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众斗殴案件的研究
在校生聚众斗殴调研报告
![在校生聚众斗殴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a86231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4.png)
在校生聚众斗殴调研报告校园斗殴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现象,本调研报告主要从校园安全、教育部门的角度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产生校园斗殴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校园斗殴的发生与校园安全管理不到位有一定关联。
据调查显示,一些学校的安保设施和人员配置不够完善,容易形成“一线巡逻,万里管”现象,从而导致日常纠纷逐渐升级到暴力冲突。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安保工作的重视,增加安保人员数量,完善监控设备,增强校园的监控和预警体系,及时查处并处理校园斗殴事件。
其次,校园斗殴的发生还与学校管理机制有关。
学校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
提高师生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校园中心态更加平和稳定。
同时,学校还应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素质。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校园斗殴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道防线,然而,一些家庭缺乏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出现品德败坏等不良行为。
因此,建议教育部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家校沟通的平台,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最后,社会对校园斗殴问题应高度重视,在社会层面建立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如加大对斗殴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健全相关法规,划定校园斗殴的法律责任,并公开关于校园斗殴纠纷的处理结果,对斗殴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此外,媒体也应加强对校园斗殴问题的报道和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解决这一问题。
总之,校园斗殴问题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学生行为监管,提高师生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加强心理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家庭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监督;社会应加大对校园斗殴行为的法律打击力度,并提供相关制度和机制的支持。
从一则案例谈谈聚众斗殴罪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从一则案例谈谈聚众斗殴罪中存在的两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2e605f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a.png)
从一则案例谈谈聚众斗殴罪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案情简介犯罪嫌疑人秦某、高某在被害人朱某经营的游戏机室里玩游戏,因退款结账一事与朱某发生争执。
随后,秦某、高某分别通过电话召集韩一、甄某前来帮助打架。
韩一又电话通知韩二。
韩二遂与和某又纠集数人来到游戏机室内,与在场的秦某、高某、韩一、甄某一起对游戏机室内的其他人员吴某等人实施殴打,并用板凳将部分游戏机砸坏。
造成被害人吴某轻伤,被砸坏的游戏机价值1万余元。
二、争议问题案件的争议焦点一:关于秦某等人行为的定性,究竟是构成故意伤害罪还是聚众斗殴罪?第一种意见认为:秦某、高某、韩一等人主观上因为琐事争执,具有侵犯他人健康权利的故意,客观上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殴打,损害他人的身体健康,达到轻伤,不属于双方互相攻击的性质,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秦某等人的行为应构成故意伤害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秦某等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纠集多人结伙斗殴的行为,并且发生在游戏厅这样的公共场所,且造成了他人轻伤的后果;其主观方面也有争霸一方、好勇斗狠的故意。
所以秦某等人的行为完全符合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聚众斗殴罪。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首先,聚众并不要求斗殴的双方均在三人以上,只要斗殴的一方人数在三人以上,就符合聚众的条件。
本案的始作俑者秦某、高某打电话召集韩一、甄某等多人来到游戏厅,具有明显的纠结、集合的故意,且聚集人数超过三人,这符合聚众的定义。
其次,聚众斗殴所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秩序,这是聚众斗殴罪与故意伤害罪的本质区别。
秦某纠集多人在游戏厅对朱某、吴某等人进行殴打,肆意破坏游戏厅的设施。
由于游戏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也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人群集聚地,案发时正处于游戏厅正常营业的时间,所以在游戏厅里斗殴,也即在公共场所斗殴,严重扰乱了社会的公共秩序。
最后,在主观上,聚众斗殴不要求双方均具有互殴的故意,只要一方有互殴的故意,这一方就可以构成聚众斗殴。
秦某等人因退款结账一事不满,遂有了报复的心理,为了满足其好胜心而纠集多人对朱某、吴某进行殴打,砸毁游戏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而积极追求后果,是一种直接故意。
法律常识斗殴案例分析(3篇)
![法律常识斗殴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63309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2.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日,甲、乙两人在某酒吧发生口角,随后双方发生斗殴。
甲用酒瓶将乙头部打伤,乙用拳头将甲眼部打伤。
