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2818209d01f69e3142329409.png)
分析未来意义、分析内容结构、分析内容特点。
一、教学理论
3、当代主要的教学流派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马斯洛
罗杰斯
一、教学理论
3、当代主要的教学流派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观点:
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更应该关注 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人性的培育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 民主的关系。
循序渐进 原则
因材施教 原则
方向性 原则
教学原则
伦理性 原则
二、教学要素、过程及其规律
3、教学原则
方向性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伦理性
方向性原则: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选择教 学内容,分析和理解教学内容,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 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
第八章 教学
目录
一 二 三 四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一节 教学概述
教学的基本内 涵
教学的主要作 用
教学的基本任 务
Basic connotation
Main role
Basic task
一、教学的基本内涵
1.教学的词源考察
✓最早将“教学”二字合在一起使用的文献 是《尚书·兑命》:“敩學半”。
✓唐 代 孔 颍 达 疏 : “ 上 字 为 教 者 , 音 敩 ( 音 xiào),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 己学之半也。” 说明当时的“教学”是 指通过教人而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 学,而是“学习”。
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组成的统一活动。也可以说,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 的过程。
最新河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讲学课件
![最新河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讲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e81ddb581b6bd97f19ead0.png)
优点:
教学效率较高 成本低 通用性强
缺点:
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 被动;
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 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讲授法的适用范围
教学内容: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抽象程度 高、学习内容复杂的课程。
讲授对象:需要给予更多指导的学生和低年级 学生。
教师素质:知识丰富、了解学生心理特征与认 识水平,充满自信、思路清晰而又能驾驭语言 技巧的教师。
学分制的特点:
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 方向上得到发展;
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 较快地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 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 边缘学科的发展。
弊端: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以及出现 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自主性)。
三、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成。
1.备课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 和各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 容、结构、重点章节及个章节的重点、难点。 (备教材)
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资料,了解本学科、本专 业的最新动向。(备动态)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 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 去。(备学生)
自19世纪中叶,班级授课制成为欧洲各国学校 广泛采用。
在我国,清政府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 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第八章 教学工作(上)
![第八章 教学工作(上)](https://img.taocdn.com/s3/m/1dcefac45fbfc77da269b126.png)
(五)循序渐进原则
• 教学依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 的顺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 要求:1、处理好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认 识能力的发展顺序和认识顺序之间的关系。 • 2、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 3、各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进行,注意培养 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
(三)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本 质的认识
• ★认识发展说。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逐步形 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的共产主义 道德品质的过程。 • ★双边活动说。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忽视 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 识水平同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 成与发展
• 1、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 阶段理论。席勒(Ziller)把明了分为二组成分 分 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赖因 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 (Rein)演变为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为预备( 为预备 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 )、联系 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 应用的 “五段教学法”。后人称之为传统教育或 五段教学法” 应用 传统教学。 • 2、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 困难 • 3、凯洛夫 凯洛夫提出“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 凯洛夫 关系或联系,形成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 六个环节。
思考题
• 1、什么是教学?学校工作为什么要以 教学为主? • 2、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 4、我国中小学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 则? • 5、教学中怎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 智力? • 6、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是怎样?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a670aca4b35eefdc9d333a0.png)
教课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色):( 一 )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联合( 间接性规律 )(联合教课原则2、理论联系本质原则)(1)现代教育理论倡议,教师在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本质,坚持理论联系本质的教课原则,在教课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教授为基础,以本质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
(2)在教课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教授为基础,是由于借助理论知识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教师把人类长久累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组织,加以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引学生学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把学生的认识提升到现代化的水平。
所以教师的教课活动应当以理论知识的教授为基础。
(3)在教课活动中,以本质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是由于经过本质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经过本质操作能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本质问题的能力。
(4)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一致的规律,要防备两种偏向:一种是过分重申书籍知识的教授和学习,忽视指引学生经过该实践活动、亲自参加、独立研究去累积经验、获取知识的偏向;一种是只重申学生经过自己研究去发现、累积知识,忽视书籍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解。
应当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联合起来。
(5)在教课活动中,我们应当将理论与本质有机地联合起来,正确办理好理论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用理论联系本质的教课原则统率我们的教课。
详细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①重视书籍知识的教课,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联系本质;②重视指引学生经过本质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增添教课的实践环节,逐渐培育与形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本质问题的能力。
④正确办理知识教课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增补必需的综合实践教材。
( 二 )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一致( 双边性规律 )1、正确办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课理念倡议教课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足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你怎么理解这样的教课理念你怎么对待这样的教课思想( 1)现代教课理念倡议教课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足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一致的教课规律。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508149d51e79b8968022687.png)
18
第十章
教学(下)
10
第十一章
德育
8
合计:72学时
大纲内容
第一章教育学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产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与改革,难点是义务教育问题。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体制改革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劳动特点,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刻地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认识,使学生懂得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及完善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重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使基础理论紧密结合中学教育实际,尤其是注重对当前中学教育中的热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将创新教育思想渗透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从而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保障。
