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 篷 船
最新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乌篷船》是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周作人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独具风格。
周作人的散文按体裁划分,大致有三类:一是杂感,二是小品文,三是书牍札记。
杂感,多是作者在“五四”潮流涌动下创作的。
这类作品,尤其是作者的早期杂感,取材广泛,思想锐利,能抨击时弊,其中代表作有《祖先崇拜》、《沉默》、《碰伤》等。
周作人一生创作的小品文数量相当多,而且最能代表他散文的独有风格。
他的这类作品,虽然着意于琐细而又不惹人注目的草木虫鱼之类的小题材,但是作者却能够全神贯注于对象之中,并细致入微地表现它们,从而使这类文章具有幽隽淡远的特有意趣。
平和闲雅的情趣是周作人这类散文所表现的中心,广征博引,知识丰厚,语言朴实无华,不重藻饰,构成了他此类作品的重要特色。
他的这类散文密切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乌篷船》、《故乡的野菜》、《苦雨》等。
周作人的书犊札记写得也很有自己的特色,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我的杂学》等。
周作人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读书札记、文艺评论,还是以草木虫鱼、风俗人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品文,都能把自己的个性精神溶入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周作人重要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
《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小品文。
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
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
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
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
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心境。
从表面上看,这里作者是在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处世态度。
乌篷船的意思
乌篷船的意思
乌篷船的意思是:
一种小木船,船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间夹竹箬,上涂黑油。
寓意:自由淡泊无拘无束,喜好风雅,乌篷船大多在江中驶,行则轻快,泊则闲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
乌篷船,是江南地区的独特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
船身狭小,船篷低矮。
船板上辅以草席,可坐可卧,但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狭小,故乘客不方便直立,否则有失去平衡而翻覆的危险。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
用人力推进,以脚躅桨,划船的人坐在船身后梢,两脚踏在桨柄未端,以腿的伸缩登踏使木浆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
航向是由划船人的手桨来控制。
乌篷船大多在江中驶,行则轻快,泊则闲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
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
乌篷船详解
《乌篷船》赏析《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小品文。
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
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
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
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
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心境。
从表面上看,这里作者是在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处世态度。
在作者看来,在人生路途上,每个人大可不必行色匆匆,心急火燎;其实心平气和、淡泊恬适才应该是处世的最佳态度。
作者以平和冲淡的格调、朴素自然的笔墨,紧紧扣住乌篷船这一典型事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透露出闲适隐逸的情思。
《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题目是“苦雨斋尺牍”。
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
