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费孝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
1、费孝通先生在本章提出“群己关系”这一概念,请借此概念分析选文的《论语》片段。 2、与选文二中所体现的群己关系相比,本章第十九段描述的群己关系有何不同?
2、本章第十九段中描述的群己关系以一己私欲为前提,无视道德规范,亦无自身修养境界的追求,它以自我为中 心,以亲疏远近为衡量标准,来判定争取和赋予利益的多寡。因而此种群己关系是对立、争夺的关系,是一种更直 接的利益关系,“己”在害群而非利群。
我对国家的关心又复活了,我不再仅仅满足于 帮助个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这个目标。人们的 病痛不仅来自身体,来自社会的病痛更加重要。 所以我决心不再学医为一个一个人治病,而要学 社会科学去治疗社会的疾病。
1、①孔子认为“己”为道德体系核心,首先需要克已修身; ②孔子重视以已为中心的外推:以宽仁之心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道义之心成就别人(“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论语》中的群己关系是在修养自身的前提下,以己利群,以己安群,与周围人形成良性关系,是一种更完美的 道德关系。
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 水的波纹、蜘蛛的网 伸缩自如 自家人(数不清、有差等) 以“己”为中心 自我主义 攀关系、讲交情

差序格局理论简介整理版

差序格局理论简介整理版

差序格局一、差序格局的提出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

在费先生之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迪尔凯姆)就曾用"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

费先生为更准确地区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尤可谓是费先生的独创,并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接受。

二、差序格局的概念和内容1、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基本定义“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简单来说就是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图:差序格局下的“人”2、差序格局的四个要点第一,差序格局以每个人自己为中心;第二,差序格局的大小取决于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三,差序格局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第四,波纹的远近表示关系的亲疏,越远关系越薄。

3、差序格局的表现(一)生活层次费孝通举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作为差序格局的表现,这两个例子都在说明差序格局可大可小,且会伸缩变化,其大小及变化都取决于处在差序格局中心的自己的社会影响或者说社会势力的大小及变化。

(1)亲属关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乡土中国》 第4篇 《差序格局》课件(13张PPT)

《乡土中国》 第4篇 《差序格局》课件(13张PPT)
差序格局

第四篇学习内容
•略读要点 (勾画圈点)要义概览/思维导 图
• 精读指导: 批注点评(利用读本)
相关概念理解
• 差序格局: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 差等的次序关系。
• 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的,有一定界限的团 体。
• 私:不是自私,而是在差序格局里,由于缺乏 对“公”的共识,而每个人对“公”与“私” 划分的伸缩性又极强,所以“私”是一个相对 的概念。
• 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 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以“户”(家庭) 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 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各保就该管 区域内原有乡镇界址编定,或并合数乡镇为一保, 但不得分割本乡镇一部编入他乡镇之保。
《差序格局》笔记问题
•2、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提示:“伦”,也就是“差序”。
相关概念理解
• 个人主义:个人是相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 体。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 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 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 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 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
第4篇差序格局
• 主旨: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 西方的团体格局做比较。
• 摘要:西洋社会是捆柴式的团体格局,中国乡 土社会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是有一定界限的,差序格局中每个人 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 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第4章
《差序格局》笔记问题
• 1、你知道保甲制度是怎样的吗?
• (结合自己的理解,抄在要花这么多的笔墨讨论中国人的 “私”?

差序格局名词解释考研

差序格局名词解释考研

差序格局名词解释考研差序格局是达尔文在总结出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后,由自然选择实验推演而来。

差序格局认为:性状位于不同对象的配子之间的距离比性状位于同一对象内的配子之间的距离远得多的现象,叫做“差异”,差异大的性状能够得到更多的遗传信息,这种现象叫做“格差”。

1、分离定律是进化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它指出在亲缘关系较远的群体中,在不受外界影响(如温度、营养条件等)的情况下,经过自然选择,其遗传性状会越来越分离,即遗传平衡定律,是随机变量的函数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一般可以把生物进化过程中遵循分离定律的现象称为分离律,例如动物的长毛、两栖类的幼体生活于水中、脊椎动物具有背鳍等;有时相邻格子间的两个性状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在同一对象内的格子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选择。

