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声乐作品中的音乐性内容(1)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经典声乐作品《黄水谣》的演唱处理分析(1)

浅谈中国经典声乐作品《黄水谣》的演唱处理分析(1)

1 绪论1.1 研究背景《黄水谣》作为我国近代声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同时也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经典作品。

被许多老师看做女声的必唱曲目,因为其歌曲平易近人、音调朴素,被广泛应用于日常声乐教学当中。

由于这部作品出自冼星海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黄河大合唱》当中,全曲感情蕴含丰富,令人无法轻易忘怀。

因此如何运用声音来表达出这首声乐作品的深刻内涵,经过艺术处理后完美体现歌曲的情感,这其中涉及的手法和途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并且诠释《黄水谣》的魅力,深刻探讨与研究它的艺术风格、歌唱技巧、作品分析等就显得格外重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若使一部声乐作品演唱成功,在表演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将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听众,达到声与情的高度统一,离不开优秀扎实的演唱功底和演唱技巧。

同时为使经典继续渊源长流,随着时代迅速变迁,演唱技巧不断丰富演变,对经典歌曲的二次艺术创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既能保留经典本身的艺术风格,也能融入新的歌唱艺术是现代与历史的双赢。

在声乐艺术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点就是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和演唱中所体现的情感流露,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空有华丽的技巧而忽略情感的表达,会像僵硬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表演,让作品空洞无畏;只有情感但缺失技巧的演唱与艺术就根本没有关系。

所以真正的歌唱艺术就是经过合理的训练与思索,把演唱技巧和作品情感天衣无缝地巧妙结合在一起,从而打动观众的内心。

《黄水谣》这部作品是我国诞生值得纪念又无比悲痛的特殊年代,是现代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未光然天时地利、艺术碰撞的经典之作。

整部作品平易近人又包含深刻的历史意义。

蕴含着中华民族儿女勇敢、无畏、勤劳、拼搏、顽强的民族精神。

这部经典作品经常被使用在日常教学和演唱当中。

需要用一定演唱技巧和饱满的情感表达演绎作品。

笔者将根据分析《黄水谣》的创作由来、作品结构、演唱技巧三个方面,全方面剖析这部作品的表达。

2 黄水谣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2.1 创作背景七十多年前,羸弱的中国正处于日本侵略军铁蹄的残暴蹂躏下,华北危急,全国危急。

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述评

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述评

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述评【摘要】声乐作品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其演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表现力。

本文就声乐作品的特点、声乐演唱的技巧、声乐作品的表现力、声乐演唱的发展历程以及声乐作品的演唱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也探讨了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声乐演唱的未来发展以及声乐作品的演唱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的述评,可以更好地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与意义,同时为声乐演唱者提供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方向。

声乐作品的研究对于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声乐演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启示与指导。

【关键词】声乐作品、艺术特征、演唱研究、声乐特点、声乐演唱技巧、声乐表现力、声乐演唱发展历程、声乐作品演唱研究方法、声乐作品艺术价值、声乐演唱未来发展、声乐作品演唱研究意义1. 引言1.1 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述评声乐作品一直以来都是音乐艺术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部分,它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在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中,旋律优美、表现力丰富、情感真挚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

声乐演唱是声乐作品得以传达的关键,演唱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唱歌技巧,包括呼吸控制、音色运用等方面的训练。

声乐作品的表现力则需要演唱者具备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通过唱腔、音准等技巧来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声乐演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声乐作品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演变过程。

声乐作品的演唱研究方法也是声乐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分析声乐作品的音乐结构和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这些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方面,它们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精华,更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声乐演唱的未来发展将在技术和表现力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为声乐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声乐作品的演唱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以及探索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论歌唱中的语音与乐音(一)

论歌唱中的语音与乐音(一)

论歌唱中的语音与乐音(一)歌唱是声音的艺术,是人声带有语音与乐音的艺术,语音与乐音构成了歌唱音响的表达手段与载体。

如何认识语音与乐音的构成关系及其形态,如何掌握语音与乐音的表现规律和技巧,是提高歌唱艺术魅力的关键。

语音与乐音的融合性歌唱作为音乐化的语言艺术,它是语音与乐音的有机融合。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表意功能的声音,乐音是对自然界中的音响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和声等乐音构成规律进行加工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组织和表现力的声音。

两种声音都具有各自的音响体系,但它们都具有音响的物理属性,都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基本性能,以及它们形成的音响运动,这些共性使它们有了融合为一体的条件。

实际上声乐作品就是语音的乐音化,语音的音节、节拍、韵律等直接影响并作用乐音的乐节、乐句、节奏、旋律等的表现,乐音绝对不是语音简单的翻译,在乐音化的表现中它有着千变万化的形态,如一般宣叙调是语音多而乐音少,即字多腔少,像《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直接的口语性就没有更多的乐音发挥;而《黄河颂》或《黄河怨》等则是字少腔多,它是具有充分乐音性舒展的咏叹调,使更趋于歌唱性的语音与乐音得到了高度融合的发挥。

在声乐作品中,既要有宣叙性的语气、语势情态的乐曲,更需要有丰富歌唱的咏叹性唱腔来抒发情节跳动激荡、情感起伏跌宕的内容,这样才能形成多变的语气形态,从而去表达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在歌唱中,我们要运用不同的声音技巧去展现多变的语气情态。

“乐之框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在“依宇行腔”中,把握好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疾徐、顿挫连断的语气、语势,实际上歌声的语调色彩就是语音与乐音在融合中随着情感抒发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演唱中就要认真分析歌词的语音语气情态,并结合乐音旋律的起伏跌宕,和谐地处理语音与乐音的融合。

