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石,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就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细致的探讨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阶段。
然而,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学生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课程结构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通过引入跨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实现更好的效果和体验。
同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二、主要内容和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包括学科课程改革、跨学科课程设置、选修课程拓宽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就主要内容和措施进行具体阐述。
1. 学科课程改革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
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着重优化学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对学科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注重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跨学科的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应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和翻转课堂等。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跨学科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保障,如师资力量、教材开发、 教学设施等,部分地区存在资源保障不足的问题。
评价机制不完善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目前部分地区和学校的评 价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传统观念的制约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于课程改革持有疑 虑态度,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课程内容的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课程内容需要及 时更新,以反映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课程内容的优化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重组和优化,提高课程 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习和发展。
课程内容的实施和评价
课程内容的实施
课程内容的实施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多种 学习方式。
动态调整
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对课程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以保持课 程的活力和适应性。
03
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社会的发展需 求以及学科的发展需求,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内 在联系和结构,建立起各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建设
丰富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 备等,以满足课程实施的需求。
优化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包括教室布置、师生关系等,以提高教学效 果和学习效率。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 经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一、课程改革的目标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这次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二、课程结构的改革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综合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扩大自学、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改革和重建分科课程,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一、二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6门课;小学三至六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8门课;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制订义务教育阶阶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自主、多样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四、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改革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不断发展和教师的不断提高;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优化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已任;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和可能性,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完整的学习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的课程资源;加强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课程评价的改革从以下三方面来谈;1、学生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现、发展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2、教师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课程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不断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将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方案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应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不同考试的目的和性质,确定考试方法和考试结果的处理,考试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和难题的现象;教师应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不排名公布考试成绩,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减少不必要的统考,建立初中升高中的命题和考试管理制度;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的统筹决策权交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五、管理模式的改革三级管理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各自的职责;教育部的职责: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规定各类课程的设置及比例范围;组织制订、修订、审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组织制订并颁布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编写指南;研究制订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制订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政策,颁发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并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备案;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像不含学前教育机构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的课程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的一致性;六、教材管理改革1、完善管理制度;2、强化教材质量;3、严格审定制度;重点讲强化教材质量这一方面;教材编写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与个性;精选对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注意与经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影响,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七、课程改革的行动策略:1、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2、成立课程发展中心和课改专家组;3、给予课改工作必要的经费支持;4、加强对教师及有关人员的培训;5、把课改作为教研部门的中心工作和主要职能;6、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原则;7、积极借鉴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8、实施奖励制度,激励优秀课改成果脱颖而出;。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而课程则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作为指导性文件,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
本文将就该纲要进行探讨,分析其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背景意义《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此外,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催生了课程改革的需求。
基于这些背景,纲要的出台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指导。
二、主要内容(一)基本原则《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发展、多元发展、教育公平、多样评价等。
这些原则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基础。
(二)改革目标纲要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目标的设定使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强调了对学生品德、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核心任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在纲要中得到明确,包括构建容纳多元发展需求与适应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推动学科整合与跨学科融合、推动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更新、加强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等。
这些任务旨在建立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改革路径纲要给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路径,包括创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设计与管理、完善师资培训与发展、强化评价机制和监测评估等。
这些路径旨在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促进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课堂中得以应用和传承。
三、推进策略为了确保纲要的落地实施,纲要提出了具体的推进策略。
其中包括建立健全课程改革协调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体现在哪里?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
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什么?答:《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内容包括:息技术教育,研究性研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
