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玻璃分相与析晶

合集下载

第2-3章玻璃的形成规律,熔体和玻璃相变分解

第2-3章玻璃的形成规律,熔体和玻璃相变分解

2、非熔融法 与传统冷却法相比,冷却速度(105~109 K/s) 有很大突破,同时丰富了玻璃的种类。
由非熔融法形成玻璃的物质
原始物质 固体 (结晶) 形成原因 剪切应力 放射线照射 形成络合物 获得方法 冲击波 磨 碎 高速中子线 a 粒子线 金属醇盐 水解 真空蒸发 沉积 气 升 华 阴极飞溅和 氧化反应 气相反应 气相反应 体 电 解 辉光放电 实 例
2、Uhlmann观点: 判断一种物质能否形成玻璃,首选确定玻璃 中可检测到的晶体的最小体积,然后再考虑熔体 究竟需要多快冷却速率才能防止这一结晶量的产 生,从而获得检测上合格的玻璃。
实践中,玻璃中可以检测到的晶体的最小体 积分数(Vβ/V =10-6 )
根据相变动力学理论,对均匀成核,在时间t内单
液体
阴极法
二、玻璃形成的热力学观点
熔融体随着温度降低,根据释放能量大小不同,可 以有三种冷却途径:
1)结晶化:有序度不断增加,释放全部多余能量。 2)玻璃化:在转变温度Tg硬化为固态玻璃的过程,释放部 分能量。 3)分相:熔体形成互不混溶的组成不同的两个玻璃相。也 释放部分能量。
2.2 玻璃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第2章
玻璃的形成规律
一、玻璃态物质形成方法简介 二、玻璃形成的热力学观点 三、形成玻璃的动力学手段 四、玻璃形成的结晶化学条件
一、玻璃形成的方法
1、 熔融法(传统的熔体冷却法)
工业上:冷却速度为40~60K/h
熔融冷却法
实验室:冷却速度为1~10K/s
由熔融法形成玻璃的物质
种 类 元 素 氧化物 硫化物 硒化物 碲化物 卤化物 硝酸盐 碳酸盐 硫酸盐 硅酸盐 硼酸盐 磷酸盐 有 机 化合物 水溶液 金 属 物 O、S、Se、P

玻璃工艺学复习资料

玻璃工艺学复习资料

玻璃⼯艺学复习资料第⼀章玻璃的定义与结构1、解释转变温度、桥氧、硼反常现象和混合碱效应。

转变温度:使⾮晶态材料发⽣明显结构变化,导致热膨胀系数、⽐热容等性质发⽣突变的温度范围。

⾮桥氧:仅与⼀个成⽹离⼦相键连,⽽不被两个成⽹多⾯体所共的氧离⼦则为⾮桥氧。

桥氧:玻璃⽹络中作为两个成⽹多⾯体所共有顶⾓的氧离⼦,即起“桥梁”作⽤的氧离⼦。

硼反常性: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氧化硼时,往往在性质变化曲线中产⽣极⼤值和极⼩值,这现象也称为硼反常性。

混合碱效应:在⼆元碱玻璃中,当玻璃中碱⾦属氧化物的总含量不变,⽤⼀种碱⾦属氧化物逐步取代另⼀种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是出现明显的极值。

这⼀效应叫做混合碱效应。

2、玻璃的通性有哪些?各向同性;⽆固定熔点;介稳性;渐变性和可逆性;①.各向同性玻璃态物质的质点总的来说都是⽆规则的,是统计均匀的,因此,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任何⽅向都是相同的。

这⼀点与液体类似,液体内部质点排列也是⽆序的,不会在某⼀⽅向上发现与其它⽅向不同的性质。

从这个⾓度来说,玻璃可以近似地看作过冷液。

②.⽆固定熔点玻璃态物质由熔体转变成固体是在⼀定温度区域(软化温度范围)内进⾏的,(从固态到熔融态的转变常常需要经历⼏百度的温度范围),它与结晶态物质不同,没有固定的熔点。

③.介稳性玻璃态物质⼀般是由熔融体过冷⽽得到。

在冷却过程中粘度过急剧增⼤,质点来不及作有规则排列⽽形成晶体,因⽽系统内能尚未处于最低值⽽⽐相应的结晶态物质含有较⾼的能量。

还有⾃发放热转化为内能较低的晶体的倾向。

④.性质变化的渐变性和可逆性玻璃态物质从熔融状态到固体状态的过程是渐变的,其物理、化学性质变化是连续的和可逆的,其中有⼀段温度区域呈塑性,称“转变”或“反常”区域。

3、分别阐述玻璃结构的晶⼦学说和⽆规则⽹络学说内容。

答:(1)玻璃的晶⼦学说揭⽰了玻璃中存在有规则排列区域,即有⼀定的有序区域,这对于玻璃的分相、晶化等本质的理解有重要价值,但初期的晶⼦学说机械地把这些有序区域当作微⼩晶体,并未指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因⽽对玻璃结构的理解是初级和不完善的。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1、名词解释:玻璃分相:玻璃在冷却过程中或在一定温度下热处理时,由于内部质点迁移,某些组分分别浓集,从而形成化学组分不同的两个相的现象。

这种分相大都发生在相平衡图的液相线以下,反应产物分两个玻璃相,在热力学上处于亚稳状态。

玻璃析晶:玻璃析晶指由于玻璃的内能较同组成的晶体为高,所以玻璃处于介稳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自发地析出晶体的倾向,这种出现晶体的现象叫做析晶,又称失透或反玻璃化。

桥氧:玻璃网络中作为两个成网多面体所共有顶角的氧离子,即起“桥梁”作用的氧离子。

反之,仅与一个成网离子相键连,而不被两个成网多面体所共的氧离子则为非桥氧。

它表示硅氧网络的断裂程度。

非桥氧的未饱和电价通过网外阳离子而获得中和。

2、影响熔体粘度的因素有哪些?试分析一价碱金属氧化物降低硅酸盐熔体粘度的原因。

解:(1)影响熔体粘度的主要因素:温度和熔体的组成。

碱性氧化物含量增加,剧烈降低粘度。

随温度降低,熔体粘度按指数关系递增。

(2)通常碱金属氧化物(Li2O、Na2O、K2O、Rb2O、Cs2O)能降低熔体粘度。

这些正离子由于电荷少、半径大、和O2-的作用力较小,提供了系统中的“自由氧”而使O/Si比值增加,导致原来硅氧负离子团解聚成较简单的结构单位,因而使活化能减低、粘度变小。

