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

合集下载

浅谈乐亭大鼓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乐亭大鼓的传承和发展
文博 论 坛
浅谈乐文 体 局 030 ) 66 0
乐 亭县 位 于河 北 省 唐 山市 东南 部 , 东 靠滦 河 ,南 临 渤海 , 北 依 燕 山,是 中 国共产 党 的主 要创 始人 李 大 钊 的故 乡 。乐 亭文 化 源 远 流长 ,底 蕴深 厚 ,近年 来 , 乐亭 县分 别 被 命名 为 “ 中国 民间 艺 术 之 乡 ” 、 “ 国 文 化 先 进 县 ” 、 “ 国 皮 影 之 乡 ”等 称 号 。 全 中 作 为 中国北 方主 要 曲种 的乐 亭大 鼓 ,便 发 源 于这 方 民 问艺术 的 沃
土。
乐 亭 大 鼓 , 是 中 国北 方 的主 要 曲种 之 一 , 流 行 于 京 、 津 、 冀 东 及 东北 广 大 地 区 ,起 源 于 明末 清 初 。 据 《 国 书 词概 论 》 中 记 载 : “ 初 年 , 乐 亭 城 内 凡 自娱 好 乐 之 人 , 最 爱 唱 ‘ 平 清 清 歌 ’”。后 来, 配 以三弦 伴 奏 ,书鼓 、木板 击 节 ,逐 渐 形成 具 有 独特 唱 腔和 板板 式的 “ 亭腔 ” 。继 而 ,在 “ 亭腔 ”的基 础 上 乐 乐 革 新 韵律 ,逐 渐 成 为 一 门 说唱 艺术 。 民 国 初 年 出 版 的 《 词 宗 鼓 谱 》中提 到 “ 明末 清初 留说 书 ,乾 隆六 年 立 门户 。 ”乐 亭大 鼓隶 属清 门。同光 年 问, 乐亭 “ 粮 庄头 ”崔 佑文 带 艺人 进京 演 出 , 皇 恭亲 王观 看后 赐名 “ 乐亭 大鼓 ”。 《 曲艺 论丛 》 中记 载 : “ 乐亭 大鼓 , 简称乐 亭调 , 为北 方俗 曲鼓 词之 一 种 ,产 生于 乐 亭县 , 故
程 纳 入县 总 体规 划 ,所 需 经 费列 入财 政 预算 : 鼓励 乐亭 大鼓 艺人 积 极参 加 演 出活 动 ,实 施 “ 亭 大鼓 百村 干 场 大巡演 ”工程 :制 乐 定 了 《 亭 大鼓 精 品奖 励 办法 》 ,组 织 戏 曲艺术 团、文 化馆 、文 乐 化 研 究会 及 乐亭 大鼓 研 究创 作 人 员 ,创 作 富有 时代感 的乐亭 大鼓 优 秀 曲 目 ,编纂 成册 ,择优 排 演 ,参 加 比赛 : 设立 了专项 资金 , 补 贴 、奖 励 乐亭 大鼓 贡 献突 出人 员 ,县财 政 每年 拨付 专款 用 于乐 亭 大鼓 资 料 的搜 集和 整 理 , 出版 了 《 乐亭 大 鼓经 典 唱段 》 、 《 乐 亭 大鼓 书 段集 锦 》 、 《 乐亭 大 鼓 》等 专著 。在 舆 论上 给 予 引导 ; 定期举 办 乐亭 大 鼓演 唱 比赛 ,提 高原 产地 群 众欣 赏水 平 ,调动 中 青 年 艺人 投 身大 鼓事 业 的积 极 性 ;加 强乐 亭 大鼓 对外 文 化交流 , 扩 大演 出市场 ,提高 自我 生存 能 力 :充分 利 用 当地旅 游 资源 ,用 文 化促 进旅 游 事业 的发展 ,让 旅游 带 动文 化 事业 的繁 荣 ,在菩 提 岛、 月坨 岛、金 沙 岛、 浅水 湾 、新戴 河 等旅 游景 点演 出 。 经 过 多 方 面 的努 力 , 目前 已 经形 成 政 府 主 导 、 社会 力 量 广 泛 参与 的 良性 投 入机 制 。县 博 物馆 内专 设乐 亭大 鼓展 厅 ,结合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普 查 ,将 征集 到 的乐 亭 大鼓 原始 资料 ,包括 实物 资 料 、文 字 资料 、 影像 资料 , 以及 与乐 亭大 鼓有 关 的各 类文 物 , 以 触 之有 形 、 闻之 有声 的形 式 表 现 出来 ,建 立起 完 整 的乐亭 大鼓 数 据 资料 库 。建 立 乐亭 大鼓 网站 , 筹资 成立 乐亭 大 鼓研 究室 ,专 门 从 事 乐亭 大鼓 的 整理 、研 究 工 作 。探 索 多样 化 的人才 培养 思路 , 鼓励 和 支持 各 级各 类 学校 开 展 乐亭 大 鼓教 学 、赏 析活 动 。建立 了 支专 兼职 相 结合 的研 究机 构 ,组 织 乐亭 文化 研 究会 、乐 亭大 鼓 著 名老 艺人 、从事 民间艺 术 研 究 的 自 由撰 稿人 等 ,对 普查 中搜 集 到 的乐 亭 大鼓 资料 进 行抢 救 性 保护 。规范 乐亭 大 鼓艺 术流 派及 传 承 体 系 , 总 结 整合 成 准 确 、 明 晰 、 科 学 的 乐 亭 大鼓 宗 谱 体 系 。 乐 亭 籍 企 业 家 刘 树 义 个 人 融 资 成 立 了 “ 亭 县 桂云 文 化 联 谊 中 乐

漫谈乐亭大鼓

漫谈乐亭大鼓

漫谈乐亭大鼓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鼓曲之一,其音韵优美、宣叙、抒情,板式灵活,曲牌丰富。

乐亭大鼓起自民间乡里,带有极强的乡土语言,融昌(昌黎)、滦(滦县、滦南)、乐(乐亭)一带的独特民风、民俗于其中,广为大众所喜爱。

一、乐亭大鼓起源乐亭大鼓起源于滦乐一带,以乐亭冠名,就其影响,遍于冀东及其周边广泛地区,远达东北三省。

历史上,昌、滦、乐在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商时属孤竹,秦时属辽西郡,汉时属右北平郡,至两宋时,为辽、金统治,明朝时都城北迁,为充实京畿,大量移民至此,与当地居民通化,尤其是习俗与文化的通化,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程式而得以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昌黎、滦县、滦南、乐亭诸县人文相通,水脉相连,本来是一块“玉”儿,俗语谓之“房不连脊地连边”,也正是这一地域孕育并产生了乐亭大鼓这枝奇葩,这里是乐亭大鼓的发源地。

