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完整word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后感古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法律作为一种调整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自古有之,其目的决定了其注定要追随着社会生活形态的变更而改变。
因而,随着一国历史的更演,其法律也会随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以,若想研究一国的法律,去读读他们的法制史,了解当时社会与法律的适应状况,对于解决当下法律在施行时所遇到的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我自己而已,选择瞿同祖先生的这本书,除了加强对中国法制史的了解之外,也看重了本书在引经据典之外的“趣”,本书丰富的例子让原本有些呆板沉闷的历史骤然间活跃起来,解决了许多学习法制史时的疑思,竟能让我手不释卷,真是一本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的好书。
本书共六章,每章分三到七节不等,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以及封建社会道德礼制观念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中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在法律制度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亲亲尊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儒家理念深入到法律条文中去。
而中国自古以来便不是法治社会,除春秋时期以及秦朝,推崇法治平等以及重刑的法家思想盛极一时,得以在百家之中谋得一席争鸣之位,自汉代以后,法律便逐渐儒家化。
中国古代社会人治化,是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统治阶级对自我权力的肯定和扩张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个人,而个人来自不同的家族。
在中国,“家指同居的营共同生活的亲属团体而言,范围较小,通常只包括两个或三个世代的人口……一般的情形,家为家,族为族。
前者为一经济单位,为一共同的生活团体,后者则为家的综合体,为一血缘单位。
”而由于中国古代都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封建社会的最大特点便是人与人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即使是小到一个小小的家庭之中,也是有统率与服从之分的。
而中国的家族是父权家长制的,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中,父祖拥有绝对的最高权力,包括经济权、法律权和宗教权。
经济权决定了父权的基础,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妇女子孙是没有财产的,即使家长去世,也是由新一任家长行使财产的继承权。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社会的家族、婚姻、阶级、巫术宗教以及儒家和法家思想。
作者通过这几个方面的介绍来分析并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并讨论中国古代法律自汉至清有无重大变化。
在此我将简要地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法律。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国。
法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夏、商、周时代,从奴隶时代的《禹刑》、《汤刑》、《法经》到封建社会的《唐律》、《大明律》等封建法典辗转相承延绵不断,形成了悠久的特色鲜明的法律传统自成一体系,傲然屹立于世界法律历史之林。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
法律产生于社会并为社会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的结构和状况决定了其法律状况。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可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细胞,也可以说是基本的社会组织。
中国古代的家庭以父权为核心,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以父权夫权为核心的封建家庭,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等级关系的重要标志,也是古代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曾指出:“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权关系统治形式等等”。
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生产方式必然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狭小的个体形式,矗立其上的统治形式也必然是父权家长制,这就决定了父祖成为家族的统治首脑,一切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手中,包括经济权、法律权、宗教权等等,连子女的婚姻权也在其掌握之中。
在《昏义》中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可见婚姻丝毫不考虑个人的幸福而完全以家族为中心。
中国古代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社会的统治思想,法律也已被儒家化,而儒家思想以伦常为中心所讲在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这在中国的家族中恰恰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家族主义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因而也便成为封建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一直尊重法治以及社会法,强调孝、恕道德作为根本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办事准则,以依法行政为根本基础,严格依法治国,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
如今,中国承担着新征程、新时代的责任,正当国家正在步入正轨时,中国的法律制度在若干方面已经更加完善,法律制度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法律的先进性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社会法的理念中国社会法的理念是建立一个合法的社会,首先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法律帝国,把遵守法律作为所有公民的义务,以免犯罪和失纪,同时也做到以全民为主体,尊重公民权利和自由,保护公民安全和社会稳定。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各种基本人权和自由,7个本着公民将听从政府安排,有责任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法律,12个遵守法律,尊重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且法律也明确规定禁止以暴力形式行使的权力。