3、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同组成的玻璃比晶体具有较高的内能及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而玻璃体没有固定熔点的原因。

玻璃的介稳性:熔体转变为玻璃过程中,是快速冷却,使玻璃在低温下保留了高温时的结构状态,玻璃态是能量的介稳态,有自发放热而转变为晶体的趋势;玻璃无固定熔点:熔体的结晶过程中,系统必有多个相出现,有固定熔点;熔体向玻璃体转变时,其过程是渐变的,无多个相出现,无固定的熔点,只有一个转化温度范围。

4、试简述淬火玻璃与退火玻璃在结构与性能上有何差异?解:消除和均衡由温度梯度产生的内应力的玻璃为退火玻璃,这类玻璃不易碎裂且切割方便。

淬火处理是将制品加热至接近其软化温度,使玻璃完全退火,然后进行迅速冷却(淬火处理)。

玻璃工艺学第三章答案

玻璃工艺学第三章答案

1、名词解释:相变、分相、旋节线、旋节分相2、旋节线是如何形成的?3、试述亚稳分相两种分相机理及结构特点。

4、结合浓度剖面图(图3-6)分析两种分相是如何发生的?5、玻璃析晶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如何?6、在硼硅酸盐玻璃中,分相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如何?1相变: 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

物质系统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与其他部分具有明显分界面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分相: 分相材料是指具有多相的非晶材料。

在相图理论中,一种特定的化学计量配比,使得化学组分正好落在分相的区域,从而产生两种以上的、均匀混合的非晶形态,具有这种结构的材料称为分相材料。

旋节线: 旋节线Spinodal curve 在旋节线内,体系处于非稳区,对无限小振幅的长波长的浓度涨落失稳,发生Spinodal相分离,其初期行为由Cahn-Hilliard线性理论描述,后期由标度理论描述。

旋节分相:3分为稳定分相(在液相线以上就开始分相,给玻璃生产带有困难玻璃会产生分层或强烈的乳浊现象,mgo-sio2系统为代表)和亚稳分相(在液相线以下就开始分相,绝大多数玻璃均在液相线以下分相,BaO-SiO2系统为代表),在不混溶亚稳区中分相后形成一种分散的孤立滴状结构,而在亚稳分解区不稳区则形成一种三维空间互相连接的联通结构。

5答:玻璃的析晶阶段包括晶核成长和晶体长大两个阶段。

当形成稳定的晶核后,在适当的过冷度和过饱和的条件下,熔体中的原子向界面迁移。

到达适当的生长位置,使晶体长大。

所以晶体长大的条件是建立在可以形成晶核之上的。

6答:在硼硅酸盐玻璃的生产中,必须注意分相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就化学稳定性性来说,如果富碱硼相以滴状分散嵌入富硅氧基相中时,由于化学稳定性来说,如果富碱硼相以滴状分掩护碱硼相免受介质的侵蚀,这样的分相将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反之,如果在分相过程中,高钠硼相和高硅氧形成相互连接的结构时,由于化学稳定性不良的硼碱相直接暴露在侵蚀介质中,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将发生急剧恶化。

3 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解析

3 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解析

性质 =30~4510–7/C 软化点高、化稳性好。 用途 耐热仪器、化工管道,烤盘、壶等日用品。 2. Na2O-CaO-SiO2 系统的分相 热稳T=260C
不混溶区位于高硅一角的广大区域。
Al2O3可缩小不混溶区;MgO代CaO可显著降低不混溶 温度。
3.多次分相
· 1958年首次发现三种相。
透明微晶玻璃 超低膨胀 Li2O-Al2O3-SiO2
易机械加工
SiO2-B2O3-Al2O3-MgO-R2O-F
7.烧结法制微晶玻璃
(1)工艺过程 熔制水淬(1~7mm)干燥成型烧结
常温颗粒
850C粘结
950C开始晶化 1100C1h晶化结束
Neoparies(日本)(wt%)
SiO2 A2lO3 B2O3 CaO ZnO 59 7 1 17 6.5 BaO 4 Na2O K2O 3 2 Sb2O3 0.5
5.微晶玻璃结构及对性能的影响
(1)主晶相种类 硅灰石Ca3[Si3O9] 透辉石CaMg[Si2O6] 建筑材料 建材、工业耐酸耐热材料。
堇青石(2MgO 2Al2O3 5SiO2)、 尖晶石(MgO Al2O3)、石英三晶相 (2)晶粒大小 微晶玻璃透明性与此有关,晶粒<可见光波长即透明。 一定范围内大小关系到强度。 导弹头锥。
(4)工艺因素
原料成分的波动、混料不匀、窑炉死角、耐火材料 四、受控析晶 1.受控析晶的判断
在整个玻璃体内均匀地具有极高的成核速率
晶体大小均一 晶粒尺寸很小(微米级以下)
2.微晶玻璃的成核剂 (1)成核剂要求
高温与玻璃形成均一熔体,低温溶解度减小从玻璃中 析出。
扩散活化能小,核胚可长到一定尺寸。 与玻璃液面间界面张力小,利于晶化。 成核剂晶格常数与晶相的相差小,<10~15% (2)贵金属盐类 Au、Ag、Cu、Pt、Rh等的盐类引入,高温以离子状态 存在,低温分解为原子态。热处理后形成高度分散的晶 体颗粒,促成“诱导析晶”。 颗粒要足够大。

