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综述

合集下载

病理报告免疫组化

病理报告免疫组化

病理报告免疫组化引言病理报告是医疗领域中一份非常重要的文档,它对于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免疫组化在病理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通过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类型和性质。

本文将对病理报告免疫组化进行介绍和解读。

免疫组化的定义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是一种常规病理学技术,它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病理组织中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该病理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可以帮助诊断肿瘤、炎症和自身免疫等疾病,对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免疫组化的步骤及原理免疫组化的主要步骤包括取材、固定、包埋和切片等传统病理学处理步骤,以及抗体处理、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免疫组化特有的步骤。

本节将介绍免疫组化的主要步骤及其原理。

抗原修复抗原修复也称为“脱脂获得(unmasking)”步骤,其目的是使因固定而产生的蛋白质交联、脱水和去脂化的病理组织再次恢复其原有的形态和表达情况,以方便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一般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包括热诱导抗原修复、酶诱导抗原修复和化学诱导抗原修复等。

抗体处理抗体处理是免疫组化中最重要的一步,其目的是将特异性抗体加入到病理组织切片中,与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

抗体处理通常分为一抗处理和二抗处理两个步骤。

一抗处理是指将特异性一抗与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孵育反应,以实现一抗与目标抗原结合;二抗处理是指将与一抗来源介源的二抗标记物(一般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等)与处于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抗原结合,从而实现一抗与二抗间二次反应的串联。

染色与显微镜观察在经过一抗处理和二抗处理之后,需要进行染色以可视化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而观察和分析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免疫组化酶标法(Immunohistochemistry-Enzyme Labeling Method, IHC-EL)和免疫组化荧光法(Immunohistochemistry-Fluorescence Method, IHC-FL)等。

免疫组化表达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免疫组化表达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免疫组化表达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免疫组化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然后使用可视化方法显示其位置和表达水平。

免疫组化在疾病诊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病理标记物的免疫组化表达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分级和预后。

例如,在肿瘤学领域,免疫组化可以用来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从而帮助确定肿瘤的类型和预测治疗效果。

免疫组化表达量的评估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光密度分析、百分比阳性细胞计数和定量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定量地评估目标蛋白质在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从而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免疫组化表达量的意义和评估方法。

首先,将介绍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包括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的结合原理和可视化方法的选择。

其次,将重点讨论免疫组化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包括肿瘤学、免疫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

最后,将探讨免疫组化表达量的意义和评估方法,包括常用的定量分析和光密度分析等技术。

免疫组化表达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通过评估目标蛋白质在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过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然而,免疫组化表达量的评估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抗体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等问题,今后的研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免疫组化表达量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与发展潜力相对应的是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免疫组化技术,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章节安排。

通过清晰地列出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安排。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

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影法等。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技术。

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ABC法或SP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所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

第三章 免疫组化

第三章  免疫组化

1. 处理切片,封闭内源性物质和避免交 差反应。
2. 1抗孵育切片,湿室,37℃,30~60分 钟。
3. PBS漂洗,3次×5分钟。 4. 2抗孵育切片,湿室,室温,30~60 分 钟。 5. PBS漂洗,3次×5分钟。
6 .呈色: 0.01~0.1 %H2 O2 + 0.01~0.05% DAB + 0.05~0.01mol/L tris-HCl (PH7.4)。 室温,3~5分钟,避光。
③温育的时间长短 30~60℃ ④多层染色,提高敏感度。
4 ℃ 过液。
2. 减少或消除非特异性染色: 3. 显色反应的控制: 3. 复染:
(八)对照
主要是针对第一抗体对照。 1. 阳性对照: 2. 阴性对照: 3. 假阳性对照: 4. 假阴性对照:
三、常见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免疫反应的基本步骤:
3. 注意事项: ①PH值,接近抗体环境为佳。 ②加二抗之前,将二抗离心去除沉淀物
③注意切片是否放平,保证抗体覆盖标 本
④反应中,标本一定保持在一定的湿度 内进行,从而防止标本变干。
⑤温度一般在37℃或室温内进行,如果 待查抗原耐热能力差,可在4 ℃下进行, 但要延长作用时间。
⑥漂洗一定要干净。
铁:一般不能直接用于标记抗体。常用 铁蛋白,建立免疫铁蛋白技术。
(六)抗体的配制 1. 抗体分装贮存: 2. 抗体使用液的配制:
(1)抗体最佳稀释度的测定方法: (2)方阵测定法: (3)抗体稀释液的配制:常用0.01mol/L PH=7.4PBS/TBS(Tris缓冲生理盐水) 缓冲液作稀释液。
(3)协助确定肿瘤的良恶性: (4)测定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5)分化差的癌和肉瘤的鉴别: (6)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灶: (7)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分型: (8)为制定肿瘤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原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利用染色反应显示出有关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位置与数量的技术。

