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整理版.ppt

合集下载

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7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 (共59张PPT)

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7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 (共59张PPT)
的特征。+分析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来源、动力、标准、归宿。+分析 (3)认识的反作用。+分析 (4)真理的特点。+分析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分析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部分
(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
(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追求真理)
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3、真理的特点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一)实践的特征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内容表述: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 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 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2.表现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 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
3.方法论要求 (1)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 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 特别提醒 ] 系之间不矛盾。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1.内容表述: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 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 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 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复习课件 旧人教版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复习课件 旧人教版

2、苏州、南通和新加坡三方决定,在苏通长 江大桥北侧4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内建成一 个融生产、生活、商贸、居住于一体的生态 保护示范区、综合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城区。 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D 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联系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关系 C.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 约的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 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类型、条件) (1)含义: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 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 部联系;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本质 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 联系······ (3)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正确认识 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4)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 自身的主观条件; 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 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 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 转移。
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前就存在 区 的自然物本身固有的种种联系。 别 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建立 起来的种种联系。 联 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 系 基础。
思考: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 客观的?
(1) 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 为基础 (2) 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3) 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 的意识之外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 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 互作用。
1、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内容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 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时间 空间)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 是相互联系的 ③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 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 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7课1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7课1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 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 横向联系 其他事物联系着 纵向联系 自然界 客观 世界 主观 世界
联 系 的 普 遍 性
事物之间
整个世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相互联 系的统 一整体
知识小结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
决定
方法论
这就要求人们 想问题、办事 情时必须坚持 联系的观点, 同时要对事物 的联系进行具 体分析把握。
破坏雨林
水土流失
沙尘暴
思考: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 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漫天浮尘扬沙笼罩下的北京城
2、联系的基本特征:
(2)联系具有客观性
①内涵: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表现: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客观的 客观的?
③方法论要求: 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上述材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3)、联系的多样性
①原因:
②形பைடு நூலகம்:
事物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 ———— 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 ————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 偶然联系 因果联系,整体部分联系……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各种条件
③要求:
判断: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唇亡齿寒。 时势造英雄。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无风不起浪。 因果联系 虚心使人进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一些事迹感动人
使我们认识到保 护环境、加强水 利工程建设的重 要性… …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课件

考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是普遍的主要体现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②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米的妈妈是花, 米的爸爸是蝶,外婆是妙笔, 因为蝶恋花。 因为妙笔生花。
因为花生米。
米的妈妈是谁? 米的爸爸是谁? 米的外婆是谁? 米的外公是谁?
外公是苞米花,
因为又抱米 又抱花。
考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联系 人为事物
考点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 整体就不复存在; ②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 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③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 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 分。
两者相 互依赖
两者相 互作用
(08山东卷)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 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 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 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 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 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 方法论原则。

联系的普遍性
物 辩
世界是普 遍联系的
联系的客观性

2020届高三政治大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精品课件: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必修4)

2020届高三政治大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精品课件: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必修4)


堂即时演源自练课 时 规 范 训 练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知 识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相互区别:
考 点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 破


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社 会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点
焦 社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 点

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堂 即



课 时 规 范 训 练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
识 整

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 高


(1)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
频 考


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破

(2)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
焦 社


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 点

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


理想效果。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 聚

发展。

高三一轮必修4第七课复习课件

高三一轮必修4第七课复习课件

命题点二 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 训练 2 (2012· 福建卷)图 11、图 12 蕴含的哲理有(
)
①图 11 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 12 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 11、 图 12 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 11、图 12 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小结)
【原理表述】世界上的亊物千差万别,亊物的联系也 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 把握亊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具体):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 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亊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亊物 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亊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规亊 物的丌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 转移。
(小结)
【原理表述】(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亊物都不周围 其他亊物有着这样戒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 整体,没有一个亊物是孤立存在的。(2)联系是客观的。联 系是亊物本身所固有的,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亊 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亊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丌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 【方法论】(总)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要从亊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亊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 联系是客观的,并丌意味着人对亊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 以根据亊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亊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命题点一
联系是客观性
训练2 [2012全国卷] 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不 互联网违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 信息的互联、共享。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 泛地应用二经济和社会生活。这迚一步佐证了( )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亊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亊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人为亊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亊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重要考点知识归纳精品PPT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重要考点知识归纳精品PPT课件
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
事物。
(关键词:发展)
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 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 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普遍性和特 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 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具 体的历史支配地位,对事物 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 量解决主要矛盾。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①事物的发展总是 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 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 现事物的飞跃。
(关键词:矛盾)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
3.真理的特征: ①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
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即真理只有一个;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的 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 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
2、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复习课件.ppt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复习课件.ppt

2、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 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 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 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用发展的观点看 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 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的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的发展为人
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确性的
。只有实
践才能检验 和 是否 。⑷实践是认识的
和。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最基本
的属性是
,真理与 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
前人人平等。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超出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 。真理是 ,
4.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_______为转移。 人们既无法______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____ 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_____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事物 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__________的联系与 _________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树立___________的思想, 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_______;又要搞好______,使_______ 得到最大发挥。