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律保障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升以人为本的经济政策,现在,中国建立起了一整套保障全民经济权利和公共利益的法律制度体系。
中国法律体系给予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充分的保障,并专门提出了政府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了政府财政及商业责任。
此外,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中国还针对国家政策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规,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深化法治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改革深化,中国社会法治在不断发展,法治不仅可以保障权利、公平、公正,还可以提高社会公德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改进和和谐。
此外,随着新电子媒体的发展,法治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无论是媒体还是政府,都有法律的约束力,这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总之,中国社会日趋发展,法律也努力改善,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国内的改革都离不开法律的存在,法律为社会带来新的机会和发展,也为个人的追求带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读后感大约两年前,一位考上政法系统公务员的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虽然看得费劲,但终究还是看完,没有半途而费。
他推荐的理由也很特别:好玩,而这个理由已足够吸引我看下去。
确实,书里很多案例用今人眼光看,足够新奇,有的甚至可以说足够怪诞。
不过,可能这才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本来面目吧,而且通过一些最日常真实却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来表现,既反映社会日常运行的规绳,也反映这种运行的微观面目。
如此,以前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了解,似乎有大而化之之嫌,了解的是作为整体的人们在当时如何怎样,但这个整体形象却往往缺少个体际遇作为支撑,缺少现场感和真实感。
再对照这本书,理论的探讨和描述是建立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之上,显然说服力更强、论据更充分,读者也更容易形成概念。
于是想到,所有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人其实都应该重视法制史方面的史料,而不仅仅局限治法制史的人,著名学者黄忠智先生早年几本著作在这方面其实就已经做了很好表率。
读这本书,形成的概念有几个方面,其实从前也从理论上有所了解,但显然还没成为脑海中的“概念”:其一,父权、夫权的权威,以及士大夫与庶人贵贱之别超过想象;其二,容隐是一种原则;其三,复仇是一种责任;其四,妾的地位如此之低;其五,官吏与官吏家属的特殊地位原来古今同一;其六,法律对行巫蛊之术者处之极重;其七,儒家以礼治世,法家以法治世,西汉之后儒法争辩已无形消失,儒家思想支配古代法典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其八,德治衍为人治。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篇4所谓“惊为天书”,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书了吧,这也是看过所有的有关法学类的学术书籍中,迄今为止最震撼我的书籍之一。
洋洋洒洒400来页,多有古文,却是没有感到枯燥无聊,文章也绝不佶屈聱牙,使得学术书籍也饱含趣味性和可读性。
首先,这本书语言朴实无华,却生动活泼。
作者对古代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阐述,尽量使用简洁纯朴的文字,将与近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法律现象呈现出来。
其次,案例是一大特点。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荒唐的霸道张之洞曾经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指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运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中华现代学术的转型完成于该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
学术与思想的新变,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瞿同祖老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精神,将汉代至清代二千余年的法律作为整体进行剖析,加以讨论与比较,以达到阐释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的目的。
除此之外,本书还讨论了中国古代法律自汉至清的重大变化,介绍了巫术与宗教,儒家与法家思想,使中国现代学术的成功转型向前迈了一大步。
中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亲亲尊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儒家理念深入到法律条文中。
正如本书第一章所阐述的有关“家族”的相关法律。
中国古代历代法律关于不孝罪的处置几乎都是以加重主义为原则。
不分故意过过失,不分违犯的性质如何,也不考虑出发点如何,只要有了伤害长辈的行为,一律以重罪论处。
甚至长辈的自杀只要与晚辈有关,晚辈都逃不了同样严重残酷的刑事责任,都属于背礼违法、罪有应得。
儒家思想对“孝”的重视与强调,在本章关于亲属的刑罚制度中有了很好的体现。
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的刑罚制度与儒家思想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的人治化,是与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 1 页共 4 页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统治阶级对自我权力的肯定和扩张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这种不平等表现在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妻子地位的描述。
《说文》中写到,“妻与己齐者也”,名义上,夫妻的地位是平等的。
但是,古人的传统思想是“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