Na2O_B2O3_SiO2_TiO2玻璃分相与析晶的研究

Na2O_B2O3_SiO2_TiO2玻璃分相与析晶的研究


负载型纳米 +,-) 的固液分离较为容易,可以回收并重 复使用, 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 $ * 0 / 。熔融分相法 . 1 / 是依 据玻璃分相原理,以 23) - 4 5) -$ 4 6,-) 为基础玻璃体 系,加入 +,-) 制成玻璃,经过热处理和化学处理制备 的负载于多孔玻璃的纳米 +,-) 光催化材料的新方法。 采用熔融分相法制备出与多孔玻璃载体良好结合的纳 米 +,-) 光催化材料,且光催化效率较高。本文着重对 熔融分相方法制备负载型纳米 +,-) 的 23) - 4 5) -$ 4 6,-) 4 +,-) 系统玻璃分相与析晶做进一步的探讨。
将上述 ) 种组成的玻璃进行热处理 ;*)8 保温 * 图 * 样品热处理后的形貌及化学处理后的失重率如 <, 表 "。
>4B60 8
组成 # $ % & ’
表 8 样品的形貌及失重率 >?0 C01,/(+-(2@ 4@C 6211 ; D0()?- /4-0 23 -?0 C(330/0@,25+21(-(2@ E 1 145+601
纳米 +,-) 光催化应用技术利用自然光即可催化 分解细菌和污染物, 具有高催化活性、 良好的化学稳定 等特点, 是最具有开发前景的绿色环保催化剂之一
.’, )/
形貌、孔径大小及分布特点;采用日本 HIJ 型透射电 子显微镜对 +,-) 的粒子形貌进行观察。化学处理前后 样品的质量差作为失重率,用来表征试样中富钠硼相 ! #! 含量损失。 !8 K " L ’""8 ,其中 ! 为化学处理 !" 后的样品质量, !" 为化学处理前的样品质量。

玻璃工艺学--3

玻璃工艺学--3
一个均匀的玻璃相(或液相)在一定的温 度和组成范围内有可能分成两个互不溶解或 部分溶解的玻璃相(或液相),并相互共存 的现象,称为玻璃的分相(或称液相不混溶 现象)。
上页 下页 返回
2、分相在生产上的应用
高硅氧玻璃(Vycor) 派莱克斯玻璃(Pyrex)
上页 下页 返回
(1)高硅氧玻璃(Vycor)
不均相 成核
上页
均相成核
下页 返回
不稳分解
二、析晶过程(核化与晶化)
1、核化 均相核化(均匀成核) 异相核化(非均匀成核)
上页 下页 返回
2、晶化(晶体生长)
(1)晶体的生长过程
正常生长 螺旋位错生长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2)影响因素
温度 粘度 晶-液界面性质 液体组成 杂质 界面能
上页 下页 返回
性能 =7.510–7/C 短时使用 T=1200C 长时使用T=900C 化稳、机械强度等可与石英玻璃媲美,成本低。 用途 代替石英玻璃作耐热仪器,高压水银灯管。 多孔玻璃可作吸湿剂、催化剂载体、细菌过滤器。
上页 下页 返回
Vycor玻璃与石英玻璃的性能比较
Vycor玻璃
石英玻璃
4、对玻璃着色的影响
上页 下页 返回
例:陶瓷铁红釉大红花着色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第二节 玻璃的析晶
一、析晶
1、析晶 玻璃或熔晶体的能力
上页 下页 返回
玻璃相变
固-液相变 (析晶)
液-液相变 (分相)
体积析晶 表面析晶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陆佩文材料科学基础 名词解释 -课后

陆佩文材料科学基础 名词解释 -课后

第二章晶体结构2.1名词解释晶体由原子(或离子分子等)在空间作周期性排列所构成的固态物质晶胞是能够反应晶体结构特征的最小单位, 晶体可看成晶胞的无间隙堆垛而成。

晶体结构中的平行六面体单位点阵(空间点阵) 一系列在三维空间按周期性排列的几何点.对称:物体相同部分作有规律的重复。

对称型:晶体结构中所有点对称要素(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轴和旋转反伸轴)的集合,又叫点群.空间群:是指一个晶体结构中所有对称要素的集合布拉菲格子把基元以相同的方式放置在每个格点上,就得到实际的晶体结构。

基元只有一个原子的晶格称为布拉菲格子。

范德华健分子间由于色散、诱导、取向作用而产生的吸引力的总和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2.2试从晶体结构的周期性论述晶体点阵结构不可能有5次和大于6次的旋转对称?2.3金属Ni具有立方最紧密堆积的结构试问: I一个晶胞中有几个Ni原子? II 若已知Ni原子的半径为0.125nm,其晶胞边长为多少?2.4金属铝属立方晶系,其边长为0.405nm,假定其质量密度为2.7g/m3试确定其晶胞的布拉维格子类型2.5某晶体具有四方结构,其晶胞参数为a=b,c=a/2,若一晶面在x y z轴上的截距分别为2a 3b 6c,试着给出该晶面的密勒指数。

2.6试着画出立方晶体结构中的下列晶面(001)(110)(111)并分别标出下列晶向[210] [111] [101].2.14氯化铯(CsCl)晶体属于简立方结构,假设Cs+和Cl-沿立方对角线接触,且Cs+的半径为0.170nm Cl-的半径为0.181nm,试计算氯化铯晶体结构中离子的堆积密度,并结合紧密堆积结构的堆积密度对其堆积特点进行讨论。

2.15氧化锂(Li2O)的晶体结构可看成由O2-按照面心立方密堆,Li+占据其四面体空隙中,若Li+半径为0.074nm,O2-半径为0.140nm试计算I Li2O的晶胞常数 II O2-密堆积所形成的空隙能容纳阳正离子的最大半径是多少。

第三章-熔体和玻璃体

第三章-熔体和玻璃体
二价碱土金属氧化物对粘度影响: 一方面和碱金属离子一样,能使硅氧负离子团解聚使 粘度降低; 另一方面,它们的电价较高而半径又不大,因此其离 子势Z/r较R+的大,能夺取硅氧负离子团中的O2-来包围 自己,导致硅氧负离子团聚合。 综合两个相反效应,R2+降低粘度的次序是Ba2+>Sr2+ >Ca2+>Mg2+,系统粘度次序为Ba2+<Sr2+<Ca2+<Mg2+ 。
§3.1 熔体的结构
一、对熔体的一般认识 一般熔体
结构简单,冷却易析晶。
二、硅酸盐熔体结构
1.基本结构单元-[SiO4] 四面体 2.基本结构单元在熔体中存在状态-聚合体
基本结构单元在熔体中组成形状不规则、大小 不同的聚合离子团(或络阴离子团)在这些离子 团间存在着聚合-解聚的平衡。
聚合物理论 石英玻璃中:
1.石英结构特点 结构中硅氧键是强结合键,结合能力强,硅氧
比为1/2。那么石英加碱会有哪些变化?
2.石英的分化
硅氧键强,会夺取Na2O等碱性氧化物中的氧, 形成非桥氧,造成石英的分化。
在石英熔体中,部分颗粒表面有断键,这些断 键与空气中的水汽作用,生成Si-OH键,若加 入Na2O,断键处发生离子交换。
种类 元素 氧化物 硫化物 硒化物 碲化物 卤化物 硝酸盐 碳酸盐 硫酸盐 硅酸盐 硼酸盐 磷酸盐 有机 化合物 水溶液 金属
由熔融法形成玻璃的物质