乐亭大鼓自产生以来,广泛传播于京东一带(昌、滦、乐与其他一些县市因位于北京之东,故常称之于“京东”)。

乐亭大鼓影响之广,南及渤海之滨;北至长城内外乃至东北三省,均广受当地群众所喜爱。

足见,作为萌发于民间、产生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的乐亭大鼓是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是滦、乐、昌孕育了它。

并且广泛传播于冀东及周边地区,甚至远达东北三省。

二、“乐亭大鼓”的形成、传播及发展“乐亭大鼓”的形成、传播及发展是历代艺人辛勤耕耘的结果。

乐亭大鼓源于民间流行的“清平歌”、“滦州调”,后有人配以三弦演唱,始成曲种,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初以木板击节伴唱,1845年,改用铁板,深得群众欢迎。

按大鼓“清门”弟子排行:玉、月、和、德、来、学、文、智、华、开来算,乐亭大鼓第一代是张玉琢,第二代是刘月明。

据乐亭县文化馆王树彬于1980年11月召开的乐亭大鼓座谈会上所讲:“温铁板(荣)的师父是刘月明,刘的师父叫张玉琢……刘月明、张玉琢都是北京的艺人。

”据传,乐亭大鼓创始人之一冯福昌的老师也是外地人,他们在演出中用乡音将《木皮散人鼓词》或者其他曲艺书目,按地方风格对其进行改造,另创新腔,使之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乐亭大鼓 简介

乐亭大鼓  简介

乐亭大鼓简介乐亭大鼓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是我国北方主要曲种之一。

乐亭大鼓在继承古代多种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逐步发展成熟,至今有200年的历史。

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地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乐亭大鼓演出形式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一人持三弦伴奏。

唱腔板式完备,句式多变,调式、调性转换巧妙灵活,刚柔相济、褒贬兼宜。

文学结构韵散相间,说唱并重,浅显易懂、雅俗共赏。

是我国鼓曲中发展相当成熟的说唱艺术。

《中国书词概论》记载:“清初年,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同时,乡村里也流行着散曲之类的小调,后来,有位弦子李,先以三弦配奏了‘清平歌’,遂加以改正,使其韵调动听悦耳,较之旧曲大有不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

”在演唱实践中,又经过进一步改革提高,大约在乾嘉年间,初步形成了乐亭大鼓的板腔雏形。

道光三十年(1850年),乐亭著名说书艺人温荣发现了铧翅的清脆声响,并磨制成了第一付铁板。

同光年间,乐亭城南大皇粮庄头崔佑文进京供奉,带温荣入恭亲王室献艺,温荣的技艺深得王爷欢欣,当即封了顶子赐了座,并将这种说唱形式赐名“乐亭大鼓”。

《曲艺论丛》中也有记载:“乐亭大鼓,简称乐亭调,为北方俗曲鼓词之一种,产生于乐亭县,故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乐亭大鼓形成了以韩香圃为代表的韩派(东路)和以靳文然为代表的靳派(西路)两路唱腔体系。

韩派(东路)唱腔讲究字正腔圆、韵满味足、高达低入。

靳派是靳文然在韩派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一套唱腔体系。

其唱腔旋律流畅,易于上口,受到行内外的广泛欢迎。

韩派(东路)主要流行于乐亭、滦县一带, 靳派(西路)主要流行于滦南一带,现在演员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将两派的自身精华融合起来,已经打破了地域界限,乐亭大鼓形成了一脉相承、殊途同归的局面。

2002年4月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乐亭县为民间艺术之乡—曲艺—大鼓之乡,2003年3月,中国文化部命名乐亭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曲艺),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乐亭大鼓设计理念

乐亭大鼓设计理念

乐亭大鼓设计理念乐亭大鼓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乐亭大鼓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精神文化的内涵和传统审美观念。

首先,乐亭大鼓的设计理念强调“传承”。

乐亭大鼓源于中国北方的大鼓艺术,经过数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乐亭大鼓风格。

在设计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乐亭大鼓的传统艺术特点是首要任务。

设计师要深入了解乐亭大鼓的历史渊源、传统表演形式和唱腔,通过学习和研究,将传统的乐亭大鼓元素融入到设计中,让乐亭大鼓得以传承下去,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其次,乐亭大鼓的设计理念注重“创新”。

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但是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吸引更多的观众,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设计师可以通过变革造型、改良配色、创新舞台布置等方式,给乐亭大鼓注入新的元素,使之更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并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同时,还可以借鉴现代舞台艺术的手法和技巧,改变乐亭大鼓的表演形式和叙事方式,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使之更加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

再次,乐亭大鼓的设计理念追求“美感”。

美是艺术的灵魂,也是一种符号和象征。

乐亭大鼓在设计中注重表达美的意蕴。

设计师要追求线条的优美、色彩的和谐、形象的生动等方面的协调统一,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出美丽动人的形象和场景,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同时,美也体现在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塑造上。

设计师要通过服装、化妆和道具等元素的运用,展现人物的特点和情感,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使之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最后,乐亭大鼓的设计理念追求“传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乐亭大鼓的设计不仅要在舞台上展现,还要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将乐亭大鼓的精髓传播出去。

可以通过编印图书、制作音像制品、开展展览和巡回演出等方式,将乐亭大鼓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观众和爱好者。

通过传播乐亭大鼓,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和传承乐亭大鼓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乐亭大鼓艺术渊源及形式分析

乐亭大鼓艺术渊源及形式分析

乐 亭大 鼓 是北 方较 有 代 表性 的 曲 艺鼓 书 暨鼓 曲形 式 ,广 泛 流 者 ,为 表现 一些 特 定场 面 的 “ 打 官司 告状 ” “ 讽 刺挖 苦 人 ” “ 阴 传 于冀 东 、京 、津 及 东 北 的辽 宁 、吉林 、黑 龙江 等地 ,与评 戏 、 唐 山皮 影并 称 “ 冀 东 民 间艺 术 的三 朵花 ”。 自形 成 以来 ,名 人 辈 美 , 曲式 繁而 多变 ,清 音悦 耳 ,深 受人 民群众 喜 爱 的原 因之 一 。 三 、伴奏 技巧 出 ,流传 较广 ,有较 为深 厚 的群众 基础 和 文化 底蕴 。
文化 活 动形 式渐 渐 不 能满 足 人们 的 精神 需 求 。宋 、金 之 后 , 自中 作用 ; 托 即烘托 气氛 ,多用 于 表现 凄 凉悲 哀 的情 绪 ;垫 即垫 补行
原 移 民 乐亭 的先 民中 ,有 会 唱 “ 鼓 子词 ”者 ,对 乐亭 民间艺 人产 腔 时 的 小停 顿 。伴奏 时 琴师 随着 演 员 声音 的 高低 、音 域来 定 弦 , 般 将 外 弦 定做 “ 1 ” ,中 弦定 做 “ 5 ” ,里 弦定 做 “ I ”。 弹奏 生 了影 响 ,起初 是 跟 随学 唱 ,在 演 唱过 程 中 ,有 心者 便 开始 把 乐


