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能力和要求

合集下载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2024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2024

引言概述: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相关研究的核心场所,其建设标准对于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研究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详细分析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的相关要点,包括实验室的空间布局、设备选购与维护、安全措施等,以帮助建设者和管理者更好地规划和运营微生物实验室。

正文内容:1.实验室空间布局:1.1实验室装修与材料选择:实验室装修应符合防止交叉污染和易清洁的原则,采用耐腐蚀、易清洁的材料。

1.2实验室家具与设备摆放:实验室家具和设备摆放要合理布局,确保操作空间的舒适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1.3通风与排风系统:实验室应建立良好的通风与排风系统,保持室内空气质量和温湿度的稳定。

2.设备选购与维护:2.1实验室仪器设备:选择适用于微生物研究的专业仪器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

2.2生物安全柜: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生物安全柜,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2.3培养箱与培养基制备设备:提供符合实验要求的培养箱和培养基制备设备,保证培养条件的标准化。

3.安全措施:3.1安全教育与培训: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实验安全的认识和意识。

3.2微生物废弃物处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微生物废弃物处理制度,采取严密、安全的处理措施,防止传播病原微生物。

3.3实验室安全标识:在实验室中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包括生物安全标识、禁止吸烟标识等,提醒人员遵守规定。

4.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4.1实验记录与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管理制度,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溯性。

4.2样品管理:建立规范的样品管理流程,包括样品接收、储存和使用,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追溯性。

4.3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制定质量控制指标和评价体系,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评价机制,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质量。

5.环境监测与卫生管理:5.1环境监测:定期监测实验室环境中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噪声等指标,确保实验环境符合标准要求。

5.2实验室卫生管理:建立规范的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包括日常清洁、消毒和垃圾分类管理,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要求与规范2024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要求与规范2024

引言概述: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和实验的场所,其设计要求和规范至关重要。

本文是关于微生物实验室设计的进一步要求和规范的延续,为了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性、功能性和实用性,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要求和规范。

本文从实验室的环境控制、实验器材和设备、生物安全、实验流程、管理与监测等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微生物实验室设计的相关要求和规范。

正文内容:一、环境控制1.1温度和湿度控制1.2噪声和振动控制1.3光照和黑暗控制1.4通风和空气质量控制1.5电力和电磁辐射控制二、实验器材和设备2.1基本实验器材和设备2.2微生物培养设备2.3病原微生物处理设备2.4实验台和工作区域设计2.5实验室家具和附属设备选择和配置三、生物安全3.1微生物种类和级别划分3.2生物安全柜的选择和配置3.3微生物实验室的防护措施3.4实验人员培训和生物安全意识教育3.5废物处理和消毒措施四、实验流程4.1样品和试剂的接收和储存4.2实验操作规范和检测方法4.3实验室流程和工作规范4.4实验数据记录和管理要求4.5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编写要求五、管理与监测5.1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安全规范5.2实验室人员和职责分工5.3设备维护和检修计划5.4定期检测和评估实验室环境5.5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总结:微生物实验室设计的要求和规范对于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性、功能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通过对环境控制、实验器材和设备、生物安全、实验流程、管理与监测等方面的规范,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护实验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微生物实验室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上述要求和规范,以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建设基本要求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建设基本要求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建设基本要求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是为了提供准确、迅速的微生物学诊断结果,用于指导临床处理和治疗。

以下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的基本要求:1. 实验室空间:实验室应具备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各种设备、试剂、标本和工作人员。

空间应根据工作流程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分区合理、无交叉污染。

2. 设备设施: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如细菌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PCR仪等。

这些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以提供可靠的实验结果。

3. 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标本采集、传输、处理和处置等方面。

实验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并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

4. 储存条件:实验室应设有适宜的样本储存条件,例如低温冷藏库、液氮保存罐等。

样本的储存条件应符合标准要求,以保持样本的完整性和存活率。

5. 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规程和质量评估标准。

实验室人员应定期参加质量评估,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数据管理: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实验数据的保存、整理和归档工作。

数据管理系统应安全可靠,方便查询和检索。

7. 人员培训:实验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定期的进修培训。

人员培训应覆盖实验操作、质量控制、安全操作等各个方面,以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和效率。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务必与相关规范和标准保持一致,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经济可行性和实用性,以优化资源利用和工作效率。

这些基本要求的遵守将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的临床微生物学检测服务,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支持。

