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热测定实验讲义(word版本)
2020年反应热测定实验讲义
化学反应热效应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测定锌和硫酸铜反应的热效应;2.练习天平、容量瓶的使用等基本操作,熟悉准确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3.掌握利用外推法校正温度改变值的作图方法。
二、实验原理化学反应通常是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此时的反应热叫做等压反应热,常以焓变Δr Ηθ来表示,在热化学中规定,放热反应的焓变Δr Ηθ为负值,吸热反应的焓变 Δr Ηθ为正值。
例如,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一个自发进行的反应,在298.15K 下,每摩尔反应的CuSO 4与Zn 放出216.8kJ 热量,即Cu ZnSO CuSO Zn +=+44mol kJ H m r /8,216-=∆θ放热反应焓变的测定方法很多,本实验是通过如图3-l 所示的量热器来测定的。
测定焓变的原理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即反应所放出的热量促使量热器本身和反应体系温度升高,因此,由溶液的比热和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可求得上述反应的焓变。
计算公式如下:)(100011p m r c cVd n T H +⋅⋅⋅∆-=∆θ式中θm r H ∆——反应的焓变,kJ/mol ; ΔT ——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K ; c ——溶液的比热容,实验时测定;V ——反应时所用CuSO 4溶液的体积(mL );d ——CuSO 4溶液的密度,近似用水的密度1.00g/mL 代替; n ——VmL 溶液中CuSO 4的物质的量;c p ——量热器等压热容,指量热器每升高一度所需的热量,J/K 。
图3-l 反应热测定装置示意图 —橡胶塞;2—温度计;3—真空隔热4—保温杯外壳;5—CuSO 4溶液本实验采用标准物质法进行量热计能当量的标定。
[])/()(),(),(c 112,2,1T M solH m l O H c m s KCl c m m m p m p p ∆∆++-=其中: 1m ,2m 分别为溶解过程中加入的)(K s Cl 和)(2l O H 的质量,m p ,c 为物质的恒压比热容,即单位质量的物质的等压热容,)/(699.0),l (c ,K kg kg s KC m p ⋅=,)/(184.4),(c 2,K kg kJ l O H m p ⋅=,1M 为Cl K 的摩尔质量,T ∆为溶解前后系统温度的差值,m solH ∆为1mol Cl K 溶解于200mol O H 2的积分溶解热,其不同温度下的积分溶解热数值见附录,通过公式可以计算量热器的p c 值。
高中化学 必修二讲义: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Word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课标要求]1.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知道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和常见的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3.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吸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放热反应。
2.反应吸热或放热的原因:(1)微观上: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不同,若前者大为吸热反应,后者大为放热反应;(2)宏观上: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同,若前者小于后者为吸热反应,前者大于后者为放热反应。
3.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①燃烧②中和反应③活泼金属与H2O或酸的反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
(2)吸热反应:①CO、H2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③大多数分解反应。
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三步骤”:(1)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2)标明物质的状态;(3)计算并写出对应的反应热ΔH。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都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①能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放出或吸收。
②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能量守恒。
(2)反应热①含义: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②符号与单位:反应热用符号ΔH 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 -1。
2.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1)化学能与热能转化的实验探究 ①镁与盐酸反应②Ba(OH)2·8H 2O 与NH 4Cl 晶体反应由上述实验可知,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有的放出能量,有的吸收能量。
(2)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特别提醒] 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炭的燃烧),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的反应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
反应热的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选修4精品讲义
课时1.2 反应热的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中和热的概念2、掌握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方法,会分析测定反应热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适当措施减小实验误差【主干知识梳理】一、中和热概念及其数值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l)时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2、表示方法:H+(aq)+OH-(aq)===H2O(l)ΔH=-57.3 kJ·mol-1【微点拨】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因而理解中和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条件:稀溶液,因浓酸溶液或浓碱溶液稀释时会放出热量②反应物:酸与碱(在中学化学中,只讨论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③生成物及其物质的量:必须是形成1mol的H2O(l)④表述:用文字叙述中和热时,不带“-”;用ΔH表示时,带上“-”如: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或ΔH=-57.3 kJ·mol-1⑤强酸、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中和热为一定值,与酸、碱的用量无关,与其中一种过量也无关,但酸和碱放出的热量与其用量有关⑥浓的强酸和强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溶解,溶解要放出热量,故放出热量大于57.3kJ⑦弱酸和弱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电离,电离要吸收热量,故放出热量小于57.3kJ⑧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反应生成H2O。
