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自由引导人民”鉴赏

合集下载

画艺网:油画《自由引导人民》鉴赏

画艺网:油画《自由引导人民》鉴赏

油画《自由引导人民》鉴赏
1995年,远在中国北京的艺术家岳敏君,对这幅作品加以篡改,重新演绎了他眼中的群众革命与社会运动。

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原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代表作,作品以描绘街头巷战和群情激愤的人群,表达了法国大革命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岳敏君挪用油画《自由引导人民》里,原作中的神圣感与悲剧气氛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调侃、戏谑和把玩的心态:硝烟弥漫的战场被置换成了现代城市的工业废墟.
朗朗晴空下一群刻意重复的“我”,正赤手空拳地效仿着《自由引导人民》里的战斗场景,他们嘻哈的表情,调侃的姿态,将整个气氛消解在了打打闹闹的游戏中,变成了一场极为荒诞的闹剧。

1995年之前的中国,经历过一场大的风暴,整个社会还没有完全从阴影中摆脱出来,便迅速进入了消费时代。

这使得那一时期的中国人,大都处在一种思想真空与精神迷惘的状态。

岳敏君就是在这期间脱颖而出的,他的作品以千篇一律的傻笑为符号,表面上看虽然有些单调、肤浅和无聊,但却深刻地关联着当时的社会背景。

尤其是以自嘲为特征,跳出社会的各种矛盾,来实现对正负两方的双重消解,也为独立自我的重构留有了余地。

《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自由引导人民》赏析《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战场,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为主体,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高擎着三色旗,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前进。

画面气势磅礡,色调炽烈,用笔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生动、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生动活跃,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这幅画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

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创作背景】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是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7月26日,经过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为了增强皇权,宣布解散议会,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

这激怒了法国人民,他们再一次采取暴力革命,工人、商人、知识分子、城市居民,纷纷走上街头,举起枪支和石块,向王宫的壁垒进军。

人民进行了三天艰苦的巷战,最终战胜了保皇党人的军队,逼迫国王查理十世退位。

画家德拉克洛瓦本人并没有参加这次战斗,但由于巷战打得最激烈的地方距离他的工作室很近,因此目睹了许多真实、悲壮的场景。

例如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而少年阿莱尔则勇敢地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上,在中弹倒下之前还杀死了一名国王的士兵。

受到人民起义的感召,德拉克洛瓦决定创作这件以当代事件为题材的作品。

在给哥哥的信中,他写道:“虽然未能为祖国的自由而作战,但我至少要用绘画来为祖国争光!”【作品赏析】画面采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

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国三色国旗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

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

周围硝烟弥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

谁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战死的人、受伤的人、冲锋的人,全都表现得精确逼真,令人如同身临其境看到现场一样。

《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自由引导人民》赏析篇一作者简介欧仁•德拉克罗瓦(1798年4月26日至1863年8月13日)为法国著名画家,是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他的画风对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浪漫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的特点是画家常用想象、幻想的景象、事物来表达内心热情奔放的情感。

用画面来强调、抒发心中的感情因素。

创作背景《自由引导人民》是一幅常见的世界名画,既是因为它的画风,也是因为它所象征的“自由与人民”。

该画创作于法国著名的“七月革命”之际。

画家本身并没有参与到冲突当中,但却曾亲眼目睹了人民为了自由、权利而进行的奋战。

德拉克罗瓦深有感触,于是用画笔进行战斗,描绘出了这幅优美壮丽的名画。

《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战斗的一个场面。

画面中有受伤的、死去的人,却依然无法掩饰住人们为自由而战的渴望。

画面中部袒露肩膀的女性是自由女神,她高举着法兰西三色旗,招呼着后方的人民。

她的右方是一个持着双枪的青少年,表现了为了自由全民参展的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女神左侧身穿礼服、头戴礼帽、表情严峻的男性中年即为德拉克罗瓦的自画像,这也表示了他参与革命的渴望与决心。

画面后方为成群的革命军,人群上方则是阴霾的天空。

画面远景右侧则是巴黎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

该画用暗色作为主题,再加上神与人的共同奋斗,给人一种模糊、神秘的感觉。

篇二《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

德拉克洛瓦是18-19世纪的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他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鲁本斯和康斯特布尔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影响了以后的艺术家,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

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前半,特别是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不只风靡法国,也风靡全欧洲。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

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

德拉克洛瓦的

德拉克洛瓦的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赏析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家,是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画坛的一位才华出众的人物,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其作品具有非凡的魅力。

德拉克洛瓦认为只有想象力才能捕捉最本质的东西,把艺术从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对人物情感的深入刻画、大胆的构图和绚烂的色彩是他和他所代表的浪漫主义的主要绘画特征。

