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穆迪

合集下载

《2024年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范文

《2024年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范文

《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其中以雾霾天气尤为突出。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京津冀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对于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多个城市。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气象观测数据、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数据。

三、雾霾时空分布特征1. 时间分布特征通过对近五年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雾霾天气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尤其在冬季取暖期间,雾霾天气更为频繁。

其中,北京和河北的某些城市受雾霾影响更为严重。

2. 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地区的雾霾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工业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的雾霾天气频发,且持续时间较长。

此外,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雾霾在区域内的扩散和传输也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特征。

四、相关性研究1. 气象因素与雾霾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与雾霾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低温、高湿、静风等气象条件有利于雾霾的形成和持续。

因此,气象因素是影响京津冀地区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

2. 人类活动与雾霾的相关性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的人类活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工业发达地区的雾霾污染更为严重。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因素也对雾霾的分布和扩散产生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对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该地区的雾霾天气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且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地区。

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

此外,地形、气候等因素也影响了雾霾在区域内的扩散和传输。

2. 建议针对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雾霾天气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二是推进工业绿色化、清洁化发展,减少工业排放;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降低建筑密度;四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空气污染防治工作。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雾霾的成因和治理》篇一雾霾的成因与治理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频繁出现在我国各大城市,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探讨雾霾的成因和治理方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雾霾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静稳天气、逆温等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在空气中滞留,形成雾霾。

(2)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废气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柴油机排放等是雾霾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

(3)生活污染:生活垃圾、农村焚烧等也是形成雾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雾霾的治理针对雾霾的成因,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治理方法:1. 减少污染源排放(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实施环保法规,加大企业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工业污染排放标准。

(2)控制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结构,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3)改善生活环境: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禁止农村焚烧等行为。

2. 增加环境容量(1)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扬尘。

(2)水体治理:保护水源地,减少水体污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建设生态屏障:在重点区域建设生态屏障,减少污染物扩散。

3. 提高治理技术(1)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2)智能化监测:建立智能化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区域间的协同治理,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雾霾的形成和扩散,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我们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治理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中国雾霾分布及其组成相关性分析

中国雾霾分布及其组成相关性分析

中国雾霾分布及其组成相关性分析中国雾霾分布及其组成相关性分析一、引言雾霾是近年来中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雾霾的分布情况以及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将从雾霾的形成原因、分布情况、组成尤其是颗粒物组成的相关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二、雾霾的形成原因雾霾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农村生活污染等。

此外,气象条件的不利变化也是导致雾霾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1. 工业排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工业排放是雾霾的重要来源。

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因此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其中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空气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还可能导致酸雨等环境问题。

2. 交通排放随着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交通排放逐渐成为雾霾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物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传播,会严重污染空气,导致城市雾霾的形成。

3. 农村生活污染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环保设施,生活污染成为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村居民在生活中使用的燃料主要是柴火和煤炭,这些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污染物。

此外,农村地区还存在农作物秸秆焚烧等不良环境习惯,这些行为也会加剧雾霾的形成。

4. 气象条件不利气象条件的不利变化也是雾霾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冬季是雾霾发生的高发期,原因在于气温下降、湿度增大、辐射逆温等气象条件的共同作用。

这些不利条件会导致污染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增加,难以扩散,从而形成雾霾。

三、中国雾霾的分布情况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受到雾霾的影响,但分布不均衡。

根据统计数据,北方城市的雾霾程度相对较高,而南方地区则相对较低。

其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成为中国雾霾最为严重的区域。

1. 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因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和交通密集,是雾霾形成的典型地区。

《2024年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范文

《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雾霾天气问题备受关注。

雾霾不仅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北京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并寻求有效的治理对策,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北京地处北方,冬季干燥寒冷,容易形成逆温层,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无法有效扩散。

(2)地形因素:北京地势平坦,周围缺乏高山阻挡,风力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道路扬尘等也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

(3)冬季取暖:冬季为了保暖,大量燃烧煤炭等燃料,释放大量污染物。

(4)绿化不足:城市绿化不足,无法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三、治理对策1. 加强源头治理(1)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推广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等。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环保的产业,减少工业排放。

(3)加强交通管理:加强交通管控,减少车辆尾气排放,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2. 强化政策支持(1)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放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

(2)实施空气质量达标奖励制度:对达到空气质量标准的地区和企业给予奖励,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治理。