O、S、Se、P
P2O5 、B2O3、 As2O3、 SiO2 、GeO2 、Sb2O3 、In2O3 、Te2O3 、SnO2、 PbO 、SeO B、Ga、In、TI、Ge、Sn、N、P、As、Sb、Bi、O、Sc 的硫化物:As2S3、Sb2S3、CS2 等

玻璃工艺学第三章PPT课件

玻璃工艺学第三章PPT课件
26
用于微晶玻璃的成核剂:
贵金属盐类 Au、Ag、Cu、Pt、Rh 氧化物 TiO2、P2O5、ZrO2、Cr2O3 氟化物 氟化钙(CaF2)、冰晶石(Na3AlF6)、 氟硅
化钠(Na2SiF6)、 氟化镁(MgF2)
27
3.2.2 晶体生长 晶体生长速度取决于物质扩散到晶核表面的速度和
34
问答环节
Q|A 您的问题是? ——善于提问,勤于思考 35
13
成核分相: ➢由于核的形成局部地区由平均浓度C0降至Ca,同时出 现一个浓度为Ca´的“核胚”。 ➢是一种由高浓度C0向低浓度Ca的正扩散。 ➢起始浓度变化程度大,而涉及的空间范围小。 ➢第二相成分不随时间而变化,分相析出的第二相始终 有显著的界面。
14
15
两种不同分相结构
旋节分解分相 连通结构
体积自由能的减小; 界面自由能的增加。
G3 4r3GV4r2
24
ΔG与r的关系
25
3.2.12 非均匀成核 非均匀成核理论是在微晶玻璃的研制过程中发展和
充实起来的,又反过来指导微晶玻璃的发展。 有控制的析晶或诱导析晶是制造微晶玻璃的基础。 适当选择玻璃成分、成核剂、热处理制度,就可能
有意识地控制玻璃成核和晶体长大,获得一系列性 能优异的微晶玻璃。
有关。
20
3.1.5.2对玻璃析晶的影响 为成核提供界面 分相增加了相之间的界面,成核总是优先产生于 相的界面上。 分散相具有高的原子迁移率 分相导致两液相之一具有较母相明显大的原子迁 移率,高的迁移率能够促进成核。 使成核剂组分富集于一相
21
3.1.5.3对玻璃着色的影响 含有过渡元素(如Fe、Co、Ni、Cu)的玻璃, 在分相过程中,过渡元素几乎全部富集在微相 (高碱相或碱硼相)液滴中,而不是在基体玻璃 中。

摘要:本章对玻璃分相机理进行了讨论

摘要:本章对玻璃分相机理进行了讨论

123由于两种分相机理不同,因而它们的形貌也不同。

在成核生长分解中随时间变456图4.6b DTA 曲线(DTA 在TA1600DTA 上进行,100目玻璃粉末,加热速度为:20℃ / min)7上图就属于此种情况。

8正是由于它们与硅氧网络之间结构上的差别当网络外离子的场强较大、含量较多时,由于系统自由能较大而不能形成稳定均匀的玻璃,他们就会自发从硅氧网络中分离出来,自成一个体系,产生液相分离,形成一个富碱相(或富硼氧相)和一个富硅氧相。

实践证明,阳离子场强的大小,对氧化物玻璃的分相有决定性作用。

表4-2列出了不同阳离子势(场强)(z/r)及其氧化物和SiO2二元系的液相形状。

910111)1#材料通过不稳分解产生分相结构, 由于其成分波动不存在任何热力学位垒,这种分解一开始就是自发进行的,涉及的空间范围大, 分相后平衡的两相为微米级结构;2)2#材料通过形核-长大产生分相结构, 因这种分相起始时浓度变化程度大,故涉及的空间范围小, 分相后形成的第二相为纳米级结构.不同的分相结构将对随后的析晶过程及结果产生影响,导致不同的云母片的形态和大小。

参考文献12131 邱关明、黄良钊编著. 玻璃形成学, 兵器工业出版社, 1987.11 , p3862干福熹. 现代玻璃科学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p37 3 杨付,李金平,Na2O-Mg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的分相和析晶,硅酸盐通报,1997,增刊 P150-1554 况学成、付江盛 玻璃的分相对晶化行为的影响 陶瓷学报 2000.6 Vol.21 No.2 100~1035福格尔 W. 玻璃化学[M], 谢于深译,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 97 6 王承遇,陶瑛. 乳浊玻璃, 玻璃与搪瓷, 1998, 26卷2期,57-597 刘平,陈显求,许淑惠. 玻璃的分相与结晶, 玻璃与搪瓷,22(1):23-288麦克米伦 P W. 微晶玻璃[M],王仞千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4-19 9 Vogel W, Gerth K. Symp. Nucl. Cryst. Glasses and Melts, Amer. Ceram. Soc., 1962(Monographic)S, 11, Vortrag 1961 in Toronto/Canada10 邱关明、黄良钊. 玻璃形成学,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1987.11 p336-36011 杨小晶、李家治 CaO -Al 2O 3-SiO 2玻璃表面上晶体生长动力学和分相影响 玻璃与搪瓷 ,1998, Vol.26 No.6 1~612 罗澜,李家治. CaO-MgO-Al 2O 3-Si 2O-P 2O 5-F 系统玻璃的结构、分相和晶化, 硅酸盐学报,Vol.17,No.1, 1989.2:31-3713 姜中宏. 特种玻璃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开发, 硅酸盐通报,1995,4, 46-50,7414 姜中宏,丁勇. 用模糊数学观点讨论玻璃形成动力学, 硅酸盐学报,1991,19(3), 193-201 15 姜中宏等. 玻璃分相中的若干问题, 硅酸盐学报,Vol.17,No.2, 1989.4:153-16416 诸培南等..用高分辨电镜研究氟铝硅酸盐玻璃的分相与析晶, 玻璃与搪瓷,1992,Vol.20(5):1~5 17程继键,鲍善慈.铅镧氟锆酸盐系统玻璃的形成与性质, 硅酸盐学报,15(3): 202-213,1997 18 沈定坤等. 钙(镁)-铝-硅系统玻璃分相与晶化的电镜研究, 玻璃与搪瓷,1992,Vol.20,№3,p2~5 19 沈定坤等. 钙(镁)-铝-硅系统玻璃分相与晶化的电镜研究, 玻璃与搪瓷,1992,Vol.20,№3,p2~5 20 孙洪巍、陈显求、高力明 0.20R 2O -0.25CaO -0.55ZnO -Al 2O 3-SiO 2系统的分相与析晶中国陶瓷 2000.8 Vol.36 No.4 1~421 罗宏杰,高力明,陈显求,李家治. 浙江部分古瓷胎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硅酸盐学报, 1995年23(3):347-35022 陈显求. 宋耀州兔毫天目瓷釉的分相与析晶,自然杂志 1995年06期 p329-33123 刘平,陈显求,许淑惠. 玻璃的分相与结晶, 玻璃与搪瓷,22(3):28-3224 邱关明、黄良钊. 玻璃形成学,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1987.11 p39425 程慷果, 万菊林, 梁开明. TiO2对氟金云母微晶玻璃析晶行为的影响,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37(6), p74~7726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玻璃测试技术》编写组, 玻璃测试技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6 p9427 福格尔 W. 玻璃化学[M], 谢于深译,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 11728 杨南如主编. 无机非金属材料测试方法,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3.12建筑材料物相研究基础,p2029福格尔W. 玻璃化学[M], 谢于深译,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 25030W. D. 金格里著,陈皇钧议。

