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教程 第三版课件)
③受传者个性
a.“自信心假说”(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 高低关系密切,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 反之亦然); b.个人信息行为的特性(求知欲、性格和习 惯)。
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休眠效果”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①“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 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 材料之中”
②“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③(以传播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
a.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 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获得 的系统知识。 b.基本观点: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 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其实行社会制衡, 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c.评价:避免“常识理论”的直观性与零碎性, 与“现场理论”的业务主义、商业主义倾向保 持了距离。
4、传播效果的类型
③长期的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 效果,知识的传播,推广和普及等); 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 持久的传播活动产生的综合或客观效果,个人 社会化、媒介的社会控制、媒介与社会变革)。
5、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
英国学者D.麦奎尔: ① “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 传媒的直接体验形成的观点和看法; ②“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所持,包括 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 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 范;
前者指摆事实讲道理,后者指营造气氛或使用 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感染对方。H.H.哈特曼等, “诉诸感情”的说服效果略好于“诉诸理性”, 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文化水平不同, 其行动受理性和感性的支配程度有差异。无论 哪种方法,正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并充分了解说 服的对象,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认知层面:关注、记忆、知识、认识
态度层面:观念、爱憎、立场 行为层面:支持、反对、行动
这三个层面是一个逐步深化、层层累积的社会过程,
它既适用于具体的微观层面,也适用于宏观的社会 层面。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和研究课题
(一)、传播效果的类型
1、短期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 反应”。前者是信息在个人身上引起的认知、态度、和行 动变化。后者是媒介为特定目的进行的宣传活动,如政治 动员、社会募捐等。
2、短期非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反应和集合反应。
前者是个人接触信息后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 关
系的模仿和学习行为。后者指许多人在同一信息的刺激
和 影响下发生的集合行为。如物价上涨引起的抢购风、重
大
事件报道引起的社会恐慌。
3、长期预期效果
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
与传播者意图相符合的累积效果。 4、长期非预期效果
一、大众传播效果的概念
•
传播效果: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 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 这就意味着产生了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迄今为止,传播理论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效果问题展开。
•
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 从微观角度来解释,是指信息传播行为在受传者 身上引起了(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通常以传播者的目的是否达到为判断是否产生效果的标准。 2、 从宏观角度来解释,是指信息传播活动对受众和整 个社会产生的所有效果的总和,这种传播效果可能表现为一 种长期、潜在的综合效果。
•
“我们可以肯定这种效果一直在发生,但我们不能看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意味着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构成对效果产生的微观分析过程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和结果是有意还是无意、直接还是间接.构成对传播效果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认知:作用于人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变化②心理和态度:作用于人们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变化③行动: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从认知、态度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2、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①环境认知效果,也叫视野制约效果.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X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X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X和价值③社会行为示X效果: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X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二、传播效果的类型与课题从时间上考虑,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传播者意图关联上,可以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的性质看,分为积极〔正〕效果、消极〔负〕效果、逆反效果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就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40年代至60年代末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1、产生原因:①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大众报刊飞速普与,大众传媒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渗透到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敬畏心理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③本能心理学盛行,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④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成为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和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2、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3、一句话说"子弹论〞:德弗勒指出,"子弹论〞以本能的"刺激-反应〞论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为基础,再加上"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其结果也就必然会得出大众成员可以被媒介所"左右〞的结论.4、评价:"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选择和使用能力.二、"传播流〞研究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末〕〔一〕重要特点: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二〕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三〕"传播流〞研究1、定义: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由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2、代表性研究成果: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4〕、卡茨《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创新与普与》〔1962〕、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1960〕传播流三部曲:一、《人民的选择》1、《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研究报告,又称"伊里调查〞.2、通过对全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他们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所谓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IPP:政治既有倾向指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2)"选择性〞接触假说IPP指数进一步说明,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媒介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的对待任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哪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在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4)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研究人员把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分为"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五种.