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重仪课程设计资料
电子体重秤课程设计
电子体重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体重秤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分析电子体重秤的电路原理和传感器应用。
3. 学生了解电子体重秤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其在健康监测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操作电子体重秤,进行简单的体重测量。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并解决电子体重秤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电子体重秤的使用方法和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体重秤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增强对科技创新的信心。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及应用领域的一节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对电子技术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子体重秤的原理与结构- 介绍电子体重秤的工作原理,包括传感器、A/D转换器等组成部分。
- 分析电子体重秤的电路原理,理解其测量体重的基本过程。
2. 电子体重秤的使用与操作- 讲解电子体重秤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校准、测量、读取数据等。
- 学生动手操作电子体重秤,体验实际测量过程。
3. 电子体重秤的维护与故障排除- 介绍电子体重秤的日常维护方法,确保其准确性和使用寿命。
- 分析常见故障原因,学会简单的故障排除方法。
4. 电子体重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探讨电子体重秤在健康监测、运动健身等领域的应用。
电子秤设计的课程设计
电子秤设计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秤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组成部分及功能。
2. 使学生掌握电子秤设计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如力的作用、杠杆原理等。
3. 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秤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生活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电子秤的设计原理。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组装和调试简单的电子秤模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电子秤设计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产品,认识到科技发展对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断优化电子秤设计方案。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实践类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和尝试。
3.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知识层面:掌握电子秤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技能层面:能够独立组装和调试简单的电子秤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关注生活科技发展,具备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秤概述- 了解电子秤的发展历程、分类及特点。
- 熟悉电子秤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电子秤工作原理- 学习力的作用、杠杆原理等基础物理知识。
- 掌握电子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转换过程。
3. 电子秤的组成与结构- 认识电子秤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传感器、显示屏、按键等。
- 了解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4. 电子秤设计实践- 学习如何设计简单的电子秤模型,包括电路图绘制、元件选择等。
- 掌握组装和调试电子秤模型的技巧。
称重系统的课程设计
称重系统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称重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质量、重力和测量等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称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称重系统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秤、台秤等日常称重设备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称重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使用称重设备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热情。
2. 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认识到精确测量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科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掌握称重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质量、重力、测量、称重系统原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物理量的测量2. 称重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及其应用3. 电子秤、台秤等日常称重设备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力学测量仪器4. 实际称重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力学问题分析与解决5. 动手实践:使用称重设备进行物体质量测量。
- 教材章节:第五章 实验与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基本概念学习,介绍质量、重力、测量及称重系统原理。
第二课时:学习称重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第三课时:讲解电子秤、台秤等日常称重设备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第四课时:分析实际称重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第五课时:动手实践,分组进行物体质量测量实验。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课程目标,有序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掌握称重系统的相关知识。
电子称重仪课程设计
电子称重仪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称重仪的基本原理,掌握其操作步骤。
2. 学生能掌握电子称重仪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了解其重要性。
