图2- 2 车模倾角会引起车速速度变化 (10)图2- 3 三层控制之间相互配合 (11)图2- 4 保持木棒直立的反馈控制 (12)图2- 5 通过车轮运动保持车模直立 (12)图2- 6 车模简化成倒立的单摆 (13)图2- 7 普通单摆受力分析 (13)图2- 8 不同阻尼力下的单摆运动 (14)图2- 9 在车轮上的参照系中车模受力分析 (14)图2- 10 车模控制两个系数作用 (16)图2- 11 车模运动方程 (16)图2- 12 加入比例微分反馈后的系统框图 (17)图2- 13 电机在不同电压下的速度变化曲线 (18)图2- 14 加速度传感器原理 (19)图2- 15 MMA7260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20)图2- 16 车模运动引起加速度信号波动 (21)图2- 17 实际测量MMA7260Z轴信号 (21)图2- 18 车模运动引起加速度Z轴信号变化 (22)图2- 19角速度传感器及参考放大电路 (22)图2- 20 角速度积分得到角度 (23)图2- 21 角速度积分漂移现象 (23)图2- 22 通过重力加速度来矫正陀螺仪的角度漂移 (24)图2- 23 双加速度传感器获得车模角加速度 (25)图2- 24 角度控制框图 (25)图2- 25 电机速度检测 (26)图2- 26 车模倾角给定 (27)图2- 27 车模倾角控制速度中的正反馈 (28)图2- 28 车模倾角控制分析 (29)图2- 29 车模运动速度控制简化模型 (29)图2- 30 增加微分控制后的系统 (30)图2- 31 改进的微分控制 (30)图2- 32 车模角度和速度控制框图 (31)图2- 33 速度角度控制方案的改进 (32)图2- 34 改进后的速度和角度控制方案 (32)图2- 35 检测道路中心电磁线方式 (33)图2- 36 通过电机驱动电压的差动控制控制车模方向 (34)图2- 37 检测车模转动速度的陀螺仪 (34)图2- 38 电感线圈的偏角影响感应电动势 (35)图2- 39 车模方向控制算法 (35)图2- 40 车模运动控制总框图 (36)第三章图3- 1 直立车模控制电路整体框图 (39)图3- 2 56F8013内部资源示意图 (40)图3- 3 F8013最小系统电路 (41)图3- 4 F8013最小系统电路实物 (42)图3- 5 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电路 (43)图3- 6 车模倾角传感器电路实物图 (43)图3- 7 双电机驱动电路 (44)图3- 8单极性PWM、双极性PWM (45)图3- 9 两片33886组成的电机驱动电路 (45)图3- 10 速度传感器电路 (46)图3- 11 基于三极管的电磁信号放大检波电路 (47)图3- 12 基于三极管的电磁放大检波电路实物图 (48)图3- 13 使用R-R运放进行电磁信号放大检波 (49)图3- 14 LMV358放大检波输出波形 (49)图3- 15 基于LMV358放大检波电路实物图 (50)图3- 16 双加速度测量角速度电路 (51)图3- 17 双加速度计测量角度波形图 (51)图3- 18 简化角速度电路 (52)图3- 19 实测车模角速度信号波形 (52)图3- 20 角度信号处理电路 (53)图3- 21 不同角速度比例情况下输出波形 (53)图3- 22 角度计算环节的传递函数 (54)图3- 23 一个运算放大器实现角度计算 (54)图3- 24 不同P1阻值对应的输出波形 (55)图3- 25 简化的角度和角速度处理电路 (55)图3- 26 车模控制电路全图 (56)第四章图4- 1 完整的C型车模底盘 (57)图4- 2 简化后的C型车模底盘 (57)图4- 3 使用热熔胶固定电机支架与车模底盘 (58)图4- 4 去掉后轮之后的车模底盘 (58)图4- 5 电机引线转接板 (59)图4- 6 使用复合胶水固定光电编码盘 (59)图4- 7 固定好的光电码盘和光电检测管 (60)图4- 8 电磁传感器支架 (61)图4- 9 车模组装全图 (64)第五章图5- 1 主程序框架 (65)图5- 2 中断服务程序 (66)图5- 3 任务中断时间波形 (67)图5- 4 算法框图中与控制相关的软件函数 (70)图5- 5 控制函数调用与参数传递关系 (71)图5- 6 程序中变量命名规范 (72)图5- 7 电机死区补偿 (78)第六章图6- 1 调试车模参数复杂而关键 (82)图6- 2 需要调整的参数和相关的单位 (84)图6- 3 车模运动坐标定义 (85)图6- 4 电源检查 (86)图6- 5 单片机串口通信 (86)图6- 6 PWM信号输出 (87)图6- 7 采集电机光电码盘信号 (87)图6- 8 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AD采集信号 (88)图6- 9 车模静态参数调整桌面 (88)图6- 10车模动态参数调试场地 (89)图6- 11 监控软件界面 (89)图6- 12 无线遥控开关 (90)图6- 13 无线通信模块进行参数监控 (90)图6- 14 F8013内部FLASH应用划分 (91)图6- 15 需要整定的传感器参数 (91)图6- 16 车模保持垂直静止 (92)图6- 17 测量加速度传感器的极值 (92)图6- 18测量陀螺传感器比例因子,角度补偿回路断开 (93)图6- 19 几种不同陀螺仪比例因子角度输出 (94)图6- 20 车模控制参数 (95)图6- 21 角度参数调整过程 (96)图6- 22 速度参数调整过程 (97)图6- 23 方向参数调整过程 (98)图6- 24 角度补偿时间常数调整 (99)图6- 25 Z轴附加信号分析 (100)图6- 26 死区常数调整 (100)附录图7- 1 参考设计方案视频截图 (103)图7- 2 参数整定与调试指南 (104)图7- 3 软件控制算法全图 (106)图7- 4 参考方案电路全图 (107)第一章、前言为了提高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创新性和趣味性,激发高校学生参与比赛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接受挑战能力,智能汽车竞赛组委会将电磁组比赛规定为车模直立行走,如图1- 1所示。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安徽赛区获奖名单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安徽赛区获奖名单
一等奖
摄像头组
17
安徽财经大学
摄像头一队
付明、王松涛
苏吉祥、陈飞、许红松
一等奖
摄像头组
18
阜阳师范学院
物电三队
李季、朱义强
廖小羊、张金宇、何莉莉
一等奖
摄像头组
19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蚂蚁
张克仁、朱广
张元星、伍生雁、徐军
一等奖
摄像头组
20
安徽新华学院
探索者
纪利琴、吴房胜
李续强、程源挺、肖亮
一等奖
摄像头组
21
二等奖
摄像头组
65
滁州学院
Princess
姚光顺、赵亮
刘碧云、康金山、贝兴芝
二等奖
摄像头组
66
安徽工业大学
黑马
章小兵、赵光兴
钱洁、曹长云、周玲玲
二等奖
摄像头组
67
安徽工程大学
灵狐
严楠、李钧
李鹏、黄良良、李峰
二等奖
摄像头组
序号
学校
队名
指导教师
参赛队员
获奖等级
赛题组别
68
安徽科技学院
闪动2号
闫改珍、张平娟
77
安徽工业大学
猫头鹰中队
胡兴柳、方挺
刘扬、谭威、胡勇
二等奖
电磁组
78
阜阳师范学院
指南针
朱辉、李世刚
石猛、刘恒、徐梦阳
二等奖
电磁组
79
合肥师范学院
旋风1队
鲁世斌、范程华
王飞、程刚、陈俊
二等奖
电磁组
80
安徽工业大学
不倒翁
洪乃刚、李丹
荚艺超、倪涛、孙兴芳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竞速比赛规则与赛场纪律参赛选手须使用竞赛秘书处统一指定的竞赛车模套件,采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8位、16位、32位微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单元,自主构思控制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电机驱动、转向舵机控制以及控制算法软件开发等,完成智能车工程制作及调试,于指定日期与地点参加各分(省)赛区的场地比赛,在获得决赛资格后,参加全国决赛区的场地比赛。

