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分如何看待犯罪现象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犯罪概述对犯罪的认识

犯罪概述对犯罪的认识

犯罪概述对犯罪的认识犯罪是指违反社会法律秩序或道德规范的行为。

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了不良影响,侵犯了他人的权益,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犯罪的认识是对犯罪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有助于我们对罪犯行为的预防和处理。

首先,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根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价值观念、法律规范等都会对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和贫困是犯罪的重要诱因,因为穷人为了生活所迫可能选择非法手段获取财富;而法律规范的缺失和执行不力也会增加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犯罪行为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犯罪行为可以包括盗窃、抢劫、诈骗、杀人、强奸等各种形式。

这些行为不仅在于对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侵害,还涉及到对他人尊严和人权的践踏。

犯罪行为的多样性使得我们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犯罪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再次,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多方面的伤害。

从社会层面来看,犯罪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安全;从个人层面来看,犯罪行为会给被害人带来身心上的伤害,甚至造成生命的丧失。

此外,犯罪行为还会引发社会不安和不信任,使得社会正常秩序面临威胁。

另外,犯罪行为的认识还需要考虑如何进行预防和惩治。

犯罪预防是通过加强社会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改善社会条件等手段来减少犯罪的发生。

而犯罪惩治则是通过法律机构和司法程序来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

对于罪犯来说,通过刑罚的手段来实施惩罚,也可以通过法律监管和社会帮助来推动罪犯的改造。

最后,要认识到犯罪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犯罪行为的发展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应对犯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法律机构、教育机构和民众的积极参与。

总之,对犯罪的认识是我们了解犯罪问题的基础,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预防和解决犯罪现象。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犯罪问题,才能更好地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保障公民的安全和权益。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犯罪行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心理学也在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心理学家们认为,犯罪行为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结果,而是各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一、心理学的模型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模型,用于解释人们为什么会犯罪行为。

心理学家们认为,犯罪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人的个性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具体而言,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学模型,以解释犯罪行为的成因。

1.1、自我调节模型自我调节是指在个体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行为的适时调整,达到对自身行为的调节作用。

在自我调节模型中,个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刺激之后,产生了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将决定该个体的行为方式。

1.2、社会认知模型社会认知模型是心理学中常用来解释人们犯罪行为的一种模型。

社会认知模型认为,人们在经历一定的社会环境后,会对周围的社会环境进行观察、认识和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特定的认知模式。

1.3、人格模型人格模型是指人类中一系列常见的人格特质,如神经质、外向性等,这些特质会影响人类行为,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一些人可能表现出一系列与社会价值观不符的行为。

二、心理学解释犯罪的原因心理学家们对犯罪行为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原因:2.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引发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贫穷和不平等的社会中,犯罪率显著升高。

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城乡差异大的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地区等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犯罪率也相对较高。

2.2、人们生活阶段人们在不同的生活阶段,随着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和职业经历等因素的变化,对犯罪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表现均有所不同。

年轻人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他们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看作是对自身的限制时,容易不遵守社会规范以及法律法规。

2.3、人格因素人格因素是引发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内部的某些特定人格特质,例如自私、冷漠、易怒、不稳定、争强好胜等,很容易激励他们成为潜在犯罪分子。

犯罪行为的认识和态度

犯罪行为的认识和态度

犯罪行为的认识和态度
犯罪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和持有正确的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犯罪行为的严重性。

犯罪行为不仅会造成受害者的痛苦和损失,还会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安全,甚至会引发社会不满和抗议。

因此,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遵守法律规定,不做违法的事情。

其次,我们还应该对犯罪行为的原因有所认识。

犯罪行为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的复杂作用而产生的,例如经济压力、家庭环境、心理和情感问题等。

对于这些犯罪因素,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和治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犯罪。

最后,我们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来处理罪犯问题。

对于一些轻微的犯罪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宽容和帮助,以便让罪犯能够改过自新。

对于一些严重的犯罪行为,我们应该依法严惩,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

但不管是对轻微或严重的犯罪行为,我们都应该尊重罪犯的人权,避免采取过度惩罚或暴力的行为。

正义的处理方式是将罪犯送入监狱,对其施以监管和教育,帮助其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最终改过自新。

总之,对于犯罪行为,我们应该明确其严重性,了解其产生原因,并持有适当的态度来处理罪犯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正义,造福社会和我们自己。

个人对违法犯罪的认识

个人对违法犯罪的认识

个人对违法犯罪的认识一、引言违法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刑事犯罪和行政违法行为。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应该对违法犯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违法行为,并积极参与打击犯罪。