既要充分显示融合中的音乐性,具有丰富情感变化的语调色彩,也要使发声、呼吸、共鸣等具有气韵贯通的融合统一感。

这里所指的“气韵贯通”其实就是语音的韵律感和乐音的旋律感的融合,是气与韵的统一,气不仅是歌唱气息的表现,更蕴含着神“气”的贯串,即所谓“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气”(刘在魁《论文偶记》),也就是语音与乐音在融合中所显现的神情气势。

运用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分析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

运用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分析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

运用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分析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周家声作曲,改编创作自唐后主李煜所做词《虞美人》。

此词抒发了作者亡国后感叹生命落空的悲哀,通过曲折回旋的音调,贯穿作者的愁绪。

音乐表演其本质属于对已有作品的二度、甚至三度创作,在当今音乐表演中,演唱(奏)者对还原作品这一表演目的是存在着不同观点的。

一方面,保守的演唱(奏)者会极尽可能力求维持作品原貌;另一方面,作为时代潮流的一个趋势,演唱者以增添新的元素保持原有作品在新时代下的活力。

作为采用古代诗词创作的现代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本身在创作上就已经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各个因素,那么如何在新旧之中权衡演唱,在不失古诗词韵味下以新的表演方式来陈述作曲家意图。

一、音乐表演美学创造的真实性与创造性统一二度创作兼顾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协调与统一。

真实性是指对音乐原作的忠实再现。

把握作品的内容、形式、时代背景是进行第二度创造的基础。

乐谱是作为音乐表演真实性的基本依据,对乐谱进行研究揣摩至关重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歌曲的基本风格为古曲形式,带有古典韵味的特点,古典诗词往往都蕴含着其内在的含义以及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因此作曲家在进行第一次二度创作时,作曲融合了诗词的含义。

歌曲的总体速度特点为Lento poco mosso (稍快的慢板),所以拿到这首歌曲时就需要对它进行定性,结合歌词把握它的风格。

由于古曲不同于现代歌曲的音乐风格,它有古曲特有的音乐特点,所以乐谱中每一个音符、音乐符号、节奏、休止等等都有各自所代表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更要仔细读谱。

同时也需要了解作曲家的美学观点和创作意图。

作曲家周家声喜欢并曾专门学过京剧,所以他的音乐中会有一些戏曲的音乐特点。

音乐表演者必须更全面的去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

表演者还必须有创造性,音乐表演创造要求表演者对音乐作品应有自己的见解,但既不能脱离原作的基本精神,又要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性。

著名声乐教育家张宁佳受邀来到我校讲学时,在讲座中有几名我校声乐系青年教师作为代表演唱,进行交流并得到张教授的指导建议。

如何赏析声乐作品

如何赏析声乐作品

如何赏析声乐作品方法一:通过直觉感知声乐作品的赏析首先需要运用直觉的感知,这是初步的、恍惚的、直接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理智的赏识,这是通过对歌曲的歌名、创作背景、旋律、歌词等进行全面地了解和分析而进行的,从中,我们可以辨别歌曲的创作成功与否,也可以清楚地感慨感染到作品通过悦耳的旋律、柔美精练的歌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当然,要完美地赏识一部音乐作品,还要有比较丰硕的糊口经验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及想象力。

这样,才能达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声乐作品、准确体验声乐作品艺术魅力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歌名一般来说,声乐作品的标题题目是根据歌曲的主要表现内容来命名的,歌名是对歌曲内容的集中体现和精辟概括。

因而,通过歌名,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品的大体内容。

当我们看到《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歌名时,便能很快地得知这些歌曲是歌唱祖国的,一看就令人振奋,并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看到《赶牲畜》《推船号子》《打酸枣》等歌名,一幅幅生动的劳动场面便呈现在眼前;而《沂蒙山好风光》《无锡景》《人人都说山西好》,则会激起我们对大天然锦绣景观的想象。

同样,也有一些一看便可知是初级趣味或反映不健康情趣的歌曲,对此我们一定要用高尚的审美观进行准确地引导,保持理智的鉴赏眼光,果断抵制不健康歌曲。

方法三:品味歌词认为歌词是表现歌曲思惟内涵的文字表现和文学体式,大多是语言精练、含义隽永、节奏光鲜、富有美感的诗词,它高度精练地概括了歌曲的表现内容。

歌词能够大大加强我们对歌曲的理解力,有助于我们正确掌握歌曲的思惟内涵。

如艺术歌曲《斑竹泪》:“山重重水茫茫,山高水又长;古舜帝去南方,巡狩赏风光……欢情薄,美梦破,苍穹星辰落,帝驾崩、二妃惊、苍梧散魂魄……”这些布满诗情画意的歌词,先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又向我们交代了一桩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舜帝南巡,后驾崩于苍梧而与蛾皇、女英生离死别的悲壮爱情故事。

歌词最后以“千年事,万人说,悲歌天地和”结束,将全曲的情绪升华到了极致。

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2011年)小学教材声乐作品之比较

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2011年)小学教材声乐作品之比较

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2011年)小学教材声乐作品之比较作者:张莹莹来源:《音乐天地》2013年第10期在中西方音乐史上,声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方不同时期都有对声乐教学方法、方式的论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起源与发展的主要标志。

此后,声乐作品的教学一直是音乐教材的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11月颁发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1956年7月颁发的《初级唱歌教学大纲(草案)》和1979、1982年颁发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都规定:“唱歌是主要内容”。

1988年5月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中将“唱歌是主要内容”改为“唱歌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但依然肯定着声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对声乐的欣赏教学拓宽了思路,使声乐从实践到欣赏在音乐教学中有了广泛的体现。

