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戏剧
20年代的戏剧创作成就教学课件
(四)现代文学早期话剧的变革:
1917 至 1918 年 , 《 新 青 年 》 发 动“旧剧评议”。
钱玄同、周作人、傅斯年、刘 半侬、欧阳予倩等的态度主张。
外国戏剧理论与创作的翻译、 改编,“易卜生专号”。
其他被译介的剧作家等1917-1924
• 本时期被翻译介绍到国内的西方剧作: • 剧作家: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泰
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1、以一个戏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 的戏剧因素,结构成为具有“喜剧趣味” 的剧作。
2、讲究戏剧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 “二元三人”的模式。出其不意的结局 造成极大的喜剧效果。
3、机智俏皮的戏剧语言。
二元三人模式:
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 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 对称对峙格局,第三者则起着结构性的 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 某种契机。
后期剧作在写实中渗透较多的 浪漫色彩:剧情带有传奇性,追求 主观抒情和诗意诗境,戏剧结构散 文化,创造了话剧加唱的形式。实 质上更近于抒情写意剧。
田汉戏剧创作的特点:
思想内容上——感应着时代思想解 放与个性解放的节拍
1.关注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
2.着力表现人们面对现实的苦闷、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逐。
戏剧内容。
第一节 早期话剧创作
(一)中国的传统戏剧
1.题材主题:多为才子佳人,忠君报国, 善恶相报思想。 2.结构方式:多大团圆结局,充满了人 道主义色彩,属于忍耐型悲剧。 3.表现形式:讲究唱功和做功。重在悦 人耳目,以委婉曲折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 取胜。再现性方式, “一两步万水千山, 三四人千军万马。”
三四十年代的剧作《回春之曲》:
从知识青年恋爱生活的角度,反 映抗日救亡的主题。爱国与爱情两条 线索有机结合。高维汉、梅娘等人物 性格鲜明。剧情构思带传奇性。穿插 歌曲,抒情气氛浓郁。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曹禺的戏剧《日出》创作于二十世纪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最突出的政治和经济的现象,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寡头统治和垄断资本的形成和集中。
他们凭借特权操纵金融,把魔爪伸向各个领域。
他们掀起的投机事业,使全国金融界都卷入投机狂潮之中。
这不仅使民族资本家身受兼吞之灾,更把全国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四大家族统治集团的魔影笼罩全国,操纵亿万人民的命运。
《日出》戏剧中的金八就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社会支柱,反映出四大家族金融垄断的某些侧影。
《日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并反映了这段时期的历史,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日出》中对现实的真实而深刻的揭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漆黑的世界”的图画,深刻的揭露了最黑暗的卖淫制度,揭露了金钱统治的罪恶、金钱制度的残酷,以及由此造成的人间的种种惨剧。
从小东西被逼身亡,黄省三全家的服毒自杀直到陈白露的死,这大大小小的悲剧,都昭示着是社会制度的窳败。
造成社会的大大小小悲剧的根源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以及国民党官僚资本的黑暗统治。
这个时期的贫富分化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出》可以说是三十年代的社会的一面镜子。
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就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代表。
各种人物处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心灵的扭曲。
人伦道德被抛弃,代之出现的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
不择手段的捞钱,不择手段的玩钱,成了金钱拥有者和崇拜者生活的至高无上的信条,形成了一种拜金主义。
人性的扭曲达到了至高点。
《日出》整个戏剧中,充满了鲜明的对比和种种矛盾的冲突。
对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贫富分化的揭露,主要通过“不足”与“有余”两个社会阶层的对比来实现。
在作品中,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不但很好地表现了“有余者”和“不足者”的对立和变化,而且还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物链。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
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
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
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
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
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
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
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
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
