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3-流体地质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⑧ 含子矿物(Daughter mineral)的多相包裹体
子矿物(D)——流体被捕获后,随温度下降,溶解 度下降,与主矿物组成不同的某些组分过饱和,从流 体中沉淀、结晶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 此类包裹体:气+液+固共存。说明流体中溶质(盐份) 含量较高。 伟晶岩、矽卡岩、斑岩型矿床较为常见。
折射率的差异造成的,相边界的形态是由物质的润湿 性和密度决定的。低密度的流体相通常分布在FI 的中 部和上部。由于镜下观察是二维看三维状态,其所见 的气泡(相)面积比通常要高于实际的体积比。
3. FI 镜下可见相态及特征
最常见的FI 是由一个水溶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包裹体。
结晶固相
FI中可能出现的结晶相包括两类:子矿物和捕虏晶。前者是
成因类型标志
原生包裹体成因标志:
① 它是随机分布的,无规律,无定向性(群状分布);
② 孤立存在,相邻FI之间的距离大于5倍FI的直径; ③ 有时会按主矿物的某一生长要素来分布;如:生长
环带、平行某一晶棱、某一晶体生长面、双晶面等。 ④ 常呈负晶形形态出现,与其他类型相比,原生者形 态较规则,且个体较大。
观察用两面剖光薄片的制作:
2. 观察方法( Imaging approaches)
FI的观察研究主要是在普通的透射光显微镜下进行 (有一些特殊要求: 高倍数的物镜和良好的照明装置 等)。根据需要,也可利用其他一些方法进行观察和 研究FI,如背散射电子图像(BSE)、阴极射线图像、 EDS/WDS电子面扫描图像、紫外荧光装置、激光聚焦
形成条件:只有在高温或低压或高温低压条件下,才 能形成这类低密度的包裹体。
④ 纯液相包裹体
这类包裹体中只出现液体相一个相,密度比较高 (freezing识别,出现冰、气泡)。
形成条件:只有在低温或高压或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 , 密度较高。
⑤ 气-液两相包裹体
此类包裹体最为常见,包裹体中气相与液相共存。根 据气体、液体与包裹体体积的比例变化,可进一步划 分成两类:
流体包裹体(地质学): Fluid inclusion Geology
资源学院 王晓蕊 2017.2
第二章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
Chapter 2 Classification of FI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的光学特征(FI appearance) 第二节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I)
次生包裹体的成因标志:
※ 次生包裹体的鉴定特点——受微裂隙控制
① 常沿裂隙定向分布,成群出现;沿裂隙、裂面分布 ② 分布方向常与主矿物生长要素无关,常切割生长要
素、生长环带; ③ 切割或穿出主矿物; ④ 往往形态不规则,且粒度较小。
假次生包裹体的鉴定特征:
其分布、个体等特点与次生包裹体相似,但它的分布 不会穿出主矿物的颗粒边界,只存在于主矿物的某一部 位或某一位置上。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 二.按流体包裹体的相态分类 依据:在成因分类基础上,根据现在常温、常压条件 下所见到的包裹体中所出现物理相态及组合来进行的分 类。 可以把包裹体分为: I. 晶质熔融包裹体 II. 玻璃质包裹体 ① 熔融包裹体——也称为硅酸盐包裹体
※
硅酸盐小晶体+气体(气 ※ 硅酸盐玻璃+气体(气孔) 晶质熔融包裹体 孔) 形成条件:只有当温度、压力快 II. 非晶质熔融包裹体 ——也称为玻璃质包裹体 。 形成条件:只有当温度、压力较 速下降,岩浆快速冷凝,岩
沿愈合裂隙分布的面状次生包裹体例子
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原生还是次生?
FI. 成因镜下鉴定方法(中-低倍显微镜)
1. 观察流体包裹体的分布情况
群状分布、孤立分布——原生FI.; 线状分布(面状分布)
2. 观察流体包裹体与主矿物颗粒边界的关系——主
要针对线状分布的FI.
