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CT、MRI表现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简版修正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引言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脑膜的肿瘤,占据了颅内肿瘤中的比例。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脑膜瘤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和诊断分析。
影像学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脑膜瘤患者常常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
这些症状常常与颅内占位性病变相关。
CT(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膜瘤在CT扫描中呈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灶,边缘清晰。
常常可以看到肿瘤的钙化点,呈点状或团块状密度增高,是脑膜瘤的典型表现。
MRI(磁共振成像)MRI是脑膜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脑膜瘤在MRI图像上呈现为T1加权图像上的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的高信号。
边缘清晰,并且常常可以看到脑膜瘤周围的水肿带。
强化特点脑膜瘤常常会在增强扫描中显示强化特点。
动态增强扫描中,脑膜瘤呈现为早期持续强化的特点,这与正常的脑脊液动力学不同。
CT血管造影脑膜瘤常常会在CT血管造影中显示血供异常,如血管瘤样供血、动脉狭窄、静脉填充阻滞等。
诊断分析脑膜瘤与其他颅内肿瘤的鉴别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可以与其他颅内肿瘤进行鉴别。
例如,脑膜瘤常常可以与脑囊虫病、星型细胞瘤等肿瘤鉴别。
对于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脑膜瘤,通常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诊断。
脑膜瘤的病灶分析脑膜瘤的病灶分析对于确定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脑膜瘤的生长方式和侵袭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合并症的分析脑膜瘤常常会合并其他病变,如脑积水、颅内感染等。
通过影像学的分析,可以及早发现并评估这些合并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包括CT和MRI等影像学方法的应用。
通过对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可以实现对脑膜瘤的准确诊断和评估。
影像学诊断对于脑膜瘤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
原发性的骨内的脑膜瘤-CT和MRI的表现
原发性的骨内的脑膜瘤:CT和MRI的表现讨论原发性脑膜瘤的临床和放射上的特点,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原发性的颅内脑膜瘤是不常见的,脊索源性脑膜瘤还没有报道。
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44岁,主诉为右侧额顶部软组织肿胀。
软组织肿胀已有8年,近年来逐渐增大,不痛。
无创伤历史。
物理检查发现右侧额顶部有1个病灶,直径约3cm,与表面的头皮不连。
肿物不能移动,并且没有触痛。
患者也没有神经系统方面的缺陷。
实验室未发现异常。
普放揭示出在右侧额顶部有1个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的破坏灶。
CT揭示出该病灶位于右侧额顶部板障内,周围骨质程膨胀性溶骨性破坏。
病灶在颅内颅外均超出了颅骨的边缘。
注射造影剂之后,病灶强化明显。
三维CT重建清楚的表现了这个病灶。
在MR上该病灶表现为额顶部1个孤立的椭圆形的病灶,在T1加权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上表现为高信号,注射了造影剂之后,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强化。
MR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该病灶位于颅内,并且在硬膜外。
手术前诊断原发性或继发性的恶性溶骨性病变。
对颅盖骨可能性的原发病灶,以除外继发性的改变进行了研究,然而并没有找到相关的原发病灶。
在手术的过程中,头皮被很容易的从肿瘤上分离了下来,肿瘤已经突破了颅盖骨的内外板障,并且延伸到了硬膜外。
肿瘤及其周围的骨头被取了下来,随后进行了颅骨的重建。
病灶并没有延伸到硬膜内。
组织学上,应为它在myxoid的背景下包含嗜酸性的空泡细胞组成的小梁和条带,而被诊断为脊索源性的脑膜瘤。
组织学上并没有产生脑膜肉瘤的证据。
手术后病人1内活的挺好,并没有复发的征象。
讨论颅外脑膜瘤非常少见。
据报道,它占到所有脑膜瘤的1%~2%。
起源于硬膜外的脑膜瘤曾被称为异位的、硬膜外的、颅盖的、表皮的、颅外的、轴索外的或者是颅内的脑膜瘤。
为了在称呼上解除混淆,Lang等人曾为这种病专门提出了一个术语:原发性的硬膜外的脑膜瘤。
这个术语强调了肿瘤的起源,与起源于被硬膜覆盖的脑和脊髓的肿瘤进行区分,进一步把具有颅外延伸的或转移的原发性的硬膜内的脑膜瘤进行区别。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引言磁共振成像(MRI)表现MRI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在T1加权图像上,脑膜瘤呈等或稍低信号,与周围脑组织相似。
