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创新空间_类型_格局与演化研究_以南京都市圈为例_王兴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兴平等: 都市圈创新空间: 类型、格局与演化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都市圈研究
种组织形式。 就南京都市圈创新空间的内部子空间利用情
况而言,不同类型创新空间所承载的内容亦存在着 差异,整体 上 可 归 纳 为 研 发、服 务、基 础 设 施、生 态 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依次对应创新空间中的研发空 间、服务空间、设施空间、生态空间以及其他空间等 子类空间( 图 3) ,其中研发空间是创新空间的核心。
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成立的国家林产化学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均可以看做专门化的城市创新空 间; 此后,各类孵化器起步发展,如江苏省高新技术创 业服务中心 1996 年成立,扬州、镇江、芜湖、马鞍山等 城市在 90 年代末也相继成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等,形成了更为多元的城市创新空间。
进入 21 世纪,伴随产学研合作步伐的加快,在 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下,由政府牵头 建设各类专门的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尤以大学科 技园的建设成效最为明显,如 2001 年成立的东南大 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 学科技园、随后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等高 校陆续成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08 年镇江依托江 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成立的镇江国家大学科技 园、2014 年淮安依托淮阴工学院成立的淮安市大学 科技园; 与此同时,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依托新建 的大学科技园、既有的高新区等载体亦同步建立了 多家科技孵化器等。
都市圈研究
【文章编号】1006 - 3862( 2015) 07 - 0008 - 08
都市圈创新空间: 类型、格局与演化研究
———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王兴平 朱 凯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96)
【摘要】在区域一体化逐渐强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单元,都市圈层面的各类创新空间
在不同类型创新空间所承载内容的差异性方 面( 表 2) ,就研发空间这一核心空间而言,因参与主 体的不同,“知识型”创新空间主要承载了科创 功 能; “专门型”的“产业型”创新空间则承载了科创、 生产、管理等多项功能; “附属型”的“产业型”创新 空间主要承载了生产配套的研发功能。就配套空 间而言,“知识型”创新空间拥有餐饮、休闲、教育培 训等生活配套服务功能; “专门型”的“产业型”创新 空间除了拥有生活配套服务功能之外,还拥有一系 列生产配套服务功能,部分创新空间配备有居住功
行动重点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应的三个发展引导方向,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关键词】都市圈; 创新空间; 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面对新型城镇化和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已经成为国 家 的 核 心 战 略,同 时,高 铁 和 区 域 城 际 轨道交通网 络、信 息 系 统 等 现 代 高 快 速 人 流、信 息 流载体催生了我国都市圈的升级版,新型都市圈成 为了流动性背景下我国城镇空间组织的重要基本 单元。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活动的展开和创新联 系的发生,等等,都逐渐走出单一城市尺度,在高铁 等承载的新型都市圈层面展开。都市圈区域创新 系统的构建[1]、乃至形成区别于传统都市圈的创新 型都市圈,已经具备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坚实 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空间逐渐成为都市 圈内重要的 一 体 化、专 门 化 功 能 空 间,并 在 我 国 沿 海地区、尤 其 是 高 铁 成 网、都 市 圈 发 育 比 较 成 熟 的 地区蓬勃兴起,成为支撑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空间 平台,并引领 和 激 发 了 区 域 性“众 创 空 间 ”的 发 育。 都市圈创新 空 间 的 空 间 格 局、空 间 特 征、空 间 类 型 以及空间联 系,等 等,具 有 与 其 他 类 型 空 间 截 然 不 同的规律,是值得关注的前沿学术和实践研究课题。
的格局特征成为新的专业化区域功能空间类型。以南京都市圈为案例,梳理出都市圈创新空间由“大空间”到专门性空间、再
到企业类小微空间所呈现出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发展脉络; 将创新空间分为“知识型”和“产业型”两种类型,并对各类创新空间
的承载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 分析了创新空间在都市圈层面的分布格局与相互联系特点,并提出其在空间组织、发展方向和
不过,我国在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区域的相关 研究仍以关注单个特定城市的研究最为普遍,并尝 试提出 对 应 的 创 新 发 展 模 式 与 经 验,如 文 晓 灵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重点基金( 编号 12AZD100,中国创新型都 市圈发展的路径设计与规划导控研究) 。
( 2006) 提出的创 新 型 城 市 建 设 北 京 模 式[2]; 胡 钰 ( 2007) 提出的创新 型 城 市 建 设 深 圳 模 式、上 海 模 式[3]; 王纬等( 2011) 对于唐山和石家庄创新型城市 建设经验的总结[4]。在实践发展诉求的推动下,与 层出不穷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探索相比较,都市 圈创新发展乃至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的研究则一直 尚未系统全面地展开,就都市圈这一特定空间层次 的创新空间研究而言,尤其是其中直接对应的创新 型都市圈这一具体对象,其在出现年份和普及性方 面相对弱于创新型城市,整体上都市圈层面的创新 发展研究以产业集群[5 - 6]、产业链[7]等视角下的关 联研究最为普遍。在针对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的研 究方面,国内学者较为系统的概念界定研究最早见 于王兴平( 2014) 的“创新型都市圈基本特征与发展 机制”一文,其 指 出 创 新 型 都 市 圈 是 指 在 区 域 同 城 化背景下,在 日 常 通 勤 时 距 范 围 内,以 区 域 高 快 速 交通网络 为 依 托、以 区 域 公 共 创 新 服 务 体 系 为 支 撑、以创新要素在圈内城际间的扩散共享和相互协 同为特征的若干城市所组成的新型都市圈[8]; 朱凯 等( 2014) 在对创新型都市圈国内外关联文献进行 梳理的研究中亦沿用了上述创新型都市圈概念的 内涵,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都市圈研究的可 能拓展方向[9]。但是,从空间视角对于都市圈内创 新空间具体格局的研究依然属于学术空白。