事后,甲、乙双方均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
二、案件分析1.案件定性本案中,甲、乙双方在酒吧发生口角后,相互斗殴,造成对方受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殴打他人的;(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三)侮辱、诽谤他人的;(四)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五)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六)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七)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
”本案中,甲、乙双方的行为均符合上述(一)项和(二)项的规定,构成治安违法行为。
2.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公安机关对甲、乙双方均作出治安拘留的处罚决定。
具体而言:(1)甲用酒瓶将乙头部打伤,构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乙用拳头将甲眼部打伤,构成殴打他人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法律常识普及(1)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斗殴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维护社会治安。
(2)在发生纠纷时,应采取合法途径解决,避免采取暴力手段。
(3)公民在遭受暴力侵害时,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报警求助。
三、案例分析总结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斗殴案件,通过分析本案,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法律常识:1.斗殴行为是违法行为,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在发生纠纷时,应采取合法途径解决,避免采取暴力手段。
3.公民在遭受暴力侵害时,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报警求助。
总之,本案提醒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2篇一、案件背景某年某月某日,甲、乙、丙、丁四人在某酒吧饮酒。
酒后,甲与乙发生口角,双方争执不下。
随后,甲叫来丙、丁帮忙,四人共同与乙发生斗殴。
殴打案件分析报告
![殴打案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cb66c2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e.png)
殴打案件分析报告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殴打案件频频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案件的特点和原因,我们对一系列殴打案件进行了分析研究。
首先,我们发现殴打案件普遍存在于社会矛盾突出、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中。
这些案件往往涉及争执、纠纷和冲突,双方因为利益、观念、情感等方面的不合而发生冲突。
此外,一些案件也与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的分歧、心理压力等有关。
因此,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改善人际关系是预防和减少殴打案件的关键。
其次,殴打案件的发生与个体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在一些案件中,参与者可能存在焦虑、愤怒、压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能由于工作压力、生活不顺利等原因而积累,导致情绪崩溃和暴力行为的爆发。
因此,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情绪管理能力是预防殴打案件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社会对于殴打案件的处理和惩罚力度也对案件的发生和数量产生影响。
一方面,对于殴打案件的严惩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也能起到警示作用,对潜在的施暴者形成威慑。
另一方面,加大对施暴者的教育和帮助力度,帮助其认识错误、改正行为,也是减少殴打案件的有效手段。
最后,公众舆论的关注和社会的声讨也对殴打案件的处理和预防产生积极影响。
公众对于暴力行为的谴责和抵制,能够形成社会共识,促使社会对于殴打案件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和更加有效的预防手段。
同时,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也有助于减少殴打案件的发生。
总而言之,殴打案件的发生和增多是社会矛盾、个体心理、社会处理和公众舆论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预防和减少殴打案件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同时也需要加强个体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加大对施暴者的教育和惩罚力度,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殴打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组织领导聚众斗殴案例
![组织领导聚众斗殴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4d3b0b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e.png)
组织领导聚众斗殴案例案例题目:组织领导聚众斗殴案例一、案件概述2010年5月1日,发生了一起组织领导聚众斗殴的案件。
该案涉及被告人张某、李某、王某、赵某等人引发的一场恶性斗殴事件,造成多人受伤。
以下将详细描述案件事发经过,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法律点评。
二、案件经过2010年5月1日晚,张某、李某、王某、赵某等人在当地一夜店聚会,饮酒过量后,情绪失控。
据目击者张某的证言,当时场面混乱,人员聚集在一起争吵并动手,情况迅速恶化。
据张某的陈述,他与李某一同在夜店包厢内饮酒。
当时李某与夜店内的一名顾客发生口角,随后纷争升级为肢体冲突。
张某与夜店保安人员赶到现场,试图阻止冲突,但由于人数众多,双方冲突无法控制。
不久后,王某、赵某等人加入战斗,将场面推向极度混乱。
夜店的保安人员尽力维护秩序,但因势单力薄,无法有效控制当时的局面。
警方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