微生物实验室规章制度清单

微生物实验室规章制度清单

微生物实验室规章制度清单一、实验室基本要求1. 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

2. 实验室内物品要摆放整齐,试剂要有明晰的标签;保持实验室内肃静、整洁,注意通风换气。

3. 实验室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

污染区: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半污染区: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更衣室、缓冲间等。

清洁区:没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办公区、会议室等。

4.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1. 生物实验室的防护和应急管理至关重要,实验室应制定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明确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

2. 实验室工作人员凭IC门禁卡进出实验室。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的进入、非本科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实验室。

3. 实验室应配备紧急喷淋及洗眼、洗手池(非接触式水龙头),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4. 实验室应定期调查、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健康检查。

三、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1. 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内容,明确目的要求,熟悉方法步骤,掌握基本原理。

2. 进入实验室后按编位就座,未经教师许可,不得动用仪器和试剂。

3. 实验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如有特殊情况应立即报告教师处理。

4. 自己动手,亲自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事求是填写实验报告,不允许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

5. 仪器设备不得滥用和损坏,因违章操作损坏仪器设备者照价赔偿。

6. 室内物品一律不得私自带出室外,损坏丢失仪器应立即报告教师。

如有不报者,一经查出损坏加倍赔偿。

四、实验室环境保护1. 实验室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废弃物处理规定,防止环境污染。

微生物实验室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要求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第一节实验室管理制度一、实验室管理制度1.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认真执行。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换无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实验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实验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试剂定期检查并有明晰标签,仪器定期检查、保养、检修, 严禁在冰箱内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4.各种器材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有使用记录,破损遗失应填写报告;药品、器材、菌种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转让,更不得私自拿出,应严格执行《菌种保管制度》。

5.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餐、会客、喧哗,实验室内不得带入私人物品,离开实验室前认真检查水、电、暖气、门窗,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品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6.科、室负责人督促本制度严格执行,根据情况给于奖惩,出现问题立即报告,造成病原扩散等责任事故者,应视情节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1.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普通天平、千分之一天平、烤箱、冷冻干燥设备、匀质器、恒温水浴箱、菌落计数器、生化培养箱,电位pH计、高速离心机。

2.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3.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有专人保管,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本,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不得随意移动,若有损坏需要修理时,不得私自拆动、应写出报告、通知管理人员,经科室负责人同意填报修理申请、送仪器维修部门。

4.各种仪器(冰箱、温箱除外),使用完毕后要立即切断电源,旋钮复原归位,待仔细检查后,方可离去。

5.一切仪器设备未经设备管理人员同意,不得外借,使用后按登记本的内容进行登记。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和要求及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和要求及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和要求及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要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在于验证有关理论,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无菌操作,建立无菌观点,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基本操作,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独立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实验形式分教师示教和学生操作两种,前者主要验证理论,后者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反复练习,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从而掌握一些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此外,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一、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在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时,须时刻牢记实验的对象是病原微生物,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自身有可能招致感染,且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传给他人。

因此决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和冒任何不必要的危险。

进入实验室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则。

1.进入实验室时必须穿白大衣,离室时脱下反折,白大衣要经常清洗消毒。

2.书包、衣物等勿带入实验室,必要的文具、实验指导、笔记等带入后,放在指定的地方。

3.在实验室内不准吃东西、喝饮料和吸烟,不可把任何东西放入嘴中,也不要用手抚摸头面等部位。

4.进入实验室后要保持安静,禁止高声谈话,不准打闹嘻笑。

5.必须按照老师指定的方法,小心地处理传染性材料、培养物和污染的物质,要正确地使用存放污染器材的各种消毒容器。

6.必须谨慎操作,避免任何有菌材料的溅出,若不慎污染了工作台、手、眼、衣服和地面等处,应立即报告老师,以便及时作适当处理。

7.培养物和传染性材料须放在工作台的安全部位,尽可能保持台面的清洁整齐。

8.爱护公物,合理使用实验材料和器材,如不慎损坏了某些器具,应及时报告老师,听候处理。

9.每次实验完毕后均用消毒药水擦洗工作台面,并用紫外线灯照射过夜。

10.实验完毕后清理台面,将需培养的标本及时放入培养箱。

关闭水、电、煤气和门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11.离开实验室前,应用消毒液(2%来苏尔或0.1%新洁尔灭)将双手浸泡5-1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