历史 渊源
乐 亭 大 鼓 的 伴 奏 乐器 以 大 三 弦 为 主 , 大 三 弦 杆 长 ,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鸣箱
作 为 中 国 北 方 主 要 曲种 之 一 的乐 亭 大 鼓 , 以 其 唱 词通 俗 易 大 ,发 音响 亮 ,音色 厚 实 ,传 响较 远 。用 三 弦伴 奏 能紧 贴演 员 的 懂 ,唱 腔委 婉 动 听 ,说 唱并 重 ,雅 俗共 赏 的 艺术 魅力 ,赢得 了广 发声 ,使音 乐 与演 唱更 能 融 为一 体 。伴奏 时 依据 固 定演 唱 的 曲牌 大 群 众 的喜 爱 。乐 亭 大鼓 源 于河 北 省乐 亭 县 ,勤 劳智 慧 的乐 亭 先 旋律 , 前奏 有 固定模 式 、 间奏 无 固定 模式 , 而是 靠伴 奏人 员按照 民文 化 积淀 丰 厚 ,热 爱家 乡 文化 ,热爱 生 活 ,经 几 百上 千年 的心 上段 下 段 曲牌 的衔接 要 求 自行 发挥 ,使上 下 唱腔 更好 地 过渡 。现 血 培 育 ,使 乐 亭大 鼓 艺术 逐 步得 以丰富 和 发展 , 成为 一 朵植 根 于 在 舞 台上 ,为 融合 气氛 ,逐 步加 入横 笛 、四 胡、扬 琴等 。 冀 东沃 土 ,发 展于 北方 广 袤大 地 的绚丽 艺 术奇 葩 。 大 三 弦 的 伴 奏 贯 穿演 唱始 终 , 可 分 为 “ 起 、承 、包 、托 、 乐 亭 县 背靠 滦 河 ,南 临渤 海 ,土 肥 民丰 ,善 商重 教 。乐 亭人 垫 ”五 部分 。起 即前 奏 ,掌 握 唱段 速度 ,音 调高 低 ;承 即乐 段 间 有 着 善歌 喜 乐之 风 ,随着 时代 的变迁 和 社会 的发 展 ,固 有 的传统 的小 过 门 ,承上 启下 ;包 即运 用三 弦技 巧 , 让唱 腔更 丰满 ,润腔

漫谈乐亭大鼓

漫谈乐亭大鼓

乐 亭大鼓是我 国北方主要 的鼓 曲之一 ,其音韵优美 、宣叙 、 受 当地群众所喜爱 。 抒情 ,板式灵 活 ,曲牌丰 富。乐 亭大鼓起 自民间乡里 ,带有极 强 的乡土语 言 ,融 昌 ( 昌黎) 、滦 ( 滦县 、滦南) 、乐 ( 乐亭)

足见 ,作为萌发 于民间、产生 于民间 、成长 于民间的乐亭 大鼓 是名副其实 的大 众艺术 ,是滦 、乐 、昌孕育 了它 。并 且广 泛传播于冀东及周 边地 区,甚至远达 东北三省 。
理 受到外界水分 作用产 生腐 蚀 。此 抹灰层一 般分 为二遍抹 成 。 第一遍 为底 涂层 ,直接抹 在保温板表 面上 ,面积 比一块 网格布
凸 浮 雕 涂 料 的 变 形 方 向具 有 多 向性 ,可 避 免 涂 膜 开 裂 。 应 采 用
橘纹状涂料 ,橘 纹状涂料应满足与腻子层 的亲和性 、柔性 、透
史文化的时代产物 ,是说 唱 艺术发展 的必然结果。文章介绍 了
乐 亭 大鼓 的起 源 和 法杖 。
关 键 词 :乐 亭 大鼓 ;地 方 曲种 : 民 间文 化
中图 分 类 号 :l1 6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15 (0 9 2 — 13 0 6 4 1 4 2 0 ) 1 07 — 2
摘 要 :乐亭大鼓是 我 国北方 的主要 曲种之一 ,发 源于乐亭
县 ,靡 声 于 京 、津 、 冀 东及 东 北 三 省 广 大地 区 。 乐 亭 大鼓 是 历
地居 民通化 ,尤 其是习俗与文化 的通化 ,从 而形成一种新 的程
式而得以传 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 昌黎 、滦县 、滦南 、乐亭诸县人文相通 ,水 脉相 连 ,本来
处 填 以防水 密封 膏 。

乐亭大鼓的发展及传承保护

乐亭大鼓的发展及传承保护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28乐亭大鼓的发展及传承保护◎姚晔摘要: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的乐亭大鼓历史悠久,是吸取民间的民歌、民谣、叫卖调等民间曲艺精华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乐亭大鼓的观众数量不断减少,传承谱系出现断档,保护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

本文通过对乐亭大鼓的发展历史、现状及传承工作的简述,希望更多人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乐亭大鼓;发展;传承;保护一、乐亭大鼓形成的历史渊源乐亭大鼓产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它的产生与当地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乐亭县地处平原地区,这里既是渤海之滨又位于滦河下游,因此农业发达,都致使这里的经济文化活动极为活跃。

乐亭独特的方言也是大鼓形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受南来移民的影响,乐亭方言吸收了南方方言中绵柔、悠长的发音特点,说话时即似在歌唱,乐亭大鼓就是在这种方言的基础上升华而来的说唱。

二、乐亭大鼓的发展清末民初,乐亭大鼓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清朝末年,乐亭大鼓艺人杨长久的大名就被刻在奉天小东门的“老君堂江湖行祖师碑”上。

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末,乐亭大鼓进入了发展变革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唐山地区建立了许多书馆为乐亭大鼓演出提供了场地,各路演绎名家汇聚到这里进行大鼓演出。

不仅创编了许多优秀的大鼓剧目,更是对演唱的腔调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促进了乐亭大鼓艺术的发展。

靳文然先生吸收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艺术精华,对乐亭大鼓的唱腔及表演方式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独具特色。

