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陵寝建筑赏析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春秋中期开始,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已经出 现。但是,帝王陵墓之外的一般坟丘,基本 上都是圆锥形或半圆形。但是帝王帝王陵墓 封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
• 墓呈“甲”字形,墓道 在墓室南部,呈坡状, 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 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 一人一大玉戈。在墓道 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 的22个人头骨。
悬棺葬
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 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 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 死者越是尊敬。
古代埋葬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 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
第二节 陵寝建筑的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释丧制》
中国为宗法之邦,崇拜祖先,与风水有较 大的关系,被历代皇帝注重。
1.侍奉意义: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
至也。”----《中庸》 布局按前朝后寝设置(按活人看待)。 2.纪念意义: 对死去的先人的纪念,表达思念之情。
• 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 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 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 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 累。” 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 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乾陵
• 乾陵:乾陵位于西安80公里的梁山。是中 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地, 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 葬陵。
土葬
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 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 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 埋在地里(区别于‘火葬、水 葬’等)。穆斯林埋葬死者不 用棺材主张薄葬,提倡节约不 主张立墓碑,不允许有陪葬品。 以色列的犹太人埋葬死者不用 棺材,散居世界各地的绝大多 数的犹太人埋葬死者不用棺材。
明朝、清朝 宝城宝顶
明孝陵
朱元璋的皇后马 氏,先朱元璋而 逝,葬入孝陵, 因马氏的谥号为 “孝慈”而命名 的。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 省唐山市遵化市 西北30公里处, 西距北京市区125 公里,占地80平 方公里。是中国 现存规模最宏大、 体系最完整、布 局最得体的帝王 陵墓建筑群。
殷墟王陵
•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 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 址。它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至今, 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 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 里。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 “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 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它的发现,确 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直接推动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研究,成为探 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殷墟王陵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重要组成 部分,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殷墟遗址。建有 M260大墓揭示展示和保护房工程、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标示以及480余座祭 祀坑、兽祭坑展示工程等。目前,殷墟王陵遗址已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集文 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公园。
火葬墓坑
水葬用的木筏
湖中的水葬台
天 葬
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 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 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方式,其本质 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 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 天葬仪式。
成人葬器开始使用棺椁,儿童使用翁棺。
陵墓木椁示意图
翁棺
• 翁棺的口缘饰一周长乳钉,束腰尖底,下腹部有 一小圆孔。翁棺多用于成殓夭折的婴儿尸体,腹 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这类翁棺多埋在住房 附近,而不是埋入氏族公共墓地,说明儿童受到 了特别的照顾。
4、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不封不树”“墓 而不坟”。 殷墟王陵,虽然墓穴规模巨大,最大 的联通墓道面积超过700平方米,但墓与地 平。未见任何迹象表示曾筑大坟。
土葬用的棺木
火 葬
保存完好的火葬墓坑传统丧葬风俗之一。即在人死后,用柴薪将遗体火化,其骨灰或藏或埋,安放之。起源于原始 社会时期。 1945年在甘肃临洮县寺洼山曾出土盛有人类骨灰的大陶罐。先秦至汉,最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先秦的 仪渠、氐羌、北朝时的突厥等。
实行火葬东汉时佛教传入,佛教僧侣死后火葬之俗影响到佛教信徒,进一步扩大到民间,以至皇室成员也有火葬者。 经唐至宋,更加盛行,浙江、四川等地尤普遍,焚尸之地称为“化人亭”。由于此俗与儒家伦理道德及经书中的丧葬仪 规相悖,宋、元、明、清历代统治者皆曾下诏或颁布法律禁止火葬,违者治罪,因而至明代转衰。然对佛教徒、少数民 族不禁。中国实行过火葬葬俗的少数民族有羌、彝、白、纳西、哈尼、怒、布朗、土、拉祜、瑶等。明清以后,唯羌、 彝及少数地区的拉祜、纳西等族仍行火葬。此外,藏族的活佛、上层喇嘛或部落头人实行火葬;傣族土葬、水葬、火葬 兼行;赫哲族最普遍的葬俗。《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 然后成为孝子。《北史.突厥传》:”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宋史.礼志》:“今民俗有 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惟恐不至,死则燔熟而捐弃之......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宋周辉《清波 杂志》卷十二:“渐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亦致焚如。”
• 这种葬制始于汉朝,到唐朝,群臣陪葬成 了一个固定的制度。著名的陵墓有,位于 陕西茂陵县的汉武帝的茂陵,位于陕西乾 县的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
群葬制
• 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墓集中在 一个陵园内的葬制。
• 这种葬制始于北宋,沿用于明清。这种群葬制还 影响到与宋朝同代的党项羌族的王朝——西夏。
• 洞里自然分成“上 室”和“下室”。 上室在洞口处,是 他们的公共居室。 下室在洞的深处, 是他们的公共墓室。