女子始终受男子的意志和权力支配,自生至死可谓都处于“从”的地位。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深入探讨了这种关系,使我对中国法律的发展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本书中,作者先简要介绍了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发展历程,然后重点讨论了中国法律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对几个主要观点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总结,这些观点让我对中国的法律体系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首先,该书强调了中国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法律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中国的法律制度在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涵盖了各个领域。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人民的行为起到了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它不仅规范了公民的行为,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交往环境。
其次,该书还揭示了中国法律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
中国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国家,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法律作为应对社会变革的一种手段,必须不断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并适应变化。
在社会变革中,法律需要起到引领和保障的作用,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另一方面,社会变革也对法律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推动着法律制度的改革和进步。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的法治路径进行了论述。
中国的法律制度具有中国特色,并在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下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国法律体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例如重视社会关系和家庭观念,注重和谐与稳定,在保护人权和公民权益方面也逐步得到了加强。
通过对中国法治道路的分析,我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紧密联系,并为中国法律发展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通过对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关系的深入探讨和分析,让我对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法律的作用以及中国法治道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之对礼与法的感悟读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我认识到,中国法律对中国社会的演变和秩序的维持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社会处处都显现着中国法律的身影,而礼与法都有着法律的作用。
瞿老在导论中讲:“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
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
”“礼”与“法”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礼中有法,法中有礼,礼法交融,相得益彰地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改善。
礼与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从而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
瞿老在书中以大量内容来写阶级和婚姻、家族,这也表明了“礼”与“法”在其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瞿老首先对“家族”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他说,中国的家族是父系的,以父亲而论,则凡是同一始祖的男系后裔,都属于同一宗族团体,概为族人。
一般情况下,家为家,族为族。
前者为一经济单位,为一共同生活团体;后者则为家的综合体,为一血源单位。
继而由家族谈到家长权。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中国古代的家族中,父系占主导,在一个家族亲属团体中,父祖拥有绝对的统率权。
家族族长拥有绝对的教育权、财产和人身控制权、婚姻决定权、甚至有生杀大权。
而历朝历代的法律和社会也对父权给予承认和支持,不许子孙“以下犯上”,还给予了父母对子女的惩戒权。
瞿老以“家族主义”的观点,对中国封建法律规定的亲属间犯罪的几种主要形式,如杀伤、奸非、窃盗等,作了分析,并对司法审判中的几种例外情况,如亲属相为容隐、代为受罚以及缓刑免刑等的原因、沿革作了细微的阐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礼中有法,法中有礼,法、礼都同时对维持社会持续起着作用。
因为“礼”在家族中根深蒂固,家族族长在维系家族秩序甚至社会秩序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家长或族长的权力就在社会和法律上得到了承认和支持。
瞿老对父权分析后,最后得出结论:“从家法到国法,家族秩序与社会秩序的连系中,我们可以说家族实为政治、法律的单位,政治、法律组织只是这些单位的组合而已。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读书笔记、诗词鉴赏、观后感想、好词好句、唐诗宋词、叙事作文、人物赏析、书信作文、段落摘抄、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reading notes, poetry appreciation, reflection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ang and Song poetry, narrative composition, character appreciation, letter composition, paragraph excerp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的人来说可谓是不可不读之经典著作。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悟一本好书,能教给你很多东西。
本书作者翟同祖,运用自己所学从法制史方面给我们学子们详细地阐述了从古至今,中国法律的发展。
不仅仅从先秦为起点,更深入到上古时期乃至红山文化时期。
详细阐述了每条法律的变化过程,并有实例佐证。
是全书整体看上去很严谨,细致。
起先大量的文言文,却是读起来不是很方便。
但是细细读来,就发现了作者严谨的介绍思路,与作者的博学的智慧。
确实是作为法律人的楷模,值得我们同学们向他去学习。