参赛队伍的名次(成绩)由赛车现场成功完成赛道比赛时间来决定,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队伍同时必须提交车膜技术报告。

大赛根据车模检测路径方案不同分为电磁、光电与摄像头三个赛题组。

车模通过感应由赛道中心电线产生的交变磁场进行路经检测的属于电磁组;车模通过采集赛道图像(一维、二维)或者连续扫描赛道反射点的方式进行进行路经检测的属于摄像头组;车模通过采集赛道上少数孤立点反射亮度进行路经检测的属于光电组。

竞赛秘书处制定如下比赛规则适用于各分(省)赛区预赛以及全国总决赛,在实际可操作性基础上力求公正与公平。

一、器材限制规定1. 须采用统一指定的车模。

本届比赛指定采用三种车模,分别用于三个赛题组:编号车模外观和规格赛题组供应厂商A型车模车模:G768电机:RS380-ST/3545,摄像头组东莞市博思电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舵机:FUTABA3010 B型车模车模型号电机:540,伺服器:S-D6光电组北京科宇通博科技有限公司C型车模车模型号:N286电机:RN260-CN 38-18130伺服器:FUTABA3010电磁组东莞市博思电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各赛题组车模运行规则:a)光电组,摄像头组:车模正常运行。

车模使用A型车模(摄像头组)、B型车模(光电组)。

车模运行方向为,转向轮在前,动力轮在后。

如图1所示:图1 光电组车模运行方向说b)电磁组:车模直立行走。

使用C型车模。

车模运行时只允许动力轮着地,车模直立行走。

如图2所示:图2 电磁组车模运行状态注:原车模的前轮(转向轮)、舵机实际上没有用了,可以去掉。

电磁组 中山大学电磁组2队技术报告

电磁组 中山大学电磁组2队技术报告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学校:中山大学队伍名称:电磁2队参赛队员:李小锟黄志杰誉洪生带队教师:成慧钱宁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带队教师签名:日期:摘要本论文中设计的智能车系统采用飞思卡尔公司的kinetisK60作为控制核心,以IRF3205和IRF4905为电机驱动模块,通过编码器获得电机速度信息。

使用由电感及放大电路组成的传感器获取赛道信息;在智能车控制方面,基于位置式及增量式的PID控制算法在高速行驶赛车的路径优化和速度控制上有着不错的效果。

为了提高车的速度和稳定性,我们使用VC、无线通讯模块、等多种调试工具。

结果表明,本系统可靠有效。

关键词:kinetisK60,IRT3205,IRF4905,PIDAbstractWe design the smart car system based on the control of kinetisK60in this paper. We choose IRF3205and IRF4905to be the motor drive,and encoder to feedback the speed of the motor.We use electrical inductance to ge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track.During the control of the smart car,the positional PID and Increasing PID perform good on path optimization and speed control in high speeding patter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eed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mart car,we use kinds of methods,such as VC,wireless module.It turned out that the system is reliable and effective.Keyword:kinetisK60,IRT3205,IRF4905,PIDIII目录摘要 (Ⅱ)Abstract (Ⅲ)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系统总体设计 (2)2.1系统概述 (2)2.1.1任务分解 (2)2.1.2直立控制分析 (3)2.1.3速度控制分析 (4)2.1.4转弯控制分析 (4)2.2车模倾角检测 (4)2.3整车布局 (4)2.4结构框图 (5)第三章系统机械结构设计与实现 (7)3.1车模 (7)3.2车模车身简化及固定 (7)3.3陀螺仪及加速度计固定结构设计 (8)3.4路径传感器固定结构设计 (9)3.5编码器的安装设计 (9)3.6主动轮松紧程度的调整 (10)第四章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1)4.1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11)4.2系统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11)4.2.1电源管理电路 (11)4.2.2电机驱动电路 (12)4.2.3计数器电路 (13)4.2.4平衡传感器电路 (13)4.2.5路径检测电路 (14)4.3静电处理 (14)第五章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5.1主程序 (16)5.1.1程序运行流程 (16)5.1.2PWM输出 (16)5.1.3直立控制 (19)5.1.4速度控制 (19)5.1.5转弯控制 (19)5.2卡尔曼滤波 (19)5.3启动方式 (20)第六章开放工具与系统调试 (22)6.1开发工具 (22)6.2无线通信模块 (23)第七章车辆参数 (24)第八章总结 (24)致谢 (I)参考文献 (II)附录A (Ⅲ)附录B (Ⅲ)V第一章引言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比赛是经全国高等教育司研究,委托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主办的,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