简单来说,免疫组化是通过酶标法或荧光法等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目标蛋白质,从而在组织或细胞中检测和定位目标蛋白质的方法。

免疫组化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抗原修复:免疫组化一般需要在标本切片前对组织进行抗原修复处理,以恢复和增强抗原的免疫活性。

2.阻断非特异性结合:在免疫组化过程中,为了防止非特异性结合的出现,需要使用非特异性抗体或蛋白质进行阻断。

3.抗体结合:将特异性抗体与标本中的目标抗原进行结合,可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

4.信号显示:对于直接法,特异性抗体上已标记有荧光染料或酶标标记,可直接显示信号;对于间接法,再添加与特异性抗体免疫结合的二抗,二抗上标记有荧光染料或酶标标记,用于显示信号。

5.结果观察与分析: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中信号的形态、分布和强度,进行结果判读和分析。

应用免疫组化在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一些主要的应用:1.细胞定位: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和荧光染料标记目标蛋白质,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观察和定位目标蛋白质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2.组织检测:通过在组织切片上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于研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癌症诊断: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类型、分级和预后,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

4.药物研发:免疫组化可以用于评估新药对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了解新药的作用机制,以及筛选适合的治疗靶点。

5.神经科学研究:免疫组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观察和定位神经元、神经递质和突触相关蛋白质,帮助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为我们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疾病机制、辅助临床诊断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诊断技术,它通过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来帮助诊断疾病。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包括抗原制备、抗体制备、预处理、染色和结果分析等几个环节。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每个环节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首先是抗原制备。

抗原是指能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物质,常见的抗原有蛋白质、多肽和核酸等。

在免疫组化中,我们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抗原,并将其制备成适合免疫反应的浓度和形式。

一般来说,抗原可以采用化学合成法、生物来源法或基因工程技术等方法进行制备。

接下来是抗体制备。

抗体是指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它是免疫组化的核心成分。

在抗体制备过程中,我们需要先确定需要检测的抗原类型和数量,然后选择合适的动物或植物源材料,进行细胞融合或表达纯化等步骤,最终得到高纯度的单克隆抗体。

第三步是预处理。

在进行免疫组化之前,我们需要对样品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操作,以去除杂质和干扰物质的影响。

预处理包括样品稀释、缓冲液调整、基质效应消除等步骤。

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法和条件。

第四步是染色。

染色是免疫组化的核心步骤之一,它可以将标记有抗体的二抗与待测样本中的抗原结合,形成可视化的斑点分布。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直接荧光法、间接荧光法、免疫印迹法等。

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注意染料的选择、浓度和作用时间等因素,以保证染色效果的质量和稳定性。

最后一步是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的结果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阳性对照品的比较、背景值的控制、图像处理和统计分析等。

常用的结果分析方法包括图像分析软件(如ImageJ)和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

在结果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判和漏判的情况发生。

免疫组化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技术,它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高质量的实验诊断任务。

希望以上的介绍能对您有所帮助!。

免疫组化 定义和原理

免疫组化 定义和原理

免疫组化定义和原理免疫组化,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的名字呢?其实呀,它就像是微观世界里的一个超级侦探呢!那免疫组化到底是啥定义呢?简单来说,免疫组化就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来对组织细胞中的某些特定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技术。

你可以把组织细胞想象成一个超级大的社区,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居民,这些居民呢就相当于不同的抗原。

而免疫组化就像是拿着特殊的“身份证”(抗体)去这个社区里找特定的居民(抗原)。

比如说,我们想找到社区里那个穿红衣服的居民(特定抗原),那我们就拿着专门识别穿红衣服居民的“身份证”(特异性抗体),在这个大社区(组织细胞)里找呀找。

再来说说它的原理吧。

这原理可有趣啦!抗原和抗体就像是一把锁和一把专门开这把锁的钥匙。

每一种抗原都有它独特的结构,就像每一把锁的锁芯都不一样。

而抗体呢,就是根据抗原的这个独特结构制造出来的特殊“钥匙”。

当我们把含有抗体的试剂放到组织切片上的时候,这个抗体就会像小侦探一样,在组织细胞这个微观世界里到处寻找和它匹配的抗原。

一旦找到了,它们就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就像钥匙插进锁里一样严丝合缝。

那找到之后怎么能让我们看到呢?这时候就有一些神奇的“小助手”出场啦。

比如说,我们可以给抗体带上一个有颜色的标记,就像给小侦探戴上一个彩色的帽子。

当抗体和抗原结合的时候,这个有颜色的标记就会显示出来,我们就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啦,就像在社区里看到那个穿红衣服的居民头上顶着一个彩色的气球一样显眼。