(五)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认识能力,并注重锻炼、激发学生的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工作基本环节,难点是教学评价
第一节教师工作基本环节
一、教师工作基本环节概述
二、教师工作基本环节的内涵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第三节教学评价
第十一章德育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德育工作的意义,明确德育的任务内容,增强德育的责任感。其次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育人的能力。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eeaa7532852458fb770b56fe.png)
第八章 教学
校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 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 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赞可夫教育思想
1、“一般发展”的含义 赞科夫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
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 的智力,而且发展感情、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 2、赞科夫明确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他说:“教 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进程是‘果’。”“发展的过程的 特点,除外部的决定性的影响外,还有内部的制约性。”因此,学 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这个外因与学生自我运动的内因相互作用 的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是关键,是重点。要形成学生学习的 内部诱因,必须从培养他们的精神需要入手。为此,他提出了著名 的五大教学原则。
(2)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主张应加快教学进度,尽量以新的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 旺盛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他认为学习在原材料上踏步不前, 必然浪费学生许多宝贵时间,大大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指 出,新旧教材在内容上是互相包含的,学习新教材也就同时复习了 旧教材。其实,有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需要当时记得很熟,尔后可 以在“无意记忆”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但是,“高速度”并非单纯 为了节约时间,其实质在于扩大知识的广度。
(二)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赞科夫(1901-1977)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教 育科学院博士。赞科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开始教育研 究。从1950年起侧重研究普通教育学,1956年曾与凯洛夫一起 主篇《教育学》。在1957年至1977年间,组织领导以“教育与 发展的关系”为课题的大规模的实验。先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 作150余种,《其中和教师的谈》话、《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 验》、《教学与发展》等书,对前苏联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都 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b74ed6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6c.png)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节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科、教材和教学对象,遵循以下教学原则: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设计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创造具有学习乐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主动的探究欲望。
2.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个体特点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评价和个体化的学习辅导,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发展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3.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组织学习小组、进行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4.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教师应当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组织实验、模拟现实情境等方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引导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教师应当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际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正面引导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7.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教师应当创设一个积极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公正、公平的评价方式,积极鼓励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下)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下)](https://img.taocdn.com/s3/m/0cb8a1385727a5e9856a61fe.png)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进行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 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 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
工作。备课室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 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
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 行活动的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
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
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个学生 的接受能力。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
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 固定的班级,。
1、测验与目标
2、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 供答型试题又分为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
两种。 选答性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 组配式试题三种。
3、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 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
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 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 性程度。
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提出1862年清
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
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ff4814276c66137ee061951.png)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结合教学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
(2)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是因为借助理论知识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组织,加以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3)在教学活动中,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是因为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该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5)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辩证关系。
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统领我们的教学。
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综合实践教材。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你怎么理解这样的教学理念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教学思想(1)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第八章--第三节--教学原则
![第八章--第三节--教学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7758f59a87c24028905fc378.png)
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目标1、了解教学原则的定义和意义。
2、理解各个教学原则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学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正确遵守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教学原则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反映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还表明了教学原则合规律性。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
教学规律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目前我国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直观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依据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
儿童学习过程是间接的认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差距,甚至是陌生的。
人类认识事物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
直观性原则的意义是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讲,直观的手段有以下几种:1、实物直观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用于学习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
如生物学上学习心脏时,解剖家兔,医学解剖学,地理中的野外实习,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百闻不如一见。
我在教识字二第3课《菜园里》(一年级上册)时,事先在菜市场里买来了足够的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西红柿、卷心菜,分发在四个组的桌子上,让学生拿着观察,在读课文时读一句拿一种,充分认识各种蔬菜的特点。