2001年,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做出了新的定位:“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各个出版社纷纷编辑出版了新课标音乐教材,声乐作品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在教材中具有了不同以往的呈现方式,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声乐作品的欣赏教学都体现着新时期的特点及对音乐学科的人文关注。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教学阶段,也是音乐教学起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一生的音乐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声乐作品不同方式、层次展现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的。

在众多版本的音乐教材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版本,本文将对比分析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对声乐作品教学的展示,来展现两种教材对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教材编写方式。

大学音乐教案 分析音乐作品

大学音乐教案 分析音乐作品

大学音乐教案分析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探讨大学音乐教案中分析音乐作品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

一、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分析音乐作品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学习目标来选择音乐作品,既要考虑到作品的艺术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巴赫的管风琴曲等,也可以选择一些当代的音乐作品,如迪斯尼电影原声音乐等。

二、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在进行音乐作品分析之前,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是必要的。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从而更深入地分析作品。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等。

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在分析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三、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音乐作品在形式上一般包括前奏、主题、中段、尾声等。

通过对作品结构和形式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组织架构和发展过程。

分析时可以从主题的呈现、发展和变奏等方面展开,通过对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的分析,揭示作品的内在逻辑和组织原则。

四、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是学生进行分析的重点,也是音乐作品魅力所在。

从旋律、和声、节奏、动态、音色等方面入手,学生可以分析作品的情感表达、音乐语言以及艺术效果。

同时,学生还可以对作曲家在作品中使用的技巧和手法进行分析,如对位法、装饰音、变奏等。

五、联结作品与学科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联结。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作曲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学生还可以将音乐作品与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进行比较,探究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点和差异。

声乐作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音乐特征

声乐作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音乐特征

声乐作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音乐特征“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这首由席慕蓉作词、乌兰托嘎作曲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可谓是草原歌曲经典中的经典。

随和的乌兰托嘎在音乐创作上是严谨的,他追求的是永远创新,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他是在用音符作诗,用旋律作画的草原诗人。

一、b自然小调感情基调的铺垫《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音乐结构工整,分为三段,以四句为一段,共38 小节。

歌曲采用6/8 拍,既有传统内蒙民歌悠长、宽广的韵味,又有温馨、恬静、深沉的情感。

从旋律来看,歌曲第一段(第 1 —13小节)的调式调性是b 自然小调,第一句(1-3)小节,旋律采用的是主和弦的和弦内音的重新排列,突出小调柔美的色彩功能,主题鲜明;第二句(4-6 )小节继续深化主题,利用八度音程的变化,来强调主功能。

第 6 小节结束在主和弦的五音上,留下了情绪的发展空间;在第9 小节进行到下属功能;第四句(10-13 )小节,延续了第三句的下属功能,后由下属进行到属,最后回归到主音。

第二乐段(14-22)小节,歌曲从 1 4小节的下属进行到15 小节的属,又从 1 8小节的主进行到下属,下属功能和主功能交替出现,使主题在一种若即若离的矛盾冲突状态下进行,最后落在属音上,并且长达12 拍,使歌曲的情感完全铺展开来,也为即将到来的副歌部分和整首歌曲情绪的高潮部分做好了准备和暗示。

第三乐段(23-35 )小节,这是转调后调性的回归与再发展,从音乐的角度来说,这一部分是转调后调性的回归与再发展,属音的八度大跳和音区的提高,是整首歌的高潮。

从歌词的角度来说这一部分是情感更具体。

“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这一生的经历,悲伤也好,欢乐也罢,我都不想再对你倾诉,我只想躺在你的怀抱里,就这样静静得看时光流逝。

浅析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演唱中的艺术表现

浅析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演唱中的艺术表现

浅析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演唱中的艺术表现李云飞(渭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11级5班)摘要:声乐艺术是用人的声音来塑造音乐形象的,它的魅力在于用人的声音直接表达人性和真实的情感。

在演唱中,通过演唱者自己的情感抒发和听众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产生情感的接触,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演唱中的艺术表现涵盖了技巧和艺术两个层面的表现,通过论述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的艺术表现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必须先要对故事有一个总体上的理解,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更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演唱者要对歌曲的内容、主题、语言、时代背景、乐句的划分、伴奏的织体、力度、表情术语的变化进行仔细的研究,增强全面的艺术表现力,以取得比较完美的演唱效果。

关键词:《多情的土地》;声乐作品;情感表现;演唱技巧;艺术特征一、《多情的土地》时代背景歌曲《多情的土地》是由词作家任志平和曲作家施光南一起创作的代表作品。

《多情的土地》是一首表现热爱祖国乡土的声乐作品,它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对于新中国来说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带给全国人民的是日新月异的生活。

在那个时代很多新鲜的事物都出现在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声乐作品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歌曲的题材和形式都有了一定的改变,不会再被戴上“修正主义”、“靡靡之音”之类的帽子了,很多的艺术都开始跟随西方流行音乐的思潮。

但是作曲家施光南先生却创作了很多描述人们生产生活的作品,并没有被西方的音乐思潮影响。

在那个时期,外来文化的侵占也使得人们非常向往国外的生活,都觉得去国外能够很好的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任志平作为一个热爱着这片土地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写下了作品《多情的土地》的歌词,并很快找到了施光南先生,在第一次出国的热潮中,施光南也深深地感觉到大量人才流向海外的沉痛,然而这首歌词给力施光南灵感。

歌曲《多情的土地》主要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歌词也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山河的喜爱,还有对祖国养育的感激以及对祖国美好明天的企盼。