文章是从家族、婚姻、阶级、巫术宗教、儒家文化与法家思想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为什么说作者思路非常严谨,给大家举个例子。
从开始看,翟先生介绍完古代法律是分为家族式的小单元,有将家与族分开后进行阐释。
然后呢,讲到父权的时候。
有这么一句话“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学找”(讲的是父权的意志不受侵犯)。
翟先生首先加入自己的阐释。
是从法律的观点来看,是法律给与的。
然后翟先生类比罗马时代父亲的“生杀权”。
又举例秦二世的矫诏行为,借父名赐死蒙恬与扶苏。
又拓展到法律的神圣性,父亲不能随便杀死自己的儿子。
也体现了我们法理上常说的,人权至上和统治阶级的意志。
为了增加严密性,说明法律的神圣性。
翟先生举例有对神圣性进行举例说明,“元明清开放,父母并非决不可杀子孙。
”举出了王起活埋儿子的案例。
真没想到,作者再给我们讲一个父权,能拓展到各个时代,滴水不漏的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
还有一个就是,作者的研究造诣很深。
我觉得在说误伤和故伤时,特别的有意思。
因为作者开始就说,法是统治阶级,从宗法制开始,围绕家与族来制订起来的。
对于父母来说,无论是误伤和故杀儿子都是判处很轻的罪责。
父母状告儿子,都是不需要任何证据的。
想反,如果儿子故伤了父母,误伤之罪就不是很轻,故伤之罪更重乃至死刑亦不足平民愤。
另外,作者从导论里面讲到。
自己在后面补充进去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这一趋势。
历史研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预测下一步的发展。
法制史也不例外,如果背离了这个方向,研究法制史是徒劳的。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

岬l sy虢咖A nd so豳t yi叁型查塾垒.!!!!:!!!!!签■-墨番譬翟—l●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刘闻敏摘要本文从礼与法,德与刑以及以礼入法三个方面来研究.作者认为,这其中主要存在着三组范畴的联系和区别:法律与道德;儒家法思想和法家法思想以及礼与法.关键词法律思想儒家法家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2-01502一、法律和道德联系与区别任何法律思想都述不开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儒法两家对于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究其原因,从本质而言,都要回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来。
法律与道德,同是我们的行为规范,本质上并无分别。
儒家讲道德,他们的行为规范是道德,法家讲法,他们的行为规范又何尝不是道德。
但是儒法二家的意见始终对立着,其故究竟何在呢?原来法律与道德在本质上并无以异,但其所辖范围,则大有不同。
道德规范包括了我们在社会上的一切行为规范,法的规范仅是社会大众意识上认为必须遵守的一部分规范。
从人性方面讲,尧舜桀纣千世不一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上不及尧舜,下不为桀纣的中人,而全部的道德规范是圣人所立的,故惟有尧舜那样的圣人方能遵守全部的道德规范,一般的普通人,只能遵守其中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既是绝大多数的中人所能遵守的,那么这一般中人就有要求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意思,由于这种意思的要求,这一部分被认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就成为法的规范。
慎子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于人心而已。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基本的在其所辖的范围的不同,法律所规定的,是道德规范中必须使之实现的一部分。
庞德亦说:“法律是道德的一部分,亦就是维持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法家所谈的道德是这不可少的一部分,亦就是这必须遵守的一部分,儒家所谈的道德而希望出入其间者。
同时也包括了这奢侈的一部分。
就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言,儒法二家的意见是相投的。
但一旦牵涉到这奢侈的一部分时,他们就成为水火了。
读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断想

读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断想丘云卿一、读书:关于父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时时处处体现身份等级的社会,在这个身份等级社会里,最大的特征之一莫过于存在父权无与伦比的权威。
瞿同祖先生在其《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开篇一章“家族”中,简单以服制为准界定家族范围之后,随即以洋洋洒洒上万言的篇幅来论述父权。
此等篇章安排并非瞿老思之所及而文之所至,乃是蕴涵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深刻的理解。
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讲究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伦常关系。
但无论是上至皇族或是下至贫民中,这种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伦常关系最集中的体现莫于家族之中,而父权的绝对权威则将家族之中的伦常关系体现到了极致。
父权的存在意味着父权主体(家长)与非父权主体(妻妾子女等)地位的普遍不平等,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父权是封建身份等级社会的标志。
不了解父权就根本不可能具体理解封建社会身份等级的森严。
是以瞿老以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来论述父权,颇含深意。
]1[瞿老并没有为父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通过字里行间对父权的阐述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概念:父权是封建家族的家长对其家族中一切人和物的最高支配权。
基于父权家长得以支配家族的财产,以及“他的妻妾子孙和他们的妻妾,未婚的女儿孙女,同居的旁系卑亲属,以及家族中的奴婢”,它“几乎是绝对的,并且是永久的”。
[1]父权无与伦比的权威体现在家族中的方方面面,[2]其体现在瞿老文中俯拾皆是,以下概括列举一二:一是父权之杀生大权。
[3]古人云: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说得正是父亲基于父权掌控对子女的杀生大权。
昔日秦二世矫始皇诏赐蒙恬及扶苏死,扶苏说:“父而赐子死,尚安敢复请?”不敢半点违抗父权,堪称“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典范。
]4二是父权之绝对财产权。
《坊记》云:“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才。
”又《内则》云:“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家长对家族财产具有绝对的财产权,子女充其量只能享有使用权,而绝对不能享有处分权。
