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兴盛: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 (表现)

原因:致命弱点是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

衰落
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
过程:花雅之争
曲 独特的文 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化价值 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拯救和 保护
人才匮乏
昆曲面临的 资金短缺
困难
剧场不足
改革的问题
抓住新机遇,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一、昆曲的兴衰 1、昆曲的兴起
比如扇子的使用: “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谋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 比如服饰、穿戴: 中生——有才华的少年书生,也叫扇子生,穿厚底靴子,穿长衫, 要拿扇子。 官生——戴着官冕的行当。
二、守护昆曲——我们的责任
1、昆曲的现状
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 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说说昆曲现在的发展过 程中还有存在什么问题?
一、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2、从现实的角度看,昆曲对后世中国戏曲众多剧 种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百戏 之祖”。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 戏剧形态。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 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被 誉为“百戏之祖”。
(1)昆曲的曲文和曲牌
③脸谱和戏装
脸谱是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的人物造型艺术,如今成 为中国戏曲的象征。
(3)昆曲的舞台表演
①脚色制——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脚色为人物之分 类,即戏曲中的生、旦、净、末 、丑 ②严格的程式化
③脸谱和戏装 ④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
这跟角色制有很大关系,昆曲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 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最后形成独特的流派,昆曲这种演员组 合体制,对其他各剧中都有影响,使之流传至今。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课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课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

第2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1.“近代百戏之祖”昆剧原称昆腔,又称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明代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大本营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南昆①、北昆②、湘昆③、永昆④、滇昆⑤、川昆⑥、晋昆⑦和京昆⑧等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剧形态,被推崇为“近代百戏之祖”。

──吴新雷《为“百戏之祖”立典》【解读】吴新雷,当代戏曲理论家。

此文原载2003年6月5日的《光明日报》上。

上面摘录的这段文字高度总结、概括了昆曲作为“近代百戏之祖”的独特文化价值。

【注释】①南昆,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昆曲。

②北昆,清代中叶,昆曲在北京衰落后,部分艺人流落到冀中地区和当地弋腔(高腔)班社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昆曲支派。

这部分艺人大多为河北省高阳、安新一带人,故又称“高阳昆腔”。

③湘昆,昆曲流传到湖南桂阳后,与当地生活习俗及语言结合,受祁剧、湘剧影响逐步形成,也称“桂阳昆曲”。

④永昆,即永嘉昆曲。

明万历年间,昆腔传入浙江永嘉,深为文人喜爱,长演不衰,经过艺人长期摸索,逐渐地方化,形成粗犷、质朴的风格,有别于典雅、清丽的苏昆。

⑤滇昆,流传于云南,带有地方语言、习俗特点的昆曲。

⑥川昆,流传于四川的昆曲。

⑦晋昆,流传于山西的昆曲。

⑧京昆,流传于北京地区的昆曲。

任重道远的拯救和保护任务2.保护文化遗产的艰难最近,从刚刚出版的《思想者独行》中看到了曾经沸沸扬扬的冯骥才和天津市民保卫历史街区估衣街的情况,确实是非常感人的。

天津也算是北方一个大码头了,今天它是北方中国仅次于北京的一个直辖市,这不仅是因为它离北京近,更因为它有近代史上天津作为首都北京近邻的口岸的雄厚物质与文化基础。

自开埠的100多年来,天津留下了一些中西结合的经典建筑及其盛装的城市文化,近年天津与上海、深圳等相比虽然发展相对较慢一些,反而让它能够更多地保存了一些昔日的历史文化遗产。

课件2:第2课时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课件2:第2课时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微点拨】 昆曲又分为南曲与北曲,其区别是北曲念字多用普通话,南曲念字多用 苏州话。北曲用于武打剧目较多;南曲则侧重用于文戏。
二、任重道远的拯救和保护任务 1.昆曲衰落:从_清__朝__中__叶__起,昆曲江河日下。 2.拯救措施: (1)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做过重要指示。 (2)1957年成立_北__方__昆__剧__院__,培养专业演员。 (3)许多昆曲艺术家和剧作家努力挖掘传统剧目,按照时代精神创新, 为保护昆曲艺术做出实际贡献。
(3)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当今是如何振兴昆曲的?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重新编剧,给传统名剧赋予新的活力;材料三反映 了名家宣传昆曲,使昆曲为更多人认识和熟知,有利于昆曲的推广发扬。
【史论总结】 一、昆曲独特的艺术特色及价值 1.昆曲的曲文和曲牌: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昆曲的诗词
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2.昆曲的音乐和唱腔:昆曲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伴奏乐
二、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 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 “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 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深化点拨】昆曲的完整表演系统流传至今 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也是“国宝”级的“活化石”,是中华
主题 昆曲的艺术文化价值及保护 【史料研析】 材料一
21世纪初,集合全国各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 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 昆曲的热潮,论者称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现象 恐怕也是因为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 新的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深深感动了千千 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1)材料一图中的人物在戏曲中的角色分别被称为什么?在昆曲中,这 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提示:生、旦。条件:能文善唱,扮相俊美,做功精细。

国家昆曲艺术抢救工程

国家昆曲艺术抢救工程

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2009-07-27 15:21一、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的意义昆曲艺术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的地方戏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戏之师”,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的艺术成就和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民族,为世界所认识和赞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党和政府一贯予以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抢救和继承昆曲剧目,培养艺术人才,剧团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又专门做出批示,这对于加强对昆曲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指导思想实施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中国昆曲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为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增光添彩为出发点,以全面发展繁荣民族戏曲艺术为要求,再铸昆曲艺术辉煌。