3. 学生能掌握电子称重仪的计量单位及其转换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正确使用电子称重仪进行称重操作,并准确读取数据。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解决与电子称重仪相关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运用电子称重仪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培养对电子称重仪的兴趣,认识到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2.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增强合作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电子称重仪,激发探索科学、创新实践的欲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用技术类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子称重仪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需注重引导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操作实践,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称重仪的原理与结构:介绍电子称重仪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及其功能,使学生理解其内部构造和运作机制。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2. 电子称重仪的操作方法:详细讲解电子称重仪的开关机、校准、称重等操作步骤,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四节3. 电子称重仪的计量单位与换算:教授电子称重仪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五节4. 电子称重仪的应用实例:分析电子称重仪在生活、工业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其广泛用途。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六节5. 电子称重仪的维护与保养:介绍电子称重仪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法,培养学生爱护设备的意识。
便携电子秤的课程设计
便携电子秤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子秤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组成部分。
2. 学生能够了解便携电子秤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其重要性。
3. 学生掌握便携电子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其量程和精度。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便携电子秤的电路原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便携电子秤,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对便携电子秤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护,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探索便携电子秤的过程中,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创新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便携电子秤的设计原理,认识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物理和科学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便携电子秤的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秤的基本原理与组成部分- 介绍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如传感器、放大电路、A/D转换等。
- 分析电子秤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 便携电子秤的应用与重要性- 讲解便携电子秤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购物、实验室等。
- 强调便携电子秤相较于传统秤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3. 便携电子秤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介绍便携电子秤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校准、测量等。
- 指出使用便携电子秤时的注意事项,如避免超载、防潮等。
4. 便携电子秤的制作与调试- 制定详细的制作步骤,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简易便携电子秤。
- 指导学生进行电路连接、调试和优化,确保电子秤的正常工作。
5. 故障排查与维护- 介绍便携电子秤常见的故障现象及其原因。
- 教授学生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护方法,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功能电子秤课程设计
多功能电子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电子秤的基本原理与结构;2. 学生能了解电子秤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3. 学生掌握电子秤的测量单位转换及精度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多功能电子秤,完成各种测量任务;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会分析电子秤测量数据,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子秤使用场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秤及物理量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分享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 学生认识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旨在通过多功能电子秤的学习,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生特点:针对中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特点,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秤原理与结构- 电子秤的工作原理- 电子秤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2. 电子秤的应用- 电子秤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电子秤在科技领域的应用3. 电子秤的使用与操作- 多功能电子秤的操作步骤- 电子秤的测量单位转换及精度处理4. 实践操作与数据分析- 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电子秤- 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 电子秤与创新设计- 鼓励学生思考电子秤的改进与创新- 学生设计电子秤使用场景,展示创意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电子秤原理与结构,电子秤的应用第二课时:电子秤的使用与操作,实践操作与数据分析第三课时:电子秤与创新设计,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教材章节及内容:第一章:电子技术基础- 第三节:传感器及其应用(电子秤原理与结构)第二章:电子测量技术- 第四节:电子秤及其应用(电子秤的使用与操作)第三章:实践与创新- 第二节:电子秤创新设计(电子秤与创新设计)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1. 讲授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电子秤的基本原理与结构,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易懂;-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电子秤的内部构造和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便捷式电子秤课程设计
便捷式电子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便捷式电子秤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结构组成。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电子秤知识,分析并解释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学生掌握电子秤的计量单位转换,能够进行基本的数值计算。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便捷式电子秤,进行物体的重量测量。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便捷式电子秤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增强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科学课程,结合电子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以直观易懂、实践操作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关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设的课程目标。