为了排遣,“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他提笔写信,写给谁呢?给知己者川岛(《尺牍》之三)、钱玄同(《尺牍》之六)--二三人而已;实在没人可写了,就写给自己(如,《尺牍》之一及《乌篷船》),这封信的收信人就是写信人周作人本人。
《乌篷船》所表现的是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
作者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于是,就有了两个“自我”之间的撞击与交流。
这是两个“实体”,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
先看收信人“子荣”。
由于书信体的限制,作者没有对“他”多作介绍,只能留下大量空白;不过,寥寥几笔,已显出轮廓,足以使读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丰富与完整。
于是,不知不觉间,也就参预了作品的再创造。
鲁迅先生的乌篷船原文
鲁迅先生的乌篷船原文那天周末,我和几个朋友去小东江赏雾。
这个季节的晴天去小东江赏雾的人很多。
上次看了好友拍回来的照片,看见那如梦如幻的仙境,好让我心动不已。
想不到仅仅相差不到十天,那天等我们赶去时已是上午九时,雾没有等我们到来就悄悄地散了,只剩下清清的江水,还有几条乌篷船。
寂寞地在风中独自摇曳。
朋友有点失望,说,到东江湖不见雾漫小东江感觉有点枉来一趟。
“可以去坐乌篷船呀!”我对朋友说。
朋友很无奈的答应了我的提议。
其实,乌篷船并非绍兴的专利。
小东江的乌篷船外形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自然无法与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较之。
它的船身就是木质结构,呈圆形浅姜黄色;左右存有格子小窗,上面有些雕花;船篷笔直的,微微拎点弧线;里面存有两排木椅或者竹藤椅,并备有救生衣。
不少文人墨客也快乐挤乌篷船。
挑选气候宜人的日子,登门拜访三五好友,在船上饮酒娱乐,既可以观赏沿途风光,领略水乡风情,又可以作诗作画,舞文弄墨,因而颇得他们的钟爱。
本来要坐够10人才开的船,船家看见我们只有5个人,后面又没有其他游客跟上,迟疑了一下,有点无可奈何地说,那你们上船吧。
我们荣登乌蓬船,船桨已经开始拖动。
船家就是个30多岁的女子,中等的身材瘦小,但矫健有力。
指着她东站在船的后梢,斧着身子,两手扶着缠在腋下划出楫,两腿一晃一变小,桨就一上一下地上树大力推进。
船的航向就是用手桨去掌控的。
乌篷船在她的手中时而行进,时而屈服。
在转弯抹角之间掌控得非常自如,得心应手。
不一会儿功夫,船竟送出了不好离。
小东江长12公里,每年的5月—10月,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整个小东江云雾蒸腾,朦胧飘渺,诡异神奇,飘飘忽忽地在清泠的山水间游荡,仿佛进入仙境。
河流两岸青山如黛。
郁郁葱葱,满眼绿色。
其绝佳的自然生态犹如一块翡翠镶嵌在湘南大地。
我们坐在船上,一边欣赏着美丽的青山绿水,同伴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当地还流传着母亲哄孩子睡觉的催眠童谣:“挥啊挥、挥啊挥,一摇摇到外婆桥,妈妈给我吃年糕,外公说我好宝宝,外婆抱著我眯眯苦笑、塞给我一个红纸包”歌声虽然说不上迷人悦耳,但当你置身于此情此景,听到着这样的民间小调,你可以真的存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乌篷船是一种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船只,其独特的造型和历史背景使其备受人们喜爱和关注。
乌篷船起源于中国,最早是作为渔船使用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船只,被用于运输货物和人员。
乌篷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帆布篷顶,能够有效地遮挡太阳和雨水,为船上的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保护。
乌篷船的外形优美,船身修长,船尾略微翘起,整体呈现出一种优雅的曲线美。
船身一般采用木质结构,船底宽阔稳固,能够在水面上稳定行驶。
乌篷船的船帆多为三角形,利用风力进行推动,速度虽不如现代化的船只那么快,但却别具一番风情。
乌篷船在船体结构上也有其独特之处,一般分为三部分:船头、船身和船尾。
船头通常设计成尖锐的形状,有利于减少水流的阻力,提高航行速度。
船身则是整个船体的主体部分,承载着船上的货物和人员,船尾则是船的结束部分,也是舵手掌控船只方向的地方。
乌篷船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作为渔船外,还被用于运输货物和人员。
在某些地区,乌篷船还被用作旅游观光的交通工具,游客可以坐在船上,欣赏沿途的风景,感受海风拂面的惬意。
乌篷船在一些文艺作品中也常常出现,成为了文学和电影作品中的经典形象。
乌篷船的建造工艺也非常讲究,需要经验丰富的船工来进行制作。
从选材到设计,再到船体的打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呵护。
船体的打磨、漆色的选择、帆布的缝制等都需要工匠们花费大量心血,才能打造出一艘完美的乌篷船。
乌篷船虽然已经不再是现代航海的首选,但其独特的风格和造型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乌篷船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海洋和航海的向往和热爱。
无论是在海上航行,还是静静停泊在岸边,乌篷船都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让人心生敬畏和向往。