徐坚强合唱作品《归园田居》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徐坚强合唱作品《归园田居》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9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2徐坚强合唱作品《归园田居》的音乐与演唱分析孙治国摘 要:徐坚强先生依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作《归园田居》而创作出的混声无伴奏合唱作品《归园田居》,凭借着深厚的艺术性、良好的思想性、独特的审美性而广受人们的欢迎和青睐,成为近年来传唱率较高的合唱作品之一。

基于此,文章在简要分析合唱作品《归园田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其音乐结构,继而结合个人经验,详细总结了作品演唱方式。

这一方面深化对合唱作品《归园田居》的认识;另一方面指导作品处理与演唱活动,提高演唱质量,展现其应有的思想内涵、情感意蕴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徐坚强;合唱作品《归园田居》;音乐结构;演唱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孙治国(1972-),男,硕士研究生,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

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既需要艺术家创作出完美的词曲内容,也需要歌者进行高水平的二次创作,由此才能整合“声、词、意”,使听众产生美的体验乃至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合唱作品《归园田居》充分吸收东晋诗人陶渊明同名诗作的精神内涵,既感叹诗人躬耕生活,又暗含怡然自乐的心境,呈现出质朴自然、洒脱自由的意蕴,十分契合我国群众的审美理念,成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首优秀合唱作品。

然而要想准确展现其艺术与审美特色,还有赖于高水平的处理与演唱活动,值得我们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徐坚强合唱作品《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东晋诗人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与世俗的束缚,毅然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在清净、淳朴、轻松的田园生活中,有感而发,创作出优秀田园诗《归园田居》,一组六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洁身自好、隐逸山野、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情感。

优美的词句、美好的心境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流传至今。

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徐坚强应北京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之约,依据《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而创作出同名合唱作品《归园田居》,同年参加第八届金钟奖,获得铜奖,随后被广泛传唱,尤其是2014年第九届金钟奖合唱比赛决赛期间,35支参赛队伍中有12支队伍选择作品《归园田居》,其中2支队伍获得金奖。

中国当代声乐作品的音乐构建比较分析

中国当代声乐作品的音乐构建比较分析

中国当代声乐作品的音乐构建比较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纳西篝火啊哩哩》、《天蓝蓝》两首声乐作品的音乐构建分析,看当代中国风格的声乐作品发展,风格方面的比较,从比较分析中,认识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在音乐构建中的不同特色,给予当代音乐创作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纳西篝火啊哩哩》;《天蓝蓝》;音乐构建一、两首歌曲创作背景介绍《纳西篝火啊哩哩》于上世纪由高峻作词,龙飞作曲,边江配伴奏。

表现了云南丽江边古老的纳西民族篝火晚会上的欢乐情景,具有浓郁西南地区音乐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

《天蓝蓝》由我国著名词曲作家乔羽作词,徐沛东作曲。

是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庆祝建州50周年所作。

此曲刊登在《音乐创作》2011年第二期中,由刘聪配伴奏。

二、两首歌曲的音乐分析(一)、歌曲《纳西篝火啊哩哩》音乐构建及特征1、艺术风格特征:此曲是一首具有我国少数民族风格音乐特点的歌曲,乐曲欢快、活泼。

主题旋律以一个音为中心,往上下发展,体现了纳西族特有的音调。

2、结构特征:结构为再现三段曲式。

a部分为17—32小节,为两句式方整性乐段结构,b段为a段的扩展,由四小节间奏引出,为37—68小节,乐曲于37小节首先以一个五度跳进,旋律转为悠扬。

乐曲53小节出现转调、模进,并于69小节开始,伴随着衬词“啊哩哩”,音乐逐步推向高潮,在81小节中,连续的八分音符a2音并运用滑音,使音乐张力充分体现。

3、主题特征:乐曲主题为17—24小节,活泼轻巧,旋律始终围绕c2音上下发展,调性为f宫调式,节奏大部分采用了前十六与后十六音符,并运用了颤音技巧,歌词开篇就运用衬词“啊哩哩”,增强了地域性的特征。

4、调式调性特征:前奏部分为f徵调式,之后转为f宫调式,b段转入降b宫上,最后回到f宫调式。

5、节奏节拍、力度特征:节奏主要以前十六后十六音符为主。

此曲在力度上变化丰富,句与句之间强调力度的强弱对比。

6、钢琴伴奏部分特点分析:此曲的钢琴伴奏织体较为简单,主要采用和声加旋律伴奏音型。

浅论声乐艺术指导中“基本三要素”与各类语言的声乐性指导

浅论声乐艺术指导中“基本三要素”与各类语言的声乐性指导

浅论声乐艺术指导中“基本三要素”与各类语言的声乐性指导【摘要】声乐艺术指导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基本三要素——音准、节奏和发声是至关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基本三要素在声乐艺术指导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不同语言声乐的关系。

特别是在中文声乐和英文声乐中,基本三要素的应用有着不同的特点。

通过研究不同语言的声乐性指导,可以发现它们在基本要素上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如何灵活运用这些要素来提高声乐表现的质量。

深入探讨不同语言声乐的特点,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基本三要素,从而提升声乐表现的水平。

【关键词】声乐艺术指导、基本三要素、中文声乐、英文声乐、其他语言、声乐性指导、共性、差异、灵活运用。

1. 引言1.1 声乐艺术指导的重要性声乐艺术指导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声乐艺术指导,学生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声乐技巧。

声乐艺术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歌技巧和发声方式,使他们的声音更加纯净、清晰和富有表现力。

声乐艺术指导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音乐表达能力、提高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通过声乐艺术指导,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实现自己在声乐领域的艺术追求和梦想。

声乐艺术指导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声乐基础,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声乐梦想。