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3
通过规范的实验室设计建造、实验设备的配置、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硬件)、严格遵从标准 化的操作程序和管理规程等(软件)。确保操 作生物危险因子的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的伤 害,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确保实验因子 保持原有本性所采取综合措施的实验室。
4
5
1.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措施(一级防护) 2.实验室的特殊设计和建设要求(二级防护) 3.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规程目标,
7
满足BSL-1的要求,如有缓冲区更好。 实验室门应带锁并可自动关闭。实验室的门应有
可视窗。 应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摆放物品以方便使用。在实
验室工作区域外还应当有供长期使用的存储空间。 在实验室内应使用专门的工作服;应戴乳胶手套。 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域外应有存放个人衣物的条件。 应通风,如使用窗户自然通风,应有防虫纱窗。 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 实验室出口应有在黑暗中可明确辨认的标识。
16
Thank you
17
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 环境不受其污染的目的,防止实验材料污染。 依据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国家标准 GB 19489-2004
6
无需特殊选址,普通建筑物即可,但应有防止节肢动 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设计。
每个实验室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 在实验室门口处应设挂衣装置,个人便装与实验室工
8
①样品的保护 ②操作者保护 ③环境保护。
9
1、检验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育、微生物专业培 训经历,具备相应的资质,能够理解并正确实 施检验。
2、 检验人员应掌握实验室生物检验安全操作 知识和消毒知识。
3、检验人员应在检验过程中保持个人整洁与卫 生,防止人为污染样品。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要求
1、建设环境要求
(1)建设地点:实验室的位置要选择在清洁的无污染的地方,邻近较为安静,并符合防火法和有关法规要求。

(2)建筑结构:要更加重视实验室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在满足防火法规定外,还要考虑建筑的通风环境,包括实验室层高、厂房面积、装修材料、室内气流特性等,以确保实验室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3)地板:实验室地板应具有腐蚀防护、防滑、易清洗、防尘等特性。

(4)外墙:外墙要求易清洗,防潮、防尘,以及防止外界有害气体和液体的渗入。

(5)天花板:实验室天花板应具有良好的防水、通风、防止油污和灰尘污染的功能。

(6)室内灯源:室内灯源要求明亮而不刺眼,要求有防静电、防静电放电保护功能,以免对实验室的环境造成影响。

2、仪器设备
(1)暗室:暗室是微生物实验室必备的仪器设备,可以防止实验室中的有害光线进入,保证实验环境的完整性。

(2)离心机:离心机是微生物培养的必备仪器,能够提高微生物培养的效率。

(3)酸碱度调节仪:酸碱度调节仪是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组装时的必备仪器。

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能力和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能力和要求

2000年
沙门氏菌
2.23
单核细胞增生
李斯特氏菌
0.96
O157:H7 总阳性率
0.61 3.61
2001年 3.4 1.29 0.82 5.50
.
2002年 3.59
2003 年
4.60
5.76 7.42
0.52 0.41 9.76 13.82
20
全国食品中三种致病菌连续监测阳性率变化
16 14 12 10
.
44
.
45
其它食品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指标还包括病毒,如肝炎病毒、诺沃 克病毒,以及人畜共患病病原如:禽流感病 毒、口蹄疫病毒、疯牛病病原等。另外,从 食品检验的角度考虑,寄生虫也被很多学者 列为微生物检验的指标:如旋毛虫、囊尾蚴、 住肉孢子虫、蛔虫、肺吸虫、弓形体、螨、 姜片吸虫、中华分枝睾吸虫等等。
.
25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就是根据食品卫生的 要求,从微生物学的角度,对不同食品所提 出的与食品有关的具体指标要求。我国卫生 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 菌群和致病菌三项。
.
26
食品微生物指标的意义
►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
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 含细菌菌落的总数。它可以反应食品的新鲜 度、被细菌污染的程度、生产过程中食品是 否变质和食品生产的一般卫生状况等。因此 它是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
27
菌落(colony):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 ,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细胞 群体。
.
28
霉菌和酵母
pH低、湿度低、含盐和含糖高的食品 造成腐败变质 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菌

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类及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类及要求
▪ 实验室布局应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人流、 物流、信息流应有效分隔 。
▪ 二、设施和设备要求: ▪ 1.实验室应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设计
和设施。
▪ 2.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应平整、不渗水、 易清洁并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面应防滑, 不得铺设地毯。
▪ 3.实验台面能防水、耐腐蚀、耐热。实验台和橱柜 应牢固稳定,彼此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于清洁。
这类微生物通常对个体危害中等,群体危害程序较 轻,一般不会导致人和动物死亡,但也存在个例。
第3类病原微生物是最为常见的导致食品中毒的危 害微生物,也是食品实验室重点检测的目标,这类 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单增李氏菌、空肠弯曲杆 菌、布鲁氏杆菌、葡萄球菌等。
第4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 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类及要求
大家好
1
一、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
我国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 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 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
第1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 病,对个体、群体危害严重,无有效的疫苗防治的微生物: 如霍乱、鼠疫、埃博拉病毒等。
BSL-1
BSL-1
▪ 2.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 旋体、真菌类实验室: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 大量活菌操 样本检测 非感染性材料的操作