二、什么是违法犯罪?1.刑事犯罪刑事犯罪是指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盗窃等。

刑事犯罪被认为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其后果严重影响个人和社会。

2.行政违法行政违法是指公民或组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不遵守国家规定或者超越职权的行为。

如非法占地、非法拆除等。

虽然相对于刑事犯罪来说后果轻微,但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违法犯罪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治安受到威胁如果没有有效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将不断蔓延并危及社会治安。

这不仅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不便,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破坏法律权威违法犯罪者的行为是对法律权威的挑战,如果没有及时制止和惩罚,将会导致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度下降,从而使社会秩序更加混乱。

3.危害个人利益违法犯罪行为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受害者可能面临财产损失、身体伤害等后果。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积极参与打击犯罪。

四、如何避免违法犯罪?1.了解相关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并遵守。

比如不要非法占地、不要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等。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公共场所或者比较危险的地方要提高警惕,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己。

比如出门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避免夜间单独外出等。

3.积极参与打击犯罪如果发现有人违法犯罪,应该及时报警并积极配合警方的工作。

同时,也可以通过举报电话或者网站向相关部门提供线索。

五、结语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只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法律规定并积极参与打击犯罪,才能让社会更加安全和稳定。

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报告

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报告

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报告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本篇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和解读2023年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

引言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持续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治安、公共秩序和青少年群体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迫切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青少年犯罪类型在2023年,青少年犯罪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其中,盗窃、暴力伤害和网络犯罪是主要的青少年犯罪类型。

一、盗窃盗窃是2023年青少年犯罪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青少年盗窃的主要动机包括社会经济压力、缺乏监护和攀比心理等。

重要的对策是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同时加大对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二、暴力伤害与往年相比,暴力伤害在2023年青少年犯罪中呈上升趋势。

这一现象与社会失范、道德败坏、家庭教育不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修养。

三、网络犯罪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犯罪在2023年青少年犯罪中崭露头角。

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和防范意识。

第二部分: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2023年青少年犯罪的涌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婚姻不幸福、缺乏家庭温暖等问题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出现。

加强家庭教育和关怀,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价值观混乱等问题都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

应该加强社会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个体因素青少年个体因素对于其犯罪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问题、自我认同困难、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等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于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一直都十分关注。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对于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一、心理学解释犯罪行为的理论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环境中的犯罪行为而学会犯罪。

这一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特别是亲密关系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2. 心理动机理论心理动机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欲望驱使所产生的。

个体可能因为求得物质利益、满足权力欲望或者寻求刺激而从事犯罪行为。

此外,心理动机理论还强调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犯罪行为的影响。

3.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与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缺陷有关。

根据心理发展理论,个体在幼年期经历的安全感和爱的满足对于成年后的道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缺乏爱和安全感的个体更容易在成年期表现出犯罪行为。

二、心理学预防犯罪的方法1.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对个体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和社会宣传等途径进行。

心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个体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加其对于犯罪行为的认识和避免犯罪的意识。

2. 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针对犯罪倾向的个体进行的一种心理干预措施。

通过对个体的心理冲突和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其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对于犯罪行为的依赖。

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形式进行。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对于个体的关心和重视程度。

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减少其从事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加强社会扶助等方式来实现。

4. 创造积极环境创造积极环境是指通过塑造社会环境,使其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包括改善经济条件、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加强社会安全保障等方面。

对犯罪的认识和理解

对犯罪的认识和理解

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犯罪行为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损失,因此,对犯罪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犯罪的本质是对法律的违反,这种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犯罪行为的种类很多,包括盗窃、抢劫、杀人、强奸、诈骗、贪污、受贿等,每一种犯罪行为都会对受害者和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损失。

犯罪行为的发生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

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道德水平、心理健康、家庭背景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决策。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法律制度、教育水平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经济因素包括贫困、失业、不平等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一些人采取犯罪行为来获取经济利益。

为了预防和打击犯罪,社会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提高教育水平、改善社会经济状况、加强社会管理等。

同时,个人也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不从事犯罪行为。

对犯罪行为的认识怎么写

对犯罪行为的认识怎么写

对犯罪行为的认识怎么写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引言犯罪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犯罪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因此,对于犯罪行为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犯罪行为的种类1.刑事犯罪刑事犯罪是指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触犯刑律规定而应予以惩处的行为。