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秤概述- 电子秤的发展历程- 电子秤的分类及用途2. 便捷式电子秤的结构与原理- 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工作原理及测量方法3. 便捷式电子秤的使用与操作- 正确操作步骤- 常见故障排除4. 计量单位及换算- 常见计量单位及其关系- 电子秤的精度与误差分析5. 实践活动- 使用电子秤进行物体重量测量- 小组合作完成特定任务,如称重比较、数据记录等6. 案例分析- 分析电子秤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探讨电子秤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电子秤概述、结构与原理第二课时:便捷式电子秤的使用与操作、计量单位及换算第三课时:实践活动及案例分析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相关章节,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课程设计电子秤
课程设计电子秤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电子秤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电子秤的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习电子秤的测量原理,理解其测量精度和误差分析。
3. 了解电子秤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电子秤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操作电子秤,进行物体的质量测量。
2. 学会分析电子秤的测量数据,进行简单的误差判断和校正。
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电子秤的制作或模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秤及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电子秤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物理学科,涉及电子技术和实际操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 学生特点:学生为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3.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秤的基本原理:介绍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包括传感器、A/D转换器、显示屏等组成部分及功能。
- 教材章节:第五章“传感器”第二节“电子秤传感器”2. 电子秤的测量精度与误差分析:讲解电子秤的测量原理,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 教材章节:第六章“测量误差”第一节“误差分析”3. 电子秤的实际操作与应用:介绍电子秤的使用方法,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了解电子秤在生活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七章“电子秤的应用”第一节“电子秤的使用与维护”4. 电子秤制作或模拟实验:分组进行电子秤的制作或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教材章节:第八章“实践与拓展”第二节“电子秤的制作”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电子秤的基本原理及其组成部分第二课时:电子秤的测量精度与误差分析第三课时:电子秤的实际操作与应用第四课时:分组制作或模拟电子秤实验,总结与展示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电子称重仪课程设计
电子称重仪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子称重仪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结构组成;2. 学生能够运用电子称重仪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并准确读取数据;3. 学生了解电子称重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计量单位及换算。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电子称重仪进行测量,并处理简单异常情况;2. 学生能够分析电子称重仪测量数据,进行基本的误差判断;3. 学生能够运用电子称重仪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称重仪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学生认识到电子称重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计量意识;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严谨、细心的实验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实验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课程内容。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电子称重仪基础知识- 理解电子称重仪的工作原理;- 掌握电子称重仪的结构组成,包括传感器、显示屏、按键等;- 了解电子称重仪的计量单位及换算。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电子称重仪的原理与结构》2. 电子称重仪的操作与使用- 学习电子称重仪的操作步骤,包括开机、校准、测量、关机等;- 掌握电子称重仪的测量方法,学会处理简单异常情况;- 学会分析测量数据,进行误差判断。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电子称重仪的操作与维护》3. 电子称重仪的应用与实践- 运用电子称重仪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进行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电子称重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设计数字电子秤设计
课程设计数字电子秤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数字电子秤的基本原理,掌握其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数字电子秤的电路图,并理解其中的电子元件作用。
3. 掌握数字电子秤的测量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转换。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数字电子秤电路图。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对数字电子秤进行组装和调试。
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针对数字电子秤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创新实践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使用电子设备时注重节能环保,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数字电子秤基本原理:介绍电子秤的测量原理,包括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信号处理、显示技术等,对应教材第3章第1节。
2. 电子元件功能及电路图分析:学习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在数字电子秤中的应用,分析电路图,理解各部分功能,对应教材第3章第2节。
3. 数字电子秤电路设计:根据基本原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数字电子秤电路图,包括传感器、信号放大、A/D转换、显示等部分,对应教材第3章第3节。
4. 数字电子秤的组装与调试:学习如何将设计好的电路图转化为实际电路,进行组装、调试和优化,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对应教材第4章第1节。
5. 故障分析与问题解决:针对数字电子秤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教授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应教材第4章第2节。
电子称重仪课程设计
电子称重仪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称重仪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电子称重仪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
2.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电子称重仪进行称重操作。
3.解释电子称重仪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4.分析电子称重仪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子称重仪的基本原理:介绍电子称重仪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如传感器、显示器、电路板等。