(3)加强国际合作: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3. 增加绿化面积(1)加大城市绿化投入:增加城市绿地、公园、绿道等公共空间的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

(2)鼓励市民植树造林:鼓励市民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4. 提高公众意识(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2)倡导低碳生活:倡导市民采取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如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节约用水用电等。

雾霾的产生和治理综述

雾霾的产生和治理综述

雾霾的产生和治理综述作者:张瑞范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年第04期雾和霾概念不同。

其区别在于,雾的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小于80%,在此之间为雾霾混合物。

由于雾日大气比较稳定,容易聚集污染物,所以雾霾天气往往同时发生。

但雾是自然现象,霾却对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较大。

一、雾霾产生原因第一,雾霾来源是工业排放污染,城市建设装修、道路扬尘,生活取暖排烟以及汽车尾气等。

雾霾中包含了细微尘土、挥发性酸雾如硝酸硫酸雾、有机碳氢化合物、重金属等,这正好是重工业空气污染物、扬尘、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

特别是以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冶金、化工和粉尘集中的木器加工、建材工业,是空气悬浮微颗粒和硫化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汽车尾气多数是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特别是柴油汽车排放中微颗粒含量更大。

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构成了雾霾污染中最主要的危害。

而是煤的燃烧是工业排放的主要来源。

第二,超大规模和密集的城市群,加大了污染物的累积效应,阻碍空气流通和污染物正常扩散。

第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各种各样的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天然植被遭破坏,树林被砍伐,原始森林不断萎缩,代之于人工植被、人工树林、经济林等,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污染物等与自然生态之间有效的转换机制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界的有效交换和交流严重失衡。

二、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一)大气治理需要统筹规划和法制保障,明确各级政府、各方主体责任大气污染防治涉及到自然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城镇体系、跨界合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是一项涉及多种时空条件转换的长期系统工程。

因此,大气污染治理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通过法律、伦理、行政、经济等手段有机结合,将污染源控制、污染处理、污染监测、污染警示、污染疏散等环节系统地融入到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并针对不同污染源、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专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条例。

在政府、企业、公众三元治理机制中,政府应承担起顶层设计、法制建设、法制监管等责任,企业应主动降低污染排放、遵守相关污染法,民众则应倡导低碳生活,并积极发挥监督作用。

雾霾治理文献综述

雾霾治理文献综述

雾霾治理研究评述近几年,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给公众健康、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危害,公众对雾霾治理诉求日益高涨。

但是,雾霾治理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程,而且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处理不当,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研究雾霾治理、经济发展及其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拟对雾霾治理手段研究作简单评述。

一、雾霾现状分析(一)雾霾及成因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

霾是一种由于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较为被公众所熟知,危害也较大的就是PM2.5(直径小于等于2.5 微米的颗粒物)。

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燃煤排放的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

在此基础上,如果地面空气相对湿度较大,且大气层比较稳定,通过大气辐射降温,空气极易饱和凝结形成雾霾。

(二)雾霾危害首先,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范围也越来越大。

据调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城市群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100 天以上,PM2.5 年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2-4 倍。

受影响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等多个地区,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约 6 亿人。

其次,严重危害公众健康。

雾霾会造成呼吸、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甚至引发癌症。

再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雾霾会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危害个人或公众设施;造成人才流失;久而久之,势必给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动摇外来企业投资信心,损害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的长久发展。

二、雾霾治理总结国外大城市的治理经验,不外乎几种手段:一是政治手段,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二是法律手段,通过严格监管强制督促实施环保方案;三是经济手段,如通过排污权交易或者实施相应的财税政策节能减排;四是环境手段,如搞绿化,多种树。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雾霾的成因并寻找有效的治理对策,本文将从雾霾的成因、影响因素、治理对策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雾霾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在静稳天气条件下,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易在低空积累,形成雾霾。

(2)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如山区、河谷等地形,易形成雾霾的滞留和积累。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

(2)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等也是雾霾的重要成因。

(3)生活污染:生活垃圾、秸秆焚烧等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质,加剧雾霾的形成。

三、雾霾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雾霾问题往往更为严重。

2. 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会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加剧雾霾问题。

3. 气象条件:如气温、湿度、风速、降水等气象因素,对雾霾的形成和消散具有重要影响。

4. 区域性污染:区域性的污染传输和累积,也会加剧雾霾问题。

四、治理对策1. 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大环保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工业排放和煤炭消费。