沿矿物生长环带分布——原生FI.; 沿裂隙分布,但没有切穿矿物颗粒边界——假次生 FI.; 沿裂隙分布,且切穿矿物颗粒边界——次生FI.。
BSE 扫描电镜和红外显微镜。
Olympus
Leica
红外显微镜下见到黄铁矿中的流体包裹体
3. FI 镜下可见相态及特征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FI 大多数都很小,其中只有一部分
可以达到较好地分辨和区分出不同相态的目的 (FI大小:1-20μ;10(目镜)×25-100(物镜))。
FI 的相边界是由包裹体的形态和主矿物与流体相之间
线较宽、较暗; ④ 有时可见裂纹(放射状、同心圆状、不规则状)和棱; ⑤ 有的会出现脱玻化现象,在偏光下有干涉色。
※气泡特点:
① 气孔形态常多样,有:圆形、星形、多边形、不规则
状、……; ② 常为黑色;
③ 一个包裹体中可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气孔(其他类型只
有一个,※黏度); ④ 一般>600℃才可能发生均化现象。
② 切片。用金刚刀切片机,沿确定位置切下岩石或矿物片, ① 双抛光的较厚薄片 : 一般厚3-4mm。 厚度:一般厚度0.1~0.3mm。透明度差的矿物(乳白色石英、金 ③ 粗磨。切片的任一面在磨片机上磨平,用180-220号金刚 红石、锆石、石榴子石等)要磨薄一点;透明度好的矿物(水晶、 砂做磨料。 方解石、绿柱石、萤石等)可厚一点。 ④ 细磨。粗磨后洗净,用M20或M10号金刚砂做磨料进行细 磨。 抛光度:两面抛光。 ⑤ 剖光。细磨后,用氧化铬或重铬酸氨做磨料在抛光机上抛 温度:粘片和卸片要在60~80℃以下进行,以保护低温包裹体不 光,也可手工在平面玻璃上抛光,最后在绒布上抛光。 致爆裂。 ⑥ 粘片。将抛光的一面用冷杉胶(或松香)粘在准备好的载 玻片上。如果样品要求在60℃粘片,可用石蜡粘结。 (cutting→grinding→polishing→mounting) ⑦ 磨制薄片的另一面。 ② 矿物的解理碎片
V L
DNaCl
鉴定特征:
① 岩石、矿物碎屑是随机出现的—偶然性;形态不规
则,相比例不定; ② 子矿物,在同期包裹体中普遍存在—必然性;形态 规则,相比例基本一定; ③ 在一般稳定的物化条件下,一个包裹体中只会形成 一颗同组分的子矿物;可形成多颗不同组分的子矿 物; ④ 加热后子矿物会溶解消失。
G
V
② 过渡型包裹体(熔—流包裹体)
一般情况下,一个包裹体内硅酸盐玻璃相与气、液流 体相共存。 硅酸盐玻璃+气体(气孔)+流体 说明岩浆与气、液同时参与作用。
LCO
2
VCO G
L V
2
L G
V L
G
③ 纯气相包裹体
这类包裹体中仅出现气相一个相,低密度。(只有 freezing条件下,在包裹体的边缘出现液相)
I.
这类包裹体是一类气固相组合的包裹体 ——气相+硅酸 缓慢下降,岩浆较缓慢结晶, 浆组分来不及结晶就已经固
才能形成这样的包裹体。所 盐固体相。 结,形成硅酸盐玻璃。所以, 以,这类包裹体在侵入岩中 常见。 这类包裹体在火山喷出岩中 常见。
V G
G V
鉴定特征:
① 较明亮,有时比主矿物亮度还高; ② 常会出现彩色的晕色,如:粉红、红、黄 等颜色; ③ 与主矿物的边界线常是细而清晰,不象气、夜相的边界
液相
流体捕获后随主矿物冷却因过饱和而结晶出来的矿物,后者
是矿物缺陷等捕获流体时偶尔捕获的其他结晶相。 气相
区分它们主要通过检查同一世代的包裹体中是否都有同样的
结晶相、是否在各个包裹体中都有稳定的相比例;捕虏晶在 包裹体中往往异常的大,子矿物中往往会有相同的固体包裹 俘虏晶
子矿物 体出现。 气相
常见的情况是FI中出现1-2种盐类矿物(石盐和钾石盐),有
这类包裹体由:VCO2+LCO2+LH2O 组成。 说明原始流体中较富含二氧化碳 此种包裹体在伟晶岩、深变质岩、金矿中常见。
L LCO2
VCO2
鉴定特征:
① 一般二氧化碳相无色—灰色; ② VCO2与LCO2的均一化温度(ThCO2)一般<31.1℃
(纯二氧化碳的均一温度为31.1℃)。
VCO2 LCO2
LH2O
⑦ 二氧化碳(CO2 )包裹体或纯二氧化碳包裹体
(Carbon dioxide inclusion)
由二氧化碳气相(VCO2)和二氧化碳液相(LCO2)组 成,说明流体中富含二氧化碳。
识别:气相(VCO2)与液相(LCO2)只要稍加温就会 均一,一般≤31.1℃。 常见于深变质岩、金矿之中。
I.