• 山顶洞人的成员都 是平等的,遵守共 同的习俗。他们生 前互相保护,死后 也埋葬在一起。
3、新石器时代开始 ,人们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 地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土葬。
距今7000-5000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仰韶 文化遗址中,发掘了2000多座墓葬,其中绝大多 数都是土坑藏。
2、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已经对死者进 行有意识地埋葬。
如:山顶洞人公共墓室
山顶洞人公共墓室
• 山顶洞人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他们居住在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东北部,海拔 170 米的一 个天然山洞里,因而被称为山顶洞人。洞长约 12 米,宽约 8 米,面积为90 多平方米,可容数十 人生活。
3.荫庇意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
4.强化皇权或显赫意义:威严壮观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随葬的礼器为,天子、国君九鼎,卿七鼎,大夫五 鼎,士三鼎或一鼎。
5.防盗:保持永恒性,要求牢固,防止盗墓。
6.持久性:建造时间较长,执政时即开始修建,一 直到死,人力物力惊人。
第三节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 所的总称。
若分开来讲,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 是地下部分。
陵墓景观可分为: 无陵无墓
有陵无墓
有陵有墓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的 观念和传统习俗的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 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庙——
宗庙的正殿称庙,后人祭祀死者 灵魂的地方。
寝 ——
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 秦汉时期,开始在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 征宫殿中的“寝宫”,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 和日常生活用具,以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备注: 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 几杖——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 借指老人。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
• “覆斗方上”式 • “以山为陵” • “宝城宝顶”式
1、覆斗方上式
即在地宫上方用黄 土堆成三阶逐级收缩的 方形夯wk.baidu.com台,形状很像 倒扣的斗。这种封土形 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 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 之后,又被宋朝选用。
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
周朝
隋朝、宋朝
2、以山为陵
东周三王陵
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这些帝王,死后均应葬在洛阳,东周王陵大致可以分为周山、王城和金村三个陵区。 其中金村陵区即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境内金村、翟泉一带。 金村位于汉魏故城北端,南临伊洛平原,北有邙山屏障,《水经 注》记:“翟泉在洛阳东北,周之墓地,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阳太包中大冢是也。”太包位于汉魏故城东北角,1962年, 考古工作者钻探一座长19米,宽14米,深12米的大墓,墓道长达60米,大墓周围又有20余座大小墓葬、车马坑等,这座大墓 可能是周景王墓。《水经注.洛水》有记:“洛水有东北经三王陵东北出。”清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载:“三王或言周景 王、悼王、敬王也......,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史书有记周威烈王陵也在金村一带。1928年, 金村发现周代大墓8座,被盗掘出数以千计的金银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加拿大怀履光、日本梅原末治分别将所盗 文物编入《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二书。 金村周王陵出土文物之丰,大多精美富丽,形制特殊,堪称绝无仅有,具有很高的 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第四节 中国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演化 (一)古代帝王的葬制的演化
中国古代帝王的葬制经历了由单葬制、陪 葬制到群葬制的演化过程。
单葬制
• 即一个皇帝一个完整的陵墓区。
• 选点分散,陵园独立。
• 汉武帝之前的帝王都是这种葬制。著名的 陵墓,有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陪葬制
• 即在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的爱将、功臣、 贵戚的陵墓陪伴,形成以一代帝王陵为中 心的陵墓区。
第三节 陵寝建筑赏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陵寝建筑的定义 陵寝建筑的意义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 中国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演化
本次课内容:
1、掌握寝陵建筑的涵义及意义 2、掌握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和了解丧葬 制度
第一节 陵寝建筑的涵义
陵寝建筑—— 一般指古代帝王的墓葬。
陵—— 指高大突起的土堆;
就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 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 墓最常使用这种封土方式。
尤其是海拔1188m的嵕山的李世民昭陵 和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武则天的乾陵 最为雄伟,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相比。
以 山 为 陵
唐朝
昭 陵
唐太宗昭陵
•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 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 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 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
• 总体特征:以山为陵,以山为阙,以山为 穴。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园雄踞整 个梁山山峦,海拔1047.9米的主峰。
3、宝城宝顶
即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 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 称宝城,穹隆顶则称宝顶。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 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
这种由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 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 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了庄 严肃穆的气氛。
• 这样的陵墓群有六个:位于河南巩县的北宋帝王 陵墓群;位于浙江绍兴的南宋帝王陵墓区;位于 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位于易县的清西陵;位于宁 夏银川贺兰山脚下的西夏王陵;位于北京的明十 三陵。
(二)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 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国封 建伦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对帝王生前就 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为的维护。“厚葬 以明孝”起源于周礼。