2. 控制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提高车辆排放标准。

3. 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禁止秸秆焚烧等行为。

4. 植树造林与城市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5. 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区域性污染治理,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6.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五、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雾霾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对雾霾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雾霾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静稳天气、逆温层等气象条件,导致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难以扩散。

(2)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例如,山区、谷地等地区容易形成雾霾。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废气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等也是雾霾的重要来源。

(3)生活污染:烹饪、取暖等生活活动产生的烟尘、颗粒物等也会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三、治理对策针对雾霾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治理对策:1. 强化政策引导(1)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对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等进行有效控制。

(2)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环保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3)推广绿色发展模式: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提升科技水平(1)研发新型技术: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发力度,开发更加高效、环保的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2)推广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公众参与(1)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鼓励绿色出行:鼓励公众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交通排放。

(3)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四、结论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

《2024年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范文

《2024年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范文

《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因雾霾天气频发而成为环境问题的焦点。

深入探究该区域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不仅对区域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还对指导大气污染防治、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价值。

本文通过收集京津冀地区多源数据,结合先进的分析方法,对该地区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所涉及的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等省份的多个城市。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气象局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并结合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对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四、雾霾时空分布特征(一)时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我们发现京津冀地区雾霾日数在冬季和春季较多,夏季相对较少。

同时,雾霾的严重程度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污染最为严重。

(二)空间分布特征空间上,雾霾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河北的部分城市。

不同城市的雾霾日数和污染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五、相关性分析(一)气象因素与雾霾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与雾霾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例如,低温、高湿和静风条件有利于雾霾的形成和积累。

(二)区域间雾霾的相关性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京津冀地区内各城市间雾霾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关系。

特别是在地理上相邻的城市之间,这种影响尤为明显。

这可能与区域内的污染物传输和扩散有关。

六、讨论与建议(一)讨论针对本研究结果,我们进一步探讨了雾霾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我们认为,除了气象因素外,区域内的工业生产、交通出行等人类活动也是导致雾霾问题严重的重要原因。

此外,由于京津冀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污染物在区域内难以迅速扩散,也加剧了雾霾的严重程度。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雾霾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因此,对雾霾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象条件:静稳天气、逆温等现象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滞留,从而形成雾霾。

(2)气候变迁: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大气环流变化,也可能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钢铁、电力、化工等重工业行业的排放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柴油机等交通工具的排放也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3)生活污染:燃煤、燃油等生活方式的污染排放也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4)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绿化不足、建筑密度过大等问题也可能导致雾霾问题的加剧。

三、治理对策1. 政策层面(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染排放进行严格监管。

(2)制定长期治理规划: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有效的雾霾治理规划,明确治理目标和责任主体。

(3)推动绿色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经济,减少工业排放。

(4)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区域合作,实施雾霾联防联控,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2. 技术层面(1)提高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和减排效果。

(2)推广清洁能源: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燃煤、燃油等传统能源的使用。

(3)加强大气监测:建立完善的大气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浓度,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优化交通结构: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使用,减少交通排放。

3. 社会层面(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雾霾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公众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2)鼓励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工作,如参与志愿者活动、提供污染线索等。

《2024年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范文

《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北京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详细分析北京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二、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北京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风力较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冬季供暖期,大气层结稳定,空气流动性差,导致污染物在局部地区积聚。

(2)地形因素:北京地势低洼,周边有山脉环绕,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大量排放,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在道路交通密集的地区形成局部污染,加剧了雾霾天气的严重程度。

(3)生活污染: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清扫等生活污染也是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治理对策1. 政府层面(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放的处罚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产业,减少高污染产业的比重。

(3)推广清洁能源: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4)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浓度和来源,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5)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大城市绿化力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减少裸露地面,改善空气质量。

2. 企业层面(1)加强自身管理: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2)技术升级改造: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

(3)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企业应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共同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力量。

3. 个人层面(1)绿色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排放。

(2)节能减排: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电、用水、用气等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2024年雾霾文献综述与经济分析》范文

《2024年雾霾文献综述与经济分析》范文

《雾霾文献综述与经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我国许多地区正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尤其是以雾霾现象最为突出。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雾霾相关文献,并对雾霾治理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雾霾文献综述(一)雾霾成因与危害雾霾主要由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建筑扬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其中,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是主要污染源。