在T2加权图像上,脑膜瘤呈等或稍高信号,并与周围脑组织对比更加明显。
脑膜瘤通常有边缘清晰、光滑,并可出现囊实性结构。
脑膜瘤与周围脑组织之间的界限通常清晰,但囊实性结构与周围脑组织之间的界限可能模糊。
对于位于脑室内的脑膜瘤,其CT和MRI图像上的形态学特征可能与位于脑室周围的脑膜瘤不同。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CT扫描在脑膜瘤影像学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脑膜瘤在CT 图像上呈等或稍低密度,与周围脑组织相似。
与MRI相比,CT能够更好地显示脑膜瘤的钙化。
脑膜瘤在CT扫描上可呈现出囊实性、均质性或混合性密度。
囊实性脑膜瘤多为囊腔内液体含水量较高,密度较低;均质性脑膜瘤密度相对均匀;混合性脑膜瘤包含囊实性和均质性部分。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对于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规划也有重要价值。
脑膜瘤常常与周围血管相互关系密切,血管造影可以提供关于脑膜瘤血运和供血动脉的详细信息。
脑膜瘤血管造影表现为脑膜瘤周围供血动脉的扩张和分叶状血管影。
血管造影还可以帮助区分脑膜瘤与其他颅内肿瘤,如脑脓肿、脑胶质瘤等。
普遍的影像学特点除了上述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外,脑膜瘤还具有一些普遍的影像学特点。
脑膜瘤常常呈现出扩张的鞍上池和外侧脑沟。
与脑膜瘤相邻的脑组织可能受到推压,表现为变形。
脑膜瘤的边缘清晰,并且与周围脑组织之间的界限通常清晰。
脑膜瘤外部包膜完整,与周围脑组织之间不存在供血和供应关系。
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是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MRI和CT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方法,血管造影对于血供动脉的识别和治疗的决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了解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一、引言
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影像学诊断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以期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脑膜瘤的病理学特点
⒈组织学类型:脑膜瘤主要包括脑膜上皮瘤、脑膜肉瘤和脑膜间皮瘤等多种组织类型,不同类型的脑膜瘤在影像学上具有一定差异。
⒉肿瘤位置:脑膜瘤可发生于颅内各个部位,常见于大脑凸面和脑基底区。
三、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
⒈ X线平片:脑膜瘤在X线平片上呈现为颅内透亮阴影,密度均匀且边界清晰。
⒉ CT扫描:脑膜瘤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常有强化表现。
⒊ MRI扫描:T1加权图像上,脑膜瘤呈等或低信号。
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
增强扫描后,脑膜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⒋血管造影:脑膜瘤可显示血供丰富的特点,常伴有发育异常的血管。
四、脑膜瘤的鉴别诊断
⒈脑膜瘤与脑膜炎鉴别:脑膜瘤与脑膜炎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相似性,但脑膜瘤边界更清晰。
⒉脑膜瘤与其他颅内肿瘤鉴别:与其他颅内肿瘤相比,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有其独特之处,可通过综合分析不同影像学表现进行鉴别。
五、结论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以通过X线平片、CT 扫描、MRI扫描和血管造影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六、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见附件部分。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详见附件部分。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一、引言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通常起源于脑膜组织。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脑膜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特征及诊断分析,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判断该疾病。
二、影像学表现1·CT表现(1)平扫表现:脑膜瘤在平扫CT图像上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可见偏心性钙化。
(2)增强扫描表现:脑膜瘤在增强扫描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较低,边缘清晰。
2·MRI表现(1)T1加权图像表现:脑膜瘤呈等或稍高信号,边缘清晰。
(2)T2加权图像表现:脑膜瘤呈等或稍低信号,边缘清晰。
(3)增强扫描表现:脑膜瘤在增强扫描后呈轻度或中度强化,边缘清晰。
3·磁共振成像(MRA)表现(1)MRA可以评估脑膜瘤的供血情况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助于手术治疗的规划。