实施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鼓励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发动全国现存的昆曲院团和艺术家,坚持不懈地创作一批优秀新创剧目;同时,挑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基础较好、尚有潜力的优秀传统剧目,进一步修改、加工、提高,力争五年内打磨出一批具有时代光彩的昆曲优秀剧目。

三、基本目标以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为指导,以现有的昆曲院团为基础,以目前仍活跃在舞台上的昆曲艺术家为骨干,以切实可行的政策为保障,以一定的经费投入为支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推动昆曲的艺术生产以及院团建设。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解决措施: 昆曲教育应实行中专教育与大学教育 的衔接。 加强昆曲舞台综合艺术人才的培养。 切实解决昆曲师资不足问题。 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资金短缺
作为“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每年得到的经费仅够支付从业人员 的人头费,根本无法支付去研究、继承 和发展的费用。
剧场不足
作为舞台艺术,昆曲的生存和发展离 不开剧场。能够上演的剧场不是破烂不堪 就是不对外开放,剧团又无力租借别的剧 场,严重导致了昆曲剧场不足的状况。
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
引进高校的原因。”
“《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
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
“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
众。”
——根据报刊摘辑
材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 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立档、 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 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由上古时期的乐春秋时期的俳优到不以百戏唐参军宋杂戏的漫长道路逐步吸收融会了诗歌舞杂技武术传奇故事说唱小说等各种艺术门类直到元杂剧戏曲才最终以独立成熟的戏剧艺术形式卓立于世界表演艺术的舞台上
《浣纱记》
《浣纱记》演出成功后,许多文人学士争 相用昆腔谱写传奇。片面追求旋律和音乐的 表现力,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就成为 昆曲的致命弱点。即便如此,昆曲已有600年 的历史,有百戏之师的美誉,是我国优秀的 民族文化遗产。
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由上古时期 的乐,春秋时期的俳优,到不以百戏、唐 参军、宋杂戏的漫长道路,逐步吸收融会 了诗、歌、舞、杂技、武术、传奇故事、 说唱、小说等各种艺术门类,直到元杂剧, 戏曲才最终以独立成熟的戏剧艺术形式卓 立于世界表演艺术的舞台上。

【人教版】选修六: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材料解析(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六: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材料解析(含答案)

第2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1.“近代百戏之祖”昆剧原称昆腔,又称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明代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大本营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南昆①、北昆②、湘昆③、永昆④、滇昆⑤、川昆⑥、晋昆⑦和京昆⑧等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剧形态,被推崇为“近代百戏之祖”。

──吴新雷《为“百戏之祖”立典》【解读】吴新雷,当代戏曲理论家。

此文原载2003年6月5日的《光明日报》上。

上面摘录的这段文字高度总结、概括了昆曲作为“近代百戏之祖”的独特文化价值。

【注释】①南昆,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昆曲。

②北昆,清代中叶,昆曲在北京衰落后,部分艺人流落到冀中地区和当地弋腔(高腔)班社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昆曲支派。

这部分艺人大多为河北省高阳、安新一带人,故又称“高阳昆腔”。

③湘昆,昆曲流传到湖南桂阳后,与当地生活习俗及语言结合,受祁剧、湘剧影响逐步形成,也称“桂阳昆曲”。

④永昆,即永嘉昆曲。

明万历年间,昆腔传入浙江永嘉,深为文人喜爱,长演不衰,经过艺人长期摸索,逐渐地方化,形成粗犷、质朴的风格,有别于典雅、清丽的苏昆。

⑤滇昆,流传于云南,带有地方语言、习俗特点的昆曲。

⑥川昆,流传于四川的昆曲。

⑦晋昆,流传于山西的昆曲。

⑧京昆,流传于北京地区的昆曲。

任重道远的拯救和保护任务2.保护文化遗产的艰难最近,从刚刚出版的《思想者独行》中看到了曾经沸沸扬扬的冯骥才和天津市民保卫历史街区估衣街的情况,确实是非常感人的。

天津也算是北方一个大码头了,今天它是北方中国仅次于北京的一个直辖市,这不仅是因为它离北京近,更因为它有近代史上天津作为首都北京近邻的口岸的雄厚物质与文化基础。

自开埠的100多年来,天津留下了一些中西结合的经典建筑及其盛装的城市文化,近年天津与上海、深圳等相比虽然发展相对较慢一些,反而让它能够更多地保存了一些昔日的历史文化遗产。

昆曲保护措施

昆曲保护措施

昆曲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支持: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政策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昆曲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

例如,2001年昆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国家原文化部制定了《文化部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明确了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2.资金保障:政府对昆曲保护的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加大。

例如,在昆山市,政府设立了昆曲发展基金会,并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的资金用于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此外,政府还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昆曲的演出、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

3.传承与传播:昆曲的保护工作不仅局限于对传统剧目的保护和传承,还包括对新的昆曲剧目的创作和推广。

例如,在江苏省昆山市,当地政府通过设立“江南文化”品牌打造等举措,鼓励和支持新昆曲的创作和演出。

同时,通过开展校园巡演、社区演出等活动,将昆曲艺术普及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中。

4.人才培养:昆曲作为一门古老的戏曲艺术,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发扬。

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昆曲人才的培养工作。

例如,设立专门的昆曲学校和培训基地,培养专业的昆曲演员和曲师。

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昆曲的演出和传播工作,为昆曲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5.国际交流与合作: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国际价值。

政府积极推动昆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艺术节、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展示昆曲的艺术魅力,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昆曲的保护措施涵盖了政府支持、资金保障、传承与传播、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个方面。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昆曲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昆曲艺术的抢救、保护、扶持与创新