雾霾中的有害物质如PM2.5、PM10等,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可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

此外,雾霾还会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交通出行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针对雾霾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在成因方面,学者们从工业排放、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在治理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政策建议和技术手段,如加强工业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城市绿化等。

国外在雾霾治理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如欧洲的绿色能源政策、美国的清洁空气法案等。

三、经济分析(一)雾霾对经济的影响雾霾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农业生产,降低农作物产量;二是影响工业生产,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三是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加医疗支出;四是影响交通出行,降低出行效率等。

这些影响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雾霾治理的经济效益雾霾治理虽然需要投入一定的经济成本,但长远来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首先,改善空气质量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支出;其次,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最后,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政策建议与展望针对雾霾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工业排放标准,严格控制污染源;二是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三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增加植被对空气的净化作用;四是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024年浅谈“雾霾”成因及治理》范文

《2024年浅谈“雾霾”成因及治理》范文

《浅谈“雾霾”成因及治理》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本文将从雾霾的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浅谈。

二、雾霾的成因雾霾是一种由大量极细小的干尘粒子均匀地悬浮在空气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

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

2. 汽车尾气: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也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3. 气象条件:静稳天气、湿度大等气象条件有利于雾霾的形成和扩散。

4. 城市绿化不足:城市绿化不足,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无法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三、雾霾的影响雾霾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危害人体健康:雾霾中的有害物质会危害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引发各种疾病。

2. 影响交通:雾霾天气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安全,甚至导致交通堵塞。

3. 破坏生态环境:雾霾天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

四、雾霾的治理措施针对雾霾的成因和影响,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实施环保法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减少废气、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

2. 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3. 改善气象条件:通过人工增雨、增加绿化等手段改善气象条件,有利于雾霾的扩散和消散。

4. 加强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五、结论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才能有效地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第一篇: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1)雾霾的概念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

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PM2.5。

首先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

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

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

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

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

其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

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PM2.5主要来源占比图(3)雾霾污染的危害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雾霾问题,本文将从雾霾的成因、影响及治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象条件:大气稳定、风速低、湿度大等气象条件容易形成雾霾。

这些气象条件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从而形成雾霾。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雾霾的形成也具有一定影响。

如山区、盆地等地形容易形成局部气流循环,使得污染物在局部地区积聚。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柴油机排放等也是雾霾的重要来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排放对雾霾的贡献越来越大。

(3)生活污染:建筑工地、道路扬尘、农田焚烧等也是雾霾的来源之一。

此外,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燃煤排放等也会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三、雾霾的影响雾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雾霾中的颗粒物能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部,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其次,雾霾还会影响能见度,给交通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此外,雾霾还会对植物生长、土壤质量等产生负面影响。

四、治理对策1. 控制工业排放: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放监管,严格实施环保法规,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

2. 减少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公共交通建设,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

同时,加强交通管理,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车辆尾气排放。

3. 治理生活污染: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等污染源的管理,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燃煤排放。

此外,加强农田管理,防止农田焚烧等污染行为的发生。

4. 气象调控:利用气象手段进行雾霾治理。

例如,在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加大污染物的排放量,而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减少排放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增雨等方式降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雾霾的成因和治理》篇一雾霾的成因与治理一、引言近年来,雾霾现象逐渐成为我国众多城市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它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也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

本文将探讨雾霾的成因、其对人类生活的危害,以及治理雾霾的有效措施。

二、雾霾的成因雾霾主要由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和PM10)组成,这些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建筑扬尘、生活垃圾等。

具体成因如下: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如燃煤、燃油等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

2. 汽车尾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也越来越多,对雾霾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建筑扬尘: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以及道路清洁时产生的二次扬尘,也是雾霾的重要来源。

4. 生活垃圾: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妥善处理,随意焚烧或填埋,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也是雾霾的成因之一。

三、雾霾对人类生活的危害雾霾对人类生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系统疾病:雾霾中的细颗粒物能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引发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2. 心血管疾病:长期暴露在雾霾环境中,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交通安全:雾霾天气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安全,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4. 心理影响:雾霾天气使人感到压抑、烦躁,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四、治理雾霾的有效措施针对雾霾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1. 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如风能、太阳能等。