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
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
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
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
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
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
念 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起草并通过了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 《 纲领》要求剧联应采取各种
演 出形 式 “ 领 导无 产阶 级 的演 剧的剥 削及 与 外 国金融 资本 紧 相勾 结 的
中国商业高利贷资本底榨取之下中国小农经济底急剧的破产,指示他们彻底反帝 国主义,反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
神州民俗????年第???期群文活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兰天瑛?广东省文化馆广东广州????????摘要???????????年代?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文化碰撞促成了中国左翼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神州民俗 2 o 1 3 年第 2 1 1 期
群文活 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
兰天瑛
( 广 东省 文化馆 广东 广州 5 1 0 0 8 0 )
[ 摘
要 ]2 0 -  ̄ ' - ¥ E 3 0 年代 ,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激烈 的文化碰撞促 成 了中国左翼戏剧 的产生和
发展 ,成为整个 中国现代戏剧 史上 的一个 重要里程碑 。左翼戏剧运动催生 了优秀 的作 品,也 由于 其局限带来 了消极的影响。 [ 关键词 ]左翼戏剧 革命文学
历史剧 《 赛金花》、 《 自由魂》著名话剧 《 上海屋檐下》,都贯注着对社会现实 问题的强烈关切 。田汉的 《 梅
雨》、 《 暴 风 雨 中 的七 个 女 性 》 力 图探 讨 在 民族 解 放 斗 争 中青 年 男 女 精 神世 界 的变 化 ,洋 溢 着 时 代 的 战斗 气 氛 。此 外 如 田汉 的 《 名 优之 死 》 、 欧阳 予倩 的 《 车 夫 之 家 》、 《 买 卖 》则 在各 类 人物 命运 的悲苦 中揭 露 了中 国 社会 种种 黑 暗丑 恶 的侧 面 。 ” 左 翼戏 剧运 动 虽然 取得 了成 就 , 但 是 由于 其局 限 性也 带来 了消 极影 响 。 1 、现 实 主义 题材 其 实 , 中国戏 剧 的现 实 主义 传 统 ,是 从五 四时期 胡适 大 力倡 导 “ 易 卜 生 主义 ”就 开 始 的 。五 四 时期 的现 实
八个样板戏简介
八个样板戏阿庆嫂”事件引起大家对样板戏的重新审视。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对样板戏知之甚少,而这之前出生的人们则有着各样的深刻记忆。
这里我们来看看样板戏的方方面面。
访谈受访者:谭志湘,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八个戏不都是京剧记者:请问我们通常所说的八个样板戏是指哪些?谭:我们所说的样板戏其实并不都是京剧,而是包括五个京剧两个芭蕾舞和一个交响乐。
五个京剧是指上海京剧院的《智取威虎山》、山东省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北京京剧院的《海港》以及《杜鹃山》,两个芭蕾舞是指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交响乐是指中央交响乐团的《沙家浜》。
记:样板戏这个名字是怎样产生的?谭: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出现了《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等比较好的剧目,到1965年江青在接见《智取威虎山》的主创人员时把这些戏攫取为自己抓的“样板”,这是有关样板戏的最早的提法。
后来《戏剧报》《解放日报》等报纸纷纷刊登文章称其为“样板”,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领导人要亲自抓,搞出好的样板”,于是“样板戏”一词很快在各地传开了。
江青多次把这些戏称为“我的样板戏”并给与特别重视,称这些剧团为“样板团”,他们穿的衣服叫“样板服”,后来大家把这些演员喝水的大罐头瓶子都叫做“样板杯”。
在四人帮覆灭以前还在搞《春苗》等第二批样板戏。
江青严格规定每场戏时间记:您能不能简单谈一下样板戏的改造?谭:这几个戏在经过江青改造之前就在艺术上非常成功了。
江青自称是“文艺革命旗手”,她本人也在延安时演过京剧,但是她水平有限,而且为人刁钻,比如她在看了《奇袭白虎团》以后认为节奏太拖沓,就严格规定了每一场戏每个段落甚至道白和动作的时间,然后就披着大衣捏着秒表看戏,演员们如果违反了她的时间规定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因此大家的动作道白都非常快,演完了以后江青哈哈大笑,说“就像一群狗在掐架”。
中国话剧的发展
曹禺《雷雨》的成功, 不仅改变了现代话剧的 落后面貌,达到了文学 性与舞台性、艺术性与 欣赏性的高度统一,而 且标志着话剧这种“舶 来品”在中国的成熟。
郑伯奇在《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中一文中指 出:“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是普罗列塔利亚(无 产阶级)演剧”。艺术剧社强调戏剧的阶级性、 时代性;强调戏剧的战斗性及艺术与政治的关 系;强调民众观念,主张演剧大众化。
1930年1月,艺术剧社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行首 次公演;3月又组织了第二次公演(《西线无战 事》、《阿珍》)。
同年5月他改编的《卡门》上演,顺应了时代的大 潮流。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后,这时期 的最大成就是田汉的《回春之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 桥》、《香稻米》、《青龙潭》)
