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
伤寒杂病论金匮经方剂汇总一览表excel版
![伤寒杂病论金匮经方剂汇总一览表excel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a23deeaef8941ea76e05be.png)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 黄连黄芩泻心汤 人参石膏汤 大黄厚朴甘草汤 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 白术茯苓厚朴汤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 理中汤 小青龙汤 麻黄茯苓汤 五苓散 鼻塞方 防己黄芪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甘草汤 桂枝附子汤 麻仁白蜜煎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黄连黄芩麦门冬桔梗甘草汤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 柴胡桂枝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甘草泻心汤 通脉四逆汤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 甘草干姜汤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劈) 牡丹三两 芍药三两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黄连一两 牡丹一两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黄芩三两 石膏半斤(碎)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泽泻二两 干姜一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黄连四两 芍药二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三枚 栀子十六枚(劈)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百合七枚(劈) 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 栝蒌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茯苓三两 半夏三两(洗) 黄连二两 甘草一两(炙)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①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瓜蒂二十个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滑石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人参三两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一两 人参三两 芍药二两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6c54a4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6e.png)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栝蒌桂枝汤--解肌祛邪,舒缓筋脉葛根汤--解表发汗,生津舒筋麻黄加术汤 --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轻清宣泄,解表祛湿桂枝附子汤 --温经散寒,祛风胜湿甘草附子汤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一物瓜蒂汤--清热解暑,行水散湿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滑石代赭汤--养阴清热,和胃降逆百合鹦子汤--滋养肺胃,润燥降逆百合地黄汤--润肺滋肾,清热凉血百合洗方--清热养阴,润燥止渴栝蒌牡蛎散--益阴潜阳,润燥止渴百合滑石散--滋养心肺,清热利尿甘草泻心汤--清热利湿·补中和胃苦参汤---清热燥湿,祛风杀虫雄黄熏方--清热解毒,燥湿杀虫赤小豆当归散--清热解毒,排脓活血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鳖甲丸煎--扶正祛邪,消症化积。
白虎加桂枝汤--清热生津,解表和营蜀漆散 --祛痰截疟,扶正助阳牡蛎汤--散结通阳,截疟软坚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和解少阳,驱疟生津柴胡桂姜汤--和解散结,化饮截疟侯氏黑散--除湿蠲痹,散风活络风引汤(--重镇潜阳,清热熄风防己地黄汤--滋阴降火,养血熄风头风摩散--散风寒,止疼痛桂枝芍药知母汤--通阳行痹`祛风除湿`和营止痛乌头汤--温阳散寒`逐湿通痹`止痛矾石汤--脚气,腿脚肿痛《古今录验》续命汤--扶正祛邪,清热疏风《千金》三黄汤--益气解表,除湿疏风《近效》术附汤--助阳温肌`益精气`补脾肾崔氏八味丸--补益肾气,温阳化湿《千金》越婢加术汤---风湿外侵·化热伤津越婢加术汤--清热散风,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阳固涩天雄散 --补阳摄阴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黄芪建中汤 --益气生津`补气固表肾气丸--温补肾阳薯蓣丸 --健脾益气`疏风散邪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补肝敛气`清热除烦大黄廑虫丸-通络活血`导滞消瘀《千金翼》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肘后》獭肝散--驱阴邪而镇肝魂甘草干姜汤--温中散寒`健脾化饮皂荚丸--宣壅导滞`利窍涤痰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厚朴麻黄汤 --宣肺化饮`利气降逆泽漆汤 --通阳利水`止咳平喘麦门冬汤 --养阴润肺`益胃祛痰葶苈大枣泻肺汤 --泻肺行水`下气清痰桔梗汤--清热解毒`消肿排脓越婢加半夏汤--宣肺平喘·祛饮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外台》炙甘草汤--温润肺气·以行津液《千金》甘草汤--养阴清肺·利咽解毒《千金》生姜甘草汤 --补脾益肺·散寒化饮《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通调营卫·平喘涤痰《外台》桔梗白散--功逐水饮·温下寒实《千金》苇茎汤 --清热化痰·逐瘀排脓奔豚汤--清热平肝·降逆止痛桂枝加桂汤--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降冲下气·通阳制水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化痰栝蒌薤白半夏汤--通阳行痹·逐饮降逆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开结·降逆泄满人参汤--温中祛寒·健脾益气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橘枳姜汤--宣通降逆·行气散水薏苡附子散--温里散寒·除湿宣痹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散寒·化饮下气乌头赤石脂丸--祛寒温阳·峻逐阴邪九痛丸--祛寒散结·杀虫温通厚朴七物汤--行气除满`泻热去积附子粳米汤 --温阳散寒`降逆化饮厚朴三物汤 --行气除满大柴胡汤 --外解少阳`内泻热结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大黄附子汤--温经散寒`通便止痛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乌头煎--温阳散寒止痛当归生姜羊肉汤 --养血散寒乌头桂枝汤--驱寒止痛`散寒解表乌头汤--驱寒止痛`散寒解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外台》走马汤--开肺利气·温通泻下旋覆花汤 --行气散滞`通阳活血麻子仁丸--滋液润燥`泄热通幽甘姜苓术汤--温阳散寒`健脾渗湿苓桂术甘汤 --温中降逆`化饮利水甘遂半夏汤 --逐水祛痰`散结除满`解痉止痛十枣汤 --攻逐水饮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木防己汤--补虚通阳·清热利水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化饮·散结消痞,补虚清热泽泻汤--健脾利水·燥湿除饮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清痰小半夏汤--蠲散水饮·降逆止呕己椒苈黄丸--攻坚逐饮·化气行水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止呕`引水下行五苓散--健脾渗湿·化气利水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散寒·蠲饮止咳苓甘五味姜辛夏汤)--降逆化饮·燥湿化痰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化饮降逆·清泄胃热《外台》茯苓饮 --健脾理气·化痰散饮肾气丸--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文蛤散--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栝蒌瞿麦丸--)温阳化水·生津止渴蒲灰散--凉血化瘀·泄热利湿滑石白鱼散 --祛瘀止血·清热利尿茯苓青盐汤--益肾清热·健脾利湿白虎加人参汤--治渴欲饮水·口干燥者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越婢汤 --发越水气·兼清里热防已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越婢加术汤--里水病甘草麻黄汤--和中补脾·宣肺利水麻黄附子汤--温阳发汗·化气行水蒲灰散--治热淋·血淋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祛散水湿桂枝加黄芪汤 --调和营卫·祛散水湿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饮散痞枳术汤 --行气散结·健脾利水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硝石矾石散--清热化湿·消瘀利水栀子大黄汤--泄热祛湿·开郁除烦猪膏发煎--补虚润燥·化瘀通便茵陈五苓散--利水祛湿·清热退黄大黄硝石汤--泻热通腑,兼以利尿《千金》麻黄醇酒汤--发汗解表小半夏汤--治黄疸病小柴胡汤-治黄疸·腹痛而呕者小建中汤--治男子黄·小便自利,瓜蒂散--治诸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半夏麻黄丸---心下悸,头晕目眩黄土汤---温脾摄血柏叶汤--温中止血赤小豆当归散--清热解毒·排脓活血泻心汤--清热消痞,泻心解毒,苦寒燥湿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和中·降逆止呕猪苓散--健脾利水四逆汤--]回阳救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大半夏汤--补虚和胃·降逆润燥大黄甘草汤--荡热和胃·通利大便茯苓泽泻汤--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文蛤汤--清热止渴·宣散风水半夏干姜散--温胃散寒·止呕化饮生姜半夏汤--散结通阳化饮橘皮汤--降逆散寒·理气和胃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降逆和胃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小承气汤--宣气除滞`清热通便桃花汤--温中固脱`涩肠止利白头翁汤--清热燥湿栀子豉汤--清热除烦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紫参汤----清热止痛诃梨勒散-升举中气·固脱止利黄芩汤--益气温中·降逆清热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解毒,通阳散结大黄牡丹皮汤---荡热解毒,消肿排脓王不留行散----行气血,通经脉排脓散----排脓化毒排脓汤---清热解毒,消肿排脓黄连粉---清泻心火,燥湿化毒藜芦甘草汤---涌吐导痰鸡屎白散---清热祛风,通利二便蜘蛛散-治疝气甘草粉蜜汤-安胃和中·诱蛔杀之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桂枝茯苓丸-治瘀血引起之各种病症附子汤--治阳虚寒湿凝滞胶艾汤 --补血缓痛·止血安胎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脾利湿,止痛安胎干姜人参半夏丸---温补脾胃,蠲饮降逆当归贝母苦参丸---养血润燥,清热解郁葵子茯苓散---治妊娠身重·小便不利当归散--养血清热,调肝益脾白术散--健脾除湿,温中安胎枳实芍药散--行气散结,和血止痛下瘀血汤---活血逐瘀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竹叶汤--扶正祛邪,表里兼治竹皮大丸---安中益气,除烦止呕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补血益气,清热止利三物黄芩汤---清热燥湿,滋阴养血《千金》内补当归建中---养血补虚,和营止痛半夏厚朴汤---行气开郁,降逆化痰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土瓜根散---破瘀通经胶姜汤---调补冲任,温阳散寒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抵当汤---荡涤内热,攻坚破血矾石丸---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红蓝花酒---活血止痛蛇床子散----暖宫燥湿,杀虫止痒狼牙汤---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小儿疳虫蚀齿方--行气活血,消肿杀虫伤寒论药方详解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生津液,舒筋脉桂枝加附子汤---扶阳固本,调和营卫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里复阳,辛散阴邪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