• 墓呈“甲”字形,墓道 在墓室南部,呈坡状, 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 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 一人一大玉戈。在墓道 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 的22个人头骨。
悬棺葬
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 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 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 死者越是尊敬。
古代埋葬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 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
第二节 陵寝建筑的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释丧制》
中国为宗法之邦,崇拜祖先,与风水有较 大的关系,被历代皇帝注重。
1.侍奉意义: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
至也。”----《中庸》 布局按前朝后寝设置(按活人看待)。 2.纪念意义: 对死去的先人的纪念,表达思念之情。
• 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 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 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 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 累。” 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 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乾陵
• 乾陵:乾陵位于西安80公里的梁山。是中 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地, 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 葬陵。
土葬
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 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 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 埋在地里(区别于‘火葬、水 葬’等)。穆斯林埋葬死者不 用棺材主张薄葬,提倡节约不 主张立墓碑,不允许有陪葬品。 以色列的犹太人埋葬死者不用 棺材,散居世界各地的绝大多 数的犹太人埋葬死者不用棺材。
明朝、清朝 宝城宝顶
明孝陵
朱元璋的皇后马 氏,先朱元璋而 逝,葬入孝陵, 因马氏的谥号为 “孝慈”而命名 的。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 省唐山市遵化市 西北30公里处, 西距北京市区125 公里,占地80平 方公里。是中国 现存规模最宏大、 体系最完整、布 局最得体的帝王 陵墓建筑群。
殷墟王陵
•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 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 址。它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至今, 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 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 里。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 “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 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它的发现,确 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直接推动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研究,成为探 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殷墟王陵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重要组成 部分,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殷墟遗址。建有 M260大墓揭示展示和保护房工程、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标示以及480余座祭 祀坑、兽祭坑展示工程等。目前,殷墟王陵遗址已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集文 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公园。
火葬墓坑
水葬用的木筏
湖中的水葬台
天 葬
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 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 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方式,其本质 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 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 天葬仪式。
成人葬器开始使用棺椁,儿童使用翁棺。
陵墓木椁示意图
翁棺
• 翁棺的口缘饰一周长乳钉,束腰尖底,下腹部有 一小圆孔。翁棺多用于成殓夭折的婴儿尸体,腹 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这类翁棺多埋在住房 附近,而不是埋入氏族公共墓地,说明儿童受到 了特别的照顾。
4、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不封不树”“墓 而不坟”。 殷墟王陵,虽然墓穴规模巨大,最大 的联通墓道面积超过700平方米,但墓与地 平。未见任何迹象表示曾筑大坟。
土葬用的棺木
火 葬
保存完好的火葬墓坑传统丧葬风俗之一。即在人死后,用柴薪将遗体火化,其骨灰或藏或埋,安放之。起源于原始 社会时期。 1945年在甘肃临洮县寺洼山曾出土盛有人类骨灰的大陶罐。先秦至汉,最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先秦的 仪渠、氐羌、北朝时的突厥等。
实行火葬东汉时佛教传入,佛教僧侣死后火葬之俗影响到佛教信徒,进一步扩大到民间,以至皇室成员也有火葬者。 经唐至宋,更加盛行,浙江、四川等地尤普遍,焚尸之地称为“化人亭”。由于此俗与儒家伦理道德及经书中的丧葬仪 规相悖,宋、元、明、清历代统治者皆曾下诏或颁布法律禁止火葬,违者治罪,因而至明代转衰。然对佛教徒、少数民 族不禁。中国实行过火葬葬俗的少数民族有羌、彝、白、纳西、哈尼、怒、布朗、土、拉祜、瑶等。明清以后,唯羌、 彝及少数地区的拉祜、纳西等族仍行火葬。此外,藏族的活佛、上层喇嘛或部落头人实行火葬;傣族土葬、水葬、火葬 兼行;赫哲族最普遍的葬俗。《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 然后成为孝子。《北史.突厥传》:”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宋史.礼志》:“今民俗有 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惟恐不至,死则燔熟而捐弃之......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宋周辉《清波 杂志》卷十二:“渐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亦致焚如。”
• 这种葬制始于汉朝,到唐朝,群臣陪葬成 了一个固定的制度。著名的陵墓有,位于 陕西茂陵县的汉武帝的茂陵,位于陕西乾 县的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
群葬制
• 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墓集中在 一个陵园内的葬制。
• 这种葬制始于北宋,沿用于明清。这种群葬制还 影响到与宋朝同代的党项羌族的王朝——西夏。
• 洞里自然分成“上 室”和“下室”。 上室在洞口处,是 他们的公共居室。 下室在洞的深处, 是他们的公共墓室。
• 山顶洞人的成员都 是平等的,遵守共 同的习俗。他们生 前互相保护,死后 也埋葬在一起。
3、新石器时代开始 ,人们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 地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土葬。