2.电子称重仪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正确操作电子称重仪,包括开机、校准、称重、读数等步骤。
3.电子称重仪的维护技巧:介绍如何保持电子称重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洁、保养、更换传感器等。
4.电子称重仪的应用案例:分析电子称重仪在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教师讲解电子称重仪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
2.案例分析法:分析电子称重仪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3.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电子称重仪,加深对仪器使用和维护的理解。
4.讨论法:分组讨论电子称重仪的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电子称重仪的使用说明书,介绍仪器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
2.参考书:介绍电子称重仪的相关知识,供学生课后自学。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称重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4.实验设备:准备一定数量的电子称重仪,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电子称重仪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数字课程设计电子秤
数字课程设计电子秤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子秤的工作原理,掌握电子秤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学生能够描述电子秤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测量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物理知识,解释电子秤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来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电子秤知识,设计简单的数字电路,实现对物体质量的测量。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电子秤的组装、调试和优化,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处理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培养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电子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测量技术的兴趣。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结合电子秤的知识点,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科学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为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秤的工作原理:介绍电子秤的基本原理,包括应变片、传感器、信号放大、A/D转换等组成部分。
-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二节《传感器及其应用》- 内容列举:应变片原理、传感器工作原理、电子秤电路组成。
2. 电子秤的组装与调试:指导学生进行电子秤的组装,学习调试方法,掌握优化技巧。
-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三节《电子秤的组装与调试》- 内容列举:组装步骤、调试方法、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3. 测量数据误差分析:分析电子秤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探讨误差来源及减小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四节《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内容列举:误差分类、误差来源、减小误差的方法。
4. 电子秤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电子秤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五节《电子秤的应用》- 内容列举:生活应用、科学测量、科技创新。
称重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称重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称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以及工作流程,使学生掌握称重控制系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称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掌握称重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执行器等;(3)熟悉称重控制系统的调试与维护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称重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2)具备称重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仪器仪表进行称重控制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称重控制系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称重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称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工作流程以及调试与维护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称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介绍称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信号处理电路的功能等。
2.称重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讲解称重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执行器等,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3.称重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分析称重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包括称重、信号处理、执行等环节,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整个过程。
4.称重控制系统的调试与维护:教授称重控制系统的调试与维护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检查设备故障、调整参数以及进行日常维护。
5.称重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介绍称重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称重控制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称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工作流程等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称重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电子秤课程设计
电子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电子秤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方式和测量步骤。
2. 学生能够描述电子秤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了解电子秤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掌握电子秤的读数方法,能够准确读取并转换电子秤的测量结果。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电子秤,包括开关机、调整单位、校准等基本操作。