还有一些更高级的标记方法,像用荧光标记,在特殊的光线下,结合的地方就会发出漂亮的荧光,就像在黑暗里发现了闪闪发光的宝藏一样。

免疫组化在医学上可帮了大忙呢!比如说在肿瘤的诊断中,它就像是一个火眼金睛的小助手。

肿瘤细胞就像是隐藏在正常细胞中的“小坏蛋”。

免疫组化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特有的抗原,来确定这个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是从哪里起源的。

这就好比是发现了一个捣乱的家伙,然后通过他身上的一些特殊标记,知道他是从哪个地方来的,是小偷小摸的小坏蛋(良性肿瘤),还是特别危险的大坏蛋(恶性肿瘤)。

免疫组化方法范文

免疫组化方法范文

免疫组化方法范文引言: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应用免疫学理论研究细胞和组织内免疫反应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中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稳定的结合,从而实现对细胞和组织中抗原分布和表达量的检测。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以乳腺癌为例,探讨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原理主要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

当抗原通过化学固定、冷冻等方法固定在组织切片上后,通过激活的二抗结合位点与组织中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稳定的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常,这种复合物会通过染色反应显示出来,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抗原分布情况。

二、免疫组化的方法1.抗原获取:首先需要从组织样本中获得抗原。

组织样本可以通过剖析术、活组织检查、活检等方法获得。

为了保持抗原的原始性,一般需要对组织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缓冲液定型、冷冻保存等。

2.抗体选择:根据所要检测的抗原类型和特异性,选择相应的抗体。

可以根据已有的文献和实验室的经验选择商业化的抗体,也可以通过自己制备或订制特异性抗体来进行研究。

3.免疫反应:将抗体与组织样本接触,使其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通常,为了增强信号,需要使用带有酶、荧光素、金颗粒等标记物的二抗进行增强。

4.染色和观察: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可以使用染色方法,如免疫酶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法等,以显示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分布情况。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对样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免疫组化的应用免疫组化在病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来鉴别组织类型、分析肿瘤的分子特征、评估疾病的预后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等。

以乳腺癌为例,以下将探讨免疫组化在乳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1.乳腺癌组织类型鉴别:乳腺癌的组织类型有多种,包括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导管内癌、乳腺导管外癌等。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针对不同的抗原进行检测,如细胞角蛋白(CK)、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以帮助鉴别乳腺癌的组织类型。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免疫组织化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

它是组织化学的分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1.发展简史——1941年Co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一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

60年代Nakane建立酶标抗体技术铁蛋白标记Ab技术。

——70年代Stemberger改良上述技术,建立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过氧化物酶(PAP)技术,使免疫细胞化学得到广泛应用。

——80年代Hsu等建立了抗生物素一生素(ABC)法之后,免疫金一银染色法、半抗原标记法、免疫电镜技术相继问世。

——90年代分子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分类方法迅速发展。

——2000年各种免疫组化技术更加成熟,使免疫组化技术成为当今生物医学中形态、功能代谢综合研究的一项有力工具。

其应用范围深达医学各个学科,是目前生命科学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2.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分类(1)根据染色方式分成:①贴片染色;②漂浮染色。

(2)根据Ag—Ab结合方式分成:①直接法;②间接法;③多层法。

(3)按标记物的性质分成:①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法);②免疫酶技术(酶标抗体法、桥法、PAD法、ABC法);③免疫金属技术(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染色法、蛋白A金法)。

3.标记物(1)必要性:组织细胞内Ag—Ab结合反应一般是不可见的,若在镜下检测,则必须具有可视性标记物。

(2)常用标记物①荧光素:最常用的是异硫一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荧光四乙基罗达明(rho—damineRB200)——荧光显微镜下发橙红色荧光;②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

③生物素:(Biotin)④铁蛋白金等:主要应用于免疫电镜。

其他:如同位素(因涉及污染和防护难一般不用)4.应用凡是组织细胞内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如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受体、表面抗原等等均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因而目前在基础与临床科研中被广泛应用。

