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 板块构造学说与巨型构造地貌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关于地质构造及其分布的理论。
它最初由美国地质学家威廉杰克逊于1960年代提出,后来被英国地质学家克拉克证实,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根据该理论,地表地质构造物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板块相互组合而成,其中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独特的构造特征,包括岩石层、地层、地壳层、晶壳层等,因此属于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时代。
根据该理论,地表构造物是由地幔和地壳构成的,由于地幔比地壳温度高,因此可以把地表构造物归类为不同的板块,它们的组成由岩石结构、矿物质组成、构造模式等组成,而且这些板块之间有着相互作用,当其中一个板块移动时,其它板块随着它一起移动,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此外,板块构造学说还提出了岩石圈的概念,即地壳下部有一个由岩石质和液态物质组成的圈,这个圈对于地质构造及陆地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板块构造学说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包括太平洋板块的概念、板块交界的概念以及板块活动的概念。
在太平洋板块概念中,提出了一条赤道线,沿着这条线地壳及晶壳处于不断活动状态,从而造成板块活动,从而形成了地质构造物及其分布。
在板块交界概念中,提出了各板块之间的碰撞、滑移、结合及分裂等活动的概念,认为这些活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物及其分布的关键因素。
最后,在板块活动概念中,提出了板块碰撞、滑动、结合等活动,将这些活动归类为板块交界类型,并认为这些活动对于形成地质构造物及其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新兴的理论,但是它已经被证明可以用来解释地质构造及其分布,从而为研究地质构造和探索地壳深处的构造提供了量化、可操作的研究方法。
板块构造学说同时也为解决地质构造研究中遇到的深度、大尺度和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证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板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已经深刻影响了地质构造学研究的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释放了一股新的力量,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地球及其内部构造,从而提供了一种更准确的基础数据,便于能够预测未来的地质构造变化情况,并为地质构造研究者提供了前沿的研究方法及重要信息,使其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岩石和构造演化,火山活动,大陆演变及其后续等。
地球科学概论 第12讲 板块构造及其动力学——【武汉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
0 引言-各种学说
17世纪英国学者培根最早提出了与收缩说相对立的 膨胀说,到19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一些学者如曼托瓦 尼、希克森等用地球膨胀说来解释大西洋两岸形状 的相似性和非洲裂谷系等现象
5
0 引言-各种学说
19世纪中、后叶,由美国学者霍尔、丹纳和奥地利 学者休斯相继提出地槽、地台概念,从而建立了地 槽-地台学说。该学说认为地壳的基本构造单元是 由地槽区和地台区组成,地槽褶皱回返后经剥蚀、 夷平可转变为地台区。该学说自提出后直到20世纪 中叶在地学界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
认为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 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 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
3
全球大洋地壳的年龄
2 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证据 深海钻探成果 深海钻探工作开始于1968年,在几年的时间里, 著名的深海钻探船“格罗玛挑战者”号在世界各大 洋进行了广泛的钻探和取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深海钻探证实,深海沉积物由洋脊向两侧从无到 有,从薄到厚,沉积层序由少到多,最底部沉积物 的年龄愈来愈老,并且与海底磁异常条带所预测的 年龄十分吻合,深海钻探所采得的最老沉积物的年 龄不老于1.7亿年(晚侏罗世)。因此深海钻探成果令 人信服地证实了海底扩张理论。
2
2 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说的提出(3个重要发现) 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辽阔的大洋中,中部被 高大的大洋中脊占据,而深陷的海沟却分布在大洋 的边缘。海沟主要见于太平洋及印度洋东北部边缘, 沿大陆边缘的岛弧或海岸山脉线状延伸。
3
2 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说的提出(3个重要发现) 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 在海沟附近都是浅源地震,离海沟较远出现中源 地震,在更远的大陆内部则出现深源地震,最深达 720km,震源排列成为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斜 的带,其倾角一般45度左右,称为贝尼奥夫地震带。 这说明沿着大陆边缘的海沟,存在着倾向大陆的、 正在活动的巨大断裂带。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波多尔提出。
它的最初思想是地壳可以被划分为一系列的板块,每个板块具有独特的结构,形状,组成和运动方向。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许多地壳现象,如地震,火山,岩浆活动和造山作用,它在地质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壳由大规模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彼此之间移动,并相互碰撞。
在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地壳运动,从而产生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变化。
因此,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地壳变化的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也受到地理构造仪器改变机制的影响。
当地球上新的活动板块形成时,它们可以沿着较深的断层,如西方大裂谷,东方大裂谷和中国大裂谷流动,这些断层整个流动,以至于地形的改变,形成大型的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也受到实验室分析和地质学家的调查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分析来测量板块碰撞的速度,可以确定其准确位置,从而确定其长期的运动方向。
