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2.2.2.3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教学理念】

抓住新课程的精髓,本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始终遵循“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与“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从知识内容来看,本节课通过键能的计算,研究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热值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开发价值;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这为学习本节课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燃料燃烧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较为熟悉。但他们并未系统地学习热量计算的知识。处于此年龄段学生思维敏捷、活跃,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目标】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

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方法,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减少燃料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方法,认识到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开发高效、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网络等工具认识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燃料的燃烧释放能量入手,进行化学反应热效应本质的研究——旧的化学键的断裂和新的化学键的生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从而学习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合理利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使用化石燃料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值的概念;

难点:通过键能计算反应热。

【教学方法】

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学法:小组讨论法、分析总结法等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技术(幻灯片、视频)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已经对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的知识学习了两节课了,那大家学得怎么样啊?我来检验一下大家。

【习题】

【提问】首先题目中的要求说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这说明这个反应是?【学生活动】吸热反应。

【追问】很好,吸热反应。那么下列四个反应哪个是吸热反应呢?

【学生活动】A。

【评价】对。那B、C、D都是放热反应。

【教师活动】那么我们再来回忆一下,为什么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呢?我们来看一

下这两张图。

第一张图显示的信息是说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那么反应物变成生成物的过程中就要放出一定的热量,所以这张图反映的是放热反应;第二张图显示的信息是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要变成生成物就要吸收一定的能量,所以这张图反映的是吸热反应。那么我们来回忆一下,哪些反应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学生回答】化合反应,燃烧反应,中和反应;分解反应,铵盐的反应……

【教师活动】对,大部分的化合反应,燃烧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那么大部分的分解反应等都是吸热反应。在放热反应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燃烧反应,而我们生活中燃烧的大多都是燃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说起燃料,我想大家应该已经很熟悉了,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燃料是什么呀?

【学生活动】煤、石油、天然气……

【教师活动】对,这些都是化石燃料。当然还有一些新型的能源,比如甲醇汽油、氢气等等。那么这些燃料燃烧究竟会放出多少热量呢?大家写一写这四个热化学方程式。

同学们拿出纸笔来写一下,我叫四位同学上黑板写写。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写之前先回忆一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首先把普通化学方程式写出来,然后把状态标上去,接着就是计算反应热。我们都知道反应热与物质的量成正比,那么只要我们先把它们转化为物质的量,就可以算出反应热。好,同学们都写好了吗?

【学生活动】好了。

【教师活动】很好,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快得出等物质的量情况下放出的热量,哪个燃料最多呢?

【学生活动】甲烷。

【教师活动】对,等物质的量的燃料甲烷放出热量最多,那么等质量的情况呢?我们来计算一下1g的燃料释放的热量。计算好之后把这个表格填起来。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很好,其实这个计算还是很方便的,大家也都计算正确了。我们就把这1g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叫做热值。所以通过这表格,我们可以得出等质量的情况下,氢气的热值的最高,所以氢气是较理想的能源。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个表格,这等质量的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都不相等,那为什么它们会不相等呢?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首先燃烧反应是什么反应呀?

【学生活动】放热反应。

【教师活动】对,那么放热反应我们可以用什么表达式来表示它们的总能量变化呢?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这里的热量不相等,也就是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用△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这个公式来定性描述一个反应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那么大家再来思考一下这能量从何而来呢?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教师活动】很好,那么旧化学键的断裂过程必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必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这些能量就延伸出键能这个概念。大家还记得键能的定义吗?【学生回答】拆开1mol气态物质中某种共价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叫键能。

【教师活动】对,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在计算键能的时候物质的状态都是气态。那么大家来

思考一下键能是不是共价键本身所具有的能量?键能越大,则共价键越怎么样了呢?