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综述

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综述

临床病理工作中,我们常用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但是许多单位只写阳性结果,不写临床意义,其结果对临床帮助不大,因为许多医生不懂得这些结果的意义,因此建议大家在出此类报告时,把“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的意义打印在报告中,以增加病理报告的使用价值。

1、恶性肿瘤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4项:P-gP,GSTπ,TOPOⅡ,Ki-67。

2、乳癌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7项:P-gp,GSTπ,TOPOⅡ,Ki-67,ER,PR,C-erbB-2。

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药泵作用--胞膜/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 π)--解毒作用--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靶点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越有效: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

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雌激素受体(E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孕激素受体(PR) --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

ER、PE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细胞增殖标志--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

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CEA 多数腺癌表达CEA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分类和优点

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分类和优点

点击次数:3565 发表于:2008-06-15 11:58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来源:互联网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免疫学及组织化学原理,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进行原位的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众所周知,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免疫组化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1、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

2、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

3、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和亲和连接,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三、几种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原理1、免疫荧光方法是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免疫组化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免疫组化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免疫组化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免疫组化是一项综合性的操作技术,是病理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之一,其影响因素复杂,包括技术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程序,抗体的特异性,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组织的固定,抗原的修复及修复液的PH值等众多因素。

步骤较多,且环环相扣,加强质量管理和可信性尤为重要。

现就我科近年来免疫组化染色和具体操作过程中进行精细而有效的全程质控,具体操作规程和质控事项综述如下:一、标本的固定:标本的及时固定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不可逆的,我科要求手术室设立专人专管制度,普通标本离体后要求手术室及时固定,特殊标本离体后及时送我科当天由取材医师及时剖开固定,淋巴结切开固定,乳腺标本每隔一厘米切开固定,胃肠标本剖开固定,首选10%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由于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渗透力强,组织收缩小,能够使大多数抗原物质保存较好,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阳性率.固定液的量一般为组织块体积的5-10倍,小标本固定时间为4—6小时,大标本固定时间为18-24小时,固定后水洗10-20分,利用蜡块内抗原的长期保存。

二、脱水:我科在脱水程序中设置一个后固定步骤,弥补病理标本取材时固定不良造成的组织形态缺陷和抗原定位不良现象.同时建立以处理组织标本块数2000块为标准的组织脱水试剂规范化更换制度,保证脱水质量是保证组织切片质量的前题,这一点对免疫组化染色尤为重要。

三、切片、烤片、脱蜡:切片厚度3—4个微米之间,淋巴结更薄些,切片完整,厚薄均匀,无皱褶和刀痕,烤片温度60摄氏度温箱烤片1-2小时,暂不染色的切片放置4摄氏度的冰箱,短时间保存,脱蜡必须干净。

四、选择优质的抗体及检测系统是优秀染片质量的保证,我科每月的组化切片为500左右,一直是手工操作,严格的操作规程非常重要,每一步细化到人,我科一直沿用中杉金桥的工作液试剂盒,效果稳定,参加多次省质控及全国质控都获得合格证书.五、抗原修复:我科一直采用高压修复,用大功率加热至沸腾后,将功率调至中档,再放入切片,加盖,加减压阀继续加热至冒气并维持2分钟后,撤火缓慢冷却。

免疫组化法原理

免疫组化法原理

免疫组化法原理一、免疫组化法概述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将抗体与组织中的特定抗原结合并可视化的技术。

它是一种常用的诊断和研究工具,可用于检测肿瘤、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二、免疫组化法的基本原理1. 抗原-抗体反应IHC技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即将特异性的抗体与组织中的特定抗原结合。

在IHC技术中,主要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来源于同一B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多克隆抗体则由多个B 细胞产生,具有较广泛的特异性。

2. 报告物质为了可视化抗原-抗体反应结果,在IHC技术中需要使用报告物质。

常见的报告物质包括酶标记物和荧光标记物。

酶标记物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等,荧光标记物则包括荧光素、罗丹明和荧光素异硫氰酸酯等。

3. 反应步骤IHC技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取材:首先需要取得组织样本,如肿瘤组织或正常组织。

(2)制片:将组织样本切片,并固定在载玻片上。

(3)抗体处理:将特异性抗体加入载玻片上的组织切片中,与目标抗原结合。

(4)洗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5)报告物质处理:加入报告物质,可视化抗原-抗体反应结果。

(6)染色:使用适当的染色剂对载玻片进行染色,以增强可视化效果。

(7)观察和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载玻片,并进行结果分析。

三、免疫组化法的优缺点1. 优点(1)高度特异性:IHC技术可使用特异性抗体对目标抗原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2)定量分析:通过计算染色强度或阳性细胞比例等参数,可进行定量分析。