(2)脑膜瘤常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等主要血管相邻。
三、诊断分析1·影像学特征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的形态、密度或信号特征、边缘特征及强化特征等。
结合临床资料,对脑膜瘤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出初步诊断。
2·鉴别诊断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鉴别其他颅内肿瘤和炎症性病变。
四、附件本文附件包括:脑膜瘤的CT图像、MRI图像以及MRA图像。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脑膜瘤: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组织,多为良性。
2·影像学特征:指在影像学检查中所显示的肿瘤的形态、密度或信号特征、边缘特征及强化特征等。
3·鉴别诊断: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将一种疾病与其他相似疾病进行鉴别的过程。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一)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一)引言概述:
脑膜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正文:
一、瘤体形态特点:
1. 脑膜瘤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瘤体,表面光滑,并可能具有凹陷、膨胀等特点。
2. 瘤体边缘清晰,常呈分叶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明确。
二、影像学表现特点:
1. CT表现:脑膜瘤在CT上呈等、低或稍高密度,与周围脑组织相仿,但可在增强扫描中显示明显强化。
2. MRI表现:脑膜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但在增强扫描中呈明显强化。
三、瘤体血管饲养和血供特点:
1. 血运丰富:脑膜瘤通常具有丰富的血管饲养,可在增强扫描中表现为明显的强化。
2. 血供来源:脑膜瘤的血供多来源于颅内动脉系统,如中动脉或前、中、后大脑动脉。
四、瘤体固有信号和组织构成特点:
1. 固有信号:脑膜瘤的固有信号对于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包括均匀信号、高信号囊变或强化囊变等不同类型。
2. 组织构成:脑膜瘤的主要成分通常为纤维组织和小血管,也可伴有钙化、囊变、出血等其他组织变化。
五、周围结构受压特点:
1. 颅内压增高:脑膜瘤的存在会增加颅内压,可引起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2. 周围脑组织受压:脑膜瘤的生长会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压迫,可导致局部脑沟变窄、扩大。
+
总结: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主要包括瘤体形态特点、影像学表现特点、瘤体血管饲养和血供特点、瘤体固有信号和组织构成特点以及周围结构受压特点。
准确理解和鉴别这些特点对于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脑膜瘤CTMRI表现讲课文档
女性,57岁,右侧上下肢运动障碍,右眼颞侧视力减退一天。
左额部镰旁等 T1,等T2肿 块,边界清楚。 增强后明显强 化。冠状面显 示病变位于嗅 沟。
第十页,共33页。
MRI表现
• (二)增强后脑膜瘤有 显著而均匀的增强,脑 膜瘤附着处的脑膜受肿 瘤浸润有显著增强,叫 “硬膜鼠尾征”(或 “脑膜尾征”)有特征 性。
第二十二页,共33页。
主要鉴别诊断
• 四脑室内室管膜瘤与脑膜瘤的鉴别要点:室 管膜瘤常见囊变、出血、血管流空,强化为 不均匀,环行强化常见;脑膜瘤信号均匀, 强化明显均匀。
第二十三页,共33页。
侧脑室内肿瘤
•
发生于侧脑室的肿瘤小儿占其脑室肿瘤的25%,成人占其脑室肿瘤的50%。
额角区:少见。儿童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成人则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发生于
鞍上的脑膜瘤
• 常起源于鞍膈、鞍结节、前床突及部分蝶骨 嵴。好发于成人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女性多见。脑膜瘤一般多为良性,生长较为缓 慢,但也可压迫并侵入附近的组织结构(如视 交叉/神经、海绵窦等)引起相应的症状。
第十四页,共33页。
鞍上脑膜瘤CT主要表现
• (1)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影,脑组织受压移 位,脑池变窄甚至消失;可合并有脑水肿;
天幕脑膜瘤
男性,42岁,头痛、头晕1月,加重伴走路不稳8天。
增强扫描示幕 下病变明显强 化,冠状面 (图2)与小脑 幕广基底相连, 可见脑膜尾征 (图2箭头)。
第二十一页,共33页。
嗅沟脑膜瘤大部钙化
男性,44岁,头痛2年,视物不清1月。
中线部位可见 巨大肿块影, 肿块大部呈菜 花状钙化,边 缘可见软组织 肿块,右额叶 见大片状水肿 区。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可分为脑膜内瘤和脑膜外瘤两类。