昆曲艺术的抢救、保护、扶持与创新

昆舞:亦昆亦舞化古而新ʌ编者按ɔ‘乐记·师乙篇“中有云: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㊂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㊂ 这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舞蹈可能是人类情感意象之艺术表达的高级形态之一㊂如今,舞蹈的这种高级形态表现,又以 昆舞 的名义呈现出来,似有 吟兰 诗卷弄清影; 花梦 醒痴觅佳境; 游园 和风追倩影; 喜扇 鸟语花香任逍遥的 昆韵 魅力,向世人展示了昆舞的清醇自在㊁和谐唯美的境界㊂昆舞出自昆曲,而昆曲这一江南文化代表形态的舞台艺术,综合了剧本㊁音乐㊁舞蹈㊁舞美和表演等诸多元素,经过明代魏良辅的改良,凝练成我国南曲腔韵之精华,一跃成为我国戏曲声腔界之翘楚,对我国各戏曲声腔的发展成熟影响深远㊂比如,昆曲的腔韵化一向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比最为显著的特征,而我国诸地方音乐中若论腔韵之柔婉细腻,则非南方音乐莫属㊂可以说,昆曲若不收南北曲之优势,则不成其为诸戏曲声腔中之大宗,但若无南方音乐之根底与血脉,昆曲也断不能在曲界独领风骚㊂而我们再说昆曲得天独厚地含蕴着我国传统表演艺术的核心特征,恐怕也不过分㊂昆舞即从昆曲的表演中提炼出来,又经过加工与提升,用其独具魅力的肢体语言形态,将其特有的江南文化的婉约韵味以最精纯而洗练的方式,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在我们面前,昆舞实现了在保护昆曲优质基因基础上的 合理利用 与 传承发展 ㊂它的生发以及正在进行着的尝试有目共睹,而此尝试不单为舞蹈界之新秀,亦堪称文化界创新之盛举㊂在舞蹈界谈及昆舞,必又联系上 中国古典舞 的特性,这是我国当代舞史发展的特殊性所在㊂自戏曲形成之始,舞蹈便渐渐融入戏曲,形成了 无动不舞 ,以歌舞演故事的独特表现形式,舞蹈与戏曲的关系尤为密切㊂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典舞被重新认识,从综合的戏曲表演中被提炼成独立的舞种㊂今天我们称谓的 中国古典舞 ,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当代舞人对于传统舞蹈的阐释与 再造 ,实在是有一种复兴的意味㊂在舞蹈界称之为是继承了戏曲㊁武术等传统文化之精粹,提炼了东方艺术审美特质,借鉴了西方舞蹈体系化构建的经验,而逐步形成今日之多姿多彩的风貌㊂目前为止,除普及度较高的北京舞蹈学院的 身韵 体系外,还有孙颖为代表的 汉唐舞 ㊁高金荣为代表的 敦煌舞 等㊂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㊂ 昆舞 自形成以来,不只在表演实践方面成果丰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南京艺术学院马家钦及居其宏等学者对这一舞蹈形式的提炼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反思㊂本刊特设 昆舞专栏 ,收录于平㊁居其宏㊁马家钦㊁刘键㊁罗斌㊁皇甫菊含等学者相关文论及许薇 首届中国昆舞国际研讨会 综述,一则可展示该领域理论研究之成果,二则可引发共鸣㊁期待反响,以共图 昆舞 事业的发展㊂385 Study of art昆曲艺术的抢救㊁保护㊁扶持与创新于 平ʌ内容摘要ɔ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于2007年江苏省昆剧院院刊‘昆剧艺谭“创刊号上,文章在论述昆曲剧目创新问题时,特别提及在昆曲艺术场上的演艺创新之举 苏州市著名舞蹈编导㊁原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马家钦对于 昆舞 的研究与编创工作㊂认为是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有益尝试,其动态形象塑造的基本语言材料可被称为是 中国古典舞 的风格化肢体运动,而这种语言材料的 风格化 ,主要就根源于昆曲㊁京剧等中国传统演剧中的 身段 表演与 台步 韵味㊂文中提及的 昆舞 创作,以及为对昆舞表演形式的评价,是对昆舞研究的积极倡导㊂为此,我们征得于平先生的同意重新发表该文,于平先生并对全文进行了修订,特此说明㊂2006年2月27日,第四届昆剧院团长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㊂与此同时,文化部艺术司对 国家昆曲艺术抢救㊁保护和扶持工程 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小结㊂对一年来 工程 实施中所贯彻的 生产自救 与 剧目创新 理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如何理解 遗产 的 创新 进行了深入的思索㊂作为一项演艺建设的国家工程,我们对昆曲艺术实施的是抢救㊁保护和扶持的 三并举 方针㊂抢救,是抢救濒临消亡的;保护,是保护陷入困境的;而扶持,是扶持浴血奋战的㊂说浴血奋战,可能显得过于惨烈,但对于希望在新的生存境遇中实现生产自救的昆曲艺术来说,这又是一个并不夸张的说法㊂不过,我们是否认真想过,我们当下的昆曲艺术生产到底是为谁而战?是与新一代观众不可逆转的观剧理念?还是与老一辈剧人不可变易的演剧主张?