(3)组织结构信息:IHC技术可同时检测抗原和组织结构信息,有助于了解病理过程。

(4)广泛应用:IHC技术可用于检测多种疾病,如肿瘤、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缺点(1)假阳性结果:IHC技术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即抗体与非目标抗原结合。

(2)标本制备困难:标本制备需要严格控制多个因素,如取材方式、切片厚度和固定时间等。

免疫组化(总结)

免疫组化(总结)

免疫组化免疫组织化学的概念: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抗原修复——原因:常规的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结果使得:-抗原性物质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

*要求:在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的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的原有空间形态。

进行抗原暴露和修复的原则:1、寻找抗体说明的有关信息2、如无信息可先不经处理做免疫组化3、如染色结果呈阴性或阳性结果不理想,可用酶消化4、如还不理想用高温办法处理5、如再不理想可用酶和高温相结合处理6、如仍然是阴性结果,可能该抗体质量有问题。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1.柠檬酸缓冲液高温高压抗原修复法(1)适用范围:适用于大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的抗原修复,其效果优于微波修复法和直接煮沸修复法。

(2)仪器设备:普通家用压力锅、电炉、不锈钢或耐高温塑料切片架。

(3)试剂:0.01M 柠檬酸型缓冲液,pH6.0。

(3)操作步骤:①常规组织切片经二甲苯脱蜡、梯度酒精水化至水,待用;②取一定量0.01M柠檬酸盐缓冲液pH6.0(800~1000ml)于压力锅中,加热直至沸腾;将脱蜡水化后的组织切片置于不锈钢或耐高温塑料切片架上,放入已沸腾的缓冲液中,盖上锅盖,扣上压力阀,继续加热至喷气,开始计时1-2分钟后,压力锅离开热源,冷却至室温(稍冷后,可在自来水龙头下加速冷却),取出切片,先用蒸馏水冲洗两次,之后用PBS(pH7.2-7.4)冲洗两次,每次3分钟。

免疫组学和免疫组化

免疫组学和免疫组化

免疫组学和免疫组化免疫组学和免疫组化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它们都是研究免疫系统的分子和细胞成分以及免疫反应的机制。

下面将从定义、研究方法、应用和区别等方面对免疫组学和免疫组化进行详细阐述。

一、定义免疫组学(Immunomics)是一门研究免疫系统相关的全套分子库、它们的作用靶分子及其功能的学科。

免疫组学包括免疫基因组学(Immunogenomics)、免疫蛋白质组学(Immunoproteomics)和免疫信息学(Immunoinformatics)三个方面的研究。

免疫组学特别强调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系统生物学、结构生物学、高通量筛选等技术。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IHC)是一种利用抗体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抗原分布和表达情况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免疫组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

其中,基因组学技术包括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用于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质谱分析、蛋白质芯片等,用于研究蛋白质表达和修饰;生物信息学技术用于分析和整合免疫组学数据,发现新的免疫相关分子和信号通路。

免疫组化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免疫学原理,利用特异性抗体识别并结合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抗体与抗原形成复合物,然后使用染色剂或荧光标记物标记抗体-抗原复合物,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抗原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三、应用免疫组学和免疫组化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免疫组学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研究免疫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调控、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活化、免疫信号通路等。

免疫组学在临床应用中可以用于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靶点筛选等,例如肿瘤免疫组学、自身免疫病免疫组学等。

免疫组化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研究抗原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细胞类型鉴定、病理诊断等。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
g)
➢ 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即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等,并能与相应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Antibody, Ab)
➢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特别是浆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的球蛋
白,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没有对照染色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是不可信的!
结果判读 抗原表达必须在特定部位 阳性标记细胞学特征可分为①胞膜型;②胞核型;③胞质(浆)型;④微绒毛型;⑤复合型(胞 膜-胞质兼有,胞核-胞质兼有,或微绒毛-胞质兼有)等五种阳性细胞类型。 这与抗原所在部位相关联,但应注意排除因组织固定不好引起的抗原弥散假象,尤其是复合 型图像。
不限于单个细胞,而是累及一片细胞,均匀显色
原因涉及免疫组化染色流程的各个环节,可来自: ①内源性干扰(自发荧光、内源酶、内源性
生物素等);②试剂污染(质量差,交叉反应,Fc受体干扰等);③组织处理不当(组织固定不及 阳不性一与时阴或性固细定胞不相良互所交导杂致,的同抗一原切弥片散上移显位色、强洗度涤不细充胞分和所周导围致的的结游缔离组试织剂均残无留区等别)。的着色
甲醛固定后,抗原容易被掩盖,形成醛键或羧甲基,使蛋白交联封闭部分抗原表位。
技术要点 石蜡切片 优点:对组织结构形态保存好,对组织的定位很准确,是观察组织和细胞结构的理想方法, 可以用于回顾性研究。 缺点:抗原常被封闭和破坏。对抗原的保存不如冰冻切片。 冰冻切片 优点:能避免石蜡切片因固定,脱水,浸蜡等对抗原的损失,较好的保存组织抗原的免疫活 性,适用于不稳定的抗原。 缺点:不易保存(-80℃);细胞内易形成冰晶而破坏抗原结构,造成抗原的弥散使定位不准 确。
不在抗原所在部位的阳性着色,一概不能视为阳性。