地质学家也可以收集当地的地质样本,调查当地的地质构造,从而更准确地研究地质变化,更加深入地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概念。
板块构造学说在过去数十年中不断发展,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发现都受到构造学家的重视。
在这方面,可以提出许多新的构造模型和解释,即构造过程模型、构造作用模型、构造结构模型等,它们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地质变化的机理。
板块构造学说已经成为地质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与地质学的研究密切相关。
一方面,它可以解释地壳现象,如地震,火山,岩浆活动等;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解释地形的变化,如地貌的构成、断层的运动等。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变化,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地质学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表基本面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一、知识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2.板块边界与地貌(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二、例题分析某同学利用铝盒、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实验模拟的现象与下列海洋和边界组合正确的是A. 地中海生长边界B. 红海生长边界C. 印度洋消亡边界D. 大西洋消亡边界2. 下列地理事物可能产生这种板块运动交界处的是A. 渭河谷地B. 海沟C. 青藏高原D. 海岭【答案】1. B 2. D【解析】1.读材料分析可知,实验中蜡烛加热区的水受热会上升,顺着流动的水体,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由此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为张裂作用,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
地中海为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正确;印度洋、大西洋都位于生长边界,C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2.渭河谷地主要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后经流水沉积作用而成,A错误;海沟位于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错误;青藏高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海岭位于海洋的生长边界,D正确。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与地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设计本课时处处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保证学困生能够听懂原理、会做习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能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图,说出各个板块的位置和范围;(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岛弧、海沟、海岭、海岸山脉和高大山系等地形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FLASH动画,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2)通过填图练习,熟悉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其主要海陆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及其结果)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展示考古资料《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提问: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设计思想】用考古实例引出“沧海桑田”,让学生初步认识海陆变迁的事实,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自然界海陆变迁的例子?【设计思想】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知识的机会。
板块构造与地质灾害
普地教程
地震
♦地震: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岩石圈快速颤动。每 地震: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岩石圈快速颤动。 地震 年全球共发生大小地震500万次,其中 级以上 万次, 年全球共发生大小地震 万次 其中7 的破坏性地震约20 可造成巨大的破坏。 的破坏性地震约 次,可造成巨大的破坏。如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的 级地震,共造成 年 月 日 唐山发生的7.8 级地震, 万人死亡。 近30万人死亡。 万人死亡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通常 级以下 震级: 震级 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通常3 的地震称无感地震, 级地震称有感地震, 的地震称无感地震,3-5 级地震称有感地震,5-7 级地震称破坏性地震,大于7 级的称大地震。 级地震称破坏性地震,大于 级的称大地震。目 前所侧得的最大地震为8 前所侧得的最大地震为 .9 级。 ♦地震的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的破坏程度。烈 地震的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的破坏程度。 地震的烈度 度分为12 度分为 级
9
普地教程
10
普地教程
11
普地教程
板块的边界类型示意图
分离型 俯冲型 碰撞型 平错型
12
普地教程
特提斯多岛洋碰撞造山模式
• 随着非威尔逊旋回碰撞造山带的深入研究,许多 随着非威尔逊旋回碰撞造山带的深入研究, 学者在研究我国造山带过程中提出了特提斯多岛 洋碰撞造山模式, 洋碰撞造山模式,认为冈瓦纳超大陆与欧亚超大 陆的裂解块体群在其漂移过程中, 陆的裂解块体群在其漂移过程中,漂移前方的洋 盆萎缩、消亡,后则由裂谷发展为新的洋盆, 盆萎缩、消亡,后则由裂谷发展为新的洋盆,如 此循序出现的洋盆就构成了古、 此循序出现的洋盆就构成了古、中、新特提斯等 不同阶段,裂解、漂移和消亡的多幕次过程, 不同阶段,裂解、漂移和消亡的多幕次过程,使 特提斯与大西洋、太平洋等“干净”的大洋不同。 特提斯与大西洋、太平洋等“干净”的大洋不同。 它在其各个演化阶段, 它在其各个演化阶段,始终是个充满着裂解地块 与裂谷、海道,微板块与小洋盆, 与裂谷、海道,微板块与小洋盆,岛弧与边缘海 等不同裂离与聚合程度的海陆相间的多岛洋盆。 等不同裂离与聚合程度的海陆相间的多岛洋盆。 13
《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2-6相对质地年代
-绝对年代: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来精确测定岩石的年龄。