玻璃分相的原因

玻璃分相的原因

工艺玻璃分相的原因一般从结晶化学的观点解释氧化物玻璃熔体产生不混溶性(分相)的原因.。

认为氧化物熔体的液相分离是由于阳离子对氧离子的争夺所引起。

在硅酸盐熔体中,桥氧离子已为硅离子以硅氧四面体的形式吸引到自己周围,因此网络外体(或中间体)阳离子总是力图将非桥氧离子吸引到自己周围,并按本身的结构要求进行排列。

如图3-22所列。

(图)正是由于它们与硅氧网络之间结构上的差别当网络外离子的场强较大、含量较多时,由于系统自由能较大而不能形成稳定均匀的玻璃,他们就会自发从硅氧网络中分离出来,自称一个体系,产生液相分离,形成一个富碱相(或富硼氧相)和一个富硅氧相。

实践证明,阳离子场强的大小,对氧化物玻璃的分相有决定性作用。

表3-2列出了不同阳离子势(场强)(z/r)及其氧化物和SiO2二元系的液相形状。

2从表和图3-10可以看出,当Z/r>1.4时(如Mg、Ca、Sr),在液相线温度以上产生液-液不混溶区(即稳定不混溶区)。

分相温度较高。

Z/r值介于1.4-1.00之间(如Ba、Li、Na)时,液相线呈S形,在液相线以下有一亚稳不混溶区。

当Z/r<1.00(如K、Rb、Cs)则熔体完全不发生分相。

由上可知,二元系统玻璃中分相主要决定于两种氧化物的键力差(Zr ),键力差愈小愈容易分相。

例如碱金属离子,由于只带一个正电荷,场强小,对争夺氧离子的能力弱,因此(除Li+,Na+外)一般都与SiO2形成单相熔体,争夺氧离子能力较强,故在二元碱土硅酸盐熔体中容易发生液相分离。

对玻璃结晶的影响1、为成核提供界面玻璃的分相增加了相之间的界面,成核总是优先产生于相的界面上。

实验证明一些微晶玻璃的成核剂(例如P2O5)正是通过促进玻璃强烈分相而影响玻璃的结晶。

2、分散相具有高的原子迁移率分相导致两液相中之一相具有较母相(均匀相)明显大的原子迁移率。

这种高的迁移率,能够促进均匀成核。

因此,在某些系统中,分相对促进晶相成核所起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因为形成具有高的原子迁移率的分散相。

03玻璃分相

03玻璃分相

玻璃分相的热力学解释
⊿ G =⊿ G¯ +⊿ G+<0
两种不同的分相结构

滴状结构
分散相的体积分数较小,呈液滴状散布于连 续的基相中。 连通结构 两相的体积分数相差不大,两相各自连通, 相互嵌合在一起。 玻璃的分相结构与玻璃的成分和热处理条件

有关。
滴状结构
连通结构
1μm
1μm
白色为 富硅相
两种不同类型的分相

稳定分相
—— 在 液 相 线 以 上 就 存 在 的 分 相 。 如 MgO-
SiO2系统。这种分相会给玻璃生产带来困难。因
为这种分相会造成玻璃分层和强烈的乳浊现象。

亚稳分相 ——在液相线以下才开始发生的分相 。如BaOSiO2系统。绝大部分玻璃系统的分相属于此类。
不混溶区
玻璃分相与玻璃组成及温度的关系
玻璃分相与玻璃组成及温度有密切
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用玻璃系统的不混 溶区来反映。 玻璃系统的 不混溶区 就是 玻璃发生 分相的组成-温度范围。
钠硅系统玻璃的不混溶区
( 单相玻璃在此区是 亚稳定的。)
(分相区)
(单相玻璃在此区 是不稳定的。)
不同玻璃系统 的不混溶区是不相 同的。 有些玻璃系统 的不混溶区出现在 液相线以上; 有些玻璃系统 的不混溶区出现在 液相线以下。
碱土 金 属 、 碱
金属硅酸盐玻
璃的不混溶区
碱性增强, 不混溶区缩小
一般随非玻璃
形成氧化物阳
离子的碱性增
强而缩小。
碱土金属、碱 金属硅酸盐玻 璃的不混溶区 一般随非玻璃 形成氧化物阳
碱性增强 不混溶区缩小
离子的碱性增
强而缩小。
P2O5增多,不混溶 区增大

