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有钟、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芝、三国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草犹当雁行〔6〕,然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10〕之。
”此乃推〔11〕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逊于、不如。
【11】推:举荐,指出某人优点。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作品,是他晚年的草书理论巨著,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部重要的草书理论著作。
《书谱》全文约700字,以草书书写,论述了书法的起源、发展、变迁、种类、特点、创作方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书谱》的部分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夫书之有古,所以似之也。
似者,或失于拘局,或失于改体,或失于粗率,或失于枯巧。
五失之中,胡可雷同?盖神异所在,理或存焉。
若乃学不相师,取友之道,资虽不同,而果于有成者,吾知其不拘局也。
资同而道胜,得于心而时行者,吾知其不改体也。
粗率者,非枯朽之谓;枯朽者,实无以立艺之士也。
巧而不拙,岂曰外巧?夫然则艺之致也,未可遗也。
译文:书法之所以有古,是因为它与古人相似。
相似的书法,可能失去了拘局之病,可能改变了体制,可能粗率无度,也可能枯朽无韵。
在这五种失病之中,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其中,神韵之所在,在于理解其中的道理。
如果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相似之境,那可能是拘局之病;如果是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而达到相似之境,那可能是改变体制之病;如果是粗率无度,那可能是枯朽之病;如果是巧而不拙,那并不是真正的外巧;如果是如此,那么艺术的真谛就在于此,不应该被忽视。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孙过庭《书谱》译文
孙过庭《书谱》译文孙过庭《书谱》译文《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写。
自古以来~善长书法的人~汉、魏时期~有钟繇,yóu,和张芝的卓绝书艺~晋末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精妙。
王羲之说:“近来研究名家书法~认为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与张芝的草书比~排在他后面,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下功夫到那个程度~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无愧于书法了。
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
但是今人,二王,还是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
”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作一些记录~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
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
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
所谓“文采与内质相谐和~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闲臵着华美的宫室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评论者又说:“献之的书法之所以不如羲之~就像羲之的不如钟繇、张芝一样。
”我认为这已评论到问题的要处~但还未能详尽说出它的始末原由。
钟繇专工隶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擅长~王羲之兼而有之。
比较张芝的草体王还擅于真书~对照钟繇的真书王又长于草体,虽然专精一体的功夫稍差~但是王羲之能广泛涉猎、博采众优。
总的看来~彼此是各有短长的。
谢安素来善写尺牍书~而轻视王献之的书法。
献之曾经精心写了一幅字赠给谢安~不料被对方加上评语退了回来~献之对此事甚为怨恨。
后来二人见面~谢安问献之:“你感觉你的字比你父亲的如何,”答道:“当然超过他。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创作的一篇关于书法理论的骈文。
以下是《书谱》的全文及译文:
原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偏工易效,至于行草,尤须风骨。
”又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其不变,吾过之矣。
”言变者,非关点画,盖言神采耳。
夫神采之致,非一朝一夕之功,必待学识有源,胸次无染,然后可以言翰墨。
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擅长书法的人,汉代和魏晋时期有钟繇、张芝的绝妙技艺,晋代末年则称誉二王的精妙。
王羲之曾说:“最近我研究了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钟繇、张芝的确是最为杰出的,但他们的行草方面较易效仿。
”又说:“张芝在池边练习书法,直到池水都变成墨色,如果他能坚持不变,我便无法超越他。
”这里所说的“变”,并非指笔画的变化,而是指神采。
神采的达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胸怀坦荡,不被世俗所污染,这样才可以谈论书法艺术。
请注意,这里的译文仅供参考,由于骈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可能有所出入。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能继承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他。