关于举办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的通知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2日 21:08:58 所属赛区:秘书处有关高等学校教务处:为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教高司函[2005]201号文,附件1),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自动化分教指委)主办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该竞赛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是以智能汽车为竞赛平台的多学科专业交叉的创意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种具有探索性的工程实践活动,旨在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

该竞赛分竞速赛与创意赛两类比赛。

竞速赛是在规定的模型汽车平台上,使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8位、16位、32位微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模块,通过增加道路传感器、电机驱动电路以及编写相应软件,制作一部能够自主识别道路的模型汽车,按照规定路线行进,以完成时间最短者为优胜。

创意赛在统一比赛平台上,充分发挥参赛队伍想象力,以特定任务为创意目标,完成研制作品,由竞赛专家组观摩作品现场展示、质疑、现场观众投票等环节,最终决定比赛名次。

该竞赛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知识。

该竞赛以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为协办方,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曾得到了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授、原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及理工处领导、飞思卡尔公司与各高校师生的高度评价,已发展成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0余所高校广泛参与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第三、四、五届连续被教育部批准列入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之一(附件2,教高函[2010]13号)。

飞思卡尔公司在2010年8月26与国家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司签署了关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此协议,飞思卡尔公司将继续赞助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

飞思卡尔直立车

飞思卡尔直立车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I plannead to use 51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controller to design an intelligent street light control system.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nergy saving and intelligent control.This design USES the sound sensor and light sensor to achieve sound and light intensity of the acquisition, AT89S52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as main controller, to achieve the intelligent control of street lamp.The whole design to energy conservation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2.
光敏电阻工作原理是基于光敏光敏的光电导效应。在半导体光敏材料两端安装电极引线,将其封闭在有透明窗口的壳子里构成光敏电阻,为了增强提高灵敏度,通常由两个梳形做为电极形状。光敏电阻的材料主要采用金属硫化物,硒碲化和半导体。通过涂覆,喷涂和烧结光敏电阻和绝缘基板上的薄梳状欧姆电极,然后引线,封装在具有透明镜的密封壳体内,以免水分影响其灵敏度。密封壳体的转换方法。入射光通过电子的光子激发消失后,空穴对的复合光敏电阻会恢复原来的值。金属电极,在电阻感光性的电压,其中,当电流穿过那里,暴露于一定波长的光,以使电流增大,以实现光电转换。光敏电阻没有极性,是纯粹的电阻器件,使用一个直流电压,交流电压也增加。导电半导体导电能力取决于载波子的数量。

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设计方案

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设计方案

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设计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那厚厚一摞方案草稿上。

我泡了杯咖啡,打开电脑,准备着手写这个“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设计方案”。

10年的方案写作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但也是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一、项目背景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是一场针对大学生的科技竞赛,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赛队伍需要设计一款智能车,通过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部件,使车辆在规定的赛道上自主行驶,完成各种任务。