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影像学检查在脑膜瘤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介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CT扫描脑膜瘤的CT扫描是最常用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CT 扫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能够检测脑膜瘤的形状、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脑膜瘤在CT扫描上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并且常常有钙化的表现。
此外,脑膜瘤在CT扫描上还可以显示与脑膜瘤相关的水肿和囊变等变化。
MRI检查MRI检查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与CT扫描相比,MRI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并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MRI检查常常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膜瘤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
在MRI图像上,脑膜瘤呈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的肿块,并且常常能够显示与脑膜瘤相关的水肿和囊变等变化。
MRI还可以进行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DCE),可以帮助进一步评估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能够显示脑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像学技术。
对于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血管造影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脑膜瘤的血供主要来自颅内动脉,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脑膜瘤的血管分布情况,并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PET-CTPET-CT是一种结合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和CT的影像学技术。
PET-CT检查可以提供关于脑膜瘤的代谢活性和生物学行为的信息。
在PET-CT图像上,脑膜瘤通常呈现为代谢亢进的灶,因为肿瘤细胞会具有增加的葡萄糖代谢。
此外,PET-CT还可以检测脑膜瘤的转移病灶,有助于评估其病程和预后。
结论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CT扫描和MRI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肿瘤信息。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本月修正版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引言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脑膜瘤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识别脑膜瘤。
影像学表现CT扫描脑膜瘤在CT扫描中表现为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病灶,常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晰。
其内部可见不规则的钙化点,部分脑膜瘤还可呈现囊性变。
CT增强扫描可显示脑膜瘤的血供情况,强化较为明显,呈现不均匀的强化效应。
MRI扫描MRI扫描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在T1加权像上,脑膜瘤呈等或略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等或略高信号,与周围脑组织相比较为明显。
在T1加权像上,脑膜瘤与周围脑组织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清晰的示踪帽,这是由于脑脊液的压力引起的。
Gd-DTPA增强扫描可显示脑膜瘤的血供动态和强化程度,增强后的脑膜瘤可呈现不均匀的强化效应。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对于脑膜瘤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传统的脑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脑膜瘤的血供动态以及与周围脑血管的关系。
最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的应用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膜瘤的微血管形态和血供情况,对于手术治疗的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典型病例分析病例一:患者女性,39岁,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
经CT扫描发现左侧大脑半球额叶区域有一个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内可见钙化点。
进一步MR扫描显示该病灶呈等信号,Gd-DTPA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与周围脑组织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示踪帽。
病例二:患者男性,45岁,出现间歇性头痛和视力模糊等症状。