富气相(Vapor-rich)包裹体 气液比=气体体积╱气体体积+液体体积×100% >50%
II.
富液相(liquid-rich)包裹体。
气液比=气体体积∕气体体积+液体体积×100% <50%
V L
V L
鉴定特征:
※ 气相鉴定特征
表现为在包裹体中的气泡,球状体,处于包 裹体的最高处; ② 有时在常温、常压下能看见其跳动或活动; ③ 在气泡较时,或狭长的包裹体中时,气与液 的相界面的弯月面内(向圆心)为气体; ④ 气相多为无色透明,有些则颜色较深,无色 透明—灰—灰黑—黑;
时见到一些硫化物和磁铁矿和赤铁矿等,在复杂的热液系统 中还可见到云母、长石、石膏、方解石等。
液相
3. F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镜下可见相态及特征
熔融包裹体中的玻璃质
熔融包裹体中的玻璃质相直接与液相对比不易区分。但有几个限 制有助于分辨:
(a)含玻璃质的包裹体只出现在喷出岩和浅成侵入体的岩石中;
(b)包裹体中常常不止一个气泡,气泡不能活动,有时气泡的 形态不规则;
DNaCl
V L
DNaCl
V D
L
⑨ 有机质(Organic material)包裹体
①
※ 液相鉴定特征
常为无色透明的液体,与气相相比,颜色略 暗; ② 液相各部分颜色相对均匀; ③ 有时,由于含有某些色素离子或有机质,液 相也会有颜色:Fe2+—绿色、Fe3+—红色、 Cr2+—绿色、Cu2+—蓝色、Mn+— 粉红 色…… ④ 与气相相界线的弯月面外为液相。
①
⑥ 含液态二氧化碳的三相包裹体
(c)由于去玻化和雏晶的发育,常在正交偏光下显示出斑点状光 性和褐色。
3. FI 镜下可见相态及特征
CO2相
含有CO2相的包裹体比较常见,可以见到两相CO2包裹体, 两相含CO2包裹体和富CO2三相包裹体,以后者多见。
中心为CO2气相,中间为CO2液相,最外为水溶液相。
CO2气相和液相只有在临界温度(31.1℃)之下才会出现, 其他气相成分(如CH4的临界温度为-82.1℃)在室温下一般不会 呈气、液两相出现,故见到这类三相包裹体一般都是富CO2包裹 体。
原生FI 开展下一步的工作,这是我们必然关心的问题。这就是 FI 成因分 类问题。 根据包裹体的分布与主矿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它们分成三类: 1. 原生包裹体(primary inclusions)——在矿物原始生长过 程中形成的包裹体(与主矿物同时形成),其中包裹的流 假次生FI 体可代表主矿物形成时的流体和物理化学条件。 2. 次生包裹体(secondary inclusions)——在矿物形成后, 由于后期地质构造活动,使原矿物产生微裂隙,后期热液 (流体)沿微裂隙活动(溶蚀、充填)而形成的包裹体。 次生 3.FI 假次生包裹体(pseudosecondary inclusions)——在主矿 物形成过程中,有地质构造活动,使先形成的某部分产生 微裂隙,母流体充填其中而形成包裹体,并为主矿物继续 石英晶体中的原生、假次生和次生 生长部分所封闭。 包裹体示意图 4. 不能确定的包裹体(indeterminable !)
1. 观察样片的准备; 2. 观察设备; 3. 观察方法。
主要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 察到的流体包裹体的特征
1. 观察薄片样品准备(Sample
preparation)
FI很小,容易在加工样品时因加热和样品变形破裂而破坏。因 此,要小心处理样品,避免各种加热处理和注胶处理样品。用于 FI研究的样品通常包括下列两类: ① 定位。在样品上找到准确的切片位置。
第二章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
Chapter 2 Classification of FI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的光学特征(FI appearance) 第二节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I)
2.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FI origin
你所见到的FI 能够说明什么,代表了怎样的地质含义,需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