高考政治 必修4 一轮复习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高考政治 必修4 一轮复习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台湾和牧区是国 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有重要作用。
3.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统一体 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牧区和台湾将获得更 快发展;牧区和台湾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1.6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的若干意见。这对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实现小 康社会目标,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民 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
(3)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甚至在一 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 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搞好局部,做好每一个环 节的工作。
(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 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 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则是组成系统的素材或基本 单位。如何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第一,要着眼于事物 的整体性;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第三,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
(3)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甚至在一 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 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搞好局部,做好每一个环 节的工作。
(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 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 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则是组成系统的素材或基本 单位。如何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第一,要着眼于事物 的整体性;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第三,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 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 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否定事 物联系的客观性,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联系是客 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 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否认了人的 主观能动作用,就会陷入机械论。

【高中政治】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ppt精品课件(美好生活的向导等12个)9

【高中政治】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ppt精品课件(美好生活的向导等12个)9
课程目标导学 自主学习导航 考纲考点解读 三年高考经典 重点难点突破 能力应用评测 预测数据库
1~6 7~10 11~14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命题分析] 考查联系的条件性、多样性、客观性等。要 理解多样性的联系都有其存在发展的条件,人们要改变事物的 联系,必须以尊重固有联系为前提。 [规范全解] 蜂与农作物的收成存在的必然的联系,但由 于滥用杀虫剂导致蜂群死亡,使联系的条件发生改变,而威胁 到农作物的收成,表明事物的联系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故① 入选;蜂与作物的联系是自在事物的联系,杀虫剂和作物是人 为事物的联系,由于后者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导致前者自在事 物的联系,这表明建立新联系要尊重自在事物的联系,故④入 选;题干涉及的实例,就表明人的实践活动能够改变事物的原 有联系,故②舍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仍然 是客观的,故③舍去。 [答案] C
课程目标导学 自主学习导航 考纲考点解读 三年高考经典 重点难点突破 能力应用评测 预测数据库
课程目标导学 自主学习导航 考纲考点解读 三年高考经典 重点难点突破 能力应用评测 预测数据库
1~6 7~10 11~14
评测 预测数据库
1~6 7~10 11~14
1.立足学科基础,注重学科能力,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强化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的否定观 等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要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必须在对 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 识体系,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3.注意收集高考信息,对照本单元知识考查内容及题型的变 化,主动挖掘“热点”知识,适度照顾知识“盲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联系的普遍 性
4.联系的客观 性
5.联系的多样 性
用联系 的观点 看问题
6.整体和部分 的关系
7.系统优化方 法
命题特点
1.从考查内容上看,本课考查 的重点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 性及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等。
2.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 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结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 面、各个环节相协调、生活中 的一些哲理性说法、案例等, 说明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等。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
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 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知识点3 联系的多样性 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
鱼儿离不开水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太阳东升西落 守株待兔 牵一发而动全身
联系的 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 物本身所固有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 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 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 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 世界上事物是千差万 多样性 别,事物的联系也多
种多样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条件;一切以时间、地 点和条件为转移。
(2014•江苏高考) “沙画瓶”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它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看高考考什么]
知识点1 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 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观:
联系是 普遍的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
全面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易错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 提醒 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知识点2 联系的客观性
不是外界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 强加的
有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不会随人的
意志改变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 为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任何联系的建立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 动才能够形成,联系一旦建立便独立于人的意识 之外
于文化创新 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文化创
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中国女孩受中东地区沙画瓶制作的启发创造中国的 沙画瓶,体现了文化创新要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也体现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在实践中建立人为事物的 联系,②③正确,选C项。人为事物的联系也具有客观性, 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去其糟粕”,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片面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
第三单元 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知识结构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普遍性
物 辩 联系的特征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观 用联系的观
点看问题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考纲展示
唯物辩 证法
1.唯物辩证法 的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 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 证法的 联系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
3.联系多样性的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观:
联系是多样的
方法论:善于分析和把握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 条件;一切以时间、地 点和条件为转移。
知识小结:
原理 内容(世界观) 要求(方法论)
联系的 A 、事物内部 B、事 普遍性 物之间 C、整个世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组成沙漠、
骆驼等形状。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
成粉末,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
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古诗词系
列”等“沙画瓶”,受到极大的欢迎。材料表明(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 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 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 在的。
既要看到事物之 间的联系,也要 看到事物内部的 联系;既要看到 与周围事物之间 的横向联系,也 要看到事物前后 相继的纵向联系。
3.在能力考查上,突出考查学 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 知识分析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核心提示
一个关系: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
三个特征:联系的 普遍性、客观性、 多样性
四个要求:联系客 观性要求、联系多 样性要求、整体与 部分关系的方法论 要求、系统优化方 法的要求
五个概念:联系、 整体、部分、系统、 要素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第十课 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
一.本单元的核心问题:
世界是怎么样的: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是联系、发展、矛盾的。
二.基本结构:
孤立

静止
形 而
对立
物 辩
上证
学法
总特征: 联系、发展的观点(七、八课) 实质和核心: 矛盾规律(第九课) 根本要求: 创新(第十课)
(2015年课标卷Ⅱ2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
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对苏轼的《琴韵》理解正确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4•新课标全国Ⅰ) 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
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
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
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
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1)与联系的客观性不矛盾 (2)体现了主观能动性 (3)是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观:
联系是 客观的
不矛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方法论: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 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 性。
联系是客观 的,是否意 味着人对事 物的联系无 能为力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