《自由引导人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作。

此画取材于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

它是法国人民反对波旁王朝复辟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

因为斗争发生在1830年7月27日,所以此画又名《1830年7月27日的起义》。

德拉克洛瓦亲眼目睹了这一革命事件,同年他就创作了这一作品。

德拉克洛瓦在作品中大胆地将寓意象征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

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燃烧着战斗热情的、象征着自由的女神,她左手持装有刺刀德步枪,右手高举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

她虽然袒胸露乳,却毫无淫荡之嫌。

她那双有力的双腿跨过街垒,冒着炮火,带领战士们前进。

虽然这是一个由画家想象出来的象征性地形象,但画家把她塑造成一位活生生的法国年轻妇女形象。

她身穿法国妇女的服装,头戴象征自由的弗吉利亚帽,体现出她的象征寓意。

跟随她的人中有激昂的工人和市民等,她左侧的手拿双枪的少年,进一步突出了这次革命的广泛的群众性。

女神右侧的面向画面中心、比较突出的人物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绅士,他身穿当时流行的长礼服,头戴大礼帽,留着络腮胡子,正是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控制了这次革命。

这次革命不过是波旁王朝中比较开明的一派势力代替了反动的波旁王朝的统治。

在画面下方的阴影里,受伤和死去的战士横卧在碎石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着绿色衣服的受伤的战士正满含期待地看着自由女神,她既是他们的理想,又是他们战斗的动力。

透过画面右侧的硝烟,人们可以看到远处巴黎圣母院的塔楼。

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奔放的激情,丰富的光色效应,丰动态的构图,奔放有力的笔触,大胆的想象,寓意的手法,这一切就是这一作品的主要成功之处。

名画赏析—自由领导人民

名画赏析—自由领导人民

《自由领导人民》
《自由领导人民》欧仁·德拉克罗瓦(法)1830年油画260×325厘米卢佛尔博物馆
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他精力充沛才华横溢,被左拉誉为“浪漫主义的雄师”,并说,如果允许,他可以一夜之间把整个巴黎所有的墙壁涂满颜料。

他非常强调自由和个性,认为只有把艺术理解为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印象和个性时,浪漫主义才能是浪漫主义。

他在艺术中遵循的三条不变的法则是:忠于自然、忠于时代,忠于每种艺术所独具的个性。

因而,他反对绘画与文学竞争,认为仿效文章会导致漫长而累赘的细节描
写。

他认为绘画的美感来自对色彩的特殊安排、光与影的变化。

浪漫主义的对比、异国风情、幻想、热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肯定。

德拉克洛瓦是个彻头彻尾的色彩追求者,安格尔称之为“艺坛上的魔鬼”,印象主义的西涅克说他是色彩新纪元的开创者,确实道出了德拉克洛瓦在色彩运用上无法估量的成就。

这幅画标志着德拉克洛瓦艺术的成熟。

画面描绘的是法国“七月革命”中一次有名的街垒战,1830年7月22日巴黎的市民、手工业者、学生发动起义,占领王宫,查理十四被迫逃亡英国。

画上正中一位青年妇女,一手高举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红白兰三色国旗,一手紧握武器英勇的向前冲击。

一位知识分子和年轻学徒拿着武器紧跟左右,街垒上堆满了敌人的尸体,远方巴士底狱的残影在烟雾中摇摇欲坠。

德拉克洛瓦以紧张的战斗场面歌颂了革命者为自由而战的伟大精神,据说,左方的知识分子就是德拉克洛瓦本人。

此画展出时法政府立即将之购买,翻转过来靠在墙上不让人参观,理由是革命的色彩太浓了。

《自由引导人民》鉴赏

《自由引导人民》鉴赏

《自由引导人民》鉴赏17至19世纪的西方绘画界可谓异常繁华绮丽,从激情洋溢的巴洛克风格到华丽光彩的洛可可风格,从高贵庄严的新古典主义到挑战传统的印象主义画风,都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在我眼中,浪漫主义的画风却有着一种别样的魅力,正如罗曼蒂克这个词本身在当今社会依旧大为流行一样,它拥有着一种永恒的旺盛生命力。

浪漫主义是什么?书上解释说,她是一种在宗旨上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的一种基本文艺创作方法,她常常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来超越现实。

而浪漫主义画派,则摆脱了当时欧洲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应当说,书本上整个对浪漫主义的描述,离不开“自由”“想象”。