微发其汗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调和营卫,健脾利湿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温通心阳,重镇开窍桂枝加桂汤---温中散寒,降逆逐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复心阳,安神除烦桂枝附子汤---温经散寒,祛风胜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调和营卫,健脾利湿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加大黄汤---解肌祛邪,泻实通里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目录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825b049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d.png)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目录能够踏入中医之门,我是幸运的。
从医十数年间,精研《伤寒杂病论》,很不错,还就是有那么一点点娱乐。
于中医药文明之东流水中,取一瓢甘露畅饮,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以医为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观医圣《伤寒论》载113方用药82味,《金匮要略》载262首方剂。
两书目除去重复之方,共载方剂178首,用药151味。
鄙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伤寒杂病论》诸方,为治疗伤寒杂病的金典之方。
其用药精简法度严明,且明确指出了实际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确有高效,非常之著。
感恩戴德,不敢私藏,今特意列出经方目录,广而告之,用心参学。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伤寒论》经方目录1.桂枝汤类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
白术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人参汤2.麻黄汤类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3.葛根汤类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4.抵当汤类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5.栀子汤类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柏皮汤6.陷胸汤类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十枣汤小陷胸汤三物小白散瓜蒂散7.泻心汤类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8.甘草汤类甘草汤炙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9.苓桂术甘汤类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五苓散猪苓汤文蛤散10..黄芩黄连汤类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连汤黄连阿胶汤11.白虎汤类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2.承气汤类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麻子仁丸(别名:脾约丸) 蜜煎导方猪胆汁方13.柴胡汤类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14.芍药当归汤类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15.干姜汤类干姜附子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理中汤(别名:人参汤) 16.赤石脂类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17.四逆汤类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真武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附子汤18.杂方类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茵陈蒿汤猪肤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乌梅丸白头翁汤吴茱萸汤烧裈散牡蛎泽泻散《金匮要略》经方目录痉湿暍病脉证治方栝蒌桂枝汤桂枝附子汤葛根汤大承气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白虎加人参汤一物瓜蒂汤(又名:瓜蒂汤)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方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黄汤百合地黄汤百合洗方栝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甘草泻心汤苦参汤雄黄熏方赤小豆当归散升麻鳖甲汤(附: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方) 疟病脉证治方鳖甲煎丸白虎加桂枝汤(又名:桂枝白虎汤)蜀漆散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桂姜汤中风历节病脉证治方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矾石汤《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越婢加术汤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天雄散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又名;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 薯蓣丸酸枣仁汤大黄廑虫丸《千金翼》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肘后》獭肝散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方甘草干姜汤射干麻黄汤皂荚丸厚朴麻黄汤泽漆汤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又名:温液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台》桔梗白散(又名:三物白散、白散) 