【学生活动】不是,强。

【教师活动】对,那为什么呢?我们以氢气分子为例,这里的氢氢键要断裂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那么这能量就是键能,所以键能不是共价键本身所含的能量。那么键能越大也就是共价键越强。好,回顾了这么多键能的知识,我们就来应用一下。解决交流与讨论中的问题。

我们来回忆一下键能公式:△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那么我们已经知道拆开1mol H2中的化学键需要消耗436kJ能量,拆开1mol O2中的化学键需消耗496kJ 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 H-O键能够释放463kJ能量。所以只要数清楚里面有多少键断裂和形成就可以了,最后得到反应物总能量变成生成物总能量放热484KJ,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的放出的热量与之前我们所写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的数值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状态不一样。

【教师活动】对,很好,同学们都已经注意到了键能计算的物质都是气态的。大家对这些过程都理解了吗?我们再来练习一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通过练习我们也可以发现,能量变化可以用这样的一条曲线来表示。大家都记住了吗?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能量从何而来的问题了,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大小等于燃烧时断裂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与形成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之差。大

家理解了,我们就再来练习个题目。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很好。燃料燃烧都是放热反应,所以符合这样一条能量变化曲线。那如果是吸热反应就是C这样的曲线。大家必须搞清楚。好,我们来看下一题。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很好,看来大家对反应热已经很熟悉了。那么我们已经计算了这么多燃料的热量,大家觉得我们国家哪种燃料燃烧得最多呀?

【学生活动】煤

【教师活动】是的,我们来看这幅图表。可以发现煤炭占了百分之七十。那么使用化石燃料存在的缺点?

【学生活动】污染环境。

【教师活动】对,环境污染严重。那么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活动】燃料脱硫……

【教师活动】除了这个呢?还有就是把煤、石油这些燃料变成清洁能源,就像我们之前在太阳能的利用中学习过的将煤汽化或是液化,制成水煤气等等清洁能源。第二个缺点就是固体(液体)燃烧往往燃烧不完全,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首先什么是充分燃烧?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温度达到着火点……

【教师活动】对,这是其中一点。还有两点就是有足量的空气或氧气,还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这三点在生活中也应用非常广泛,家庭中的生炭煤炉打开炉门,大家觉得是为了什么呀?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目的是提供足量的空气,也就是足量的氧气。在煤饼上打孔,这一点我们在化学反应速率中也学了,是为了什么呀?

【学生活动】增大接触面积。

【教师活动】其他的方法还有把粉碎固体燃料,雾化液体燃料。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炉中煤还剩下很少的一部分发红时,如果依旧打开炉门,炉子很快就灭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是因为空气带走了热量,使温度下降。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用扇子扇炉火,火越烧越旺;吹蜡烛一吹就灭?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是因为用扇子扇炉火,是以增加空气量为主;吹蜡烛,主要是空气量太多,带走热量,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过多的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同样造成浪费,因此扇炉火要控制适当。有句古语说:“人要实,火要虚。”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那么这里的火要虚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教师活动】那么有了那三个条件,这样才能充分燃烧。那么第三个缺点就是部分煤中含灰分、水分多,热效率低。这个缺点怎么克服呢?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就是要更进设备,除去灰分、水分。最后一个缺点就是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能源,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那么怎么解决呢?

【学生活动】开发新能源。

【教师活动】对,开发高能清洁新能源。例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其他能源(地热能、潮汐能、燃料电池等等),这些能源的特点就是资源丰富、可以再生、对环境没有污染或很少污染等等。这些就是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方法。好,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我们来练习一些。

1、下列过程中一定释放出能量的是( )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分子拆成原子D.原子组成分子

2、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s)+H2O(g)==CO(g)+H2(g)△H=+131.3kJ/mol 它表示()

A.碳与水反应吸收131.3kJ热量

B.1mol固态焦炭与1mol水蒸气完全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吸收131.3kJ热量

C. 1mol碳与1mol水反应吸收131.3kJ热量

D.固态碳与气态水各1mol反应,放出131.3kJ热量

【学生活动】……

【知识拓展】12g石墨与O2反应生成CO2放出393.51KJ热量;12g金刚石与O2反应生成CO2放出395.41KJ热量。写出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试比较,石墨与金刚石哪个稳定?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好,这就是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下课。

【板书设计】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一、热值:1g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二、公式回顾:△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三、提高燃料燃烧效率