第二级
—— BSL-2
BSL-1
第三级
BSL-要求
▪ 一、选址布局:
二、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类
1.病毒类实验室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

一、微生物实验室设计微生物实验室由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恒温培养室和普通实验室六部分组成。

这些房间的共同特点是地板和墙壁的质地光滑坚硬,仪器和设备的陈设简洁,便于打扫卫生。

二、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要求(一)准备室准备室用于配制培养基和样品处理等。

室内设有试剂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专柜、实验台、电炉、冰箱和上下水道、电源等。

(二)洗涤室洗涤室用于洗刷器皿等。

由于使用过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污染,有时还会存在病原微生物。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设置洗涤室。

室内应备有加热器、蒸锅,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还应有各种瓶刷、去污粉、肥皂、洗衣粉等。

(三)灭菌室灭菌室主要用于培养基的灭菌和各种器具的灭菌,室内应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烘箱等灭菌设备及设施。

(四)无菌室无菌室也称接种室,是系统接种、纯化菌种等无菌操作的专用实验室。

在微生物工作中,菌种的接种移植是一项主要操作,这项操作的特点就是要保证菌种纯种,防止杂菌的污染。

在一般环境的空气中,由于存在许多尘埃和杂菌,很易造成污染,对接种工作干扰很大。

1. 无菌室的设置无菌室应根据既经济又科学的原则来设置。

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无菌室应有内、外两间,内间是无菌室,外间是缓冲室。

房间容积不宜过大,以便于空气灭菌。

最小内间面积2×2.5=5m2,外间面积1×2=2m2,高以2.5m以下为宜,都应有天花板。

(2)内间应当设拉门,以减少空气的波动,门应设在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上;外间的门最好也用拉门,要设在距内间最远的位置上。

(3)在分隔内间与外间的墙壁或“隔扇”上,应开一个小窗,作接种过程中必要的内外传递物品的通道,以减少人员进出内间的次数,降低污染程度。

小窗宽60cm、高40cm、厚30cm,内外都挂对拉的窗扇。

(4)无菌室容积小而严密,使用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很高,故应设置通气窗。

通气窗应设在内室进门处的顶棚上(即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最好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百叶窗,内层可用抽板式窗扇。

最新微生物实验室建设要求

最新微生物实验室建设要求

最新微生物实验室建设要求
一、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要求
1.实验室建设应经过风湿、结构、精密度、气密度等技术检测,建设到位后,应进行终检。

2.实验室的建设应注意实验室的三级分区,分为A级、B级和C级区域,按照规定的设置门宽,并且安装和配置不同层次的安全防护装置。

3.实验室建设环境应满足微生物实验室的要求,温度控制在
20℃~30℃,湿度控制在60%~75%,空气细菌总数不超过1000个/立方厘米,采用全封闭式空调系统或加风量空调系统。

4.实验室建设需要采用防护窗、防护壁、门等防护结构,防护窗应与室内环境恒定,防止窗外污染物进入室内,室内灯光采用卤素灯,灯管间距1.5m以上,室内电子仪器配置应满足实验室需要。

5.实验室建设应采用全密闭的拉手和锁具,实验室门应采用闭门传感器,当禁止外部进入或仪器低于设定值时,门应自动关闭。

6.实验室建设应采用洁净原料,瓷砖地面优先选择,洁净原料的加工应采用封闭技术。

7.实验室应增设实验室消毒设备,根据不同种类的消毒剂使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消毒设备。

8.水系统的要求:热水系统应有安全阀,水压应保持稳定。

微生物实验室环境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环境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环境要求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微生物实验室有严格的环境要求。

下面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环境要求的相关内容。

一、实验室空间要求1. 实验室应位于独立的房间内,避免与其他实验室交叉污染。

2. 实验室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空气流通,排除有害气体。

3. 实验室面积应根据实验需求合理确定,以确保实验操作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二、实验室布局要求1. 实验室内应设置洗手间,并配备洗手盆、肥皂、干手纸等卫生设施。