是与时尚 浴血 还是与古法 奋战 ,对于我们正努力实施 生产自救 的昆曲来说,还真是一个问题㊂在我看来,与抢救㊁保护有别, 国家昆曲艺术工程 的 扶持 主要是 扶持创新 ㊂作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昆曲艺术是否需要创新㊁可否创新㊁能否创新,其实也是一个不仅令昆曲界自身,而且令知识界群体困扰和争议的问题㊂在去年昆曲工作会上,我重点谈及了昆曲艺术生产中的剧目创新,认为昆曲的剧目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古曲新翻㊁子艺新植和应时新作㊂ 1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可以把 国家昆曲艺术工程 的 扶持创新 理解得更全面也更深入些㊂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对于创新昆曲艺术的扶持可以从创新本体和创新机制两个方面来认识:就昆曲艺术的本体创新而言,又可分为案头文本和场上演艺两个部分㊂我去年所谈的 剧目创新 ,基本上是着眼于案头文本的㊂我以为,古曲新翻㊁子艺新植和应时新作都可以构成 剧目创新 的内涵,但我们更多做的还是 古曲新翻 ,而忽略了另两类做法㊂今年,因为剧团建设定位的考虑,浙江昆剧团将移植京剧‘徐九经升官记“,此举将开创昆曲艺术对晚出于己的 子辈演艺 加以移植的历史㊂我以为,这是有助于昆曲艺术突破自身的演剧范型和表演程式,从而丰富其表演手段并充实其演剧内涵的有效举措㊂与案头文本的创新相比照,近两年昆曲艺术场上演艺的创新似乎也很活跃㊂在白先勇和汪世瑜联手为苏州昆剧院打造青春版‘牡丹亭“之后,江苏省昆剧院打造了更为 青春 的1 这里是指发表在2005年6月25日‘中国文化报“上的文章‘昆曲的生产自救与剧目创新“中,对于如何理解昆曲艺术生产中的剧目创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㊁是 古曲新翻㊂这是指有六百余年历史的昆曲艺术,因奠定了中国传统的戏剧范型而被尊为 百戏之祖 在历史沿革中传承下来的昆曲经典剧目,无论对我们把握历史文化精神,还是对我们建构现代演剧形态都是大有裨益的㊂其二㊁是 子艺新植 ㊂这是说昆曲被尊为 百戏之祖 虽显出其身份尊贵,亦喻示其形态之老迈,为吐故纳新㊁返老还童,我以为不妨对其他后起剧种,哪怕是子辈或孙辈的优秀剧目加以移植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注重对其他剧种的剧目移植,是京剧艺术地不断获得新的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㊂那么,昆曲对其他剧种的剧目移植,有助于突破自身的演剧范型和表演程式,从而丰富其表演手段并充实其演剧内涵㊂昆曲如能迈出 子艺新植 这一步,相信会有 鹤发童颜 之新貌㊂其三㊁是 应时新作 ㊂这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吐故纳新并非只有 昆曲 面临的问题,许多传统艺术如琴艺㊁书艺㊁画艺都有强调 应时而变 ,变,即 新作 ㊂即石涛所言 笔墨当随时代 ,其实 粉墨 又何尝不应如此呢?昆曲的发祥,虽始于 北曲昆唱 ,但却不乏 应时新作 ㊂从王世贞门人唐仪凤所作的‘鸣凤记“㊁李玉的‘清忠谱“到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如此㊂因此,我们今天也尤为期盼昆曲艺术呼应当今时代的 应时新作 面世㊂题研究ɵ舞蹈学ɵ387Studyofart‘桃花扇“㊂他们排出了一个令古老昆曲 不青文学家余光中,戏剧顾问是韩国著名戏剧家孙振策,作曲是日本著名作曲家长冈成贡,导演则是深谙戏曲堂奥又屡出话剧新招的田沁鑫㊂上述做法,不管是否打出 青春版 旗号,除剧本的有里,艺术家们为新一代的观众而创新 压箱底 的昆曲,不仅使舞台美术面目一新而且使戏剧导演风情万种㊂这使得人们既能感受到昆曲声腔的玲珑音韵,又能感受到演出节奏的时代心理㊂在昆曲艺术场上演艺的创新中,我以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市著名舞蹈编导马家钦对于昆舞 的研究与编创工作㊂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少数民族舞剧另当别论),其动态形象塑造的基本语言材料是被称为 中国古典舞 的风格化肢体运动,而这种语言材料的 风格化 ,主要根源于昆曲㊁京剧等中国传统演剧中的 身段 表演与 台步 韵味㊂比较熟悉 中国古典舞 动态语言的马家钦,再入昆曲艺术的身段表演之中,取其特征而予以 克隆 ,循其规律而加以发展㊂其所编所创之 昆舞 ,是在强化昆曲身段表现力的同时实现其 舞蹈化 包括肢体运动的旋律化和体态语意的情境化等㊂据我所知, 昆舞 创新与建构的目标,是重返昆曲艺术场上演艺的综合创造之中,这将为昆曲艺术带来重要的本体创新㊂事实上,上一世纪初㊁中期,梅兰芳(梅派)与周信芳(麒派)的京剧创新与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身段的丰富和做派的完善㊂与创新本体相呼应的,是我们对创新机制的一些思考㊂当然,对于 工程 实施中机制创新的理念,尚在寻求共识㊂我在今年的昆曲工作会上,认为 创新机制 主要有以下四点:一㊁ 长三角 的生态重建机制㊂ 长三角 是昆曲的故土,相对于 六团一所 的昆曲 盆景 而言,在其故土重建其赖以休养生息的生态是 浇菜浇根,救戏救魂 的好方法㊂二㊁ 南北翼 流派分化机制㊂除 长三角 的苏㊁浙㊁沪之外,我国昆曲以 长三角 为龙头而张开南北两翼,这便是湘昆与北昆㊂其实,有一度川昆也很活跃㊂所谓 流派分化机制 ,是指昆曲作为曾经有全国性影响的大剧种,在其地方化的布局中,应考虑 流派 建设㊂ 流派 形成与媲美竞胜,其实是一个剧种繁荣之基和强壮之本㊂京剧是如此,越剧也是如此,昆剧可否试试呢?三㊁ 工作会的项目研发机制㊂这是说在每年一度的昆曲工作会上,应把昆曲艺术生产的项目研发作为重点,使我们的昆曲艺术积极地面对市场,努力地开拓新地㊂四㊁ 昆剧节 的特色交流机制㊂ 昆剧节 三年一届,是昆剧艺术集中展示的场所和相互交流的平台㊂我们希望在此展示的是共性中的差异性,在此交流的是有特色的多色彩㊂这个特色,有表演的特色也应有导演的特色,有剧目的特色更可以考虑去构建剧团的特色 可以肯定地说,本体创新才能使昆曲艺术得到有效地抢救,而机制创新则是本体创新有效的支撑㊂(作者单位:文化部文化科技司)。