【教学反思】

其实上课一开始我自我觉得还不错,但是中间有一个重要知识点漏讲了,之后就开始紧张起来。结束后,我进行自我反省,觉得是对上课内容没有非常熟悉的原因。而且找了指导老师之后,发现还有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知识点概念的错误,这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顿时觉得自己是在没有注重这些。其实我觉得自己在备课的时候,通常只是注重怎样讲顺,而不会注意其中的注意点,不会仔细地去分析知识点。所以在以后的备课中我必须注意到。

1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对于辨识、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事故致因理论是帮助人们认识事故整个过程的重要理论依据。 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作功以实现生产目的。人类为了利用能量作功,必须控制能量。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作功。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

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处于高处的人员或物体具有较高的势能,当人员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发生坠落或跌落事故;当物体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将发生物体打击等事故。除了势能外,动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机械能,各种运输车辆和各种机械设备的运动部分都具有较大的动能,工作人员一旦与之接触,将发生车辆伤害或机械伤害事故。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电能,当人们意外地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时,可能发生触电事故而受到伤害。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热能,生产中利用的电能、机械能或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可燃物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人体在热能的作用下,可能遭受烧灼或发生烫伤。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人员中毒,是化学能引起的典型伤害事故。

燃烧热-能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2《燃烧热能源》课时练 双基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故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在101 kPa时,1 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C.物质燃烧都需要氧气 D.物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外界条件有关 解析:CO燃烧是放热反应;B中碳燃烧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 mol 碳完全燃烧生成CO2时所放出的热量叫燃烧热;任何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如H2在Cl2中燃烧。 答案:D 2.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很少污染,且有些可以再生。下列各项中属最有希望的新能源的是( ) ①天然气②煤③核能④水电⑤太阳能⑥燃料电池⑦风能⑧氢能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③④⑤⑥ D.除①②外 解析: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有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氢能等。答案:B 3.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O(g) ΔH=- kJ/mol H2(g)+1 2 O2(g)===H2O(g) ΔH=- kJ/mol 2H2(g)+O2(g)===2H2O(l) ΔH=- kJ/mol 则氢气的燃烧热ΔH是( ) A.- kJ/mol B.- kJ/mol C.- kJ/mol D.- kJ/mol 解析:本题通过方程式考查燃烧热的含义,即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H2生成稳定的 化合物为液态水,所以由第三个方程式求出燃烧热ΔH=1 2 ×(- kJ/mol) =- kJ/mol。 答案:D 4.(2011·济源高二检测)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 A.碳和二氧化碳B.1 mol 碳和3 mol碳 C.3 mol C2H2和1 mol C6H6D.淀粉和纤维素 解析:燃烧热是物质的性质,与量的多少无关。 答案:B 5.25℃、×105Pa时,下列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能表示乙炔的燃烧热(单位:kJ/mol)( ) A.2C2H2(g)+5O2(g)===4CO2(g)+2H2O(g) B.C2H2(g)+5 2 O2(g)===2CO2(g)+H2O(l)

河北省2016年上半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考试题

河北省2016年上半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能量 意外释放理论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__是利用相同的或相似的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A.对照、经验法 B.逻辑推理法 C.因果关系法 D.类比方法 2、内审员培训是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关键。应该根据专业的需要,通过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开展编写体系文件、初始评审、__等工作的能力。A.进行审核 B.体系策划 C.实践 D.制度制定 3、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可按__个步骤来完成。 A.4 B.2 C.3 D.5 4、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体制建设中的()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 A.救援队伍 B.管理机构 C.功能部门 D.应急指挥 5、违法行为在__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A.一年内 B.两年内 C.三年内 D.四年内 6、一般墙体大模板在常温条件下,混凝土强度达到__即可拆除。 A.mm2 B.mm2 C.mm2 D.mm2 7、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安全评价过程的全部工作,评价报告应包括①目的②概况③评价依据④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⑤安全评价方法选择⑥评价单元的划分⑦安全对策措施建议⑧安全评价结论等内容。下列安全验