《中 国法律与中 国社 会》读书笔记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和行为规范的准则,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紧密相连。
读罢《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这本书,我对中国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书中开篇便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始终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家族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内部的秩序和规则受到法律的保护和规范。
家族中的长辈拥有权威,晚辈需要服从。
这种家族主义的观念渗透到法律中,使得法律在处理家族事务时,往往倾向于维护家族的整体利益和秩序。
阶级概念在古代中国法律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不同阶级的人在法律面前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待遇。
贵族、官僚阶层往往能够凭借其身份地位获得法律上的优待,而平民百姓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这种阶级差异在法律中的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婚姻制度。
婚姻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盟。
因此,婚姻的成立、解除等都受到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社会习俗的约束。
例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重要条件,未经父母同意和媒人的介绍,婚姻往往被视为不合法。
在婚姻解除方面,“七出”“三不去”等规定也体现了对家族利益和社会秩序的考量。
此外,中国古代法律对于财产的规定也有其独特之处。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其所有权和流转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封建社会,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农民只能租种土地,承受沉重的剥削。
法律对于商业活动的规范也相对较少,商人的地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法律也在不断演进。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法律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中国开始借鉴西方的法律制度和理念,进行法律改革。
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困难,但也为中国现代法律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法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读后感《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读后感(篇1) 《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这本著作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与法律之间紧密联系的大门。
通过作者的深入剖析,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法律观念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深远影响。
书中所展现的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性,让我为之震撼。
不同于西方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义务和责任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乃至哲学思想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这一特性的来源和发展。
书中还探讨了家庭、宗法、乡绅等多个层面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些社会元素不仅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中国社会运行规则的关键。
作者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深入剖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我认为《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新视角。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西方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和思考,更应该深入挖掘本土的文化资源,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当然,这本书并非完美无缺。
作者在某些方面的论述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一部重要著作的地位。
相反,这些不足正是激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动力。
总之,《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窗口,也让我对中国法律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
同时,我也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类似的研究作品,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
《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读后感(篇2) 《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一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引领我深入探索了中国法律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社会基础。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开创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之先河,至今仍是该领域学人的必读著作。
这部作品是瞿老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钻研,利用授课之余,“伏案写读,敌机不时来袭,有警辄匆匆挟稿而走,时作时辍,倍平日之力,始得竟其功。
”在这部书中,瞿老先生首次表达了他关于中国古代法律研究的一些基本观点,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
1997年12月22日在瞿老家访谈曾记录过瞿老先生这么一段话:“我个人认为,法律与社会现象是不可分割的;法律是社会中的一种制度,不能离开社会;研究法律必须放到社会中去。
把法律史与社会史结合起来的研究,是我个人创新的尝试,以前没有人这么作过,所以,它既是一部法制史,也是一部社会史的书。