刑事犯罪分为故意犯和过失犯两种类型。

2.民事犯罪民事犯罪是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恢复原状、消除影响等。

3.行政违法行政违法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部门规章制度所做出的违反规定或者超越权限的具体行动。

二、造成犯罪行为的原因1.社会环境原因社会环境是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法制不健全等问题都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2.个人心理原因个人心理是造成犯罪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个人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自卑、焦虑、愤怒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个人产生犯罪倾向。

3.家庭教育原因家庭教育也是造成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教育对于个人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犯罪倾向。

三、如何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1.完善法律制度完善法律制度是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的基础。

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

2.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也是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管理包括公共安全、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方面,这些都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3.加强教育宣传加强教育宣传是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遵从意识,增强人们对于犯罪行为的警惕性。

结论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安全的行为,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只有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社会管理和加强教育宣传等多种手段来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

犯罪的心理分析犯罪行为的动机与心理机制

犯罪的心理分析犯罪行为的动机与心理机制

犯罪的心理分析犯罪行为的动机与心理机制犯罪的心理分析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其背后隐藏着种种复杂的心理动机和心理机制。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犯罪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机制展开分析。

一、犯罪行为的动机1. 经济动机经济因素是引发犯罪行为的重要动机之一。

广义上,经济动机包括财富追求和经济压力两个方面。

财富追求是指犯罪分子为了获取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而进行犯罪活动,比如抢劫和诈骗等。

而经济压力则是指一些个体由于贫困、失业等经济困境而迫不得已实施犯罪行为。

2. 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是指内心的欲望和驱动力成为犯罪行为的引导因素。

其中,报复心理是犯罪的常见心理动机。

当个体遭受打击、羞辱、不公平对待时,可能将负面情绪化为报复行为,比如报复性杀人。

另外,寻求刺激或冒险的欲望也是一部分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动机之一。

3. 心理疾病一些心理疾病可以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例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对他人权利的漠视、缺乏责任感和良知,从而更容易以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另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也可能引发犯罪行为。

二、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1. 决策过程犯罪行为的决策过程是指犯罪分子在进行犯罪活动之前所经历的心理过程。

决策是一个涉及多个心理因素的复杂过程,如风险评估、行动计划等。

一些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够逃避侦查和成功实施犯罪,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充分评估利弊,制定周密的计划。

2. 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指个体抑制冲动和社会规范的能力。

犯罪分子常常缺乏自控能力,他们往往受到瞬间的冲动和欲望驱使,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例如,盗窃和强奸等犯罪行为常常是冲动性的结果,即时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考虑后果。

3. 非理性思维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中存在非理性思维的元素。

非理性思维是指错误的推理和判断方式。

犯罪分子常常采用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辩护或解释犯罪行为的合理性。

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通常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心。

总结:犯罪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机制是非常复杂而多样化的,既有经济因素的作用,也存在心理动机和心理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

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

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对犯罪行为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对犯罪的解释,即人为什么会犯罪。

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力图构思一种合理的犯罪解释,据白建军教授的统计,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已达130多种。

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虽则丰富了对犯罪学的研究,却也意味着在犯罪原因研究上的困境,即没有一种理论能更合理有效地解释犯罪现象,这在现实中可以得到验证。

一直以来,犯罪的总量在不断地增长。

即便如此,任何一个要研究犯罪原因的人仍无法回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解释犯罪原因,必然涉及对犯罪的定义。

对犯罪的定义,关系到犯罪观的确立,以及据此所提出的犯罪调控对策,必须对此进行讨论。

很多学科都对犯罪进行了定义,但由于各学科视角的不同,对犯罪的定义就各具特色。

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孤立的个人及对统治阶级的行为”。

波兰学者布鲁伦、霍维斯特认为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为法律所禁止并将受到法律制裁的一切现象的总和”。

贝卡利亚认为:犯罪是一种对社会的损害,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反映。

边沁认为:犯罪是人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结果,是对社会造成危害,应受处罚的行为。

黑格尔认为:犯罪是不法中的一种,是故意进行的、丢掉了法的名义或假象的不法,是公然对法的根本否定。

萨瑟兰和克雷西提出:“犯罪行为是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除非为刑事法律所禁止,否则不为犯罪。

而刑事法律则是由官方机构所发布有关于人类行为的一套集体规范。

它应毫无判别地引用至社会各阶层,而由国家对违反者施以惩罚。

”以上种种定义,或因把握上的没有信心而用相对性的词语进行表达,或是以“犯罪-刑罚”构架来解释而囿于该构架,或是纯粹的政治学角度的定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这些都是一些传统的认识,更新的犯罪学观把犯罪原因直接归之于社会。