性状之间的这种差别叫做“选择压力”。

“性状选择”的压力有大小,如果一种性状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较大,那么“选择压力”就较强,也就是说与它相伴的负反馈调节作用就较弱,从而使它在该种群中发生的概率就较高,这样的性状就容易被选择上,反之,则否。

因此,性状的选择压力常常决定着它们被保存或消失的速度,这就是选择适应。

选择压力的大小是随着性状的遗传力的大小及适合度的大小而改变的。

1、定义:这是一种稳定的状态,任何一个处于这种格局中的基因,都会将它获得的正反馈强度维持在最大限度内,而它的负反馈作用却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格局被形象地称为“饱和格局”。

2、差序格局和DNA分子复制差序格局理论认为,一个物种中各个体间的差异是造成进化的主要原因。

3、反义词:异质同型。

异质:指不同的性状或器官,而同型则只是同一个性状或器官的不同方面。

差异和多样性都是相对的。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虽然也会造成生物的变异,但不是进化的原因。

性状之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连续性状既是基因的连续性也是性状的连续性。

连续性状和非连续性状都可以通过选择而获得。

4、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的统称)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差序格局的研究报告

差序格局的研究报告

差序格局的研究报告差序格局是指某一区域内存在着明显的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格局。

差序格局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份关于差序格局的研究报告。

一、差序格局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差序格局是指地理范围内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格局,体现了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

2. 特点:(1) 差异性:存在着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2) 层次性:差序格局不仅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还体现在区域内部的不同层次上。

(3) 动态性:差序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二、差序格局的形成原因1. 土地利用差异:不同地理条件下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差序格局的形成。

2. 资源分布差异:不同地域内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直接影响差序格局的形成。

3. 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形成了差序格局。

4. 政府政策导向:政府对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政策导向,促使差序格局的形成。

三、差序格局的影响和意义1. 经济影响:差序格局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2. 社会影响:差序格局会造成不同地区间的社会福利差异,加大贫富差距,进一步影响社会稳定。

3. 环境影响:差序格局会导致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集中在某些地区,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4. 规划意义:深入研究差序格局可以为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和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四、差序格局的调控措施1.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通过推动中心城市的发展,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支持,实现不同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2. 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和特点,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3. 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利用和配置自然资源,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些地区,改善差序格局。

什么是差序格局

什么是差序格局

什么是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
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

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

此理
论主要是缘于他对中国农民的研究。

费先生认为中国农民人与人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根
据利益关系的亲疏而划分的,就像是一块石头投进河里所形成的波纹,而这个石头就是社
会中的每个人,这就是费孝通先生著名的“差序格局”。

是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体系、农
民群体间的互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体系的经典概括。

在费先生之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曾用“有机团结一致”和“机械团结一致”
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

费和先生为更精确地区分后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明确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尤堪称就是费先生的独有,并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拒绝接受。

关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他打了个比方,西
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的就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
几叠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就是一种差序格局。

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
自己为中心结为网络。

这就像是把一块石头投掷至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构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注社会关系的长幼。

大家千万不要重看看
了这个比喻,正是通过这个比喻以及它所代表的“差序格局”概念。

差序格局的主要概念

差序格局的主要概念

差序格局的主要概念差序,也称为“比较秩序”,是一种常见的概念,被用来描述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差序格局是一种通过事物之间的“权力”关系、影响和控制来描述它们之间关系的一种概念。

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给定的社会或社区中的人,物和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权力和控制的分布,支配的资源,赋权等。