1.2 基本三要素的概念声乐艺术指导中的基本三要素是指声音、节奏和表情。

这三个要素是声乐表演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可以说是声乐艺术中的灵魂所在。

声音是声乐表演的核心,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等变化来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而节奏则是声乐表演的基本支撑,它决定了歌曲的节奏感和节奏变化,同时也牵涉到歌手的节奏感和技巧。

表情是声乐表演的灵魂,它包括了歌手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以及情感的表达,通过表情的细腻与丰富来传达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基本三要素的概念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乐艺术,从而提高自己的声乐表演水平并且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浅谈声乐表演的艺术形态

浅谈声乐表演的艺术形态

浅谈声乐表演的艺术形态从声乐表演的历史传统来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声乐表演形态有着不同的特点。

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歌剧是声乐表演的重要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要求歌手在表演中既要有出色的声乐技巧,又要具备舞台表演的能力。

而在东方,如中国和日本等国家,传统的戏曲艺术中也融合了声乐表演,但强调的是对音乐和唱腔的发声技巧和情感表达。

非洲、南美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土著音乐中也有独特的声乐表演形式,如喉音、吟唱和鼓舞等,这些声乐形式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风貌。

声乐表演的音乐理论和技巧对其艺术形态也有着重要影响。

声乐技巧包括发声、气息控制、音色调整、音域拓展等方面,这些技巧的掌握直接影响声乐表演的艺术效果。

音乐理论则涉及声乐曲目的选择、音乐结构的分析、曲式的理解等,歌曲的选择和演唱方式的把握都离不开对音乐理论的认识。

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也为声乐表演的艺术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

声乐表演的艺术形态还与个体歌手的表演特色和风格密切相关。

每一位歌手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嗓音特点和情感表达能力,这些个体特质在表演中会得到充分展现。

有些歌手擅长演唱激情四溢的歌曲,有些歌手则更加擅长演绎抒情曲目,他们的表演风格和个性化的演绎方式都为声乐表演的艺术形态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声乐表演还需要歌手通过表演技巧和舞台魅力来吸引观众,这也使得个体歌手的表演形态有着更大的多样性。

声乐表演的艺术形态还受到了舞台布景、服装、灯光等因素的影响。

在歌剧和音乐剧中,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都是重要的艺术元素,能够为声乐表演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舞台效果。

灯光设计则能够突出歌手的表演重点,引导观众的视线,增强音乐的情感张力。

这些舞台艺术元素的精心设计和运用,对声乐表演的艺术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声乐表演的艺术形态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它涉及到文化背景、音乐理论、个体表演特色和舞台艺术等多方面的因素。

不同地域和时期的声乐表演形态各具特色,但都以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来感染观众,展现音乐的魅力和意境。

浅议声乐教学中的作品分析和艺术处理

浅议声乐教学中的作品分析和艺术处理

浅议声乐教学中的作品分析和艺术处理声乐教学对于学生的美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老师在进行声乐教学中不能为了成绩而教学,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会情感的感知。

如果一个学生学会了一种音乐技巧,但是却不能了解自己所要表现的作品,无法把握作品的主体与情感,那么这个学生的技巧再高超也是无用的。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授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与艺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一、声乐教学中作品分析的含义所谓作品分析就是指对音乐作品的作者、表达的主题、创作的背景、表达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详细的分析,充分的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诉说的内涵,掌握并学习作品的表达方式与风格。

每一首歌都有它的存在意义,都是对作者内心的一种表达,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二、声乐教学中作品分析与艺术处理声乐的学习不仅是学会模仿,还要对音乐作品做到有个性的表达,这里的有个性不是指学生随意表现,而是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后,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作品表现的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对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要想既表达出原作品的情感主题与艺术风格,又体现出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对作品的情感理解,需要不断的加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作品分析能力,逐渐的达到一个新的声乐学习高度。

因而,声乐教学中要注意在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与理解,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力,让学生能够完美的表达出作品的内涵。

(一)分析与理解声乐中的词人们在表达情感时,需要丰富多彩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老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对歌词进行有感想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歌词中情感的转折与变化,从而深入的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在声乐教学中注意对旋律的分析一首音乐作品中,不仅仅需要词的表达,还需要音乐旋律的表现。

好的歌曲就是做到将旋律与歌词完美的结合,让旋律随着歌词的情感而不断的改变,旋律是对歌词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歌词的一种烘托,两者之间互相作用,从而实现旋律与词的情感交融。

论声乐作品的理解与表演

论声乐作品的理解与表演

论声乐作品的理解与表演声乐作品是一种有关音乐的传统,它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内涵和形式,可以抒发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除了它的独特特点,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声音也是它的一大特点。

简而言之,声乐作品是一种有价值的抒情形式,它可以以绚丽多彩的音乐来表达情感,可以让人充分地感受到激动人心的气氛,从而把情感和思想融入映照着阳光的大自然中。

无论何时,理解声乐作品的关键都是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

这可以通过研究作品的历史、作家自身的生平以及当中隐含的宗教或文化信仰来完成。

如果在仔细探究前,以人们心中的想象力去理解这些作品,则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理解。

因此,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验和把握它们,从而使表演更加准确,更具有感染力。

另外,表演者除了掌握作品的理解,还应该掌握和熟练掌握声乐表演的基本技巧。

基本技巧包括呼吸技巧、气息技巧、语音技巧以及把握歌曲节奏的技巧等等。

同时,掌握良好的技巧还要求表演者关注和调整自己的心情,以引发最佳的情感伴奏和绘声绘色的演出。

此外,表演者也应该加强对声乐作品的沟通,以便能够充分地把握和表达出作品本身的情感。

这种沟通要求表演者与作品之间建立相对真实和自然的情感联系,从而强化其表演的感染力。

此外,表演者可以利用表演中的抒情元素,如气息、力度、停顿等,以更加扣人心弦的方式表达出作品本身的思想和意义。

最后,在表演声乐作品之前,表演者应该尽可能多地练习,让自己对作品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在表演之前,表演者可以多次审视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内容,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演绎作品本身。