的确,浪漫主义是反对那种纯理性的、刻板教条式的创作规则的,创作者本身的创造力在浪漫主义的艺术中被充分地进行了强调,而我认为这恰恰就是艺术活力的根本源头之一,只有注入了作者充满热情的主观情感,才会让整个画面更具流畅感与冲击力,使得观众不再只是在表面地层次对绘画进行欣赏,而是可以融入其中与作者共同经历眼前的情景,那种感受正是体现出了艺术的一种别样魅力。

只不过,我并不赞同浪漫主义完全与“理”对立的说法,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感性与理性的一次结合,完全摈弃掉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完成一部真正杰出的作品,对艺术的鉴赏也是同样道理。

我会在每看完一部电影后写下对这部电影的影评,但我不会每个情节都去做理性分析也不会通篇抒发情感,更多的希望是能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掌握平衡。

就如浪漫主义的起源一样,与整个法国的社会状态与革命热情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他的创作并非是跳脱现实世界而任凭作者随意地在自我的感性世界中神游,那种自由与奔放恰恰是在理性世界中绽放出的感性之光,所以浪漫主义的创造如此,对浪漫主义的鉴赏也亦如此。

《自由引导人民》应该算是浪漫主义绘画中最为著名的一幅了。

画作取材于“七月革命”中的一场巷战,少女挥动起了象征法兰西的三色旗,少年插下国旗后中弹倒下,作者德拉克罗瓦虽没有亲身参与进那场壮烈的战斗,却已被眼前这热血的场景所感动,挥笔画下的这幅千古名作,正是在理性现实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发挥出了作者的主观创作力,让整幅画作兼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红色经典绘画赏析

红色经典绘画赏析

红色经典绘画赏析红色,作为一种强烈的色彩,总能在绘画作品中带来无穷的力量和张力。

在世界艺术史上,有许多经典的红色绘画作品,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吸引着观者的目光,让人们陶醉其中。

本文将对几幅红色经典绘画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一. 《自由引导人民》《自由引导人民》由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创作于1830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整幅画面以红色为主调,展现了一场激烈而英勇的斗争场景。

在画面的正中央,一位胸前佩带红色外衣的疾速马车驶来,上面站立着一个手持旗帜的女神形象,她的红色长裙如火焰般燃烧,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

这幅作品通过红色的运用,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红色作为热烈的象征,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核心,激发出他们对自由的热情和追求。

同时,红色所传递出的力量和张力,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冲击力,给人一种澎湃的心境。

二. 《晚晴》中国画家齐白石的《晚晴》是一幅充满浓厚红色调的作品,其创作于20世纪的民国时期。

整个画面中,红色草丛、“红鱼跃龙门”以及暮色下的红云,构成了一幅意境恢弘的红色画卷。

红色在《晚晴》中的运用,使整个画面显得热烈而生动。

红色的草丛呈现出茂密的态势,与红鱼的跃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活力四溢的感觉。

同时,红色云彩的暗合和卷曲,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给观者带来一种奇幻的体验。

三. 《蒙娜丽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也是一幅红色调浓郁的作品。

画中女性的红色衣袖和红色背景,衬托出她那微笑神秘的面容,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红色在《蒙娜丽莎》中起到了烘托和平衡的作用。

女性的红色衣袖与她微笑的嘴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她的表情更加生动和迷人。

同时,红色背景则将女性的形象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效果。

红色的细腻变化,使整幅画作呈现出一种暧昧和神秘的气氛,引起了人们对这位女性的无限遐想。

四. 《夜巡》荷兰画家雷姆布兰特的《夜巡》是一幅被广泛赞誉的油画作品,其中红色成为了画面的主色调。

自由引导人民油画观后感

自由引导人民油画观后感

自由引导人民油画观后感
这幅画啊,真的是太有力量了!一眼看过去,那浓烈的色彩就像一把火,直接烧进了我的眼睛里。

画中的自由女神,她高举着旗帜,那身姿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着自由的到来。

她的形象特别高大,感觉就是希望的化身,我当时就想,这肯定是画家心中最神圣的存在吧。

其实,我对油画懂得并不多。

但是这幅画,它就是有一种魔力,能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被深深吸引。

你看画里的那些人物,他们的表情啊,动作啊,都特别生动。

有的满脸坚定,有的看起来有点悲壮,就好像他们是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直接走出来,站到了我的面前。

我在想,画家在创作的时候,是不是也把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完完全全地倾注到了每一笔每一划当中呢?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感觉自己好像能听到画里传来的枪炮声和呐喊声。

虽然这只是一幅画,但它传达出来的那种激情和力量,真的不比一部热血沸腾的电影差。

我就在想啊,这画里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呢?是打破枷锁?还是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呢?也许每个人看这幅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吧。