免疫组化总结

免疫组化总结

免疫组化总结1、酶免疫组化的关键环节1)标本固定:固定的目的是①防止标本从玻片上脱落;②除去防碍抗原-抗体结合的类脂,使抗原抗体结合物易于获得良好的染色结果;③固定的标本易于保存。

固定剂的选择一般用4%多聚甲醛,但睾丸组织、眼可能要选用Bouin’s 液或mDF 液效果较好。

2)脱水、石蜡包埋和制片:脱水用梯度乙醇(由低到高)充分脱水、对组织要完全浸蜡、切片时刀片要干净和锋利。

否则,容易裂片和脱片等。

3)脱蜡和水化:这是为了后面的抗体等试剂能够充分与组织中抗原等结合反应。

脱蜡可以先60 度20min,然后立即二甲苯1-3 分别10min(这个时间是由二甲苯新鲜程度和室温等综合决定的),但当天制好的切片一般先60 度3-4h。

水化用梯度乙醇(由高到低)。

若脱蜡和水化不全易出现局灶性反应和浸洗不全,而产生非特异性背景着色。

4)抗原修复:由于组织中部分抗原在甲醛或多聚甲醛固定过程中,发生了蛋白之间交联及醛基的封闭作用,从而失去抗原性;通过抗原修复,使得细胞内抗原决定族重新暴露,提高抗原检测率。

常用的修复方法从强到弱一般分为三种,高压修复、微波修复、胰酶修复。

修复液也分为若干种(具体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大量的:中性的、高pH 的等)。

我们实验室一般用微波修复中火6min*4 次,效果不错。

注意微波修复后自然冷却30min 左右(只要你觉得修复液的温度达室温即可)。

5)细胞通透:目的是使抗体能够充分地进入胞内进行结合反应。

一般用Triton X-100、蛋白酶k 等通透液。

如Triton X-100 可以溶解细胞膜、细胞核膜、细胞器膜上的脂质而使抗体及大分子结构的物质进入胞浆和胞核内,故在细胞免疫组化时尤为推荐使用,这样抗体就能顺利进入胞内与相应抗原结合。

在免疫组织化学(>10um 厚切片)和免疫细胞化学中一般用Triton X-100 作为细胞通透剂,在膜上打孔。

同时也是一种去污剂,一般在PBS 中加入后终浓度是0.05%即可,而前者终浓度是0.5%-1%。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免疫组化是一种在生物学领域中常用的实验技术方法,用于检测、定位和鉴定分子结构和细胞组分。

它通过使用抗体特异性地与目标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并利用染色剂、辅助试剂或其他检测方法来实现目标物质的可视化。

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基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即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在免疫组化中,首先需要制备一种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可以识别并与目标分子或细胞特异性结合。

抗体可以来源于动物体内产生的抗原抗体或通过体外合成的克隆抗体。

然后,将制备好的抗体标记上染色剂、荧光剂等标记物质,以便于目标物质的可视化。

在实验操作中,通常需要对待测标本进行固定、切片和免疫染色处理。

固定处理可以固定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以保持其原有形态和抗原性。

切片处理是将固定好的组织切成薄片,通常采用切片机或冰冻切片技术。

免疫染色处理是将切片中的目标物质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并利用标记物质使其可见。

免疫染色处理通常包括一系列的步骤,如抗原解脱、抗体孵育和可视化等。

抗原解脱是为了使目标物质(抗原)暴露在细胞或组织的表面,以便于抗体结合。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煮沸、酸碱处理、酶消化等方法来实现。

抗体孵育是将制备好的抗体加到标本上,以特异性地与目标物质结合。

通常,抗体需要在孵育液中与标本反应一段时间,以确保充分结合。

最后,通过可视化方法来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和位置,如荧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等。