2. 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实际操作电子秤的准确性和效率,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电子秤进行简单的称重实验,并完成数据记录与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测量工具的尊重和正确使用的意识,增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学生通过探索电子秤的科技原理,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态度。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中“测量”单元的内容,旨在通过电子秤这一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基本的测量技能,并理解其科学原理。
学生特点分析:四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动手能力强,但可能在精确测量和数据转换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秤的基本原理:介绍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如压力传感器、电子电路等。
2. 电子秤的结构与功能:讲解电子秤的主要部件,如显示屏、按键、传感器等,并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3. 电子秤的使用方法:教授如何正确使用电子秤,包括开关机、单位转换、校准等操作步骤。
4. 电子秤的读数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电子秤的读数方法,如小数点的认识、重量单位换算等。
5.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电子秤的实际操作,包括称重物体、记录数据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6.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整理、分析测量数据,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动态称重系统课程设计
动态称重系统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动态称重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关键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生能掌握动态称重系统中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3. 学生能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与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动态称重系统模型。
2. 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并处理数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对动态称重系统产生兴趣,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学生能在团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学生能意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理学科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动态称重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好奇心强,善于合作。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动态称重系统原理介绍:包括重力、杠杆原理、传感器原理等,关联课本第三章“力与运动”相关知识。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杠杆平衡条件- 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种类2. 动态称重系统组成部分及功能:介绍秤体、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显示装置等,关联课本第四章“简单机械与机械原理”相关内容。
- 秤体的结构设计- 传感器类型及其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3. 实践操作:设计并搭建动态称重系统模型,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
- 实验器材准备与操作方法- 数据采集与记录- 数据处理与分析4. 教学案例分享:分析实际应用中动态称重系统的案例,如交通监测、工业生产等,关联课本第五章“物理与社会”相关内容。
- 案例背景与问题- 解决方案与效果- 创新与拓展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动态称重系统原理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杠杆平衡条件。
课程设计变送称重器
课程设计变送称重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送称重器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掌握其工作流程;2. 使学生掌握测量单位换算,能正确读取和记录变送称重器数据;3. 让学生了解变送称重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理解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变送称重器的能力,学会正确使用和校准设备;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进行称重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科学规范的操作习惯;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实践类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科学实验有浓厚兴趣,具备初步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变送称重器的基本原理及组成部分;- 测量单位换算,包括克、千克、吨等;- 变送称重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重要性。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测量与计量》第二节《称重器的原理与应用》2. 实践操作:- 变送称重器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 校准变送称重器,确保其准确度;- 实际物品的称重实验,学习数据处理和分析。
实践教学大纲:1)介绍变送称重器的结构,演示操作流程;2)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使用和校准设备;3)进行称重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3. 应用拓展:- 探讨变送称重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分析称重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发展趋势;- 讨论科技发展对环保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 理论知识教学:2课时;- 实践操作教学:3课时;- 应用拓展讨论:1课时。
地磅电子秤课程设计
地磅电子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磅电子秤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能够掌握地磅电子秤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3. 学生能够了解地磅电子秤的计量单位和测量误差。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地磅电子秤,进行简单的称重实验;2. 学生能够分析地磅电子秤的测量数据,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称重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磅电子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物理量的准确测量意识;2. 学生在实验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3. 学生能够关注地磅电子秤的发展趋势,激发对科技事业的热爱。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地磅电子秤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地磅电子秤工作原理:讲解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力的转换与信号输出过程,使学生理解电子秤的测量原理。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传感器及其应用”2. 