剧场戏剧时期
剧场戏剧,又被称作大剧场演出。剧场戏剧以职 业化和营业性为特点,这是中国话剧从业余走向 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 的标志。
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 郭沫若《卓文君》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白薇《访雯》《打出幽灵塔》 陈大悲《幽兰女士》 熊佛西《王三》(又名《醉了》) 洪深《赵阎王》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无产阶级戏剧时期
1929年秋,新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旗帜鲜明地提出 了“无产阶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 戏剧”)的口号,标志着中国戏剧运动进入了“左 翼戏剧时期。
1930年8月,艺术剧社联 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 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 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 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 盟,成为“左联”的重 要力量。左翼戏剧运动 以提倡“戏剧的大众化 ”为特色。
第八章 二十年代戏剧
第八章20年代的戏剧二十年代戏剧概况20世纪初,梁启超(1873-1929)首先倡导戏剧的改革,他从伏尔泰戏剧对法国社会的影响,认为戏剧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率先提出了以戏剧改造社会的观点。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族进步思想的文化人(无涯生、陈独秀等),也对传统戏曲的腐败表示强烈不满,斥之为“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要求舞台剧“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以体现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
陈独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
”现代戏剧的改革势在必然。
但是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并不具备改革的因素,推动中国戏剧改革的形式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话剧。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样式,最早(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
中国人的演出话剧,首先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而后才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
早期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六君子》《张文祥刺马》等。
可以说,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和新发展,话剧的崛起是重要的标志和代表之一。
1、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或“新剧”,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名称。
“文明戏”是辛亥革命前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新样式。
“文明新戏”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借东京本乡座剧院演出林纾、魏易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这是国人首次创作并演出的话剧,作为最早的文明戏,它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文明戏”1910年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地,后扩展到北京、天津一带。
它的表演,起初依据剧本演出,后来大多仅凭幕表,由演员即兴发挥。
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前后),文明戏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日趋衰落。
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2、早期戏剧团体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1)“春柳社”1906年底成立于日本东京。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戏剧现代性之考察——以《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为视角
陈
捷 , 京 理 工 大 学 人 文 学 院博 士 南
21 0 4 0 9
复 旦 大 学 中 文 系 博 士 后
203 043
二 十世 纪 早期 中 国文 化 的历 史 进 程 ,尽 管充 满
手 , 合 二 十 世 纪 二 十 年 代 中 国 戏 剧 发 展 历 程 , 别 从 现 代 性 的 分 化 特 征 和 精 神 价 值 观 的 转 变 结 分 来 考 察 中 国 戏 剧 现 代 性 的 表 现 , 且 希 望 通 过 启 蒙 现 代 性 和 审 美 现 代 性 的 双 重 视 角 来 挖 掘 人 们 并 对 新 旧 剧 - q' 变 之 表 现 , 明 中 国 戏 剧 z.- 到 现 代 的 根 本 转 变 并 指 出 它 的 现 代 内 涵 和 精 神 / Y转 ) , k 阐 x4  ̄统
在 发 展 过 程 中所 体 现 出 的现代 性 进 行 考 察 ,并 试 图 在 这 种考 察 中引 人 西 方 社会 学 的一 些 学 理来 对 现 代 性 本身 的 复杂 性作 出思 考 。
一
、
现 代戏剧 自律性 的获得
会体制的分裂 ,由此而带来的是分化后 的社会系统
中的 组成 部 分 因此 而 获 得 自身 的合 法 化 ,同 时也 带