《千金》苇茎汤奔豚气病脉证治方奔豚汤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又名:苓桂甘枣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方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又名:理中汤)茯苓杏仁甘草饧橘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九痛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方厚朴七物汤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建中汤大黄附子汤赤丸乌头煎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桂枝汤《外台》乌头汤《外台》柴胡桂枝汤《外台》走马汤(又名:张仲景飞尸走马汤)瓜蒂散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方旋覆花汤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麻仁滋脾丸)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方苓桂术甘汤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小半夏汤己椒苈黄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汤(又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又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外台》茯苓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方文蛤散栝蒌瞿麦丸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青盐汤猪苓汤水气病脉证治方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附:杏子汤)芪芍桂酒汤(又名:黄芪芍桂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又名:.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枳术汤黄疸病脉证治方茵陈蒿汤硝石矾石散栀子大黄汤猪膏发煎茵陈五苓散大黄硝石汤《千金》麻黄醇酒汤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又名:桂枝救逆汤)半夏麻黄丸柏叶汤黄土汤泻心汤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方茱萸汤(又名:吴莱萸汤)半夏泻心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猪苓散四逆汤小柴胡汤大半夏汤大黄甘草汤茯苓泽泻汤文蛤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桂枝汤小承气汤桃花汤白头翁汤栀子豉汤通脉四逆汤紫参汤诃梨勒散《外台》黄芩汤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又名:大黄牡丹汤)王不留行散排脓散排脓汤黄连粉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方藜芦甘草汤鸡屎白散蜘蛛散甘草粉蜜汤乌梅丸妇人妊娠病脉证治方桂枝茯苓丸附子汤胶艾汤(又名:芎归胶艾汤、胶艾四物汤) 当归芍药散干姜人参半夏丸当归贝母苦参丸葵子茯苓散当归散白术散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方枳实芍药散下瘀血汤阳旦汤竹叶汤竹皮大丸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千金》三物黄芩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妇人杂病脉证治方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温经汤土瓜根散胶姜汤大黄甘遂汤抵当汤矾石丸红蓝花酒蛇床子散狼牙汤小儿疳虫蚀齿方杂疗方长服诃梨勒丸三物备急丸本文转载自https:///u/2830177957。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ef6723f3aaea998fcd220e89.png)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伤寒论汤方药物组成一览表
《伤寒论基本药物列名表》
甘草、白术、附子、黄连、柴胡、栀子、大黄、石膏、葛根、麻黄、桂枝、大枣、厚朴、人参、半夏、黄芩、香豉、枳实、知母、桔梗、杏仁、芍药、胶饴、当归、秦皮、萎蕤、猪苓、茯苓、芒硝、竹叶、贝母、细辛、葱白、梗米、白粉、乌梅、海藻、滑石、通草、麻仁、泽泻、生地、升麻、瓜蒂、文蛤、白蜜、虻虫、水蛭、芫花、甘遂、阿胶、铅丹、蜀椒、蜀漆、苦酒、清酒、乾姜、生姜、黄柏、连翘、巴豆、桃仁、人尿、牡蛎、龙骨、烧焜灰、余余粮、代赭石、商陆根、土瓜根、旋覆花、茵陈蒿、吴
茱萸、五味子、葶苈子、猪肤、鸡子白、鸡子黄、瓜蒌根、麦门冬、天门冬、白头翁、梓白皮、赤石脂、赤小豆、猪胆汁、糯米、韭白
金匮要略方剂一览表
大黄虫丸
括蒌白白酒汤蒌实白白酒
括蒌白半夏汤蒌实白白酒半夏
枳实白桂枝汤蒌实白枳实桂枝厚朴
大黄桃仁虫
土瓜根芍药桂枝虫水蛭虫桃仁大黄
11。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82e86747b0717fd5360cdcf8.png)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总10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傷寒論湯方藥物組成一覽表
《傷寒論基本藥物列名表》
甘草、白朮、附子、黃連、柴胡、梔子、大黃、石膏、葛根、麻黃、桂枝、大棗、厚朴、人參、半夏、黃芩、香豉、枳實、知母、桔梗、杏仁、芍藥、膠飴、當歸、秦皮、萎蕤、豬苓、茯苓、芒硝、竹葉、貝母、細辛、蔥白、梗米、白粉、烏梅、海藻、滑石、通草、麻仁、澤瀉、生地、升麻、瓜蒂、文蛤、白蜜、虻蟲、水蛭、芫花、甘遂、阿膠、鉛丹、蜀椒、蜀漆、苦酒、清酒、乾薑、生薑、黃柏、連翹、巴豆、桃仁、人尿、牡蠣、龍骨、燒焜灰、余餘糧、代赭石、商陸根、土瓜根、旋覆花、茵陳蒿、吳
茱萸、五味子、葶藶子、豬膚、雞子白、雞子黃、瓜蔞根、麥門冬、天門冬、白頭翁、梓白皮、赤石脂、赤小豆、豬膽汁、糯米、韭白
金匱要略方劑一覽表
大黃蟲丸
括蔞白白酒湯蔞實白白酒
括蔞白半夏湯蔞實白白酒半夏
枳實白桂枝湯蔞實白枳實桂枝厚朴
大黃桃仁蟲
土瓜根芍藥桂枝蟲水蛭蟲桃仁大黃
11。
(完整版)伤寒金匮之四大类方方剂汇总
![(完整版)伤寒金匮之四大类方方剂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5fd49a7bd64783e09122be8.png)
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加葛根4两
桂枝加芍药汤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加芍药3两
桂枝加大黄汤
(接上)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加大黄1两,芍药6两