这一时期,乐亭大鼓开始分成两个流派(或说三派),一派是靳文然先生开创的西路靳派(创新唱腔),另一派是韩香圃先生继承的东路韩派(传统唱腔)。

这两个流派争奇斗艳、各放异彩共同促进着乐亭大鼓的繁荣与发展。

文革期间,民间曲艺表演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的曲艺表演几乎没有任何新的进展。

乐亭大鼓在这期间发展几乎停滞,演出队伍相继解散,乐亭大鼓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时期。

音乐人类学视角中乐亭大鼓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人类学视角中乐亭大鼓的传承与发展
大 众 文 艺
・ 音 乐理 论 ・
音乐人类学视角中乐亭大鼓的传承与发展
何 巍 ( 唐 山师 范学 院音 乐 系 河北唐 山 0 6 3 0 0 0)
摘要 :乐亭大鼓作 为 国家非物质 文化 遗产之 一 ,旋律 优 美、韵 化 。历 史上 乐 亭 因地理 位置 偏僻 ,受少 数 民族 统 治时 间较 长 ,与

种 新 的认识 民族 音 乐 的手段 和世 界观 。乐亭 大鼓 具 有 多种 多样
象 的有 意识 、有 选择 的记录 ,是音 乐文 化 发展 的过 程 ,其研 究 的 的音 乐风 格和 音 乐 内容 ,这 都与 当地 的人 文 、 自然 、社会 、 历史 目的是 通过 音 乐理解 人 类 的行 为 。音乐 人类 学 的 中国 实践 发展 迅 等有 着密 切 的联 系 ,要感 受 、研 究其 所具 有 的文 化 ,体验 其 中所 猛 , 日趋成 熟 ,几 乎渗 透 到 了音 乐 研 究的所 有 领域 。从 只 有一 丝 表 达 出 的文化 特 性 ,认识 其 与人 民生 活 、习俗 的 密切 关系 ,就要
已逐渐 本土 化 、深度化 ,并 逐步 走 向成 熟化 。 源 于大 鼓之 乡、 曲艺 之乡 河北 省 乐亭 县 , 以其 丰 富 的板腔 、鲜 明 面 的知 识 , 以音 乐人 类 学 的方法 进行 比较 ,感受 其演 奏 、演 唱基 “ 文 化 根源 ”,扩大 文 化视 野 ,树立 多 元音 乐文 化 的概 念 ,提高 乐 亭 大 鼓 是 我 国北 方 地 区 较 有 代表 性 的 曲艺 形 式 之 一 ,发 本技 能 的不 同 ,作 品风 格 的区别 ,从 而 分析 出其 音乐 特 点 ,挖掘 的地方 艺 术特 色深 受广 大 群众 的 喜爱 ,广 泛流 传 于冀 东 、京 、津 分析 能 力和 鉴赏 能力 ,理解 和尊 重不 同民族 的音 乐文 化 ,弘 扬和 及 东 北等 地 。乐 亭大 鼓 以多 种古 代说 唱 艺术 为基 础 ,经过 长 期 的 传播 中国 民族 音乐 文化 。 艺术 实践 逐 步发 展并 走 向成 熟 ,可 以说乐 亭 大鼓 是历 史文 化 的产 物 。乐亭 大鼓 主 要在 以冀 东 为 中心 的农村 普遍 盛 行 。但从 2 0 世纪 三 、音 乐人类 学与 多元 文化 背景下 乐亭 大鼓 的传 承与 发展 通 过 用 人 类 学 的 方法 研 究发 现 不 同 民族 的 文 化特 点 、 生 活 8 O 年 代 以后 , 随着 改革 开放 和市 场经 济 的发 展 ,西方 文 化大 量涌 习俗 、语 言特 征等 ,产 生 了不 同 民族所 特有 的气质 , 从而 造成 了 入 ,作 为传 统艺 术 的乐 亭大 鼓赖 以生存 、发 展 的社会 基 础发 生 了 民族 的殊 异性 , 即 民族 性 。 民族学 派 的学 者们 发现 音 乐成 分在 民 变革 ,演 出市场 E l 渐 萧 条 ,流传 范 围也 逐渐 缩 小 ,一些 老 艺人 由 族 文化 中 占有 重要 地位 ,音 乐 它 与 民族 整 体 的文化 有着 复 杂 、多 于各 种 原 因或逐 步退 出舞 台,或 相 继谢 世 ,积 累一 生 的绝技 难 以 层 次 的联 系 。音 乐人类 学 理论 主要 运用 人 类学 方法 ,让人 类通 过 传承 ,乐亭 大鼓 的传 承 和发 展面 临严重 危机 。直到 近几 年 ,在政 音 乐 互相 交流 、互 相 理解 ,在 多元 文化 中寻求 音乐 人类 学 的 生长 府 的支 持下 ,这 种局 面 才有 所 改观 。 为 了更 好 的传 承 与发展 乐 亭 点 。就乐 亭大 鼓来 说 ,它 是在 地 处燕赵 大 地 ,历 史悠 久 ,文化 繁 大 鼓 ,使这 门传 统 艺 术能够 更 好 的发扬 光 大 ,以音 乐 人类 学为 指 荣 的河北 省 唐 山地区 兴起 和 发展起 来 的 。河 北本 身是 中 国文 明的 导 ,站 在音 乐 人类 学 的文 化性 和 思想 性 的视角 去研 究探 索 ,对 乐 发祥 地之 一 , 民族 民间艺 术 丰富 多彩 。悠 久 灿烂 的历 史孕 育 出种 亭 大鼓 的传 承和 发展将 具有 建设 性 的意义 。