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提出:社会制造犯罪,犯罪人仅仅是社会制造犯罪的工具。

他把犯罪学的研究扩展到法定犯罪以外的领域,开阔了犯罪学研究的视野,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在我认为,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从来不应认为是法定犯罪,而应是一切具有社会违害性的行为,因为这正是犯罪行为的本质。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理性检视与合理借鉴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理性检视与合理借鉴

刑罚事由,是否其实只是一场益智游戏? 最后要决定的都是 应 该 处 罚 与 否 ,根 据 犯 罪 阶 层 构 造 所 得 出 来 的 结 论 ,多 半 不 过 是概念的区别而已 ,并 没 有 非 如 此 不 可 的 道 理 。”[3] 该 质 疑 恰 恰印证了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独特的精致之处。因为唯有三阶 层犯罪论体系才 界 分 了 违 法 阻 却 事 由、责 任 阻 却 事 由 和 刑 罚 阻却事由。在三 阶 层 犯 罪 论 体 系 中,正 当 防 卫 属 于 违 法 阻 却 事由,具有合法性,在刑事政策上是予以鼓励的; 无刑事责任 能 力 的 人 属 于 责 任 阻 却 事 由 ,其 行 为 不 具 有 合 法 性 ,在 刑 事 政 策上是需要加强教育和矫治的; 缺乏可罚的违法性的行为属 于 刑 罚 阻 却 事 由 ,其 本 身 也 不 具 有 合 法 性 ,在 刑 事 政 策 上 也 是 需 要 给 予 矫 治 的 。因 此 ,阻 却 违 法 事 由 、阻 却 罪 责 和 阻 却 刑 罚 事由的界分,不 只 是 益 智 游 戏,也 不 是 概 念 的 区 分 而 已,而 是 根据当代社会价 值 结 构 所 产 生 的 必 然 的 价 值 判 断,而 且 的 确 会在刑事政策上得 出 不 同 的 结 论 。[4] 三 阶 层 犯 罪 论 体 系 的 精 致性不仅体现在 阻 却 犯 罪 性 事 由 的 区 分 上,而 且 在 紧 急 避 险 的细分上也是明证。“在德国的犯罪论体系中,紧急避险分为 正当的紧急避险 和 免 责 的 紧 急 避 险,那 些 损 害 同 等 法 益 的 避 险行为 ,属于免责的 紧 急 避 险 ,阻 却 犯 罪 的 成 立 。”[5] 另 者 ,在 为犯罪成立与否 提 供 一 个 精 确 的 判 断 顺 序 上,在 每 一 构 成 要 件 要 素 的 组 成 、定 位 的 精 心 思 考 上 ,在 有 罪 和 无 罪 要 件 的 构 建 上,三阶层犯罪论体系无不彰显着精致性。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犯罪行为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安全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犯罪问题,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犯罪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围绕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进行论述。

一、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犯罪行为的发生与人的心理过程密不可分。

心理学试图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决策过程的研究,解释犯罪行为的原因。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学解释: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犯罪行为可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不良行为而养成的。

2. 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可以导致个体的情绪失控、恐惧和暴力倾向,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3. 人格缺陷:某些人天生具有冲动控制差、孤僻、自私等人格特征,这些人更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4. 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等,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倾向。

二、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心理学的研究还提供了一些预防犯罪行为的方法和策略,以下是几个例子:1. 早期干预:从生命的早期开始,通过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2. 健康心理教育: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个体的心理素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3. 社会支持和庇护:为容易受到犯罪影响的个体提供社会支持和庇护,使他们有更好的环境条件来发展自己,从而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4. 求职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求职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减少经济因素对犯罪行为的诱导。

总结: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和策略。

犯罪行为的解释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内心世界,也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了参考。

预防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论上的基础,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社会学角度解析犯罪行为

社会学角度解析犯罪行为

社会学角度解析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在社会中始终存在,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析犯罪行为,我们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结构和犯罪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组织、机构、角色和地位的结构化组合。

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组织形式,常常对犯罪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贫困、失业和社会边缘化现象,会导致人们的不安定和心理压力,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此外,在一些贫困和冲突频繁的社区,犯罪行为往往更加突出。

二、文化和犯罪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共享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等。