愿乌篷船这种古老而美丽的船只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乌篷船的传说故事
乌篷船的传说故事
乌篷船的传说故事有不同的版本,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关于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在水上打仗的故事。
故事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在水上打仗,由于实力悬殊,大军事家范蠡建议用夜晚偷袭的办法。
但是,船篷都是由竹子编制而成,在夜晚太醒目了,范蠡就想了个办法,把所有的船只都用烟煤粉和桐油染成了黑色。
最后,成功偷袭了吴王夫差的军队,大获全胜。
从那以后,绍兴城内所有的船都改成了黑色,而绍兴方言“黑”叫“乌”,乌篷船由此而得名。
此外,还有关于白蛇传里的小青为了让姐姐白娘子靠近许仙,不惜施法降雨,以便他们能同坐一艘乌篷船的传说。
乌篷船——周作人-赏析
【作品原文】子荣君: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哆唆地多讲。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如uoa)亦称小船。
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
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央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
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
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
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
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上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
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象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至。
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日总要预备一天。
七年级劳技乌篷船
七年级劳技乌篷船
乌篷船一直以来就和绍兴水乡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水乡绍兴祖传下来的独特水上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也正好印证了古越先民崇尚黑色的传统理念,具有浓郁的越文化特色。
它和乌毡帽、乌干菜并称为“绍兴三乌”。
乌篷船的制作是一项地方性传统工艺,一般分为船体、船篷和桨橹三个部分,一般由木质结构制作而成,船身娇小玲珑,船底则取用结实的木板加固,所以很少出现渗漏。
乌篷船是绍兴水乡流动的生命,也是绍兴水乡的一道靓丽风景,又是越文化的精灵,它是水乡绍兴的一种象征。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
乌篷船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无法考证,但800年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
清·袁枚诗《过剡溪水急不能上》也有“乌篷船小沙石横”的诗句。
乌篷船和乌毡帽、乌干菜并称“绍兴三乌”,是于越先民历来崇尚黑色的明证。
乌篷船制作共分三个部分,即:船体的制作、船篷的制作和桨橹的制作,乌篷船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船只,船篷的制作很关键,其工艺流程是:先用细竹竿弯成拱形,一般有三个拱,以竹丝作底面,中间夹以竹箬,两边及上下夹以扁竹片,用铝丝扎住所有竹料,待船篷扎好以后,再用“黑油”涂于篷的外部,使整个船体乌黑透亮,又能防止雨水渗漏,用这种乌篷做成的船便是乌篷船。
乌篷船介绍作文
乌篷船介绍作文
绍兴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水乡,乌篷船便是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
乌篷船不仅很长,而且又窄又深,翘起的船头和船尾像弯弯的新月。
船顶上是一张乌篷,漆黑漆黑的,上面还有别具一格的条纹。
乌篷船行驶起来非常轻快、灵敏。
船身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着虎头形象的动物,它们似乎在微笑,颇为滑稽。
民间传说:龙见面避之,行船可获安全。
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以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航速较快。
乌篷船的船夫不紧不慢地摇船,不时地还会一起唱歌。
船儿一摇一晃,随着歌声不由自主地摆了起来。
船夫的技术不错,在我看来,可以与威尼斯的船夫媲美。
有时,几只船挤在一起,船夫会开辟新的道路;船少风力大时,船夫还会用脚踏船板,真够厉害。
水面波光粼粼,船儿开启,一道水帘往前驶去,在船上看两岸的景物更是美丽。
绍兴处处都有水道,处处都有乌篷船,你可以随时叫一只,船夫的服务态度都很好。
清晨,东方欲晓,晨曦微露。
一只只乌篷船穿梭着接送着来来往往的乘客。