若反应过程中有其它物质生成(生成不溶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等),这部分热量不包含在中和热内【对点训练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和热一定是强酸跟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B.1 mol酸与1 mol碱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C.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l)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D.测定中和热时可用稀硫酸和稀Ba(OH)2溶液2、下列关于中和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10 L 0.1 mol·L-1 NaOH溶液与10 L 0.1 mol·L-1盐酸反应时的反应热是中和热B.1 mol HCl气体通入1 L 0.01 mol·L-1 NaOH溶液中反应时的反应热是中和热C.1 mol CH3COOH与2 mol NaOH溶液反应时的反应热是中和热D.只要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就是中和热3、下列有关H+(aq)+OH-(aq)===H2O(l)ΔH=-57.3 kJ·mol-1的说法正确的是()A.代表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B.反应物一定是强酸与强碱C.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都可以这样表示D .表示稀的强酸溶液与稀的强碱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1 mol 液态水时放出57.3 kJ 热量4、已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应的中和热ΔH =-57.3 kJ·mol -1,则下列物质间发生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与57.3 kJ 最接近的是( )A .含1 mol 氢氧化钙的稀溶液与足量稀硫酸反应B .含1 mol 硫酸的稀溶液与足量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 .含1 mol 醋酸的稀溶液与足量稀氢氧化钾溶液反应D .含1 mol 氢氧化钡的稀溶液与含1 mol 氯化氢的稀盐酸反应5、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 +(aq)+OH -(aq)=H 2O(l);ΔH =-57.3 kJ/mol ,向1 L 0.5 mol/L 的NaOH 溶液中加入稀醋酸、浓H 2SO 4、稀HNO 3,则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ΔH 1、ΔH 2、ΔH 3的关系正确的是( )A .ΔH 1>ΔH 2>ΔH 3B .ΔH 1<ΔH 3<ΔH 2C .ΔH 2>ΔH 1>ΔH 3D .ΔH 1>ΔH 3>ΔH 2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实验装置2、实验测量数据 (1)反应物温度的测量①用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1盐酸,打开杯盖,倒入量热计的内筒,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测量并记录盐酸的温度(数据填入下表)。
反应热及其测定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反应热及其测定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反应热的概念,理解反应热与反应物、物之间的关系。
2. 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能根据反应热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了解反应热的测定方法,掌握量热计的使用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反应热的概念及其意义2.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3. 反应热的测定方法4. 量热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5. 实验操作演示与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反应热的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反应热的测定方法。
2. 难点: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量热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反应热的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反应热的测定方法。
2. 采用演示法,展示量热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反应热测定方法的理解。
4. 采用问答法,解答学生的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反应热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反应热的定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
3. 演示实验:展示量热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反应热测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提问: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
2. 评估内容:反应热的概念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量热计的使用方法。
3. 评估时间:课堂实时评估,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进行评估。
4. 反馈与改进:针对评估结果,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反应热学》等。
2. 实验器材:量热计、烧杯、温度计、搅拌器等。
3. 课件与资料:反应热及其测定相关课件、实验操作视频、热化学方程式计算案例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教学视频等。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上课用课件)
3.2
3.0
数据处理
Δ H= -
c ×m ×Δt ×10-³ 0.025 0.418 (t2-t1)
kJ/mol
ΔH= -
0.025
kJ/mol
理论上强酸、强碱反应: H+(aq)+OH-(aq)=H2O(l); △H= — 57.3kJ/moL
[议一议]为何所测得的数据不是57.3 kJ/mol,分 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误差分析:
可能的原因有: 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测量结果是按50 mL的酸、 碱进行计算,若实际量取时,多于50 mL或小于50 mL 都会造成误差) 2.温度计的读数有误。 3.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 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 4.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
5.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导致实验误差。
则ΔH1 + ΔH2 =ΔH3 ΔH1 =ΔH3- ΔH2 =-393.5kJ/mol+ 283.0kJ/mol =-110.5kJ/mol 应用了什么规律?
