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生态规划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生态规划基本原理
一、内涵
运用生态系统整体化的观点,对规划区的自然生态引资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高效和生态和谐。表现为:
(1)以人为本,从人的生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过程的关系出发,追求总体关系的和谐。
(2)以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了解系统内部的资源特征与环境容量。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非简单的系统祖分数量,注重系统的可持续性。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传统规划基于数学方法及物理系统,即系统组分与发展状态的关系,得到“最优规划”,但因许多假设得出的最优规划结果在实践中难以实现。生态规划是基于生态思维方式、强调系统思想、共生及演替思想,注重系统过程,引导实现可持续化的进化过程。
二、目的
1 目的:
(1)保护人类健康,提供人类居住的良好环境
(2)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3)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完整性
2 基本任务
(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性能
(2)系统发育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
(3)追求系统的总体关系的协调。
三、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趋适开拓原则以环境容量及乘载力为依据,寻求最佳区域或城乡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潜
力。
3、协调共生原则
4、区域分异原则,不同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不同,规划的目的不同。
5、高效和些原则,遵守自然、经济、社会三要素原则。
6、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生态规划的主要模式与类型
(一)模式
1、景观规划模式Design with nature 建立遵循自然的设计模式。哈佛大学Steinitz总结为:
①表述模型景观的状态描述
②过程模型景观内部如何运转衔接
③评价模型景观功能的运转情况
④变化模型如何变化、怎样解决
⑤影响模型景观变化带来的可能影响
⑥决策模型景观是否须改变、如何改变。
2、景观生态学模型 Forman提出基于景观生态学原则的景观格局利用方法。
3、环境影响评价模式 Morgan 等提出,对环境影响进行识别、描述、预测和评价,在某一尺度上与环境规划相结合。
4、生态系统管理模式保护景观中物种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生态过程,合理利用资源,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5乡村规划模式如捷克的LANDEP 体系规划过程为:见后
6 系统分析与模拟模式德国提出,特点是对系统进行模拟,通过政策试验来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
(二)生态规划的类型
1 按地理空间尺度划分
①区域生态规划编制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目录,制定中长期规划要点,土地利用、各类设施方案。
②景观生态规划通过调整景观格局来维持景观功能和安全。
③生物圈保护规划保证生物圈现有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和永续利用
2 按地理环境及生存环境陆地、湿地、海洋等
3 按社会科学门类经济生态、人类生态、民族文化生态等
五、生态规划步骤与内容
McHarg 提出的规划的生态学框架的7个步骤:
①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
②广泛收集自然与人文资料,分别绘制地图。
③根据资料按照规划目标提取分析有关信息。
④分析各种资源环境条件的性能,对特定利用方向的适宜性等级。
⑤根据规划目标,建立资源评价与分级准则。
⑥分析和评价资源对不同利用方向的兼容性。
⑦确定综合利用和发展的适宜性分区。
王如松提出饿规划流程:
①生态位辨识人口、资源、环境、市场优劣势、问题、潜力。
②生态过程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健康程度(自然与人文)
③生态效益分析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评价
④生态产业规划
⑤生态体制规划
⑥生态文明规划生态意识、伦理、价值观社会风尚
⑦生态景观规划土地利用格局、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
⑧生态风险评价
⑨生态监测与监督
⑩管理信息系统
六、生态评价
七、生态适宜性分析
1、程序
McHarg 提出生态市适宜性的7步分析方法
①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
②广泛收集自然与人文资料,分别绘制地图。
③根据资料按照规划目标提取分析有关信息。
④分析各种资源环境条件的性能,对特定利用方向的适宜性等级。
⑤根据规划目标,建立资源评价与分级准则。
⑥分析和评价资源对不同利用方向的兼容性。
⑦确定综合利用和发展的适宜性分区。
刘天齐提出的适宜性评价程序:
①明确规划区范围及可能存在的土地利用方式,划分为网格,明确各网格内土地或资源特性。
②用一定方法筛选出对土地利用方式有明显影响的生态因子及作用大小。
③对各网格进行生态登记。
④制定生态适宜性评价标准。
⑤按网格给出单因子适宜性评价值,得出特定利用方式的综合评价。
⑥编制规划区域生态适宜度评价综合表和不同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图。
2 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
(1)形态分析方法
以景观类型划分为基础。
①将规划区划分为不同同质单元或景观类型
②制定资源利用的适宜性评价。
③分析每一个景观小区对特定土地利用的适宜兴等级。
④根据规划目标将不同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图叠合为综合适宜性图。
比较直观,缺点是适宜性分析无完整的方法,主要取决于规划者的主观判断。
(2)因素重叠法
即地图重叠方法或McHarg 适宜性分析法:
①确定目标及所涉及的因子及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一个完整的生态细目( inventory)生
他决定因素(eco-determinates), 告诉设计者场地有何压力、建筑应于何处。生态规划特别重视细目的准备。
②调查各因子在规划区的分布状况,形成但因子生态适宜性评价图
③叠加但因子适宜性图形成综合评价图,可用颜色的深浅来表达限制性程度。
④土地利用分区根据适宜性综合图上由深到浅的变化梯度进行土地分区,一般划为:
保全区(preservation), 生态敏感度高、重要景观价值
保护区(Conservation), 生态敏感度中等,景观较好,宜在指导下作有限的利用
开发区(Development), 生态敏感度低
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