高中历史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高中历史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知识结构
1:昆曲的曲文和曲牌
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是昆曲诞生的特点。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
与断 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
院!
——汤显祖《牡丹亭》
昆曲的诗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 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2:昆曲的音乐和唱腔
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伴奏 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弦乐和打击乐,而这也 为后来其他戏曲继承。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昆曲现在 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存在什么问题?
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
1、昆曲的现状
1.人才匮乏
2.资金短缺
3.剧场不足
4.旋律优美,唱词艰深,不易听懂,需要 更新
你认为拯救和保昆曲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道理何在?
提示: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当务之急是加强 加深从上到下,整个中华民族对保护“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 识到位,才能转化为自觉、积极保护昆曲 的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4:昆曲的舞台表演
(2)严格的程式化
昆曲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
比如扇子的使用:“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谋扇肩, 僧扇手心,道扇袖。”、 比如服饰、穿戴:中生——有才华的少年书生,也叫扇 子生,穿厚底靴子,穿长衫,要拿扇子。
官生——戴着官冕的行当。
4:昆曲的舞台表演
(1)角色制——生、旦、净、末 、丑 演员组合体制
4:昆曲的舞台表演
(3)脸谱和戏装
“百戏之祖” “国宝级的活化 石”
昆曲的文化价值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完整表演 系统的戏剧形态。是 “国宝级的活化石”, 是“近代百戏之祖”。中国近代众多戏曲 剧种都从昆曲中直接继承了很多东西,如 角色制、剧本结构、表演程式、以至服饰、 脸谱、道具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

第2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学目标识记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了解昆曲面临的保护任务重点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任重道远难点认识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教学设计关于“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一目一是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中国戏曲有三个来源,第一,原始宗教祭祀天地祖先和驱鬼逐疫的“巫、傩歌舞”;第二,古代宫廷贵族娱乐的“俳优戏谑”;第三,宋金民间说唱艺术。

中国戏曲正式形成于宋金时期。

其代表是杂剧和南戏。

然而,这两种戏曲都没有流传下来,在它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

昆曲保存着中国戏曲自萌芽以来的一些信息,所以被称之为国宝级的“活化石”。

再是昆曲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

它凝聚着古代中国艺术家许多伟大的创造,对中国后世众多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第一项是角色制。

角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所谓“角色”,就是,传统中国戏曲中根据戏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分、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

演员往往专门扮演某种类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

习惯上角色同行当通用。

唐代参军戏中已有参军、苍鹘两个固定角色,其后宋元杂剧、明清传奇逐渐增加角色,由简而繁,至昆曲已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

但是,角色最基本的类型为“生、旦、净、末、丑”五种,其他角色实际上都可以规范到这五种行当中去。

在宋元杂剧和南戏中,以唱功为主的正生和正旦处于行当的霸主地位。

净、末、丑行当,只能当配角。

昆曲折子戏的出现,使正生、正旦之外的角色有了单独施展本领的机会,从而初步打破了生、旦为霸主的局面。

这对于以后戏曲发展有很大影响。

像折子戏《蒋干盗书》就以丑角为主。

另外,演员分角色,每人专攻一个行当,促使演技精益求精,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第二项是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是昆曲诞生的特点。

昆曲一登上戏曲舞台就受到文人青睐。

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对于规范、发展、繁荣昆曲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设计】《昆曲的拯救和保护》(人教)

【教学设计】《昆曲的拯救和保护》(人教)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材分析20世纪后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拯救它们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严肃的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昆曲于2001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是仅仅关于某项具体文化事业生存的问题。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顶峰上,放眼全球,充分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从民族的角度看,物质文化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跃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植根于民众真实生活之中,是民众日常经验的一部分。

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强烈的唤醒和强化民族意识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的一条生命线。

这条生命线一旦遭受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

在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从国家角度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国家独立。

国家作为多民族共同体,广义地讲就是一个大民族,所以也称民族国家。

一个大民族区别于另一个大民族的根本标志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地反映着民族神精和文化传统。

它是一个民族国家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也是它独特文化身分、文化个性的确证。

据此,民族国家的自尊、自信才能确立,才会形成最深沉的凝聚力。

高中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第4讲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教案

高中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第4讲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教案

第4讲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考点内容要求层级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 b古雅的昆曲“近代百戏之祖” c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c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昆曲的拯救与保护 c一、古雅的昆曲1.形成过程(1)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再经过顾坚的改进,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