文化的不同有助于解释犯罪行为的多样性。

例如,一些社会中的文化认为男性应当具有暴力、支配和竞争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被用来证明身份和地位。

这就会导致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比如虐待和杀人等暴力行为。

三、社会化和犯罪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学习和应用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这个过程从婴儿期就开始,持续到个体成年。

社会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人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例如,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缺乏家庭支持、暴力、孤立和沮丧等情况,这些都有助于造成犯罪行为的倾向。

四、社会化机构和犯罪社会化机构包括家庭、学校、朋友圈和宗教机构等。

这些机构中的各种规范、角色和权力注定了在其中的个体可能被赋予特定的身份或者被剥夺特定的身份。

例如,头脑不健全或遭受暴力或性侵犯的儿童可能不会得到足够的照顾和支持,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和伤害。

五、制度和犯罪制度是指一些特定的组织、规范和流程,用于控制社会行为。

例如,警察、法院和监狱等系统就是典型的制度。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控制了犯罪行为,但也可能形成“犯罪连续”和“刑事惯例”等问题。

综上所述,在社会学角度看待犯罪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造成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对于社会治理和犯罪控制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死者、伤者和犯罪者的家属以及幸存者等各种主体也可以通过社会学研究,理解和排除他们遭受的不幸。

对犯罪现象的认识(小论文)

对犯罪现象的认识(小论文)

对犯罪现象的认识人们经常说犯罪是一种社会病态现象,是社会顽症。

要治理犯罪,就像治病一样,要“对症下药”。

“对症”就是找准犯罪原因,“下药”就是找出预防措施,而这里的“症状”就是犯罪现象。

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研究的基本素材和出发点。

犯罪现象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

笔者就犯罪现象所具有的特性在此进行浅析。

犯罪现象具有社会性、法律性、历史性和时空性。

1.社会性(1)从犯罪原因的角度,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病态现象”,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决定的。

这些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道德、文化法制等因素。

(2)从犯罪对象的角度,犯罪破坏的是社会关系。

马克思:“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

统治关系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犯罪从根本上讲是侵害了某一社会关系。

(3)从危害后果的角度,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具有“社会危害性”。

2.法律性恩格斯:“法律是对一定社会秩序的确定和维护”,而“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

具体讲,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现象。

它伴随着法律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法律的消亡而消亡。

非法律意义上的,即道德层面上的侵害行为,在人类社会中自古就有,也会始终存在下去,但它同犯罪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

3.历史性犯罪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一定社会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又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消失(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4.时空性(1)时间性犯罪现象是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

即犯罪现象在一定时间内表现出一定规律性。

①不同历史时期特征犯罪现象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由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社会阶级结构不同,罪名的定义和罪种的产生发生变化,法律规定罪与非罪的界限有所不同,因而犯罪的质和量也不经相同。

②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由于犯罪现象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的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犯罪现象的质和量也有很大的不同。

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

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

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一个令人关注和关注的问题。

犯罪行为的分析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多个因素,包括个体心理、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

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现象,并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

首先,个体心理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等方面。

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欲望和渴望而犯罪,或者出于愤怒和报复的动机而犯罪。

在犯罪行为分析中,理解犯罪者的心理和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社会背景也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背景包括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例如,犯罪率通常较高的贫困地区具有一系列引发犯罪行为的社会因素,如高失业率、低教育水平和社会不公平等。

在犯罪行为分析中,研究这些社会背景因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行为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减少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对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研究表明,环境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会对个体的犯罪倾向产生影响。

例如,暴力城市的出现和犯罪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体更容易受到暴力和犯罪行为的影响,从而增加其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犯罪行为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环境因素,以便设计更好的城市规划和社区环境,以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进行犯罪行为分析时,还需要考虑到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

犯罪行为可以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毒品犯罪和非暴力犯罪等。

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可能涉及不同的因素和背景。

例如,暴力犯罪可能与个体的暴力倾向和环境中的社交问题有关,而财产犯罪可能与个体对财富的渴望和不满有关。

了解不同类型犯罪行为的特点和特征,可以更好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最后,犯罪行为的分析需要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了解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和背景。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调查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以揭示犯罪行为的统计模式和规律。