-相对年代:通过地层学原理和化石内容来比较岩石的相对年龄。
第三章:矿物
3-1矿物及元素
-定义:矿物是自然发生的、具有固定化学成分和特定晶体结构的无机固态物质。
7-2地表岩溶地貌
-形成过程:地表水通过裂隙和节理渗入岩石,溶解岩石形成各种地貌形态。
-主要形态:
-溶沟和石柱:水流沿岩石表面侵蚀形成沟槽,残留的岩石形成石柱。
-溶坑和天然井:局部岩石溶解形成凹陷,深部岩石溶解可形成天然井。
-岩溶平原:广泛的岩石溶解和塌陷形成平坦的地面。
7-3地下岩溶地貌
-形成过程:地下水在岩石中溶解和运移,形成地下河道和洞穴。
第十章:冻土地貌
10-1冰川和冰川作用
-定义与形成:冰川是由积累的雪在重力作用下变形和运动形成的巨大的冰体。
-冰川类型:包括山地冰川、冰盖和冰架等。
-冰川运动:冰川通过内部的塑性变形和底部的滑动来运动。
10-2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冰川通过磨蚀和拔蚀作用侵蚀基岩,形成冰蚀地貌。
-搬运作用:冰川侵蚀产生的岩石碎片被冰川携带,并在冰川运动过程中进一步破碎。
3-3矿物的物理性质
-颜色:描述矿物新鲜表面的颜色,是识别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比颜色更固定,是鉴别矿物的可靠特征。
-硬度:矿物抵抗划痕的能力,按照摩氏硬度规模从1到10进行分级。
-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线的能力,可以是金属光泽、玻璃光泽、珍珠光泽等。
-晶体形态:矿物在不受外界限制时生长成的几何外形,如立方体、六角柱等。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貌
地貌与经济建设
人类不合理的改造 :
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加剧了洪涝灾害。 过渡开垦,加剧了土壤的侵蚀。 无序开矿,破坏了自然景观。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侵入岩喷出岩花岗岩玄武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片麻岩石英岩片岩大理岩岩石和矿物岩石特征典型岩石岩浆侵入岩晶体颗粒较粗花岗岩喷出岩晶体细小甚至没有多气玄武岩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和动植物化石砂岩页岩变质岩岩性致密密度大颗粒定向排列有片理构造
板块运动
•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貌:1、板块张裂地区,多形成裂谷和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矿产
富集地段
矿床
岩石和矿物
岩石
按成因分类:
---岩浆岩 (火成岩) 喷出岩 (玄武岩)
侵入岩
(花岗岩)
岩石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片麻岩、石英岩、片岩、大理岩)
岩石和矿物
三类岩石的特征:
岩石 岩浆 岩 侵入岩 喷出岩 特征
晶体颗粒较粗 晶体细小甚至没有,多气 孔。
典型岩石 花岗岩 玄武岩
板块运动
• 小结: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1、岩石圈不整,分六大板块 2、板块内部稳定,边缘剧烈(构造活动在地表的差异性)
解释地貌成因
生长边缘
裂谷、海洋 洋壳与陆壳
消亡边缘
陆壳与陆壳 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
•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 级。
沉积岩
变质岩
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和动植 物化石
岩性致密,密度大颗粒定 向排列有片理构造。
砂岩、页岩
千枚岩
主要地貌类型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PPT
1.秦岭的主要成因是( ) 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 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 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 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 2.图示地质历史时期,与南秦岭相比,北秦岭( A.煤炭资源更丰富 B.植被种类更少 C.岩层中化石更多 D.山坡短且陡峭 3.勉略洋( ) A.洋面不断扩大 B.洋壳稳定 C.多玄武岩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地理
内容索引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1.褶皱与地貌
类型
岩层形态
背斜 一般向上 拱起
向斜 一般向下弯曲
最初形成的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后的地貌 谷地 山岭
2.断层与地貌
断层位 移方向
形成的地貌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主要 有褶皱(向斜、背斜)和断层。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 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 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 D.多珊瑚岛
答案 1.A 2.D 3.C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板块运动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 大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第2题,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 可知,图示地质历史时期,南秦岭以海相沉积为主,相对平缓。北秦岭位于 两个板块交界处,上升为陆地时间较久,地壳岩浆活动频繁,且山脉主脊被 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所以山坡短且陡峭。第3题,据图可知,勉略洋洋底 位于南秦岭与扬子板块交接的部位,附近有岩浆喷出洋壳,岩浆活动频繁, 洋壳不稳定;岩浆喷出洋壳冷却凝固后可能形成玄武岩,可能存在火山岛, 而不是珊瑚岛;勉略洋洋面不断缩小,最终演变成陆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概论一、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1. 第四纪的定义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期,开始于大约258万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个时期以全球性的气候波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哺乳动物的快速演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冰川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特征、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 第四纪地貌学第四纪地貌学关注的是第四纪期间地表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这些形态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