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小建中汤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疼,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
物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桂枝汤去芍药+人参、阿胶各2两,生地1斤,麦冬、麻子仁各半斤
当归四逆汤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桂枝汤去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当归四逆加
吴茱萸生姜汤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加炮附子一枚
桂枝附子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生姜、炙甘草、大枣
桂枝加桂汤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炙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7c10e6d448d7c1c709a14523.png)
伤寒论方剂一览表一、太阳病证定义:在表的阳证,人体患病后,机体反应出的症状特点:病位在表,其病情为阳热性一类的证(中风、伤寒),而不是经络脏腑概念。
治则:太阳病为在表的阳热实证,治需以发表剂,使人体达成发汗的机转,把病邪驱除体外。
治疗中风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为主,治疗伤寒证以麻黄汤辛温发热解表为主。
禁忌:太阳病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不可发大汗,尤其忌用用火泊汗,病在表不可下;合并里饮,不可单发汗。
太阳病方证(一)、桂枝汤类方证方证病机适应症及辨证要点治法方剂组成应用1桂枝汤方证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鼻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缓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9g白芍9g 炙甘草6g生姜9g 大枣4枚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桂枝加桂汤方证寒邪引发之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散寒降逆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4枚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
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调和营卫,疏利经脉葛根12g 桂枝10g白芍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大枣4枚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4栝楼桂枝汤方证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至表虚肌不和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身拘急者解肌发表,生津舒筋栝楼根12克桂枝10克白芍10g 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本方证也常见于急性病,不论是急慢性鼻炎、咽炎、风湿病、骨质疏松症、钙缺乏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即可出现本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方剂用量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方剂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59445661e009581b6bd9eb8a.png)
1# 跳转到 ? 倒序看帖打印字体大小: tT 发表于 2010-12-9 15:38 | 只看该作者[中医经典] 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陕西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高少才〖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汉代】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现代测定】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晋以后】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临床中药学》翁维良房书亭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伤寒金匮五味方的整理
![伤寒金匮五味方的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a4126d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69.png)
伤寒金匮五味方的整理1,桂枝汤伤26 38 39 85 110 112 122 金68 金77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伤26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38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39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星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39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40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85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110 脉浮数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伤110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伤112 脉浮虚者,当发汗,属桂枝汤证。
伤122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27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伤27 太阳病,下之后,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3,白虎加人参汤伤29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伤29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伤41 125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伤41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主之。