经过警方努力,事态最终得到控制,多名人员受伤被紧急送往医院。
三、案件调查和指控针对该起组织领导聚众斗殴的案件,警方展开了调查,并对涉案人员采取强制措施。
经审讯和取证后,警方针对张某、李某、王某、赵某等人提起了公诉。
指控内容如下:1.被告人张某、李某、王某、赵某等人,于2010年5月1日晚,在夜店聚会时引发恶性斗殴事件,组织、领导并参与聚众斗殴。
2.被告人张某、李某因一时冲动,与夜店内的一名顾客发生口角并肢体冲突,之后其他被告人加入进来,致使冲突升级。
3.被告人张某、李某、王某、赵某等人的行为造成多人受伤,构成寻衅滋事罪和故意伤害罪。
四、法律方面的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对于聚众斗殴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的要件包括组织或者领导聚众斗殴,情节恶劣,严重扰乱公共秩序。
而对于故意伤害罪的要件包括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或后果。
根据案件调查结果,被告人张某、李某、王某、赵某等人在夜店聚会时引发斗殴,并存在组织领导的行为。
由此可以认定,被告人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寻衅滋事罪和故意伤害罪的定性要求。
刑法中的聚众斗殴罪案例分析
![刑法中的聚众斗殴罪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c4eb2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1.png)
刑法中的聚众斗殴罪案例分析在刑法中,聚众斗殴罪是指多人相互组织并共同实施暴力行为,对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进行侵害的罪行。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起聚众斗殴罪案例,探讨其成因、表现和刑事责任。
案例一:甲乙丙丁四人聚众斗殴2019年某日,甲、乙、丙、丁四人因个人恩怨在一酒吧发生冲突。
当天晚上,他们与各自多名朋友在一酒吧行凶,导致数人受伤。
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赶到现场将四人抓获。
案例分析:1. 组织性质:根据案例中描述,本案中的聚众斗殴属于偶然性的,而非事先明确计划好的犯罪。
因此,可以判断此次聚众斗殴不存在有组织性。
2. 损害行为:四人在酒吧内发生争执,并导致暴力行为。
这些行为导致多人受伤,构成了聚众斗殴罪。
3.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聚众斗殴罪可处以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由于案例中造成了多人受伤的情况,嫌疑人将面临较重的刑事责任。
案例二:工厂职工集体斗殴2018年某月,一家工厂职工因薪资待遇问题与工会发生纠纷,最终导致工人与工会人员发生聚众斗殴事件。
期间,双方互相使用了攻击性武器,造成了多人受伤。
案例分析:1. 组织性质:该案例中的聚众斗殴具有较明显的组织性,工人与工会人员之间有明确的集体行为组织。
这种有组织性质使得犯罪性质更为严重。
2. 损害行为:工人与工会人员使用攻击性武器进行斗殴,造成多人受伤。
这些行为不仅构成了聚众斗殴罪,还可能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其他罪名。
3.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具有组织性质的聚众斗殴罪刑期较重,可能处以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在本案中,由于使用了攻击性武器,加重了伤害程度,嫌疑人将面临更严重的刑事责任。
案例三:足球场上的聚众斗殴2017年某比赛中,两支足球队的球迷在比赛结束后爆发冲突,导致多人受伤。
警方在场外的视频监控中发现了多名球迷参与了斗殴行为,并随即开始追查。
最终,几名球迷被民警控制并移交给法律机关。
案例分析:1. 组织性质:该案例中的聚众斗殴不属于有组织性的犯罪,而是由球迷个人之间的冲突导致的。
法律科普斗殴案例分析(3篇)
![法律科普斗殴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169c2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4.png)
第1篇一、引言斗殴作为一种违法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校园等公共场所。
斗殴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还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人身伤害。
本文将以一起校园斗殴事件为例,从法律角度分析斗殴行为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以及预防措施,以期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减少斗殴事件的发生。
二、案例背景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斗殴事件。
甲、乙、丙、丁四名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因琐事发生争执,甲、乙一方与丙、丁一方发生肢体冲突。
在斗殴过程中,甲用拳头击打丙的头部,导致丙头部受伤。
事后,甲、乙一方赔偿了丙的医疗费用,但丙仍对甲、乙一方提起民事诉讼。
三、案例分析1. 斗殴行为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结伙斗殴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结合本案,斗殴行为的构成要件如下:(1)主体:甲、乙、丙、丁四人均符合主体要件,均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主观方面:甲、乙、丙、丁四人均有斗殴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仍故意为之。
(3)客观方面:甲、乙一方与丙、丁一方在公共场所结伙斗殴,使用暴力手段,侵犯了丙的人身权利。
2. 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甲的行为虽未造成丙重伤或死亡,但已构成聚众斗殴罪。
(2)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甲、乙一方赔偿了丙的医疗费用,但丙仍有权要求甲、乙一方承担精神损害赔偿。
3. 预防措施(1)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能够依法行事,避免斗殴行为的发生。
(2)加强校园管理:学校应加强校园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斗殴行为,维护校园安全。
聚众斗殴案件认定的若干争议问题研究
![聚众斗殴案件认定的若干争议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8af428aaea998fcc220e65.png)