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免疫组化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细胞因子、受体和激素等,从而揭示其在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在临床诊断中,免疫组化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分级,如癌症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在药物研发中,免疫组化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效果和毒副作用,并帮助优化治疗方案。

总之,免疫组化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方法,通过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和可视化检测,可以对分子结构和细胞组分进行定位和鉴定。

它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揭示生物学过程和疾病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免疫组化 解读

免疫组化 解读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IHC)全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主要应用免疫学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原理,再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从而对组织细胞内的抗原(主要为蛋白质)进行定性、定位及相对定量研究。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病理医生诊断疑难病例,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以及对某些肿瘤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分期。

在常规的肿瘤病理诊断中,约5%-10%的病例单靠传统的HE染色技术很难做出明确的形态学诊断,这就意味着这些病例需要做免疫组化。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病理医生可以获得更多关于肿瘤的信息,比如肿瘤的来源、分化程度、预后等,从而为患者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免疫组化的结果解读需要病理医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一般来说,病理医生会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表达情况,包括表达的位置、强弱等,并结合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抗原表达阳性,意味着可能存在相应的肿瘤或疾病;如果抗原表达阴性,则可以排除相应的肿瘤或疾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免疫组化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 的应用源自contents目录
•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 •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 免疫组化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 • 免疫组化技术最新进展与展望
01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
定义与原理
定义
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抗 体反应原理,通过标记抗体来检 测组织或细胞内特定抗原物质的 方法。
鉴别诊断
对于形态相似的肿瘤,免疫组化技术 可以通过检测不同的抗原表达,帮助 医生进行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
肿瘤分型与分级
分型
根据肿瘤细胞抗原的表达情况,可以 将肿瘤分为不同的亚型,有助于制定 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分级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细胞 增殖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评估肿瘤 的恶性程度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 参考。
探索疾病发生机制
确定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分子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和定位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关键分子,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信号转导 分子等。
揭示疾病发病机制
通过分析特定分子在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 依据。
药物靶点筛选与验证
筛选潜在药物靶点
免疫治疗效果评估
通过分析免疫治疗前后肿瘤组织中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有助于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和 机制,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4 免疫组化技术最新进展与 展望
高灵敏度与特异性抗体研发
01
针对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等 关键分子,研发更具有高灵敏 度和特异性的抗体,提高免疫 组化检测的准确性。
02
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筛 选和优化,获得更具有针对性 的抗体,降低交叉反应和假阳 性率。
结果的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摘要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技术,可鉴定多方面的指标,通过免疫组化可以判断肿瘤和疾病的多方面指标。

关键词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
前言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在临床病理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很广泛,随着技术的发展免疫组化不仅在肿瘤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疾病的确定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1 免疫组化技术
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数量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由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因此通过免疫组化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酶、荧光素、同位素、金属离子等等)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 多肽和蛋白质) 。

IHC 所用标本主要为两大类: 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其中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石蜡切片。

2 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2.1 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对于反应性增生还是肿瘤性增生,可用免疫球蛋白( Ig) 的轻链抗体检测B 淋巴细胞增生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性来区别。

在滤泡反应性增生时,滤泡反应中心的细胞不表达细胞凋亡蛋白( bcl-2) ,bcl-2 阴性; 而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由于90% 以上肿瘤性滤泡细胞有bcl-2 的高表达,bcl-2 阳性。

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周期素( Cycling),核抗原( Ki-67) 通过
对肿瘤细胞增生的程度作出评价,从而提示增生细胞的良恶性。

2.2 确定肿瘤分期
肿瘤分期是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与是否浸润、有无淋巴管或血管侵袭密切相关,而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可以判断肿瘤是否浸润、有无淋巴管或血管侵袭。

2.3 细胞属性的判定
通过特定抗体标记出细胞内相应的抗原成分,来判定细胞的属性,确定肿瘤的来源。

如细胞角蛋白( CK) 是上皮性标记,CK 阳性提示肿瘤为上皮源性肿瘤; 降钙素抗体是甲状腺髓样癌特有的标记; 甲状腺球蛋白( Tg) 阳性提示是甲状腺滤泡性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AS) 仅见于前列腺上皮;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阳性则提示胶质肿瘤; CD20 和CD79a 阳性则提示B 细胞淋巴瘤; 平滑肌肌动蛋白( Actin) 阳性提示肿瘤为平滑肌源性; 胃肠道间质瘤中原癌基因蛋白产物CD117 阳性; 血管源性肿瘤中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 阳性等等。