傍晚,岸上缕缕炊烟袅袅地飞上天空时,多数船夫便荡起桨划着船回家去。
天黑了,夜深了,仍有少量乌篷船在桂花丛中穿来穿去,让游客欣赏绍兴的夜景。
天更黑了,夜更深了,四周一片沉寂,只有船桨的“吱吱”声和荡起的浪花声。
乌镇的乌篷船100字作文
《乌篷船》篇一嘿,你们知道乌篷船不?那可是个有意思的玩意儿!我记得有一次去江南水乡游玩,就见到了乌篷船。
那场景,真的是让我印象深刻极了。
当时我走在河边的小道上,微风轻轻拂过脸庞,特别舒服。
突然,我就看到了河面上停着几艘乌篷船。
哎呀呀,那模样,就像一个个黑色的小精灵安静地躺在水面上。
我好奇地走近去看,这乌篷船还真是特别。
它的船身小小的,弯弯的,上面盖着一个黑色的篷子,就像是给船戴了个小帽子。
我看着船夫坐在船头,悠然自得的样子,心里就痒痒的,好想也去体验一把。
于是呢,我就鼓起勇气上了一艘乌篷船。
刚一上去,就感觉摇摇晃晃的,还挺好玩的。
船夫划动着船桨,乌篷船就慢悠悠地向前驶去。
我坐在船上,看着两边的风景,哇塞,那感觉真的太棒啦!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在里面游来游去。
岸边的房子古色古香的,特别有韵味。
我就这么一边欣赏着风景,一边感受着乌篷船的摇晃,不知不觉就陶醉在其中了。
等回过神来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在河上漂了好一会儿了。
下船的时候,我还有点舍不得呢,感觉还没坐够。
这就是我和乌篷船的一次亲密接触,真的是很难忘啊!现在每次想起那乌篷船,那摇晃的感觉,还有那美丽的水乡风景,心里就暖暖的。
乌篷船啊,真是个让人喜爱的好东西呀!乌篷船的作文篇二朋友!今天咱就来聊聊水乡的乌篷船。
你知道吗?一想到乌篷船,我这心里就像被江南的水波荡漾了一下,柔柔的,暖暖的。
小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乌篷船是在那条安静的小河上。
船儿小小的,黑色的篷子就像是个弯弯的斗篷,漂在水面上。
那篷子一盖,乌篷船就像个神秘的小屋,飘飘悠悠的,仿佛能把你带去一个奇妙的地方。
每次看见那乌篷船悠悠晃晃地从河道里过来,我总觉得那船上一定藏着什么故事,也许是一个赶集归来的老伯,也许是一对刚新婚的小夫妻,又或者是个满肚子鬼点子的顽童,嘿嘿,谁知道呢?有一次,家里亲戚带我坐了一次乌篷船。
你可能不知道,那感觉可真是绝了。
船儿轻轻一晃,河水就开始唱歌了,“哗啦啦”,水声绕着船篷,仿佛在对你说悄悄话。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乌篷船简介拓展知识 冀教版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 Aspose Pty Ltd.乌篷船简介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
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州烟雨”。
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
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
具有近两千五百年历史的绍兴城,是中国年龄最老的古城之一。
在这座“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江南古城中,乌篷船是其所特有的。
过去,人们出去种田、捕鱼捉虾、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这小小的乌篷船。
乌篷船两头尖翘,船舶覆盖半圆形的船篷。
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篱,上涂桐油黑漆。
绍兴方言称黑为“乌”,故称乌篷船。
乌篷船造价低廉,制作简单,功能健全,大的可载一二十人,小的仅能载三四人。
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能自由地穿梭于绍兴密集的河道之中,在八百里鉴湖、东湖、柯岩,在村庄集镇、城市水巷,乌篷船犹如黑色的精灵出没其间。
乌篷船的动力是靠脚躅桨。
划船的人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
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
有时船工便把作舵用的那手桨夹在腋下,把双手空出,可以于轻舟快捷的迅行中捧一碗酒品尝,脑袋让乌毡帽遮着。
其实绍兴乌篷船,并不只有这脚划船,也有小画舫大小的乌篷船,船身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着虎头形象的动物(一种水鸟),它们似乎在微笑,颇为滑稽。
民间传说:龙见面避之,行船可获安全。
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以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航速较快。
《阿Q正传》中描绘举人老爷从城里装载着家财到未庄赵府避难所用的船,就是这种乌篷船。
美文欣赏——《乌篷船》