间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以开展专业化研究为主的 同城市的高新区、科技园、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及其
“知识型”创新空间,如依托高校、重大研发机构、独 内部的高新技术企业( 图 2) 。
立型研发机构等单位与机构而建立的研究院、研究
图 2 创新空间的类型划分 资料来源: 作者根据相关资料绘制
在两种创新空间类型之间的关系方面,“知识 组织形式,“附属型”主要是指分散发展、附属于各 型”创新空间通常是“产业型”创新空间的重要技术 种企业内部的企业研发中心和以企业为载体建立 源头,为“产业型”创新空间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创新 的各种工 作 站,如 院 士 工 作 站、研 究 生 工 作 站 等; 人才与知识支持。“产业型”创新空间实则为产业 “专门型”主要是指集聚在某一空间范围内的高新 空间的一种特定类型,突出特点是研究与生产一体 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形成的科技园、高新区、科 化,研究开展直接面向具体的生产活动与市场需要。 技城等产业园区或者是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而单
综上可见,南京都市圈创新空间的发展大致经 历了三个阶段 ( 图 1 ) ,即首先以开发区、高新区等 “大空间”为主导; 然后广泛增加了以科技园和各类 孵化器为代表的专门创新空间; 现阶段则呈现出以 企业为创新活动单元的小微空间在城市与区域内 部蓬勃发展的局面。
表1
南京都市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2008 - 2013 年认定) ( 单位: 个)
都市圈创新发展的“空间”视角出发,探讨在都市圈 这一特定 空 间 层 次 内 的 创 新 空 间 发 展 脉 络、分 类、 分布与联系 特 点,梳 理 其 现 有 的 发 展 趋 势,并 提 炼 今后的创新发展引导方向,在丰富都市圈创新发展 研究视角的同时,为南京都市圈乃至其他类似都市 圈的创新型都市圈建设行动提供实践参考。
根据创新空间的尺度和分布形态不同,“产业 独建设的孵化器。同时,由于“知识型”创新空间与 型”创新空间又可以分为“附属型”和“专门型”两种 “产业型”创新空间的关联关系,其亦存在着上述两
10
城市发展研究 22 卷 2015 年 7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2 No. 7 2015
2013 157 100 95 57 32 58 44 27
数据来源: 根据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网和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管理工作网相关文件整理。
合计 974 401 499 149 128 438 210 147
城市发展研究 22 卷 2015 年 7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2 No. 7 2015
虽然研发活动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机构 中一直在进行,高教科研机构作为一种专门的研发型 创新空间一直存在于相关城市空间中,但是市场化、 开放性、全链条的创新活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 出现的。改革初期,与国家发展形势相呼应,市场化 的创新活动大多是在以开发区、高新区为主体的各类 产业空间内进行,创新空间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空间类 型。1990 年代初期,随着高校在市场化进程中“打破 围墙”,都市圈内各城市陆续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建 设开放化的各类实验室、研发中心、科创服务中心等, 以及高新区内各类孵化器建设和企业研发机构的建 设等,专门的创新空间开始孕育和形成。以南京市为 例,1992 年依托东南大学成立的国家专用集成电路 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3 年依托中国林业科学
基于上述实践发展形势和研究进展,本文以南 京都市圈为具体研究对象,从承载创新活动和支撑
8
城市发展研究 22 卷 2015 年 7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2 No. 7 2015
王兴平等: 都市圈创新空间: 类型、格局与演化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都市圈研究
9
都市圈研究
王兴平等: 都市圈创新空间: 类型、格局与演化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图 1 创新空间演化过程示意
资料来源: 作者根据相关资料绘制
1. 2 都市圈创新空间的分类
Biblioteka Baidu
所、重点实验室; 其二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创
根据创新空间的功能,可将都市圈内的创新空 新型企业为主的“产业型”创新空间,如都市圈内不
1 都市圈创新空间的发展脉络与分类
创新空 间 作 为 聚 集 创 新 活 动 的 场 所,是 以 创 新、研发、学习、交流等知识经济主导的产业活动为 核心内容的 空 间 系 统[10]。 都 市 圈 创 新 空 间 是 不 同 历史阶段在都市圈不同区位形成的各类型创新空 间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是都市圈内各城市创新空间 扩散、拓展 和 相 互 联 系 形 成 的 空 间 系 统,其 发 展 经 历了由散点分布到体系协同、由单一类型到多元类 型、由简单 功 能 到 复 合 功 能 的 发 展 过 程,进 而 形 成 了多尺度、多类型的都市圈创新空间系统。 1. 1 都市圈创新空间的发展脉络
年份 南京 镇江 扬州 淮安 滁州 芜湖 马鞍山 宣城
2008 234 40 52 18 9 145 62 47
2009 182 82 88 15 11 52 21 15
2010 95 44 71 9 17 67 19 14
2011 138 60 84 7 31 55 29 22
2012 168 75 109 43 28 61 35 22
从 2008 年开始,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 新活动的关注力度,并陆续出台了关于高新技术企 业、创新型 试 点 企 业 等 特 定 认 定 与 考 核 标 准,以 高 新技术企业为例,就目前南京都市圈内部各城市的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而言,以南京最为突出,镇江、扬 州、芜湖居于第二梯队,其余城市居于第三梯队( 表 1) ,这一阶段,企业内部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院士 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迅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