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他。
”这是他推许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的意思。
从王氏父子的专长来观察,虽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书法艺术的。
评论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
”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时尚而转移。
虽然书契的创作,正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书法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孙过庭《书谱》孙过庭《书谱》长卷,纸本,纵26.5 公分,横900.8 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内容提要《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学论著,其墨迹至今犹存。
因文末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的句子,引起历代学者对《书谱》的不同看法。
或以为另有正文,此仅序言,故有题作《书谱序》者。
或以为此即正文,分裱两卷,故有《书谱》卷上、卷下之称者。
近人朱建新在所著孙过庭《书谱笺证》一书中认为,《书谱》应是全文,唯屡经装裱,中间已有断失,“卷下”等字失去,故多杂议。
历史上除此《书谱》外,尚未有其它续篇发现。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於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
”《书谱》卷首题:“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
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本(上)卷为“序”,宋元明时分为两卷,入严嵩之手时,装为一卷。
下卷为“谱”,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
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
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
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墨迹本,《书谱》,唐孙过庭撰并书。
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
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薛绍彭有刻本,可补今墨迹本所缺之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yú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dǎi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lí一迁,质文三变,驰鹜wù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lù于椎zhuī轮者乎!(译文: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yáo、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能继承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yáo、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他。
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他。
”这是他推许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yáo的意思。
从王氏父子的专长来观察,虽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书法艺术的。
评论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
”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时尚而转移。
虽然书契的创作,正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书法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书谱(孙过庭)原文译文
书谱(孙过庭)原文译文【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自古以来的书法家,在汉朝至三国时期,钟繇和张芝的书法最为超绝,时称“钟张之绝”。
到了东晋末年,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绝妙,时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搜集并研究了众多的名家书法作品,深信只有钟、张的书法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
可以说,钟、张死了以后,能够继承他们地位的只有王羲之父子。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比钟的不分上下,或者说超过了他。
比张的草书就要差一点儿了,排在他的后边。
然而,张芝的笔法精熟,下过功夫,为练书法曾把池塘的水都弄黑了,假如我也像他那样执著,未必就不如他”。
这是推崇张芝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氏的专长,虽然有些已经脱离了前人的书法规范,但他们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独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所以说,他们无愧于“二王之妙”的盛名。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评论者说:“钟张、二王那四位了不起的大书家,分别在古今书法界特别超绝。
但今(二王)不及古(钟张)。