这场比赛既考验技术,也考验团队协作。

二、设计方案1.车辆整体设计车辆整体设计要兼顾美观、实用和稳定性。

外观上,我们采用流线型设计,减少空气阻力;内部结构紧凑,降低重心,提高稳定性。

车辆尺寸符合比赛规定,确保在赛道上行驶自如。

2.传感器配置(1)激光雷达:用于实时获取车辆周围环境信息,绘制三维地图。

(2)摄像头:用于识别赛道标志、障碍物等。

(3)超声波传感器:用于检测前方障碍物距离,避免碰撞。

(4)红外传感器:用于检测赛道边缘,防止车辆出轨。

3.控制器设计(1)路径规划:根据传感器信息,实时规划车辆行驶路径。

(2)速度控制:根据赛道状况,调整车速,确保稳定行驶。

(3)避障策略: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及时调整行驶方向。

4.执行器设计(1)电机驱动:驱动车辆前进、后退、转向。

(2)舵机:用于调整摄像头角度,获取更多赛道信息。

(3)电磁阀:用于控制车辆制动。

三、团队协作一个优秀的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我们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1.项目经理:负责整体进度把控,协调各方资源。

2.硬件工程师:负责车辆整体设计和传感器、执行器选型。

3.软件工程师:负责控制器设计和程序编写。

4.测试工程师:负责车辆调试和性能测试。

四、项目实施1.初期准备:收集比赛相关信息,了解赛道状况,确定设计方案。

2.设计阶段:根据设计方案,绘制图纸,选型采购。

3.制作阶段:组装车辆,调试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

4.测试阶段:进行多次试验,优化控制策略,提高车辆性能。

电磁直立循迹智能汽车毕业论文

电磁直立循迹智能汽车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对两轮电磁寻迹直立智能车的运动控制设计过程。

随着科技技术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汽车的安全性、方便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智能车辆的使用可以改善道路安全状况,提高道路的利用率。

对于智能汽车的传感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提高智能汽车对于复杂环境道路的通过性,从而让智能车的运用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为我们服务。

“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是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

该竞赛根据传感器的不同分别设立了:光电组,电磁车组和电磁组。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两轮寻迹电磁智能车。

两轮电磁寻迹直立智能车的原理是通过电磁传感器采集赛道信息,同时电子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直立智能车的当前车身信息,再交由单片机对路况信息进行识别、分析和信息处理,最后再交由单片机给出控制信号来控制车的双电机让小车在保证直立的状态下沿着指定路线行驶。