乐亭大鼓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保护基地建设

乐亭大鼓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保护基地建设
书 、戏 曲形式 的形 成和 发 展 也 有 一 定 的影 响 。鉴 于 此 ,2 0 0 6 年5 节 奏 轻 盈 、唱 腔 明快 、韵 味 醇 厚 ,更 易 被 人 民群 众 所 接 受 和喜 月 ,乐亭 大 鼓 与皮 影 、评 剧等 曲艺 艺术 被 国务 院批 准 为第 一批 国 爱 ,身为 靳 派第 三代 传 人 的何 建春 继承 并 发扬 了这 一风 格 。要 发
乐亭 大鼓 是我 国 北 方地 区 较 有 代 表 性 的 曲艺 形 式 之 一 ,发 六 代学 字 辈艺 人 肖春 霖 、张 学 圃 、韩学 儒 、 肖云 霞 、王 学荣 、贾 源 于 大鼓 之 乡 、 曲艺之 乡 河北 省乐 亭 县 , 以其 丰富 的板 腔 、鲜 明 幼 然等 演 唱名 家 脱颖 而 出 ,他们 将 韩 、靳 两派 的 大鼓 艺 术互 相融 的地 方 艺术特 色 深 受广 大 群众 的喜 爱 ,广 泛 流传 于 冀 东 、京 、津 合 发展 。其 中 ,韩派 传 人 以张 近平 和王 立 岩最 为 突 出 。靳派 则 以
及 东 北等 地 。 乐亭 大鼓 旋 律优 美 、韵 味独 特 , 带有 浓重 的地方 特 滦 南 的何 建春 为 突 出代 表者 。乐亭 大鼓 中的靳 派 唱腔 相 较于 遵循 色 。乐亭 大 鼓 的产 生极 其 发展 对 北京 琴 书 、东 北大 鼓 、唐 剧等 鼓 传 统 ,植 根 乡土 的韩 派 唱腔 而 言 ,它行 腔 流 畅 、板 式灵 活 多变 、
二 、注重 对传 承 人的 保护 ,加 强保 护基 地建 设 乐亭 大 鼓 作为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具 有 不可 再 生性 和脆 弱 性 ; 中
传 承 和 发 展 面 临 严 重 危机 。 为 了改 变这 种 局 面 ,更 好 的 继 承 和 发 扬 乐 国 民族 民 间音 乐 的特色 又 决 定 了乐 亭大 鼓 的继 承与 发 展主 要 是要

乐亭大鼓考略

乐亭大鼓考略

乐亭大鼓考略乐亭大鼓在汉族曲艺弹词、鼓词、牌子曲、道情和琴书五大类格局中,属于鼓词类曲艺。

乐亭大鼓是说唱者兼用鼓、板等乐器击节,适当地配以其它乐器伴奏,并以说唱者为中心演绎民间传说、故事、交待情节、描写人物的音乐样式。

它的丰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传统剧目,流行于冀东城乡、北京、天津及东北各地。

一.乐亭大鼓的源流明清两代,中国北方流行一种鼓词,称《木板书》。

北方的西河大鼓、东北大鼓等均由木板书改造而成。

冀东地区尤其滦乐一带,地理环境,风俗习尚等大同小异,承袭木板书后,按地方风格进行改造。

乐亭大鼓,则是以滦乐一带风土民情为土壤,改造了当地民歌土调发音成熟的民间文化曲种。

据马立元著《中国书调概述》载:‚清初年,乐亭城中,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同时乡里也流行着散曲小调。

后来以三弦配奏分‘清平歌’,遂而加以改革,使其韵调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有不同,于是齐称为‘乐亭腔’‛。

‚乐亭腔‛在说唱中除腔调的不断改革提高外,伴奏则增加了教板。

演唱形式也变‚唱而不说‛为‚唱而兼说‛。

约在嘉庆五年(1800)年前后,乐亭腔演进成乐亭大鼓这一新的曲种形式。

1850年,艺人温荣将木版改为铁制简板,称‚梨花板‛,(梨铧板谐音)只截取农具犁铧尖磨制而成。

形如半朔月亮,夹于指缝间敲击叮叮铃铃。

使用梨花板击节,说唱中根据内容情绪需要或哑或放,或单或双,加花伴奏,意境清快,新乐器在艺人中迅速普及,温荣得‚温铁板‛之称,一时名声大噪,拜其为师者众多,散布民间,流派繁杂的艺人也一统温荣门下。

温荣遂建立‚宗谱‛称‚清门‛。

艺人尊称‚清音子弟‛。

分十代。

即:玉、月、来、学、文、智、华、开,使乐亭只清门一家。

一次,乐亭皇粮庄头去京进奏,带温荣给帝王献艺,大被赏识。

温荣被封了顶子。

乐亭腔也被钦定为‚乐亭大鼓‛。

二.乐亭大鼓内容的演变1.继承公案大书,流传忠良演义乐亭大鼓本就是木板大鼓的派生曲种,有些演唱内容直接继承了原有书目,其中大部分是历代传承,标为说大书。

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闹天宫》鼓词(据靳文然大师演唱录音记录)小小的毛猴胆量高武艺高强逞英豪他曾拜师父那位菩提祖勤修苦练把艺学七十二变都学会滴溜溜溜一个跟头不见了闹龙宫得来一件无价宝他拔来了老龙王的定海针一条这件物要大就大要小就能够小是那孙大圣的金箍棒随身永带着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斗牛宫内把那群仙招聚仙幡挂在南天门上招来了上八仙下八仙中八仙各路的大仙俱都来朝这位孙大圣是一个散仙地位太小叫他去果园内看着仙桃他到了桃园看着仙桃长得真好嗓子里好像是有只小手直抓挠滴溜溜一个跟头上了树摘下来大个的仙桃就往他嘴里搁越吃越爱吃差点没吃饱单到这个时候来了两个仙女来摘桃二仙女见大圣吃桃高声喊叫你是哪里来的作孽猴儿妖偷吃仙桃罪可不小我们禀报给那王母娘娘不能把你饶孙大圣闻听吓了一跳呀呀呸,定身法定住了仙女似木雕两个仙女动也动不了这个孙大圣他又吃了三个大仙桃吃了个挺饱还不算变了个大布袋把桃装着越思越想越有气为什么你们吃桃叫我看着倒不许这看桃的吃仙桃吃几个桃子还说犯罪说什么王母娘娘不能轻饶好好好我今倒要看一看你们把我老孙怎么样了气呼呼地就把斗牛宫进手搭着凉棚瞧了一瞧但只见王母娘娘在当中坐九天仙女左右陪伴着许多的神仙来祝贺推杯换盏很热闹孙大圣念了一个盹睡咒呀呀呸,许多的神仙都睡着他立时之间到切近喝了仙酒吃仙桃他把那多年的仙丹吃了不少两坛子仙酒咕咚咚咚咚喝净了临行时大闹玉皇的灵霄殿扒下来玉皇爷的靴子帽子玉带和黄袍在龙书案上还撒了一泡尿滴溜溜一溜跟头冲出天曹回到了花果山的水帘洞招来了许多小猴练枪刀戴上了玉皇爷的冲天帽穿上了玉皇爷的赭黄袍在腰中系上了玉皇爷的串珠宝带把玉皇爷的朝靴二足蹬着高挑大旗立了王号“齐天大圣”在上面写着一天三遍要点卯三天九遍要把兵操一卯不到四十大板二卯不到重打八十绝不能够轻饶一连三卯要不到推下了高山就把猴头削小猴儿们练兵练地真有劲常常地一练就是一个通宵孙大圣花果山练兵且不表再说那许多的神仙打了盹的功夫全都醒了慌忙跑上灵霄殿见玉皇爷光着头赤着脚没系玉带没穿黄袍趴在那龙书案上呼噜噜噜睡了一个着群仙忙把玉皇唤醒玉皇爷醒来啊怎么这么臊闻了半天明白了就知道有人冒犯尿了尿一泡张玉皇不由得重重怒大骂群仙你们净是草包什么人竟敢在这胡闹快查明白定斩不饶叫了一声千里眼!有!你速查看仔细瞧。