①强化: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②结晶:使原来意向未名、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③改变: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3、意义:《人民的选择》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大胆推论,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个人影响》〔1955〕1、《个人影响》是《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其目的是为了验证《人民的选择》提出的各种假说在政治选举以外的领域是否适用2、观点:美籍以色列传播学家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对购物、流行、时事等领域进行多次调查,发现既有倾向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现象,在这些领域也是广泛存在的.》《个人影响》一书汇总了这些结论3、重要贡献:提出了"中介〞概念.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①选择性接触机制: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很难产生效果②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③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④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既有的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三、《创新与普与》〔1962〕1、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新农药、新良种等〕的采纳和普与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调查报告《创新与普与》.2、这项研究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中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两级传播的概念做了重要补充和修正.根据新事物普与过程调查的结果,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①作为信息传递的"信息流〞,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②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与过程的"影响流〞,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这样,罗杰斯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成为了"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评价:"传播流〞三部曲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间存在众多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强调"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揭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1960〕1、"五项一般定理〞: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它只不过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中,大众传播也不是唯一作用因素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信源性质、内容的组织〕以与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四)"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1、定义:"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纯效果〞.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夫兰等人接受美国陆军部委托,在军队里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这是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效果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3、意义:否定"魔弹论〞的有力证据;霍夫兰等人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此后,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五)"使用与满足〞研究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1、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2、可信性效果: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二)"休眠〞效果1、定义: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之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霍夫兰称这种现象为"休眠效果〞2、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有上升趋势3、原因: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大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荐,人们对信源与内容的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发挥出来4、启发: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1)拉姆斯丁和贾尼斯根据实验结果,认为"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2)对"免疫〞效果进行过系统研究的还有麦奎尔.麦奎尔认为,人们有许多没有经过考验的信念,这些信念在遇到对立观念的挑战时往往是脆弱的,就像在无菌环境里成长的人体容易感染细菌一样.1、诉诸理性: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2、诉诸感情: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3、实验:①1936年,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等人利用德国议会选举的机会,设计两者号召选民支持社会党的宣传小册子进行派发的实验②美国二战期间关于"战时超额利税〞宣传的一项调查4、结论: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有些问题只能"诉诸理性〞〔如科学论争〕,有些问题"诉诸感情〞更有效〔如在紧急情况下"振臂一呼〞比慢节奏说理更有效〕;日常教育活动两者结合更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行动受理性和感情支配的程度也有明显差异(五)警钟效果〔恐惧诉求〕1、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或紧X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2、功效:①它对事物的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应对行动.3、危害: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产生负影响4、实验:20世纪50年代初期,贾尼斯,劝说中学生注意口腔卫生5、实验结果:①就"恐惧诉求〞所唤起的心理紧X而言,效果的大小与诉求的强弱顺序基本一致②从说服的最终目的——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和行动变化来看,轻度诉求最佳,中度次之,重度最次三、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一)传播对象的属性,包含: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②人际传播网络③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X④人格、性格特点⑤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这些属性都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感情、态度和看法,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二)意见领袖1、定义: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和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2、特征: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熟悉的人→了解、信赖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的"单一型〞<只在某个特定领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誉,只在特定领域扮演意见领袖〕和"综合型〞〔在传统社会和农村社会中,意见领袖一般以"综合型〞为主,如有名望的家族〕④意见领袖社交X围广,拥有较多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3、卡茨提出的测定意见领袖的三项指标:生活阅历、社交性、社会经济地位〔这些指标在不同的领域重要性不一样〕(三)群体归属和群体规X的影响考察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有两个基本视角:①作为现实社会关系网络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个人影响、由成员的多数意见产生的群体压力,都对个人的言行有制约作用②作为个人行为的精神依托的群体,即由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的内在化,统称为"群体规X〞(四)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1、可说服性:在传播学上,这种〞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称为个人的〞可说服性〞2、分类:①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个人在某些特定话题上易接受他人意见〕②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个人对理性、感情、恐惧等说服方式的接受度不同〕③一般可说服性:受个人性格合个性所规定的、对他人意见容易接受或排斥的倾向3、自信心假说:1)实验:1945年,贾尼斯采用临床实验法,以"社会不安感〞、"委屈求全倾向〞和"感情抑郁程度〞为自信心强弱指标,就自信心强弱与一般可说服性的关系进行了测试2)结果:对人际关系以与社会处境抱有较强不安感的人,做事委曲求全、尽可能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的人,以与情绪基调以忧伤、压抑为主的人,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可说服性3)结论:根据这个结果,贾尼斯认为,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密切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这一结论,被称为"自信心假说〞。