二、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1. 环境演变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在过去数百万年中的演变过程,这对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源开发第四纪沉积物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地下水、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等。
研究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3. 人类活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背景信息,包括城市规划、灾害防治、农业布局、历史考古等。
三、地貌学的基本知识1. 地貌形态- 侵蚀地貌:由水流、风力、冰川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峭壁、峰林。
- 堆积地貌: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沙丘、三角洲、冲积扇。
- 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
- 火山地貌: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
-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角峰。
2. 地貌成因与发展-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导致的地貌变化。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地球外部力量作用下的地貌形成。
-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如植物根系侵蚀、动物挖掘等。
3.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 山地地貌: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缘,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课时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情境一 2020年6月18日20时49分,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以南海域发生7.3级地震。
情境二 下图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1) 大西洋、地中海未来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 [答案] 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中海的面积 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2) 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 (3) 新西兰是世界上火山喷发、地震频繁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4) 与新西兰同属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为什么很少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现象? [答案]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解析] 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大,交通运输建设成本高于平原。 2. 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是为了( B )?
A. 保护植被
B. 降低坡度
C. 防止坍塌
D. 缩短距离
[解析] 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延伸,主要目的是降低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探究主题一 板块运动与地貌 探究活动 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B项符合题意。 2. 下列宏观地形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无关的是( C )
A. 亚洲东部的岛弧
B. 美洲西岸的山脉
C. 东非大裂谷
D. 日本群岛东部的深海沟
[解析] 东非大裂谷属于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区域,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无关,
C项符合题意。
[2020河南洛阳高二期末]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 ∼ 3 km。读甲、乙两类大陆边缘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特别提醒 山地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思考感悟 目前山区交通建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隧相结合的方式,该方式有何 利弊? 试解:⑮_____利__:__缩__短__里__程__;__提__高__通__行__速__度__;_减__少__通__行__时__间__;__有__效__地__避__免___ 自__然__灾__害__的__威__胁__。__弊__:__增__加__建__设__费__用__。________
课件4:2.2构造地貌的形成
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导入新课
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 海拔5900米处发现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 石。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 为200多万年。然而这类阔叶树现在在同 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 000米。这一重 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 发生了大幅度抬升。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 高原大幅度抬升的?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山系呢? 科学家们用板块构造学说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02 板块运动与地貌
合作与探究
要求:阅读课本29页和图2.20,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亚 欧A板 块
美
非
D洲 板
太 平 洋B板 块 印 度 洋E 板 块
C洲板
块
块
南 极 洲F 板 块
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如:东亚海沟---岛弧链、
03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与平原比较,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大。
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修什么?修在哪?呈现什么形状?