实验的运用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为什么同时着地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单就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难听懂,于是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下找来了不同的铁球,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演示。
第八章-教学-第三节-第四节-教学原则讲课讲稿
![第八章-教学-第三节-第四节-教学原则讲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853339a8700abb68a982fb83.png)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 也指导学生的学,是对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的规范性要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的 区别——教学规律:本质的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必然
教学原则:可变的、主观能动的、必须的 联系——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遵循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基础
种鳍的作用。
(四)启发性原则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
积极思考与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 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摘自《教育观念的变革》
我们要站在“人”的高度来关注教育,关注儿童的真实需求,
把“人性”、“人情”、“人道”与“人文关怀”落实到具体的 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传授知识的量,更要关心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感受,善于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 一个整体体现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教育充满个性,充满人情。
上面所举的关于出生在正月里的这个例子,由于涉及的是生活上最熟悉 的事例,因而效果很好。
(三)直观性原则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
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 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生活即教学
教学即生活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 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第三节教学原则
![第三节教学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3866327cfc789eb172dc891.png)
“2岁学习汉、英、日三种语言,女儿竟得‘失语症’”据报道,一位 母亲平时用汉、英、日三种语言和女儿交流,但她对女儿的“吐字不清”没有采取任何 措施,结果女儿在与他人交流时会出现三种语言交混现象。上幼儿园后,她的这种说话方 式受到了同伴的嘲笑,继而她开始出现“失语”现象。最后,这位母亲把女儿失语的原因 归结为“多语言输入”,她认为“孩子年龄太小,但在大脑里输入了多种语言,因此就难 以 用一种纯粹的语言来表达了”,她认为自己是“拔苗助长”了。很明显,这两则案例都将 “多语言环境”视为导致儿童语言发展迟缓......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 一的原则
•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 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 来而提出的。 • 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学艺术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 实问题而提出的。 •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 “学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 • 基本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 活而不乱”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产婆术“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 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想说 又不知道怎么说。 启: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 助学生开启思路。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 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 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发: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 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 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 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 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 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 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 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 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 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 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西方教育学传统 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 德。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是教育家孔 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现代教学(初等教育)
![现代教学(初等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6a82d9dbe1e650e53ea9982.png)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有利于调整教学进度、教学策略等 的过程。
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乃是处于 一定环境影响下师生为实现一定 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 段为中介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本质)
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培养人的工 作过程,是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使学生获得 全面发展的工作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 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 会面发展的学习过程;从教与学统一的整体来 看,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 注意巩固的时间(及时、分布优于 集中、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 巩固的方式要多样化 3、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七、量力性原则
• 含义:P230 • 提出依据:防止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
生实际程度而提出来的。 • 贯彻要求:P230
八、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三)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 自尊自信,诚实勇敢等品质;
2、养成对他人的健康态度,能够想到他人、 理解他人,容纳他人,主要表现为对家 人、同学、教师的积极情感;
3、养成责任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对自己的行为和承诺负责,例如完成自 己的学习任务、自我服务劳动等。
• 第一,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 手段。
• 第二,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重要 环节。
三、现代教学的任务
(一)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培养各种基本能力 ▪ 一般能力,即智力,尤其是思维能力 ▪ 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 创造能力(发现矛盾、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假设、猜想、方案的创造性思维能 力;验证假设、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是学校为实现 教育目的所进行的工作途径之一,与课外活动、 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相并列;智育是社会主义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德、体、美、 劳并列。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9.第八章教学(上)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9.第八章教学(上)](https://img.taocdn.com/s3/m/e409846b25c52cc58bd6be73.png)
第八章教学(上)本章重点1、什么是教学?2、教学的本质是什么?3、什么是教学模式?4、什么是启发性原则?5、贯彻系统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6、什么是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7、如何实施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原则?9、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包括哪些内容?10、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1、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12、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改革方向?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意义1、教学的含义。
〔p251〕(名解,单选)*2、教学工作的地位:基本途径、中心。
〔p251〕(单选)二、教学的任务我国传统上对教学任务的表述:“双基”、能力、思想品质。
〔p252〕(多选)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一、教学活动的本质――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p257〕(简答2004.4,单选)*1、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决定性特征(单选)教学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否真正接受了教师的影响。
2、是间接的认识过程(多选)•从认识对象上看,主要是现成的、前人的认识成果;•从认识方式上看,主要是通过读书、听讲、观察等方式3、是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中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学习主体,仅依靠自身力量是无法充分完成庞大的教学任务的。
所以必须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认识过程。
4、是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在认识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各种知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也在经历发展变化。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二、教学模式1、含义〔p261〕(名解2003.10、2004.1、2005.10、2007.10,单选)*根据理论、基于实践、整合成分、固定典型2、一般分类:〔p261-264〕(单、多选,注意流程图)(1)师生授-学书本知识模式:•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前苏联: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2)教师辅导学生从做中学模式:•设计教学法: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折中模式:•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设、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解释个别-解释类或属-掌握规律-获得理解3、乔伊斯和韦尔提出四大类25种教学模式〔p263-264〕(多选)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p266-268〕(1)陶行知的“接知如接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目标1、了解教学原则的定义和意义。