2. 实验室应设置实验台、试验架等实验设备,确保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3. 实验室内应设置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紫外线灯等,以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4. 实验室内应设置储存设施,如冰箱、冷冻箱等,用于存放实验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微生物菌种等。

三、实验室温湿度要求1. 实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为20℃-25℃。

2. 实验室的湿度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为50%-60%。

四、实验室洁净要求1.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防止细菌和污染物的滋生。

2. 实验室内应设置生物废弃物处理设施,及时清理和处理废弃物,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五、实验室安全要求1.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按规定着装,佩戴实验室专用的防护服、手套、口罩和防护镜等个人防护设备。

2. 实验室应设置警示标识,明确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警示。

3. 实验室应配备灭火器等消防设备,保证实验室火灾安全。

4.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六、实验室设备要求1. 实验室应配备先进的微生物实验设备,如PCR仪、培养箱、离心机等,以支持各类微生物实验的进行。

2.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的环境要求包括实验室空间、布局、温湿度、洁净度、安全性和设备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在符合这些要求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微生物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

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

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近年来,随着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和流行,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越来越重要。

其中,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成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方法。

为确保实验室能够独立完整地开展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实验室基本信息要求实验室必须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其他机构设置的独立的实验室。

实验室应当处于独立清洁的空间内,与病房、药房或其他非卫生服务型设施隔离,实验室区域要有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相对湿度及通风条件的设施。

实验室应当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且符合安全、仪器时间效应、稳定性、归零校准,以及记录形式等规定。

二、实验室人员要求实验室工作必须有专职或兼职的医学或生物学专业人员负责,负责人应为具有主治医师或研究生以上学位的医务人员。

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医学和生物学专业工作人员须持有相应执业证书。

三、实验室操作要求实验室操作应当按照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

每个试剂、仪器的使用前必须做好检查,确认检测项目、样本标识和所用的生物安全载体符合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实验室必须配备完整的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固定医学垃圾的生物安全器具应单独设置。

四、实验室管理要求实验室必须制定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室内检测质量保证、标本采集、传递的质量保证和验收等环节,同时加强对实验室数据记录和质量控制的管理,进行定期的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价和管理,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总之,《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规定了实验室的基本信息要求、实验室人员要求、实验室操作要求和实验室管理要求等方面,对于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实验室必须按照该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管理和监督,从而不断提高实验室空间的医学影响力和检测质量。

药品生产技术《微生物实验室要求》

药品生产技术《微生物实验室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要求第一节实验室管理制度一、实验室管理制度1.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认真执行。

2 .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换无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实验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实验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试剂定期检查并有明晰标签,仪器定期检查、保养、检修, 严禁在冰箱内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4.各种器材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有使用记录,破损遗失应填写报告;药品、器材、菌种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转让,更不得私自拿出,应严格执行?菌种保管制度? 。

5.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餐、会客、喧哗,实验室内不得带入私人物品,离开实验室前认真检查水、电、暖气、门窗,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品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6.科、室负责人催促本制度严格执行,根据情况给于奖惩,出现问题即将报告,造成病原扩散等责任事故者,应视情节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1.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以下仪器:培养箱、高压锅、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普通天平、千分之一天平、烤箱、冷冻枯燥设备、匀质器、恒温水浴箱、菌落计数器、生化培养箱,电位pH 计、高速离心机。

2 .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3 .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有专人保管,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本,做到时常维护、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不得随意挪移,假设有损坏需要修理时,不得私自拆动、应写出报告、通知管理人员,经科室负责人允许填报修理申请、送仪器维修部门。

4 .各种仪器〔冰箱、温箱除外〕,使用完毕后要即将切断电源,旋钮复原归位,待子细检查后,方可离去。

5.一切仪器设备未经设备管理人员允许,不得外借,使用后按登记本的内容进行登记。

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要求这是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要求,是优秀的中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微生物实验室的要求与建设1、实验室(含缓冲间)围护结构内表面必须光滑耐腐蚀、防水,以易于消毒清洁。

所有缝隙必须加以可靠密封。

实验室内所有的门均可自动关闭。

除观察窗外,不得设置任何窗户。

观察窗必须为密封结构,所用玻璃为不碎玻璃。

2、实验室布局要合理,一般实验室应有准备间和无菌室,无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如安装空调设备及过滤设备,无菌室内空气测试应基本达到无菌。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在设计微生物实验室要合理规划出各个科室,一般包括准备室、微生物培养室、器械消毒及清洗室、纯水室、检测室、菌种室、储藏室等。