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 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 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 反应的途径无关。
(4).重复实验三次,取测量所得数 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5.数据处理
Q =c· (V酸ρ酸+V碱ρ碱)· [t3- (t1+ t2)/2]
本实验中,我们所用一元酸、一元碱的体积均为50 mL,它 们的浓度均为0.50 mol/L。由于是稀溶液,且 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地认为,所用酸、碱溶液的 密度均为1 g/cm3,且中和后所得溶液的比热容为 4.18 J/(g· ℃)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第一单元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ΔH=±Q/n,其中ΔH为溶解热,Q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所吸收或放出的 热量,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
05
反应热的应用
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是化工生产中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生产过程的效率和产品 的质量。通过精确地测量和计算反应热,可以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产物的收率和 选择性。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温度计和热 量计,通过测量反应过程中温 度的变化,结合热量计中水的 质量和比热容,可以计算出反 应热。
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精度较低 ,适用于一些特定类型的反应 。
焓变测量法
焓变测量法是通过测量化学反应 过程中焓的变化来计算反应热。
焓变是指物质在等温、等压条件 下发生化学反应时所吸收或释放 的热量,可以通过热量计或量热
中和热的测量与计算
中和热的测量方法
通过测量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温 度的变化,再根据中和热的定义进行 计算。
中和热的计算公式
ΔH=-Q/n,其中ΔH为中和热,Q为反 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所吸收或放出的 热量,n为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溶解热的测量与计算
溶解热的测量方法
通过测量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再根据溶解热的定义进行计算。
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反应热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废气处理和有害物质降 解方面。例如,通过热解或焚烧的方法处理工业废气中的有 害物质,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温度和热量。
在有害物质降解过程中,了解反应热的大小和变化规律有助 于优化降解条件,提高降解效率,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反应热的应用还有助于实现资源回收和废物利用。
反应热测量的意义
01
反应热是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 吸收的热量,是化学反应的重要 参数之一。
从能量和键能角度再认识反应热 Word版含解析
从能量和键能角度再认识反应热(一)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宏观角度)根据能量守恒,反应的△H=生成物的能量之和-反应物的能量之和。
当反应物的能量之和大于生成物的能量之和,判断化学反应放热,△H<0;反之为吸热反应, △H>0.(二)化学键的角度:(微观角度)化学反应中存在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且旧键断裂吸收热量,新键形成过程中放出热量,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取决于吸收和放出热量的多少,当吸收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时反应吸热;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反应放热。
且反应的△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特别指明】在分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时,从以上的两个角度加以考虑为基本思路。
需指明,如准确分析反应热的本质,将两种分析思路结合进行。
以图表示为:微观角度宏观角度结合上表,不管从微观角度还是宏观角度分析反应焓变均为△H=a-b。
【深度剖析】键能、反应热和稳定性的关系1、键能定义:在101kPa、298K条件下,1mol气态AB分子全部拆开成气态A原子和B原子时需吸收的能量,称AB 间共价键的键能,单位为kJ·mol –1。
2、键能与反应热:化学反应中最主要的变化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也主要决定于这两个方面吸热与放热,可以通过键能计算得到近似值。
①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为吸热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小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反应热: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反应热,符号ΔH,单位kJ·mol –1,吸热为正值,放热为负值。
可以通过热化学方程式表示。
反应热的大小与多个因素有关,其数据来源的基础是实验测定。
由于反应热的最主要原因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所以通过键能粗略计算出反应热。
ΔH(反应热)== =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
为方便记忆,可作如下理解:断裂旧化学键需吸热(用“+”号表示),形成新化学键则放热(用“-”号表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键能的代数和,即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若ΔH<0,为吸热,若ΔH>0,为放热。
《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 讲义
《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讲义一、反应热的基本概念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被称为反应热。
反应热通常用符号 Q 表示,单位为焦耳(J)或千焦耳(kJ)。
如果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Q 为负值;如果吸收热量,Q 则为正值。
例如,燃烧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而大多数的分解反应则是吸热反应。
二、反应热的测量1、量热计为了准确测量反应热,科学家们发明了量热计。
量热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反应前后体系温度的变化,结合体系的热容,来计算反应热。
常见的量热计有保温杯式量热计、弹式量热计等。
以保温杯式量热计为例,它主要由内筒、外筒、搅拌器、温度计等组成。
实验时,将反应物放入内筒,通过搅拌使反应充分进行,同时记录温度的变化。