犯罪与文明

犯罪与文明

七、教学方式
(1) 刑法罪名介绍: 具有相对固定的结论 (2) 犯罪学理论分析:没有固定的结论
八、考试方式
(1)总成绩 = 平时成绩30%+期终考试成绩70%
(2)平时成绩:网络讨论+平时作业+课堂讨论
(3)期终考试:开卷(案例分析+材料分析)
九、忠告
每学期都可能有不及格学生 (1)不能坚持听课的同学慎选
四、学习目的
(1)了解什么是文明社会中的犯罪、文明社会为什么会发生 犯罪、如何看待文明社会中的犯罪现象以及如何预防文明社会中 的犯罪。 (2)树立正确的犯罪原因观、犯罪现象观,理性看待现行 刑法及刑事政策。
(3)关心重大社会问题,提高法律意识及预防犯罪的相关 知识,预防犯罪发生,为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而努力。
犯罪与文明
主讲人 复旦大学法学院
汪明亮
一、课程导言
文明社会应该是一个远离野蛮、崇尚理性的社会。 然而,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与野蛮、非理性密切相关的犯罪现象却是 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已经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大痼疾。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我们 现实生活中,犯罪现象日趋严峻:杀人、爆炸、抢劫、绑架等恶性犯罪不断,贪 污受贿犯罪升级,黑恶势力横行,组织卖淫、贩卖毒品、拐卖人口、盗窃、诈骗 犯罪频发 „„
二、内容提要
本课程在介绍相关犯罪学理论基础上,结合现实中的 犯罪现象,从“什么是犯罪”、“为什么会犯罪”、“如 何看待犯罪现象”、“如何控制犯罪”等角度全面探讨文 明社会中的犯罪问题。 以复旦投毒案、 东莞扫黄案为例:
复旦投毒案
思考问题:
(1) 林森浩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吗?如何认定犯罪? 林森浩的父亲认为不是故意杀人罪; 检察院认为是故意杀人罪(直接故意); 律师认为是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 (2)林森浩犯罪的原因是什么? 个人性格? 药品管理漏洞? 复旦教育失败? (3)如何看待该犯罪现象?

犯罪的社会学解释

犯罪的社会学解释

犯罪的社会学解释犯罪是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犯罪现象。

而犯罪行为的产生不是单纯个体的行为,而是受到个体、道德、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此,犯罪也需要用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犯罪的定义和特征在进行犯罪的社会学解释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犯罪,以及它具有哪些特征。

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通常指危害社会正常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

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危害性:犯罪行为会造成对他人的身体、财产、自由、尊严等各方面的损害。

2. 违法性:犯罪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被视为非法行为。

3. 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单个人的利益,也具有社会危害性,威胁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4. 罪责性: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犯罪的社会学解释社会学家通常认为,犯罪是社会存在和组织结构的产物,是社会结构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所造成的结果。

1. 社会结构和文化对犯罪产生的影响社会结构是指人类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总体组合。

一个社会结构越复杂、越发达,就越可能产生犯罪。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是影响犯罪行为的主要因素。

首先,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是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会不平等导致一些人无法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源和机会,无法正常融入社会,从而有更大的犯罪风险。

在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的社会中,穷人更易参与犯罪活动,富人更易成为受害者。

其次,文化背景对犯罪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犯罪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也不同。

例如,一些文化中男性可以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这种文化倾向会导致更多的家庭暴力和街头斗殴犯罪。

2. 个体因素对犯罪产生的影响个体因素也是影响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例如人的性格、教育水平、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都会对一个人的犯罪倾向产生影响。

首先,人的性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有些人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更易犯错误,更易被引诱入犯罪。

犯罪的个人思想总结简短

犯罪的个人思想总结简短

犯罪的个人思想总结简短
犯罪是一种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具有广泛的个人思想背景。

这些思想可涉及人们的动机、价值观、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关于犯罪的个人思想总结,用以探讨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因。

一、动机:
犯罪行为的动机涵盖了个人的欲望、需要和目标。

这些动机可以是物质上的(如财富、权力),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如报复、满足冲动)。

个人对于这些动机的追求可能超出了正常的渴望,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价值观:
个人的价值观对于他们对待犯罪行为的态度和可能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人可能对道德标准不敏感或不重视,更容易对犯罪行为持开放的态度。

此外,一些个人可能拥有与社会标准不一致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对犯罪行为有更高的接受度。

三、心理状态:
许多犯罪行为与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关。

对于那些具有不健康心理状态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冲动和情绪的驱使,并做出令人遗憾的决定。

例如,一些有暴力倾向的人可能具有心理问题,导致他们采取暴力行为。

四、社会背景:
个人的社会背景也对于犯罪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就业机会以及家庭和朋友圈的环境都
会影响一个人对犯罪行为的接触和态度。