MRI扫描显示右侧颞叶处有一个略低信号的肿块,T2加权像上呈略高信号,Gd-DTPA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
血管造影显示肿块与颞叶静脉窦有明显的血供。
讨论与结论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包括CT扫描中呈低密度,可见钙化点及囊性变;MRI扫描中呈等或略低信号,与周围脑组织之间可能存在示踪帽;Gd-DTPA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效应。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脑膜瘤是指发生于脑膜上的一种良性肿瘤,通常来自于脑膜细胞或脑膜结缔组织。
脑膜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但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影像学是脑膜瘤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将重点介绍脑膜瘤在影像学上的诊断特点。
1.CT表现:在CT扫描上,脑膜瘤通常呈现为结节状或肿块状,病灶与正常脑组织之间有清晰的界限。
病灶密度一般较均匀,灌注增强后呈轻度到中度强化。
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均匀或囊变的情况。
脑膜瘤对骨质的浸润和破坏较少见,但在病灶邻近骨质压迫的地方,可出现骨质硬化反应。
此外,脑膜瘤还可能引起脑室系统的扩大,以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2.MRI表现:在MRI影像上,脑膜瘤通常表现为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
病灶周围常有半月状水肿区,MRI增强后,脑膜瘤病灶通常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
但在部分病例中,由于病灶内有囊变、出血、坏死等情况,增强表现也会不同。
MRD中的MRD可以成功显示颅内解剖关系,对于脑膜瘤的确定性诊断是非常有价值的。
3.脑膜瘤的位置特点:脑膜瘤可以发生于任何部位的脑膜上,但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脑凸面脑膜瘤:这是最常见的一类脑膜瘤,好发于颅顶、枕部,呈球形或椭圆形肿块,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晰。
b)含血性脑膜瘤:有时脑膜瘤内部可有出血,表现为MR信号的不均匀或特殊表现,如“双层包裹征”。
c)脑底脑膜瘤:好发于脑底部,常位于鞍区、颞下窝、蝶骨棘突等,通常较大,可出现骨质增生或骨质破坏的现象。
d)脑室脑膜瘤:在脑室内生长的脑膜瘤通常呈分叶状或孢状生长,可导致相应脑室的扩大。
4.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在诊断脑膜瘤时,我们需要与其他肿瘤、脑膜炎、转移瘤等鉴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鉴别点:a)与脑膜炎的鉴别:脑膜瘤一般呈边界清晰的球形,而脑膜炎则通常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且边界不清晰,也不呈现团块状。
b)与转移瘤的鉴别:脑膜瘤常为单发,且病灶边界清晰,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明显;而转移瘤通常为多发性,其边界模糊且游走。
26例脑膜瘤的CT与MRI影像表现
26例脑膜瘤的CT与MRI影像表现目的脑膜瘤的CT与MRI检查效果。
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4月来我院做CT与MRI检查的26例脑膜瘤病例,分析方法结果。
结果分析CT与MRI检查结果可靠性。
结论MRI与CT检查是脑膜瘤很好的检查方法。
标签:脑膜瘤;CT;MRI影像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3月~2012年4月来我院做CT与MRI检查的26例脑膜瘤病例。
1.2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4月来我院诊治并做CT与MRI检查的26例脑膜瘤病例。
CT平扫9例、增强4例;MRI平扫17例,增强6例。
男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岁。
CT扫描采用美国GE Hispeed CT机。
磁共振扫描采用美国GE 3.0T高磁场磁共振。
层厚7mm,间隔7mm。
2 结果2.1 CT扫描9例CT平扫中7例位于失状窦旁或大脑凸面,1例位于侧脑室后角,1例位于鞍区,均表现为稍高密度影;4例病灶内见不同程度钙化灶,其中1例表现为瘤体大部均匀一致钙化;2例病灶内见斑点状坏死区;病灶周围脑水肿均比较轻,2例几乎无瘤周水肿表现;有3例病灶邻近骨质见反应性增厚改变。
4例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均匀一致明显强化。
2.2 MRI扫描17例MRI平扫中13例位于大脑凸面或失状窦旁,2例位于小脑幕区,1例位于鞍区,一例位于桥小脑脚区;病灶大小不等,直径从1.5cm~5.4cm;病灶表现为T1稍低或等信号,T2等信号或稍高信号,DWI稍高信号,肿瘤占位效应轻,11例病灶边缘见”脑膜尾征”,8例病灶信号不均匀,内见无信号钙化区或长T1长T2坏死区。
6例MRI增强扫描中5例表现显著均匀强化,1例表现为明显的环形强化。
3 讨论在颅内肿瘤中,脑膜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为颅内良性肿瘤中最常见者,占颅内肿瘤的15%~24%,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1]。
成人常见,男女之比为1:2。
其组织学类型比较复杂,分类不统一。