收评价报告内容的顺序表述,正确的是__。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C.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D.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8、氧气站区外围应设置高度不低于__的围墙或栅栏。 A.1m B.2m C.3m D.4m 9、__不属于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A.监护失误 B.指挥失误 C.操作失误 D.辨识功能缺陷 10、在分析某事故发生的风险时,统计得出该事故发生的概率为Q,事故造成的严重程度为S,经济损失金额为W,统计时间为T,则该事故发生的风险是__。A.SQ B.SQ/T C.W/ST D.WQ 11、对于重大危险源,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综合性的__,确保重大危险源与居民区和其他工作场所、机场、水库等公共设施安全隔离。 A.应急措施方案 B.风险评估制度 C.土地使用政策 D.监督管理方案 12、火焰式探测器是利用__探测火灾。 A.红外线 B.日光盲 C.光电效应 D.光效应 13、依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的规定,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及时报告,并在__日内报所属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A.5 B.15 C.30 D.60 14、现浇柱模板的拆除顺序是__拆除。 A.自下而上 B.自上而下 C.从两边向中间 D.从中间向两边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对于辨识、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事故致因理论是帮助人们认识事故整个过程的重要理论依据。 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作功以实现生产目的。人类为了利用能量作功,必须控制能量。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作功。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处于高处的人员或物体具有较高的势能,当人员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发生坠落或跌落事故;当物体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将发生物体打击等事故。除了势能外,动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机械能,各种运输车辆和各种机械设备的运动部分都具有较大的动能,工作人员一旦与之接触,将发生车辆伤害或机械伤害事故。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电能,当人们意外地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时,可能发生触电事故而受到伤害。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热能,生产中利用的电能、机械能或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可燃物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人体在热能的作用下,可能遭受烧灼或发生烫伤。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人员中毒,是化学能引起的典型伤害事故。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小测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小测 (1) 【基础知识】 1.反应热可分为多种,如: 、 、 等。 ,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 ,通常可利用 由实验测得。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中划“√”错误的画“ⅹ” 1)、完全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中的各元素生成其最高价氧化物,如碳元素生成二氧化碳,硫元素生成三氧化硫,磷元素生成五氧化二磷,氮元素生成五氧化二氮。 ( ) 2)、硫完全燃烧时的稳定化合物是二氧化硫。 ( ) 3)、化学反应中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两者密不可分,但能量变化是以物质变化为基 础的。 ( ) 4)、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提高能源利用率,是节能的重要措施。 ( ) 5)、为了使燃料充分燃烧,应通入足量的空气或氧气,通空气越多,能源的利用率越高。 ( )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molH 2SO 4和1mol Ba(OH)2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 B .在25℃、101 kPa ,1mol S 和2mol S 的燃烧热相等 C .CO 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能继续和O 2反应生成稳定的CO 2,所以CO 的燃烧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101kPa 时,1mol 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下划线处表示燃烧热的是( ) A .C 6H 12O 6(s)+6O 2(g) = 6CO 2(g)+6H 2O(l) ΔH =―a kJ /mol B .CH 3CH 2OH(l)+2 1O 2(g) = CH 3CHO(l)+H 2O(l) ΔH =―b kJ /mol C .2CO(g)+ O 2(g) =CO 2(g) ΔH =―c kJ /mol D .NH 3(g)+45O 2(g) = NO(g)+4 6H 2O(g) ΔH =―d kJ /mol 3.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 A .碳和二氧化碳 B .1mol 碳和3mol 碳

案例24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案例24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某厂进行职工安全教育,由主管安全生产的厂长甲为大家系统讲解了我国安全管理方针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等。甲讲,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甲进一步说,所谓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能量逆流作用于人体造成伤害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能量大小、能量集中程度、接触能量的人体部位、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能量的种类。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 A.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B.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 C.所谓“预防为主”,就是预防事故的扩大,尽量减少事故

所造成的损失 D.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按照个人的意志开展生产活动,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 多项选择题 l.按照甲对系统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 A.整个厂是一个系统 B.厂中的一个班组不能成为一个系统 C.整个厂的生产工艺构成一个系统 D.整个厂生产工艺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2.按照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 A.中毒属于第一类伤害 B.中毒属于第二类伤害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长,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短,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 【相关知识】: 1.《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各项目标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特别是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所谓“预防为主”,就是对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第二课时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教学过程: 【复习】1、常见放热和吸热反应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练习】1、常温下14g一氧化碳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141.3kJ热量 2、1g硫粉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并放出9.36kJ热量 【看书】各种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各不相同,表2-3 热值 【板书】一、燃料的热值 1克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单位:kJ/g 【讨论】燃料燃烧的条件,怎样才能燃烧得更完全? 【总结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1、反应接触面大 2、足量的氧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和交流】 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为什么不同反应的热效应不同?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爆炸,放出大量的热。反应中的热量由何而来?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引起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原因: (1)微观: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宏观: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间的能量差。【例】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1mol H2与1mol Cl2反应: 1mol H2生成2molH 消耗能量约436 kJ 1molCl2生成2molCl 消耗能量约242 kJ 2H + 2Cl---HCl 释放能量约862 kJ H2 + Cl2---2HCl 共放热约184 kJ