分相与析晶2

分相与析晶2

分相与析晶22、晶体生长晶体的生长模式多种多样,无论哪种形式,决定晶体生长的都是如下两个因素:①不规则的玻璃结构能够重新排列成将要生成晶体的周期性晶格的速度;②在析晶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从晶体――玻璃界面上导走的速度。

高温时结晶热难以导走,生长速度较低。

随着温度的降低晶体生长速度提高。

而低温时的高粘度妨碍了晶体生长速度的提高,所以随温度降低晶体生长速度减慢。

因此,在某一温度下出现一个极大值(见图3-2)。

由于晶体生长与成核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所以极大值对应的温度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晶体生长最高速度所对应的温度比成核的高。

下面就玻璃中常见的几种晶体生长模式进行讨论。

(1)一般模式许多文献中都给出了玻璃结晶速度的各种定量计算关系式。

Unlmann【113】将其中几种作了概括总结。

设粒子的传输是由扩散系数D决定的,而且跃迁距离为a的粒子进入晶体结构的频率用因素f表征,如统计地考虑熔化自由焓为△G s的结晶体的构成及解体,将得到结晶线速度KG为:KG=fD[1-exp(-△Gs/RT)]/a (314)将△Gs分解成:△Gs=△Hs-Ts≈△Hs-T△Hs/Ts=-△Hs△T/Ts (315)考虑到扩散系数与粘度的反比关系,并将(315)式代入(314)式得:KG=C[1-exp((△Hs△T)/(RTTs))]/η(316)C为比例系数。

在Ts温度下,熔化自由焓△Gs为正值,过冷度△T恒为负。

如果忽略D 及η随温度的变化,且过冷度不大时,则有:KG=(C△Hs△T)/(RTTsη) (317)从(317)式可知,结晶线速度与△T成正比,而与η成反比。

的结晶及熔化线速度如图3-5所示。

从图中可以得到:结晶最 Uhlmann【113】测定GeO2大速度KGmax=6.2μm/min,对应温度Tmax=1030℃。

这与(317)式计算结果很相近。

Wagstaff对石英玻璃的研究也得到了与Uhlmann类似的结果。

玻璃工艺03熔体玻璃体的相变

玻璃工艺03熔体玻璃体的相变

分相可使成核剂富集,起晶核作用,然后晶体在其上 生长。
第二节 玻璃的析晶(crystallization)
一、概述
1.过冷液体——冷却到液相线以下而不发生析晶的液体。 2.晶化——由液体的无规则结构转变为晶体的点阵结构。 3.晶化过程 均匀成核
(1)晶核形成——表征新相的产生 (2)晶体生长——新相进一步扩展。 非均匀成核(常见)
七玻璃分相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常规熔制热处理600c使之分相退火后用酸处理酸沥滤得多孔高硅玻璃1200c烧结得vycor体积收缩约2040性能810短时使用t1200c长时使用t900c化稳机械强度等可与石英玻璃媲美
第一篇 玻璃基础理论
第三章 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glass & glassmelt
以BaO-SiO2为代表,分相在液相线以下。
液相线成倒S形,绝大部分玻璃属于此类分相。
四、分相机理及分相结构 旋节分解机理 S区(不稳区) 成核生长机理
N区(亚稳区)
2G/ C2 <0 成分微小变 2G/ C2>0成分微小波 化自由焓降低,过程自发。 动自由焓升高,分相要做功。
初期弥散范围大,浓度变 化小。
G = n M
D
H T Te
T=Te–T
n、D、M为新相分子数、密度、分子量
T>0 时,因H<0(放热),所以G <0,<0
自 由 能
G

临界半径 r* r=r*时d(G)/dr=0 r*= – 2 M Te
n D H T
r*
核半径r
r*是形成稳定晶核所必需达到的核 半径,其值越小越易形成。
· 在BaO-B2O3-SiO2系统中发现8种微相。 · 多次分相是由于降温过程中扩散受 到阻碍,微相组分未达平衡的结果。 · 多次不混溶机理由动力学决定,继 续到何程度视熔体冷却时粘度与温度 的变化情况而定。

微晶玻璃第三章

微晶玻璃第三章

3结构众所周知,微晶玻璃是由晶相和玻璃相组成的。

晶相是多晶结构,晶粒细小,比一般结晶材料的晶体要小得多,一般为0.1~0.5μm,晶体在微晶玻璃中为空间取向分布。

在晶体之间残留的玻璃相,玻璃相把数量巨大、粒度细微的晶体结合起来。

在晶体含量方面可以从不含晶体的玻璃,逐渐变化到含有90%以上微晶的多晶体。

而玻璃相的数量可以从5%变化到50%以上。

晶化后残余玻璃相是很稳定的,在一般条件下不会析晶。

因此,微晶玻璃是晶体和玻璃体的复合材料,其性能由两者的性质及数量比例决定。

由于微晶玻璃的结构来源于原始玻璃的组成、结构、分相、析晶以及玻璃熔体的成核和晶体生长过程,因此,本章首先从玻璃的基础知识开始讨论。

3.1玻璃的定义、通性与结构3.1.1玻璃的定义3.1.1.1 广义上的定义玻璃是呈现玻璃转变现象的非晶态固体。

所谓玻璃转变现象是指当物质由固体加热或由熔体冷却时,在相当于晶态物质熔点绝对温度的1/2~2/3温度附近出现热膨胀、比热容等性能的突变,这一温度称为玻璃转变温度。

3.1.1.2 狭义上的定义玻璃是一种在凝固时基本不结晶的无机熔融物,即通常所说的无机玻璃,最常见的为硅酸盐玻璃。

3.1.2玻璃的通性3.1.2.1各向同性硅酸盐熔体内形成的是相当大的、形状不规则的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离子聚合结构,玻璃态结构类似于硅酸盐熔体结构。

因此,玻璃和非晶态的原子排列都是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结构单元不像晶体那样按定向排列,它们在本质上呈各向同性,例如玻璃态物质各方向的硬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折射率、导电率等都是相同的。

因此,玻璃的各向同性是统计均质结构的外在表现。

3.1.2.2介稳性玻璃在熔体冷却过程中,黏度急剧增大,质点来不及作有规则排列,释放能量较结晶潜热(凝固热)小,因此,玻璃态物质比相应的结晶态物质含有较大的能量。