2、实验步骤(1)准备反应物: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反应物,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混合。
(2)安装装置:将量热计的各部分组装好,确保密封性良好,以减少热量散失。
(3)测量初始温度:在加入反应物之前,测量体系的初始温度T1。
(4)引发反应:迅速将反应物加入量热计内筒,启动搅拌器,使反应充分进行。
(5)测量终了温度:待反应结束且温度稳定后,记录体系的终了温度 T2。
3、数据处理根据温度变化(ΔT = T2 T1)、反应物的质量以及体系的热容(C),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反应热(Q):Q =C × ΔT其中,“”号表示放热。
三、反应热的计算1、盖斯定律盖斯定律指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这意味着,无论一个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多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例如,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碳直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也可以先让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这两种途径的反应热是相等的。
利用盖斯定律,可以通过已知反应的反应热来计算未知反应的反应热。
2、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还表明了能量变化。
反应热的测定和计算
反应热的测定和计算
一、反应热的定义
反应热(H)是指把一定量反应物从标准状态变为反应产物所需要的外加热量的物理量,是反映反应的本质特征的物理量。
二、反应热的测定
1.常温常压下反应热的测定
常温常压下反应热的测定,也叫做常温常压反应热测定,它是以其中一种玻璃容器(如45°中型球瓶)容积恒定的要求下,在常温常压下,把连续测量所得的反应物温度、分子容转变数及反应产物的容量变化和实验反应反应时所得到的热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以便经热量平衡求得其反应热值。
步骤:
(1)将反应物(气体或液体)置于45°中型球瓶内,并将装置温度恒定;
(2)记录球瓶内的反应物(气体或液体)温度(t1)读数;
(3)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测定可能反应的温度(t2)读数;
(4)在同一温度条件下,连续加入反应物,持续测表温度,形成热量与温度的曲线;
(5)求反应热的公式:H=ΔQ/Δm(J/g),其中ΔQ=∆t*m+∆t*∆m;
(6)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反应热值;
(7)如果需要,可以重复上述实验,并将结果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得的反应热值。
2.高温反应热测定
高温反应热测定的实验方法与常温反应热测定相同。
反应热及其测定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反应热及其测定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教案章节一:反应热的概念及重要性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热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讲解反应热的定义:反应热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3. 强调反应热的重要性:反应热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用来衡量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4. 举例说明反应热的应用:如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等。
教案章节二:反应热的计算与表达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热在化学反应中的量化表达。
2. 讲解反应热的计算方法:反应热可以通过反应物和物的焓变来计算。
3. 介绍焓变的表示方法:焓变可以用ΔH表示,正值表示放热反应,负值表示吸热反应。
4. 示例计算:以燃烧反应为例,展示如何计算反应热。
教案章节三:实验测定反应热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验测定反应热。
2. 讲解实验测定反应热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量热法、绝热法和流动法等。
3. 介绍量热法的实验步骤:如标准焓的测定、反应热的测定等。
4. 示例实验:以醋和碱的反应为例,展示如何实验测定反应热。
教案章节四:反应热与反应条件的关系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反应热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2. 讲解反应热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反应热受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3. 分析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热变化:如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热越大;温度越高,反应热越大等。
4. 示例分析:以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为例,分析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热变化。
教案章节五:反应热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反应热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2. 讲解反应热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能源利用、材料合成、药物制备等。
3. 分析不同应用中的反应热特点:如放热反应在能源利用中的应用,吸热反应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等。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ppt课件演示文稿
因为该温度计还要用来测碱液的温度,若不冲洗, 温度计上的酸会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使热量散失, 故要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不能倒入小烧杯,若 倒入,会使总溶液的质量增加,而导致实验结果误 差。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 NaOH溶液, 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录。把温度计 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 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
1.实验原理和步骤. (1).中和热的定义: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 1molH20,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观察简易量热计的构造
大烧杯(500 mL)、 小烧杯(100 mL) 、 温度计、 泡沫塑料或纸条、 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 (中心有两个小孔)、 环形玻璃搅拌棒。
思考:
1、量热计直接测得的 数据是什么?是焓变的 数值吗?