一些人可能因为经济贫困或社会不公而选择了犯罪作为谋生手段或主动反抗。

综上所述,犯罪的个人思想涉及了个人的动机、价值观、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

犯罪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无法简单归结于某一种因素。

犯罪的个人思想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潜在原因和动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和惩治措施。

从社会学视角看待犯罪行为

从社会学视角看待犯罪行为

从社会学视角看待犯罪行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而犯罪行为则是人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

因此,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待犯罪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犯罪的成因、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犯罪行为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其中,社会因素是犯罪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贫穷、教育水平低下、失业等。

贫穷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一般而言,贫穷的人们生活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缺乏生活保障,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失去自信。

同时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可能会采取非法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比如盗窃、诈骗等。

除此之外,个人因素也是犯罪成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性格、思想倾向、交友圈等。

例如,某些人可能具有侵略性、易怒、没有控制力等性格特点,从而导致他们更容易采取暴力行为。

再如,某些人在朋友圈子中会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参与犯罪行为。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文化因素也是犯罪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某些文化中,犯罪行为被视为是一种勇敢、光荣的行为,这种文化观念对犯罪行为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在治理犯罪行为方面,社会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

首先,应该通过改善社会经济环境,降低贫穷人口的比例,加强教育,提高社会公正性等措施,从而降低犯罪行为的形成。

其次,应加强监管,例如开展社区巡逻,建立社会公安等机制,从而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此外,社会应该采取社会疏导、帮教等措施,将罪犯引导回社会主流,重返社会。

总的来说,社会学视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犯罪行为的成因和影响,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继续关注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消除犯罪行为产生的根源。

社会安全与犯罪问题

社会安全与犯罪问题

社会安全与犯罪问题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社会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犯罪问题则是阻碍社会安全的难题。

社会安全的崩溃与犯罪的猖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威胁与困扰。

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如何加强社会安全,有效应对犯罪问题。

一、社会安全的重要性社会安全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础,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体现。

如果社会不安全,人们生活在日益恐慌和紧张的状态中,无法安心工作与生活,社会的各项活动也将受到严重制约。

社会安全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展现自己的才华。

二、犯罪问题的影响犯罪问题给社会安全带来严峻的威胁。

犯罪活动不仅危害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还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常见的犯罪行为如盗窃、抢劫、诈骗等,让人们感到担忧和恐惧,也加大了社会治安的压力。

犯罪行为的蔓延还会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三、预防犯罪的重要性预防犯罪是维护社会安全的关键。

社会的犯罪问题主要来自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失衡、教育不平等、文化融合不足等问题。

因此,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是预防犯罪的重要举措。

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犯罪。

四、加强执法和刑罚的有效性执法和刑罚的严格执行对于打击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警力的管理与培训,增加监控设施的覆盖范围,都是有效应对犯罪的手段。

同时,刑罚的执行要严格公正,以起到威慑和警戒作用。

但是,刑罚仅仅是解决犯罪问题的一种手段,应当结合社会康复和矫正措施,帮助犯罪分子重新融入社会。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犯罪问题的本质是跨国的,需要国际合作来应对。

各国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击跨国犯罪行为。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建立起完善的国际犯罪信息交流体系,及时掌握重要信息,有效打击跨国犯罪网络。