乐亭打鼓

乐亭打鼓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乐亭大鼓乐亭大鼓乐亭大鼓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

乐亭大鼓相传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

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

名称的由来:清朝建立以后,开始为旗人分封土地。

被分封在乐亭的崔佑文的前辈们在乐亭县扎下了根,被称为"京东第一皇庄"。

崔佑文的把兄弟中状元之后,使崔家更加财粗势大,可直通五府六部,结交于皇亲国戚。

崔家酷爱民间艺术,他不但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莲花落班社,还有很多大鼓艺人在崔家演唱。

崔家也常年供养这些人。

一次,崔佑文进京贡奉,带着大鼓艺人到恭亲王府献艺,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欣,并确定了"乐亭大鼓"之名。

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这就是乐亭大鼓名称的来历。

2006年,乐亭大鼓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唐山市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

市、县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2007年,乐亭大鼓演员何建春、张近平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艺术特色: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得当、鼓板合宜。

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

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

九腔十八调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凉调、撤单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蚂咋蹬脚等。

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运用在鼓句上。

总之,唱腔优美、丰富是乐亭大鼓的一大特点。

唐山乐亭大鼓个人感受

唐山乐亭大鼓个人感受

唐山乐亭大鼓个人感受1.引言1.1 概述唐山乐亭大鼓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源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唐山乐亭大鼓起源于清朝初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大鼓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唱念做打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结合。

唐山乐亭大鼓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而受到广泛关注。

其音乐采用独特的乐器编排,如大鼓、锣、铙钹等,形成了鲜明的音乐风格。

在演唱方面,唐山乐亭大鼓采用独特的唱腔技巧,演唱者通过喉音和控制呼吸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角色。

这使得唐山乐亭大鼓在传递故事情节和表达情感方面更加生动和丰富。

此外,唐山乐亭大鼓的表演形式也十分引人注目。

演员们在舞台上通过精湛的唱念做打和精彩的舞蹈,将剧情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他们运用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来打造独特的舞台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唐山乐亭大鼓作为一项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乐亭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个人对唐山乐亭大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深被它独特的韵律和艺术魅力所吸引。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更详细地介绍唐山乐亭大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以及对它的个人感受和对其传承与发展的展望。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和探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唐山乐亭大鼓,为其传承保护和发展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

可以说明文章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并提及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连接方式。

接着,解释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目的。

引言部分可以用来引入主题,概述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可以详细介绍唐山乐亭大鼓的历史背景和表演形式,包括其起源、发展情况以及艺术特点等。

结论部分则可以总结前文内容,展示作者对唐山乐亭大鼓的个人感受,并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展望。

此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分节标题,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文章的阅读。

乐亭大鼓的作文

乐亭大鼓的作文

乐亭大鼓的作文说起乐亭大鼓,那可是咱家乡的宝贝。

在我小的时候,乐亭大鼓就像一首悠扬的旋律,时不时地在耳边响起。

乐亭大鼓这玩意儿,一般都是在村里的大戏台上表演。

那戏台虽然比不上城里剧院的豪华,但在我们眼里,那可是充满神秘和欢乐的地方。

每次有乐亭大鼓的演出,村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男女老少,早早地搬着小板凳,占好位置,就等着那开场的锣鼓响起来。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爷爷奶奶去听乐亭大鼓。

那天,天气特别好,阳光暖洋洋地洒在地上。

我们到的时候,戏台下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唠着嗑,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神情。

我和爷爷奶奶好不容易在人群中找到个位置坐下,我那小屁股在板凳上扭来扭去,兴奋得不行,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正式地来看乐亭大鼓的表演。

终于,台上的幕布缓缓拉开,只见几个演员穿着鲜艳的戏服走上台来。

那个拉二胡的师傅,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身子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摆动,仿佛整个人都沉浸在了音乐的世界里。

打鼓的师傅更是厉害,那双手上下翻飞,鼓声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就像在跟人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主唱的是一位中年大叔,他一张口,那声音简直绝了!醇厚、响亮,还带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他唱的是的一段,讲的是杨六郎大战金沙滩的故事。

他的表情特别丰富,一会儿眉头紧皱,好像在为杨六郎担心;一会儿又喜笑颜开,大概是杨六郎打了胜仗。

他的眼神也特别有戏,直直地看着台下的观众,仿佛要把我们都拉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当时听得入了迷,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台上。

只见那大叔唱到激动处,双手用力一挥,声音陡然提高,吓得我心里一哆嗦。

可这一哆嗦,反而让我更精神了,耳朵竖得直直的,生怕错过一个字。

旁边的爷爷奶奶也听得津津有味,爷爷还时不时跟着节奏轻轻点头,嘴里小声地哼着。

奶奶呢,则是一边听一边给我讲着这故事里的门道,什么杨六郎多么英勇啦,辽兵多么狡猾啦。

我似懂非懂地听着,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舞台。

台上的演员们表演得卖力,台下的观众们也看得投入。

乐亭大鼓的作文

乐亭大鼓的作文

乐亭大鼓的作文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种独特的声音,它来自于家乡的乐亭大鼓。

这乐亭大鼓啊,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总是能在不经意间唤起我心底最温暖的情感。

乐亭大鼓那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对于我这个从小在乐亭长大的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小时候,每逢集市,我总会拽着爷爷的衣角,吵着闹着要去凑热闹。

集市上,人来人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而在这一片喧闹之中,总有一个角落,传来那让人陶醉的乐亭大鼓声。

那个角落通常会支起一个简单的棚子,几张长条凳随意地摆放着。

一位老者,端坐在鼓前,手持鼓槌,轻轻敲击,那鼓面便发出“咚咚”的声响。

他身旁还站着一位手持三弦的伴奏者,手指在弦上灵活地拨弄着,流淌出美妙的音符。

老者开唱了,他的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

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仿佛带着魔力,紧紧地抓住了听众的心。

我呢,就挤在人群中,小小的个头儿,使劲儿地往前探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台上的表演者。