一般来说,差序格局中的每一个元素均有自己的地位,地位包括:高地位、低地位和中等地位。

高地位是指拥有高级权力和影响力的元素,它们通常拥有最多的权力,最多的支配资源,以及最高的赋权。

低地位是指那些权力和影响力最低的元素,它们通常拥有最少的权力,最少的支配资源,以及最低的赋权。

中等地位是指拥有一定权力和影响力的元素,它们通常拥有一定数量的权力,一定数量的支配资源,以及一定数量的赋权。

根据差序格局,不同元素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的关系。

这些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上下等级关系和平等关系。

上下等级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元素具有管理或支配其他元素的权力。

例如,经理和员工之间就是一种上下等级关系,其中经理拥有有权支配员工的权力。

平等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元素之间没有任何权力差异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同等的权力。

此外,差序格局与竞争有关,也就是说,不同的元素在关系中会争夺权力和影响力。

因此,不同的元素会试图提升自己的地位,掌握更多的权力和支配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

当前,差序格局已经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动态,是一种将社会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建模的方法。

差序格局可以用于描述社会中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权力构成和关系变化。

同时,差序格局也可用于分析社会动态,分析不同元素之间的权力走向,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差序格局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可以用来描述社会和社区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包括权力和控制的分布,支配的资源,赋权等。

此外,它也可以用来分析不同元素之间的竞争情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差序格局

第四章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PK
团体格局
团体格局是一捆柴火,每根都清楚
• 差序格局是石头丢在水面发出的波纹 ,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 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 是根据私人关系所构成的网络。。
NO、1-3
“私”
Eg: 葱蒜 格兰亨姆公律
NO、4-5
❖ 关键句: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是有序格局。
❖ Eg: 东西方对于“家庭”的范围
西方 —权利 18岁 乡村—攀关系、讲交情
NO、11-12
“伦”有差等,重分别
Eg: 三纲五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从四德 君臣父子 夫妇
NO、13
孔子注重“推”
Eg: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NO、14
个人主义——自我主义
❖ Eg:区别
NO、15-16
孔子与杨朱对比 Eg: 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与也;
悉天下以奉一身,吾不取也。 –杨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以德报怨,可乎?
NO、6-10
❖ 亲属关系、地缘关系都是以“己”为核心 形成的关系网,界限不明确。
NO、6-8
❖ 亲属关系是以血缘(生育)和婚姻为事实 发生的社会关系有等级、有弹性,。 ❖ Eg:“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
❖ “表哥、表妹、老表”“宝玉的表妹” 清官难断家务事

NO、8-10
地缘关系亦如此 Eg: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
NO、17-20
“私”的根源
回到开头的四个问题:
❖ 1、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是怎么形成的 ❖ 2、一个人为中心的关系网产生的特性是什么 ❖ 3、处在这种关系网中心的人,又具有怎么的
性格 ❖ 4、如何保持这样的关系网正常允许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费孝通先生还有其他著作
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 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 入《费孝通文集》。 《禄村农田》(1943年) 《内地农村》上海:生活书店 (1946年) 《生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48年) 《乡土重建》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年) 《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 北京:新世 界出版社(1981年) 《Chinese Village Close-up》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83年) 《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年)
2、著作简介
《乡村中国》,此书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生育 制度》五书的合辑。诸书各有特点,但均围绕“乡土 中国”进行讨论,故以“乡土中国”作为全书命名。 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 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 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 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著名的“差序格局”等有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就 是在这本书中提出和论证的。《乡土中国》是社区研 究的一部比较成熟之作,代表了费孝通先生早期社会 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实地的社区研 究转变为社会结构的分析。费孝通先生所从事的这项 工作,在 当时的中国社会学界,是有开创性的。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 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有助于当代青少年更好地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图6:腾讯三维图
◆ 一维:QQ好 友、QQ空间好 友(这由腾讯最 核心的IM业务来 满足); ◆ 二维:不同种 类和兴趣爱好的 QQ群(这也是 由腾讯最核心的 IM业务来满足); ◆ 三维:按照年 龄、职业、爱好、 地域等垂直划分 的细分关系,如 同学录、同事录、 同城好友等