古的特点是质朴,而今的特点却是妍美”。
我认为,质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妍美却随着习俗的不同而变迁。
虽然人们书写文字,是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然而,正如酒有浓有淡一样,质朴和文采也是多样的,时代不断进步,前人的东西沿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一、《书谱》全文昔时萧何因谏孝文帝,乃赋诗三篇,文章备矣。
及卒,碑铭此以遗迹。
至江陵颜延之颇涉文艺,自用凿齿作诗篇,反受囚辱。
文帝即位,宽其罪而流之燕。
及孝明即位,延之谒见,问以文学。
延之对曰:“今时士大夫多不传达传统,不学古之真,惟以嗜好文章,拾人大言,设谈崇词,虽贫力讷,有《儒林》之辞。
故被泽者,多是允才,非盖子也。
”帝曰:“夫书契凡几?”对曰:“玉玺始制,书之纪言,表玺文组,犹喫之食饭酪也。
书夹博,契径错,繁简鵜暴,强弱不均。
不其载怪?于是递代英谋,社倏若神。
余以斯观,文章之法也。
判者不结囹,言渎格、急繁深浅,运商而千变当之,及彻,乃审。
”帝曰:“善哉,似可久矣。
”尝以厚贳遗之。
二、《书谱》白话译文品读从前,萧何因为进谏孝文帝,作了三篇诗,文采都很出色。
后来他去世了,关于他的事迹被刻在碑上留了下来。
后来,江陵的颜延之喜欢文学,用牙齿刻成诗篇,结果反而被囚禁。
后来文帝登基了,宽恕了他的罪并放他到燕国去。
再后来孝明帝登基了,延之来见他,问他关于文学的问题。
延之回答说:“如今的士大夫们很多不传承古人的传统,不学习古代真正的功绩,只是喜欢文章,随便引用别人的高谈阔论,虽然自己贫困愚钝,也能写出《儒林》这种文章。
所以得到官爵的人,很多都是有才华的,不是凭空得来的。
”帝说:“书法是怎么样的?”延之回答说:“玉玺刚开始制作的时候,文字只是用来纪录言语,龙章凤纹的汉印的文字,就像人吃饭喝酪一样。
文字繁缛复杂,印上的字又密又粗,强弱不均。
这些可不是装饰怪异的。
于是经过代代传承的英观和深谋远虑,文字就像神一样不可思议。
我观察这些,看到了文章的规则。
判断者不是固定不变的,言辞应该充满波澜,丰富而深浅各不相同,灵活而变幻莫测,直到把意思表达明白了,才算好文章。
”帝说:“好啊,像这样的话,看来可以长久保存了。
”还送了他许多财物。
三、结语孙过庭的《书谱》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字艺术的认识和追求。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本文原型基于百度百科,借鉴了田蕴章的每日一字、王根权的网易博客、东楚骚人的新浪博客、海淀敬德书院的搜狐文章、姬兴华的论文《睢涣之间考辨》等一些见解,表示感谢。
相关说明:1.下划线表示有注释。
2.“「」”符号用在译文中,是针对比较长的段落、为了通读全段文字内容而标注的关联词语。
3.文中蓝色标注文字为注释,棕色标注文字表示对部分内容的总结和备注。
【原文】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注释】书谱卷上:关于何为上卷,何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一:因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题的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所以大多认为这只是个序,或者说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孙过庭在书谱的结尾处说:“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这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上面的文章即可分为两卷。
至于未见“卷下”字样,或省略,本为两卷,后装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样,历经装裱而丢失。
我比较赞成后者,认为书谱已经完成,其中已经包含了上下两卷。
如果认为这只是个“序”,那它肯定不能作为正文,也就不能称之为“卷上”了。
既然孙过庭已经注明了这是卷上,那它就不只是个“序”。
那“卷下”在哪呢?我认为是省略了。
我们在给人写对联的时候,怕贴对联的人不知道哪个是上、哪个是下,会在不显眼的位置标注一个“上”字,贴对联的人看到“上”字自然知道这是个上联了,另一条不用标注当然就是下联了。
我认为书谱也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这是《书谱》的上卷吴郡人氏孙过庭撰写第一篇该篇从历代书家谈起,推崇四贤,力挺王羲之。
【原文】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ǐng)寻诸(zhū)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注释】夫(fú):文言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钟张:钟繇和张芝。
钟繇(yáo),字元常。
张:张芝,字伯英。
关于“繇”字的读音,一读yóu,一说yáo。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书谱全文逐句及译文
书谱全文逐句及译文《书谱》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作,全文阐述了书法的历史、理论、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对《书谱》全文逐句的翻译和解释。
书谱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解释:自古以来善于书法的人,汉魏时期有钟繇、张芝的卓越成就,晋末时期则称赞王羲之、王献之的妙笔。
王羲之说:“近来研究各大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这可以说是钟张逝世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可以相提并论,或者说我超过了钟繇。
与张芝的草书相比,大概可以并驾齐驱,但张芝的草书精熟无比,如同池水尽墨一般,如果我也像他那样痴迷于书法,未必比他差。
”这是推崇张芝、超越钟繇的意思。
评者云:“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唐虞世南于此数语得之矣。
且谱而序之,亦以发明其义,至于文词简奥,则有盛唐诸公为之辞。
予不敢以圭璧自多。
而陈固陋之识,以表玄奥于后学。
解释:评论者说:“书法既不刻意强求惊险,也不刻意做作平淡,而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本身的风格特点。