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
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
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答:“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讲授”,失去了沟通的讲授不可设想。
讲授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
讲授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讲授都是语言讲授。
讲授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4.什么是“有用讲授”?答:“有用”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讲授有没有用益的唯一指标。
讲授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讲授”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研究的所有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关键阶段,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等。
因此,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必要的,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所在。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标准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地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更新课程标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课程,使其更贴合学生的需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2. 学科融合与交叉该纲要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3. 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才能和潜力。
4. 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纲要提倡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开展。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5. 教师培养和发展课程改革也涉及到教师培养和发展。
教师应具备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改革需要时间和投入,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其次,改革需要各方共识,要充分听取和尊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未来,我们有理由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满信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概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该纲要于2001年由教育部印发,旨在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少年。
本文将从概述、目标、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深入探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该纲要的出台,旨在通过调整和优化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纲要强调,新的课程体系应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纲要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等。
这些原则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它的出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接下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将遵循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 介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石,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更是国家培养未来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基础教育,个体能够获得基本的文化知识、生活技能和价值观念,为其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层面,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长远发展。
一方面,优质的基础教育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深入解读。
一、学科体系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学科体系调整作为关键一环。
新纲要强调“课程实质性减负,素质内涵性拓展”,旨在推动学科体系从传统的内容型向能力型转变。
传统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核心素养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品质、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
新纲要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在语文方面,新纲要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在数学方面,新纲要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强调数学思想的实际运用。
在英语方面,新纲要要求强化口语和听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方法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被弃用,新纲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评价体系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
新纲要要求以能力为核心,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评价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对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纲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教育问题,教育改革成为了国家的重头戏。
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出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对该纲要进行解读。
一、改革目的及背景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推动教育体制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让学生过于注重应试成绩,缺乏灵活创新能力。
因此,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改革内容概述1. 转变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转变。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再仅仅追求升学率,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 课程分类优化改革纲要试行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拓展课程。
必修课程是核心课程,包括国语、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这样的设置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3. 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教育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学校应提供更多的体育课程和运动设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4. 地方特色课程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开设地方特色课程。
比如,农业区域可以开设农业科技课程,旅游区域可以开设旅游管理课程等。
通过地方特色课程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各地教育资源和特长。
三、改革带来的影响1. 学生受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学生从繁重的功课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参与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
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更好的尊重和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教师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管理班级,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2013年,中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教育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基于此,教育目标需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设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点是学科设置的优化和调整。
传统教育课程结构偏重语文、数学和英语,而其他学科的地位相对较低。
改革纲要中提出要减负增效,注重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学科,如科技、艺术和体育。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而在改革纲要中,鼓励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意识。
此外,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互联网等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改革纲要要求引入学科素养评价,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纲要对教育目标、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配合,共同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字数:361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 (2010—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 (2010—2020)
2010年,中国教育部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了“十一五“及”十二五“年规划,强调在课程改革中实行“历史、政治及现代化”理念,培养孩子全面、系统、科学地接受和实践知识。
2020年,中国教育部继续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三五“规划,实施纲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将新内容纳入核心课程体系,坚持科学化、多元化、灵活化的课程思路,把核心素养、技术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内容。
二是健全课程绩效考评制度,坚持“数量化、综合化”有效衡量学生学习成效。
三是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推行“赋能学生”的课堂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丰富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四是强化教师培训,建立学科专业责任制,发展专业化教师,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五是科学的信息教育,重视提升学习者的信息使用与创新能力。
2020年,中国教育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旨在深化课程改革,优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孩子综合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主人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 2022年,中国基础教育将实施一项重要的改革纲要,该纲要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均衡的教育课程。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探讨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并分析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一、目标与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制定旨在解决当前教育体制下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发展。