2. 工业污染治理:加强工业排放的监管,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整改或关闭。

3. 汽车尾气治理:推广新能源汽车,限制高排放车辆的行驶,加强车辆尾气排放的检测与治理。

4. 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种植能够吸收颗粒物的植物,减少扬尘。

5. 生活垃圾处理:加强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回收,禁止随意焚烧或填埋。

6. 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问题分析

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问题分析

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问题分析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问题分析雾霾是指大气中悬浮物质浓度升高,能见度明显下降的一种气象现象。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更好地了解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以及治理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雾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及建筑施工等。

工业排放是雾霾的主要源头之一,工业生产过程中所释放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这些物质会在大气中积聚形成雾霾。

交通排放也是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随着气流的传播而形成雾霾。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扬尘也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天然因素如风力低、高压天气稳定等也会导致雾霾天气的形成。

治理雾霾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综合施策。

首先,对于工业排放,应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管理,强制执行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推动清洁生产工艺的采用,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同时,需要提高监测能力,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开透明,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

其次,对于交通排放,可以采取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以及限制车辆通行等措施来减少尾气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个人车辆使用带来的排放。

再者,建筑施工中的扬尘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和推广科学施工方法来解决。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法力度,对于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雾霾问题。

然而,治理雾霾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治理雾霾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需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

但现实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较为严重,导致监管效果不佳。

其次,治理雾霾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而这些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各个层级的合作,不论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提升监控能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成本。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雾霾的成因和治理》篇一雾霾的成因与治理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频繁地影响着我国各大城市。

其高浓度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环境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

因此,深入了解雾霾的成因及有效的治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雾霾的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二、雾霾的成因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是影响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如静风、低湿、逆温等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使得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形成雾霾。

此外,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和消散。

2. 人为因素: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建筑扬尘等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建筑物、道路和车辆使得扬尘和尾气排放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雾霾的严重性。

三、雾霾的影响雾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环境影响:雾霾中的颗粒物会吸附在大气中,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出行。

同时,这些颗粒物还会对建筑、植物等造成损害。

2. 健康影响:长期暴露在雾霾环境中,人们易患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特别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雾霾的危害更为严重。

四、雾霾的治理针对雾霾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气象条件,降低雾霾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1. 调整能源结构: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如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消费量。

2. 控制工业排放:严格实施环保法规,对工业企业的排放进行严格控制。

对于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应加强监管,推动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3. 优化交通结构:鼓励公众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等环保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同时,加强交通管理,减少交通拥堵和车辆尾气排放。

4. 增加绿化面积:城市绿化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

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可以吸收大气中的颗粒物,改善空气质量。

《2024年浅谈“雾霾”成因及治理》范文

《2024年浅谈“雾霾”成因及治理》范文

《浅谈“雾霾”成因及治理》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这种复杂的空气污染现象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浅谈雾霾的成因、治理现状及其对策,为有效解决雾霾问题提供思路和依据。

二、雾霾的成因雾霾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现象。

主要成因包括: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如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

2. 交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在气象条件不利时容易形成雾霾。

3. 气象条件:静风、低湿、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导致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不易扩散。

4. 城市绿化不足:城市绿地面积的减少导致环境自净能力下降,加重了雾霾的危害。

三、雾霾治理的现状及挑战当前,我国政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治理雾霾问题,如加强工业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等。

然而,在治理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1.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在执行环保政策时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政策效果不显著。

2.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部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高污染产业比重较大,制约了雾霾治理的进程。

3. 公众环保意识不足:部分公众对雾霾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环保意识,增加了治理难度。

四、雾霾治理的对策与建议针对雾霾问题的成因及治理现状,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高污染产业的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降低污染物排放。

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雾霾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雾霾治理。

4. 推广清洁能源: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污染物排放。

5. 加强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自净能力,减轻雾霾的危害。

6. 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建立雾霾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2024年浅谈“雾霾”成因及治理》范文

《2024年浅谈“雾霾”成因及治理》范文

《浅谈“雾霾”成因及治理》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现象愈发严重,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针对雾霾的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进行浅谈,以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雾霾的成因雾霾主要由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组成,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些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物等有害物质,随着气流进入大气中,逐渐积累形成雾霾。

2. 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摩托车尾气等交通工具的排放也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在城市地区,交通拥堵、车辆尾气排放量大的情况更为严重。