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 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 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 以搁在左右的骇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 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 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 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 还是坐那三道船罢。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 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 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 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 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殇,渔舍,各式各样的桥, 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 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筋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 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 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薛荔的东门来,倒 是颇有趣味的事。
子荣君: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 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 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 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 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 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 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 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 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 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 [ruò] ,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 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 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 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 无之。
乌篷船
赏析周作人之《乌篷船》一
周作人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做出了重 要贡献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数量相当多,而 且独具风格.周作人的散文按体裁划杂感,多是作者在“五四”潮流涌动下创作的。 这类作品,尤其是作者的早期杂感,取材广泛, 思想锐利,能抨击时弊,其中代表作有《祖先崇 拜》、《沉默》、《碰伤》等。周作人一生创作 的小品文数量相当多,而且最能代表他散文的独 有风格。他的这类作品,虽然着意于琐细而又不 惹人注目的草木虫鱼之类的小题材,但是作者却 能够全神贯注于对象之中,并细致入微地表现它 们,从而使这类文章具有幽隽淡远的特有意趣。
周作人幼年在家乡的私塾书屋(三味书屋)里 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后来在国内新学的风潮中, 于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民国后改海 军军官学校),在管轮班(轮机专业;轮机科) 读了6年[1],当时专业科目都用英文书,他因此 有了相当的英文基础,后来考取官费生,和哥哥 鲁迅、好友许寿裳(季茀)等人留学日本。 他以 学“造房子”(土木工程)的名目出国,抵日后 先读法政大学预科,后入东京立教大学修希腊文, 研读《远征记》(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的著作) 等文学经典,课后也到神学院学福音书的希腊原 文。
周作人简介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1903 年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毕业后考 取官费留学日本。1906年到达日本后先补习 日语,后攻读海军技术,最后攻学外国语。 辛亥革命后回国,曾任浙江省视学、省立第4 中学教员。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 京大学、燕京大学、中法大学、孔德学院教 授。1924年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系主任。抗 战期间,北京大学南迁,他留在北平,不久 遂降日本。1939年任北大文学院院长。
乌 篷 船
周作人
王义超 林梦园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乌篷船简介拓展知识冀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乌篷船简介拓展知识冀教版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
