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寡人之于国也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寡人之于国也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的内涵和含义。
2. 掌握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基本技巧。
3.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把握作者意图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寡人之于国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学习相关的文言文课文。
3. 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
4. 掌握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基本技巧,如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等。
5. 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如仿写、扩写、评论等。
6. 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寡人之于国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学习文言文课文:选择经典的文言文课文,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的思想内涵。
3. 分析课文: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教授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基本技巧,如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等。
5. 文言文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写作练习,如仿写、扩写、评论等,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写作成果,培养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和评估:1.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课文和辅导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的概念和思想。
2. 设计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练习题,进行课堂互动和讨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通过学生的文言文写作练习,评估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给予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教学时间安排:本教学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建议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每周安排1-2节课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寡人之于国也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意义;3. 学习鉴赏《琵琶行》中的诗歌艺术和情感表达。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关爱他人;(3)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1.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掌握;3. 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难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2. 孟子论辩艺术的分析;3. 文本观点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孟子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难点句子,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
6. 情感升华:总结孟子民本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关爱他人。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整理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备课堂交流;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3. 采用讨论互动法,激发学生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活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背诵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背诵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料:《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注释;2. 相关案例:古今中外关注民生、关爱他人的典型事例;3. 多媒体资源:孟子思想介绍、历史背景资料等;4. 网络资源:有关孟子民本思想的论述、论文等。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一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大家说说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学生回答,确认,对,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三、熟读课文1、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在文末5、对比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
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
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2、读出标点、句段的停顿3、读出文言虚词的语气4、读出文章情节内容的意味5、积累文言字法词法句法教学重点:1、文言虚词语气的把握和诵读2、由文言虚词的语气推断人物心理教学原则: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课堂活动,以教师点拨控制为主导,以诵读启发学生思维为训练主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文:教师范背一遍文章,学生齐读两遍,教师听音,纠正字音。
(在读、听中进行字音教学,省时高效)男生齐读,女生合书听,默译,女生读,男生亦然。
(听译训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为下面的译文打下基础)二、译文原则:字求其训,句索其旨二把法:1、把注释搬上课文2、把问题,提给老师、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或写在黑板上(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问中,教师决定点拨的重点)三、讲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通假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课件,学生做笔记,教师针对学生口语提出的、写在纸条上黑板上的问题补充讲解。
(由于时间关系,多媒体展示环节可放到自习课或晚自习,课上只对提问进行点拨)四、作业在笔记本上整理多媒体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词法句法。
第二课时一、诵文——教师点拨示范师诵第一段,要读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粱惠王的自夸、指责的语气。
学生齐读,体会以上文言虚词的读法。
提问:从这几个文言虚词读法上看,梁惠王当时的心理是什麽样的?多媒体展示:孟子见梁惠王{三次}第一次: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对曰:“贤者而乐此。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讲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掌握本文涉与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3、重点字词以与语法知识的归纳;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四、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
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与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展点拨指导,防止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
应与诵读同步进展,充分表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与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明确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文题〕〔二〕、孟子生平与孟子思想简介1、学生结合注释①与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
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把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把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同学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
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进展与建构同学人文思想。
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备,有条件的班级可特地辟一学时,让同学作充分沟通。
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把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舞同学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同学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学问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心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日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日,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育,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学校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精选教案第一章:寡人论国1.1 学习目标理解寡人的治国理念。
掌握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1.2 教学重点寡人的治国理念。
文中关键句子的解读。
1.3 教学难点理解寡人的治国理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4 教学准备教材《寡人之于国也》。
PPT课件。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治国?如何治国?1.5.2 文本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讲解课文,解释关键词句。
1.5.3 讨论分组讨论:寡人的治国理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1.6 作业布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运用寡人的治国理念。
第二章:寡人论民2.1 学习目标理解寡人对民众的态度。
掌握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2.2 教学重点寡人对民众的态度。
文中关键句子的解读。
2.3 教学难点理解寡人对民众的态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4 教学准备教材《寡人之于国也》。
PPT课件。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2.5.2 文本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讲解课文,解释关键词句。
2.5.3 讨论分组讨论:寡人对民众的态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6 作业布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对待民众。
第三章:寡人论政3.1 学习目标理解寡人的政治理念。
掌握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3.2 教学重点寡人的政治理念。
文中关键句子的解读。
3.3 教学难点理解寡人的政治理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4 教学准备教材《寡人之于国也》。
PPT课件。
3.5 教学过程3.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3.5.2 文本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讲解课文,解释关键词句。
3.5.3 讨论分组讨论:寡人的政治理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6 作业布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运用寡人的政治理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优秀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优秀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难点:掌握“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篇散文看似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思路分明,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体感知,学习孟子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我们能够看出这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一次对话,对话就有一个话题,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他们之间谈话的“话题”?明确:民之加多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5、6、7段)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惑。
(1)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
(2—4)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使民加多”的措施。