【总结]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吸收的热量多于放出的热量时,总反应表现为吸热。吸收的热量少于放出的热量时,总反应表现为放热。 【交流与讨论】1已知拆开1mol H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36 kJ的能量,拆开1mol O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96 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 H—O键要放出463 kJ 的能量,试说明2H2 + O2= 2H2O中的能量变化,并将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数值标注在图2—5中。 【填图】书P37 图2-5、 【看书】P36 各种共价键的键能 【练习】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物质燃烧和中和反应均放出热量 C.分解反应肯定是吸热反应 D.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3、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已知破坏1mol N≡N键、H-H键和N-H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946kJ、436kJ、391kJ。试计算1molN2(g)和3 molH2(g)完全转化为NH3(g)的反应热的理论值。 【本课总结】1、什么是热值 2、充分燃烧的条件 3、键能与化学反应热量的关系: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吸收的热量多于放出的热量时,总反应表现为吸热。吸收的热量少于放出的热量时,总反应表现为放热。 【作业】作业本: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备战2019年中考复习: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四章_燃料及其燃烧_4.2_碳_同步测试题(有答案)

备战2019年中考复习: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_ 第四章_燃料及其燃烧 4.2 碳同步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2分,) 1. “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的基本理念是节能减排.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 B.焚烧垃圾发电 C.焚烧大量秸杆 D.使用可降解塑料 2. 干涸深井底部二氧化碳浓度较大,是因为() A.井底放出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不与氧气反应 C.石灰石受热分解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3. 上海世博提出“世博会场馆只给节能开绿灯”,广州市提出“绿色亚运”.下列做法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A.提倡乘公交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B.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C.加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开采力度和用量 D.化工厂废气经处理后排放 4. 二氧化碳下列用途,只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A.灭火 B.制化肥 C.制干冰 D.温室肥料 5. 通常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是() A. B. C. D. 6. 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是因为它①本身不能燃烧;②不支持燃烧;③能溶于水;④密度比空气大;⑤无色无毒.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④ 7. 下列关于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是一种无色有毒的气体 ②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气体 ③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④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8. 下列关于与的比较错误的是() A.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中所分析、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及事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一、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一)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最早由海因里希(Heinrich)提出,又称海因里希模型或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以下五个因素,如下图所示。 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这些事件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会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如下图所示。

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如下图所示。 海因里希的理论对事故致因连锁关系的描述过于绝对化、简单化。事实上,各个骨牌(因素)之间的连锁关系是复杂的、随机的。前面的牌倒下,后面的牌不一定倒下。事故并一定造成伤害,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也并不一定造成事故。尽管如此,海因里希的理论促进

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成为事故研究科学化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1.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在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中,把遗传和社会环境看作事故的根本原因,表现出了它的时代局限性。尽管遗传因素和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人员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却不是影响人员行为的主要因素。在企业中,若管理者能充分发挥管理控制技能,则可以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博德(Frank Brind)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现代安全观点更加吻合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同样为5个因素,如下图所示。 (1)管理缺陷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各种原因,完全依靠工程技术措施预防事故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只能通过完善安全管理工作,经过较大的努力,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只要生产没有实现本质安全化,就有发生事故及伤害的可能性,因此,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安全管理系统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十全十美的管理系统不可能存在。由于安全管理上的缺陷,致使能够造成事故的其他原因出现。 (2)个人及工作条件的因素 这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于管理缺陷造成的。个人因素包括缺乏安全知识或技能,行为动机不正确,生理或心理有问题等;工作条件因素包括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设备、材料不合适,以及存在温度、湿度、粉尘、气体、噪声、照明、工作场地状况(如打滑的地面、障碍

