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地图、文献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课堂讲解: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进行详细讲解,强调重点和难点。
a.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b.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c.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列举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矛盾冲突及其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本课通过三个子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概况,从而认识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主张,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与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时空背景和历史影响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右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的鸦片仓库。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有何联系?中国又有哪些因应?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19 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指出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的形势如何?自主学习1、19世纪中期的世界形势: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全新的格局。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短文,要求涵盖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历史思维。
-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了解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一系列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展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图片,以及当时英国舰队侵略中国的画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氛围。
-分析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对比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探讨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课堂互动:
-设计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战争影响,培养合作精神和多角度思考能力。
3.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会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他们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师对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进行指导和反馈,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4.反思与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监控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将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置身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以及鸦片战争的起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通过展示林则徐的禁烟令和英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
3.培养国际视野,了解历史事件的国际背景和影响;
4.学会尊重历史,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不偏激、不盲目;
5.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所学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氛围。具体措施包括:
在作业小结环节,教师将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作业可以包括撰写心得体会、论文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观点。同时,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教学的引入:本案例通过引入多媒体手段和生动的语言描述,成功地创设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情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具体措施包括: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及结果,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地点、主要战役及影响。
2.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了解这些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损害。
3.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4.阐述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以及这些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损害。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理性的历史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理解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2.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难பைடு நூலகம்:深入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损害,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拓展资料,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化进程的探索,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一个话题,如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废除等,进行深入探究,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研究成果。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及其历史规律。
难点: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战争背后的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因素。
2.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战役、重要事件和条约内容。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战争过程中的战略、策略运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在评价历史人物、事物时,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上的差异,教师应充分运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效。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小组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
(1)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及其历史贡献;
(2)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两次鸦片战争与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关系。
研究报告要求不少于1500字,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练习题包括:
(1)选择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2)简答题: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列出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役,并分析这些战役的影响。
2.比较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阐述它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4.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关天培等,选择一位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人物传记,介绍其生平、事迹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少于800字。
4.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战争背景、主要战役、重要历史人物、条约内容及其影响等方面,形式不限。
5.结合课堂讨论和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贡献的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1000字。
4.讲解相关条约的内容,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以及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影响、重要战役等。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掌握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全班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概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任务,如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2.教学目的:
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1)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2.难点:
(1)理解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治经济状况。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以及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
(3)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相关知识,注重史论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认识到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公约的重要性,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侵略等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对战争的具体过程、影响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存在一定困难。
(4)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历史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这幅图片的了解和认识。
3.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封闭政策、英国的工业革命等,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4.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次鸦片战争,强调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的重要影响,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两次鸦片பைடு நூலகம்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
2.掌握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和结果,提高历史思辨能力。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结合现实问题,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客观评价,增强历史责任感。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力求创新,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讲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分析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痛苦和教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民族责任感。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材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的开篇章。
本节课上承第四单元清朝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君主专制不断走向顶峰。
下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开始融入工业文明。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开篇,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思想、政治、军事状况冲突,即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子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最后一子目则体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
三个子目逻辑联系紧密,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说明中国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学生储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是高中历史难度变大,侧重的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
虽然难度变大,但历史学科的知识富有魅力,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历史学科还是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的。
关于本课,学生在初中已学过鸦片战争的内容,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经过以及影响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理解能力,但阅读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有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进行启发和点拨。
同时学生对战争史比较感兴趣,初中阶段应该对鸦片战争比较了解。
但是在对鸦片战争的前的中国和世界(背景)不是特别了解。
而这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很有必要,同时注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注意史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失败原因分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时空观念】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设置具有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导入:以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画面或相关历史文物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导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两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够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各方的立场、动机和目的,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3.学会运用史料实证,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战争画面、史料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两次鸦片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设置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采用历史小论文、历史地图绘制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现实体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关注国家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简答题: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一组选择题和简答题,涵盖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主要战役、结果及影响等方面,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工业革命、鸦片贸易、林则徐禁烟等。
2.鸦片战争过程:战争爆发、主要战役、南京条约的签订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鸦片战争的后续影响,英法等国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4.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战争爆发、主要战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等。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主要战役、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领土割让、赔款、通商口岸开放、关税自主权丧失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以下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两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
-鸦片战争为何爆发?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何关联?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
3.通过讲解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授新知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我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此外,我还讲解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小结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我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使他们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2.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效果。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7.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近代史的基本框架,对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的历史事件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合作探讨中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2.梳理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体系,明确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3.强调重点: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强调,加深学生的印象。