活动:了解影响山区公路选线的因素
右图是某山区公路走向示意。根据 此图分析如下问题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 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 系的? 2.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形单 元中,与公路线的选择是否有关? 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 哪些因素的影响?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答案:
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 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 呈“之”字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 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 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 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世界主要海沟分布
全球岛弧分布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探究3
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以及太平洋西侧 的岛弧的分布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板块交界处附近。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时,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阿留 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受力褶皱隆起形 成岛弧。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探究1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
1.哪个板块几乎全部是大洋?哪个板块
既是陆块又是洋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2.阿拉伯半岛位于哪一板块中?
印度洋板块 3.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1 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 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新西兰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图中反映了山区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特点?
滑坡
泥石流
山洪
➢ 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都对交通运输设施和 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 山地影响交通布局
1.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思考:在山地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原因。
表1 修建铁路和公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汇聚型 离散型 转换型
板块边界
陆块与陆块 陆块与洋块
巨大褶皱山系 海沟、海岸山脉/岛弧
裂谷、海洋、海岭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 山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思考:图中反映了山区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特点?
华山长空栈道
马春海溜索运送物料
➢ 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不利于人类通行。
板块构造理论课件
洋中脊是新的地壳形成的 地方,板块边界沿着洋中 脊向两侧扩张。
转换断层板块边界
两个板块在相对方向上平 移,形成转换断层。
俯冲带板块边界
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 块下面,形成海沟和岛弧。
板块的运动方式
平移运动
板块沿水平方向移动,是板块运动的主要方式。
旋转运动
板块围绕垂直轴旋转,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的转 换断层处。
在汇聚边界,板块之间的压力可能导致地壳岩石圈 板块俯冲到地幔中,引发火山和地震活动。
03
在离散边界,板块之间的扩张作用可能导致地壳岩 石圈断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地震的预测与防范
地震预测
通过监测板块活动、地壳形变和地下 水位等变化,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 间和地点。
地震防范
采取抗震设计和施工措施,如加强建 筑物的结构和地基,建立应急救援体 系等,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板块内部的演变过程
板块生长与消亡
板块的生长与消亡是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过 程,通过海底扩张、俯冲带等作用,板块不 断生长或消亡。
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是板块构造演化的核心,指板块在地球表 面进行水平运动,包括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
板块相互作用
板块相互作用是指不同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或 分离,形成各种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
深化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机制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机制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进一步揭示板块 构造的奥秘。
跨学科融合
板块构造理论将与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进行更紧密的交叉融合,推动地球科学 研究的进步。
高科技手段的应用
利用卫星遥感、深海探测、高温高压实验等技术手段,将有助于更精确地研究板块构造。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就像是一部地球的“舞台剧”,在这个剧场里,地球的外壳被分成了好几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就像是演员们,时不时地就会“碰撞”一下,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哎呀,听起来好像挺复杂,但其实没那么难理解。
简单来说,地球的表面并不是一块坚硬的铁板,而是由这些板块组成的,它们在地幔上漂浮着,像浮在水面上的木筏。
你想,咱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个板块就是一块拼图,合在一起又会变得千变万化。
这些板块的运动有点像打麻将,可能在角落里慢慢移动,有时候又突然重重地一击。
哦,提到这儿,就得说说这些板块的分类了。