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 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 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 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 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 璃搅拌棒通过,如下图所示。 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 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 作用是什么?对此装置,你 有何更好的建议?
Q = 0.418(t2-t1)kJ
③
思考:③式表示的是不是该反应的反应热? 是中和热吗?为什么?
③式不是该反应的反应热,因为反应热是有正 负的,中和反应放热,故其ΔH为“-”。中 和热是稀的酸、碱中和生成 1 mol水的反应热, 而5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0mol/L 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的水只有0.025 mol,故③ 式表示的也不是中和热。
《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 讲义
《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讲义一、反应热的基本概念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温度相同时,化学反应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反应热通常用符号 Q 表示,单位是焦耳(J)或千焦(kJ)。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种类型。
当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时,反应热 Q 为正值,此时的反应被称为吸热反应;而当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时,反应热 Q 为负值,这样的反应被称为放热反应。
例如,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是吸热反应,C +CO₂= 2CO ,Q > 0;而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是放热反应,CH₄+ 2O₂= CO₂+ 2H₂O ,Q < 0 。
二、反应热的测量要测量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我们通常使用一种叫做“量热计”的装置。
量热计的种类繁多,但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即通过测量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变化,再结合体系的热容等参数,来计算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以一个简单的保温杯式量热计为例,其主要由保温杯、温度计、搅拌器和隔热层组成。
在进行实验时,先将反应物加入量热计中,然后迅速搅拌并记录初始温度。
随着反应的进行,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温度不再变化为止。
假设我们进行了一个酸碱中和反应:HCl + NaOH = NaCl +H₂O 。
在实验中,将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置于量热计中,测得反应前体系的温度为 T₁,反应结束后体系的温度为 T₂,量热计(包括溶液)的热容为 C。
那么反应放出的热量 Q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 = C ×(T₂ T₁)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测量中,还需要考虑量热计的热散失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通过适当的修正来得到更准确的反应热数据。
三、反应热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直接通过实验测量某些反应的反应热,但可以通过一些已知的反应热数据来进行计算。
这就涉及到了反应热的计算方法。
1、利用盖斯定律计算盖斯定律指出: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反应热及其测定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反应热及其测定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反应热的概念,掌握反应热的定义和分类。
2. 学习反应热的测定方法,了解常见的测定反应热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反应热的概念和测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反应热的概念: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 反应热的分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 反应热的测定方法:a) 量热法:通过测定反应前后温度变化来计算反应热。
b) 热量计法:使用热量计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c) 热化学法:通过测定反应物和物的热化学性质来计算反应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引发学生对反应热的思考,引入反应热的学习。
2. 讲解反应热的概念和分类,通过示例和图片进行解释和展示。
3. 介绍反应热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视频或实物演示来讲解量热法、热量计法和热化学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运用反应热的概念和测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反应热及其测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反应热及其测定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提供反应热及其测定的相关教材或教参,用于讲解和解释概念和方法。
2. 实验器材:准备量热器、热量计等实验器材,用于展示和操作反应热的测定方法。
3. 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和实验演示,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反应热及其测定。
六、教学活动: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体验反应热的变化,增强对反应热的直观理解。
2.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经典的化学反应实验,如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等,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从而理解反应热的概念。
教案2(1-1-2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课件
1、中和热:
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 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 研究条件:稀溶液 反应物:酸与碱 生成物及其物质的量:1mol 放出的热量:57.3kJ/mol H+(aq)+OH-(aq)=H2O(l); H = -57.3 kJ/mol 注:强酸与弱碱反应,强碱与弱酸、弱酸和弱 碱反应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小于57.3KJ/mol
概念辨析
2、若将1L1mol/LNaOH溶液中加入稀醋酸、 浓硫酸、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 分别为△H1、△H2 、△H3 ;则三者的大小 关系为 △H1> △H3 > △H2 。
讨论:是不是任一反应的反应热 均能直接测出?