2、理解各个教学原则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学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正确遵守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教学原则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反映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还表明了教学原则合规律性。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
教学规律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目前我国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直观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依据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
儿童学习过程是间接的认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差距,甚至是陌生的。
人类认识事物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
直观性原则的意义是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讲,直观的手段有以下几种:1、实物直观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用于学习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
如生物学上学习心脏时,解剖家兔,医学解剖学,地理中的野外实习,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百闻不如一见。
我在教识字二第3课《菜园里》(一年级上册)时,事先在菜市场里买来了足够的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西红柿、卷心菜,分发在四个组的桌子上,让学生拿着观察,在读课文时读一句拿一种,充分认识各种蔬菜的特点。
实验的运用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为什么同时着地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单就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难听懂,于是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下找来了不同的铁球,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演示。
事实胜于雄辩,留在学生们记忆里的可能不是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那清脆的“咣、咣”声。
2、模像直观实物直观虽然真实,但往往不能直接拿进课堂,利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
如各种教学仪器、模型等,多媒体课件等。
地球仪,人体模型,锥体、棱柱等数学模型。
3、语言直观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效果。
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最为便利经济的一种直观手段。
如利用盆的形状来描述“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平原”的认识,描述“准平原化”和“梯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形容草原景观。
“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元。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黄土高原印象,非洲印象。
《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第40页。
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视年级、学科、学习内容不同而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
不要为直观而直观。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认识。
由直观上升到理论高度。
引导鼓励学生深入观察,启发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
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
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
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 、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
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
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
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
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
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
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
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
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
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
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
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启发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有领导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
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应注意以下问题:1、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活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画苹果看三国老师的教学观中国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
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
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
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么画的。
"--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里拿一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我可以拿到大家面前,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是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苹果,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
"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
"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
"--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象梨,第二次画得就有点象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
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
"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另外,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
"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已的本子上画上苹果。
"--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可能画得象南瓜,第二次可能象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讨论:三国老师的教育理念。
中国老师: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注重预设和控制,强调"教"的过程,关注学习结果,凸现的是接受性学习,封闭性学习,抽象学习,外部操作学习,看不出内部操作过程。
日本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较为开放,关注知识的情景性,凸现的是观察学习,自主学习,有明显的内部操作过程。
美国老师: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关注个体,张扬个性,注重真实的学习情景创设,课堂氛围民主、开放,凸现的是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学习,活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内部言语操作过程非常鲜明,不关注学习结果。
同样是画苹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三个小小的课程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厚、迥异的课程文化,不同的课程故事塑造着本质迥然的国民性格。
中国千人一面的教育,"工业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创造的天性;而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才是激活人的创造潜能的真正的创新教育。
中国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我在讲《小灯泡亮了》一课时,有电池、导线、开关、灯泡若干(电流实验盒),上课时,把学生领进了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给他们30分钟的时间,看谁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在这30分钟里,我只是巡视,看学生的表现,刚开始大部分学生不敢动手,在窃窃私语,我就督促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就开始了。
在20分钟的时候,还是没有一个灯泡亮起来,学生们有的只是在连接导线。
有的把导线接到电池的正负极上;有的把导线接到开关的两端;有的把导线接到灯座的两端;也有的把各部件连在一起。
虽然接法多种多样,可是灯泡就是没有亮。
这时就有不少的学生问我怎么办?看到学生有了求知欲望,发现了学习中的问题,并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说还有10分钟的时间呢,大家不妨认真看一看书,看书上怎么讲的?学生们都打开书看,然后我就把刚才学生连接的仪器收到演示台上备用。
学生们又开始动手,按书上的连接方法进行连接,结果很让大家吃惊,学生们都成功了:小灯泡真的亮了。
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老师接着再讲为什么学生们自己接的灯不亮的原因。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即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可以减少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这里所说的“序”,除了指知识技能的内在联系之序外,还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之序、智力发展之序,它们是一个和谐统一体。
朱熹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序,而不可说等。
”又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
”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①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复习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因为在“新”与“故”知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必须的逻辑联系,两者组成了连续的、不间断的知识序列。
让学生参与“温故”,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够自动地“知新”。
例如,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计算长方形面积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又如学习“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它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