特征 ,正 是 现 代 性 动力 学 导 致 了现 代 社 会安 排 的 出
了艰 难 和挫 折 ,但 是拨 开纷 繁 复 杂 的 历史 现 象 的迷
现 。他认 为现 代性 的动 力 学包 括两 个 方 面 , 即社会 的 精 神 趋 向 、 值 观念 和现 代 性 的社 会 安排 , 价 如社 会 分 工 和 劳 动分 工 ,而 这 种 分 工从 社 会 和 谐 运 作 的 功 能 主 义 角 度来 看 都 是 平 等 的 。而探 讨 现 代 性 的动 力 学 借 助 于 社 会 学 的 “ 化 ” d f ett n 概 念 则 有 助 分 ( ie nii ) fr ao 于 我们 更 好 地 认 识 这 个 问 题 。在 我 们 谈 到 传统 社 会 和现 代 社 会 的 区别 的 时候 ,我 们 会 发 现分 化 性 是 现 代 性 赋 予 现 代 社会 的最 大 特 点 。在 社会 变迁 中各 个
二十世纪英国女性戏剧综述
二十世纪英国女性戏剧综述作者:王琼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9期摘要:本文参照女性主义运动的三个重要时段,即二十世纪初到二战前后、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至世纪末,并以英国戏剧的三次浪潮为背景,对二十世纪英国主要女性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女性运动;戏剧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66-03二十世纪前的英国戏剧舞台历来鲜有女性剧作家的身影,按著名的女性剧作家和评论家米琪莲·旺达(Michelene Wandor)的话说,这不仅是因为戏剧与更为私人化的小说和诗歌创作相比,是一种公共艺术,它意味着要在作为公共领域的剧院里与占主导地位而且在性别问题上持有偏见的男性艺术家打交道,而且女性经验的文化根源传统上很少涉及公共社会政治斗争(Wander,62)。
男性一统戏剧舞台的局面在二十世纪才逐渐有了改变,而这一改变是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公共领域中奋力争取的结果。
英国二十世纪初女性戏剧的兴起与女性争取权利运动的发端几乎在同一时期,女性主义理论与戏剧批评家盖尔·奥斯丁(Gayle Austin)就提到戏剧在表达女性主义诉求方面的优势:比较直观,为提高女性的政治意识提供支持,为表现女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例场域(Austin, 2-3)。
在七十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热潮中,女性戏剧的政治性功用也发挥到顶点,女性集体创作和女性剧团的活跃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口号相得益彰,为女性争取到一定程度的话语权。
虽然八十年代,尤其是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女性戏剧开始向个人创作、多种族和多文化分化,但戏剧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反而契合了所谓“第三波”女性主义多元化的精神。
本文所讨论的英国二十世纪女性戏剧因此参照女性主义运动的三个重要时段,即二十世纪初到二战前后、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至世纪末,并以英国戏剧的三次浪潮为背景,对主要女性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介绍。
在20世纪初创作的主要戏剧作品
在20世纪初创作的主要戏剧作品
20世纪初创作的主要戏剧作品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知名的作品:
1.《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由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讲述了一个关于贸易、信任、宽容和爱情的故事。
2.《长日之旅入夜》(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由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戏剧,以自传式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家庭在心理上的痛苦和破裂。
3.《虚无的十年》(The Waste Land):由T·S·艾略特创作的诗歌剧,以复杂的象征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虚无和破碎。
4.《到达伊藤园》(At the Ito-Yokado):由谷崎润一郎创作的日本话剧,探索了爱情、婚姻和性别角色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挣扎。
这些作品代表了20世纪初戏剧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的美国戏剧
• 百老汇上演的剧目有几十种,其中以“悲 惨世界”、“美女与野兽”、“西贡小姐” 等等剧目最为出色。 • 与百老汇同样出名的还有许多伟大的音乐 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安德鲁 劳埃德 韦 伯。他创作的百老汇的剧目许多都是传世 之作,其中以“猫”(Cats)、“歌剧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最为著名。
华盛顿中心舞台剧场
林肯表演艺术中心
•
纽约市著名的文化艺术中心。1966年建成。全部建筑 由大都会歌剧院、纽约州立剧场、爱乐音乐厅、维维恩. 彼欧蒙特剧场、演出艺术图书博物馆、朱利亚德学院及露 天舞台等组成,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文化艺术中心 之一。大都会歌剧院是艺术中心中最重要的演出场所,规 模庞大,观众席设有5层包厢,共容观众3788人。它是目 前世界上设备最完善、声响效果最佳的剧院之一。维维恩. 彼欧蒙特剧场是专用的话剧剧场,它与演出艺术图书博物 馆同在一幢建筑内。纽约州立剧场是专门演出轻歌剧及芭 蕾舞剧的剧场。
美国百老汇
• 百老汇大道(Broadway)为纽约市重要的 南北向道路,南起巴特里公园,由南向北 纵贯曼哈顿岛。由于此路两旁分布着为数 众多的剧院,是美国喜剧和音乐剧的重要 发扬地,因此成为了戏剧音乐剧的代名词。 • 百老汇上演的是比较高雅的音乐剧、戏剧, 百老汇的表演内容多以经典剧目为主。