3.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对雾霾的形成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

在湿度较高、温度较低、风力较小等气象条件下,大气中的颗粒物容易凝结、积累,形成雾霾。

4. 城市绿化不足:城市绿化不足导致地面植被覆盖率低,无法有效吸收和净化空气中的颗粒物,也是形成雾霾的原因之一。

三、雾霾的影响雾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气质量恶化:雾霾中的细颗粒物会降低空气质量,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 人类健康威胁:长期暴露在雾霾中,会增加患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的风险。

3. 交通和能源安全:雾霾天气会导致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同时,也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四、治理雾霾的措施针对雾霾的成因和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1. 加强工业排放管理:严格实施环保法规,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2. 优化交通结构: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自行车等,减少交通尾气排放。

同时,优化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3. 气象因素控制:加强对气象变化的监测和预警,合理调度和控制人类活动,减少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的污染排放。

4. 城市绿化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空气净化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1)雾霾的概念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

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PM2.5。

首先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

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

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

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

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

其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

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1-1 PM2.5主要来源占比图(3)雾霾污染的危害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1.3.2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

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4)雾霾的分类及物理特征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4 个不同阶段。

雾、湿霾阶段的相对湿度平均为95%、91%,轻雾和霾阶段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均为79%。

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

尺度>2μm 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3 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

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5μm、13μm 及21.5μm 处分别存在峰值,对雾水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的尺度范围为10~30μm,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

尺度>0.010μm 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0.04~0.13μm 和0.02~0.14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0.02~0.06μm。

4 个阶段数浓度最大差异出现在0.020~0.060μm 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轻雾、霾、湿霾、雾。

<0.015μm、0.015~0.080μm 和>0.080μm 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

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0.060~0.090μm 为界,小粒子减少,大粒子增多。

雾霾演变过程中,细粒子的数浓度与平均直径整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总数浓度在轻雾阶段最高、雾阶段最低、霾和湿霾阶段相当。

总表面积和体积浓度最高为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依次减小。

雾和湿霾阶段的气溶胶粒子平均尺度相当,轻雾与霾阶段最小。

2.雾霾天气的成因分析(1)城市汽车尾气排放过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很多人都拥有了自己的车辆,这样就导致城市中辆越来越多,堵车的情况在每一个城市不断的上演,而车子因为不能够快速行驶出现了燃料燃烧不充分的情况,加快了空气污染的速度。

而且汽车在经过十字路口的时候,都不会熄火,这样就不能够让车里的燃料与空气进行充分的接触,这也是为什么城市汽车总是会产生有毒尾气污染空气,这也是城市的大型十字路口的空气质量更低的原因(2)重工业燃料增加我国的工业不断的进步,也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因为重工业的发展产生的废气影响了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尤其是钢铁厂和水泥厂等。

众所周知,重工业厂在运转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煤炭作为原料,而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仅是二氧化碳,还有更多的粉尘以及细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粉尘颗粒能够随着空气流动进入到人们的身体里面,让人们受到健康的困扰(3)气象原因雾霾天气的形成也是飘忽不定的气象所影响的,如果天气一直保持一个温度,那么不管天气是冷还是热,在地表的空气流动趋势相对平稳的情况下,整体的空气流动将不会呈现持续运动的状态,一些家庭或者企业乃至重工业排放出的废气将在空气中持续的飘浮,既不能顺畅的流动,更不能尽快的消散。

倘若在此情况中空气的湿度加大,那么这些所排放出来的悬浮将会与水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大量的悬浮颗粒逐渐的变成液体颗粒,而这些液体颗粒又会重新组合在一起产生反应后形成另一种污染物,正如此流程,便形成了雾霾天气(4)环境立法不足在环境立法方面,虽然我国有很多的关于环境质量的约束和标准,但是地方政府却没有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下方安排,导致出现严重的雾霾情况。

就是因为很多环境保护法都是形同虚设的,所以到对当地企业和生活没有太多的影响或是震慑的作用。

这样的情况也表现了政府在此方面没有做出过多的要求,更加没有对相应的企业做出措施,而且政府为了能够让城市发展的更快,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影响方面的进行约束。

3.雾霾污染特征1) 我国大范围雾霾期间,8个重点城市PM2.5、PM10均严重超标,其中PM2.5平均超标2.34倍,以石家庄市污染最严重; PM2.5/ PM10比值平均为0.72,北京最高为0.98,交通源污染对雾霾天气贡献明显。