总而言之,社会安全与犯罪问题息息相关,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犯罪对社会来说是必需的。犯罪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相联 系,并且对这些条件来说是有用的。如果社会上没有犯罪,如同建 筑没有毁坏,就没有重建的希望,社会也就没有进化了。道德意识 的权威不可过分,或者说不能毫无触动,否则它就会在不变的形式 下僵硬起来。一个进步的思想家要想超越本世纪的思想而有所表现, 就需要在那一时期里,有犯罪的思想。改革与犯罪是相依为命,不 可分离的。
三、迪尔凯姆的犯罪正常理论
核心:犯罪是正常社会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 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犯罪正常理论。按照迪尔凯姆的观 点,尽管犯罪率的急速增长是个别病态社会的特殊现象,然而通常 情况下的犯罪则是所有社会的普遍现象。
之所以说犯罪是普遍现象是因为:
第二,犯罪现象不会永恒地存在,它必然会在未来的一定社会阶段 消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犯罪现象是原始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 会过渡的过程中,伴随着私有制、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 现象,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形态,消灭了私有制,消 灭了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必然消亡,因而不可能继续存 在犯罪现象。“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我们消灭个人和其他一切人 之间的敌对现象,我们用社会和平来反对社会战争,我们彻底铲除犯 罪的根源。”
第三部分 如何看待犯罪现象?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各种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犯罪现象观点
核心:犯罪现象不是永恒的
第一,犯罪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犯罪现象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 会转化过程中从无到有产生,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正如恩 格斯指出的,“这种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一定要被打破,而且也确 实被打破了。不过它是被那种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一种堕落,一种离开 古代氏族社会的淳朴道德高峰的堕落的势力所打破的。最卑下的利 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 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 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制度,把 它引向崩溃。”
尽管菲利主张“犯罪饱和法则”,但他认为,犯罪也并非像宿命 论者预言的那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大部分犯罪是可以 预防和控制的,其中有一部分主要由于人类学因素——行为人生理 和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犯罪仍将存在。菲利指出:“艾米莉特 的古格言是可以坚信的:‘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与减少比国 民经济的收支还带有规律性。’但是,我们实证主义者并不对此进 行或多或少的宿命论的解释,因为我们已经证明,尽管我们依据仅 有的方案所进行的减少和消灭犯罪的工作开始是徒劳无益的,但犯 罪也绝不是我们不可改变的命运。事实上,犯罪的差额是由物质条 件和社会条件决定的。通过改变最易改变的社会环境,立法者可以 改变自然环境及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控制很大一部分犯罪, 并减少相当一部分犯罪。我们深信,一个真正文明的立法者,可以 不过多地依赖刑法典,而通过社会生活和立法中潜在的救治措施来 减少犯罪的祸患。” “我从未相信在最近或不远的将来人类能够消 灭全部犯罪。甚至于在以彻底消灭改变建立在友谊及社会正义基础 之上的未来社会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也不能自己天真地绝对 深信犯罪、精神病及自杀的某种特有形式将会消失,除了由于创伤 及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少见的偶发形式之外,其他任何形 式的犯罪、精神病及自杀都将完全消失。”
(4)犯罪除了间接地有益于社会之外,还能直接有益于社会的进 化。犯罪不仅使社会产生改革的需要,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直接 地为这些改革做准备。犯罪不仅能使一些旧的集体意识、旧的方法 有必要改为新的集体意识、新的方法,有时候它还能够引导一些旧 的思想方法演变到新思想方法上去。有些犯罪行为,看起来是触动 了现时的道德,实际上它已经预见了将来的道德。
(1)犯罪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社会。迪尔凯姆指出:犯罪,在人 们看来是一种具有病态特征的现象,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以往的 犯罪学者都接受这一点,虽然各人解释的方法略有不同,但大家都 异口同声地称犯罪为病态现象。我却认为,对于犯罪问题需要仔细 分析。应用上述规则来考察,犯罪不仅存在于某些社会,而且存在 于一切社会中,没有一个社会可以例外。犯罪形态、行为在不同社 会中有不同的表现,在同一社会中也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可以说在 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做出的一些行为举动 是要受到罪罚的。把犯罪当作社会病态,就是承认疾病不是某种偶 发的东西,反而在一定情况下,是来自于生物的基本体质;同时, 这也会抹杀生物学和病理学现象的一切区别。当然,犯罪本身有时 是不规则的,例如某一时期犯罪率突然增高。但是犯罪过多不能作 为常态的本性,将犯罪过多作为病态的本性是不足为证的。犯罪作 为规则现象,只要没有超过一定的限度,就符合规则现象的定义。
(2)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不存在犯罪行为。人们没有注意到一 种强有力的共同意识往往是从很弱的状况下开始发展起来的,并且 不是在一日之内形成的。人们违反这种意识,开始时并不算是什么 过错,这种意识强大起来后,再违反它,就会被认为越轨,进而被 认为是犯罪。犯罪性质并不是犯罪者个人的本质,而是一种由公共 意识认定的性质。如果这种公共意识更加强大,有足够的权威能够 使各种微弱的议论变成一种强有力的议论,那么它就会吹毛求疵地 将一些小事变为大罪。
二、菲利的“犯”是菲利在犯罪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个 重要的结论:即,每一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上述促使犯罪发生和 变化的三种因素,但这三种因素又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因素的变化 引起了犯罪现象的变化。“因此,每一年度犯罪的多少显然都是有 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按照犯罪饱和法则,与行为人的遗传倾向 和偶然冲动相结合而决定的。就像我们发现一定数量的水在一定的 温度之下就溶解为一定数量的化学物质但并非原子的增长一样,在 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我们会发现一定数量的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