燃烧热 能源 教案

《燃烧热能源》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内容:本节位于《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二节,本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燃烧热,其中突出了对燃烧热定义的介绍,并引导学生从诸多因素出发讨论选择燃料的标准,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结合燃烧热的利用介绍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化石燃料的利弊以及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燃烧热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通过查阅资料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燃烧热概念及相关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统计学生对该知识点的了解情况,然后进行教学过程。(若有预习检测,就利用其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的 情况来进行上课精讲部分的调整。)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列举一部分燃烧反应,要求学生观察其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然后从中提出燃烧热的概念。(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引入本节课的重难点——燃烧热) [板书]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一、燃烧热 1.定义:在25 ℃、101 kPa时,l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问题] 解释H2的燃烧热为285.8 kJ / mol所表示的含义: H2(g)+1/2O2(g)=H2O(l)ΔH=-285.8kJ/mol 实验测得25oC,101kPa时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 [讨论]你是如何理解燃烧热的定义的?(5’) (1)条件:25 ℃、101 kPa (2)可燃物的用量:lmol (3)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如C完全燃烧应生成CO2(g), H2燃烧生成H2O(l),S生成SO2 (4)单位:kJ / mol (5)书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以1mol可燃物为配平标准,其余可出现分数。 [板书]2.研究物质燃烧热的意义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人们研究燃烧热的意义,增强学生处理课本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燃烧热的定义:了解化学反应完成时产生热量的多少,以便更好地控制反应条件,充分利用能源。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1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通过生产生活的实例了解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 3.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合理利用化石燃料,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效、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从微观结构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学习过程:①三大化石燃料指的是: 、 、 ,其中,“ ”被称为工业粮食,“ ”被称为工业血液。 ② 的主要成分是 ,它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过渡:人类自从懂得了用火,便以草、木为燃料。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后放 出的热量不相等。这是为什么? 一.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化学能是贮存于化学物质的能量,物质不同,所具有的能量也不同,因此完全燃烧时所 释放出的能量也就不尽相同。例如: 物质 天然气 石油 煤炭 氢气 甲醇 热值/kJ·g -1 约56 约48 约33 143 23 热值的概念: 问题讨论: ①上述几种燃料中,热值含量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 。 ② “天然气、石油、煤炭”的热值含量为何都用“约XX”? 合作探究: 己知拆开化学键需要消耗能量,与断裂的相关数据”。请回答所提问题: ⑴完成右图数据标注; ⑵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结论: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等于形成生成物分子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与燃烧时 断裂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之差。 [讲述]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用一些少一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利用的弊端? 二、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阅读课本P38资料卡) 1.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① ;② 2、化石燃料的利用还存在的问题: (1) 1mol 化学键 吸热 或放热 能量/KJ 拆开H 一H 吸热 436 拆开O 一O 吸热 498 形成H 一O 放热 463 反应过程 4H + 2O 2H 2+O 2 吸收能量 KJ 放出能量 kJ 2H 2O (g 放热 KJ 能量

上海初三化学燃料及其燃烧教案习题带答案

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二节碳 第1课时碳单质 第2课时 CO2和CO的性质 第三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第四节化学燃料 考点一: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爆炸,燃烧与缓慢氧化的联系与区别 概念发生条件防范措施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 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 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 离;与空气隔离;降低 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 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 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火 缓慢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 氧化反应 与空气或氧接触 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 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安全原理整理