你要是还没看过这幅画,真的推荐你去看看!我保证你看了之后,也会像我一样,被它深深地震撼到。

这真的是一幅能够触动灵魂的油画啊!。

图像学视角:岳敏君油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

图像学视角:岳敏君油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

图像学视角:岳敏君油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摘要:在图像学的发展和现代图像转向背景下,本文主要采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现当代艺术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岳敏君)作层层深入的分析,试图挖掘艺术作品深层意义。

图像学是西方重要艺术研究方法之一,其概念在1912年瓦尔堡首次提出了,试图在艺术研究中融合其它人文学科,形成一种综合性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潘诺夫斯基的阐释,发展成一种成熟的研究方法,潘诺夫斯基用“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描述”和“图像学阐释”来限定图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其核心在于发现艺术品的深层意义和人类心灵的基本倾向。

本文将尝试用图像学的方法浅析对岳敏君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下面分三个阶段展开。

一图像学阐释的第一阶段定义为“前图像志描述”。

它是一种基本的形式分析,目的在于从视觉形式上识别作品图像,逐一列举和描述艺术母题。

在油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图一),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室外的空间中,远景以现代建筑的高楼大厦和蓝天白云为背景,空中同时也弥漫着硝烟,建筑倒映在水中。

地上是水泥质地有黑色小孔的石头。

画面中出现了很多外表重复的人物形象,他们身穿白色T恤和藏蓝色短裤,并且有着鲜亮的头型,光亮带粉色的脸上有着概括化的五官,嘻哈的大嘴,细密的小白牙,闭着的眼睛。

这些人物动态各不相同,后面的人物又得舉着右手,都在往前面奔跑,中间的人物举着右手笑着,朝着后面的人物望去,前面躺着一些人,有的正面朝上躺着,有的朝下,有的往左,有的往右,都张嘴笑着。

画面以蓝色为基调,图式夸张直观,平面光艳。

二第二阶段是“图像志分析”,即根据传统知识分析、解释作品图像中的故事和寓言,观众由此进一步分辨其中的故事或人物。

首先岳敏君名画系列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是以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图二)原型创作的。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硝烟弥漫的场面,画面中有受伤的、死去的人,却依然无法掩饰住人们为自由而战的渴望。

整幅油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自由引导人民》鉴赏

《自由引导人民》鉴赏

AUYHOR NAME ; Peter《自由引导人民》鉴赏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在人民中产生了深刻而有力的影响,很多的画家都依据这一历史场景进行了创作,而其中最具有代表的就是由法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创作的油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是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油画作品之一,创作于19世纪30年代,这幅画高260厘米,宽325厘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

当时的法国正处在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时期,该政权为了增强皇权,采取了宣布解散议会,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的一系列独裁措施。

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

画中那位青年姑娘,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奋勇当先,召唤着群众们勇往直前。

她旁边一位群众的上衣、露出来的一角衬衣和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还可以隐约看到北塔楼上飘扬的一面共和国旗帜。

期待着自由的来临,既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

画面的主角是一个戴着弗里吉亚无边便帽的年轻女性,她即是克拉拉•莱辛,又象征着自由女神。

画中她穿着一件黄色的连衣裙,腰部系着一条腰带,连衣裙滑到了乳房的下边,袒露出双乳。

她的右手高高举起,手中握着的是一面红色、白色、蓝色三色相间的三色旗。

她左手拿着的是一把带刺刀步兵枪。

可以看出的是有两名青年自发的参加了战斗:在画面最左边的青年手中紧握着圆石,戴着一顶轻便的步兵帽;右方是一个戴着一顶黑色天鹅绒贝雷帽持着双枪的少年,肩膀上挂着一个大尺寸的弹药盒,他的右脚向前急速奔跑,一只手举在空中挥舞着骑兵手枪。

左翼人物中最左侧的战士戴着一顶配有白色勋章和红色自由丝带的贝雷帽,手中握着一把步兵配剑,他穿着工厂工人的工作裙和水手裤,腰间用一条绍莱手帕固定着手枪。

在他的傍边是一位戴着大礼帽的资产阶级或者时尚的都市人,戴黑色卷边圆礼帽,身穿白色衬衫与扣紧的黑色夹克,系有黑色领结,手中握着一把双管猎枪。

想象与现实的研究——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想象与现实的研究——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2018·08《自由引导人民》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巨匠德拉克洛瓦创作的一幅经典油画作品,也是现代法国的一种独特的象征和文化,曾经出现在法国的钱币和邮票上。

《自由引导人民》的基本结构为一个三角形,从画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象丰富、充满激情。