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 ① C(s)+1/2O2(g)==CO(g) ;ΔH1=?
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 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 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 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如何理解盖斯定律?
A
ΔH1
ΔH
ΔH2
B
C
ΔH、ΔH1、ΔH2 之间有何关系?
ΔH=ΔH1+ΔH2在NO2中燃烧,生成N2、液态H2O。已知: N2(g)+2O2(g)==2NO2(g)△H1=+67.2kJ/mol N2H4(g)+O2(g)==N2(g)+2H2O(l) △H2=534kJ/mol 假如都在相同状态下,请写出发射火箭反 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4 数据处理
5 重复以上实验两次
[议一议] 你所测得的数据是否为57.4 kJ/mol, 若不是,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6 可能的原因有: 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八 反应热的测定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八反应热的测定【实验目的】1、理解常见的放热与吸热反应1、理解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实验原理2、掌握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实验原理】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例如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而如铵盐与碱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反应中的热能变化称为反应热。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根据比热容的的公式可以得出Q=mcΔt(Q:反应放出的热量;m:溶液的总质量;c:溶液的比热容;Δt:反应前后温度差) 本实验中,我们所用一元酸、一元碱的体积均为50 mL,它们的浓度分别为0.50 mol•L-1和0.55 mol•L-1。
由于是稀溶液,我们近似地认为,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均为1 g/cm3,所以酸碱溶液的总质量均为50g,因此反应溶液混合后总质量m=100g。
由于是稀溶液,中和后所得溶液的比热容为可以近似为与水相当,取c=4.18 J/(g·℃),代入可得:Q=0.418(t2-t1)kJ(t2:中和后所得溶液的温度;t1:反应前酸溶液温度与碱溶液温度的平均值)又因为中和反应放热,其ΔH为“-”。
中和热是稀的酸、碱中和生成1 mol水的反应热,而50 mL 0.50 mol•L-1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1 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的水只有0.025 mol,所以中和热为:【实验器具】仪器:天平、研钵、试管、砂纸、玻璃棒、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2个、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环形玻璃搅拌棒、胶头滴管。
试剂:镁条、稀硫酸、氯化铵晶体、氢氧化钡晶体、0.50 mol•L-1盐酸、0.55 mol•L-1 NaOH 溶液[1]、0.50 mol•L-1 醋酸溶液【实验过程与结论】一、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二、测量中和反应的反应热Array①如右图所示、在大烧杯底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m r m
化学反应热效应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测定锌和硫酸铜反应的热效应;