■—盛塑囝I鏊竺兰!型圭2f叁垒!圭塾垒Legal Syst em A nd Soci et y 雾众三+缓案斜红定的若干兮仪两题研窈张云琦摘要聚众斗殴罪在司法实践中案件所占比例较高,是普通刑事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始于1979年刑法中的流氓罪,成长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革的时代,由于聚众斗殴犯罪本身的复杂性、法律规定本身的不完善和法理理解的不统一,从它诞生之日起,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们便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地方司法更是标准不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件的准确、公正处理.本文以当前的司法实践为视角,力图通过对聚众斗殴罪的本质特征、认定的争议问题、加重情节的理解及转化犯的适用等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聚众斗殴临时聚众寻衅滋事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74—02一、双方均为多人特殊情形的定罪问题在斗殴的同时形成了聚众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可以构成聚众斗殴双方均聚众为三人以上进行斗殴构成聚众斗殴罪,对此在理罪。
论界及实务界均无争议,且有些学者将其作为聚众斗殴罪的唯一因此对于其临时产生犯意,并聚众与对方互殴或在互殴过程表现形式,其观点是“聚众斗殴是指双方或多方人数均在3人以中形成聚众的,其行为已符合了聚众斗殴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应上的相互施加暴力攻击人身的行为”。
但是否只要三人以上进行以聚众斗殴罪定罪处罚。
但强调是处理此情形的案件时要严格斗殴就构成聚众斗殴罪,还应具体分析,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也会区分聚众斗殴与正当防卫的界限,也要和一般民事纠纷发展过激导致定罪的改变。
下的“聚众”行为区别开来。
例如:某甲与某乙素有矛盾,遂纠集多人并携带凶器找乙寻三、单方聚众斗殴型的性质界定仇,路遇乙及其好友多人即冲上前殴打,而某乙等人本无意与其双方都是三人以上是典型的聚众斗殴行为,司法实践中经常打斗但只好应战,后乙方报警,甲等人逃离现场。
从客观表现形遇到的是单方型聚众斗殴行为,就是其中一方人数达三人以上,式看双方实施互殴行为,但对甲乙双方是否为聚众斗殴有分歧意而另一方则不到三人,甚至只有一人。
聚众斗殴犯罪的防范研究--基于W市人民法院的审理情况分析
![聚众斗殴犯罪的防范研究--基于W市人民法院的审理情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aeb69e83d049649b6658df.png)
社会管理zhigong falv tiandi-277-职工法律天地 2017 年第 12 期聚众斗殴犯罪的防范研究——基于W 市人民法院的审理情况分析应俊伟(317500 温岭市人民法院 浙江 台州)聚众斗殴是从1979年刑法典第160条规定的流氓罪中分解出来的分解出来的一种犯罪。
此后,由于此类案件在实践中发案率高,危害性大,1979年刑法典规定的法定刑偏轻,不能适应同此类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因此1997年刑法废除了流氓罪的设置,将之分解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和“聚众淫乱罪”。
聚众斗殴罪不仅是多发性、常见性犯罪,若聚众斗殴处理不当,则有可能朝“黑社会”组织方向发展,严重扰乱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
一、W 市法院聚众斗殴案件现状1.案件数量2012年—2016年W 市法院受理的聚众斗殴案件共101件285人。
其中, 2012年审结19件64人,2013年审结21件61人,2014年审结15件32人,2015年审结12件38人,2016年审结32件70人。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2012年至2015年间,我院受理的聚众斗殴类案件数量呈现上下波动现象,2016年该类案件数量呈井喷式上涨,相较于2015年案件总数,增长了166.7%,按照这样的形势可以预见,聚众斗殴类案件总量在往后几年将持续存在并可能有增多趋势,亟待引起重视。
2.量刑情况2012年至2016年以来审结的265名被告人中,判处刑罚为3年以下(包括3年)有期徒刑共计197人,3年以上不满5年有期徒刑共计46人,5年以上有期徒刑共计22人,其中仅5人被宣告缓刑,缓刑适用率为1.887%,可见,聚众斗殴类案件以判处实刑为主。
二、聚众斗殴类案件特点1.涉案人员年龄小、文化程度低近几年,W 市法院审理的聚众斗殴案件涉案人员低龄化趋势逐渐显现,2012年—2016年受理的285人中,涉案人员为未成年人的共26人,占总人数的9.12%;19岁—30岁的共计185人,占总人数的64.9%。
法律剖析打架斗殴案例(3篇)
![法律剖析打架斗殴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c6fa6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b.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23年3月15日,某市XX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因打架斗殴引发的刑事自诉案件。
被告人张某与被害人李某因邻里纠纷,在公共场合发生争执,进而升级为肢体冲突。
经过审理,法院依法对张某作出了相应的刑事处罚。
二、案件事实被告人张某,男,32岁,某市XX区人。
被害人李某,男,28岁,某市XX区人。
两人系邻居,因房屋修缮问题产生纠纷。
2023年3月14日,张某在修缮自家的房屋时,与李某发生了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双方情绪激动,言语攻击升级。
随后,张某与李某发生了肢体冲突,张某用拳头击打李某的头部,导致李某头部受伤。
事发后,李某报警,公安机关介入调查。
经鉴定,李某头部受伤,构成轻微伤。
三、法律分析1. 犯罪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张某故意伤害李某,致其轻微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2. 自诉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之规定,自诉案件包括:故意伤害罪、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等。
本案属于故意伤害罪,属于自诉案件的范畴。
3. 量刑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具有以下情节:(1)张某故意伤害李某,致其轻微伤,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和伤害行为。
(2)张某的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邻里关系。
(3)张某在案发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综合考虑以上情节,法院依法对张某作出了相应的刑事处罚。