在工作中主要用到的编程环境使比赛组委会提供的CodeWarrior。

设计过程主要运用了汇编语言和单片机的相关知识以及PID控制算法。

关键词:智能车;单片机;两轮循迹直立电磁车;PID;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 details of the design process of the upright two electromagnetic tracing smart car's motion control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people's requirements of vehicle safety, convenience become higher and higher. The use of intelligent vehicles can improve road safety condition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the road. To study the smart car by testing sensing technology and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its ability for passing complex environment of the road , so that the use of smart cars can be more convenient, faster and safer for our services.Freescale Smart Car Competition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National Smart car race has already hold for 6 sessions. The contest was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ensors: photoelectric group, camera group and electromagnetic group.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wo tracing electromagnetic smart car.The principle of two electromagnetic tracing upright to intelligent vehicles is to track information collected through electromagnetic sensors, electronic gyroscopes and acceleration sensors collect current body upright smart car, then the microcontroller on the traffic information to the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Finally, the microcontroller gives the control signal to control the car motor car traveling along the designated route in the state to ensure vertical. The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primarily used in the work so that the competition provided by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CodeWarrior. The design process is the main use of assembly language and knowledge of the microcontroller and the PID control algorithm.Keywords: Smart car; microcontroller; two tracking upright electromagnetic vehicle; the PID; gyroscope; accelerometer.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绪论 (5)1.1 国外的发展趋势 (6)1.2 国内发展 (7)1.3 电磁循迹直立智能车的比赛特点 (7)1.4 课题意义 (9)1.5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0)第二章电磁寻迹直立智能车的系统构建 (11)2.1 电磁寻迹原理 (11)2.2 电磁直立循迹智能车总体构成 (13)2.3 功能模块介绍 (14)2.3.1 加速度传感器 (14)2.3.2 电子陀螺仪 (17)2.3.3 电磁传感器 (18)2.3.4 编码器 (19)2.3.5 电机驱动电路 (20)第三章电磁寻迹直立智能车智能软件系统的设计 (21)3.1 智能控制概论 (21)3.1.1 模糊控制 (21)3.2 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 (23)3.3 车直立系统的设计 (24)3.3.1 平衡思想 (24)3.3.2 直立系统中具体的控制过程 (25)3.4 采样方法和采样间隔的选择 (29)3.4.1 电磁传感器采样选择 (30)3.5 路径检测算法的设计 (30)3.6 路径算法的优化处理 (30)3.7 车行驶中直立控制策略 (31)3.8 两轮车转向系统设计 (31)3.9 PID控制 (33)3.9.1 不完全微分PID (34)3.9.2 微分先行PID (35)3.9.3 前馈控制的应用 (36)3.9.4 在速度控制中的应用 (37)3.10 调速控制策略与行车车速优化策略 (38)3.11 底层设置 (38)第四章调试说明 (38)4.1 调试策略及步骤 (38)4.1.1 调试参数 (38)4.1.2调试条件 (39)4.2 调试经验总结 (41)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41)参考文献 (42)第一章绪论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曾经只能在科普小说中看到的智能汽车已经不再是虚幻的,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将能在现实中看见智能汽车。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学校: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队伍名称:自强队参赛队员:徐杰生曾海涵王明南带队老师:康恺吴天宝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徐杰生曾海涵王明南带队教师签名:康恺吴天宝日期:2012-8-14摘要本文介绍一套直立智能车速度磁导航的设计,该智能车以COLDFIRE MCF52259作为整个系统信息处理和控制的核心。

该系统通过3个方面进行控制。

由陀螺仪ENC-03MB和加速度计MMA7361车体在直立过程中的信息,通过PID控制对智能小车直立进行控制;速度控制是由2个编码器对电机两端进行测速,将测得的速度与给定的速度进行PID速度闭环控制;由互感线圈采集赛道信息,得到多个互感线圈的信息值,通过PID的控制起到寻线方向控制。

关键词:COLDFIREMCF52259 PID 直立速度寻线方向目录第一章、引言.11.1概述..11.2整车设计思路1第二章、直立寻线小车的原理..22.1直立寻线小车的原理22.2速度控制原理62.3车模方向控制原理..7第三章、电路设计73.1传感器的电路设计..73.1.1寻线互感运放电路83.1.2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电路.83.2电源电路模块8第四章、传感器安装及机械设计..94.1电杆的固定..94.2电路板的固定.104.3轮胎的改进.104.4底盘的加固..104.5车子布局114.6电机保护11第五章、软件处理及控制算法..11参考文献11附录第一章、引言1.1概述“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的一项以智能汽车为研究对象的创意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种具有探索性工程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

电磁组 中山大学电磁组2队技术报告

电磁组 中山大学电磁组2队技术报告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学校:中山大学队伍名称:电磁2队参赛队员:李小锟黄志杰誉洪生带队教师:成慧钱宁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带队教师签名:日期:摘要本论文中设计的智能车系统采用飞思卡尔公司的kinetisK60作为控制核心,以IRF3205和IRF4905为电机驱动模块,通过编码器获得电机速度信息。

使用由电感及放大电路组成的传感器获取赛道信息;在智能车控制方面,基于位置式及增量式的PID控制算法在高速行驶赛车的路径优化和速度控制上有着不错的效果。

为了提高车的速度和稳定性,我们使用VC、无线通讯模块、等多种调试工具。

结果表明,本系统可靠有效。

关键词:kinetisK60,IRT3205, IRF4905,PIDAbstractWe design the smart car system based on the control of kinetisK60 in this paper. We choose IRF3205 and IRF4905 to be the motor drive, and encoder to feedback the speed of the motor. We use electrical inductance to ge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track. During the control of the smart car, the positional PID and Increasing PID perform good on path optimization and speed control in high speeding patter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eed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mart car, we use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VC, wireless module . It turned out that the system is reliable and effective.Keyword:kinetisK60,IRT3205, IRF4905,PIDIII目录摘要 (Ⅱ)Abstract (Ⅲ)第一章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规则展现智能车竞赛新格局