玻璃不是处于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而是处于能量的介稳状态,如图3-1所示。

3.1.2.3无固定熔点玻璃态物质由固体转变为液体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软化温度范围)内进行的,不同于结晶态物质,它没有固定的熔点。

玻璃分相的原因

玻璃分相的原因

工艺玻璃分相的原因一般从结晶化学的观点解释氧化物玻璃熔体产生不混溶性(分相)的原因.。

认为氧化物熔体的液相分离是由于阳离子对氧离子的争夺所引起。

在硅酸盐熔体中,桥氧离子已为硅离子以硅氧四面体的形式吸引到自己周围,因此网络外体(或中间体)阳离子总是力图将非桥氧离子吸引到自己周围,并按本身的结构要求进行排列。

如图3-22所列。

(图)正是由于它们与硅氧网络之间结构上的差别当网络外离子的场强较大、含量较多时,由于系统自由能较大而不能形成稳定均匀的玻璃,他们就会自发从硅氧网络中分离出来,自称一个体系,产生液相分离,形成一个富碱相(或富硼氧相)和一个富硅氧相。

实践证明,阳离子场强的大小,对氧化物玻璃的分相有决定性作用。

表3-2列出了不同阳离子势(场强)(z/r)及其氧化物和SiO2二元系的液相形状。

2从表和图3-10可以看出,当Z/r>1.4时(如Mg、Ca、Sr),在液相线温度以上产生液-液不混溶区(即稳定不混溶区)。

分相温度较高。

Z/r值介于1.4-1.00之间(如Ba、Li、Na)时,液相线呈S形,在液相线以下有一亚稳不混溶区。

当Z/r<1.00(如K、Rb、Cs)则熔体完全不发生分相。

由上可知,二元系统玻璃中分相主要决定于两种氧化物的键力差(Zr ),键力差愈小愈容易分相。

例如碱金属离子,由于只带一个正电荷,场强小,对争夺氧离子的能力弱,因此(除Li+,Na+外)一般都与SiO2形成单相熔体,争夺氧离子能力较强,故在二元碱土硅酸盐熔体中容易发生液相分离。

对玻璃结晶的影响1、为成核提供界面玻璃的分相增加了相之间的界面,成核总是优先产生于相的界面上。

实验证明一些微晶玻璃的成核剂(例如P2O5)正是通过促进玻璃强烈分相而影响玻璃的结晶。

2、分散相具有高的原子迁移率分相导致两液相中之一相具有较母相(均匀相)明显大的原子迁移率。

这种高的迁移率,能够促进均匀成核。

因此,在某些系统中,分相对促进晶相成核所起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因为形成具有高的原子迁移率的分散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1.G G ,所以非均匀成核析晶容易进行。
* K *
2. 润湿的非均匀成核位垒低于非润湿的,因而润湿更 易成核。 1.过饱和溶液在容器壁上的析晶。 应用
2.结晶釉:在需要的地方点上氧化锌晶种。 3.油滴釉:在气泡的界面易析出含Fe3+的微晶。 4. 结构缺陷处成核并生长:如螺位错成核生长。
R2O-B2O3-SiO2 亚稳分相
R2O-B2O3-SiO2 旋节分相
高硅氧玻璃(vycor) 原理:利用分相玻璃中不同相对水、酸、碱的抗蚀 程度不同而制得。
工艺过程
常规熔制 热处理(650C左右)使之分相 退火后 用酸处理(酸沥滤)得多孔高硅玻璃 1200C烧结 得vycor(体积收缩约20~40%) 性能 =810–7/C 短时使用T=1200C 长时使用T=900C 化稳、机械强度等可与石英玻璃媲美。成本低。
5 亚稳定区与不稳区的分相特点
(1) 、分相时质点的运动方式 ① 成核-长大机理
C
C0
正扩散 早期 中期 终期
C
(1) 、分相时质点的运动方式 ② 旋节分相机理
C
C0
负扩散 早期 中期 终期
C
(2) 分相后玻璃的亚微结构
T
液滴状孤立结构
a
c
d
b
T1
Na2O 富Si相 富Na相
. . SiO2 . . ... . . . 富Na相 . 蠕虫状连通结构 富Si相
3、 影响rK的因素分析。
2 r GV
*
由 rK计算临界形核功
1 16n 3 .Te 2 1 * * * * G =G1 +G 2 = ( )= A 2 2 3 H .T 3 1 * G 2 T
结论:1)要形成临界半径大小的新相,需作的功等 于新相界面能的1/3。2)过冷度越大系统临界自由 焓变化愈小,即成核位垒愈小,相变过程越容易进 行。
3 亚稳定区与不 稳区的划分
分相范围
亚稳分相区范围:自 由焓-组成曲线的各 切点轨迹相连范围; 不稳分相区:各曲线 的拐点轨迹相连的范 围。
4 亚稳定区与不 稳区的分相机理
(2G/C2)T、P
判断由于过
冷液相(熔
融体)的分
相是亚稳的
还是不稳的。
当( 2G/C2)
T、P>0时,系统单相液相对微小的组
4、提高玻璃或瓷釉的乳浊度 釉中亚显微分相。当微相<0.06 ,透明不产生 丁达尔效应,但进行热处理,使微相长大到0.2~ 0.5 ,有乳浊。 锌釉中加入 CeO2 (乳浊剂) 产生析晶,乳 浊性。 分相时,乳浊作用得到加强;分相颗粒比析 晶的细度细,能产生很白的乳浊釉。
5、利用分相促进析晶,制成微晶玻璃。
(2)非均匀成核 · 定义:依靠相界、晶界或基质的结构缺陷等不均匀部 位而成核的过程-有外加界面参加的成核。 · 特点:由成核剂或二液相的界面可使界面能降低, 从而影响临界形核功G *, 较小的过冷度就能成核
* 非均匀成核临界成核位垒 G K 与接触角的关系。
G G . f ( )
②.与迁移无关的性质—第二类性质
第二类性能与玻璃成分间的关系比较简单,一 般可以根据玻璃成分和某些特定的加和法则进 行推算。 有折射率、分子体积、色散、密度、弹性模量、 扭转模量、硬度、热膨胀系数等。
• 第一类性质受影响较大,分相形貌及各相成分 有决定作用。这些性能决定于分相玻璃的连通性。
• 第二类性质对分相不敏感,如:, d, N等。
G = n
D M