多数学者采用Russel和Rubenstein的分类方法,将脑膜瘤分为五型:合胞体型、纤维母细胞型、过渡型、血管母细胞型、混合型。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简洁范本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引言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脑膜瘤在CT上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常有包膜,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
瘤内可见钙化灶,增强扫描后瘤实质呈现明显的强化,增强后的肿瘤呈现均匀一致的强化。
MRI表现
T1加权像上脑膜瘤呈等低信号或稍高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瘤内可见液化区和囊样变。
增强扫描后瘤实质呈现明显的强化,增强后的肿瘤呈现均匀一致的强化。
诊断要点
1. 影像学特征:脑膜瘤在CT上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常有包膜;在MRI上T1加权像上呈等低信号或稍高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2. 强化表现:增强扫描后脑膜瘤呈现明显的均匀一致的强化。
3. 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诊断脑膜瘤除了依靠影像学表现外,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CT和MRI是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影像学特征和强化表现对于脑膜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脑膜瘤CT、MRI表现
5/17/2019
鞍上脑膜瘤MRI主要表• 号脑膜,瘤影极像剖析少出现高信号的肿块, 脑组织受压移位,可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 (2)T2加权像上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影,脑 水肿表现更加明显;
• (3)多数病例增强有明显均匀强化,程度不一; • (4)可见邻近脑膜的增强和增厚,即“脑膜尾征”,
• (1)圆形或卵圆形密• 度脑膜均瘤影匀像剖析影,脑组织受压移 位,脑池变窄甚至消失;可合并有脑水肿;
• (2)明显的对比增强; • (3)骨质改变不明显; • (4)有时有星状、颗粒状或均匀一致的钙化;
5/17/2019
女性,51岁,头痛20年,加重伴头晕,视力下降半个月。查:双眼粗测视力下降 ,以右侧为著,双颞侧偏盲。
5/17/2019
MRI表现
(三)部分病变被移位了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 ,似假包膜,构成了脑膜瘤特征性表现。
• 脑膜瘤影像剖析
5/17/2019
MRI优点
• MRI优于CT之处是能够提供多方位图像, • 脑膜瘤影像剖析 冠状位适宜显示中颅窝或大脑半球凸面的 脑膜瘤。此外还能显示脑膜瘤与血管结构 的关系。
病理诊断:右侧额叶镰旁“囊性脑膜瘤伴瘤内出血”
鉴别诊断:主要和胶质瘤进行鉴别,胶质瘤的总体强化程度 不如脑膜瘤,其病灶密度较低且常不均匀。
CT表现
•
(四)若肿瘤邻近的颅骨增生肥厚或侵蚀性破坏,则是具 5/17/2019
有特征意义的诊断征象。
• 脑膜瘤影像剖析
CT表现
• (五)占位效应明显,并可表现脑外肿瘤征象。
5/17/2019
鞍上的脑膜瘤
• 脑膜瘤影像剖析
• 常起源于鞍膈、鞍结节、前床突及部分蝶 骨嵴。好发于成人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 增加,女性多见。脑膜瘤一般多为良性,生 长较为缓慢,但也可压迫并侵入附近的组织 结构(如视交叉/神经、海绵窦等)引起相应 的症状。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CT及MR
(3)肿瘤周围可见水肿及扩大的蛛网膜下 腔, 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明显高 信号
(4)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 一致性强化,脑膜瘤附着处的脑膜受肿瘤侵润有
显著增强,叫“硬膜鼠尾征”或“脑膜尾征”。
(5)MRS:大多数脑膜瘤MRS显示高胆碱峰,少 数可见脂质峰或倒置的乳酸峰。
其生长速度较快,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如平扫 显示瘤内明显囊变,周围出现明显水肿而本身 无或仅有轻微钙化。增强扫描肿瘤不增强或轻 中度强化,肿瘤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
恶性脑膜瘤瘤周水肿有一特点:即肿瘤 最大径与瘤周低密度水肿区最大径有时 不在同一层面,这一点与胶质瘤不同, 后者脑水肿与肿瘤的最大径总是在同一 层面。
硬膜尾征, 颅骨增生变厚或变薄, 局部脑 池脑沟变化
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而异
一、大脑突面和镰旁
1、脑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在脑皮质 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 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 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应考虑转移瘤。
2、恶性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 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 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 质改变。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5-20%