差序格局理论简介课件

差序格局理论简介课件
融合差序格局理论与文化 社会学理论
探讨差序格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以及文化因素对差序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差序格局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应用
分析全球化对差序格局的影响
研究全球化进程中,差序格局如何受到经济一体化、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影 响如何改变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探索差序格局与全球治理的关系
05
差序格局理论的未来发展
差序格局理论的完善与创新
1 2 3
深入研究差序格局的内在机制 深入探讨差序格局的形成、维持和变迁机制,进 一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
拓展差序格局理论的应用领域 将差序格局理论应用于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例如 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文化认同等,以丰富和发 展其理论体系。
差序格局理论的发展历程
差序格局理论最初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他通过对 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模型,即差序 格局。
此后,许多学者对差序格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不断丰富和完善该理论。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差序格局在社会各个领域中 的应用和表现。
社会关系网 络
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人际关系在 社会结构中的联结和组织形式,
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 关系和结构位置。
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复杂性和 动态性,随着时间和空间的 变化而变化,影响着人们的
交流、合作和竞争。
差序格局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 网络中的个体差异和层级关系,
以及这些关系对个体和群体的 影响。
创新研究方法与技术 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例如网络分 析、空间分析等,对差序格局进行更为精确和深 入的研究。
差序格局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融合

差序格局的理解

差序格局的理解

差序格局的理解
中国儒家“差序格局”概念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赋予其地位的社会观念。

这一概念讲求世俗的尊敬和礼仪,捍卫人际关系中公平正义、正义与和谐之间的有机统一。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实践,“差序格局”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差序格局”是一种正统的社会分工机制,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级分层,分成上下等级,讲求上下有序、尊卑有度,以礼仪为核心。

下属应尊敬上属,上属应显示尊重下属,并以自己的谦卑、诚实和责任感影响下属,互相倾听对方的意见,循序渐进地调解和解决争议,以确保调和社会关系,实现公道正义。

“差序格局”建立在社会秩序上,强调上下有序的关系,以礼仪和有序的行为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不仅倡导尊敬贫富、尊重上下、尊重老少,而且要求公正、公诚、皆大欢喜,消除纷争,推动和谐。

它令人尊敬,倡导人们在交往中尊重对方,平等处理,不仅避免社会矛盾的产生,而且使人们沟通时更容易博得他人的信任,助力人际关系的维系,改善个人的素质。

无论是个人的人际关系还是社会的治理,中国儒家“差序格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

当代人仍然应该吸取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依儒家“差序格局”在我们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方面所蕴含的智慧,用新的面貌和精神更好地发扬传统。

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四、结语
中国社会依旧是“关系本位” 。传统的“差序格局”依然影响 着人们的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不过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中, 中国不断受到西方化进程的影响,“差序格局”被丰富了其内 容,被赋予现代的内涵,这一点也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必然趋势, 但 作为一个现代人, 如何在一个转型中的中国既保留自己的文化和传 统, 又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谢 欣
谢 赏
首先,差序格局的理论基础是人伦次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 内容,即差等。“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 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 是指差等”。 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种是个体之间的等级区分,诸如尊 卑、贵贱、上下、长幼等;另一种是个体间建立的关系种类,例 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
二、差序格局的特点
其次,差距格局的价值观是自我主义。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就像“把一 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 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在差序格局中, 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 是私人联 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这个网络具有伸 缩性,范围也有一定限度。在波纹所及的范围都是自家人, 波纹之外则是 外人, 对待内外有差别,而波纹的中心是一个“己” ,这个“己”是自我 主义的。
乡土中国之 差序格局
夏 出 影 品

一、差序格局的涵义

二、差序格局的特点
三、差序格局的新时代发展
四、结语
一、差序格局的涵义
“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 出的,旨在描述中国传统社会亲疏远近的 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 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 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差序格局理论简介课件