地磅电子秤结构组成:介绍电子秤的主要部件,如传感器、显示屏、电路板等,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电子秤的组成与结构”3. 地磅电子秤的计量单位和测量误差:讲解电子秤的计量单位,以及影响测量准确度的因素。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一节“测量误差及其处理”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电子秤的称重实验,掌握操作方法,并能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三节“电子秤的使用与维护”5. 数据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测量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四节“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6. 称重系统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称重系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一节“电子秤的应用实例”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和进度,系统性地组织,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地磅电子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公路称重课程设计
公路称重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公路称重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路称重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及相关法律法规。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应了解公路称重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及相关的安全知识。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熟练操作公路称重设备,并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培养对公路称重工作的尊重和重视,认识其对道路安全及交通管理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公路称重的原理、分类、操作流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具体包括:公路称重的定义及作用、各类公路称重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公路称重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公路称重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实践操作法和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掌握公路称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实践教学中,主要采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公路称重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实验设备和多媒体资料。
教材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公路称重知识。
实验设备则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工具,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公路称重的知识和技能。
多媒体资料则可用于辅助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20%。
作业主要包括课后练习和实验报告,占总评的30%。
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50%。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共分为12周,每周2课时。
教学地点安排在教室和实验室。
教学进度安排紧凑,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教学安排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如学生的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
七、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本课程将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
秤课程设计
秤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秤的基本知识,包括秤的种类、原理和使用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秤的重量计算和校准;培养学生对秤的兴趣和正确使用秤的良好习惯。
1.了解秤的种类和原理。
2.掌握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能够进行简单的秤的重量计算和校准。
4.能够正确使用各种秤进行称量。
5.能够进行简单的秤的重量计算和校准。
6.能够分析秤的读数误差并进行调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秤的兴趣和正确使用秤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对测量工作的尊重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秤的种类和原理、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秤的重量计算和校准等。
1.秤的种类和原理:介绍各种秤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如台秤、电子秤、天平等。
2.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各种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正确放置、调整零点、避免干扰等。
3.秤的重量计算和校准:介绍秤的重量计算方法和校准方法,如使用标准砝码进行校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秤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秤,进行实际称量和校准,提高操作技能。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秤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的文字资料。
2.参考书:提供更深入的秤的相关知识。
3.多媒体资料:提供秤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秤的结构和原理。
4.实验设备:准备各种秤和标准砝码,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校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包括练习题和实践操作任务,以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控学院综合实验课程设计题目:称重仪院(系):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4年3月18日称重传感器设计实验报告一.称重传感器项目背景意义:在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称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并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
因此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优良的传感器,现代化生产也就失去了基础。
称重传感器早已渗透到诸如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等极其之泛的领域。
在基础学科研究中,传感器更具有突出的地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许多新领域:例如在宏观上要观察上千光年的茫茫宇宙,微观上要观察小到 cm 的粒子世界,纵向上要观察长达数十万年的天体演化,短到 s 的瞬间反应,此外,还出现了对深化物质认识、开拓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种极端技术研究,如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弱磁砀等等。
显然,要获取大量人类感官无法直接获取的信息,没有相适应的称重传感器是不可能的,许多基础科学研究的障碍,首先就在于对象信息的获取存在困难,而一些新机理和高灵敏度的检测传感器的出现,往往会导致该领域内的突破,一些传感器的发展,往往是一些边缘学科开发的先驱。