发病年龄:中年以上,高峰40-70岁,女>男
好发部位:多数发生在脑外。常见于矢状窦 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其次蝶骨嵴、嗅 沟、桥小脑角区或鞍区,少数可位于脑室内, 多为单发,但亦可多发(2%)。
幕上:大脑突面;大脑镰旁;额低部;
蝶骨嵴;鞍结节;
幕下:小脑桥脑角;横窦和窦汇
病理: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粒,呈类圆形分叶状 肿块,有包膜,生长缓慢,向脑组织方向呈膨 胀性生长。血供来自脑膜中动脉分支,脑室内 来自脉络膜动脉。肿瘤可出血、坏死,常有钙 化。肿瘤与脑组织有比较清楚的分界,常常侵 犯脑膜、颅骨。颅骨反应性增厚是一大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脑膜瘤影像剖析
CT表现
(二)平扫常为均一略高或高密度肿块,钙化常见,常为细 小点状、沙粒状或不规则,罕见整个瘤体钙化(见下图)。 增强扫描呈均一明显强化。边界清楚锐利。少数病例还可显 示肿瘤周边有一薄层环状强化影(见下图),可能是肿瘤包 膜所含血管较丰富和包绕肿瘤的静脉或引流静脉较多所致。
•
脑膜瘤影像剖析
•
脑膜瘤影像剖析
左侧眶骨外侧壁、 左侧部分颞骨及 额骨骨质增厚, 内密度不均,部 分区域呈溶骨样 改变。左颞及颞 下窝、眼眶内可 见不规则软组织 肿块,突向眼眶 并推压眼肌。
•
脑膜瘤影像剖析
[CT拟诊](1)恶性肿瘤,考虑转移的可能性大(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手术所见]左颞及颞下窝有肿瘤突出,无明显包膜,质硬,不活动。咬取浸润 骨及肿瘤,分块切取,血供不丰富。肿瘤自眶外侧壁长入眶内,肿瘤基底部 与蝶骨嵴外侧硬膜相连。
鉴别诊断:主要和胶质瘤进行鉴别,胶质瘤的总体强化程度 不如脑膜瘤,其病灶密度较低且常不均匀。
• 脑膜瘤影像剖析
CT表现 (四)若肿瘤邻近的颅骨增生肥厚或侵蚀性破坏,则是具有 特征意义的诊断征象。
•
脑膜瘤影像剖析
CT表现 (五)占位效应明显,并可表现脑外肿瘤征象。
①病变与颅板、大脑镰、小脑幕直接接触,基底宽度常大于 肿瘤的最大径。 ②大都边界比较清楚,瘤周水肿无或轻。 ③瘤灶邻近的脑实质被挤压,推移出现所谓“白质挤压征” 或“白质塌陷征”。 ④颅板下肿瘤嵌入脑灰质,使灰质下方的脑白质受压变平且 与颅板之间的距离增宽。 ⑤肿瘤附近的沟池增宽,或被填塞。 ⑥可使邻近静脉窦闭塞,CT平扫示静脉窦密度增高,注射造 影剂后不增强。 ⑦部分病变被移位了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形 成假包膜征。
•
脑膜瘤影像剖析
多发脑膜瘤
女性,55岁,头痛1年。
平扫示顶部中线大脑镰处 及蝶骨右侧鞍结节见两个 等T1等T2信号类圆形肿块 影,大小分别为 1.8cm×1.8cm×1.5cm和 1.8cm×1.8cm×2.1cm, 边界清楚。增强后病变明 显均匀强化。病理诊断: 多发脑膜瘤
•
脑膜瘤影像剖析
特殊脑膜瘤
•
脑膜瘤影像剖析
鞍上脑膜瘤MRI主要表现
(1)T1加权像上与脑组织对比表现为多为等信 号,也可表现为低信号,极少出现高信号的肿块, 脑组织受压移位,可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2)T2加权像上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影,脑 水肿表现更加明显; (3)多数病例增强有明显均匀强化,程度不一; (4)可见邻近脑膜的增强和增厚,即“脑膜尾 征”,但此现象并非特异性,部分垂体大腺瘤也可表 现此征象。 (5)MRI上的流空血管及异常血管呈现出“扫 帚征”或“日出征”,应该首先考虑此病。
• 脑膜瘤影像剖析
MRI表现
(一)通常在T1WI上的信号与邻近脑组织的脑皮质相似,常为等信号,而与 脑白质比较为低信号。在T2WI上为等信号掩盖。就信号而言,绝大多数其他 颅内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脑膜瘤上述信号特点有一定特征性。
•
脑膜瘤影像剖析
女性,57岁,右侧上下肢运动障碍,右眼颞侧视力减退一天。
• 脑膜瘤影像剖析
CT表现
(一)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以宽基底与颅骨内板或硬 脑膜相贴。(如病变中心发生于额顶上部,由于CT横断面扫 描的局限性,部分病变似脑内占位,CT冠状面、矢状面重建 及MRI有助于显示病变特征。)
平扫右侧额叶见 等密度肿块,外 侧与颅板相贴, 周围见大片水肿, 占位效应明显。 增强后明显均匀 强化,CT值上升 约110Hu。
女性,58岁,发现左颞部肿物伴间断性疼痛一年, 加重3个月。患者于一年前无意中发现左颞部一肿 物,约大豆粒大小,局部偶有轻微疼痛,无头痛, 无视力障碍,在当地以炎性肿物对症治疗,疗效 不佳。一年来肿物渐增大,疼痛逐渐加剧,尤以 近3个月为重。查体:左颞部见约 4cm×3cm×1cm肿物,触之边界清楚,质硬, 压痛不明显,无活动。眼睑无水肿,左侧眼球轻 度突出。
鉴别诊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垂体瘤:典型呈“8”字征。 2、颅咽管瘤:多为囊性,实性也有,但多向后生长,强化 也没有脑膜瘤如此明显。
病理诊断:鞍结节脑膜瘤
•
脑膜瘤影像剖析
天幕脑膜瘤
男性,42岁,头痛、头晕1月,加重伴走路不稳8天。
增强扫描示幕下病 变明显强化,冠状 面(图2)与小脑幕 广基底相连,可见 脑膜尾征(图2箭 头)。
• 脑膜瘤影像剖析
女性,42岁,头痛一年。
鞍上等 T1肿块
•
脑膜瘤影像剖析
增强后均匀明显强化, 正常的垂体可见,受压; 颈内动脉受推移。
•
脑膜瘤影像剖析
诊断依据:
1、鞍上软组织信号占位。 2、增强后均匀明显强化,正常的垂体可见,受压;颈内 动脉受推移而非包绕;鞍背无扩大而蝶窦气化好。 3、矢状位肿瘤前缘贴在颅底脑膜往前面生长,象一只下破 胆的老鼠俯在鞍上,叫“蹲鼠”征。 4、可见脑膜尾征。 5、患者为中年女性。
•
脑膜瘤影像剖析
异位脑膜瘤