(2)明初,被正式称为“昆山腔”,腔调悠扬流畅是其灵魂和标志。

(3)明朝魏良辅进行了革新,在曲调演唱上,注重“布调收音”;在曲调运用上,强调宫调、板眼和平仄;在乐器伴奏上,增添琵琶、三弦、筝等弦乐伴奏。

(4)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昆腔登上戏曲舞台。

(5)万历末年,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的称号。

(6)明末,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7)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思维点拨昆曲唱腔婉转,吐字讲究。

昆曲风格典雅,其音乐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非常突出。

清丽柔婉、俊雅悠扬的声腔十分动人。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腔的控制、节奏的徐疾以及咬字发音。

音乐伴奏也颇为齐全,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

2.兴盛(1)时间:从明朝万历至清朝乾隆末年。

(2)表现: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

三是折子戏的出现。

3.衰落:片面追求旋律性和音乐性,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冲击着昆曲的地位。

二、昆曲的拯救和保护1.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

(2)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集中国文艺之大成。

(3)昆曲“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

(4)昆曲的角色体制、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2.昆曲的拯救与保护(1)新中国成立后的措施:1957年成立北方昆曲剧院。

(2)面临的问题: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和昆曲改革的问题。

高三历史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高三历史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可由学生朗读,讨论,教师总结)
昆曲的诗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 古典文学的精髓,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雅 致,而昆曲的词牌也为其他戏曲所沿用。
其二:昆曲的音乐和唱腔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弦乐 和打击乐,而这也为后来的其他戏曲所继 承。 昆曲的唱腔融合了戏曲成熟之时北方杂剧 和南戏的唱腔,又不断发展形成自己极其 婉转细腻的唱腔,使“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 东等地,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 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 的昆曲腔系,成为具有全民族代表性戏曲。
中生——有才华的少年书生,也叫扇子生,穿厚 底靴子,穿长衫,要拿扇子。 官生——戴着官冕的行当。
其四:昆曲的舞台表演
3、脸谱和戏装
其四:昆曲的舞台表演
3、脸谱和戏装
三、惊叹—曾经的“国剧”
2、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其一:昆曲的曲文和曲牌 其二:昆曲的音乐和唱腔 其三:昆曲的剧本结构 其四:昆曲的舞台表演 通过管中窥豹我们对昆曲的独特价值有了一 定的了解,可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精致典雅 的表演艺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对昆曲 一无所知呢?
三、惊叹—曾经的“国剧”
2、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昆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形成其独特的 文化价值
其一:昆曲的曲文和曲牌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
井 【武陵花】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 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 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 交相迸。 ——洪生《长生殿》
二、追溯—昆曲的来历
1、顾坚和“昆山腔”
学生阅读教材 内容和“资料回 放”,理解顾坚 对昆山腔出现 的贡献以及昆 曲的起源。
二、追溯—昆曲的来历 2、魏良辅改革昆山腔

昆曲的发展现状

昆曲的发展现状

昆曲的发展现状介绍昆曲,又被称为“中国戏曲之花”,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它源于明代,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和世界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昆曲的发展现状。

保护与传承中国戏曲在近代面临着许多挑战,昆曲也不例外。

为了保护和传承昆曲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

其中,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举措:1.制定法律法规: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昆曲和其他戏曲剧种。

例如,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昆曲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建设传统剧院:为了提供更好的演出环境和条件,政府在各地兴建了许多传统剧院。

这些剧院不仅是昆曲演出的场所,还是艺术家培训和交流的中心。

3.培养新人才:为了传承昆曲,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各种培训计划和项目。

年轻演员通过学习和师承,逐渐成为昆曲的接班人。

国内发展现状在中国,昆曲目前处于一个复兴和发展的阶段。

以下是国内昆曲的发展现状的几个方面:演出形式多样化昆曲演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台剧形式。

现代化的音响设备、舞台效果和灯光设计被广泛应用于昆曲演出中,使得演出更加精彩震撼。

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昆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也是当前的一个趋势。

例如,昆曲与京剧、话剧、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作品和表演形式。

国际交流与合作昆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许多昆曲团体和艺术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艺术节和文化交流活动。

这为昆曲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网络传播和推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昆曲在网络上的传播和推广逐渐增加。

许多昆曲演出被录制成视频,在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国际影响力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已经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以下是昆曲在国际上的几个重要影响方面: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高中历史 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 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 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学目标识记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了解昆曲面临的保护任务重点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任重道远难点认识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教学设计关于“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一目一是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中国戏曲有三个来源,第一,原始宗教祭祀天地祖先和驱鬼逐疫的“巫、傩歌舞”;第二,古代宫廷贵族娱乐的“俳优戏谑”;第三,宋金民间说唱艺术。

中国戏曲正式形成于宋金时期。

其代表是杂剧和南戏。

然而,这两种戏曲都没有流传下来,在它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

昆曲保存着中国戏曲自萌芽以来的一些信息,所以被称之为国宝级的“活化石”。

再是昆曲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

它凝聚着古代中国艺术家许多伟大的创造,对中国后世众多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第一项是角色制。

角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所谓“角色”,就是,传统中国戏曲中根据戏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分、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

演员往往专门扮演某种类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

习惯上角色同行当通用。

唐代参军戏中已有参军、苍鹘两个固定角色,其后宋元杂剧、明清传奇逐渐增加角色,由简而繁,至昆曲已有所谓“江湖二角色”。

但是,角色最基本的类型为“生、旦、净、末、丑”五种,其他角色实际上都可以规范到这五种行当中去。

在宋元杂剧和南戏中,以唱功为主的正生和正旦处于行当的霸主地位。

净、末、丑行当,只能当配角。

昆曲折子戏的出现,使正生、正旦之外的角色有了单独施展本领的机会,从而初步打破了生、旦为霸主的局面。

这对于以后戏曲发展有很大影响。

像折子戏蒋干盗书就以丑角为主。

另外,演员分角色,每人专攻一个行当,促使演技精益求精,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第二项是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是昆曲诞生的特点。