1.事故的定义:伯克霍夫定义: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 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2.事故和事故后果的区别:事故是过程,事故后果是状态 3.事故的特征:(1)因果性(2)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3)潜在性,再现性,预 测性和复杂性 4.海因里希法则:1:29:300(反映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之间的一般规律.即; 事故发生后带来严重伤害的情况是很少的,造成轻微伤害的情况少多,而事故无伤害的情况是大量的。) 5.安全的定义:“安全”通常是指免受人员伤害、疾病或死亡,或引起设备、财产破坏或损 失的状态。(The condition of being safe; freedom from danger, risk, or injury.) 6.系统安全的定义: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期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方 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7.第一类危险源(possible source of danger)(固有型危险源)事故是能量的意外释放作用 于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在生产现场中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属于第一类危险源。【包括哪些类型】 8.第二类危险源(触发型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的措施(屏蔽)失控、失效或破坏的 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 9.危险源与事故的关系: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足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 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0.评价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时,主要考察的四个方面:(1)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2) 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3)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4)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11.事故频发倾向的定义(Accident proneness):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 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2.事故因果论中间接原因大致分为6类:(1)技术的原因;(2)教育的原因;(3)身体的 原因;(4)精神的原因;(5)管理的原因;(6)社会及历史原因【课本34页的图】13.多因致果集中型(事故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因果连锁型;集中连锁复合型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一、知识归纳 1.燃烧热 ⑴在101KPa 时,1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为该物质的燃烧热。 ⑵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 25℃ ,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 ⑤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界压强一般指25℃ ,101 kPa.所谓完全燃烧也是完全氧化,它是指物质中的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稳定物。如: C→CO 2(g)、H → H 2O (l )、S → SO 2 (g ) 如:25℃、101 kPa 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 、285.8 kJ/mol 、890.3 kJ/mol 、2800 kJ/mol,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C(s)+2 1O 2(g) = CO 2(g);△H = -393.5 kJ/mol H 2(g) +12 O 2(g) = 2H 2O(l);△H = -285.8 kJ/mol CH 4(g) + 2O 2(g) = CO 2(g) + 2H 2O(l);△H = -890.3 kJ/mol C 6H 12O 6(s) + 6O 2(g) = 6CO 2(g) + 6H 2O(l);△H = -2800 kJ/mol 2.中和热 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 2O 时所放出的热量。 H +(aq )+ OH -(aq )= H 2O (1) ΔH = -57.3KJ ·mol -1 3.能源 1)能源分类 ①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 ②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能。 2)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 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化石燃料气解决的办法: 即开发新能源,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二、例题 [例1]已知H +(aq)+OH -(aq)=H 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 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 kJ 的热量。 (2)用2molH 2SO 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 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 的热量。 [例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 H 2 (g) + O.5 O 2 (g) == H 2O (g) ΔH= - 241.8 kJ ·mol -1 ② 2H 2 (g) + O 2 (g) == 2H 2O (g) ΔH= - 483.6 kJ ·mol -1 ③ H 2 (g) + O.5 O 2 (g) == H 2O (l) ΔH= - 285.8 kJ ·mol -1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2.2.2.3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教学理念】 抓住新课程的精髓,本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始终遵循“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与“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从知识内容来看,本节课通过键能的计算,研究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热值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开发价值;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这为学习本节课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燃料燃烧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较为熟悉。但他们并未系统地学习热量计算的知识。处于此年龄段学生思维敏捷、活跃,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目标】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 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方法,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减少燃料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方法,认识到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开发高效、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网络等工具认识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燃料的燃烧释放能量入手,进行化学反应热效应本质的研究——旧的化学键的断裂和新的化学键的生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从而学习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上海地区初三化学上册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学习知识情况总结及训练

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1、燃烧的定义 (1)狭义的燃烧:通常的燃烧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 剧烈氧化反应。 (2)广义的燃烧:具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 例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达到燃烧最低温度(着火点) 3、灭火与防火 (1)灭火的方法 ①使可燃物隔绝空气 ②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③隔离(移走)可燃物 (2)几种常见灭火器 ①泡沫灭火器。使用方法:头朝下倒转过来,使筒内两种药液混合;灭火原理: 二氧化碳和泡沫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可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②干粉灭火器。灭火原理:用压缩的CO2吹出干粉(NaHCO3), NaHCO3遇热分解 产生CO2和水。可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方法:手先握在钢筒上的木柄,然后打开螺帽; 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紧密仪器等处的火灾。 4、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比较 5、燃料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①一定量的燃料燃烧需要一定量的氧气,含碳燃料在氧气充足时,能完全燃烧, 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时,不能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②燃料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浪费燃料产生有毒气体(CO等)污染环境