2) 雾霾形成#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济南与郑州、太原与西安发展趋势接近。

区域气候变化及污染物的迁移是形成雾霾区域性的主要原因。

3) 夜间逆温与雾的形成导致污染物扩散困难,以及雾霾相互转化形成恶性循环,加上长期无降水降雪及大风天气,是本次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气象成因。

4) 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表明,机动车尾气污染是本次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济南、太原、西安等市大气污染表现出显著的复合污染特征。

4.雾霾分析方法中国在PM2.5 研究方面起步较晚,随着近几年的雾霾化严重,才引起政府部门和一些学者对PM2.5 的研究工作的重视。

在以前分析颗粒物主要是研究PM2.5 和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

刘辉等在分析北京市PM2.5 及其水溶性离子在200年前后的变化特点时通过采集部分地区作为观测点,得出在排除污染源排放之外,影响PM2.5 增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气象条件,除此之外还会影响水溶性离子浓度。

刘辉的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气流的区域性流动也会影响PM2.5 污染严重性。

樊文雁等在北京通过观察分析,得知雾、霾、晴3 种典型天气状况下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吴志萍等通过研究校园内多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 的月日变化规律,得知在不同天气条件下不同绿地的PM2.5 浓度也有极大差异。

孟昭阳等持续观测了2005 年12 月至2006 年 2 月太原市区气象溶胶细粒子PM2.5,并首次用碳分析仪进行了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得出在冬季时太原市PM2.5、有机碳和元素碳浓度显著高于其它季节,即知太原市冬季污染严重。

在该文最后还得出,各种气象条件对PM2.5、有机碳和元素碳都有着较强的影响作用,特别是相对湿度、风速、气温等。

周丽运用统计分析和气象统计预报的方法,利用已知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建立了气溶胶PM2.5 粒子浓度与气体污染物、气象要素场的两类统计相关拟合模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一些检测手段的进步,对于PM2.5 观测特征以及成分和来源分析研究越来越多。

陶俊等于2009 年 4 月19 日至 5 月17 日在成都城区每天采集PM2.5样品,然后对样品进行8 种碳组分、水溶性有机碳、左旋葡聚糖及水溶性离子分析,初步探讨了碳气溶胶的来源。

结果表明EC2、EC3 主要来源机动车排放,EC1 主要来源于煤炭排放。

木拉提等则在沙尘暴期间探讨了北京地区沙尘中PM10、PM2.5 所含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王巍等研究分析了北京和内蒙古阿拉善盟两地PM2.5 和PM10 质量浓度变化情况,得出在污染物Pb、As 容易在PM2.5 中聚集,并且得出可能主要来源于人类,与其它的自然影响因素无关。

张永等研究家庭居室空气中PM2.5 浓度及其影响因素,得出PM2.5 和PM10具有较强的统计学相关性。

程鸿等调查住宅内空气污染状况,通过研究室内室外活动对PM2.5 浓度的变化影响,制定出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田芳等通过在天津市塘沽区布设 3 个采样点,共采集12 个PM2.5 样品,测定其中16 种优控PAHs 的含量,研究细微颗粒物PM2.5 中PAHs 的分布特征及来源,通过研究得出,煤的燃烧、工业污染是PAHs 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交通和燃煤是PAHs 工业点来源的主要来源,而乡村点则主要是煤的燃烧或者来源城市中心或工业点通过大气流而来。

何宗健等调查夏季南昌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 的污染水平,2007 年7—8 月在南昌市 5 个典型城市功能区采集了80 个样品。

得出南昌市污染严重,且交通干线远远大于工业区,工业区大于商业混合区,商业混合区大于居住区,而居住区则远大于远郊区。

王娟等(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了秋季鄂尔多斯市居民区、工业区和清洁区 5 个采样点大气PM2.5、PM10 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组分,通过与中国其他大中型城市对比发现,中国多地区PM2.5、PM10 颗粒物中正构烷烃主要来自于人为污染排放。

刘刚等研究杭州市大气PM2.5 中重金属和碳、的污染状况得出,杭州市PM2.5 重要组成部分是碳,而主要污染重金属是Zn、Pb、Cu、Mn,氮、氢则主要是以无机氮和有机氮等多种形式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