第11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11章传播效果研究1.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含义?答: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1)在狭义和微观方面看,它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
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2)从广义和和宏观方面看,传播效果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应先更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传播效果概念的上述双重含义,构成了这项研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前者主要研究具体传播过程的具体效果,后者主要研究综合的传播过程所带来的综合效果。
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尤以大众传媒的活动对社会的运行、变化和发展所产生的宏观效果为主要考察对象。
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答:(1)传播效果的层面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外部讯息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认知、态度层面上的这些变化外化为人们的言行而产生的行动上的变化。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①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
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
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视频讲解]1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构成了这项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3)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包括: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1)传播效果的类型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③长期的预期效果,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2)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①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②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③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④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⑤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3.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的考察,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加深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
“地位赋予”功能。
传播效果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
长期的预期效果。
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等。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每一个具体传播过程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必须研究几个方面的课题: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文本分析是基本方法。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英国,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常识理论。
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员所持的观点。
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社会科学理论。
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关系出发,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影响对象包括:1、影响公众,推动社会舆论监督;2、影响媒介工作者,增强社会责任感;3、影响传播的立法、司法和行政。
《2024年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范文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篇一一、引言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其效果研究一直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回顾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发展,探讨其理论演进和实践应用,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早期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20世纪初至中期,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主要关注传播媒介的“魔弹论”影响。
这一时期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左右受众的观念和行为。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对这一观点产生质疑。
三、传播效果的理论演进1. 有限效果论:随着实证研究的开展,研究者们发现大众传播的效果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强大和直接。
他们开始认识到,传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受众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的制约。
这一阶段被称为“有限效果论”,对后续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强大效果论与多元决定论:尽管有限效果论在学术界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仍有学者坚持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多元决定论逐渐兴起,强调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传播效果。
这两种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发展。
四、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实践应用1. 政治传播:在政治领域,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关注政治宣传、选举宣传等实践应用。
通过研究政治传播的效果,可以了解政治信息的传播机制、受众的认知和态度变化等。
2. 广告传播:在商业领域,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关注广告的传播效果。
通过研究广告的创意、媒介选择、受众反应等因素,可以了解广告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品牌认知。
3. 社会问题传播:在社会问题领域,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关注社会问题的传播机制和影响。
例如,通过研究媒体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报道和讨论,可以了解其对公众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五、当代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趋势与挑战1. 跨学科研究:当代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正逐渐走向跨学科发展,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
这种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传播效果的多种因素和机制。
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郭庆光版)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89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戈尔丁的四个类型;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效果的五方面课题P190三、传播效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三种理论: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P193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早期的核心观点P193;“子弹论”的错误P195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这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三个主要研究领域P195;“传播流”的概念P195(一)《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概括出来的五个理论假说P196(二)《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个人影响》的四个“中介因素”P197;罗杰斯的大众传播过程的两个方面(信息流、影响流)P197。