德拉克洛瓦把法兰西共和国国旗的三个颜色作为《自由引导人民》的主色,象征自由。

作品主要表现人民进行革命的力量,人民渴望重建民族自尊心,也表现出了人民对未来的期盼。

《自由引导人民》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想象和现实相结合,而且结合的非常完美。

本文主要针对《自由引导人民》的想象与现实进行分析。

一、《自由引导人民》创作的时代背景德拉克洛瓦1798年出生在沙朗通圣莫里斯,当时德拉克洛瓦的家族非常显赫,其父亲任职拿破仑的外交部部长,其兄弟南征北战立下了很多的功劳。

《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洛瓦在1830年创作的,其取材于法国的七月革命,其又名为《1830年7月28日》。

在1830年7月26日,查理十世想要加强对人民的限制,解散了议会,于是在7月27日-7月29日,巴黎人民在街头起义,发起了七月革命,和法国政府军队进行斗争,最后人民占领了王宫,法国历史上称之为“光荣的三天”。

在此次革命之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旗帜插在了巴黎圣母院附近的桥头上,后中弹身亡。

德拉克洛瓦虽然没有参与七月革命这次斗争,但他亲眼目睹了这真实且悲壮的场景,因此,创作了这幅传世名作《自由引导人们》作为永久的纪念。

二、德拉克洛瓦的创作心理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画家,并且也是法国七月革命以后,才华非常出众的人物,被人们称作是“浪漫主义的雄狮”。

德拉克洛瓦的作品都非常有魅力,他认为只有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才可以抓住事件最本质的精神,这是与学院派和古典主义观点相异之处。

德拉克洛瓦绘画的主要特征是对人物情感的深入刻画和大胆豪放的构图以及鲜明饱满的色彩。

《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罗瓦
• 伟大的革命总是催生不朽的艺术成就。德 伟大的革命总是催生不朽的艺术成就。 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就诞生在这战 火纷飞的光辉岁月里。 火纷飞的光辉岁月里。正如许多画评指出 自由引导人民》 的,“《自由引导人民》恐怕是西方绘画 中最家喻户晓的作品之一, 中最家喻户晓的作品之一,它的形象被制 成各种印刷品、邮票、钱币, 成各种印刷品、邮票、钱币,在世界各地 广为流传。有的时候因为太常见了, 广为流传。有的时候因为太常见了,我们 甚至反而模糊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甚至反而模糊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作品分析
画面的中心部位是一个头戴红色弗吉尼亚 画面的中心部位是一个头戴红色弗吉尼亚 帽身穿明黄色衣裙的少女, 帽身穿明黄色衣裙的少女,明黄色是少女 的颜色,红色弗吉尼亚帽则象征自由和解 的颜色, 是当年革命者喜爱的装束, 放,是当年革命者喜爱的装束,恩格斯曾 1889年巴黎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的会场上 年巴黎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的会场上, 在1889年巴黎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的会场上, 安放了一尊戴有红色弗吉尼亚帽的共和女 神塑像,以此为精神支柱。 神塑像,以此为精神支柱。少女一手高举着 三色旗,一手持着上了刺刀的步枪, 三色旗,一手持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侧头 召唤战友们跟进。 召唤战友们跟进。这个少女构成了画面的 中心,整个画面上所有的人物都追随着她, 中心,整个画面上所有的人物都追随着她, 就连在她的脚旁, 就连在她的脚旁,一个也同样头戴红色弗 吉尼亚帽的战士,尽管已倒地垂死, 吉尼亚帽的战士,尽管已倒地垂死,仍挣 扎着撑起上半身,仰望着自由的旗帜。 扎着撑起上半身,仰望着自由的旗帜。
《自由引导人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罗瓦 ——德拉克罗瓦

欧仁·德拉克罗瓦名画《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欧仁·德拉克罗瓦名画《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欧仁·德拉克罗瓦名画《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自由引导人民欧仁·德拉克罗瓦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自由引导人民》(法语: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一幅由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油画作品。

该画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会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于1874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战场,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为主体,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高擎着三色旗,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前进。

画面气势磅礡,色调炽烈,用笔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生动、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生动活跃,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这幅画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

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此画作者欧仁·德拉克罗瓦(1798年-1863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他的儿童时代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里,并且受过多方面的良好教育。

他曾师从法国著名古典主义画家学画,崇尚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经常到卢浮宫临摹鲁本斯等大师的作品。

自由引导人民解读

自由引导人民解读

自由引导人民的解读画面采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

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国三色国旗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

这女孩个处在画面最高点,有统治和掌控着其他人的感觉。

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

周围硝烟弥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

帽子她带了一顶红帽子,叫弗吉尼亚帽。

这是自由的象征,因为在希腊和罗马被解放的奴隶都带这款帽子,请看下图,图像字典(Cesare Ripe,iconologia, 1603)中,自由的拟人化形象,她的左手就手持这样的一款帽子。