• 百老汇艺术对于推动美国戏剧、歌舞表演 艺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许多好莱坞 的明星大腕都是百老汇的舞台艺术表演起 家后走上电影明星的道路。 • 著名的好莱坞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 女主角朱莉 安德鲁斯就是从百老汇的同名 音乐剧中的表演开始,被导演发现后走上 银幕,成为美国60年代的银幕偶像。
谢谢大家
著名剧院及组织
• 华盛顿中心舞台剧场
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和话剧
三、三十年代戏剧文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本时期戏剧文学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 方面的历史特点
(一)、阶级与阶级斗争意识的强化; 左翼剧作致力反映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的反抗 与出路,使戏剧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更为密切, 发展了戏剧文学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在二十年 代的戏剧文学中,剧作者们通过爱情、婚姻等题 材的描写,表达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社 会与人民的要求,形成“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 传统。
第一节 洪深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创作
一、生平 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 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 作家、导演. 他出身于封建的书香门第,父亲洪 述祖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1913年因枪杀国民 党领袖的“宋教仁事件”,躲避于德国统治下的 青岛。当时洪深20岁。1918年父亲化名从日本 回国,被宋的儿子发现后逮捕,被绞死。当时 洪深26岁,正在美国留学,这次打击使他放弃 了实业救国的打算,并终生痛恨官场。
1、《五奎桥》:大旱之年,农民租来抽水机灌溉, 因五奎桥太低,船无法通过,要求拆掉五奎桥。 主角李全生。李全生是个坚定勇敢而警觉的青年 农民。在旱灾威胁下,他不信打醮求雨的迷信作 法,更反对风水保运的妄说,他旗帜鲜明地带领 村民同周乡绅斗争。 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江南农村抗旱为背景,反映 了农民与地主和官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 了封建剥削者的凶恶面目,歌颂了农民不畏强暴 的反抗精神。
(二)、民族斗争意识与爱国主义观念的进一步加强
从文明新戏开始,爱国主义在戏剧中就有突 出的表现。三十年代,当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向 战斗性、现实性进一步发展时,这种精神便带上 了新的时代特征。一九三一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占 东北后,左翼剧作中就出现了许多抗日救亡剧。 从不同生活侧面和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 救亡心声。这时期新出现的剧作家中,尤兢(丁 伶)在表现抗日斗争方面创作力最盛。 作品:《回声》《在关内过年》《夜光杯》《汉 奸的子孙》
06.第三章 20话剧
“娜拉出走”成为“五四”妇女解放思潮 —娜拉出走怎么办
《玩偶之家》的深刻意义远远超出了对海尔茂这样个别 资产阶级庸人的揭露和批判, 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辩护士们 大为惊悚。他们认为娜拉出走是大逆不道, 并对易卜生进行 恶毒的人身攻击。他们辱骂易卜生破坏了欧洲“善良的家庭 秩序”, 是一个败坏道德的作家, 并要求禁演《玩偶之家》。 在此情况下, 易卜生愤笔疾书写出了另一社会问题剧《群 鬼》, 通过阿尔文太太沦为旧礼教、旧观念牺牲的过程, 有力 地驳斥了资产阶级社会对他的无耻诽谤。 因而, 从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 易卜生《玩偶 之家》的社会效果是多么的强大, 他在剧中所提出的社会问 题又是多么的尖锐和深刻。
2、茶花女
“五四”时期,启蒙者再次发动了 戏剧革新运动。当时,戏剧革新活 动主要体现为对中国旧戏的批判和 对西方话剧的引进。 张厚载在《我的中国旧戏观》 为了引进话剧,许多人主张必须首 先翻译西方优秀剧作来做范本。胡 适将《新青年》第5卷第6号办成 “易卜生专号”,集中介绍了现代 戏剧之父、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 及其作品。此后,对西方话剧的翻 译 和 介绍渐 成 风气 , 自 1918 年到 1921年6月出版的翻译剧作达33部 之多。 接下
第三章 20年代的话剧思潮
第一节
对旧戏的批判和对话剧的引进 第二节 现实主义戏剧思潮 第三节 浪漫主义戏剧思潮 第四节 趣味主义戏剧思潮
现实主义戏剧思潮特征
1、描写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性 2、描写现实的批判揭露性 3、描绘生活画面的广阔性 4、塑造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茶花女、汤姆 叔叔) 5、艺术上的独创性
外国话剧的传入
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又译为《黑奴吁天录》、《汤姆叔 叔的小屋》,是美国著名作家斯陀 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斯陀夫 人(1811—1896)出生于北美一个 牧师家庭,曾做过哈特福德女子学 院的教师。她目睹黑奴在奴隶主残 酷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心生怜悯之 情。在此启发下,她亲自到南方了 解真实情况,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参 与解放黑奴的战斗。斯陀夫人因对 黑奴命运的关注成为支持废奴作家 中最杰出的一位。
田汉二十年代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及成因探析