(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克拉帕的“五项一般定理”P198 (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有限效果论”在传播观与理论框架上的缺陷P200;70年代后出现的理论或假设的三个共同特点P200;宏观效果论与子弹论的不同P200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两个要素P201;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P202(二)“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内容P203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种方法的各自利弊P203;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传播对象属性的关系P204(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免疫效果”的内容P205(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一般结论P206(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对哪种方法更有效没有一致的原则P207 (五)“警钟效果”:贾尼斯的实验结果P208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一)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的概念P209;舆论领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P209;测定舆论领袖的三项指标P210(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考察群体对于个人影响的两个基本视角P210(三)传播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贾尼斯自信心假说P211这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是个重点!!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极其理论(子弹论,传播流和有限效果论,耶鲁研究的各种理论)第一节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弄清楚就行了。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大纲
大众传播是指信息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被传达到广大民众中去的过程,其中包括传递信息的内容、渠道和效果。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作为传播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关键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等角度,全面评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以便深入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一、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发展1.1 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早在20世纪初就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在此背景下,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也开始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1.2 《威尔斯报告》的发布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威尔斯(Paul Lazarsfeld)和斑克(Robert K. Merton)等人合作完成了著名的《威尔斯报告》,该报告系统地研究了大众传播效果对公众的影响,成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1.3 直播电视的普及20世纪50年代,随着直播电视的普及,大众传播效果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者们开始借助电视媒介,深入研究信息传播的效果和机制。
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关键理论2.1 《威尔斯报告》中提出的“两步流程理论”在《威尔斯报告》中,威尔斯和斑克提出了“两步流程理论”,即信息传播并非直接影响公众,而是通过意见领袖等中介的传播过程,进而影响公众。
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后续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2.2 传播学教父拉斯韦尔的“媒介成效理论”传播学教父拉斯韦尔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提出了“媒介成效理论”,即不同媒介对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不同,这一理论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2.3 社会认知理论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社会认知理论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理论通过分析个体从接收信息到产生行为的认知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内涵。
三、最新研究成果与我个人观点3.1 社交媒体对传统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也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效果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研《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上)
胡正荣《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上)一、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1.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1) 枪弹论①枪弹论(Bullet Theory),即子弹论(施拉姆,l971),也叫“皮下注射”论(伯罗,1950)或“刺激——反应”论(德弗勒,l970),是盛行于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关于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②枪弹论是有关媒介—受众关系的一种机械而简单的认识模式,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一样,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③代表性研究:宣传研究(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④这个理论框架支撑着大量有关受众与媒介效果的早期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a.潘恩基金会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
b.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给美国带来恐慌。
(2) 有限效果论)也可以叫做有限效果论(The Limited-Effecfs Theory“最小效果定律”,约瑟夫·克拉伯对大众传播的效果提出了五个普遍原则:a.通常而言,大众传播并不是对受众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而充分的因素,而是处于一系列中介因素及其影响之中,并通过它们而起作用。
b.在强化现有状况的时候,因为这些中介因素的存在,大众传播往往是一个辅助性力量,而不是唯一的动因。
c.在改变现有状况的时候,如果大众传播能够发挥功能,就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①中介因素不起作用,而媒介的效果是直接的;②中介因素(通常起加强作用)本身就是促进改变的。
d.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大众传播似乎能产生直接的后果,或是其自身直接产生了某种心理生理学的功能。
e.大众传播的效能大小,是并无定论的。
有限效果论中蕴含着个体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多级传播论、中介因素论、意见领袖论等许多理论。
对有限效果观点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性研究如下: a.二战中对美国士兵的劝服。
b.反对成见的漫画。
人们对讽刺漫画的看法是不同的,是根据他们本身的态度决定的。
《2024年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范文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篇一一、引言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是传播学领域内一项至关重要的研究议题。
它涉及对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在公众信息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的探讨。
本篇论文将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进行一番深入的考察,从早期研究开始,梳理至其发展至今的演变脉络。
二、早期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学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直接左右公众的观念和行为。
这一观点在早期的宣传和广告领域尤为盛行。
然而,这种观点并未考虑到受众的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因此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
三、中期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有限效果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魔弹论”的局限性。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挑战了这一理论。
例如,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揭示了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此后,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受众的选择性接受行为、意见领袖等因素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有限效果论”。
四、现代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多元互动论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现代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更加注重多元互动。
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关注媒体对个体的影响,还探讨了受众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也使得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向了更加复杂的双向甚至多向互动模式。
五、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演变及其影响从“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再到现代的多元互动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演变反映了人们对媒介作用认识的深化。
