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 ——谈《沂水春风》教学的几点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犹不及 ——谈《沂水春风》教学的几点不足
发表时间:2011-09-09T10:23:03.167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41期作者:朱华杰[导读] 作为一篇讨论志向的文章,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评述及比较众人的志向上。
《沂水春风》是整本《论语》当中风格最为突出的一篇佳作。它摆脱了前期语录体的窠臼,出现了神态、情境等的描写刻画,且叙事连贯,将孔子与四位学生论志的场面描摹得鲜活动人,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面目。加之篇幅独长,因而教学内容在无形之中也就增加了不少。
作为一篇讨论志向的文章,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评述及比较众人的志向上。这里的比较,既包含子路、冉有、公西华三子间的对比,也包含三子和曾皙之间的对比,以及孔子对三子之志的评价和对曾皙之志的评价的对比。通过比较,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三子的志向和曾皙的志向、孔子的理想之间的差距,通过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他的终极理想。
与此同时,教授一篇两千多年前的文章,在我最初的设想中,要求学生掌握其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自然也是理所当然之事。这样两点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就表面看来,应该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但一堂课下来,事实却证明:设想与现实并非那么容易就能水乳交融。
在早自习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的注解及翻译,自行整理课内涉及到的文言现象。梳理一词多义,筛选特殊句式,归纳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等。正式上课时,我从曾皙的出场及志向出发,挑出一些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由点及面,牵一发动全身,涵盖全文,引导学生将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为了加强学生的印象起见,我将特殊句式的判断方法再次仔仔细细地解说了一遍,力求做到所有的学生都能明了。对于这样的一个流程安排,自己事先颇为得意,认为摆脱了一般情况下那种按部就班的解说,极具新意与效率。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与课后部分听课老师的评价来看,这一环节似乎挺成功。只可惜,局部之功反而引起了全盘之危。一上完课,我就明白了过来,由于这一环节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它直接导致后半段教学流程过于仓促,对于众人志向的分析对比也就平平而过,未能深入细致地展开。不能说一堂古文教学的公开课就不需要字词讲解,它当然可以也应该有,只是我们要意识到:在完整的古文教学中,字词解析的比重要恰当,不能喧宾夺主,从而造成因小失大。要解析字词,我完全可以拿出一整节课的时间做更细致完整的分析比较,效果可能会更好。但现在,我却强行想要用一节课的时间讲完所有的内容,贪多,结果反而嚼不烂。主次失衡,教学效果自然平平。《论语》教导人要“中庸”,所谓“过犹不及”。在这一刻,我却犯了“求多”之弊,实在是讽刺。过多字词解析的介入,打破了课堂教学内容间的平衡,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那么,问题随之而来:怎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才是最合理的,能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率?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颇能给人启发之处。王教授在多篇文章中提过,“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所谓“合宜的教学内容”,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此话可谓切中当前语文教学的时弊。如今的语文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处”,大大小小,常常有一二十个“教学内容”,一堂课下来,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则跟着走马观花,效率如何,自不待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破方有立。就《沂水春风》而言,四人述志,孔子“与点”,稍加分析,即可明白,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才是教学之重,由此而生发开来的孔子之志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在这一点上泛泛而谈,那这堂课无疑是失败了。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该仅是蜻蜓点水。如果对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教师每次都只是触及表皮,不去深入细致地讲解,那么学生自然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能让学生得到文化的熏陶,更能促使自己的学生对文本的情感、精神能有自己的体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把握住学生乍现的灵光,促进课文解读的进一步深入,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孔子“与点”,“喟然而叹”。既然欣慰于曾点之志与自身相同,那么,孔子为何不是“欣然而笑曰”,反倒是“喟然而叹”呢?“喟然”何意?叹气的样子。欣慰之余,此处是否也隐隐透着孔子落寞的气息呢?曾皙描绘的蓝图,既是孔子憧憬的理想社会,或许也是他潜意识中归隐栖身的理想之地吧。一幅蓝图,既有憧憬理想并实现理想的愿望和志向,又有屡屡遭败、连连受挫的无奈。此等细节,不讲,岂不可惜?上了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却使自己对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或许可称得上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自然,确定了合宜的教学内容,并不能保证这一堂课就一定会成功。但走对了这关键的第一步,至少就使得这一堂课少了人倾车覆之险。若能再及时地得到恰当的教学方法作保障,那么,学生一定能借翼腾空,领略更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