2. 练习天平、容量瓶的使用等基本操作,熟悉准确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3. 掌握利用外推法校正温度改变值的作图方法。
二、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通常是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此时的反应热叫做等压反应热,常以焓变 Δr Ηθ来表示,在热化学中规定,放热反应的焓变Δr Ηθ为负值,吸热反应的焓变 Δr Ηθ为正值。
例如,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一个自发
进行的反应,在 298.15K 下,每摩尔反应的
CuSO 4 与 Zn 放出 216.8kJ 热量,即
Zn + CuSO 4 = ZnSO 4 + Cu
∆ H θ = -216,8kJ / mol
放热反应焓变的测定方法很多,本实验是通
过如图 3-l 所示的量热器来测定的。
测定焓变的
原理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即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促使量热器本身和反应体系温度升高,因此,由
图 3-l 反应热测定装置示意图 l —橡胶塞;2—温度计;3—真空隔热层;4—保温杯外壳;5—CuSO 4 溶液
溶液的比热和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可求得上述反应的焓变。
计算公式如下: ∆ r H m = -∆T ⋅ 1 ⋅ n 1 1000
• (cVd + c p ) 式中∆ H θ ——反应的焓变,kJ/mol ; ΔT ——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K ;
c ——溶液的比热容,实验时测定;
V ——反应时所用 CuSO 4 溶液的体积(mL );
d ——CuSO 4 溶液的密度,近似用水的密度 1.00g/mL 代替;
n ——VmL 溶液中 CuSO 4 的物质的量;
c p ——量热器等压热容,指量热器每升高一度所需的热量,J/K 。
θ
本实验采用标准物质法进行量热计能当量的标定。
c p = -[m 1c p ,m (KCl ,s ) + m 2c p ,m (H 2O ,l ) + (m 1∆solH m )/(M 1∆T
)] 其中: m 1 , m 2 分别为溶解过程中加入的K Cl (s )和 H 2O (l )的质量, c p ,m 为物质的恒压比
热容,即单位质量的物质的等压热容,
c p ,(m KC l,s )= 0.699kg /(kg • K
), c p ,(m H 2O ,l )= 4.184kJ /(kg • K ), M 1 为
K Cl 的摩尔质量, ∆T 为溶解前后系统温度的差值, ∆solH m 为 1mol K Cl
溶解于 200 mol H 2O 的积分溶解热,其不同温度下的积分溶解热数值见附录,通过公式可以计算量热器的c p 值。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电子天平、台秤、玻璃棒、称量纸、药勺、烧杯(100 mL )、容量瓶(100 mL )、容
量瓶(200 mL )、反应热实验装置。
药品:硫酸铜 CuSO 4·5H 2O (固、分析纯),锌粉(化学纯),氯化钾(化学纯)
四、实验步骤
1. 准确浓度的硫酸铜溶液的配制
用电子天平秤取 5 克 CuSO 4·5H 2O ,放入 100mL 的烧杯中,加入约 10mL 去离子水, 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们完全溶解,将此溶液沿着玻璃棒注入洁净的 100mL 容量瓶中, 再用少量水淋洗烧杯及玻璃棒数次,洗涤溶液也注入容量瓶中,最后加水到刻度,塞好瓶塞,将瓶内溶液混和均匀。
2. 量热器等压热容测定
(l )称量 4.1413 克氯化钾。
(2) 用 200 mL 容量瓶量取 200 mL 去离子水,放入杜瓦瓶中,放入磁珠,盖好盖子,并
放在反应架固定架上。
(3) 将温度传感器插入量热计中,(注意:不要与瓶内壁相接触)。
(4) 打开电源开关,仪器处于待机状态。
(5)调节“调速”旋钮进行搅拌,保持3 分钟,至温度变化基本稳定后,每60 秒准确记录读数一次温度,连续 6 次,作为溶解的前期温度。
(6)打开量热计塞子,将称量好的4.1413 克氯化钾迅速加入杜瓦瓶中,盖上塞子,继续
搅拌,每60 秒记录一次温度读数,直到温度不再变化时,再连续记录6 次即可停止,此 6 个点作为溶解的后期温度。
(7)用普通水银温度计测量出量热计中溶液的温度,根据此温度从附表中查出相应的氯
化钾的溶解热。
(8)实验测得的温度为:17.90C,选取180C 的氯化钾的溶解热值。
3.水的比热容测定