此外,表演者也应该多练习发声、发调以及把握歌曲节奏,以让自己在表演中有更好的动作控制。

总之,理解和表演声乐作品,需要表演者有深入的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熟练的表演技巧和把握节奏的能力。

只有通过领会作品的内容和意义,以及练习良好的技巧,表演者才能够更好地表演出作品的真谛,让观众眼前一亮,心中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

歌曲《我爱你中国》中的音乐性分析

歌曲《我爱你中国》中的音乐性分析

歌曲《我爱你中国》中的音乐性分析作者:王兆坤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8期摘要:脍炙人口的歌曲《我爱你中国》由于其鲜明的爱国主题和动听的旋律多年来一直被大众所熟悉,然后,一首好听的旋律必然有其内部优秀的音乐元素作为支撑。

本文着眼于《我爱你中国》音乐性角度,从歌曲中弱起节奏的使用、三连音的添加和伴奏织体的充分运用三个部分对这首歌曲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我爱你中国》;音乐分析;弱起节奏;伴奏织体(一)弱起节奏的使用,增强音乐张力弱拍开始,由弱到强的一个歌曲开头能够充分增加音乐的张力,使其音乐发展更加具有延展性,可塑性更强。

弱起节奏配合上行四度音,又具有号召、唤醒的作用,如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歌曲开头旋律的“起来”就是典型的弱起节奏的运用,这使这首歌一开始便获得了较强的音乐张力,从而使其辨识度更高,旋律感更强,能更加充分的表现具有情感内容的作品。

而且對弱起节奏的充分利用和开发,会使得整首歌曲具有典型的音乐特征和旋律感,从而会更加容易刺激人的听觉和大脑的想象。

纵观《我爱你中国》全曲,会发现一个最具特色的节奏特点,就是弱起节奏的运用,像这样一首情感丰富的艺术歌曲,是需要一个起伏较大的情感表现张力的。

从歌曲开始的“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一直到歌曲最后,无不运用若起节奏来增加全区音乐的张力。

这样一种布满全局的若起节奏的运用,使得整首曲子在音乐上能够让大家明白我爱你中国这一歌曲主题。

尽管这句歌词反复重复了好多次,但丝毫不让人感觉乏味,反而充满了主题强调和升华的意味。

相比较强起节奏,弱起节奏更能变现一些情感丰富的歌曲,因而它在丰富歌曲内涵,增加歌曲情感层次上面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使音乐更具张力和内涵。

(二)三连音的添加,强调歌曲主题,增加音乐色彩三连音的使用有很多种,其中单个具有明显的强调作用,将其放在点名主题或重点的旋律上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多个且集中的三连音使用会是音乐多了一分平衡,从而会更适合表现平和舒缓的歌曲旋律。

亨德尔声乐作品中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性及演唱方法

亨德尔声乐作品中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性及演唱方法

亨德尔声乐作品中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性及演唱方法【摘要】本文通过对亨德尔声乐作品中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性及演唱方法进行探讨,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首先概述了亨德尔声乐作品的特点,接着分析了女高音咏叹调的特点和其在声乐作品中的艺术性。

然后探讨了演唱这些咏叹调的方法,并讨论了情感表达技巧。

在总结了亨德尔声乐作品中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艺术性,并给出了对声乐演唱实践的启示和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技巧和艺术性,为声乐演唱实践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亨德尔、女高音、咏叹调、声乐、艺术性、演唱方法、情感表达、演唱艺术性、声乐演唱、实践、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是18世纪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被誉为巴洛克音乐时代的一代宗师。

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其中女高音咏叹调在他的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研究亨德尔声乐作品中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性及演唱方法,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亨德尔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也有助于提升声乐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亨德尔声乐作品中女高音咏叹调的研究,探讨这一声乐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唱技巧,为声乐演唱者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深化对亨德尔声乐作品的理解,提升声乐演唱者对作品的演绎水平,促进声乐演唱的艺术发展和传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亨德尔声乐作品中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性及演唱方法的探究,深入理解这一特殊音色在声乐作品中的作用和表现手法。

通过分析女高音咏叹调的特点,揭示其在亨德尔作品中的独特之处,探讨其演唱难度与技巧要求。

本研究旨在系统总结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艺术性,为声乐演唱者提供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方向,同时为未来声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