记得有一次,老者唱的是的选段。

他唱到杨六郎临危受命,奔赴战场时,那声音陡然提高,充满了力量,仿佛能让人看到杨六郎骑着战马,挥舞着长枪,英勇杀敌的场景。

而当唱到杨家将们在战场上遭遇困境,生死未卜时,他的声音又变得低沉而悲伤,让人忍不住为他们捏一把汗。

我听得入了迷,整个人仿佛都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战场之中。

再看那老者,他的表情随着唱词不断变化着。

唱到高兴处,他满脸笑容,眼睛里都闪着光;唱到悲伤处,他眉头紧锁,眼角还挂着泪花。

他的一举一动,都与那故事中的人物融为一体,让人情不自禁地跟着他的情绪起伏。

还有那伴奏的师傅,也是全情投入。

他的手指在三弦上飞快地舞动着,那弦音就像是在与老者的歌声对话。

有时,弦音急促,像是在催促着故事的发展;有时,弦音悠扬,又像是在为故事中的人物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周围的听众们,也是神态各异。

有的老人眯着眼睛,跟着节奏轻轻摇晃着头,嘴里还小声地哼唱着;有的年轻人则一脸专注,被这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还有的小孩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偶尔停下来听上几句,又被其他的东西吸引了注意力。

乐亭大鼓社团活动说课稿

乐亭大鼓社团活动说课稿

乐亭大鼓社团活动说课稿摘要:一、引言二、乐亭大鼓的简介1.历史背景2.表演形式和特点三、乐亭大鼓社团活动目的1.传承和发扬乐亭大鼓文化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3.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四、社团活动内容和安排1.每周定期练习2.教师授课与指导3.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4.举办演出和比赛五、社团活动的成果与展望1.学生技能提升2.社团影响力的扩大3.对乐亭大鼓传承的贡献六、结语正文:一、引言乐亭大鼓是我国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广泛流传于河北、天津等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这种传统艺术。

为了传承和发扬乐亭大鼓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我们学校成立了乐亭大鼓社团。

二、乐亭大鼓的简介乐亭大鼓起源于清朝,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说唱为主,辅以击鼓,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乐亭大鼓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叙事性的长篇大书,也有抒发情感的小段。

其内容丰富,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趣事等。

乐亭大鼓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引人入胜。

三、乐亭大鼓社团活动目的我们成立乐亭大鼓社团,旨在传承和发扬乐亭大鼓文化,让更多学生了解并喜爱这种传统艺术。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提高艺术素养。

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锻炼自己的沟通与组织能力。

四、社团活动内容和安排乐亭大鼓社团每周定期组织活动,包括教师授课、学生自主练习、集体排练等。

教师将教授乐亭大鼓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击鼓、说唱等,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

此外,社团还会举办演出和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

五、社团活动的成果与展望自成立以来,乐亭大鼓社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提升,社团在校园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通过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乐亭大鼓社团为传承和发扬乐亭大鼓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乐亭大鼓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六、结语乐亭大鼓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对乐亭大鼓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民艺人靳文然

人民艺人靳文然

人民艺人靳文然作者:李良来源:《当代人》2010年第10期相传,清朝光绪年间,恭亲王大寿,各路拜寿的人马络绎不绝,多数人都是以金银珠宝、奇珍异玩作为寿礼,而来自时称“京东第一皇庄”——河北乐亭县的崔佑文则带着几个说唱艺人前来祝寿。

崔佑文本人非常爱好曲艺,将很多民间艺人养在家里,在自己的庄子里面搭设戏台,供这些艺人们演出。

此次恭亲王寿典,他特意带了几个艺人进京献艺。

席前宴后,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心,并将这种曲艺形式定名为“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起源于清朝初期的河北乐亭县,当时,乐亭城内人们在闲暇时,经常弹唱一种名为“清平歌”的小调来自娱自乐。

后来又用三弦配奏“清平歌”,这样相对旧曲的唱腔有了较大的改动,于是被称为“乐亭腔”。

之后,艺人们又在伴奏上增添了鼓、板,而且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说”为“唱而兼说”,乐亭腔进而形成“乐亭大鼓”。

提到乐亭大鼓,有一个无法绕过的艺术大家,那就是靳文然。

鞋铺破产,下海拜师(小标题)靳文然(1912~1964),河北滦南县人,原名靳成彬,是乐亭大鼓靳派创始人。

他的演唱艺术至今仍被曲艺界所称道。

和很多早期的民间艺人相比,靳文然的早年生活并不算非常贫困,家中还有四亩薄田用以度日。

后来他的父亲又经营鞋铺。

靳文然只读了两年私塾,就回家帮助父亲料理鞋铺的生意。

他的父亲非常喜欢曲艺,与乐亭大鼓艺人丁佩城、戚永武等人交情深厚,而丁佩城、戚永武等人在滦南一带演出也是经常住在靳家,这样,靳文然受到曲艺氛围的影响,也逐渐喜欢上了乐亭大鼓,时不常跟着两位艺人学上两段。

好景不长,靳家鞋铺因经营不善无法维持,面临着破产,而靳文然上学不多,眼看着没了“饭辙”。

走投无路之下,靳文然决定下海学艺,拜乐亭大鼓艺人丁韵清和戚永武为师,专门学习演唱乐亭大鼓。

三年期满,靳文然学业有成,很快在滦南一带崭露头角。

同时,丁韵清还将自己的琴师贺连起介绍给了靳文然。

贺连起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曾有“王宝合、贺连起,滦县两把金交椅”(指弦师技艺)之说。

社团课乐亭大鼓说课

社团课乐亭大鼓说课

社团课乐亭大鼓说课
摘要:
1.社团课乐亭大鼓说课的背景和意义
2.乐亭大鼓的特点和历史
3.乐亭大鼓的表演形式和技巧
4.社团课乐亭大鼓说课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5.乐亭大鼓传承和发扬的展望
正文:
乐亭大鼓是一种源于我国河北省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乐亭大鼓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扬。

社团课乐亭大鼓说课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教学和实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

乐亭大鼓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

它以说唱为主,辅以唱腔、韵白、散曲等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乐亭大鼓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传说,又有现实生活,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情。

在社团课乐亭大鼓说课中,教师们通过讲解乐亭大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技巧,使学员们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教师们还采用示范表演、实践操作等方法,帮助学员们掌握乐亭大鼓的演唱技巧,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通过社团课的学习,许多学员已经能够熟练地演唱乐亭大鼓,并在各类演出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社团课乐亭大鼓说课在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的方式。

描写乐的四字词语

描写乐的四字词语

描写乐的四字词语乐此不疲[lè cǐ bù pí] ,释义:此:这。

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不辞疲[lè bù cí pí] ,释义:疲:疲倦。

厌烦。

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邑邑不乐[yì yì bù lè] ,释义:邑邑:发愁的样子。