H T Te
T=Tm–T
n、D、M为新相分子数、密度、分子量
T>0 时,因H<0(放热),所以G <0,
对于析晶 <0 >0
结论:晶核较小时第二相占优势, 晶核较大时第一相占优势.
临界晶胚半径:新相可以长大而不消失的最小晶胚 半径
临界半径 r* r=r*时 d(G)/dr=0 r*= – 2 M Te
自由 能G

n D H T
2 * r GV

r*
核半径r
结论:
+ G2 G 0 T2 rK -G1 rK
T3
1、rK是临界晶胚半径。 rK 愈小,愈易形成新相。 2、 rK与温度关系。要发生 相变必须 过冷。TT0时, T愈小, rK愈大,越不易形 成新相。
T1 r
(熔体析晶,一般rK =10~ 100nm)
亚稳分相 2 液相线以下发生的玻璃亚稳分相:
如 在 Na2O - SiO2 系 统 和 Li2O-SiO2系统中。 分相后两相均为热力学 介稳相。 (液相线常呈倒“S”形)
这类分相对玻璃有着重 要的实际意义。它对玻 璃的结构和性能有重大 的影响。
三、分相的基本原理
1 亚稳定区(成核-生长区)与不稳区(旋节- 分解区)
析晶的危害
(1)使透光率下降,损害光学图象。 (2)晶体较大则发生乳浊。 (3)晶体与基质差大将产生强大应力使玻璃破裂。 (4)热稳定性下降
一、析晶的原因 1.热力学——内能差值。
玻璃 ΔGa ΔGv
晶体
2.动力学——发生析晶要经成核和生长两过程 成核所需建立新界 面的界面能
晶核长大所需的质点 扩散的激活能
二、分相种类
液一液分相包括在液相线以上的液—液稳定分 相和在液相线以下的亚稳分相。
热力学稳定分相 1 发生在液相线上的热力学稳定分相: 如MgO-SiO2 系统中 液相线 以上出 现的 分相现象。 分相后两相均 为热力学的稳定相。 这种分相常给玻璃生产 带来困难,使玻璃产生 分层或强烈乳浊现象。
60 70 80 90 100 mol%SiO
阳离子场强:阳离子势的大小,对氧化物玻璃的分 相有决定性作用。
Z/r>1.4 1.0~1.4 Na) 液相线以上有分相(Mg Ca Sr) 液相线呈倒S形,液相线下有分相(Ba Li
<1.0
不分相(K Rb Cs)
二元系统玻璃中分相主要取决于两种氧化物的离子 势差 Z/r越小越易分相
6 总结:分相特点 成核-长大分相 2G 热力学 ( 2 )T , P 0 C 成分 第二相组成不随时间变化 第二相分离成孤立的球形 颗粒 分相开始有界面突变
旋节分相 2G ( 2 )T , P 0 C 第二相组成随时间而向两 个极端组成变化,直达平衡。 第二相为高度连续性的 蠕虫状颗粒 分相开始界面是弥散的逐渐 明显 无位垒 负扩散 时间极短,无动力学障碍
• 分相对性能的影响要视分相的形态即亚微结构而定
.
. . .
富硅氧相
富碱硼相
2.分相对析晶的影响 玻璃的分相可以促使玻璃析晶。
液相分离为成核提供推动力。 分相后总有一 相比母相的原子迁移率大,利于均匀成核。
玻璃的分相增加了相之间的界面,而成核总是 优先产生于相的界面上。
第三章 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glass & glassmelt
(一)玻璃的分相 (phase separation) 一、分相的定义 是指一个均匀的液相(或玻璃)在一定 的温度范围内分成两个互不溶解或部分 溶解的两液相(或玻璃)并相互共存的 现象(或称液相不混溶现象) 。
结论:
(1)、大多数氧化物和SiO2都有分相; (2)、离子势 Z/r 增大,分相范围增大,分相温 度升高; 实质 不同正离子对“O”的争夺结果。Si4+的
Z/r大,夺“O”能力强。 分相总是和Z/r 对应的。离 子势差别愈小,愈趋于分相。
五、玻璃的分相作用
玻璃的分相对玻璃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如果系统的分相区在液相线以上,在形 成玻璃时,要避免使用此范围内的配料 组成。
形貌
界 面 能量 扩散 时间
有分相位垒 正扩散 时间长,动力学障碍大
T
液滴状孤立结构
a
c
d
b
T1
Na2O 富Si相 富Na相
. . SiO2 . . ... . . . 富Na相 . 蠕虫状连通结构 富Si相
四、分相的原因
结晶化学理论:
分相的原因是 :玻璃结构中阳离子对氧的争夺
6、铁红釉:利用多次分相 7、变色玻璃:AgCl析晶
AgCl含量<0.5%
在均相玻璃中浓度低。
基质 R2O-B2O3-Al2O3-SiO2 成核-长大
。 。 。 。 。 。 富B2O3相 90%以上的Ag、Cl、Cu浓缩在此 范围内,局部AgCl浓度,有利于 析晶。
(二)玻璃的析晶(crystallization)
分相可使成核剂富集,起晶核作用,然后晶体 在其上生长。
3.分相对着色的影响 过渡金属元素如Fe、 Co、Ni、Cu等的玻璃在 分相过程中,几乎全部富集在微相如高碱相或 碱硼相液滴中,而不是基体玻璃中— 有选择的 富集特性
六、分相应用 1、多孔玻璃 2、高硅氧玻璃 3、 Pyrex glass (生物载体:如酿酒) 分相发生后才产生。
如果系统的分相区在倒s形液相线以下, 由于这种分相是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的。 因此,若适当选择配料组成并将熔体快 速冷却仍可得到均匀的玻璃。
1、分相对玻璃性质的影响
①.与迁移有关的性质—第一类性质 第一类性质在玻璃成分和性能间不是简单的加和 关系,而可以用离子迁移过程中克服势垒的能量 来标志这些性能 有电导、电阻率、粘度、介电性能、离子扩散速 度以及化学稳定性等 这些性能一般是通过离子主要是碱金属离子的活 动或迁移体现出来的
* K *
S L
液体
( 2 cos )(1 cos )2 f ( ) 4
cos f()
固体核
MS
M L
成核剂(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