5,茯苓四逆汤伤42 153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伤42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五苓散伤42 78 104 117 126 金47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伤42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78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
![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8f6b6a5f524ccbff12184f7.png)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
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
--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
*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
*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
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
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
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
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
*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
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
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
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
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
--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7febfabf121dd36a32d82eb.png)
伤寒论方剂汇总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f57173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d.png)
1.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3.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上升,覆取微似汗。
4.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5.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株,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8.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株,芍药一两六株,麻黄一两十六株去节,生姜一两六株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株炙,大枣五枚擘。
9.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10.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株,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株切,石膏二十四株碎棉裹。
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1.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2.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组成辨证要点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组成辨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ce3d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f.png)
炙甘草三两炮附子二枚白术三两桂枝四两
表虚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15.天雄散
炮天雄三两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寒湿痹痛汗出多,或失精,或见头眩、气上冲、小便不利的少阴证。
16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阳明病类方证
一、太阳阳明病类方证
20.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
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头痛者。
22.苓桂术干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炙甘草各二两
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
8.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9.乌头汤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炙甘草三两川乌五枚(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
关节痛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
10.乌头桂枝汤
乌头五枚(以蜜二斤煎减半)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渐加。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组成、辨证要点
太阳病类方证
一、桂枝汤类方证
方剂
组成
辨证要点
1.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的表虚证。
2.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
3.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伤寒论金匮要略常用经方条文查询整理