旧有的课程安排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过于强调应试,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和灵活性的教育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二、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课程结构调整:将原有的“学科+选修课”模式转变为“学科+素质拓展课”。
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 课程内容改革: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重视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同时,减少传统课堂教学,增加实践和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程评价方式创新:推动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发展潜能和能力的评价。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和实践成果,实行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三、试行计划与措施为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教育部门将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改革纲要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计划,确保改革步骤合理和可行。
2. 加强师资培训:组织专门的培训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 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提供教材、教辅材料和实验设备,为学校和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4. 强化监督与评估: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及时检查和评估改革试点学校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顺利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四、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将对学生和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一个必要的举措。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我国出台了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本文将就该纲要进行详细解读。
一、背景介绍基础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阶段,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单一、死记硬背、应试导向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发布,旨在打破课程壁垒,促进学科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改革目标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通过跨学科融合、多元评价、素质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改革内容1. 提高课程质量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提高课程的质量,推动课程从知识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
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科融合,突破传统学科边界,促进知识的融通运用。
同时,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实践。
2. 推进素质教育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注重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3. 引入创新教育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创新教育,鼓励学校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4. 改革评价机制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革评价机制。
从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四、推动措施为了有效推进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包括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 2022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这一改革纲要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将围绕该改革纲要的内容和实施情况展开探讨。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年,意味着我国教育将迈入一个新阶段。
这一改革纲要的核心任务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逐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目标。
在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将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等。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在课程改革纲要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与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例如,通过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此外,在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极实践,并开设相关实践性课程和项目。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积极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年,意味着我国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
通过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有信心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我国未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也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
本文主要旨在阐述2022年《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及
内容,以及其实施的社会意义。
《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是在强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深入改革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性纲要。
其宗旨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和满足新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学生获得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质量。
纲要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教育目标视野”与“课程建构模式”展开,旨在提升学生在道德品质、自然适应能力、文化意识、社会交往、创新思维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二部分涵盖课程内容及教学组织;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课程标准和教学活动;第四部分作出有关课程管理体制建设;第五部分关注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
实施《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对于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利于实现中等收入水平,更进一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效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参与者,塑造和谐文明与多部抒磨的人才。
总之,本次《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发布对于教育质量改善,
培养高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贯彻和执行这一重要文件,无疑是优质教育的关键一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今天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基础教育的课程也需要相应地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并分析其对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个纲要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过去的课程设计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
而现在,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面对未来社会的能力。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二个纲要是注重学科融合。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分科,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而现在,我们需要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三个纲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机会,导致学习兴趣的流失和创造力的丧失。
而现在,我们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从学科中找到乐趣和动力。
第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四个纲要是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过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学生往往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
现在,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课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五个纲要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让他们能够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于教育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科融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体会模板(三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体会模板标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体会引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之一,旨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公民。
作为基础教育学生的一员,我认真学习了该纲要,并从中深刻领悟到诸多启示与体会。
本文将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以模板的形式分享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学习体会。
第一部分:了解课程改革背景与目标1. 课程改革的背景在这一部分,我要谈论课程改革的动因和背景,如全球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新的教育理念的需求等,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作答时,可以引用一些调研报告或者教育专家的观点来进行支持。
2. 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一部分可以从多方面谈论课程改革的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以及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1. 德育素养培养在论述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时,德育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可以从德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及提供一些案例来支撑观点。