”这句话正好被唐代的虞世南所领悟。
而且将其谱写下来并加以诠释,用以阐明其意义所在。
至于文章词句简练深奥,则由盛唐时期的文人们加以表述。
我不敢自认为书法高明而自满自足,只是表达一些浅陋的见解,以此对后学者有所启发。
玄秘之门,学者罕窥;阐诱发其幽微,撮凡说以通奥。
其人也,若立于通都之衢;其言也,似引诸生之导。
词气迈往,标格奇耸。
可谓聘瑰词其骨弥劲矣。
然求其妍妙,皆在乎其用心所在耳。
心昏拟效之方丧,意工法则耀若星辰。
况乃假之以天时五行,阴阳迭用;用若矛盾相须适自然乎;抑其次第而进退之也乎?未可诬于己也。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1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能继承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他。
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他。
”这是他推许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的意思。
从王氏父子的专长来观察,虽2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书法艺术的。
评论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
”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时尚而转移。
虽然书契的创作,正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书法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原文《书谱》孙过庭〔唐代〕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原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译文: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原文(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过庭书谱译文(白话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2)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自古以来的书法家,在汉朝至三国时期,钟繇(you2)和张芝的书法最为超绝,时称“钟张之绝”。
到了东晋末年,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绝妙,时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搜集并研究了众多的名家书法作品,深信只有钟、张的书法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
可以说,钟、张死了以后,能够继承他们地位的只有王羲之父子。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比钟的不分上下,或者说超过了他。
比张的草书就要差一点儿了,排在他的后边。
然而,张芝的笔法精熟,下过功夫,为练书法曾把池塘的水都弄黑了,假如我也向他那样执著,未必就不如他”。
这是推崇张芝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氏的专长,虽然有些已经脱离了前人的书法规范,但他们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独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所以说,他们无愧于“二王之妙”的盛名。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li2)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评论者说:“钟张、二王那四位了不起的大书家,分别在古今书法界特别超绝。
但今(二王)不及古(钟张)。
古的特点是质朴,而今的特点却是妍美”。
我认为,质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妍美却随着习俗的不同而变迁。
虽然人们书写文字,是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然而,正如酒有浓有淡一样,质朴和文采也是多样的,时代不断进步,前人的东西沿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关键是他们做到了质朴不违时宜,妍美不同时弊。
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何必舍弃雕梁画栋的宫殿不住而去穴居,从用美玉装饰的车上下来去乘连车辐都没有的古车呢?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译文:评论者又说:“王献之同王羲之的差距,就象王羲之同钟繇、张芝的差距一样。
”持这种意见的人自以为评价得很准确,却不是真正的了解这两种差距之间的始末原由。
况且,元常(钟繇)擅长隶书,伯英(张芝)精通草体,两人最拿手的本领,而逸少(王羲之)集于一身。
比草书他又能写真书,比真书他又多一样草书,虽然从专业和精通方面看有一点小不足,而在他涉足的许多方面都很出色。
总的来讲,他们之间各有长短。
谢安平时就善于写尺牍书,而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
王献之曾经写了一幅最好的书法作品送给谢安,并要谢安务必保存起来,谢安却题完字以后还给了他,令王献之深为不满。
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你的书法比你父亲的如何?”王献之回答说“当然胜过他”。
谢安说:“众人的说法却不是这样”。
王献之又回答说:“那些人懂得什么”。
王献之这么说虽然是为了反驳谢安的说法,但自称胜过父亲,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而且,要立身扬名首先得尊敬父母,这件事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尊贵和显达。
当年曾参路过一个名为胜母的地方,因为这个名字有悖孝道而不肯进去。