其实,板块主要分为两种: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大陆板块就像咱们脚下的土地,海洋板块则是海底的部分。
它们之间的互动常常会导致地震、火山爆发等等,一言不合就“撕破脸”,真是让人捏一把汗啊!2. 板块的运动与相互作用2.1 板块运动的类型说到这些板块的运动,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向彼此靠拢、相互远离和侧向滑动。
想象一下,两个朋友在拥挤的地铁里,如果他们靠得太近,肯定会互相碰撞;如果他们保持距离,就像是守着个人的“小空间”,那就没事了。
再加上有些人可能会不小心侧身而过,这就像板块之间的滑动。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逗呢?其实这些运动的结果可大了去了!比如,当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时,哇,那可是大场面!山脉就此诞生,像是大自然的礼物;而当板块远离时,海洋就会形成,咱们的海洋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被“制造”出来的。
所以,地球的面貌真是变化多端,谁能想到呢?2.2 板块边界的现象再说说板块边界,真是个热闹的地方。
在这里,碰撞和滑动频繁发生,地震和火山的诞生几乎都是在这些边界上,简直就像是个地震派对。
靠近这些边界的地方,往往地形复杂、地质活动频繁,居住在那里的人可得多加小心,尤其是那些热爱户外活动的人。
想想看,万一爬山时正好遇到小地震,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这些边界中,有些地方叫做“俯冲带”,这是个危险的地方,板块会在这里互相“打架”。
大地构造学 第五章 经典大地构造学说
第五章 经典大地构造学说第一节 地槽地台理论1859年霍尔(J.Hall)在北美第一次注意到古生界同一代地层在阿巴拉契亚山要比毗邻的密西比河平原几乎十倍,提出褶皱山系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部位生成的,1887卡尔宾斯基根据东欧平原近水平产状的古生界到处不整合在已强烈变形的结晶基底之上的现象,建立地台的概念。
一 地槽1859年美国地质学家霍尔(J.Hall)在研究北美时第一次注意到古生界同一时代地层在阿帕拉契亚山要比毗邻的密西西比河平原几乎厚十倍,从而提出褶皱山系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部位生成的,但他错误地把地壳拗陷归困于沉积物的加载。
到1873年丹纳(J.Nana)正式把这种拗陷称为地槽。
1 概念:地槽是地壳上强烈的构造带,曾经为巨大的拗陷带,沉积有巨厚的海相沉积物,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活动都十分强烈,最后转变为褶皱山脉。
2 特征与标志:(1)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或两个大陆之间,因此,地槽一般都具有狭长的形态呈带状分布,规模很大,长几百至几千公里,宽几百公里,现今地槽多为褶皱山脉。
(2)地槽沉积物分布在长条状的拗陷内,沉积物以海相为主,分选性差,厚度巨大,可达上万米。
常常形成特殊的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由下而上依次为:a硬砂岩建造,碎屑成分复杂,分选不好,磨圆度差,多含有一些易于风化的长石等矿物,说明沉积时地形起伏大,剥蚀沉积快,这种环境多出现在地槽形成初期构造不稳定环境下。
b硅质-火山岩建造(优地槽产物),一般由硅质页岩、碧玉岩等硅质岩组成,并与细碧岩、安山玄武岩、石英角斑岩及其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伴生,相当于蛇绿岩套的一部分,说明地槽下沉最强烈的阶段,断裂、火山活动发育。
c碳酸盐建造,一般不纯,常含泥质成分,说明为下沉最晚期海侵最广泛,陆源物少,地势平缓。
d复理石建造,海相沉积,以砂、粉砂、粘土等陆源碎屑为主交替组成的韵律组合,厚可达上万米,韵律厚为几十厘米,说明是一种浊流沉积(已往认为是地槽上下“振动”形成的),代表地槽上升初期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 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习题
2014 全国卷
图2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
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
化,里海演变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
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
图6
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Thank You
陆板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洋板块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形成巨大的山脉;高原
举例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中脊
马里亚纳海沟 东亚岛弧链 安第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习题
2019 全国1卷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
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
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
就可以恢复。
105ºE
6ºS
6.K岛处于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7ºS 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813 K
图2
813 火山/高程/m 珊瑚礁
板块构造学说与巨型构造地貌
PRESENTED BY GEO
01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最缓慢,塑造地表 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
剧烈变化,但改变 有限 喷出地表才能直接 塑造地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 形态
地壳 运动
岩浆 活动
变质 作用
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板块构造学说 与巨型构造地貌
六大板块的分布
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
地壳活跃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板块运动示意图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对地表影响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海岭;断层
板块挤 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 洋板块
(消亡
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
外力作用
风
生物
流水
外力 作用
冰川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1
2
搬运作用
3
5
固结成岩
4
堆积作用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习题
2015 上海卷
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11. 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