自从法国大革命后,象征法国共和国的那名女子就常常带着这么一顶红帽子。

赤脚我认为,至少直到画家的这个年代,一般光脚的都会给人一个暗示,想会不会是神。

举个例子,当年奥古斯汀的雕像,为了神化他的形象就使了这招。

裸胸重点来了!她裸了,在西方艺术里,裸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希腊古典时期的各种雕像所呈现的神的形象。

神不一定裸,但是裸的大多都是神。

因为我没看过希腊的每一尊雕像,所以不敢说绝对。

请注意,自由女神与维纳斯身体整体线条的相似性。

所以裸,能给人有她是神的联想。

而且比帽子和赤脚更显眼。

可是,不裸就不能说是神了吗?先来看看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的各种,自由女神。

(由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立的第一共和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宣言,所以自由女神形象被不同的艺术家呈现。

)试比较上两图中自由女神的形象与《自由引导人民》画中的女子,就会发现,她身上有些细节与人印象里的女神还有上两幅画中的形象有出入。

比如,她的腋毛,脏脏的古铜色且不光滑的皮肤,还有那感觉晒伤的双颊,不那么温柔仁慈的面部表情,和强壮的体魄。

一般西方艺术中,由于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一般神都被赋予完美的外形,如陶瓷般的肌肤,丰腴且柔美的体态,给人以一种纯洁,柔美,仙的感觉,跟这里这个女子的似乎很不一样。

但是画家为什么要把她表现为强壮、威风凛凛、手持枪支、身上沾满尘土,像一个参加革命的战士一样呢?因为这样能体现出革命的特性,比如躁动,热情,通过斗争实现等。

自由女神引导人民

自由女神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是一幅由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油画作品之一。

该画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会展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于1874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以一个象征自由的女神形象为主体,她健康、有力,高擎三色旗,领导着革命者奋勇前进。

画面气势磅礴,色调炽烈,用笔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用暗色作为主题,再加上神与人的共同奋斗,给人一种模糊、神秘的感觉。

采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

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兰西旗帜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

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的人群的头部的横竖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场面宏伟,构图组织井然有序。

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

以一个象征自由的女形神象为主体,德拉克洛瓦的浪漫气质造就了这样一位袒胸露怀的女子形象,招呼着后方的人民,将神话中的自由女神与浴血奋战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长着希腊雕塑般的轮廓,穿着朴素古典的衣着,与周围身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

紧跟她前后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学生等。

她的右方是一个持着双枪的少年,急速向前奔跑,表现了为了自由全民参战的的情景,他象征少年英雄阿莱尔。

一名受了重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前景右侧有两名政府军的士兵倒毙在地上,左侧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

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

她的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显示出愤怒的神色。

人群上方则是阴霾的天空。

画家将他本人也画到作品里面,头戴高礼帽,身穿燕尾服,手中紧握长枪,大声疾呼,号召人民以伟大的过去为榜样,起来进行斗争,驱逐外国侵略者。

尽管革命遭受挫折,欧洲上空黑云滚滚,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自由终将到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

自由引导人民油画观后感

自由引导人民油画观后感

自由引导人民油画观后感
画面里的色彩啊,那是相当浓烈又充满力量感的。

你看那火红的色调,就像燃烧着的火焰,仿佛要从画里喷薄而出,把自由的热情直接传递到看画人的心里。

而且,人物的形象塑造得特别生动。

中间那位举着旗帜的女子,她的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又炽热,就好像是自由的化身,带领着人们勇往直前。

我当时就在想,画家是怎么做到把这种充满力量的动态感和神圣感融合到一个人物形象里的呢?这真的很神奇!
再看那些跟在后面的人,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和姿态。

有充满愤怒的,有勇往直前毫不畏惧的,也有带着伤痛却依然坚定的。

他们就像是从那个动荡的时代里直接走出来,站到了这幅画里。

这让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呐喊声,感受到他们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我就寻思着,在那个时候的人们,得有多大的勇气,才敢去追求自由啊?
不过呢,这幅画也有些地方让我觉得很神秘。

比如说画面的背景部分,那些硝烟弥漫的场景,看似杂乱无章,但又好像隐藏着很多故事。

我就感觉画家在那里藏了好多小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也许这就是伟大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吧,它总是能让你在看了一遍又一遍之后,还能发现新的东西。