距今7000-5000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仰韶 文化遗址中,发掘了2000多座墓葬,其中绝大多 数都是土坑藏。
2、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已经对死者进 行有意识地埋葬。
如:山顶洞人公共墓室
山顶洞人公共墓室
• 山顶洞人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他们居住在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东北部,海拔 170 米的一 个天然山洞里,因而被称为山顶洞人。洞长约 12 米,宽约 8 米,面积为90 多平方米,可容数十 人生活。
3.荫庇意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
4.强化皇权或显赫意义:威严壮观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随葬的礼器为,天子、国君九鼎,卿七鼎,大夫五 鼎,士三鼎或一鼎。
5.防盗:保持永恒性,要求牢固,防止盗墓。
6.持久性:建造时间较长,执政时即开始修建,一 直到死,人力物力惊人。
第三节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 所的总称。
若分开来讲,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 是地下部分。
陵墓景观可分为: 无陵无墓
有陵无墓
有陵有墓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的 观念和传统习俗的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 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庙——
宗庙的正殿称庙,后人祭祀死者 灵魂的地方。
寝 ——
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 秦汉时期,开始在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 征宫殿中的“寝宫”,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 和日常生活用具,以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备注: 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 几杖——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 借指老人。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
• “覆斗方上”式 • “以山为陵” • “宝城宝顶”式
1、覆斗方上式
即在地宫上方用黄 土堆成三阶逐级收缩的 方形夯wk.baidu.com台,形状很像 倒扣的斗。这种封土形 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 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 之后,又被宋朝选用。
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
周朝
隋朝、宋朝
2、以山为陵
东周三王陵
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这些帝王,死后均应葬在洛阳,东周王陵大致可以分为周山、王城和金村三个陵区。 其中金村陵区即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境内金村、翟泉一带。 金村位于汉魏故城北端,南临伊洛平原,北有邙山屏障,《水经 注》记:“翟泉在洛阳东北,周之墓地,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阳太包中大冢是也。”太包位于汉魏故城东北角,1962年, 考古工作者钻探一座长19米,宽14米,深12米的大墓,墓道长达60米,大墓周围又有20余座大小墓葬、车马坑等,这座大墓 可能是周景王墓。《水经注.洛水》有记:“洛水有东北经三王陵东北出。”清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载:“三王或言周景 王、悼王、敬王也......,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史书有记周威烈王陵也在金村一带。1928年, 金村发现周代大墓8座,被盗掘出数以千计的金银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加拿大怀履光、日本梅原末治分别将所盗 文物编入《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二书。 金村周王陵出土文物之丰,大多精美富丽,形制特殊,堪称绝无仅有,具有很高的 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第四节 中国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演化 (一)古代帝王的葬制的演化
中国古代帝王的葬制经历了由单葬制、陪 葬制到群葬制的演化过程。
单葬制
• 即一个皇帝一个完整的陵墓区。
• 选点分散,陵园独立。
• 汉武帝之前的帝王都是这种葬制。著名的 陵墓,有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陪葬制
• 即在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的爱将、功臣、 贵戚的陵墓陪伴,形成以一代帝王陵为中 心的陵墓区。
第三节 陵寝建筑赏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陵寝建筑的定义 陵寝建筑的意义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 中国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演化
本次课内容:
1、掌握寝陵建筑的涵义及意义 2、掌握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和了解丧葬 制度
第一节 陵寝建筑的涵义
陵寝建筑—— 一般指古代帝王的墓葬。
陵—— 指高大突起的土堆;
就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 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 墓最常使用这种封土方式。
尤其是海拔1188m的嵕山的李世民昭陵 和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武则天的乾陵 最为雄伟,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相比。
以 山 为 陵
唐朝
昭 陵
唐太宗昭陵
•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 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 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 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
• 总体特征:以山为陵,以山为阙,以山为 穴。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园雄踞整 个梁山山峦,海拔1047.9米的主峰。
3、宝城宝顶
即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 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 称宝城,穹隆顶则称宝顶。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 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
这种由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 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 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了庄 严肃穆的气氛。
• 这样的陵墓群有六个:位于河南巩县的北宋帝王 陵墓群;位于浙江绍兴的南宋帝王陵墓区;位于 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位于易县的清西陵;位于宁 夏银川贺兰山脚下的西夏王陵;位于北京的明十 三陵。
(二)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 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国封 建伦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对帝王生前就 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为的维护。“厚葬 以明孝”起源于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