差序格局理论简介课件

该理论主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 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调查来验证 和完善理论。
02
差序格局理论的基本内容
差序格局理论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差序格局
儒家思想
血缘、地缘、业缘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血 缘、地缘、业缘等关系远近来划分亲疏、 尊卑的交际网络和结构。
差序格局理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家 庭、家族、国家的亲疏关系和尊卑秩序。
的解释不够充分。
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有限
02
差序格局理论主要基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对现代工业社会和信
息社会的适应性有限。
对文化差异的考虑不足
03
差序格局理论对文化差异的考虑不足,可能存在跨文化适用性
的问题。
05
差序格局理论的发展趋势 与未来研究方向
差序格局理论的发展趋势
差序格局理论的完善与拓展
目前,差序格局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仍有许多领域可以深入研究。未来,差序格局理论将不断完善 和拓展,涉及更多的领域和方面,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差序格局中,血缘关系最为重要,其次 是地缘关系,最后是业缘关系。
差序格局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
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的人际关系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展开的,亲 疏关系和尊卑秩序按照与自己的远近来划分。
重视亲情和友情
在差序格局中,亲情和友情非常重要,人们会更加信任和依赖与自 己有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的人。
金融市场中的差序格局
在金融市场中,差序格局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投资者之间的相 互影响以及他们对市场波动的影响。例如,研究投资者之间 的关联性、信息传递和情绪传染等现象,有助于深入了解市 场动态和风险。

差序格局是什么意思

差序格局是什么意思

差序格局是什么意思差序格局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听过,但是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它指的又是哪方面的内容呢?下面就让我来为你揭开其中的奥秘吧!差序格局是一种自然格局。

“人与生俱来的差异性使得他在每个领域都会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那条路”。

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工作,比如职业、专业、团队和公司等等,一般而言它可能需要较高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对另外一些人群,则只需要足够多的自由空间(即不用做太复杂的任务)。

“当某个特定的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了共同体,并且相互之间拥有强烈的认同感,也就是说具备了一致性的价值观念,就称为‘社区’”。

有时候我们对某件事情的态度不同,表现出来的行动也不尽相同,就好像两个人去打架,虽然各自心里想着的都是怎么把别人打倒,但真正动手后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双方的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就拿学习来说,有的人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强,看几遍就能背诵下来,因此总是能轻松地取得优秀的成绩,从而获得奖励和机遇。

而有的人智商平平,学习努力程度也还算不错,但就是学习效率低,记东西慢,成绩始终提升不上去,因此常常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自尊心受挫,逐渐变得消极甚至自卑。

所以,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的格局越大,就越能抓住重点,达到目标,实现梦想。

反之,则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在职场上亦是如此,差序格局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快速走向成功,差序格局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你成长的速度。

这个“小人”就很讨厌了,通常喜欢给别人使绊子,搞破坏,跟别人关系不好,常常是一副令人厌恶的嘴脸。

在职场上更加突出,如果没有办法克制这些小人,将严重阻碍你的发展,让你在事业上难以进步。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才能避免与他们交往呢?。

差序格局相关词语解释

差序格局相关词语解释

差序格局相关词语解释差序格局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数理逻辑学家G·诺特建立的关于自然数的格局理论。

它着眼于个体关系和种类关系,讨论的是同类事物的差异性及这种差异在程度上的差别,因而也称为差别格局、差异格局或等级格局。

差序格局: A是指两个或多个变量(对象)之间依照某种标准进行有顺序的变换,以表示这些对象之间的差别关系,并使所有依次变换后的结果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序列。

这种格局中,所有对象被排列在某一序列中,每个对象具有不同的序号,但同一序列内的对象又存在着相同的属性或关系。

例如, 1是苹果, 2是鸭梨, 3是香蕉等等,这样的排序关系叫做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最初只考虑正整数。