新规则展现智能车竞赛新格局

2012.10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专栏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8月24日-25日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体育馆举行,北京科技大学光电一队、山东大学光电一队和乐山师范学院乐师5 队获得光电组特等奖,北京科技大学摄像头一队、常熟理工学院闪电六队和电子科技大学开拓者队获得摄像头组特等奖,中南民族大学战神队、浙江大学华硕三队和华中科技大学五队获得电磁组特等奖。

作为全新赛道及竞赛规则推出后的第一届大赛,本届大赛在预赛阶段就呈现出诸强混战的局面,多支传统的强队在分区预赛落马无缘总决赛,而一些以前成绩不突出的高校反而异军突起。

在为期两天的总决赛中,包括获得电磁组冠军的中南民族大学,获得摄像头组亚军的常熟理工学院,这些以前甚至没有在总决赛现场出现过的参赛队伍,成为本届智能车竞赛最大的惊喜。

变化带来的影响新赛季的智能车竞赛变化很大,今年三个组别均实行了全新的规则,摄像头组和光电组的赛道不再是中心循迹,而改用了两侧黑线循迹导航,这点改动已经凸显智能车的现实意义,毕竟只有在具有分道线的车道上能够平稳行驶,才是能上路的智能车。

电磁组的变化则是继续中心磁导线循迹,但赛车要立起来跑,增加了难度。

规则上的变化对比赛的进程影响是深远的,在某种角度上看,第七届比赛同学们参赛的探索程度不亚于第二届和第五届两届比赛。

2011年在西北工大的总决赛上,光电组赛车的平均成绩不输给摄像头,冠军成绩更是超过了摄像头组,而电磁组的关键成绩也不逊色。

以整体目测的情况来看,摄像头的速度应该是比上届更快了,而光电的速度比上届略有下降,至于电磁组,速度明显减缓很多也属正常。

最后三组的成绩对比见表1,赛道图见图1和图2,从中能分出规则变化对赛车的影响。

电磁组的赛道比较短,速度上明显是慢了下来,但是确实最有趣的一个,毕竟直立的车模要稳定行驶,必须在速度和平衡上进行更好的协调。

电磁赛车今年的改动很大,必须增加陀螺仪和加速计,以确保能够直立稳定的前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一、前言
为了提高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创新性和趣味性,激发高校学生参与比赛的兴 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接受挑战能力,智能汽车竞赛组委会将电磁组比 赛规定为车模直立行走(如图 1.1 所示) ,其它两个组别的车模行走方式保持不变。
图 1.1 电磁组车模直立运行模式
车模直立行走比赛是要求仿照两轮自平衡电动车的行进模式,让车模以两个后轮 驱动进行直立行走。近年来,两轮自平衡电动车以其行走灵活、便利、节能等特点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外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也有相应的产品。在电磁组比赛中,利用 了原来 C 型车模双后轮驱动的特点,实现两轮自平衡行走。相对于传统的四轮行走的车 模竞赛模式,车模直立行走在车体检测、控制算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 帮助参赛同学尽快制作车模参加比赛, 竞赛秘书处编写了 C 型车模直立行走的参考设计 方案。参赛队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硬件和软件方案,提高竞赛水平。 为了适应初学者,方案介绍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公式推导,使用通俗科学的语言介 绍控制原理和方法,给出 C 型车模制作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本文的主要内容如图 1.2 所 示。
5
在上述三个任务中保持车模直立是关键。由于车模同时受到三种控制的影响,从车 模直立控制的角度,其它两个控制就成为它的干扰。因此在速度、方向控制的时候,应 该尽量平滑,以减少对于直立控制的干扰。三者之间的配合如图 2.1 所示。
直立控制电压 行走控制电压 转向控制电压 +
+ +
直立
虚拟拆解 形成三组 不同功能 的驱动电机
图 2.1 车模运动控制分解示意图
运行 转向
线性叠加形成一组 驱动电机
直流电机的力矩最终来自于电机驱动电压产生的电流。因此只要电机处于线性状 态,上述拆解可以等效成三种不同控制目标的电压叠加之后,施加在电机上。
3
电磁组直立行走任务分解 车模直立控制 车模速度控制
原理篇
车模方向控制 车模倾角测量 控制算法总框图 整体电路框图 DSC最小系统 倾角传感器电路
电路设计篇
电机驱动电路 速度传感器电路 电磁检测电路 车模简化与修改
机械设计篇
传感器安装 其它注意事项 软件功能框架 DSC资源配置
软件编写与调试篇
主要算法以及实现 程序调试与参数整定 运行测试
图 1.2 参考设计方案内容
参考设计方案经过了实际验证测试,车模测试运行视频请在竞赛网站上下载。 参考设计方案最后附录中给出了用于下载资料的相关网站。
4
二、原理篇
2.1 直立行走任务分解
电磁组比赛轮 着地状态,车模控制任务更为复杂。为了能够方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将复杂的 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进行讨论。 为了分析方便,根据比赛规则,假设维持车模直立、运行的动力都来自于车模的两 个后车轮,后轮转动由两个直流电机驱动。因此从控制角度来看,由控制车模两个电机 旋转方向及速度实现对车模的控制。车模运动控制任务可以分解成以下三个基本任务: (1) 控制车模直立:通过控制两个电机正反向运动保持车模直立状态; (2) 控制车模速度:通过控制两个电机转速速度实现车模行进控制; (3) 控制车模转向:通过控制两个电机之间的转动差速实现车模转向控制。 以上三个任务都是通过控制车模两个后轮驱动电机完成的。可以假设车模的电机可 以虚拟地被拆解成三个不同功能的驱动电机, 它们同轴相连, 分别控制车模的直立平衡、 前进行走、左右转向,如图 2.1 所示。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 “飞思卡尔” 杯智能汽车竞赛
电磁组直立行车参考设计方案
(版本 1.0)
直立控制 速度控制 方向控制
竞赛秘书处
2011-12-22
1