[作者简介]陈瑶,女,湖北英山人,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田汉二十年代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及成因探析陈 瑶(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摘 要] 田汉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戏剧创作中成绩最丰厚的剧作家。
他早期的剧作为中国现代话剧贡献了一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寄托了作家的 爱与美!以及革命的理想追求,她们的出现与田汉的人生经历、戏剧观念与价值观念密切相关。
[关键词] 田汉; 女性形象; 人生经历; 戏剧观念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7)11-0090-03一(一)艺术的殉道者形象1920年田汉完成处女作∀梵峨璘与蔷薇#,虽然这个剧本的思想和艺术都不是十分成熟,但它所追求的艺术与爱情的完美结合,则贯穿在田汉生活与创作的全过程中,成为他戏剧创作不解的 情结!。
戏剧中,柳翠姑娘本是一位普通的鼓书艺人,为了支持琴师秦信芳做一个民众艺术家的梦想,柳翠甘愿牺牲自己嫁给有钱人做三姨太,幸遇好人,这位为艺术而献身的柳翠才得以投向爱与美的怀抱。
另一部剧作∀湖上的悲剧#中的女性形象白薇因为艺术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殉道者。
白薇∃∃∃贫穷诗人杨梦梅的恋人,因为抗拒包办婚姻自杀而被救。
三年后,她和杨梦梅在湖边重逢,她发现杨为纪念自己创作了一部小说。
小说中的自己被设计成被逼身亡,白薇有感于此再次选择自杀,她希望以生命为代价来支持杨梦梅的艺术之路,让他创作出惊世之作。
虽然白薇的选择颇为极端,却体现出她为艺术而献身的高贵人格。
生命是短促的,艺术是不朽的,田汉早期的艺术至上主义精神在此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归#中那苦苦守望流浪诗人的春姑娘不也正是一位精神上的殉道者形象吗?从田汉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映来说,田汉的这些剧作是写实,但就其艺术表现手法来说又往往是超写实的,在剧情构思上追求浪漫主义的传奇性,而这种传奇性在女性形象上不仅体现为命运的传奇性,更体现为为艺术而殉道的精神上的传奇性,因为田汉注重的是为艺术而献身的女性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
5第五章:二十年代戏剧
一、20年代戏剧
1919年3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终身大事》,
是最早以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洪深 1921年民众戏剧社成立为标志,中国现代话剧进入 了创作实践和全面建设时期。 1922年,陈大悲发表文章阐明了对话剧的思考,提 出了与“非营业”的戏剧内涵相同的“爱美的”戏 剧观点,产生广泛的影响 。 1924年田汉为戏剧协社编导的社会问题剧《少奶奶 的扇子》的演出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田汉
《名优之死》 《名优之死》是田汉20年代戏剧代表作。剧作以刘 振声与杨大爷的三次交锋冲突为主线,刘振声与刘 凤仙在人生艺术道路上的分歧与主线紧紧扣在一起。 剧情发展自然流畅,前台戏与后台戏互为烘托,剧 中人物形象各个丰满鲜明,刘振声的刚正抑郁,左 宝奎的诙谐调侃,萧郁兰的泼辣热情,杨大爷的狂 妄无耻,均在剧情的自然发展中得到了生动表现。
一、20年代戏剧
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
和时代精神,是当时历史剧的杰作。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北京的空气》 等喜剧是他对中国现代喜剧创作的独特贡献。 1925年,一些留美学生 在新月社同人的帮助下, 倡导“国剧”运动,提出保护中国传统戏剧。到20 世纪80年代,国剧运动及其理论与价值才重新引起 戏剧界的再认识。
第五章
20年代戏剧
一、20年代戏剧
1904年9月陈去病、柳亚子创办我国第
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戏剧刊物《二十世 纪大舞台》。 1906年曾孝谷、李叔同等在日本东京成 立春柳社。 辛亥革命后,南开新剧团等的演剧活动, 形成了20世纪初年的新剧(文明戏)演 出景观。 1918年10月《新青年》专门出一期 “戏剧改良号”,基本观点是中国传统 《玩偶之家》剧照 戏曲与现代话剧势不两立。1918 年6月, 《新青年》精心组织推出“易卜生专 号”,刊登《娜拉》等剧本及介绍易卜 生的文章。
20年代戏剧散文精品PPT课件
但在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下,以及后来中国战 争的长期存在,戏剧是“纯为娱乐的”的见解, 不被现实所容忍,宣告了倡导的不合时宜的失 败。
“20年代戏剧”知识要点
1、上海兰心剧院 2、春柳社 3、1918年《新青年》“易卜生专号” 4、上海民众剧社 5、“爱美剧” 6、洪深:《赵阎王》 7、田汉
9、丁西林的喜剧:《一只马蜂》、《压迫》
20年代散文
一、文艺性短论和杂文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
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 特点:
杂文一般短小精干,易于出手,多在报刊上 应时而发,适合作社会批评的武器,所以被五 四先驱者广泛使用。五四杂文对中国社会文明 各方面所进行的批评,倾注了作者改造旧社会、 探求新的社会理想的激情,因此,杂文也是最 早显示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二十年代戏剧、散文
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 与诞生
中国的早期话剧,通称为文明戏、文明新戏, 也称新剧。
五四以后,更多的是使用“新剧”一词,有时 也称“爱美剧”或“话剧”。
一直到1928年,话剧(drama)才正式命名为 “话剧”。
中国最早出现的话剧运动是1899年上海圣约翰 书院演出的《官场丑史》。
报思想。(封建文化的外包装) B、结构方式:多大团圆结局,充满了人道主义色
彩,属于忍耐型悲剧。(西方的悲剧多属崇高 型悲剧) C、表现形式:讲究唱功和做功。重在悦人耳目, 以委婉曲折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取胜。再现性 方式,“一两步万水千山,三四人千军万马”。
D、舞台角色:生、旦、净、末、丑
E、弊端:艺术形式上的凝固,包含了大 量的封建思想余毒。被批评为“理想既无, 文章又极其恶劣不通”,“戏子打脸之离 奇,舞台设备之幼稚,无一足动人情感” 的陈腐艺术。(钱玄同)