现已推广到模糊集合论、粗糙集、函数域和连续统等。

(1)优先顺序一般不同(2)所遵循的主要标准一致。

(3)原则上排序时按大小或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4)数据元素可用实数值表示。

(5)通常要求变量序列有确定的名称。

这里,“第一”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第一”可以代表任何东西。

例如,“ 5比8大”就表示“ 5大于8”。

用“大于”、“小于”来表示它们是不够精确的。

用“超过”、“不足”表示二者又不能区分清楚。

为此,需要引入新概念——序数(finite)。

序数是两个有序对象(即自然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记作|。

序数必须是唯一的,即若对象A的序数为1,那么对象B的序数也必为1;而且在同一序列中,序数是相同的。

(6)差序格局的逻辑基础是:对象在序列中的地位(序号)的升降决定于对象的大小。

而对象的大小是通过对象序数来体现的。

对象的序数是递增的,则该对象在序列中的地位高;反之,对象的序数是递减的,则其地位低。

即对象的序数与其所处的位置有关。

通常是将低序数的对象放在前面,而将高序数的对象放在后面。

如在“苹果在序列中的位置”这一问题中,就采用了低序数的苹果放在序列的前面,而将高序数的香蕉放在后面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使香蕉处于较为合适的位置,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把香蕉混同于其他水果。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是指社会中对不同人群、不同地位、不同阶层的人们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权利存在差异,即强调“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社会结构特点。

这种差序格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点。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待长辈和尊祖尊宗的观念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强调孝道、忠义、礼法等传统价值观念。

在“差序格局”中,长辈在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子女应该尊敬长辈,听从长辈的安排和指示。

在社会中,人们应该服从于上级的命令,遵守社会规则和礼仪,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这种“差序格局”使得中国社会在传统时代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秩序和结构。

另一方面,“差序格局”也使得中国社会中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分化和阶层差异。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地位、财富、权力等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富贵人家的子弟可以享受到与其社会地位相称的荣耀和特权,而平民百姓则被认为应当勤劳致富,守规矩守秩序。

这种“阶级差序”使得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得以存在和传承,造就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的社会结构。

“差序格局”也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求的是稳定、和谐、和睦的生活方式,强调“和合共生”、“孝顺忠义”的道德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讲究礼貌谦逊、忍让包容,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在面对长辈和上级时,中国人普遍表现出服从和尊敬的态度,习惯性地遵循长辈和权威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行为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然而,“差序格局”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开始反思和挑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地位和身份被过分夸大,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愈发显现,引发了社会中的冲突和矛盾。

同时,对长辈和上级的绝对服从可能导致个人权利和自主意识的缺失,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差序格局相关词语解释

差序格局相关词语解释

差序格局相关词语解释差序格局的意思是说,我们看到的每一件事物,并不都有独立的存在价值,而是根据对他人的重要性,决定自己的存在价值。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每个人对于别人而言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等,然后我们根据这些因素之间的影响来决定如何去做或者不做一些事情。

这就像一棵树上的叶子,树叶从大到小排序一样,它们的名称正反映了这种变化,大叶子通常比小叶子重要得多。

差序格局是表现为一种按亲疏远近来排列人和事物的方式,差序格局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亲亲疏疏。

所谓亲就是与自己最近的人,即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所谓疏就是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即朋友、同事、亲戚等。

当然,无论是亲是疏,他们都是人,因此差序格局必然会产生人际关系。

换言之,差序格局本质上是人际关系的格局。

就中国而言,所谓差序格局,差指的是“次序”、“顺序”,而序指的是亲疏。

由此差序格局衍生出了“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周公吐哺”等典故。

差序格局理论主要解释什么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第一、指示生物进化的动力,经济因素的作用微乎其微;第二、地球上没有一种文明是建立在非正式规则基础上的,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几乎都带有血缘色彩;第三、部落联盟内部的矛盾只能靠武力解决,使得战争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途径;第四、原始群居制度的瓦解,导致城邦国家的兴起,政治权利成为社会稀缺资源,成为阶级划分的依据;第五、农业革命导致定居生活,为机器代替人工劳动创造了条件;第六、商业革命使市场成为社会唯一稀缺资源,使得财富占有的不平等成为常态。

差序格局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社会学关于革命的假设,它认为社会秩序不是通过革命而是通过差序格局这一机制来维持的。

对于差序格局的挑战者而言,这些理论指出了社会变迁的主要机制。

但这些理论却被那些既不同意革命,也不同意差序格局理论的人视为是偏见和无稽之谈。

他们认为,贫穷国家没有能力提供支撑革命所需的强大经济基础,因此这些国家不可能发生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作者:卜长莉来源:《社会学研究》2003年01期来源日期:2003-1-24本站发布时间:2010-1-12 21:44:14阅读量:441次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