四、案件启示1. 加强法制教育本案的发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引导公民正确处理邻里纠纷,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引发犯罪。
2. 倡导和谐邻里关系邻里纠纷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要倡导和谐邻里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共同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法律常识斗殴案例分析(3篇)
![法律常识斗殴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6a2bb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1.png)
第1篇一、引言斗殴,是指双方或多方在公共场所或私人场所,因个人恩怨、纠纷或其他原因,相互攻击、伤害的行为。
斗殴行为不仅危害社会治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还可能触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斗殴案件的案例分析,探讨法律常识在斗殴案件中的运用。
二、案件背景某市某区发生一起斗殴案件,双方当事人系邻居,因邻里纠纷引发。
双方在争吵过程中,一方持械攻击另一方,导致另一方受伤。
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依法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刑事拘留。
三、案件分析1.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规定,聚众斗殴罪,是指纠集多人,共同实施斗殴行为,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案中,双方当事人因邻里纠纷,在公共场所相互攻击,符合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
2.案件事实(1)起因:双方当事人系邻居,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
(2)经过:双方在争吵过程中,一方持械攻击另一方,导致另一方受伤。
(3)结果:一方当事人受伤,双方均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3.法律适用(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规定,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为:纠集多人,共同实施斗殴行为,情节严重。
本案中,双方当事人符合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规定,聚众斗殴罪的处罚为: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之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四、案例分析1.法律常识在案件中的作用(1)案件定性:通过运用法律常识,对案件进行定性,明确当事人是否构成犯罪。
(2)案件事实认定:通过运用法律常识,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为案件处理提供依据。
(3)法律适用:通过运用法律常识,对案件进行法律适用,确保案件处理符合法律规定。
聚众斗殴罪案例分析[1]
![聚众斗殴罪案例分析[1]](https://img.taocdn.com/s3/m/446350c7a1c7aa00b52acb21.png)
聚众斗殴罪案例分析来源:www.l v 作者:被告人胡才钢,男,1981年7月19日出生于重庆市江津市,汉族,职高文化,农民,家住江津市白沙镇沙坪村。
因涉嫌犯聚众斗殴罪于2001年10月26日被刑事拘留,同年11月7日被依法逮捕,现羁押于慈溪市看守所。
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检察院以慈检刑诉(2002)126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胡才钢犯聚众斗殴罪,于2002年1月25日向本院提起公诉。
本院于同日立案,并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慈溪市人民检察院指派检察员俞建康、桑定鉴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胡才钢到庭参加诉讼。
现已审理终结。
慈溪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胡才钢伙同唐平、杨纯反(均已判刑)等人与湖南籍彭善和,向吉丰、姚绍清等因故发生纠纷,后双方持凶器互殴,致多人受伤。
为证明以上事实,公诉机关向法庭提供了相应的证据。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胡才钢的行为已构成聚众斗殴罪,提请本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之规定,予以惩处。
被告人胡才钢对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无异议,辩称其未拿刀砍人。
经审理查明:1999年10月12日中午,被告人胡才钢与马学红(在逃)等四川籍人向湖南籍人姚绍清(已判刑)要钱,姚请同乡彭善和、向吉丰(均已判刑)前去讲和未成,却遭到马学红等人的殴打。
后彭善和,向吉丰、姚绍清等20余名湖南籍同乡携带菜刀、木棍等凶器,在本市掌起镇海路公司附近329国道旁,与手持刀棍的被马学红纠集来的被告人胡才钢及杨纯友等10余名重庆籍人互殴,致双方多人受伤。
后被及时赶来的公安干警阻止才罢。
被告人胡才钢于2001年10月16日在重庆市江津县被抓获。
上述事实,有公诉机关提交,并经法庭质证,认证的下列证据予以证明:1、唐平、杨纯友供述,证实四川人向湖南籍姚绍清要钱,后讲和时马学红打了人家,马学红叫了胡才钢、杨纯友等人后又互相用凶器斗殴。
2、姚绍清、彭善和供述与四川人斗殴的事实。
3、晏如辉、彭善和、王支生、杜胜武、杜武周的辩认笔录,指认7号相片胡才钢用刀砍人的。
聚众斗殴犯罪案件审理分析论文
![聚众斗殴犯罪案件审理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cdfdc54431b90d6d85c7a9.png)
聚众斗殴犯罪案件审理分析论文一、聚众斗殴罪的概念和特征聚众斗殴罪是指为了私仇、争霸一方或者其他非法目的,纠集多人拉帮结伙地互相斗殴,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其特征是:(一)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社会公共秩序,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即在特定条件及造成一定程度的后果时本罪侵犯的是双重客体。
在造成轻伤以下结果时,刑法规定作为聚众斗殴罪一罪处断。