一、前言 .................................................................................................................................... 3 二、原理篇 ................................................................................................................................ 5 2.1 直立行走任务分解 .............................................................................................................. 5 2.2 车模直立控制 ...................................................................................................................... 6 2.3 车模速度控制 .................................................................................................................... 10 2.4 车模方向控制 .................................................................................................................... 13 2.5 车模倾角测量 .................................................................................................................... 14 2.6 车模直立行走控制算法总图 ............................................................................................ 18 三、电路设计篇 ...................................................................................................................... 20 3.1 整体电路框图 .................................................................................................................... 20 3.2 DSC 介绍与单片机最小系统 ........................................................................................... 21 3.3 倾角传感器电路 ................................................................................................................ 24 3.4 电机驱动电路 .................................................................................................................... 26 3.5 速度传感器 ........................................................................................................................ 27 3.6 电磁线检测电路 ................................................................................................................ 28 四、机械设计篇 ...................................................................................................................... 29 4.1 车模简化改装 .................................................................................................................... 29 4.2 传感器安装 ........................................................................................................................ 30 4.3 注意事项 ............................................................................................................................ 32 五、软件编写与调试篇.......................................................................................................... 33 5.1 软件功能与框架 ................................................................................................................ 33 5.2 DSC 的资源配置 ............................................................................................................... 36 5.3 主要算法及其实现 ............................................................................................................ 37 5.4 程序调试与参数整定 ........................................................................................................ 45 5.5 现场运行测试 .................................................................................................................... 46 六、结束语 .............................................................................................................................. 46 附录: ...................................................................................................................................... 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