但是,这一概念是在一种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

在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之后,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社会学界的其他人,都缺乏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更少有将这一分析与对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变迁的研究联系起来(孙立平,1996)。

本文试图对“差序格局”这个蕴涵着极大解释潜力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诠释,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其现代内涵。

一、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模式的理论诠释中国传统社会是指“从秦汉到清末这一段两千年的中国而言的”。

“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性的农耕社会”(金耀基,1999:7)。

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全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2.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庭组织和血缘关系。

3.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4.社会管理以传统权威为基础,家长制管理是其主要管理方式。

5.社会分工和分化程度很低,社会的同质程度较高(刘祖云,2000:42-43)。

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交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相区别,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孝通,1998:26)。

“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表明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

那么,能够造成和推动这种波纹的“石头”是什么呢?费孝通先生明确地讲到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的投影”又形成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是不可分离的(费孝通,1998:70)。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差序格局”模式。

这种人际关系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是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为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费孝通,1998:27-28)。

作为差序格局中心的“己”,不具有个体独立的品性,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己”概念,作为社会结构意义上的分析单位,表示它是社会实体,是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己”实体不是独立的个体、个人或自己,而是被“家族和血缘”裹着,是从属于家庭的社会个体。

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体,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体,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集体……”(马克思,1977:21)。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几乎没有割裂了血缘和家庭纽带而能真正独来独往的个人;即便有,也被视为特例甚至被人另眼相看。

一切几乎都与自己的家族脐带相连(浦永春,1997)。

儒家文化强调修身,要求去人欲而致良知,修身即是忘我。

所以,以“己”为中心,实际上是以家庭或家族为中心,个人没有独立的权力和地位。

第二层意思是,“己”作为心理意义上的工具概念,它是人格自我;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己”不具有独立的性格,而是被“人伦关系”裹着,父母者生之本,父子关系为重,父子关系推而至于君臣。

人生在世,在家从父无己,在嫁从夫无己,在外从君无己。

“己”者,只有在“关系”中才有其意义。

“己”是一种关系体。

“己”的这种人格非独立性通过人的社会化形成。

“己”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即是人伦教化过程。

总之,无论从社会结构意义上看实体“己”,还是从人格意义上看心理“己”,都与西方文化中“独立的个体”不一样——“己”不仅包括自己,而且包括对自己在家结构中地位的意识,对自己与家中其他人相对位置的意识,甚至包括家中某些人。

这样的“己”,不同于西方的“自己”,可以描述为“家我”(family oriented self),它的内外群体界限是相对的。

在这种差序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可以说是私,是己(孙立平,1996:20)。

相对于旁系血亲群体,直系血亲群体便是“己”;相对于姻亲关系,血亲关系便是“己”;相对于陌生人,熟人便是“己”;相对于外乡人,同乡便是“己”。

例如,人们在称呼自己和他人时,不是简单地使用“你”、“我”这样的称谓,而是使用隐含着在家庭中长幼、远近、男女、尊卑的先赋性身份地位的称谓,如“您”、“掌柜的”、“孩子他爹”、“你爹”等被用于不同相对位置中;而旧称用“奴才”、“在下”、“愚弟”、“朕”等强调这种相对的位置。

可见,中国传统社会所注重的人际关系,其意涵不同于西方,它不是独立个体之间通过交往而建立的可选择关系;其逻辑起点,与其说是己,不如说是家庭、家族、亲缘关系和血缘关系。

家族、血缘思维是己的思维定势。

中国人的“关系”其实质是先赋性的,这种先赋性关系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也逐渐被泛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正式组织关系和公众关系中,总是潜藏着另一种亲缘式的关系,二者形成表里。

“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际上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具有排他性。

在人际交往中,一般是关系越靠近家族血缘关系——“己”的中心,就越容易被人们接纳,也就越容易形成合作、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远离“己”的中心,就越容易被人们排斥,就会形成疏淡的人际关系。