但当造成重伤以上后果时,刑法规定从一重罪处断,即按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类罪定罪。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公共秩序主要是指公共场所秩序,但不局限于此,乡村、城市居民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工作场所等秩序也应包括。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
聚众斗殴行为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暴力性特征。
典型的表现形式为不法集团或者团伙之间成帮结伙地打群架,互相殴斗的行为。
但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单方面结伙殴打另一方的也能构成。
也就是说,聚众斗殴一般表现为行为人双方的合意行为、但这并不是本罪客观方面的必要构成条件,一方的行为也可以独立构成。
同时,聚众斗殴的客观方面还具有规模性和暴力性特征。
因此,聚众斗殴罪的客观行为表现往往会在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同时,触犯了刑法规定的其他罪名,如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等。
要正确界定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必须从犯罪的主客观方面全面分析、综合判断,从而正确定罪量刑。
(三)犯罪的主观方面。
聚众斗殴的主观方面显然是出于直接故意,具体表现为了争霸一方,报复他人,或者为了寻求刺激等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的犯罪动机,这是本罪主观方面的重要特征。
(四)犯罪的主体。
聚众斗殴犯罪的主体是一个特殊的主体,即只有参加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才能构成本罪。
二、聚众斗殴犯罪案件审理中几个实践问题的分析双方纠集多人相互殴斗是聚众斗殴罪的典型表现形式,但某些非典型的犯罪形式只要具备了本罪的构成要件.依然可以按照本罪论处、并与其他犯罪区别开来。
大学生斗殴案例法律分析(3篇)
![大学生斗殴案例法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d37c7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00.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大学生斗殴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案例选取一起典型的大学生斗殴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相关法律问题,为预防和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参考。
二、案件事实某高校两名大学生甲、乙因琐事发生口角,随后双方各召集自己的朋友参与斗殴。
在斗殴过程中,甲、乙一方造成乙一方多人受伤,乙一方造成甲一方一人受伤。
警方接到报警后,将甲、乙双方及参与斗殴的其他人员带回公安机关调查。
经调查,甲、乙双方均构成故意伤害罪。
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处甲有期徒刑三年,乙有期徒刑二年,其他参与斗殴的人员也分别受到了相应的刑事处罚。
三、法律分析1. 甲、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甲、乙双方在斗殴过程中,故意伤害对方身体,造成对方多人受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2. 参与斗殴的其他人员也需承担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在本案中,甲、乙双方各召集自己的朋友参与斗殴,其他参与斗殴的人员明知是斗殴行为,仍积极参与,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犯。
3. 学校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侵犯学生、教师、其他教育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在本案中,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疏漏,未能及时制止斗殴事件,导致事件升级,对学校及相关部门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预防与建议1. 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法律判定互殴案例分析(3篇)
![法律判定互殴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03264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4.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某区发生一起互殴事件。
甲、乙两人因工作上的矛盾,在下班途中发生口角。
随后,双方情绪激动,相互推搡,进而引发肢体冲突。
在互殴过程中,甲、乙两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事后,双方报警,警方到场后将甲、乙两人带回派出所调查。
二、案件审理1. 被告人基本情况甲,男,25岁,某公司员工;乙,男,28岁,某公司员工。
2. 案件事实经审理查明,甲、乙两人因工作矛盾,在下班途中发生口角。
甲认为乙在工作中对其不公平对待,乙则认为甲工作态度不端正。
双方在争执过程中,情绪激动,相互推搡,导致肢体冲突。
在互殴过程中,甲用拳头击打乙的头部,乙则用脚踢甲的腹部。
双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甲头部受伤,乙腹部受伤。
3. 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甲、乙两人的行为是否构成互殴,以及如何定性两人的违法行为。
三、法律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四、案例分析1. 甲、乙两人的行为构成互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在本案中,甲、乙两人相互推搡,并使用拳头、脚等工具进行攻击,造成对方受伤,两人的行为符合互殴的构成要件。
2. 定性分析(1)甲的行为定性甲在互殴过程中,用拳头击打乙的头部,导致乙受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2)乙的行为定性乙在互殴过程中,用脚踢甲的腹部,导致甲受伤。
刑法中的聚众斗殴罪探析
![刑法中的聚众斗殴罪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44f7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b.png)
刑法中的聚众斗殴罪探析在刑法中,聚众斗殴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它危害社会安全,损害公序良俗。