昆曲一登上戏曲舞台就受到文人青睐。

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对于规范、发展、繁荣昆曲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已提出的昆曲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已提出的昆曲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昆曲的保护和继承民间的传承1、一些昆曲文化的继承人已经老去,而新一辈却没能“继承”。

将这种即将断裂的文化写入文本,将经典的昆曲音像进行录制,加大对传统剧目挖掘整理,避免昆曲文化的流失。

2、江苏是昆曲的发源地,对昆曲的传承保护更有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江苏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做好传承、以创新意识促进发展”的基本思路,将此工作纳入创建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并积极争取在江苏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固定在江苏举办中国昆曲艺术节。

3、拓展昆曲演出点、扩大宣传平台。

4、建立和完善昆曲研究中心,申办中国昆曲学院,打造昆曲之乡和活跃曲社活动,建立昆曲网站。

5、成立昆曲演出传播及海外交流机构,让昆曲走出去。

6、举办系列昆曲艺术学习班,扩大昆曲继承,确保传统艺术的薪火相传。

学校的继承1、让昆曲演出进入校园,举办系列昆曲艺术学习班。

2、从学校开始普及中国古典文化常识,着重培养青年人对古老剧种的兴趣。

经典剧目的精粹章节可以进入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课本。

设立昆曲学。

3、将昆曲等地区音乐纳入地方院校考试体系。

国家的继承1、立足于国家,依附于政府,建立非遗项目,打造民族地区昆曲文化品牌。

2、政府对昆曲院团进行资助和扶持,逐步建立起保护古老剧种的有效资金保障机制。

3、在思想上端正对古老剧种的认识,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角度,大力保护昆曲文化。

将其定位于“非商业”文化和“中华文化名片”,不能走商业文化的路子。

昆曲的发展1、把昆曲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把基地演出与海外拓展结合起来。

2、坚持辩证的科学发展观,对昆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既要做到不失本体,又要与时俱进,既要加大对传统剧目挖掘整理,又要创作出具有当代核心价值的精品力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3、唤起和强化国人的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培育起对优秀传统文化引以为傲的敬意和温情,构筑起博大宽厚的文化心态和氛围。