王献之的字,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虽然基本上掌握了书法规则,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何况他还假托神仙,说自己的书法是神仙所授,不愿推崇家传的典范。
象他说的那样就能学有所成,谁还愿意付出多年的辛苦去学习呢?后来,王羲之去往京城,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字。
王献之偷偷地把字擦掉,再照着原来的样子写上,自以为写得很象。
王羲之从京城回来,见了这些字叹道:“我走的时候真是大醉了,怎么写成这个样子”。
这时,王献之才感到很惭愧。
通过以上这些可以知道,王羲之与钟张的差距,是指专精与多能的差别;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差距,很明显是档次上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yi4)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miao3);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译文:我从十五岁开始,就注重书法的学习,体味钟张遗留下来的书法法度,汲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形成的书法规则,并在专精上很下功夫,已经二十余年了。
虽然我没能达到入木三分的程度,但我以张芝临池尽墨为榜样的志向从未间断过。
你看,他们的墨迹中有悬针垂露的差异,有奔雷坠石的雄奇,有鸿飞兽骇的英姿,有鸾舞蛇惊的神态,有绝岸颓峰的气势,有临危据槁的情形;或浓重得象崩云,或轻细得象蝉翼;引导开来,仿佛泉水在流注;抑顿下去,又象山一样安稳;纤纤细细的,恰似新月出现在天涯;疏疏落落的,有如群星分布在银河;简直是天地造化之工,那里是运用功力所能写成!相信,这就是所谓的“智慧和技巧的完美结合,心和手的畅快淋漓,动笔之前已有成竹在胸,一笔下去必有它的理由。
一画之间,隐藏着笔锋起伏的变化。
一点之内,体现出笔锋衄挫的不同。
何况只有大量积累形态各异的点画,才能写出各式各样形神兼俱的字来。
如果从来就不认真研习尺牍,俯下身来练习,哪怕时间很短;以班超投笔从戎的事迹为借口,拿项羽不愿学书的故事作理由;胡乱一抹,象字就得;心不明白临摹的方法,手不知道用笔的道理,就想把字写好,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
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
”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
詎(ju4)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埏(shan1)埴(zhi2)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
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ze2)。
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
存精寓赏,岂徒然与?译文:然而,道德高尚的人为人处世,最要紧的是抓住根本,逐步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
杨雄说过:诗赋是很一般的技能,大丈夫不愿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
何况是整天把心思沉溺在如何用笔,把精力沦陷在如何书写这件事情上呢!专心下棋,还可获得坐隐的美名;爱好钓鱼,又能体会到行藏的乐趣。
如若演奏乐曲,既要有乐工的技巧还要有乐谱的高雅,美妙的程度才能和出神入化如临仙境;又象制造陶器,要想不断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就必须在制作工艺和炉窑烧制上加以改进。
在书法方面:喜好怪异偏爱奇特的人,玩味着形体气势的多种方法;穷究细微窥测精妙的人,发现了发展变化的奥妙;著书立说的人,要弄清什么是没用的东西;品评鉴别的人,要找出哪些是珍贵的精华。
肯定地讲,这些意义和道理必然会归结到一起,我坚信只有贤能通达的人才能作到:不仅事业上成就辉煌,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在平时要保持一种执着的精神,把学习和研究寓于欣赏之中,难道这是徒劳的吗!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
室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
去之滋永,斯道愈微。
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
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
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
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
自兹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译文:而东晋时期的士大夫们,翰墨之风盛行,他们互相熏陶互相影响。
假如你能和王羲之、谢安等人,郗鉴、庾亮之辈朝夕相处的话,那么你的书法不说是完全达到他们的神奇,也可以具有他们的风味。
然而,那个时代离现在很远了,那种学习书法的风气和环境是越来越微妙了。
再加上一些人听到不可靠的书法理论也不加以甄别继续传播,得到只根末节的书法技巧也不加完善继续流行,古今阻隔,没办法向他们当面请教。
还有一些人虽然有了体会,却深深的藏在心里。
这样一来使得许多有志学习他们的人茫茫然不得其要领,白白地看到那些大书法家成功作品的美妙,却不知道达到美妙的根由。
有的人在分布上下功夫已经多年,但离规则法度还是很远,学楷书没有感悟,练草书也很迷惑。
有的人即便是初步能草书,粗略地懂一些隶书法则,却又好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自然脱离了通用规则。
岂不知心和手的关系,就象水的源头和支流;转和用的技术,犹如树干与枝条一样吗?为了简便快捷,行书为要;提写匾额或方幅用于比较庄严的场合,真书为先。
草书中不兼有真书在里面,大概显得专谨;真书中不带有草书的笔画,实在不能算作书信一类。
真书以点画作为字的形状特征,而使转则体现着书者的情趣和秉性;草书中点画的有无、多寡反映了书者的情趣和秉性不同,使转才是草书的形状特征。
草书离开使转,不能成字,真书在点画上有了缺陷,也不会影响到它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