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州烟雨”。
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
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
具有近两千五百年历史的绍兴城,是中国年龄最老的古城之一。
在这座“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江南古城中,乌篷船是其所特有的。
过去,人们出去种田、捕鱼捉虾、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这小小的乌篷船。
乌篷船两头尖翘,船舶覆盖半圆形的船篷。
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篱,上涂桐油黑漆。
绍兴方言称黑为“乌”,故称乌篷船。
乌篷船造价低廉,制作简单,功能健全,大的可载一二十人,小的仅能载三四人。
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能自由地穿梭于绍兴密集的河道之中,在八百里鉴湖、东湖、柯岩,在村庄集镇、城市水巷,乌篷船犹如黑色的精灵出没其间。
乌篷船的动力是靠脚躅桨。
划船的人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
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
有时船工便把作舵用的那手桨夹在腋下,把双手空出,可以于轻舟快捷的迅行中捧一碗酒品尝,脑袋让乌毡帽遮着。
其实绍兴乌篷船,并不只有这脚划船,也有小画舫大小的乌篷船,船身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着虎头形象的动物(一种水鸟),它们似乎在微笑,颇为滑稽。
民间传说:龙见面避之,行船可获安全。
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以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航速较快。
《阿Q正传》中描绘举人老爷从城里装载着家财到未庄赵府避难所用的船,就是这种乌篷船。
这种大船中有一种名叫“明瓦船”。
其中的三明瓦是在船的两扇定篷之间装一扇半圆形的遮阳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着一片片一寸见方的藻蛎壳片,既避雨,又透光,这就叫明瓦。
周作人《乌蓬船》及赏析
原文:乌篷船一条曲曲折折,蜿蜿蜒蜒的西江在粤中大地上延伸,流淌。
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哺育着江两岸的普通人家。
我是一个普通人家里的孩子,那汪清莹,碧绿的江水,自我能记事的那天起便是那么迅速的,静静的走进了我的记忆,流入我的生命,使我的一生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和许多沿江居住的普通一样,我家的日子并不宽裕,父亲读的书不多,且无一技之长,到城里打工,不久便发觉呆不下去,只好返回家,秉承祖辈打鱼的旧业,去勉强完成一个男人养家糊口的责任与义务。
为了使家里人能生活的好,父亲总是很勤劳的捕鱼。
每天清晨,他便拿着鱼网,带着鱼筐,步向那汪西江水,开始他一天的工作,撒网,收网,然后把捕获的鱼倒入筐中,就这样,折腾一天,父亲总能得到好的收获,那进我和小妹都很小,帮不上忙,只能呆呆地趴在窗台上,看父亲在江上捕鱼的背影。
见父亲满载而归时,我们便从屋里跑出,企图以我们微弱的力量帮父亲提鱼,每到这时,父亲那被江风和岁月不断雕塑而布满苍桑的面孔会浮起一丝丝欣慰的笑容,但又略带紧张的说:小心,不要把鱼筐弄翻了。
此时,母亲已把鱼网晒开走了回来,微笑着从我们手里拿过鱼筐,并说:儍孩子,别添乱。
晚上,我们一家便围在一起,把大小不同的鱼分开,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拿着鱼到集市卖,挣得家用,而父亲便又拿起那鱼网,开始新一轮的工作,在那段年月里,我们一家虽然过着并不富裕的日子,但我们的生活却时时刻刻都洋溢着令人心醉的温馨亲情和知足常乐。
日子就这样,如西江水般静静流淌,后来,我和小妹都上学了,面对徒然增加的教育开支,父亲只好咬咬牙,更加起早摸黑的捕鱼,而此刻,长年的劳苦,终于将母亲本来很健硕的身体拖跨,更糟糕的是,父亲最近捕的鱼也越来越少,原来他一向只在岸边捕鱼,范围有限,多年来,近似无休止的捕获,在岸边生活的鱼基本上都捞上岸了,村里人一直在劝父亲要有一只船,但由于家里积蓄不多,父亲都拒绝了,而这一下子,我和小妹的学费、母亲体弱我多病的医疗及家庭的日常开支,一切与钱挂上钩的问题接踵而来,冲击着这个本来就已经脆弱的家庭,而我们一家原来幸福的生活也掀起了波澜,变得难以平静此刻,父亲一语不说,呆坐在一边,默默的吸着他的旱烟,以前他并无这一习惯,也许生活的太多无奈,使他只能靠在阵阵烟圈中寻求安慰和解脱,就这样,沉默了许久,父亲最后还是站起来,大声说:我要有一只船,我要有一只船——。
乌篷船
赏析周作人之《乌篷船》三
周作人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读书札记、文艺评 论,还是以草木虫鱼、风俗人情为主要表现内容 的小品文,都能把自己的个性精神溶入作品之中,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周作人重要的散文集有 《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 虎集》等。 《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 小品文。 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 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 是船。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 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