4、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要求:①准备室:准备室用于配制培养基和样品处理等。

室内设有试剂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专柜、实验台、电炉、冰箱和上下水道、电源等。

5、消毒剂和水质微生物检验应在1000级无菌室检验。

食源性疾病分离和鉴定实验室、霉菌分享和鉴定实验室应在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进行。

动物实验观察室为生物安全1级实验室。

以上为喜格-总结的卫生微生物实验室建筑的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有何要求?一般温度为:18-26度,湿度:45%-65%。

有些地方对温湿度的要求较高,有些地方不需要。

通常冰箱等仪器,需要制冷的、保持低温的都需要每天记录温度;一些精密仪器对湿度的要求也比较高,每天早晚也需要对湿度进行记录。

实验室的标准温度为20℃,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

随着对质量控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恒温恒湿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

实验室空调是温湿度控制的心脏,要求精度高,故障率低。

的有关要求。

不像其他种类的特殊实验室,这类的实验室并不一定需和大众交通分隔出来,而在这类实验室中仅需要再开放实验台上依循微生物学操作技术规范(GMT)即可。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要求
哎呀,说起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要求,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又超级重要的事儿!
你想想啊,微生物那么小,小得我们用眼睛都看不到,可它们却有着大大的作用和影响。

那要研究这些小家伙,实验室得建设得多讲究啊!
首先,实验室的环境得特别干净,就像我们自己的房间要收拾得整整齐齐一样。

墙壁、地面都得光滑平整,不能有一点坑坑洼洼,要不然微生物藏在里面可就不好找啦!而且还得有良好的通风系统,这就好比我们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才能有精神,实验室也得“呼吸”顺畅,才能保证里面的空气新鲜,不让那些坏的微生物到处乱跑。

还有啊,实验设备也得精挑细选。

显微镜那是必须的,它就像是我们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大眼睛,能让我们看到那些小小的家伙在干什么。

还有培养箱,这就像是微生物的“家”,能给它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再说实验室里的人,他们都得穿着专门的衣服,戴着口罩和手套,就像战士穿上铠甲一样,保护自己也保护实验。

老师跟我们说过:“要是实验室建设不好,那研究就会出大问题!” 这难道不是很可怕吗?就好比盖房子地基没打好,房子能结实吗?
我们班同学还讨论过呢,有人说:“微生物实验室这么严格,是不是比考试还难啊?”另一个同学就反驳:“考试难还有复习的机会,实验室出错可就麻烦大啦!”
我觉得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要求这么严格,都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微生物,能更好地利用它们的优点,避免它们的坏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微生物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发现更多神奇的秘密!。

微生物实验室人员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人员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人员要求1. 引言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微生物实验室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咱们的生活中,很多科技成果都离不开这里的研究哦。

想想看,那些神奇的疫苗、抗生素,都是在实验室里一步步琢磨出来的。

不过,咱们今天不聊这些高大上的东西,而是聊聊进入这个实验室的“门槛”,也就是对实验室人员的要求。

别担心,这个话题并不无聊,咱们就轻松点儿来聊聊。

2. 基本要求2.1 学历要求首先,学历这块儿,大家都知道,进实验室可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的。

一般来说,至少得有个本科的文凭,生物、化学、医学这样的专业最合适。

不过,要是你是个热爱科学的“二货”,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或者你有个特别厉害的研究成果,学位这事儿也不是绝对的。

听说有的人为了实验室的梦,甚至放弃了高管职位,真是为了科学事业不惜一切啊!2.2 实践经验说到实践经验,咱们不能忽视哦。

书本上的知识再丰富,要是没有动手的能力,那也只是空中楼阁。

实验室里的活儿,光靠想可不行。

比如,搞微生物培养、处理样品、使用各种仪器,都是需要上手去试的活儿。

就像学骑自行车,光看别人骑,再好也没用,得亲自摔跤几次才行嘛!3. 职业素养3.1 细心与耐心接下来,细心和耐心是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必备的“法宝”。

这个行业跟做菜有点儿像,咱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做实验也是一样。

一点小错误就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甚至搞得一团糟。

你得像个侦探,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确保每个数据的准确性。

还有,实验可能需要反复进行,像那句话说的,“不怕慢,就怕站”,耐心是这个行业的灵魂。

3.2 团队合作再说说团队合作,这可真是个“看人下菜碟”的活儿。

在实验室里,大家分工明确,一个人负责一部分,最后把拼图拼在一起。

就像在足球场上,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打出漂亮的进攻。

搞微生物研究,有时还得沟通能力杠杠的,能够和其他同事、甚至外部专家良好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能事半功倍。