由此形成利益上“公”、“私”不分,行为上内外有别,对圈内人讲仁义、尽义务,对无关的圈外人则循礼而讲利。

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还具有封闭性。

家族血缘范围总是有限的,加之农业民族安土重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其自闭性就益加明显。

人际交往的范围仅仅局限在地缘和血缘、亲缘的范围,强调的是血缘上的相亲相合,同祖同宗。

因而是一种固定化的、封闭性的差序格局。

(二)“差序格局”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模式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在定位上,已被儒家哲学转化成伦理的形式,使得父子、朋友、君臣等等之间,依此关系形成一种差序性的伦理关系。

它内在于人际关系之中,构成人际关系内涵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些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费孝通,1998::27)。

儒家所讲的“伦”指的正是个人间的“等差格局”。

儒家伦理的差序性,首先通过“仁”表现出来。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代表着儒家文化理想。

关于“仁”,孟子讲“亲亲,仁也”(《孟子·告子下》)。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亲亲”是仁的根本意义,是仁的最高要求;但“仁”不限于“亲亲”,“仁者爱人”,有一个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过程。

“爱人”首先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才能推广开来,达到最终爱一切人。

可见,儒家之“仁”,始于“人人敬其亲,长其长”,终于“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梁惠王上》)(梁韦弦,1994:84)。

在儒家看来,“亲亲”是人道之始,维持人类的生存繁衍及由此产生的血缘伦常,实为人类文明之起点。

儒家讲的“仁”除了具有“亲亲”的含义外,还包括“爱有差等”之义,认为,人与人之间无论是血缘家庭关系,还是社会政治关系,都必须有亲疏贵贱的伦次等差,否则就会陷于混乱。

“爱有差等”实际上承认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存在。

《礼记·檀弓》中说:“古者,殷时也,周礼以贵降贱,以嫡贱庶,唯不降正耳。

而殷世以上,虽贵不降贱也。

”(转引自梁韦弦,1994:85)可见,周人已非常讲究“亲亲”的等差,在血缘关系方面已有了相当森严的等级规定。

“爱有等差”,实际上肯定了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关系的存在。

由于血缘关系不同,人们无法要求每个人都做到爱人之父如己之父,爱人之子如己之子。

要达到人际之间的良好关系及其社会的和谐,只能从己出发,“为仁由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个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

顺着这个同心圆的伦常,就可以向外推了”,“从己到家,从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费孝通1998:25)。

儒家伦理的“差序格局”还通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表现出来。

《孟子·滕文公上》说:“孝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里所讲的人伦,实际上是人们之间最基本的五种关系,故亦称“五伦”(梁韦弦,1994:84)。

五伦之中首推父子关系,因为人际之间的血缘伦常和社会等级关系,都是以父权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父子有亲”是仁最直接、最主要的体现。

强调亲亲、孝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君臣有义”强调的是君臣的上下之别,等级关系,同时强调君臣互敬:“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孟子·离娄下》)。

君不是一人,代表着国家政权,君臣之义,代表着政治社会的差等秩序。

“夫妇有别”之伦是讲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尊卑等差,男尊女卑。

“长幼有序”之伦则是讲如何处理一般社会关系,主要是指乡党邻里之类的关系。

坚持长幼有序的规范,尊长养老,从而达到人际和谐。

“朋友有信”,这一伦也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规范,其适用范围不限于朋友之间。

小至一人的立身行事,大至治国安邦,不讲信都行不通。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转引自梁韦弦,1994:77-83)。

儒家所讲的五伦,大体上概括了历史上人们之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五种关系。

在这五伦中,家庭成员间的自然关系占居了主要位置,而且君臣和朋友关系在实质上也就是父子和兄弟关系的延伸。

在儒家看来,只要能先理解三种家庭成员关系,就可以将其引伸到所有人际关系中去,其中父子代表一切纵向关系,兄弟表示所有横向关系,夫妻意味着两性间的、男女之间的关系。

若能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就可以学得社会上的君臣和朋友关系,然后又能从整体上明白自己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并遵从它的秩序,这样天下就得到了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