2. 智育素质培养智育素质的培养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这部分,可以谈论学科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科整合等方面的观点,并列举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实施。
3. 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谈论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方面。
可以列举一些实例来说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 艺术与美育教育艺术与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部分,可以论述艺术与美育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方法,提供一些或本人或他人的实例来支持观点。
5. 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这对他们学习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改革目标的实施和落地1. 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整合在实施和落地的部分,可以谈论如何调整和整合当前的课程内容,以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同时考虑实际可行性和实施的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2001年6月由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条例,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
本书主要介绍了基础教育的课改内容和今后的实践方向。
目录1 试行通知2 纲要内容试行通知编辑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二零零一年六月八日纲要内容编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1]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性评价的原则、宗旨和实施朱筱新六、评价的方式和方法采用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形式。
可以分为周评、月评、学期总评三种方式。
评价的汇总,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按7:3权重分配。
实施发展性评价,不论他评还是自评,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有对发展者的详细了解与全面观察。
发展是主体的积极变化过程,任何变化既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立即完成,所以应审慎了解,全面分析,会有许多繁琐、反复的测量、观察要求,即使是数量的变化,也需多次同质测量,才能科学判断变化趋势,因而发展性评价比较麻烦,操作起来工作量较大。
第二,对评价者的素质与水平要求较高。
作为主观性评价,作为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它要求评价者,一能出以公心,不虚美,不隐恶;二能区别现象与本质,区别一时的失误与本质的发展缺陷,甚至要有本领抓住某些萌芽中的或好或坏的发展因素,对评价者的学识水平、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也会有大量的工作做来不易。
第三,要依靠社会的高度诚信水平,至少要依靠评价者的社会公信力。
一个人自己与自己比,自己对自己评价,不论对错或是否全面,都是个人的事,不会影响社会大局。
由一个机构、一批专家对若干个学生做出发展性评价,甚至进而以评价结果来甄选人才,那就不仅取决于这些机构、专家自身的水平与修养,更取决于社会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取决于这些机构或人群的公信力。
当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尚待完善,当一些机构或人群的公信力尚待考验时,高利害的发展性评价就很难操作。
君不见在高考中确立了百分之五的特招制度以后,社会关注的焦点全集中在防止滥用特招权力吗?它并不证明特招不好,只说明社会大众对行使特招权力的人或机构缺乏信任。
从功能来分,我们把教育评价分为三类: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特征从功能来分,我们把教育评价分为三类: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
这里的“发展”,已经有了具体含义,有了评价的发展功能(即综合功能)中的含义和“面对的是教育领域”、“目的不是为了淘汰”、“功利效应是低利害的”等其他类型的评价未必具有的含义。
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理论依据“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6月,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改革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目的,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六、评价的方法目前,各地在进行学生发展性评价中采用的评价方法,既有沿袭传统的评价方法,但赋予新的内涵;也有新研制和创新的评价方法,以及正在实验,尚待实践检验的评价方法。
其中,已被比较广泛应用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法,主要有表现型评价、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课堂即时评价、案例评价、阶段性评价、客观性评价、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差异性评价等。
教育体制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一场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先导而带动起来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整体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评价改革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目的,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发展性评价的定义发展性评价是评价的一种类型,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
是在系统地搜集相关评价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
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出了改革现行价出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全面启动。
2001年6月,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改革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目的,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科学的发展历程,是人们对教育规律的不断认识的过程,反映了教育科学进步的足迹,教育评价科学的发展基本是沿着“从关注评价者得主观需要出发”向“关注被评价者的素质发展”的方向前进。
下边通过这些价值取向来说明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在实施发展性评价时,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是以上的“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
五、评价的内容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制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依据。
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等6个方面,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灌输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传统的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人为地割裂了各种知识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活科联系发展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行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的基础上的没有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儿童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的文盲”P53建构主义来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人类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阐述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解释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评好课P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破立)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心理学家马洛斯需要层次评好课P美国罗杰斯于20世纪六十年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
罗杰斯认知灌输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传统的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人为地割裂了各种知识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活科联系发展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
江泽民于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一百周年》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当今世界、、、创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创新开放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二、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最有影响日内瓦学派维果斯基三、后现代主义理论四、加德纳“儿童”•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P4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
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人类至少存在…空间智能以及他后来补充的自然观察技能。
受遗传(内因)和环境(外因)的影响,…有差异的,有的发展早,有的发展晚;智力结构组合也不同…从关系上讲:“智能在相当程度上是独立存在的。
”智能的独立性…从重要性上讲,智能重要,不一定评价…P52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迄今为止已有近年的历史,已经逐渐成为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
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于1983年提出的。
罗定市一定埃得加*富尔《学会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后现代主义理论•评好课P7理念源于哲学•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哲学引论P317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从整体上看,后现代主义反传统思潮,不是偶然。
哲学引论P318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兴起是以利奥塔于1983年发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为标志的。
P6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教育评价专家比贝、斯塔克:后现代主义提倡价值多元,全面参与,共同建构。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
五彩缤纷的世界应包容每一名学生的奇思妙想。
在这个以创新为时代精神的社会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创新开放性当今世界、、、创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创新开放性时代特征心理学家马洛斯需要层次美国罗杰斯于20世纪六十年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心路历程马洛斯需要层次马文厂需要空间行动决定于思想改造世界趋利弊害向善性本善我发现:需要不光有层次,还有所侧重;这就使得需要有了空间定位;再加上建构与意识流和有效学习;人的心路历程就成了时粗时细,时弯时曲的时空蛇道。
主观在天之灵塔斯社克己奉公学习的过程,是不断适应的过程;是开发潜能的过程。
可持续的,建构的,建设性的才有效,才是有效的学习理念先进P行动决定于思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