这一过程不仅拓宽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也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这些理论对传媒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传媒从业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思考框架和操作指南。
六、总结与展望总体来看,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
大众传播学的效果及理论研究
大众传播学的效果及理论研究作者:于晗来源:《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10期约瑟夫·克拉珀的《大众传播的效果》(2016年12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媒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中的一本重要专著,它整合了截至20世纪50年代的传播效果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项目和成果,强化了大众传播学的效果理论,在“有限效果模式”的理论思想下,以已经存在的媒介传播效果现象为基础,归纳和总结媒介的功能和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
具体来说,《大众传播的效果》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研究态度入手,深入地论述了媒介传播的说服、强化、微小改变等作用,并从传播的促成因素、传播情境、媒介素材、受众生理和心理特征等角度来综合讨论大众传播的效果。
一、有限效果理论的概述大众传播给整个时代、社会和每一个个体所带来的影响显然都是巨大的,但是这种影响具体有多大,在效果理论研究这一领域却仍然存在着争论。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媒介影响力,人们经历了一些反复的观点:“魔弹论”认为媒介影响力是巨大的,就像是埋在受众群里的炸弹,当媒介为了商业效益,而传播信息垃圾,充满暴力、色情和抑郁的时候,将会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简直就是“潜在的社会公害”;而“有限效果模式”则认为,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者、媒介和受众都有着自己的立场和责任,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而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媒介的传播效果要根据传者和受众的自我判断和信息获取方式来决定,它不存在绝对化的好与坏,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大众媒介传播会对受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让这种影响有一个更加积极的走向。
近年来,大众传播的媒介效果和媒介影响力再一次被重视,在大众传播更加繁荣的当下,人们发现当前大众传播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介信息,真真假假、好好坏坏以及藏在网线背后的有心人,信息和舆论泥沙俱下,无疑对特定的受众群产生了极其不良的思想导向。
笔者认为,魔弹论、有限效果论或者其他强化效果论,它们都是大众传播学效果中的一个侧面,大众媒介传播是一个信息科技客观发展的事实,它的影响力好坏往往取决于传者的态度和受众的选择,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对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的影响不管是大还是小都具有较大的群体差异性和文化差异性,要想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来促进区域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并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效果,则需要从传者和受者两个主体出发。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PPT共102页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谢谢!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2、短期非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反应和集合反应。
前者是个人接触信息后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 关
系的模仿和学习行为。后者指许多人在同一信息的刺激
和 影响下发生的集合行为。如物价上涨引起的抢购风、重
大
事件报道引起的社会恐慌。
3、长期预期效果
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
与传播者意图相符合的累积效果。 4、长期非预期效果
果。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 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常生的
长期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
即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在现代社会
中,不管传媒的“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 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 判断。
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 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活动的结果,更可能在加强 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原有态度的改变
3、“意见领袖”和“两极传播” 在调查中发现,影响人们做出决定时,有些对其
施加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
程作出推测:大众传播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 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
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加。
不管说一面理还是说两面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对象的性质,离开具体对象泛泛而谈没有意义。
四、“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一、议程设置概念的理解 大众传播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70年代,麦
库姆斯和肖发现,公众对社会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
判断与传媒报道存在高度对应的关系,传媒作为“大 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
1、 从微观角度来解释,是指信息传播行为在受传者 身上引起了(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通常以传播者的目的是否达到为判断是否产生效果的标准。 2、 从宏观角度来解释,是指信息传播活动对受众和整 个社会产生的所有效果的总和,这种传播效果可能表现为一 种长期、潜在的综合效果。
11: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
第二节 有限效果论
3.在改变现有状况的时候,如果大众传播能够发挥功能,就必 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其一,中介因素不起作用,而媒介 的效果是直接的;其二,中介因素(通常起加强作用)本身就是 促进改变的。 4.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大众传播似乎能产生直接的后果,或 是其自身直接产生了某种心理生理学的功能。 5.大众传播的效能大小,是并无定论的。无论它是一种辅助 性力量,或是起直接效果的力量,都受到媒介自身、传播活动 本身,以及传播状况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中介因素包括选择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 记忆)、群体过程、群体规范和意见领袖。克拉伯认为,媒介 宣传的实现必须经过中介因素,由于传者难以对中介因素实施 控制,因此,预期效果不可能完全实现。
③所以人们对事件的参与(如媒介信息)方式是差不多 的。
④造成人们以相同的方式接受和理解媒介信息。
⑤媒介信息就像“子弹”一样击中每只眼睛和耳朵, 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直接、迅速、一致,因而也是
巨大的影响。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评价:魔弹论的错误之处在于:
①将传播效果绝对化。 ②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夸大 化。事实上,媒介并没有无所不能的威力,其传播效 果更多的是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 ③受众也不是毫无抵御能力的大众,他们能根据自 己的需要选择传播内容,并对之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 解释。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魔弹论
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 应论 20世纪40年代之前: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 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 己的态度和行为。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1.魔弹论形成的原因
①大众社会理论 ②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
③行为主义理论和弗洛伊德学说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摘要: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等许多学科,都对大众传播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在这些高度分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在人们大众对传播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一门专门研究通过印刷或电子媒介对许多人进行有目的地传递信息的科学——大众传播学应运而产生了。