”在看到这段话时,我其实不能很好的理解,只是隐约觉得这该是一本非常晦涩难懂的著作。
在阅读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后,我觉得这并不是非常晦涩难懂的,但也不算是浅显易懂的,不仅是因为书中有大量的文言文,更重要的是该书中广泛的运用了正史、野史、笔记、小说中的法律史料和法典、个案和判例等法律文献材料,兼跨社会学、历史、法律这三个学科领域之间,引经据典,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瞿老先生文字功底的深厚,令人咋舌。
这本书一共六章,从小到大,分别为家族、婚姻、阶级、阶级(续)、巫术与宗教、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每章都相对独立,包括阶级与阶级(续)。
中国的家族是父系的,亲属关系只从父亲方面来计算,母亲方面的亲属是被忽略的。
在亲属团体中的统率上,中国的家族是父权家长制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手中。
子孙不肖,法律除了承认父母的惩戒权可以由父母自行责罚外,法律还给予父母以送惩权,请求地方政府代为执行,由此可知生杀权的被剥夺是父权的一种减缩。
瞿老先生以家族主义的观点,对中国封建法律规定的亲属间犯罪的几种主要形式,如杀伤、奸非、窃盗等,作了分析,并对司法审判中的几种例外情况,如亲属相为容隐、代为受罚以及缓刑免刑等的原因、沿革作了细微的阐释。
《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读后感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稳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也不例外。
它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护当时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社会构造,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详细地阐述了产生这一法律的社会背景,研究并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根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提醒了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他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法律的开展脉络,了解其演变的规律和不同阶段的根本特色,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深入了解其实质。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
这两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根底,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中国历代法制都明确限定了人们在社会以及家族内的身份等级,并且无论刑事、民事、诉讼、行政诸多方面都与这种身份等级密切相关。
瞿先生花费了大量笔墨分析了家族、婚姻和社会阶级,提醒了其和法律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突出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深刻影响,我个人觉得这一局部写得最为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社会法律的开展轨迹,了解了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牢固格局,明白了当代中国某些法律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缘由……与欧洲社会早期国家产生不同,在中国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血缘的联系非但没有被打破,反而愈加严密,宗族成为政治构造的主要单位,稳固宗族关系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早在西周时期就确定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制血缘关系网并根据了尊卑、亲疏、远近程度不同,确定了“五服”制度,因此丧服不仅是简单的服丧衣饰,更主要是确定亲属之间关系和等级的标志。
中国家族主义的主要特点表达在其父权本位上。
“父为子纲”,父对子孙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对子孙有支配和惩罚的权力,不仅对子孙的日常生活加以严格限制(如婚姻等大事也要由父所决定),甚至对子孙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正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法律对此种行为一般都会网开一面,从轻甚至不用追究责任。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

会必 须遵 守 的意 思 , 由于这 种意 思 的要求 , 一部 分被认 为必 须 于一 的法 。 家 欲以 同一 的, 这 法 单纯 的 法律 , 约束 全 国人 民, 着重 于 遵 守的行 为规 范 , 成为 法 的规 范 。慎子 说 :法 非从 天下 , 从 就 “ 非 地 出, 于人 间 , 于人 心 而 已。 发 合 ” 同 ’故主 张法 治, , 反对 因贵贱 、 尊卑 、 幼 、 疏而 异其 施 的礼 。 长 亲
一
出, 绝大 多数 的人 都是 上不及 尧舜 , 下不 为桀 纣的 中人 , 全部 于这 些差异 , 他 所注 意的是 法 律 、 治秩序 之维 持 , 为 国之所 而 “ 政 认
的道 德规 范是 圣人所 立 的, 故惟 有 尧舜那样 的 圣人方 能遵 守全部 以 治, 端在 赏 罚 , 以劝 善, 以止 奸 。 “ 一 一 ” 儒家 着重 与贵 贱 、 卑 、 尊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1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第一、二章阅读完第一、二章的内容之后那么多的文言文需要进行解释,很多时候都是靠自己的理解继续阅读下去。
这本书先是看了儒法之争,许多内容都跟法制史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呢,这本书更多的是通过介绍中国的社会现象,把法律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透过法律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本质。
在第一章中,作者首先对“家族”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
他指出,中国古代是父系氏族,以父亲而论,凡是同一始祖的男的后代都属于同一宗族团体,都被认为是族人。
并且以服制决定家族之间的远近亲疏。
这就是传统的法制史上的五服制度。
其中五服制度则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同时家族也被认为是政治、法律的基本单位,是最初级的司法机构,“家长或族长除了生杀权以外,但是却具有最高的裁决权与惩罚权”。
有句古语说的好,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
所以家族团体以内的纠纷及冲突应先由族长仲裁,不能调节处理的再交由国家司法机构处理。
在本章中的定罪量刑方面的规定更是苛刻,历朝历代的许多案件都体现了父权的权威,在杀伤罪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直系尊亲属对于子孙本就有教养责罚的权利,所以不会成立杀伤罪。