![伤寒论金匮要略常用经方条文查询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a18d2a287c24028905fc333.png)
20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 或腹中痛,
52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53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54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55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
56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57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58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 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59妇人怀妊,腹中(疒丂)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60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 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61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篇 饮停心下证
消渴小便不利 消渴证治肺胃热盛
淋病篇
气津两伤证
消渴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证治
淋病篇
上燥下寒水停证
猪苓汤证
四逆散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乌梅丸证
当归四逆汤证 吴茱萸汤证 白头翁汤证 理中丸证 竹叶石膏汤证 瓜蒌桂枝汤证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防己黄芪汤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乌头汤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肾气丸证 酸枣仁汤证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https://img.taocdn.com/s3/m/56ab8be371fe910ef02df820.png)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4e2002431126edb6e1a1005.png)
伤寒论方剂汇总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伤寒金匮方
![伤寒金匮方](https://img.taocdn.com/s3/m/8833a93f3b3567ec102d8ad9.png)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白朮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二两连轺二两(连翘根) 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枣十二枚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桂枝二两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人参二两粳米六合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清酒洗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芒硝二两抵当汤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金匮方证相应应用全集
![伤寒金匮方证相应应用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e33aba1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9.png)
伤寒金匮方证相应应用全集(一) 对号入座初起感冒------葛根汤前额头痛,后头痛,脖子、肩膀、背部酸痛、不舒服-----葛根汤鼻涕或痰稀稀白白似鸡蛋清小青龙汤鼻涕或痰黄黏稠麻杏甘石汤咳嗽痰稀白小青龙汤咳嗽干咳、黄黏稠麦门冬汤喉咙不舒服吃冰或吹风就不舒服小青龙汤喉咙不舒服,咽喉痛、发炎麦门冬汤晕苓桂术甘汤痛芍药甘草汤肚子不舒服平胃散拉肚子急性肠炎葛根芩连汤见药方解说小柴胡汤(二) 药方解说葛根汤:1.感冒初起2.头痛、发烧、恶寒、脖子、肩膀、骨节疼痛,而无汗。
一般头痛、脖子、肩膀、背部酸痛都可以用。
*注意事项:一直在流汗的时候,不要服用。
平常吃不会发汗,但感冒欲汗不得汗时,则会发汗。
小青龙汤:1. 感冒第一、二天不要用,第三天后不管有哪些症状,只要流清涕或稀白的痰都可以使用,一吃不管是咳嗽、流鼻水、发烧恶寒,通通可以痊愈。
2.平常任何时候,只要见到流清涕就可以用。
3.过敏性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动不动就打喷嚏,流稀稀白白的鼻涕(成泡沫状似鸡蛋清)。
4.寒性的气喘—气喘而有恶寒、流清涕或稀白的痰。
5.寒咳-咳嗽而痰白稀。
一吃冷、一吹风就咳(或不舒服)。
*注意事项:感冒第一、二天不可以使用。
麻杏甘石汤:1.流黄稠的鼻涕或痰。
2.热性的气喘、急性肺炎、热郁肺叶(胸闷、呼吸急促,唇红似擦胭脂,量体温却不一定发高烧) 。
麦门冬汤:1.热咳,干咳—咳嗽无痰,喉咙会痛、沙哑,或咳嗽痰黄稠。
扁桃腺发炎。
2.常说话者,最佳保养药方。
苓桂术甘汤:1.几乎所有的晕都有效,包括内耳、前庭神经不平衡、低血压…等。
2.晕车(上车前就吃或用浓缩药粉填在肚脐,再上贴透气胶布亦可;吃了不但不伤胃,反而胃口大开又健胃)。
3.眼压过高(平常眼睛、眼眶会胀胀的)。
4.鼻涕倒流。
青白色的痰或鼻涕。
芍药甘草汤:1.中药的止痛药,虽然不一定百分之百可以止痛,但简单安全有效。
2.全身一切挛急疼痛都可以用,尤其---痛经、小朋友半夜哭闹、治腹痛如神(日本汉医博士极力称赞)、爬山回来小腿肚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傷寒論湯方藥物組成一覽表
《傷寒論基本藥物列名表》
甘草、白朮、附子、黃連、柴胡、梔子、大黃、石膏、葛根、麻黃、桂枝、大棗、厚朴、人參、半夏、黃芩、香豉、枳實、知母、桔梗、杏仁、芍藥、膠飴、當歸、秦皮、萎蕤、豬苓、茯苓、芒硝、竹葉、貝母、細辛、蔥白、梗米、白粉、烏梅、海藻、滑石、通草、麻仁、澤瀉、生地、升麻、瓜蒂、文蛤、白蜜、虻蟲、水蛭、芫花、甘遂、阿膠、鉛丹、蜀椒、蜀漆、苦酒、清酒、乾薑、生薑、黃柏、連翹、巴豆、桃仁、人尿、牡蠣、龍骨、燒焜灰、余餘糧、代赭石、商陸根、土瓜根、旋覆花、茵陳蒿、吳茱萸、五味子、葶藶子、豬膚、雞子白、雞子黃、瓜蔞根、麥門冬、天門冬、白頭翁、梓白皮、赤石脂、赤小豆、豬膽汁、糯米、韭白
金匱要略方劑一覽表
大黃蟲丸
括蔞白白酒湯蔞實白白酒
括蔞白半夏湯蔞實白白酒半夏
枳實白桂枝湯蔞實白枳實桂枝厚朴
大黃桃仁蟲
土瓜根芍藥桂枝蟲水蛭蟲桃仁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