4. 心态与兴趣4.1 好奇心最后,咱们来聊聊心态与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个通称: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
种类多、分布广 繁殖快 适应性强 易变异
微生物的特点: ● 分布广、种类多(目前已知的约10万种) ● 生长旺、繁殖快(大肠杆菌在适宜温度下每 20-30分钟繁殖一代) ●适应性强 ●易变异(如对药物的耐受)
球菌(coccus)
其它食品微生物指标
► 微生物指标还包括病毒,如肝炎病毒、诺沃
克病毒,以及人畜共患病病原如:禽流感病 毒、口蹄疫病毒、疯牛病病原等。另外,从 食品检验的角度考虑,寄生虫也被很多学者 列为微生物检验的指标:如旋毛虫、囊尾蚴、 住肉孢子虫、蛔虫、肺吸虫、弓形体、螨、 姜片吸虫、中华分枝睾吸虫等等。
食品企业常检的微生物项目
双球菌(diplococcus)
脑膜炎奈瑟菌
肺炎链球菌
球菌(coccus)
链球菌(streptococcus)
球菌(coccus)
葡萄球菌(streptococcus)
球菌(coccus)
四联球菌(tetrad)
球菌(coccus)
八叠球菌(sarcina)
杆菌(bacillus)
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 是国际公认的卫生监测指示菌 有些菌型是人或动物的病原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
菌株 作用部位 所致疾病 ETEC 小肠 旅行者腹泻 婴幼儿腹泻 EPEC 小肠 婴儿腹泻 EIEC 大肠 痢疾样腹泻 EHEC 大肠 致病机理 ST、LT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能 力和要求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门名词, 而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的或个体结构较 为简单的多细胞的、甚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 生物的通称。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其中包括: 不具细胞结构的病毒;属于原核生物的立克次 氏体和细菌等;属于真核生物的霉菌、酵母菌、 藻类和原生动物等;以及属于古菌的产甲烷菌 等。
► 微生物计数项目:菌落总数、大肠
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霉 菌、酵母菌计数。 ► 致病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 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单 核增生李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 其它:商业无菌、抗生素残留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一般程序
►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
实验方法的一门科学,是对食品中微生物的 存在与否及种类和数量的验证。在生物科学 中,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最强的学科之一, 它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要做好微生 物检验,必须具有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熟悉各种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各种致 病菌、霉菌和病毒的检验程序。
人员要求
► 实验室人员的分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技术支持人员等。 ► 相应岗位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 相应的技术能力证明(证书及证件)。 ► 微生物检验室因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人负责室 内的技术工作。并设立质量监督员。
人员的卫生要求(ISO7218)

► ►


► ► ► ►
在个人卫生方面,为避免污染样品和培养基,避免个人感染的危险,需 要注意下列事项: 穿浅色的、干净的、卫生状况好的实验工作服,这些工作服由布制作, 可减少燃烧的危险,这类工作服不能穿出工作区,和衣帽室; 如果必要戴上帽子和口罩以保护头发和胡须; 修好指甲并保持指甲干净,指甲不能留太长; 进行微生物检测前后和去厕所后用自来水彻底洗手,自来水由非手动开 关控制;洗手时用液体或粉状肥皂,也可用消毒剂,用适宜的分配容器 以一种正确的清洁方式取用。用一次性纸巾或一次性毛巾擦干手; 接种时不能说话、咳嗽等; 在实验区不能吃喝和抽烟; 有感染(甲沟炎)或生病的人员应特别注意,有病部位可能导致细菌污 染样品使结果无效; 不要把个人消费的食品放在实验室冰箱里。
2001年,江苏、安徽等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造成177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常见的致病菌和食物:
•沙门氏菌(禽、畜肉) •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
•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剩饭)
•肉毒梭菌(发酵制品、肉制品)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乳制品、冷藏食品)
•大肠杆菌O157:H7(肉制品)等。
菌落(colony):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 ,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细胞 群体。
霉菌和酵母
pH低、湿度低、含盐和含糖高的食品 造成腐败变质 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菌
食品微生物指标的意义
►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一些
中间类型的细菌。这些细菌是寄居于人及动 物肠道内的常居菌,它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 便污染的程度越大。故以大肠菌群作为粪便 污染食品的卫生指标来评价食品的质量,具 有广泛的意义。
生物学特性
嗜盐(halophilic) 在培养基中以含3.5%NaCl生长最为适宜 神奈川现象(Kanagawa phenomenon)
在“我妻氏琼脂平板”上产生溶血现象
其它食品微生物指标