20 话剧(二)(1928-1937.6)
1937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 标志其创作实现根本转变,将上 海小市民生活搬上舞台,着重 “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 动”的描绘,在舞台空间中展开 五家人的悲喜剧,匠心独运地处 理结构主线和副线的关系,细腻 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保持生活 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23
剧中人物
沈端先
3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中心, 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等剧社成立。 1931年1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 家联盟”。继左联后又一左翼文艺 组织。简称“剧联” 。 左翼戏剧运动强调演剧是“一种政 治的辅助工作”,强调革命戏剧深 入工农群众,创作内容强调暴露地 主资产阶级与反动派的罪恶,从各 种斗争中指出政治出路等。
第二十章 话剧
(1928-1937.6)
第一节
走向广场
第二节 “剧场戏剧”的确立
1
第一节
走向广场
一、 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戏剧运动:
1、无产阶级戏剧运动
中心:在1930年代的上海。 倡导的主要社团有: 上海艺术剧社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特征:注重社会实效和戏剧的宣传和革命教化功能; 将戏剧向大众普及,多展开群众性戏剧活动
16
白薇:
《打出幽灵塔》古典浪漫写实的悲剧 《革命神受难》仍保节 “剧场戏剧”的确立
一、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
上海等地的“大剧场”演出 ——中国 话剧的真正成熟。 1936、1937年间,以上海为中心,出现 “大剧场”演出的热潮,中国旅行剧团和 中国业余实验剧团等职业剧团相继成立, 出现一大批优秀剧作家、演员、导演、舞 美艺术家。培育“大剧场”的重要剧作家 作家除曹禺外,还有夏衍等。
20年代戏剧
(四)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
1、结构艺术的范本
所谓戏剧结构,就是根据题材的特点与主 题的需要,按照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组织戏剧冲突与安排戏剧情节的艺术。
《雷》的结构是戏剧中“锁闭式”的杰出范例
A、时间集中,全部故事发生在24小时之内; B、地点集中,三幕在周家,一幕在鲁家; C、登场人物经过极严格的选择, D、在危机中开头,以现在的情节为主,把过去的 情节用回顾的方式 —— “回溯式” —— 渐渐透 露出来,推动剧情迅速向高潮发展,情节集中 紧凑。
《北京人》写的是旧北平士绅家庭的曾皓一 家,由于自身不可阻止的衰败,也由于暴 发户杜家的催逼和房客袁任家的影响,从 经济到精神迅速瓦解的过程。
按照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自然地铺开,所有 主人公的表演基本上放在前台,事件发展 全过程大致都包括进去,通常被称作“开 放式结构”。
2、话剧语言的舞台化
(1)语言口语化程度高
又穿插了两个三角恋爱,情节多奇遇
巧合。
三、曹禺的剧作
(一)创作概况:
原 名 万 家 宝 , 字小石 , 1910 年 9 月 24 日(农历 8 月 21 日)生于天津的一个封 建官僚家庭,祖籍湖北潜 江
(二)关于《雷雨》
1934年7月,曹禺的第一 部话剧作品《雷雨》在 《文学季刊》1卷3期的 发表,它是中国现代话 剧史上的里程碑。
•戏剧文学的特点
–集中反映生活中的 矛盾冲突; –富于动作性、个性 化的人物语言; –适合舞台时空的戏 剧结构。
二十年代戏剧发展概况
20 年代的戏剧创 作,主要是话剧。 中国的早期话剧, 称为文明戏、文明新 戏,也称新剧。直到 1928 年,才正式命名 为“话剧”(drama)。 资料:据说, “文明戏”最初是由 妇女观众命名的,她 们以为,没有吹打的 结婚称文明结婚,那 么,没有吹打的戏剧 就该称文明戏。洪深 认为:可能因为话剧 是从欧美日本等文明 国家介绍来的,才称 为文明戏,不管怎样, “文明”两个字,总 是恭维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会问题剧”:早期话剧的成果(“五 四”时期) 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创作 《终身大事》,开“社会问题剧”之先。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作品, 拉开了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序幕。 陈大悲的《幽兰女士》从一个家庭着眼来 分析社会问题。 欧阳予倩在剧作中,首创中国轻松喜剧形 式,《泼妇》。
洪深及其代表作
洪深(1894-1955),号伯俊,江苏武进 人,为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事业的进步做出 了重要贡献。 《赵阎王》是洪深早期的代表作。 “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 《青龙潭》完成于1931年至1932年,是洪深 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其中,尤以《五奎桥》 最为成功。
丁西林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 巽甫,1893年生于江苏泰兴。10年考入上海 南洋公学,14年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 19年任教北大,27年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 所所长。建国后,丁西林任文化部副部长, 对外友协副会长等职,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 上出色的剧作家,也是杰出的物理学家。
田汉(1898-1968)
田汉剧作内容