形容心里苦闷,很少言笑。

安居乐俗[ān jū lè sú] ,释义:居住舒适安逸,习俗称心乐意。

苦乐之境[kǔ lè zhī jìng] ,释义:境:境地。

痛苦与欢乐的境界。

乐祸不悛[lè huòbù quān] ,释义:好为祸患并坚持不改。

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其間凶殘之黨,樂禍不悛,則須敕法以峻刑,誅一以警百。

”清唐甄《潜书·远谏》:“其有暴君,終於不省,樂禍不悛,則有如前之所言者。

”乐山乐水[lè shān lè shuǐ] ,释义:乐: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乐不可极[lè bù kě jí] ,释义:享乐不可过分。

乐成人美[lè chéng rén měi] ,释义:乐于成全人家的好事。

暮乐朝欢[mù lè zhāo huān] ,释义:指终日欢乐,整天寻欢作乐。

鼓乐喧天[gǔ yuè xuān tiān] ,释义:鼓:弹奏。

喧天:声音大而嘈杂。

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

形容十分欢乐热闹。

喜闻乐见[xǐ wén lè jiàn] ,释义:喜欢听,乐意看:这是一种为群众所~的艺术形式。

泉石之乐[quán shí zhī lè] ,释义:泉石:指山水、泉石名胜之处;乐: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亭大鼓
简介
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

乐亭大鼓相传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

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

温荣之外,其传人陈际昌、齐祯(齐珍)、冯福昌、王恩鸿、王德有、戚用武、戚文峰、韩香圃、靳文然、张云霞、贾幼然、姚顺悦等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艺人,其中尤以民国时期的韩香圃和靳文然最为著名,他们各自的艺术被分别尊为“韩(香圃)派”和“靳(文然)派”。

历史溯源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

乐亭大鼓是历史文化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乐亭大鼓的产生,是在继承古代多种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据记载,乐亭大鼓的成熟应在明代中晚期,是吸取乐亭民颜、民谣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相传乐亭一带的人都有能歌善舞的习俗,逢年过节,都举办群众性歌舞活动和说唱活动。

同时乐亭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旋律性,字声都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

因此,外地听了乐亭口音,都觉得象唱歌。

如果稍微把语音拉长,再加上鼓板,进行提练升华,即能成为具有乡土气息的优美曲调。

乐亭大鼓即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乐亭大鼓这一名牌,有其偶然的来历。

清朝建立以后,开始为旗人分封土地。

被分封在乐亭的崔佑文的前辈们在乐亭县扎下了根,被称为"京东第一皇庄"。

崔佑文的把兄弟中状元之后,使崔家更加财粗势大,可直通五府六部,结交于皇亲国戚。

崔家酷爱民间艺术,他不但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莲花落班社,还有很多大鼓艺人在崔家演唱。

崔家也常年供养这些人。

一次,崔佑文进京贡奉,带着大鼓艺人到恭亲王府献艺,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欣,并确定了"乐亭大鼓"之名。

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这就是乐亭大鼓名称的来历。

艺术特色
乐亭大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

描绘场景,刻划人物,议论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动作上。

乐亭大鼓施用的鼓,与其它流派的大鼓施用的鼓基本相同。

一面小鼓,底下有个支架,一支鼓键敲击,但与其他大鼓在敲击的效果上是不同的,有其自身固定的鼓谱和套路来烘托气氛。

乐亭大鼓施用的板是两片月牙型的铜板,名叫"梨花板",实际上是"犁铧板"的谐音。

耕地用的犁铧是用生铁铸造的,敲击起来比较响亮,最初的板就是用犁铧片磨制的。

现在施用的板是用铜特制的,音色更好,外型更美观。

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员掌握节奏的作用,而且也随剧情变化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亭大鼓伴奏的主要乐器是三弦。

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

乐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

大三弦杆长,共鸣箱大,发音响亮,音色
厚实,传响较远。

用三弦伴奏能紧贴演员的发声,使音乐与演唱更能融为一体。

演员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时依据固定曲牌的旋律。

前奏向奏间奏无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员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要求自行发挥,使上下唱腔更好地衔接起来。

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得当、鼓板合宜。

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

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

九腔十八调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凉调、撤单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蚂咋蹬脚等。

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运用在鼓句上。

总之,唱腔优美、丰富是乐亭大鼓的一大特点。

乐亭大鼓的又一个特点是说唱兼而有之,唱时就是九腔十八调,而说时就如同其它剧种的宾白,更与评书相似。

为什么把说叫宾白呢?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宾"不是主要的,而是辅助的,就如同主人与客人一样。

"白"即是白话,既不是唱,也不押韵。

宾白就是一种乐亭大鼓唱腔的辅助手段。

乐亭大鼓的宾白,全部使用乐亭的地方语言,如果不说乐亭话就缺乏了乐亭大鼓的韵味。

所以外地人学唱乐亭大鼓,都拜乐亭艺人为师,先学乐亭话。

这在乐亭大鼓艺人收徒中叫"正口"。

就是纠正原来的发音和声调,使其与乐亭地方话相一致。

乐亭大鼓学来不容易,表演上各有风格,尤其是一人说唱一人表演,而且还要表现不同年龄、不同人物的各自特点,这就更增加了学唱乐亭大鼓的难度。

所谓一板一弦说千古兴替。

一人一口演百面人生。

如表现小孩的情节,嗓音要模仿小孩,面孔的变化要表现小孩的天真,动作也要有小孩的特点。

这样才能更逼真的刻划人物的性格,增强说唱的感染力。

乐亭大鼓的剧目很多,有传统剧目,有现代剧目。

有长篇、中篇和短篇。

还有一种微型剧目,乐亭大鼓叫书帽儿,多则十几分钟,少则几分钟,长篇大鼓能连续说唱一两个月,中篇能说唱十天八天,短篇的则说唱一个晚上,约2个小时。

乐亭大鼓世代相承的传统曲(书)目达三百多个,长、中、短篇均有,《东汉》、《隋唐》、《三侠五义》、《呼延庆打擂》、《金陵府》、《小上坟》、《蓝桥会》、《古城会》、《玉堂春》、《长生殿》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现在保存下来和有据可查的中长篇书词有200多部,短篇和书帽就更多了。

长篇的传统剧有《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中篇传统剧有《瓦岗寨》、《回杯记》、《呼延庆》等。

长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是《烈火金钢》、《桐柏英雄》、《平原枪声》等;中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有《夺印》、《火烧中家潭》等。

这些剧目大多是根据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由作者进行再创作的,更多融入了乐亭的地方语言,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剧目。

传承意义
乐亭大鼓以其丰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北方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

1950年,乐亭县成立了大鼓曲艺队,使乐亭大鼓的艺人们第一次有了政府认同的自己的组织。

并在政府支持下连续培养了众多的大鼓人才。

直到今天,乐亭县仍然有大鼓曲艺队,乐亭人仍然
喜爱大鼓。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