(l)用电源线将仪器后面板的电源插座与220V 电源连接,将传感器插头接入传感器座,将配置的加热功率输出线接。
如“红-红”“兰-兰”。
(2)打开电源开关,仪器处于待机状态。
(3)用100 mL 容量瓶量取100 mL 去离子水,放入杜瓦瓶中,放入磁珠,盖好盖子,并放在反应架固定架上。
(4)将O 型圈套入传感器,调节O 型圈使传感器浸入去离子水100mm,把传感器探头插入杜瓦瓶内(注意:不要与瓶内壁相接触)。
将加热棒插入杜瓦瓶内,并与加热功率输出线接触。
(5)按下“温差采零”键,按下“状态转换”键,使仪器处于工作状态,至水溶液与杜瓦瓶达到平衡,温度保持恒定。
调节“加热功率”按钮,使功率P=2.5W 左右。
调节“调速”旋钮进行搅拌。
(6)每隔30 秒记录一次温差。
(一般共约5 分钟)。
(7)按“状态转换”键,使仪器处于“待机状态”,将“加热功率调节”旋钮和“调速”旋钮左旋到底,关闭电源,将加热棒与加热功率输出线分离,并将加热棒拔出杜瓦瓶,冲洗加热棒、传感器和杜瓦瓶(注意:取出磁珠,以免冲掉)。
(8 )根据计算水的比热。
4.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
(l)用台秤称取约3 克锌粉。
(2)将已配制好的硫酸铜溶液100.00mL,注入用水洗净且擦干的杜瓦瓶中,放入磁珠,盖好盖子,并放在反应架固定架上。
(3)将O 型圈套入传感器,调节O 型圈使传感器浸入硫酸铜溶液100mm,把传感器探头插入杜瓦瓶内(注意:不要与瓶内壁相接触)。
(4)打开电源开关,仪器处于待机状态。
(5)按下“状态转换”键,使仪器处于工作状态,调节“调速”旋钮进行搅拌。
每隔30 秒记录一次温度差,至溶液与杜瓦瓶达到平衡,温度保持恒定。
(一般共约5 分钟)。
(6)按下“温差采零”键,迅速向溶液中加入3 克锌粉,仍不断搅拌,并继续每隔30 秒记录一次温度。
记录温度上升到最高温度数值后,再继续测定3 分钟。
(7)按“状态转换”键,使仪器处于“待机状态”,将“调速”旋钮左旋到底,关闭电源,冲洗传感器和杜瓦瓶(注意:取出磁珠,以免冲掉)。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测定水的比热容时,应尽量将容量瓶中的水全部倒入杜瓦瓶中,以减少实验误差。
2.测定化学反应焓变时,杜瓦瓶应用水洗净后擦干。
3.传感器探头插入杜瓦瓶内时不要与瓶内壁相接触。
4.溶液中加入锌粉要迅速。
六、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1.数据记录:
表1.1 量热器等压热容测定温度随实验时间的变化
表2 水的比热容测定温度随实验时间的变化
表3 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温度随实验时间的变化
加锌粉后
2.用作图法求ΔT:
(1)将观测到的杜瓦温度对时间作图,联成ADBO
曲线(见右图),A 点是未加锌粉时溶液的恒定温度读
数点,B 点是观测到的最高温度读数点,加锌粉后各
点至最高点为一曲线AB,最高点后各点绘成一直线
BO。
(2)量取AB 两点间垂直距离为反应前后温度变化
值∆r T 。
(3)通过∆r T 的中点C 作平行横轴的直线,交曲线
反应时间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图
于D 点。
(4)过D 点作平行纵轴的直线分别交于BO 的延长
线 F 点和AG 线的E 点,EF 线代表校正后的真正温度改变值ΔT
3.根据实验原理的公式,计算水的比热容及实验测定的误差;计算反应的焓变及实验测定的
误差。
七、问题与讨论:
1.为什么实验中所用锌粉只需用台秤称取;而对于所用CuSO4 溶液的浓度与体积则要求比
较精确?
2.如何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反应的焓变?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3.对于ΔT 的数值为什么不取溶液刚混和后的温度或混和后溶液的最高温度作为温度上
限值,而采用作图法求ΔT?
八.实验探究与拓展:
1.如果杜瓦瓶的本身吸收的热量不能忽略,该实验如何改进?
2.如果先放锌粉,后放硫酸铜,对测定结果有什么影响?
3.该装置可以用来测定那些反应的反应热?
4.反应热在生产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许多化学反应在反应时要加热。
因为参与这些反应的物质在常温下是稳定存在的,其自身能量不是很高,加热或光照可以提高反应物的能量。
使反应物分子运动速率增大,分子间相互碰撞发生反应的机会增大,使反应容易进行。
放热反应产生的热量能够持续或超
过开始反应所需能量,可以支持这些反应在停止加热的时候得以继续进行,这样就大大的节约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