课余和哥哥翻译出版了著名的《域外小说集》 一、二部分,这两部译作以东欧弱小民族文学 为主,也包括王尔德等名家名作,但初版只卖 出20多本。胡适曾说这个例子宣告用中文古文 翻译外文作品的失败(《五十年来中国之文 学》),虽然《域外小说集》无论是古文的文 采还是译者对外文的理解都很杰出。周氏兄弟、 许寿裳、钱玄同等人曾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学 《说文解字》,并相互结下友谊。另外周作人 在日本还短暂学习俄文、梵文等。
如《知堂文集》、《周作人书信》、 《知堂回忆录》、《药堂杂文》等。文 学专著有:《新文学的源流》、《欧洲 文学史》等。译作有:《现代日本小说 集》、《乌克兰民间故事集》、《陀 螺》、《黄蔷薇》、《现代小说译丛》 等。建国后的著作有:《鲁迅的故事》、 《鲁迅的青少年时代》、《鲁迅小说里 的人物》等。
南方小小的小小的乌篷船 歌曲:乌篷船 那是我记忆中最美最美的梦幻 姑娘在船头放声歌唱 我的心在湖上随她荡漾 歌手:谢军 南方小小的小小的乌篷船 载着当年梦中姑娘驶向了何方 如今的船头没有了往日的歌唱 我的心像湖水冰凉冰凉 南方小小的乌篷船点缀家乡的夜晚 平静柔美的湖面上谁家的姑娘把歌唱 南方小小的乌篷船驶去了昨天的夜晚 船上唱歌的姑娘不知她去了何方
描写江南乌篷船的作文
描写江南乌篷船的作文The Wupeng boat, also known as the black-awning boat, is a traditional water transport vessel unique to the Jiangnan region of China.乌篷船,又称黑篷船,是中国江南地区独有的传统水上交通工具。
These boats have a distinctive appearance, with a black awning covering the entire boat to protect cargo and passengers from the sun and rain.这些船具有独特的外观,整个船身覆盖着一块黑色的篷布,以保护货物和乘客免受阳光和雨水的侵扰。
The history of the Wupeng boa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ong Dynasty, when it was used for transporting goods along the rivers and canals of the Jiangnan region.乌篷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它被用来沿着江南地区的河流和运河运送货物。
The design of the Wupeng boat has remained largely unchanged over the centuries, with its simple yet efficient construction proving to be well-suited for the region's waterways.乌篷船的设计在几个世纪以来基本保持不变,其简单而有效的结构证明非常适合这个地区的水路。
Not only are these boa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gion's transportation network, but they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life of the local people.这些船不仅是该地区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当地人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绍兴乌篷船作文400字
绍兴乌篷船作文400字
《绍兴乌篷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绍兴有一种很特别的船叫乌篷船吗?
乌篷船小小的,可有意思啦!它的船身窄窄的,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就像弯弯的月牙。
乌篷船的篷是黑色的,就像给小船戴了一顶大大的黑帽子。
我坐过乌篷船,船夫爷爷划着桨,船儿慢慢地向前移动。
河水清清的,能看到水底的水草和小鱼。
岸边的房子古色古香,白墙黑瓦,好看极了。
有一次,我看到一只大白鹅在河里游,它白白的羽毛在水里飘着,真漂亮!乌篷船就从它身边轻轻划过,大白鹅一点儿也不害怕。
绍兴的乌篷船,真是让人喜欢!
《绍兴乌篷船》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绍兴的乌篷船。
乌篷船可好玩啦!它不大不小,刚好能坐几个人。
船的样子特别有趣,船头尖尖的,船尾圆圆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乌篷船。
船夫伯伯可厉害了,用桨一撑,船就动起来啦。
我们沿着小河慢慢漂着,风儿轻轻吹过我的脸,舒服极了。
河两边有好多大树,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欢迎我们。
路过一座小桥的时候,桥洞下面还画着好看的画呢。
乌篷船,是绍兴的宝贝,我可喜欢它啦!。
乌篷船的外形描写
乌篷船的外形描写
乌篷船,是一种典型的水乡交通工具,它是江南地区的一种
传统水上交通工具。
它用乌木制成,船篷用乌木片或乌木做的,