为了深入理解聚众斗殴罪,本文将从该罪行的构成要件、社会危害性以及相关的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探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聚众斗殴罪的基本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人数、作案方式以及造成后果三个方面。
其中,人数要求在三人以上,即至少需要三人以上的人群参与斗殴行为。
作案方式可以是互相殴打、互相挑衅或进行其他暴力行为。
而造成的后果可以是轻伤、重伤或者导致死亡。
仅有这三个方面均符合要求才能构成聚众斗殴罪。
聚众斗殴罪的存在必然具备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首先,聚众斗殴行为容易形成人身伤害,给参与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暴力斗殴往往伴随着激烈的肢体冲突,可能导致轻伤、重伤甚至死亡。
其次,聚众斗殴行为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安宁。
大规模的斗殴行为不仅仅使斗殴者本身处于危险之中,也容易引发群体冲突、社会动荡甚至造成连锁效应。
再次,聚众斗殴罪行影响社会文明进步与道德观念的倡导。
通过聚众斗殴的行为向公众传递的信号是以暴制暴,宣扬了暴力和野蛮行为,给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聚众斗殴罪的危害,我国刑法对其进行了严厉惩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犯聚众斗殴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较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通过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刑法对于聚众斗殴罪的惩罚力度相当严厉,旨在严惩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
在具体适用聚众斗殴罪时,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需要明确界定何为“聚众”,即参与斗殴的人数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另一方面,需要评估斗殴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判断属于轻伤、重伤或者死亡。
聚众斗殴行为往往具有较大的现场混乱,事实的查清难度较高,评估后果更加复杂。
聚众斗殴罪实务问题研究
![聚众斗殴罪实务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90c3a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6.png)
聚众斗殴罪实务问题研究聚众斗殴罪是实践中多发的一种犯罪行为,该罪在1979年刑法中是流氓罪的一种形式,现行刑法则将其独立为一个新的罪名。
由于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对该罪罪状未作具体描述,目前就该罪名亦无相关司法解释,故司法实践中对该罪名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常常出现不同法院对类似案件处理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对犯罪的打击和遏制,不利于刑法保护社会公共秩序功能的发挥。
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司法实务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一方纠集多人与他人殴斗或进行报复,如何认定聚众斗殴是一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犯罪。
然而由于聚众斗殴的一方或双方常常成帮结伙的打群架,而且参与斗殴的一方或双方可能使用刀、枪、棍、棒等器械,极易引起参与打架的一方或双方、甚至无辜群众的人身伤亡。
这种情况下往往存在聚众斗殴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之间的混淆。
当然,在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或是死亡的情形下,依法应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司法实践中对此不存在疑异;在双方均聚众互殴的典型聚众斗殴形式下,致人轻伤,以聚众斗殴罪论处,定性亦基本统一。
但倘若只有一方纠集多人找他方殴斗或报复,如何认定呢?案例1顾某与王某等人于2000年12月3日夜,在某市迪厅与周某、颜某等人因争强斗胜发生争执。
次日,顾某、王某约请一伙人携带械具准备找周某等人斗殴,以决胜负。
结果,在某迪斯科舞厅门口与周某、颜某一伙人遭遇。
顾某一伙上前对周某等人进行殴打,双方遂发生殴斗,导致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并有数人受轻伤。
案例2周某某于2001年1月1日上午与邻居丁某发生纠缠后心生报复之念。
当天下午,周某某纠集徐某某、王某某等人持棍来到丁某居住处准备报复丁某。
丁某闻风而逃,在途中,周某某、徐某某等人对丁某进行殴打致轻伤。
司法实务中,以上两个案例多以聚众斗殴罪论。
笔者认为,类似这种一方纠集多人寻找他人殴斗或报复他人的案件,无一例外的认定为聚众斗殴是值得商榷的。
聚众斗殴案件的研究
![聚众斗殴案件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1e30216bed5b9f3f80f1c15.png)
一、引言二、聚众斗殴案件的基本特点(一)案件数量逐年递增且涉案人数众多(二)涉案人多呈现“两低一无”的特点(三)外地人员较多(四)再次犯罪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五)持械暴力斗殴(六)公共场所斗殴(七)与其它违法犯罪交织特征明显三、聚众斗殴的犯罪原因(一)直接原因(二)主要原因(三)“三观”扭曲,崇尚以暴力解决问题来出人头地(四)社会文化原因四、减少和预防聚众斗殴犯罪的措施(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二)宽严相济、打击与教育相结合(三)加大对社会软环境的整治工作(四)进一步落实对重点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五)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六)公民应加强自律,克制冲动情绪五、结束语摘要 (1)一、引言 (1)二、聚众斗殴案件的基本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案件数量逐年递增且涉案人数众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涉案人多呈现“两低一无”的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外地人员较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再次犯罪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持械暴力斗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公共场所斗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与其它违法犯罪交织特征明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聚众斗殴的犯罪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二、聚众斗殴案件的基本特点