称重传感器早已渗透到诸如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等极其之泛的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以至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几乎每一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二.方案分析称重传感器利用电阻应变片变形时其电阻也随之改变的原理工作。
主要由弹性元件、电阻应变片、测量电路几部分组成。
称重仪的称重模块的硬件由称重传感器、放大器等组成,其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称重传感器完成重量到电压的变换,被变换的电压经适当放大后,其转换的输出量是计算机能够接受的数字信号。
三.硬件部分 1. 硬件原理框图图1称重仪原理框图2.称重传感器的转换电路。
一般将粘贴在弹性体上的电阻应变计连接成差动式惠斯登电桥,见图3。
由于差动式惠斯登电桥的灵敏度高,各臂参数一致,各种干扰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而且还可以方便地解决称重传感器的补偿问题,所以称重传感器均采用箔式双轴片连接成的差动式惠斯登电桥作为测量电路。
在图3所示电路中,R1、R2、R3、R4为应变电阻,Ui 为激励电压,Uo 为输出电压,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Uo 的输出表达式为: Uo=Ui(R2R4-R1R3)/(R1+R2)(R3+R4) (1)当R1R3=R2R4时,电桥平衡,压力传感器测量放大电路报警 电路此时Uo=0。
在组桥时,令R1、R3的阻值随弹性体的变形而减小;R2、R4的阻值随弹性体的变形而增加,其变化量分别为:△R1、△R2、△R3、△R4,则称重传感器受负荷作用时,其输出Uo 可用下式描述: Uo=Ui ×R2R4/(R2+R4)²×(△R1/R1 +△R2/R2+△R3/R3+△R4/R4) (2)式(1)适合计算称重传感器未受载荷作用时的零点平衡输出;而式(2)适合计算称重传感器受载荷作用时的输出电压。
图3 全桥电路称重传感器利用应变测力原理,通过弹性元件将力以形变的形式传递给应变片。
本实验使用的压力测量传感器结构如图2所示,它是一种典型复合悬臂梁结构,双连孔弯曲梁作为弹性元件。
在弹性元件上粘上一组应变片形组成应变电桥,四片应变片分别粘贴在梁的上、下两表面上,可组成全桥电路,如图3所示。
当载荷W 作用时,弹性体受力发生形变,12R R 、受拉伸,阻值增加;34R R 、受压缩,阻值减小,电桥因桥臂电阻的变化而失去平衡,输出与荷重成正比的电压信号,其输出电压与重力W 的关系为:11U K W = 式中1K 为重力传感器的转换系数,1K E G μ=⨯其单位为mV/Kg 。
紧固螺钉秤盘F引线支撑快应变片R1应变片R2秤盘支撑快应变片R3应变片R4底板弹性梁图2 实验中使用的称重传感器结构本实验中重力传感器的量程G是5Kg,灵敏度系数 约为1mV/V,桥压U为10V。
3.报警电路设计当称重传感器受力时,应变片产生形变,以致其阻值也发生变化,在应变片桥臂上施加电压,就会有电压输出,即输出与受力成正比的电压信号。
此信号经信号放大器放大到合适的幅度后送入比较电路。
当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大于比较电压时,就输出高电平,则报警电路可以正常工作,如果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小于比较电压,则输出低电平,报警电路无法正常工作。
比较电路的比较器实现的性能是110%过载通过声和光的方式报警。
报警原理的原理是称重传感器的检测电路一般均采用全桥式等臂电桥,这种电路具备很多优点,如能够克制温度变化的影响,克制侧向力搅扰,比较方便地处理称重感器的弥补问题等。
称重传感器检测电路的性能是把电阻应变片的阻值的变化转变为变化的电压值输出。
称重的电路原理决定的电路称重传感器的安全过载报警最终是经过振荡器的信号接收产生振荡最后在喇叭里发出警报声。
对于任何一种称重传感器他们的安全过载保护的原理是一样的。
4.显示部分:四:传感器的调试在我们组的调试过程中,我主要负责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和传感器测量范围精确度的调试首先,我查看的资料显示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电阻应变效应,将各种力学量转换为电信号的结构型传感器。
电阻应变片式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核心元件,其工作原理是基于材料的电阻应变效应,电阻应变片即可单独作为传感器使用,又能作为敏感元件结合弹性元件构成力学量传感器。
导体的电阻随着机械变形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电阻应变效应。
电阻应变片把机械应变信号转换为△R/R后,由于应变量及相应电阻变化一般都很微小,难以直接精确测量,且不便处理。
因此,要采用转换电路把应变片的△R/R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变化。
其转换电路常用测量电桥。
我发现直流电桥的特点是信号不会受各元件和导线的分布电感及电容的影响,抗干扰能力强,但因机械应变的输出信号小,要求用高增益和高稳定性的放大器放大。
E接直流电源E:下图为一直流供电的平衡电阻电桥,in)(434211R R R R R R E +-+=))((43214231R R R R R R R R E ++-∙3421R R R R =[][][])()()()()()(22R R R R R R R R ER R R R uo ∆-+∆+∆-+∆+∆--∆+=E RR ∙∆=图2.6 传感器结构原理图当电桥输出端接无穷大负载电阻时,可视输出端为开路,此时直流电桥称为电压桥,即只有电压输出。
我忽略电源的内阻,通过分压原理计算得: AD AB BD o u u u u -===(2.2)当满足条件R1R3=R2R4时,即(2.3)o u =0,即电桥平衡。
从这里我得知应变片测量电桥在测量前使电桥平衡,从而使测量时电桥输出电压只与应变片感受的应变所引起的电阻变化有关。
我又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差动电路,因此我又计算了关于差动电路的一些参数。
若差动工作,即R1=R -△R,R2=R+△R,R3=R-△R ,R4=R+△R,按式(2.2),则电桥输出为E k ε= (2.4)按照以前学到的知识可以知道常规的电阻应变片K 值很小,约为2,机械应变度约为0.000001—0.001,所以,电阻应变片的电阻变化范围为0.0005—0.1欧姆。
所以测量电路应当能精确测量出很小的电阻变化,在电阻应变传感器中做常用的是桥式测量电路。
桥式测量电路有四个电阻,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是电阻应变片电阻,电桥的一个对角线接入工作电压E,另一个对角线为输出电压Uo。
其特点是:当四个桥臂电阻达到相应的关系时,电桥输出为零,或则就有电压输出,我利用万用表测量,结果说明我们的电桥能够精确地测量微小的电阻变化。
我们这次设计中采用的是电阻丝应变片,电阻应变片会有误差,产生的因素很多,因此我测量时很注意。
其中温度的影响最重要,环境温度影响电阻值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电阻丝温度系数引起的。
B.电阻丝与被测元件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的不同引起的。
对于因温度变化对桥接零点和输出,灵敏度的影响,会因应变片之间稍有温度特性之差而引起误差,所以传感器必须进行温度补偿,我解决的方法是在被粘贴的基片上采用适当温度系数的自动补偿片,并从外部对它加以适当的补偿。
而且我发现非线性误差是传感器特性中最重要的一点。
资料上产生非线性误差的原U0因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是由结构设计决定,通过线性补偿,也可得到改善。
滞后和蠕变是关于应变片及粘合剂的误差。
由于粘合剂为高分子材料,其特性随温度变化较大,所以称重传感器必须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使用。
测量电路中,我们将受力性质相同的两应变片接入电桥对边,当应变片初始阻值:R1=R2=R3=R4,其变化值ΔR1=ΔR2=ΔR3=ΔR4时,其桥路输出电压U out=KEε。
其输出灵敏度比半桥又提高了一倍,非线性误差和温度误差均得到改善。
调整测量范围的精确度第一步,将差动放大器调零,合上电源开关,调节电桥平衡电位RP1使数显表显示0.00V。
第二步,将10只标准砝码全部置于传感器的托盘上,调节电位器Rp3,使数显表显示为0.200V或-0.200V。
第三步,拿去托盘上的所有砝码,调节电位器RP4,使数显表显示为0.000V。
重复第二三步的标定过程,一直到精确为止,把电压纲V改为质量量纲g,就可以称重,是指成为一台原始的电子称。
传感器偏载误差的调整偏载产生原因,传感器由于贴片位置的误差,以及尺寸不一致性,也就出现了偏载误差。
电子计价秤传感器偏载误差,是指在秤盘的中心加一重物与在秤盘偏离中心位置上加同一重物其称量输出不一致带来的误差。
由于传感器在贴好贴片之后贴片位置的误差是无法调整的。
从平行梁受力变形原理上看,可以将贴片位置误差带来的偏载归结为尺寸不一致带来的影响,这样我们只需做尺寸上的修正。
三种补偿1.零点补偿当采用两个箔式双轴片连接成差动式惠斯登电桥时,各桥臂电阻很难做到绝对一致。
即使精挑细选出电阻值相等的应变计,经过贴片过程,电阻值还会发生一定变化,所以其桥路不平衡是绝对的。
使称重传感器在不承重时的输出Uo等于零所进行的调整即为零点补偿,零点补偿的方法有桥臂中串联电阻法、并联电阻法和外加电压法3种,我们采用的是串联电阻法。
串联电阻法零点补偿的步骤首先是决定零点补偿电阻应串入哪一个桥臂,其次是决定这个电阻值应该是多大,然后决定绕制这个电阻的锰铜丝应该多长,最后用双线无感绕法绕好。
经老化处理后再接入传感器桥路,由实验作精细调整。
2.零点温度补偿称重传感器在不承重时的输出,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通常叫做零点温度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