我觉得这幅画不仅仅是一幅画,它更像是一部无声的史诗。

它把那段追求自由的历史,用色彩和线条记录了下来。

每次看它,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时候我会被那种热血沸腾的激情所感染,有时候又会陷入对历史和自由的深深思考。

你们看了这幅画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还没看过,真的推荐你们去好好欣赏一下!这绝对是一幅能让你心灵受到震撼的画作啊!。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一幅绘画作品,创作于
1830年,是法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代表之一。

这幅画描绘
了巴黎七月革命期间的场景,画中的自由女神手持法典,站在巴士底狱的废墟上,鼓舞着人民奋起反抗专制政府。

这幅画通过显示自由女神的姿态和表情来表达浪漫主义的情感。

自由女神身姿挺拔,手持法典,面容坚毅而充满鼓舞力量,犹如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

这种女神形象象征着希望和自由,寓意着人民对专制统治的反抗。

画面的构图和细节描绘都非常精细,显示了德拉克洛瓦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自由女神所处的废墟中,可见石块和砖瓦的残余,以及火焰的痕迹。

这些细节显示了巴士底狱被摧毁的场景,暗示着暴力和冲突。

人群中身穿各种衣饰的人物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暗示着革命是广泛而普遍的,不仅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

色彩运用是该作品的一大特点。

整幅画以较暗的色调为主,配合火焰的亮度,创造出一种战斗和紧张的氛围。

同时,德拉克洛瓦巧妙地使用了对比色,如红色的围巾和衣物在灰暗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提高了画面的层次感。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一幅具有浓厚浪漫主义情感的艺术作品。

通过描绘自由女神的形象和巴黎七月革命的场景,画家表达了对自由和正义的向往,以及对专制统治的反抗精神。

这幅画不仅是一幅艺术品,也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对人民斗争的赞歌。

《自由女神引导人民》解析

《自由女神引导人民》解析

《自由女神引导人民》解析拿旗执枪的女主人公是,克拉拉·莱辛。

《自由引导人民》(又名《1830年7月28日》)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杰出代表德拉克洛瓦的作品。

这幅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7月革命事件。

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

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

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

他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为推翻这个复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奋战,最后占领了王宫,查理十世逃亡英国。

《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所展示的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正是表现了巴黎市民英勇战斗的情景。

引导他们前进的是一个“自由女神”的形象,她一手拿枪,一手高举大革命时期的三色旗,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

紧跟她前后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学生等。

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

硝烟弥漫的背景中隐约出现巴黎圣母院教堂的轮廓。

整幅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法)德拉克罗瓦 1830年,油画,260×325厘米卢浮宫收藏。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

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

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

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

名画的故事:《自由引导人民》

名画的故事:《自由引导人民》

名画的故事:《自由引导人民》
名画的故事:《自由引导人民》
【名称】自由引导人民
【作者】德拉克罗瓦法国
【年代】1830年油画
【尺寸】260×325厘米
【馆藏】卢佛尔博物馆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领导人民》是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

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法国著名画家,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画“自由引导人民”鉴赏摘要: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创作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以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为背景,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战场,以一个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为主体,领导革命队伍前进,画面气势磅礴,色调炽烈,用笔奔放,感染力强。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热的色彩和充满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生动、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生动活泼,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这幅画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

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女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关键词:油画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法国大革命浪漫主义自由女神
正文:
背景: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浪漫主义的巨匠,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德拉克洛瓦出生于夏朗东·圣·莫里斯,他的父亲是一名高级官员,曾参加过法国大革命,后出任省长、外交部长和驻荷兰大使,母亲是一名著名的工艺师的女儿,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德拉克洛瓦影响较大。

德拉克洛瓦的少年时代是在马赛度过的,那里
充足的阳光的强烈的色彩,给予了这位画家天赋培养的养分。

向席里柯一样,德拉克洛瓦也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出现对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曾与席里科一起在法国著名画家比埃尔·凯拉的画室中学习绘画,最先接触的也是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熏陶。

由于德拉克洛瓦是一位非常激进的艺术家,因此他自愿跟随席里科一同学习和发展,逐渐也成为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追随者和倡导者,并在浪漫主义这条艺术道路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由于他喜好文学和音乐,与文艺界知名人士都有广泛的交往,因而他综合艺术素养很高,这有助于他在绘画上敢于突破前人的窠臼。

他的画作大多色彩饱满热烈,有强烈的音乐感,能表达出一种善意的美,这是这位艺术家最大的创作特色。

作为浪漫主义画家,他最善于运用色彩,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著名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

《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洛瓦1831年左右完成创作的。

这幅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7月革命事件。

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

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

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

这次起义不仅包括中下阶层的人们,而且还包括了很多贵族,他们自发地合力想要推翻查理十世的统治。

他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
为推翻这个复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奋战,最后占领了王宫,查理十世逃亡英国。