形状像船蓬,上面覆以青布篷或乌纱帽似的顶;船身是用竹木做
成的,一般有3~5层,每层都有窗格或木板。
船头有一个船夫,
船夫的头上插一根长篙。
乌篷船大多是双桨划水。
有一种特别的“乌篷船”,是两人撑的,上面盖一块青布,青布上放着几件简
单的家具,这种船叫“水阁”。
还有一种“摇橹船”,是用两只桨
划水的,船尾没有什么家具。
乌篷船以其独特的外形吸引了无数
游客。
1.船又小又长:船身窄小而长;船身扁平而窄;船身两端高、中间低;船头尖、船尾圆。
2.船很小:船长不到十米,宽不到两米。
它的外形像一只小船:船篷呈圆形,里面还装了几个座位。
3.船很长:它的宽度大概有六七米左右;它的长度大约有二
十米左右。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篷船
周作人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年)原名寿,又名遐寿,自号起孟、启明、知堂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
他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语丝社的主要成员。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泽泻集》等。
周作人的散文功绩斐然。
它取材广泛,体式多样,文字上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素朴清涩,形成了平和恬淡,空疏幽然为主的风格,达到了知识哲理与趣味统一。
周作人一生著述涉及文学各门类与民俗学、文化学诸方面,尤以散文创作成就为主。
20年代初,胡适即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予以评价:“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
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意味。
”当斯诺夫人访问鲁迅,询问中国最优秀的杂文家是谁时,鲁迅所列名单中第一位就是周作人。
可惜这件事周作人生前并不知道。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追求知识性、哲理性与幽默闲适情趣的统一,并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借鉴英国随笔,明末公安派小品与日本俳句等,形成了独特的“平和冲淡”的散文艺术风格。
其行文平易从容,如老友促膝,如名士清淡,评说时政、纵论文史、描摹风物、探究人事,虽无锐利的锋芒和绚烂的色彩,却自有蕴藉通达的风致,透露出淡泊雅致而略带清涩的韵味。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局限:他常于描绘自然胜景,赞叹奇妙人事时,追寻一种崇尚原始、返朴归真的理想,则与现实社会相悖,显得空泛无边。
1940年底,周作人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一步步走向落水附逆的深渊,堕落为汉奸,这是周作人的人生悲剧。
【写作背景】
《乌篷船》写于1926年1月18日,收入散文集《泽泻集》。
是一篇书信体散文,是一位名叫“子荣”的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去,请作者给予指点,这是他写这篇散文的缘起和目的。
【层次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写这篇书信体散文的缘起和目的。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乌篷船的特点。
在“四明瓦”与“脚划船”的对比中,极写“三明瓦”的好处。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描述船中见到的沿岸风光,以及十分写意的船中“理想行乐法”。
【内容述评】
本文扣住乌篷船这一典型事物,于娓娓细谈中,既写出绍兴水乡的风趣,又传递了作家的悠游闲适之情。
【艺术特色】
1.对比的手法:先描述乌篷船的不同种类及其各自特点,从“四明瓦”、“脚划船”、
“三明瓦”的对比中,突出最适用的“三明瓦”,对它的构造特色、色泽形状等作了细致的描写。
2.白描的手法:作家以这有趣的乌篷船作媒介,对绍兴水乡的迷人风光作了一番巡
礼,并且集中渲染了乘船游乐的情趣。
3.文章抒发的虽是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但也能传达出江南水乡的浓郁风情。
作家
娓娓面谈,舒卷自如,在亲切平易的描述中,渗透着自然质朴的诗意。
【词语注释】
壶觞:觞,shang,酒杯。
壶觞,地名。
山:cheng,山名。
乌桕:桕,jiu,落叶乔木。
叶子可以做黑色染料。
树皮、树叶均可入药。
红蓼:蓼,liao,一年生草本植物,花淡绿色或淡红色,全草入中药。
也叫水蓼。
兰亭:地名,在现在的浙江省绍兴西南二十七里。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为过修禊(xi)日,宴集于当时的会稽山阴的兰亭。
周作人:鲁迅之二弟,才华横溢的作家,被鲁迅誉为“中国杂文作家第一人”。
知识渊博的学者,北大知名教授。
一生坚持写日记,直到临终的前两天。
二十年代中期,兄弟反目,至老死不相往来,四十年代中期失足附逆,沦为汉奸。
解放后靠翻译为生,间或写点回忆家世的文章,生活十分孤寂,清苦。
八十年代中后斯,我国曾掀起了一股“周作人热”。
【艺术特色】
1、静景,白描勾勒,现水乡风光:乌桕、红蓼、白苹,色彩斑澜;渔舍小桥,清茶一杯。
2、动景,平淡叙写,抒闲情逸致:水声、橹声、招呼声,乡间鸡鸣犬吠;
读书、喝酒、品清茶,船中情趣盎然。
【乌篷船图片一幅】
(熊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