大众传播学从大众本身出发进行多方面系统地研究,使我们对宣传过程的研究立体化,这必然有助于暴露宣传事物的内部潜在内容。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衡量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对信息、社会、娱乐、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Abstract:Many discipline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s, sociology, social psychology, journalism, mass communication,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the study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people the public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social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these highly differentiated disciplines theory on the basis of a special study for many people through print or electronic media destination for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Mass media science learns to be shipped and produced. Mass media science from the public itself, starting many systematic studies, we study three-dimensional promotional process; this will inevitably contribute to the potential internal exposure to promotional things. The mass media as a gauge to measure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in people's live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ves of people close together, and change every aspect of people's lives at an unprecedented intensity; the mass media the spread of information, social, recreation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other aspects have brought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效果Key word: Mass communication Medium Effect引言:从人类社会诞生伊始,传播行为就相伴而生,古老的传播方式也许原始且效果甚微,但却不能否认它的价值,群居动物有哨兵这一职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致媒介对社会的
影响力很大。
•
对“魔弹论” 的评价 这一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
论,未经过严密科学调查验证。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
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 这一理论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
传播效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
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 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活动的结果,更可能在加强 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原有态度的改变
3、“意见领袖”和“两极传播” 在调查中发现,影响人们做出决定时,有些对其
施加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
程作出推测:大众传播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 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
2、短期非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反应和集合反应。
前者是个人接触信息后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 关
系的模仿和学习行为。后者指许多人在同一信息的刺激
和 影响下发生的集合行为。如物价上涨引起的抢购风、重
大
事件报道引起的社会恐慌。
3、长期预期效果
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
与传播者意图相符合的累积效果。 4、长期非预期效果
包含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此
机制说明受众对某些传播内容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 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
2、媒介本身的特性 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不同 3、讯息内容 包括语言和表达方式等,其方法不同会产生不
同的心理反应
4、受众本身的性质 受众既有的思想、立场、社会关系、尤其是意
《人民的选择》提出了对后来传播效果研究有重大 影响的一系列假设:
1、政治既有倾向
指人们在接触媒体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拉氏认 为,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制定、这种决策性质并不
取于一时的政治宣传,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
治立场和态度,这被称为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
受众不是不加区别的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
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
效果或客观结果,例如传播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传播对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的影响。
(二)、传播效果的研究课题
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三、 传播效果的主要研究成果
1、 从微观角度来解释,是指信息传播行为在受传者 身上引起了(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通常以传播者的目的是否达到为判断是否产生效果的标准。 2、 从宏观角度来解释,是指信息传播活动对受众和整 个社会产生的所有效果的总和,这种传播效果可能表现为一 种长期、潜在的综合效果。
•
“我们可以肯定这种效果一直在发生,但我们不能看
一、“魔弹论”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 刊、电影、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 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 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 弹式”的威力,能左右受众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 支配受众的行为。
• “魔弹论” 产生的理论背景 理论基础为当时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 论。 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 一样,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 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 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上
媒介效果的一个足够的原因,只是在协调各种因素方
面起作用。
•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研究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的
《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等书,提出了“两级传
播”和“意见领袖”的观点;霍夫兰的说服效果研究表 明了传播在改变态度上的效果;罗杰斯的“N级传播”研 究;约瑟夫·克拉珀1960年在《大众传播的效力》的著 作中对效果研究作了总结,指出了大众传播产生效果通 常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发生作用。
大众传播---- 意见领袖---- 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A、强化: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认为 其为主要效果。 B、结晶: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的态度明 确起来的效果 C、改变:受众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 效果,不是主要效果。 D、小变化
E、无变化
卡兹《个人影响》提出制约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1、选择性接触机制
公司
徽标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
一、大众传播效果的概念
•
传播效果: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 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 这就意味着产生了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迄今为止,传播理论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效果问题展开。
•
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见领袖的态度,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有重要的制
到它或者不能预见它的总体后果,不能确定事件的发生有
多少归因于媒介。许多效果没有任何综合的模式可以加以 说明,媒介不大可能是这些效果唯一的或充分的原因,而
且它的相对促成作用也很难加以评估。”
(英、麦奎尔,2001)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
认知层面:关注、记忆、知识、认识
态度层面:观念、爱憎、立场 行为层面:支持、反对、行动
这三个层面是一个逐步深化、层层累积的社会过程,
它既适用于具体的微观层面,也适用于宏观的社会 层面。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和研究课题
(一)、传播效果的类型
1、短期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 反应”。前者是信息在个人身上引起的认知、态度、和行 动变化。后者是媒介为特定目的进行的宣传活动,如政治 动员、社会募捐等。
态、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能把传播 效果放到"真空"中去考察。
二、有限效果论
美国传播学者通过对政治选举和商业活动进行大
量的实证调查研究,推翻了早年的“魔弹论“的观点, 发现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
播的影响力;而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或削弱受众的
原有立场,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 其代表学者克拉帕认为:大众传播不是通常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