德拉克洛瓦也是革命中的一位激进分子,德拉克洛瓦本人并没有参加这次战斗,但由于巷战打得最激烈的地方距离他的工作室很近,因此目睹了许多真实、悲壮的场面,例如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而少年阿莱尔则勇敢地把这面三色旗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上,在中弹倒下前还杀死了一名国王的士兵。

于是他拿起画笔,创作了这幅名为《自由引导人民》的作品,想要以此来激励更多人觉醒起来革命。

鉴赏:
《自由引导人民》采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自由女神,构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

画面中央是一位身穿黄色连衣裙的胜利女神,她赤裸着上半身,左手拿着枪,右手高举着法兰西的三色旗,带领着革命者勇往直前,这幅画中的胜利女神抛弃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神圣形象,以一个现实生活中普通市民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中,虽然胜利女神褪去光环,但是她优雅、清纯而且坚强、勇敢的特征却依然存在。

她长着希腊雕塑般的轮廓,穿着朴素古典的衣服,与周围身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

同时胜利女神的出现也增加了人民革命的决心和信心,鼓舞了革命者反抗的士气。

画面中胜利女神的左侧紧跟着一个双手拿着枪的男孩,从他的装束可以看出是一个学生,但他也加入到了这次为自由而战的革命中,
令人心生敬佩。

在自由女神的右侧有一位穿着十分讲究的绅士,他手里拿着火枪,脸上的表情十分坚定,他身后有几位工人和人民,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显示出愤怒的神色。

他们手里挥舞着长剑,英勇无畏地随着胜利女神前进。

再后面则是一些影影绰绰的武器,可见当时革命的队伍已经不可小视了。

周围硝烟弥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

另外,在画面的最前端,还有一些已经牺牲的革命者,这几个牺牲者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表现出为革命牺牲是十分值得的事情,胜利女神的右脚边有一个似乎是受了伤的年轻人,他仰起头望着胜利女神,像是要将革命的胜利寄托在这位女英雄身上。

他的上衣、露出一角的衬衣、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象征着为法兰西的自由而奋斗!《自由引导人民》的画面中,无论是胜利女神还是跟在她身后的革命者们,抑或是躺在地上的牺牲者,都起到了激荡人心得作用,令人们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随之一起紧张起来。

德拉克洛瓦利用自己的想象,来阐释法兰西七月革命在当时人们心中的热度以及革命进行中的紧张形势,在赞扬革命者的同时也鼓励了更多的人为了自由而战斗。

因此,这幅画既是德拉克洛瓦的真情流露,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杰出作品。

价值:
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也极其紧凑,色调丰富炽烈,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1831年5月1日,《自由引导人民》在巴黎展出,引起轰动。

德国大诗人海涅为此特地写了赞美诗。

这幅画于
1831年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展出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

17年后,法国爆发了1848年二月革命,法国人民又要求把此画重新挂在卢森堡宫公展。

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当局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力,可见此画感染力之强大。

直到1874年才被送进卢浮宫。

现藏于卢浮宫。

《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最优秀最著名的画作之一。

其价值穿梭百年,对现代人民解放运动仍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自由,是破除束缚,解放天性,无论哪个时代的人民都在为自由而抗争,奋斗,自古至今的革命、起义,文艺复兴,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切为了自由,一切为了人民。

当有一个信仰或信念支撑着人们斗争时,即使有牺牲有苦难,也会前赴后继,坚定不移。

《自由引导人民》画作中无论是已经倒下的牺牲者,还是眼看战友牺牲的革命者,脸上都是坚定,决心和信心,没有丝毫犹豫和胆怯,毫不动摇,毫不退却,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灯塔,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上到国家与时代,下到个人与生活,无论是为争取自由,还是追求平等,无论是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还是争取优渥的物质生活,我们都该有一个目标,跟随着它引导的方向,为之不懈努力。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和平的年代,生活虽安稳,但古有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无法家佛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我们万万不可因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环境的安逸而放弃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为什么时隔半世纪,我们仍要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
城…”?为什么马克思、毛泽东时代已经远去,而我们仍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仍要坚持毛泽东思想毫不动摇?为什么长征早已胜利,而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仍要贯彻学习长征精神?我们解放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责任还没有完成,在社会的角落,仍有人民生活在不公平、不平等的水深火热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经济条件仍有待提高。

青少年强,则国强。

所以我们仍需要坚定不移地跟随共产党的领导,以为建设更强大的中国为己任,学习科学文化精神,以技术,以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法兰西美术——理性与浪漫》主编:谭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