通过对亨德尔声乐作品中女高音咏叹调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为提升声乐演唱水平和表现力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艺术探索
2009
最后人民大众喊出“捏死它!”之后,便是痛快淋漓 的纵情大笑所表达的正是反对专制、推翻专制统治 的信心、决心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声乐表演艺 术美学的角度来考察这首艺术歌曲,应该说这是一 首音乐表情极为丰富的作品,乐谱中多处的 sf 到 pp 的切换是歌曲极富动感与戏剧性效果,休止符的 巧妙运用及其与笑声“哈哈哈哈”的动静结合、收放 有致将歌曲的谐谑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声乐演 唱的技术环节来说,流畅的、抒情的旋律好唱,有说 有唱、唱中有说、说中带唱的歌曲很难把握好声音 的分寸,也就是说,在声乐艺术美上寻求自然性与 歌唱性的有机契合对演唱者而言绝不仅仅是技术 问题,更是一种内在的艺术凝练和成熟的艺术气质 的表现。另外,这首歌的伴奏也很精彩,二度级进的 四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音符的组合形式用以 表现笑声成为作品的音乐主题动机之一;附点音符 重音的改变这种非常规技法的大篇幅使用与歌曲 颠覆性主题具有某种内在的对应。
综合比较两首歌曲,同是艺术歌曲、同是出自 名家之手、同是需要较高的技术手段与较深的艺术 修养、同是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经典之作,但在风 格上、情绪上及精神特征方面又存在鲜明对比。关 于两首歌曲的不同之处以下列表说明(表 1):
表 1:
区别
歌曲
《黄河怨》
《跳蚤之歌》
国别
中国
俄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所属声部
女高音
男中音
风格特征
一部好的声乐作品从创作的角度来讲是曲与 词的完美结合,从表演的角度来讲是声与情的形神 契合,从欣赏的角度来讲是歌者与听者的情感共 鸣。艺术作品只有进入审美阶段才真正开始发挥其 艺术功能、实现其审美价值,而声乐艺术因为其更 为具体、明确的音乐性内容,使其在审美阶段成为 情感沟通最直接、最有利的手段,也使声乐艺术多 少弥补音乐艺术在表达情感方面非具象、非直接的 “缺憾”(对于这个问题在音乐美学中应该一分为二 的来看待)。
拿来一部声乐作品,通过对作品本身的旋律、 节奏、表情、和声等音乐语汇的把握,可以对作品的 演唱风格与情感基调有所了解,尤其是声乐作品, 它的文学性因素— ——歌词的内容直接准确地传达 出音乐主题、情绪脉络、风格特征及在此基础上的 精神体验。在音乐中,基本情绪、风格体系与精神特 征构成了音乐性内容的三个层次。下面以几首著名 的歌曲为例结合上述三个层次比较分析其各自的 音乐性内容。
《跳蚤之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讽刺歌曲,流传 至今已近两个世纪。它采用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原 诗,由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完成于 1819 年。这是 一首歌曲技巧与表现手法难度都较大的艺术歌曲。 通过带有旋律性的讥笑、冷笑、谄笑、苦笑与欢笑等 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幽默正直的讲故事者、专横昏庸 的皇帝以及不可一世的跳蚤等形象。半朗诵、半歌 唱、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生活化的语言,艺术化的 声调是这首歌曲特有的艺术魅力。拟人、暗喻、夸 张、叙事等文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使这首艺术歌曲完 成了它谐虐、嘲讽、生动、欢快的音乐使命。而它的 社会功能呢?十五世纪初的俄国正处于沙皇的专制 统治之下,上层阶级穷奢极欲,生活在社会底层的 劳动人民则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之下挣扎着。这首歌 曲以豢养跳蚤的荒诞故事,尖刻、辛辣地讽刺皇帝 的昏庸奢靡,而把跳蚤比作宰相来嘲笑朝廷官吏的 苟且无能、趋炎附势,赤裸裸地抨击社会现实、大胆 地嘲讽,隐喻当政者,这是下层阶级的共同心声,是 广大劳动人民的情绪倾向与团结抗暴的精神。歌曲
族底蕴的体现。歌曲的高潮乐段“我从草原来”的民 族自豪感由心唱出,并进一步升华为根在草原、情
在草原、奉献也在草原的民族情结,即“草原啊,永 2
远与我同在。”这里我们看到,两首歌殊途同归,在 情感上最后融为一点,那就是与草原同生共荣。
两首歌从表演美学的角度来讲也具有很明显 的相似性。应该说在声乐艺术审美中,存在“先入为 主”的审美心理。首听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对这两 首歌的演绎,那醇厚质感、宽广深情的音色与亲切 自然、真挚平和的声情运用如汩汩清泉荡涤心灵, 而当玛希、齐峰等歌唱家再唱起这两首歌从心理上 来说已经潜在一种善意的排斥了。当然这种“先入 为主”的审美心理反之亦然。像这样的草原歌曲往 往并不定位给固定的某一演唱声种或某一演唱风 格,它被以各个声种、各种演唱风格加以丰富,在不 尽相同的审美感受中,歌曲的情感主题被表达得更 加饱满与详尽,同时正因为它可以被不同声种以不 同风格表现,以及它们都是使用汉语演唱的蒙古族 风格的大众化的歌曲(后来也被转成蒙语演唱),才 构成草原歌曲更多审美选择、满足不同审美群体的 特点。另外综合考察两首歌的技艺关系,应该说从 声乐演唱的技术方面来说,两首歌曲的技术难度大 体相近,除了蒙古族歌曲常见的音程大跳外,尤其 要注重解决的是往往并未详尽标注的音乐表情,尤 其是演唱蒙古族歌曲时的前后倚音、长音颤音、上 下波音,蒙语叫“努古拉”,应该是演唱的技术难点 之一。但话说回来,声儿好发,味儿难拿,歌曲中隐 含的民族音乐特点或者说文化上的东西才是歌曲 真正的灵魂,只有抓住这种民族性,所表之情才是 真情,所唱之声才动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15