2.4 确定来源不明的转移瘤的原发部位
对于来源不明的转移瘤,用免疫组化技术有助于确定恶性肿瘤的组织学来源[5],进一步确定原发部位。

2.5 对“未分化”恶性肿瘤的分类
未分化恶性肿瘤包括癌或肉瘤,在HE 切片上由于肿瘤的“未分化”而缺少肿瘤细胞的起源特征不能分类,初步区分组织学类型用非特异性抗体,在其基础上再选用特异性抗体做进一步鉴定。

2.6 进一步分类不同器官与组织交界处肿瘤
由于重叠的特征,在一些组织器官交界处的肿瘤,仅凭组织学基础对肿瘤进行分类很困难。

如胃肠道梭形细胞肉瘤是肌肉起源的平滑肌肉瘤,是间质起源的胃肠道间质瘤( GIST) ,还是神经起源的神经鞘瘤; 同样发生于组织交界处的肿瘤有睾丸胚胎癌与精原细胞癌,两者较
难区别,且治疗与预后显著不同,但用免疫组化检测角蛋白就较易于区别: 角蛋白阴性则为精原细胞癌,而角蛋白阳性则为胚胎癌。

2.7 及时准确的发现微小转移灶
采用常规病理方法难以检出的实体瘤转移称为微小转移灶。

在常规组织切片中,辨别单个或几个转移性肿瘤细胞很难,淋巴结内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与某些癌的早期转移有时也不易区别,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的发现微小( 癌) 转移灶。

对乳腺癌而言主要是腋窝淋巴结的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患者预后差,这对进一步治疗和预后判断十分有意义。

2.8 与治疗和预后有关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与治疗及预后有关的标记物主要分以下为三类: ( 1) 肿瘤基因标记物, 2) 细胞增殖性标记物, ( 3) 类固醇激素受体.
2.9 对感染性疾病诊断
应用抗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检测和诊断许多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如乙型肝炎病毒( HBV) 、巨细胞病毒( CMV) 、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疱疹病毒( HSV) 、丙型肝炎病毒( HVC) 、细小病毒B19、人禽流行性感冒病毒( AIV)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SARS) 等等,由于免疫组化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及时性、低风险性、高敏感性、特异性、有效性等特点,可以用于( 1) 用于人类新病原微生物的识别;( 2) 提供快速的形态学诊断,使严重感染性疾病得以早期治疗; ( 3) 在无法取得新鲜组织或尚无培养方法的情况下,提供诊断并对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和认识。

2.10 药物靶点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学方法在疾病诊断中仅仅起辅助治疗的作用,而药物病理学是用病理学的方法确定药物治疗的靶点、评价药物治疗的疗效、预测药物治疗的反应,因此药物靶点免疫组化属“独立诊断”。

3 免疫组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假阳性
由于免疫组化的步骤繁多,对每一步的操作要求规范准确,很多失误可能造成假阳性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有:(1)一抗的浓度及一抗是否失效;(2)试剂未充分覆盖组织;(3)抗体孵育时间过长;(4)操作过程中组织变干,造成组织边缘收缩或损坏形成伪影;(5)DAB显色时间太长;(6)由于胞浆里含有较多的蛋白质;(7)非特异性抗体吸附常见于坏死组织中,使坏死组织呈较高的背景染色,在免疫组化中应避免选择坏死组织较多的蜡块。

3.2 假阴性
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原因有: ( 1) 抗原修复方法选择不当,根据不同的抗原特点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大多数抗体要求热修复,热修复又包括高压修复、微波修复及煮沸热修复; 而对某些细胞内抗原和细胞间质抗原需要用酶消化,如表皮生长因子( EGFR) 要求胃蛋白酶
( Pepsin) 消化,而Vimentin 则不用修复; ( 2) 一抗本身的问题: 一抗效价降低或失效。

在免疫组化中染色结果的假阴性会导致错诊或漏诊,进而影响临床诊断及延误治疗。

解决这一问题的可通过设立阳性对照,比较两者染色结果。

若阳性对照有表达,表明试剂和染色体系及实验步骤均无问题; 若阳性对照无表达,则检测过程中某一试剂或某个步骤存在问题,应逐一查找原因。

4 总结
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在临床病理诊断研究中,免疫组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免疫组化技术也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免疫组化的步骤比较繁琐,而且每一步的操作要求比较精确,还需要有相应的对照,因此我们要恰当的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要使免疫组化技术能在人类疾病的鉴定和治疗过程中起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