霉菌及其毒素:我国还没有制定出霉菌的
具体指标,鉴于有很多霉菌能够产生毒素, 引起中毒,故应该对产毒霉菌进行检验。例 如:曲霉属的黄曲霉、寄生曲霉等,青霉属 的桔青霉、岛青霉等,镰刀霉属的串珠镰刀 霉、禾谷镰刀霉等等。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范围
► ► ►

生产环境的检验:车间用水、空气、地面、 墙壁等。 原辅料检验:包括动物、谷物、添加剂等一 切原辅材料。 食品加工、储藏、销售诸环节的检验:包括 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状况检验、加工工具、 运输车辆、包装材料的检验等。 食品的检验:重要的是对出厂食品、可疑食 品及食物中毒食品的检验。
北美国家一般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如AOAC、FDA 。SN中的“粪大肠菌群”概念为等同采用AOAC方法,故 而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而欧洲使用“耐热大肠菌群”概 念,较少使用“粪大肠菌群”。
项目 耐热大肠菌群 依据 NMKL、ISO
定义 在44.5℃培养,24h内能产酸产 气的细菌
在胰蛋白胨肉汤中于44.5℃, 24h内产生吲哚的耐热大肠菌群
肠道杆菌(enteric bacilli)
一大群居住在人和动物肠道中 生物学性状近似的革兰阴性杆菌 属于肠杆菌科 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 少数为致病菌,是胃肠传染病的最重要病原菌
至少有30个菌属,120个以上的菌种
卫生学意义
在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上, 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大肠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属 Escherichia coli)
食品微生物指标的意义
► 致病菌: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不
同的食品根据其受致病菌污染的风险程度,选择一 定的菌群进行检验。例如:海产品以致病性弧菌作 为检测目标;蛋与蛋制品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变形杆菌等作为被检菌;米、面类食品以蜡 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作为参考菌群;肉 类食品检测单增李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罐头 食品以耐热性芽孢菌作为参考菌群等等。
粪大肠菌群
NMKL
AOAC
于LST中36℃培养48h内产气, 并于EC内培养44℃24h产气的 一群细菌
作为一种卫生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中很可能含有粪源微生 物,因此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可能存 在大肠杆菌。但是,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并不代表对人有什么直 接的危害。 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与大肠菌群、大肠杆菌 相似,主要以其检出情况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了粪便污染。粪便 是肠道排泄物,有健康者,也有肠道病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所以 粪便中既有正常肠道菌,也可能有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 贺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和食物中毒者。因此,食品 既然受到粪便污染就有可能对食用者造成潜在的危害。 通常情况下,耐热大肠菌与大肠菌群相比,在人和动物粪便 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由于在自然界容易死亡等原因,耐热大 肠菌群的存在可认为食品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比较近期的粪便污 染。因而,耐热大肠菌群在食品中的检出,与大肠菌群相比,说 明食品受到了更为不清洁的加工,肠道致病菌和食物中毒菌的可 能性更大。
一、对人员的要求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执行某些 实验 实验室人员应熟悉生物测试安全操作 知识和消毒知识 实验人员应具备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 度,要不断培训提高检测技术和操作 能力
无菌操作的概念
微生物学实验的主要内容: 无菌操作技能的培养 无菌概念的建立
无菌操作:
环境:无菌区
人员:无菌概念 物品:严格灭菌
大 中 小
炭疽芽胞杆菌 3-10 μ m
大肠埃希菌 2-3 μ m
布鲁菌 0.6-1.5 μ m
杆菌(bacillus)
杆菌的形态多样
两端齐平
两端尖细
炭疽芽胞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杆菌(bacillus)
杆菌的形态多样
分枝杆菌 双歧杆菌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
螺菌
螺杆菌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土壤 ► 空气 ►水 ► 人、动植物体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 ►

► ► ► ►
通过动物体自身携带的病原菌污染:内 源性污染 通过水污染 通过空气污染 通过生产加工过程污染 通过运输过程污染 通过贮存过程污染 通过昆虫和媒介动物污染
WHO保障安全食物的五个关键
其内容包括: 保持清洁: 生食与熟食分开; 彻底烹调食物; 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 使用安全的水和安全的原料。
全国食品中三种致病菌连续监测阳性率变化
2000年
2001年 3.4 1.29 0.82 5.50
2002年 3.59 5.76 0.52 9.76
2003 年 4.60 7.42 0.41 13.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