4.情感教育: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5.布置课后作业:布置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作业量要合理,避免过多增加学生的负担,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
3.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Hale Waihona Puke 知识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细节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战争背后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要点一两次鸦片战争材料:争取自由贸易的战斗在英国国内已获胜利,而广州仍在实行限制。
这个城市仍拒外商于城墙之外,使外商受该城官员的辖制。
一出广州城,就是四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大市场。
曼彻斯特的制造商们互相议论说,只要想到这件事: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
只要英国能找到一个安全港口,能夺得一个岛屿并将它变成一个受英国保护的弊绝风清的货物集散地,那就好了。
驻广州的英国散商1830年12月在呈递下院的请愿书中辩解说,对华贸易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贸易。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为了实现对华贸易而引发了什么历史事件?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历史事件: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加剧,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主要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二)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战争进程:1840年,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战争结束;(2)战争结果:失败,签订近代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危害: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加重清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负担;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等。
●领事裁判权: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一些半殖民地国家攫取的非法特权之一。
即帝国主义国家的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居留国法庭无权审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裁判。
又称为“治外法权”,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废除。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4.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有待改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史料分析、问题研究等能力。
5.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合作学习的技巧。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历史素养。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深层原因和国内外背景,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受到片面观点的影响,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探讨鸦片战争背后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等因素,理解历史事件的必然性。
6.教学过程中注重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研究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7.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例如:讲述民族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3.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历史资料,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例如:为什么两次鸦片战争会发生?战争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相关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
-例如: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战争过程和关键战役。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它是整个课程体系中近代史部分的开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认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理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剧,为后续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件打下基础。
2.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他们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强调优点,指出不足,布置如下:
1.复习课文内容,整理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加深对战争背景、过程和影响的理解。
2.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4.电子白板:运用电子白板,实现师生互动,方便学生随时提问和教师解答。
(三)互动方式
在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时,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师生互动:在讲授过程中,随时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相互交流、分享心得,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2.课堂时间有限,可能无法充分展开所有知识点。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后:
1.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突出重点,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2.提问方式: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鸦片战争?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摘编自陈典平《在尊孔与批孔之间: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说明:西汉时期,儒家逐渐成为西汉国家哲学,司马迁将孔子称为至圣之人。
面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盲从孔子。
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为改制创教的“制法之王”。
民国初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李大钊等人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对孔子的偶像崇拜。
总而言之,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依据表格中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可得出历代对孔子评价不同但都突出其作用的观点。
然后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孔子评价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要点一两次鸦片战争材料:争取自由贸易的战斗在英国国内已获胜利,而广州仍在实行限制。
这个城市仍拒外商于城墙之外,使外商受该城官员的辖制。
一出广州城,就是四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大市场。
曼彻斯特的制造商们互相议论说,只要想到这件事: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
只要英国能找到一个安全港口,能夺得一个岛屿并将它变成一个受英国保护的弊绝风清的货物集散地,那就好了。
驻广州的英国散商1830年12月在呈递下院的请愿书中辩解说,对华贸易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贸易。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为了实现对华贸易而引发了什么历史事件?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历史事件: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加剧,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主要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二)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战争进程:1840年,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战争结束;(2)战争结果:失败,签订近代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危害: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加重清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负担;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等。
●领事裁判权: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一些半殖民地国家攫取的非法特权之一。
即帝国主义国家的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居留国法庭无权审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裁判。
又称为“治外法权”,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废除。
●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而“片面最惠国待遇”则为中国给予英国优惠待遇,英国不给予中国。
其主要特点为“一体均沾”,这一特权对近代中国危害极大。
(3)影响: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背景原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要求修约,而清政府以《南京条约》不是商约为由,拒绝修约。
●重要原因: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直接原因(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2)战争进程: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现;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烧圆明园后,进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战争结果:失败,签订第二批不平等条约(4)影响: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总之,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素,先进的工业文明与落后的农耕文明之间的较量,孰强孰弱,结果再为清晰不过。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近代历史也从这里拉开了帷幕。
例题1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答案:A思路分析:依据材料“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可知,“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腐朽落后的清政府,故选A项;“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排除B项;“对联式悲歌”是指清政府战败,英国获胜,排除C项;“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指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不是正义的代表,排除D项。
考点: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需要准确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实质内涵例题2 有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
下列说法可以为之论证的是()A.俄国妄图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取更多利益B.英国意图通过“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C.清政府没有严格遵守《南京条约》的若干规定D.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激怒了洋人答案:B思路分析:关键是结合两次鸦片战争来理解“延续”的含义。
俄国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参与国,A项错误;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意图打开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符合材料中的“延续”之意,B项正确;C、D两项与之不符。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理解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关系例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
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
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
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
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
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答案:(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
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
(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思路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由贸易”的信息得出英国的经济政策,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分析根本目的。
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其特权,并分别从领土、经济、司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要点二开眼看世界材料:他们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头出来,开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地看待另一种文明(徐继畬最为突出),已是石破天惊之举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
这是时代和社会依然间的落差。
后来,《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浮海东瀛,识货的日本人为之翻刻,对日本维新思想的发生多有帮助,这又是魏、徐两氏始料未及的。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面对外来侵略,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这些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案】●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 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一)代表人物:1、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事求是的品格;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情报和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
2、魏源:林则徐的好友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
●主要内容: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和社会现状,介绍外国军事和外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历史意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3、徐继畬:身为福建布政使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收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
●《瀛寰志略》内容:系统介绍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二)认识评价:1、积极方面:●进步: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效仿,是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启蒙:为早期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引导探索救国之路;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爱国: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强国御辱。
2、局限性:●没有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对西方的学习是肤浅的,局限在器物(技术)层面;●根本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没有付诸实践;面对着外来侵略,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逐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看眼看世界,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虽然他们的主张尚且停留在器物层面,但其对中国历史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例题1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
据此可知魏源( )A.启迪国人开眼看世界B.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C.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D.批判传统封建制度答案:A思路分析:材料中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描述有利于增长中国人的见识,启迪思想,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描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但不能就此推断魏源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批判封建制度,故排除D项。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题2 《海国图志》发表十年后,还有一些开明人士认为,“中国水师与之争锋海上,即便招募夷土,仿其制作,而茫茫大海,无从把握,亦望洋而叹耳!然则将欲以御夷,将何道从之?”这表明当时()A.封建守旧势力逐渐占据上风B.魏源的海防思想影响有限C.开明人士质疑“师夷制夷”D.人们对海防状况极为担忧答案:B思路分析:由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发表十年后,部分开明人士依然对于海防不了解,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中对于西方事务接受度不高,《海国图志》影响有限,选择B项;A项表述有误,这一时期,守旧势力一直处于上风:C项给出的范围过大,故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开明人士海防思想的局限性,并非担忧海防状况,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