③促进完全燃烧的方法:增大燃料与空气接触面积;供给足够量的氧气。 例题 [例1] 通常使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1)可燃物跟氧气(或空气)接触(2)将可燃物加热 (3)使可燃物跟气体接触(4)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A)(1)和(2)(B)(3)和(4) (C)(2)和(4)(D)(1)和(4) [例2] 关于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B)都是有氧气参与的反应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 (D)在纯氧中任何物质都可以燃烧 [例3] 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主要是()(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较少 [例4] 点燃下列混合气体,有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汽油蒸气和氮气(B)氢气和乙醚蒸气 (C)酒精蒸气和空气(D)二氧化碳和天然气 [例5] 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 (D)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例6]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要求是()(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 (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地一辆货车上运送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内吸烟 (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例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能燃烧 (B)凡有发光、发热现象产生的都是燃烧 (C)不是所有的物质与氧气接触,且提供足够的热量都会燃烧 (D)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能产生燃烧现象 [例8] 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A)供给的氧气减少(B)供给的空气增加

1.2《燃烧热_能源》参考教案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教学目标: 1、掌握燃烧热的概念; 2、了解资源、能源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热点问题; 3、常识性了解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教学重点: 燃烧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燃烧热的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复习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引入新课。[板书]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一、燃烧热 [讲]反应热种类: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等 [板书]1.定义:在101 kPa时,l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学生活动] 讨论、归纳概念要点 [投影]注意: (1) 在101 kPa时,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如C完全燃烧应生成CO2(g),而生成CO(g)属于不完全燃烧。又如H2燃烧生成液态H2O,而不是气态水蒸气。S对应的是SO2等。 (2) 燃烧热通常是由实验测得的。 (3) 可燃物以lmol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4) 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 mol 纯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

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热化学方程式常以分数表示。例:H 2(g)十2 1O 2 (g)=H 2O(l);△H=-285.8kJ/mol [板书]2.研究物质燃烧热的意义 [讲]了解化学反应完成时产生热量的多少,以便更好地控制反应条件,充分利用能源。 [投影] [思考与交流]应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燃料? 1、根据物质的燃烧热、燃料的储量、开采、储存的条件、价格、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综合考虑。 2、表中较理想的燃料是:氢气、甲烷、甲醇等。 [板书]3.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点击试题]例1、10 g 硫磺在 O 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地,放出的热量能使 500 g H 2O 温度由18℃升至62.4℃,则硫磺的燃烧热为 ,热化学方程式为 。 [讲] 10 g 硫磺燃烧共放出热量为: Q = m·C(t 2-t 2)=500 g × 4.18 × 10-3kJ/(g·C )(62.4-18)C = 92.8 kJ ,则lmol(32g)硫磺燃烧放热为g mol g kJ 10328.921-??=-297 kJ/mol ,硫磺的燃烧热为297 kJ/mol ,热化学方程式为:S(s) + O 2(g) = SO 2(g);△H=-297 kJ/mol [投影]

第二节__燃烧热_能源____教学设计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二节《燃烧热能源》,主要讲述了两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关于燃烧热的问题,主要是介绍了燃烧热的化学定义,为本章有关反应热的相关内容做准备,另外燃烧热的还是描述能源物质的重要物理量,可以为我们选择合适的能源提供有用的数据。第二部分是关于能源,介绍了能源的主要种类如化石燃料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另外就我国的能源现状进行了介绍,能源利用中的相关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能源危机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这一部分中还介绍了部分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氢能地热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燃烧热的概念,认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燃烧热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趋于多元化. 学生经常可以从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渠道,了解一部分关于能源危机,新能源,环境污染的知识. 另外,高二同学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同时,新时代的学生个性比较鲜明,喜欢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因此,我打算通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元网上查找资料课堂再讨论总结的流程进行教学网络查找资料优点:一方面使得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多样化(视频,图片 音乐,动画),适合各类学习风格的学生,大范围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讨论的方式优点:提供了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听取去别人观点的意识. 小组 分工协作的方式:为培养学生友谊提供了平台,同时也给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阅读课本,填写导学案空白,并结合预习内容找出疑惑内容。 2 教师的教学准备:阅读课本,认真备课,写教案,出导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上课前检查学生预 习情况。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