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三、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们以这三句话为界,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四、文本分析

(一)第一部分

读一部分思考: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之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2、梁惠王为政的具体做法以及效果?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二)第二部分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打比方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明确: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

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用战争打比方,投其所好,用梁王熟悉、喜欢的战争比喻,便于启发对方。)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三)、第三部分:

1,孟子的话反应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富贵不均)

2,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反应了他的哪些政治主张?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投影:

(Ⅰ)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

(Ⅱ)措施 效果

王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

指导朗读:排比句,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四,文本拓展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扬?

明确

继承: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和,安),提出富国安民的治国思想,主张教化

发扬: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统治者),以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而孟子的“仁政”重“养民”,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困苦,承认民众力量(民本)。

孟子实行王道的最终落脚点是民本思想,最终达到经世济民的目的,王道的根本目的不是拥有天下,而是有利于百姓(治理国家,富足百姓)

五、探究:

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中有哪些具体事例反应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明确:

关注民生,关注三农(养民)

义务教育免费(教民)

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经济策略)

六、结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远在2300多年孟子的王道思想仍然熠熠生辉。最后齐读课文,再次感受孟子仁政思想的伟大。

七、总结本课重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板书:梁惠王民之加多孟子

民不加多无望民多

(移民移粟)五十步笑百步(比喻)

社会现实理想社会

政治主张:王道,民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