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慢慢地从心灵上去贴近和呼应这种艺术和文化。

参考文献:赵小鲁《大力保护昆曲、京剧等古老剧种》2012年第四期《北京观察》顾永博《如何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昆曲的保护、继承与发展》2012年第六期《音乐时空》汪人元《关于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2005年第五期《艺术百家》文化部艺术司《加大抢救保护扶持力度,促进昆曲艺术科学发展》 2011年第六期《艺术评论》措施的优劣以及可行性分析增加昆曲的保护意识,通过录制将要失传的昆曲曲目,建立昆曲博物馆,设立昆曲艺术节的方式,的确可以增加昆曲影响力,使它能够继续发展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回答:
(1)昆曲有着独特的文化艺 术价值,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 曲评为“人类口头遗产与非物质 遗产代表作”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特点:文雅、精致的艺术美,极其厚重的 文化底蕴,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唱、念、 做、打具备一体的表演技巧。
(2)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是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浣纱记》
《浣纱记》演出成功后,许多文人学士争 相用昆腔谱写传奇。片面追求旋律和音乐的 表现力,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就成为 昆曲的致命弱点。即便如此,昆曲已有600年 的历史,有百戏之师的美誉,是我国优秀的 民族文化遗产。
昆曲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在民 族区别中,非物质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保 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保护文化主权。 保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 保护。
第一项是角色制
昆曲有所谓“江湖十二角 色”。但是,角色最基本的类型 为“生、旦、净、末、丑”五种, 其他角色实际上都可以规范到这 五种行当中去。
净生 丑生 正旦 武生
戏服
第二项是昆曲的舞台表演 ——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 合
昆曲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 一套程式和技巧:
比如扇子的使用:“文扇胸,武扇腰, 丑扇肚,谋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
昆曲现状 门前冷落鞍马稀
不叫座:清朝中叶,一些文人墨客编排了 许多卖弄斯文的案头剧本,违背了戏曲的规律, 倒了观众的口味,使昆曲脱离了观众,从而 “高处不胜寒”。近年又有些新文学家认为曲 牌格律束缚了昆曲的发展,任意改变曲牌的平 仄和韵脚,提出曲随字走,破坏了昆曲优美的 韵律。尽管昆剧演员都有扎实的功底,却只能 叫好不叫座了。
》,受到举国上下的关注。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昆曲江河日下开始于( )
B
A.清朝前期 B.清朝中叶
C.清朝晚期 D.民国年间
4、以下各个戏曲名家中,不是昆曲艺术家的是( )
A.韩世昌 B.白云生
C.侯永奎 D.谭鑫培
D
5、阅读下列材料: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 质遗产代表作”,并在19个入选项中名列榜首。 因为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 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 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 接的影响。有“国粹”之誉的京剧就曾从昆曲 汲取过营养,昆曲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百戏 之祖,百戏之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 术价值。
所以,如何是昆曲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 任重而道远!
认识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理解中国戏曲中的脚色、脸谱等; 通过读图加深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保护。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昆曲的独特的文化特色。 图片欣赏以增加对昆曲的角色、体制等的了解。 回答问题深入了解昆曲艺术的发展与保护问题。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顶 峰上,放眼全球,充分地认 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 值和意义 。昆曲是中华民族 戏曲艺术的瑰宝;要注意保 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点
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任重道远
难点
认识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
第八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
第2课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牡丹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1. 口头传统和表述; 2. 表演艺术; 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该项目申报的三个基本条 件:
比如服饰、穿戴: 中生——有才华的少年书生,也叫扇子生, 穿厚底靴子,穿长衫,要拿扇子。 官生——戴着官冕的行当。
脸谱
第三项是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 稳定的“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 构。
在“离”的过程中,生、旦各有一条行 动线索,充分展开,发展剧情,这就是所谓 的“双线平行”。这种戏剧结构,是中国戏 曲所特有的。各剧种的戏剧结构,都受它影 响。
昆曲改革问题
虽然昆曲旋律优美,唱词艰 深,但是现代观众不易听懂,需 要改革。
昆曲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叫好 :曲调舒徐委婉,细致俏丽,配以古朴 而轻盈的舞蹈和悠扬的笛声、箫声、琵琶声,很 快受到大江南北的上层人物和广大人民的喜爱, 形成了“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局面,并有“官 腔”之称。今天不仅南有南昆,北京有北昆,湖 南有湘昆,而且在多种剧种中都保存着大量昆剧 的剧目和曲牌,已成为这些剧种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许多昆剧艺术家已成为各剧种学习的楷模。 就是在国际舞台上,昆剧也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和尊重。
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由上古时期 的乐,春秋时期的俳优,到不以百戏、唐 参军、宋杂戏的漫长道路,逐步吸收融会 了诗、歌、舞、杂技、武术、传奇故事、 说唱、小说等各种艺术门类,直到元杂剧, 戏曲才最终以独立成熟的戏剧艺术形式卓 立于世界表演艺术的舞台上。
然而,我们只能从戏曲舞台上找到一 些杂剧、南戏的遗留痕迹。不过,与它们 有血脉联系的昆曲还存活着。昆曲熔铸了 古代中国从宫廷到民间的歌舞百戏精华, 它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所以人们称昆曲 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汤显祖《牡丹亭》
【武陵花】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 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 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 迸。
——洪生《长生殿》
昆曲的音乐和唱腔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弦 乐和打击乐,而这也为后来的其他戏曲所继 承。
昆曲的唱腔融合了戏曲成熟之时北方杂 剧和南戏的唱腔,又不断发展形成自己极其 婉转细腻的唱腔,使“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思路引领:简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 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它凝聚着古代中国 艺术家许多伟大的创造,对中国后世众多 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2、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 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 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 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答案要点:
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 的同时,还需要宣传、弘扬、传承 和振兴;对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反对对遗产本身及 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甚至 反对必要的“修复”。
1、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
“国宝”级的“
”。 活化石
2、现在,昆曲已经被列入 《
思路引领:遵循由浅入深,由表 及里的认识规律,可从脸谱、服饰、 道具到角色、表演程式、曲牌、剧目 等方面寻找昆曲对其他剧种的影响?
答案提示:
如:剧中古代人物的服饰都受 昆曲影响,大都属于明代服饰式样; 都受昆曲影响采用角色制;表演程 式都带有明显的写意风格等等。

昆曲独 特的文
曲 化价值


救 和
第四项是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这跟角色 制有很大关系。角色制促进了演员技艺的发展, 戏班就以主角为主,组织演员为主角配戏。主 角的技艺、风格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走红,最 后形成独特的流派。昆曲这种演员组合体制, 对其他各剧种都有影响,使之流传至今。
例如当代著名的程派
昆曲的曲文和曲牌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 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 家院!
任重道 远的拯
保 救和保
护 护任务
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人才缺乏
昆曲面临的 资金短缺
困难
剧场不足
改革创新
适应时代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抓住新机遇
(09浙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
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
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到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
昆曲的“雅”,离不开文雅、精致的艺术美。
这种美的客观存在,是数百年来昆曲艺术经过历 代文人、艺术家逐步孕育而成的。昆曲文词典雅、 华关、寓意深刻、情感和义理交融。尤其是题材 较多取自传统文学名著,如《浣纱记》、《牡丹 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具备极其厚 重的文化底蕴。在唱腔曲调上,是中国古典文学 中的曲牌体,在节奏、主旋律、发音吐字上搭配 控制有序,富有关感。在表演技巧上,唱、念、 做、打具备一体,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将 舞姿融入唱腔中,既突出了主题塑造,又给观众 美的艺术享受。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命题分析:
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 原因及如何保护,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 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 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 读。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 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有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
1. 艺术价值 2.处于濒危的状况 3.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2001年5月, 第一批
中国古琴艺术 2003年11月 第二批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11月 第三批
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年11月 第三批
一、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 的艺术,她几乎把中国传统艺术 的主要门类都包容了进去。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 东等地,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 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 系,成为具有全民族代表性戏曲。
二、任重道远的拯救和保护任务
1、昆曲的现状
人才匮乏 戏曲专业,特别是戏曲表演 专业的成才率很低。要成为一个 优秀的戏曲演员,除了具备先天 条件外,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解决措施: 昆曲教育应实行中专教育与大学教育 的衔接。 加强昆曲舞台综合艺术人才的培养。 切实解决昆曲师资不足问题。 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资金短缺
作为“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每年得到的经费仅够支付从业人员 的人头费,根本无法支付去研究、继承 和发展的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