(一)案件数量逐年递增且涉案人数众多
(二)涉案人多呈现“两低一无”的特点
(三)外地人员较多
(四)再次犯罪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五)持械暴力斗殴
(六)公共场所斗殴
(七)与其它违法犯罪交织特征明显
三、聚众斗殴的犯罪原因
(一)直接原因
(二)主要原因
(三)“三观”扭曲,崇尚以暴力解决问题来出人头地
(四)社会文化原因
四、减少和预防聚众斗殴犯罪的措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二)宽严相济、打击与教育相结合
(三)加大对社会软环境的整治工作
(四)进一步落实对重点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五)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
(六)公民应加强自律,克制冲动情绪
五、结束语
摘要 (1)
一、引言 (1)
二、聚众斗殴案件的基本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案件数量逐年递增且涉案人数众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涉案人多呈现“两低一无”的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外地人员较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再次犯罪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持械暴力斗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公共场所斗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与其它违法犯罪交织特征明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聚众斗殴的犯罪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直接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主要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三观”扭曲,崇尚以暴力解决问题来出人头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社会文化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减少和预防聚众斗殴犯罪的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宽严相济、打击与教育相结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加大对社会软环境的整治工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进一步落实对重点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公民应加强自律,克制冲动情绪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1)
浅析昭通市聚众斗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聚众斗殴犯罪为常见多发性刑事犯罪,一般参与人数众多、暴力特征明显、社会危害性大,如不能有效打击与预防必将影响社会秩序安定和谐。
聚众斗殴不仅给参与者及其亲属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而且还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加剧了社会矛盾。
近几年来,云南省昭通市聚众斗殴犯罪案件的上升幅度明显增大,政法机关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但此类案件仍屡打不禁,接二连三地发生,并呈上升趋势。
据了解,其他不少地区聚众斗殴案件亦呈上升趋势,它严重扰乱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给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针对该类聚众性犯罪案件进行研究和探讨,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发案的特点和原因,提出预防该类犯罪具体对策,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以加强社会管理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聚众斗殴;危害;社会矛盾;预防对策
一、引言
聚众斗殴罪,是指为了报复他人、争霸一方或者基于其他不正当目的,纠集、指挥多人进行殴斗,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简单说来就是聚集多人进行斗殴的行为。
聚众斗殴犯罪为常见多发性刑事犯罪,特点是参与人数众多、暴力特征明显、社会危害性大,如不能有效打击与预防必将影响社会秩序安定和谐。
聚众斗殴行为不仅造成参与斗殴的一方或者双方的人身伤亡,而且还可能祸及无辜群众,同时在社会心理上,引起广大群众的恐惧、不安乃至愤恨、厌恶,伤害人们朴素的道德情感。
所以说,聚众斗殴不仅给参与者及其亲属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而且还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加剧了社会矛盾。
要完整文章的+扣扣:(1499-0883-24)去掉中间的横线
参考文献
[1] 李俊青. 一汽—大众奥迪轿车营销策略研究[D]. 广西大学2013
[2] 赵金朝.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研究[D]. 天津大学2012
[3] 余志勇. 上海通用“别克”汽车营销案例[D]. 郑州大学2014
[4] 李爱平. 东风标致206轿车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5] 秦磊. 中国汽车营销模式及其发展对策[D]. 暨南大学2014
[6] 李文智. 一汽汽车直销中心市场营销策略案例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7] 于勇. 我国汽车市场研究[D]. 天津大学2011
[8] 李俊青. 一汽—大众奥迪轿车营销策略研究[D]. 广西大学2014
[9] 王宗明. 汽车市场营销研究创新[D]. 大连理工大学2014
[10] 余志勇. 上海通用“别克”汽车营销案例[D]. 郑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