脑膜瘤是中枢常见的肿瘤,异位脑膜瘤少见,主要 可见于头颈部,包括眉间、鼻窦、眶内、口咽、帽状健膜 下、腮腺等。肺原发性脑膜瘤的起源不明确,大多数无临 床症状,常在无意中发现,偶有咳嗽者。发病年龄30-72 岁,肺内病灶为界限清晰的孤立性结节,肿瘤与肺组织界 限清楚,多靠近胸膜,质软,切面张力较大,质地均匀无 出血和坏死,影像学表现符合大体标本的表现,表现为类 圆形近软组织的密度均一、边缘光整的孤立性结节影,无 特征性改变,很难和其他的疾病鉴别,最终诊断依靠病理。 肺原发性脑膜瘤为良性,易切除,预后良好,无复发及转 移,但是还有恶性的报道。
•
脑膜瘤影像剖析
恶性脑膜瘤
女性,45岁,头痛一周,无其它异常症状。
顶叶与大脑 镰紧邻较低 密度占位性 病变,边界 清楚,内密 度不均。
•
脑膜瘤影像剖析
恶性脑膜瘤
极少见,其生长速度较快,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如肿瘤周围出现明显水肿而 本身无或仅有轻微钙化。平扫和增强显示瘤内明显囊变。增强扫描肿瘤不增 强或轻中度强化,肿瘤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恶性脑膜瘤瘤周水肿有一 特点:即肿瘤最大径与瘤周低密度水肿区最大径有时不在同一层面,这一点 与胶质瘤不同,后者脑水肿与肿瘤的最大径总是在同一层面。
CT表现 (三)囊变者少见,约占3%-5%。
女性,55岁,头昏、头痛2年,加重一月。
•
脑膜瘤影像剖析
诊断依据:1、病变呈类圆形,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内侧低 密度坏死区内见液液平面,密度下高上低,考虑为瘤内出 血所致; 2、病灶外缘与脑膜呈广基相贴,骨窗示相连的 颅骨骨质较对侧更厚,且内板边缘明显,较毛躁而不光整锐 利; 3、占位性病变周围右侧额叶脑实质见低密度水 肿带,脑室及中线结构移位。 病理诊断:右侧额叶镰旁“囊性脑膜瘤伴瘤内出血”
脑膜瘤CT、MRI表现
[评述]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丛,与蛛网膜颗粒关系 密切,是典型的脑外肿瘤。多见于中年人,女性 多于男性,好发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 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天幕。少数发生于脑 室内,多为单发。脑膜瘤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 ⑴内皮型:肿瘤有蛛网膜上皮细胞组成,是最常见 的类型。⑵纤维型:由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组 成。⑶血管瘤型:瘤内有丰富的血管成分。⑷砂 粒型:瘤内含有大量砂粒体。⑸混合型:也较多 见,瘤内含有上述四种成分。⑹恶性脑膜瘤:细 胞形态及生长特征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且可以发 生转移。
左额部镰旁等T1, 等T2肿块,边界清 楚。增强后明显强 化。冠状面显示病 变位于嗅沟。
•
脑膜瘤影像剖析
MRI表现
(二)增强后脑膜瘤有 显著而均匀的增强,脑 膜瘤附着处的脑膜受肿 瘤浸润有显著增强,叫 “硬膜鼠尾征”(或 “脑膜尾征”)有特征 性。
•
脑膜瘤影像剖析
MRI表现
(三)部分病变被移位了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 绕,似假包膜,构成了脑膜瘤特征性表现。
•
脑膜瘤影像剖析
嗅沟脑膜瘤大部钙化
男性,44岁,头痛2年,视物不清1月。
中线部位可见巨 大肿块影,肿块 大部呈菜花状钙 化,边缘可见软 组织肿块,右额 叶见大片状水肿 区。
•
脑膜瘤影像剖析
主要鉴别诊断
四脑室内室管膜瘤与脑膜瘤的鉴别要点:室管膜瘤常见囊变、出血、血管流 空,强化为不均匀,环行强化常见;脑膜瘤信号均匀,强化明显均匀。
•
脑膜瘤影像剖析
侧脑室内肿瘤
发生于侧脑室的肿瘤小儿占其脑室肿瘤的25%,成人占其脑室肿瘤的50%。
额角区:少见。儿童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成人则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 质母细胞瘤,多发生于20岁左右。其次为中枢神经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及室管膜下瘤 和室管膜下巨细胞瘤伴结节性硬化,后二者儿童也可发生。另外此区淋巴瘤和生殖细胞瘤成 人较小儿常见。大多数额角肿瘤起源于邻近结构如尾状核头部,透明隔或孟氏孔区。 侧脑室体部:5-6岁儿童原发于该区的肿瘤常见有PNET,畸胎瘤和星形细胞瘤以间变 性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较大儿童以星形细胞瘤最常见。成人最常见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和胶质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瘤较常见;偶可见室管膜瘤、脑膜瘤、淋巴瘤、 转移瘤和室管膜下室管膜瘤。 三角区:较小儿童最常见脉络丛乳头状瘤,较大儿童为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成 人则最常见脑膜瘤。转移瘤和淋巴瘤可见,另外脉络丛囊肿和黄色肉芽肿常见于成人,偶 而可见于儿童。 枕角和颞角:很少发生肿瘤,偶可见脑膜瘤,有时可见颞角脉络丛钙化扩大常合并 NF- 2,有时三角区和邻近脑实质肿瘤可累及颞枕角。此区肿瘤成人与儿童无明显差别。 孟氏孔区:较小儿童很少发生此区肿瘤,较大儿童和青年人可见室管膜下巨细胞瘤多 伴结节性硬化,次之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较大成人最常见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 细胞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和中枢神经细胞瘤可发生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