一、音乐性内容迥异声乐作品 以《黄河怨》和《跳蚤之歌》为例。 歌曲《黄河怨》选自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 是一首声乐技术含量与艺术修养层次均较高的女 高音独唱歌曲。从时代性与民族性角度分析,《黄河 怨》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苦难深重的中国妇女的悲 惨命运。即如歌词中“千重仇来万重怨”,曾经“麦苗 儿肥呀,豆花儿香”(摘自《黄水谣》)的勤劳朴实的 中国妇女怎堪凌辱、怎堪夫离子丧、怎堪家破人亡。 极度愤恨与悲恸“无颜偷生在人间”的女子哭天天 不语,喊地地不灵,只有站在滔滔黄河边,对着风、 对着云“哭诉仇怨”,发出她生命的最后告白。一首 好的声乐作品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它感人至深,沁
[关键词]基本情绪;风格体系;精神特征;声情契合
如 果 要 在 音 乐 美 学 两 大 主 要 矛 盾— ——自 律 与 他律之间寻找一个“中庸之道”,声乐艺术这个在上 述任何一个理论中都被以括号形式排除在外、暂不 作讨论的艺术形式无疑可以说明点什么。声乐艺术 的两大构成本体分别为自律和他律作证。声乐作品 中的音乐部分,这里暂时将其对应的歌词抛开,单 就音乐的旋律、节奏、曲式、表情等音乐符号,它们 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好,是“心灵的算术”或“异质 同构”也好,单纯的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与情感 体验也许是人类与音乐与生俱来的缘分。通常情况 下,旋律激昂、快节奏的音乐与旋律低婉、节奏徐缓 的音乐带给人的情感驱动一定是不同的,且其中单 独的某一种音乐带给大多数人们的感受又是大同 小异的。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理性的说法,这些音 符的形式当然和自律论的某些理论观点脱不了干 系。再来看声乐作品另一大构成维度— ——歌词。歌 词是一种精炼的、有其特殊构成形式的文学样式, 但它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基本品格,那就是表情达 意。声乐艺术因为有歌词这样具体明确的情感指 向,在所有的音乐艺术门类中成为受众最为广泛、 最易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抒情性
叙事性
情绪、情感基调 悲痛、怨恨
戏谑、欢快
技术难点
强弱、力度控制 各种笑声的处理
精神特征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俄国人民大众推翻 的民族气节与奋勇 沙皇专制统治的革 抗争的革命精神 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音乐性内容相近的声乐作品 以《蓝色的蒙古高原》和《我从草原来》为例。 这是两首内蒙古自治区近十年创作的、广为流 传的抒情歌曲。这两段悠扬动听的音乐分别出自内 蒙古著名作曲家斯琴朝克图与王星铭的笔下。从两 首歌曲的曲风来看,它们都属于抒情类创作歌曲。 旋律优美深情、节奏宽广舒缓,音程跳度较大符合 草原歌曲音域宽广、起伏较大的特点。同样两首歌 都以赞美草原、家乡,歌唱美好幸福生活为音乐情 感主题。只是两首歌的情感切入点不同,《蓝色的蒙 古高原》由景到情,而后情景交融,由延绵的山川到 蒙古包、勒勒车再到阿爸阿妈,情感层层递进,最后 将情感升华为拳拳赤子之心,即“你就是不灭的信 念,把我的爱留给你,把我的祝福留给你。”;《我从 草原来》以一个他乡游子对家乡、对草原、对母亲深 情的爱为出发点。在草原上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传 说,是说人与牲畜的母爱通灵,所以歌曲由“小马驹 嘬着母奶”直接引出“回报那慈母的深情”,从更深 的民族精神的层面来说,母爱是蒙古族歌曲的一大 情感主题之一,同时这种母爱不仅指人类之间,也 包括牲畜、动物之间的舔犊之情,这是草原和谐生 活的真实写照,是蒙古族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民
艺术探索
2009
2
比较分析声乐作品中的音乐性内容
●林 颖
[摘 要]文章以几首著名的声乐作品为例,主要从基本情绪、风格体系与精神特征三大方面对照分析这些作品中 音乐性内容的异同。对于声乐作品来说,其音乐性内容应该说是附着在歌词之上的。声乐艺术从其本体 构成上来说是音乐与文学的契合。音乐可以说是歌曲情感抒发的一种感性形式,歌词则承载着表现歌曲 主题、基本情绪、风格体系及精神特征等这些音乐性内容的任务。文学性、概念化、具体形象的歌词赋予 声乐作品独特的审美品格,即具体可感的主题形象和明确的情感指向。
人 心 脾 ,而 之 所 以 感 人 ,是 因 为 它 是 时 代 的“ 回 音 壁”,是社会生活的剪影,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 寄托与心灵宣泄。以上是从歌曲的文学维度,即结 合歌词方面谈这首歌的情感主题与思想内涵,那么 考察声乐艺术作品构成的另一维度— ——音乐方面 又是什么情形呢?前文提到过,这是一首女高音演 唱的高级曲目,不仅在技术难度上,还表现在歌曲 的艺术表现力上。结合演唱来谈,这首歌曲演唱音 域达两个八度,从 c1-c3 大跨度的演唱音域,而且, 在 c1 处,即全曲的最低音上对应的歌词是“宝贝啊, 你死的这样惨”的“惨”字,可见此时主人公内心极 度的悲痛,眼睁睁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日本兵用刺刀 活活挑死,作为母亲的绝望、生不如死的感受是任 何语言与文字都无法表达的,在最低音上压抑着巨 大的仇恨也承载着母亲最沉重的哀念;在 c3 处,即 全曲的最高音上对应的歌词是歌曲的最后一句“你 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算”中的“债”字,可以说这是 歌曲精神内涵的深化,跳出个人情感,这是整个中 华民族必须要讨回的“债”,是时代的号角,是催人 觉醒、民族抗争的警报,是由悲痛到愤怒最后凝结 成民族骨气与奋起反抗的情感升华。这样的经典的 词曲结合与高水准的声情契合要求不仅是对演唱 者声乐技术、艺术修养的挑战,同时也是这首歌曲 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