一是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 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的主题。受西 方“唯美主义”的影响,将现实的关怀与 “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梵峨嶙与蔷 薇》《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 剧》《古潭的声音》。 二是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 残、扭曲),具有社会批判性且越来越强烈。 《咖啡店之一夜》是激越的控诉。独幕话剧 《获虎之夜》是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 。
欧阳予倩的讽刺喜剧
欧阳予倩(1889—1962),湖南浏阳县 人,集编、导、演于一身。早期剧作多表现 为社会问题剧,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为题 材,反映现实社会问题。代表作《泼妇》 《回家以后》。不同于丁西林的幽默喜剧, 欧阳予倩的独幕喜剧是尖锐、泼辣的讽刺喜 剧。
熊佛西的趣味喜剧
熊佛西(1900-1965),原名福禧,江西 省丰城市人,现代戏剧的先驱之一,在剧坛 上有“南田北熊”之称。其创作始于20年代 初,早期剧作大多为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与 婚姻自主问题的社会问题剧。如成名作《一 片爱国心》。 熊佛西的主要贡献在喜剧。在戏剧理论上, 他强调“趣味”,认为“任何派别的剧本, 只要其中蕴蓄着无穷的趣味,即是上品”,
田汉剧作特征
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反帝反封建的 政治倾向,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交叉运用中 透出的热烈而悲凉的艺术情调,构成了田汉 本时期剧作的基本特征。 田汉剧作注重语言的艺术,对现代戏剧语 言的创立具有独特的贡献。剧中人物常有长 篇的独白,或叙事,或抒情,而且这些语言 的风格又是华丽的,无论是排比,还是比喻 和联想,都写得绚丽多姿。
• 春柳社 《黑奴吁天录》,不仅显示了思想内容上 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而且在艺术形式上标 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1907年6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
• 1918年6月,以《新青年》的“易卜生 专 号”为开端,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 改编外国戏剧迅速形成了创作热潮。 • 爱美剧(Amateur) 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北京实验剧 社,是“爱美”戏剧运动的重要力量。它 们的创作宗旨是反对文明戏的商业化弊端, 反对戏剧的盈利性,提倡艺术的新剧。
丁西林的幽默喜剧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喜剧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他以高雅的情趣和机智的幽默,创造了一种 在现代话剧史上独具一格的现代世态幽默喜 剧。因此,丁西林被冠以独幕剧圣手、中国 的莫里哀等称号。《一只马蜂》《压迫》是 他的代表作。
丁西林喜剧特色
一是不表现“问题”,而是以喜剧家的直觉,去 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 他的喜剧特征在“机智”二字。“欺骗”是他的喜剧 观念和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如《一只马蜂》《压 迫》。在抗日期间创作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二是戏剧冲突往往不是出自阶级矛盾,而是来自 朋友、夫妻、母子之间在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上的分 歧。 三是戏剧结构上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将剧 中人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三人组成,但不是三足 鼎立,而是二元对衬或对峙,第三者起着平衡和制造 矛盾、解决矛盾的作用。 四是语言多是机智幽默的警句,对话简练、机智、 含蓄,合乎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和心理状态。
第二节 二十年代话剧文学创作
话剧文学的发展和舞台演出的脚本制度的 确立,是现代话剧的突出标志。在这一时期, 话剧真正获得了文学的价值,出现了真正的 剧作家。 田汉、欧阳予倩、洪深是中国现代话剧的 三大奠基人。此外这一时期重要的剧作家还 有丁西林、熊佛西等剧作家。
田汉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奠 基人之一、剧作家、诗人 。 原籍湖南长沙。早年留学 日本,20年代开始戏剧活 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 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 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歌》歌词的作者。 1921年,与郭沬若、成仿 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 文学。南国戏剧运动的领 导者。
因而其创作显示出追求“趣味”的喜剧色彩。 熊佛西最重要的喜剧作品多为寓言性喜剧。 如代表作《蟋蟀》,熔铸了作者对历史、现 实和未来的哲理性概括。 熊佛西的喜剧由简约的格局、怪诞的色彩、 象征的运用、哲理的概括而形成了独特的寓 言喜剧的艺术风格,为戏剧的现代化和民主 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十年代话剧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杨勇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主要叙述手段 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 的对白或独白。它原本是西方 的一种戏剧形式,在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 1899-1917年:“文明新戏时代”,是中国现代 话剧萌芽。 1917-1927年:是新兴的现代话剧逐步形成的十 年。 1928年,由洪深提议将“新剧”“文明新戏” 定名为“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