(5—7)三、合作探究,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明确: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2、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临国之政比较,为什么孟子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明确: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3、“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是什么?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之君无所作为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接下来,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阶段。
关于“王道之始”,我们借助于两个问题来思考。
(1)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当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明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作用;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知识;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概念和内涵;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难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教材和素材,如相关诗歌、文章、视频等;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思考和兴趣。
Step 2:学习型探究(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解释“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和来历;2. 学生分组讨论“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3. 学生展示并分享各自的讨论结果;4.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进行深入思考。
Step 3:拓展应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首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并进行解读和分享;2. 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一个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情境或故事,展示给全班。
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关于“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国家中的作用和责任。
Step 5: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具有“寡人之于国家”精神的人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报道或传记。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有关国家和政治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政府官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现实应用;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场馆或纪念馆,加深对“寡人之于国家”概念的理解和感受。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寡人的治国理念1.1 寡人的治国目标:分析孟子在文中提出的寡人的治国目标,理解其背后的仁政思想。
1.2 寡人的治国方法:探讨寡人提出的治国方法,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等,分析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第二章:孟子对寡人治国理念的质疑2.1 孟子对寡人治国目标的质疑:分析孟子对寡人治国目标的质疑,如“民不加多”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仁政与民生的关系。
2.2 孟子对寡人治国方法的质疑:探讨孟子对寡人治国方法的质疑,如“不违农时”等,引导学生思考仁政与农业的关系。
第三章:寡人对于百姓的关怀3.1 寡人关心百姓的疾苦:分析寡人在文中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如“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的仁爱之心。
3.2 寡人关注百姓的生活需求:探讨寡人在文中对百姓生活需求的关注,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等,引导学生思考仁政与百姓福祉的关系。
第四章:寡人对于国家的责任4.1 寡人维护国家的安定:分析寡人在文中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视,如“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的治国责任。
4.2 寡人保障国家的富强:探讨寡人在文中对于国家富强的关注,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等,引导学生思考治国经济与国家富强的关系。
第五章:寡人对于仁政的实践5.1 寡人落实仁政的措施:分析寡人在文中提出的落实仁政的措施,如“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等,引导学生思考仁政的具体实践。
5.2 寡人追求仁政的理想:探讨寡人在文中对于仁政的追求,如“王道荡荡,王道平平”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对于仁政的理想与追求。
第六章:寡人对于教育的影响6.1 寡人注重教育的推广:分析寡人在文中对于教育的重视,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对于教育的推广和重视。
6.2 寡人强调教育的内容:探讨寡人在文中强调的教育内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七章:寡人对于人才的重视7.1 寡人识别和使用人才:分析寡人在文中对于人才的识别和使用的重视,如“谨选天下之豪杰,与之共事”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对于人才的重视和运用。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孟子。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介《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
3. 分析文章的开篇和结构。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开头,感受孟子的语言风格。
2. 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第二章:理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
2. 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理解其寓意。
2. 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第三章:探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第四章: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运用文章观点提出解决方案。
2.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运用文章观点提出解决方案。
2.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总结【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收获。
2.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总结学习过程。
2.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第六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孟子》讲课者:安俊魁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的“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一.导入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哪位大家的名言?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不觉间已走过千年。
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就像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呼声至今仍惊世骇俗,闪着耀眼的思想光芒。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中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来感受一下孟子的谈吐及其思想主张。
二.课文分析1.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正字音,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找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注意把握人物的情感。
2.齐读课文1—3自然段,回答问题:(1)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疑惑?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出来吗?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注意夲句中的“加”字。
(2)梁惠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他认为自己治理国家治理得怎么样?治理的很好了。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注意体会梁惠王“尽心焉耳矣”的语气,这表现出梁惠王此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我尽心尽力的做了,河内凶……河东凶亦然。
注意“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移民移粟的做法对老百姓来说,已经足够了。
自信,自傲,矜夸之情溢于言表。
因此他才有“民不加多”的疑惑。
(4)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是怎么回答的呢?是直接指出梁惠王的错误做法吗?读《论语》感觉是孔子在对自己的学生严厉的谆谆教导,而孟子面对的是持有矜傲态度高高在上的梁惠王,考虑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梁惠王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呢?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因此并不是直接指出错误,而是说“王好战,请以战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三、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们以这三句话为界,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四、文本分析
(一)第一部分
读一部分思考: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之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
“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
“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
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2、梁惠王为政的具体做法以及效果?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二)第二部分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打比方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明确: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
同理:如果说梁惠王
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
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用战争打比方,投其所好,用梁王熟悉、喜欢的战争比喻,便于启发对方。
)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
读起来应从容不迫。
“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三)、第三部分:
1,孟子的话反应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富贵不均)
2,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反应了他的哪些政治主张?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投影:
(Ⅰ)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
(Ⅱ)措施 效果
王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
指导朗读:排比句,气势充沛。
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
“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
“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
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
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四,文本拓展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扬?
明确
继承: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和,安),提出富国安民的治国思想,主张教化
发扬: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统治者),以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而孟子的“仁政”重“养民”,以此使“天下之民至”。
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困苦,承认民众力量(民本)。
孟子实行王道的最终落脚点是民本思想,最终达到经世济民的目的,王道的根本目的不是拥有天下,而是有利于百姓(治理国家,富足百姓)
五、探究:
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中有哪些具体事例反应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明确:
关注民生,关注三农(养民)
义务教育免费(教民)
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经济策略)
六、结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远在2300多年孟子的王道思想仍然熠熠生辉。
最后齐读课文,再次感受孟子仁政思想的伟大。
七、总结本课重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板书:梁惠王民之加多孟子
民不加多无望民多
(移民移粟)五十步笑百步(比喻)
社会现实理想社会
政治主张:王道,民本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姓名:董庆玲年级: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