因为子孙不孝或者是违反教令,而将子孙杀死,法律上的处分很轻,甚至是被判定为无罪。
但是子孙不孝在古代是极其重大的罪,而且处罚的相当重。
其他罪的规定与杀伤罪大同小异。
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古代社会尊卑的重大的区别。
第二章作者对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 婚姻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情, 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在这种男子为中心的宗亲制度下,夫妻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夫权至上。
以同姓不婚为例,实行同姓不婚原则的主要原因有,虽然古代社会对于遗传还没有多少了解,但人们在长期的实际生活中体会到近亲婚配的危害;其次,另外根据人们的道德观念,认为同姓结婚有碍风化,而为社会所不容;在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异姓联姻可以加强异姓贵族的联系,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并有利于维护宗族内部的伦常关系。
《中 国法律与中 国社会》读书笔记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与社会的紧密关系。
阅读此书,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场景中,深刻感受到法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社会运行产生的深远影响。
书中开篇就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
家族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而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家族的秩序和稳定。
家族内部的尊卑长幼关系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是法律所认可和保障的。
例如,在财产继承、婚姻制度等方面,家族中的长辈往往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决策权。
这种家族主义的法律观念,使得家族成为一个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社会单位,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发展。
阶级概念在中国古代法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如贵族、官僚、平民和奴隶等,不同阶级在法律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待遇。
贵族和官僚阶层往往能够凭借其地位和特权逃脱法律的制裁,而平民和奴隶则处于法律的底层,受到更为严格的约束和惩罚。
这种阶级差异在法律中的体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和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法律的实施方面,中国古代法律注重的是“礼治”而非“法治”。
“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很多时候比法律更具有约束力。
法律往往是对“礼”的补充和强化,只有当“礼”无法规范人们的行为时,才会动用法律的手段。
这种“礼治”的思想,使得法律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是单纯的惩罚和制裁。
然而,这也导致了法律的灵活性不足,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司法公正难以得到保障。
中国古代法律在婚姻制度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规定。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盟。
法律对于婚姻的成立、解除以及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七出”制度给予了丈夫在特定情况下休妻的权利,而妻子则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观后感1000字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观后感1000字我国的法律制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总体来说是比较完善的。
中华文明中关于法律的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宪法有七部:第一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规定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平等的权利;第二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宪法,它规定国家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商法,它规定民事主体之间因自愿参加民事活动而订立的合同制度和依法进行商业活动所应当遵循并遵守的商业规则;第四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它规定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是指男女双方自愿结婚,一夫一妻共同生活。
第五部里还有与我国其他各民族一样享有平等权利和义务的其他《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于1982年2月1日起施行生效。
这些法律和其他一些法律制度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民主、维护公平正义的精神。
但在我国现存法律中还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法律关系与纠纷,所以从维护各民族间权利与义务与责任方面讲中国社会也具有浓厚文化底蕴。
一、我国法律制度沿革中国法律有过几次大的变化,尤其是封建法律制度。
中国封建法律制度形成于战国,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直到新中国成立,历时四百多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法制有过三次大的变化,这三次变化是伴随着革命活动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不同时期的进行而形成。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并以《共同纲领》和《宪法》为代表进行宪法修订和司法制度改革,我国法律制度逐步完善。
我国法律制度从秦朝以来,经历了从新法到旧法、再到单行法的演变过程。
公元前21世纪,秦始皇颁布《法经》和《六国律》等新法,确立了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有系统地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封建社会法律制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以皇权为法律主体而进行编纂而成的正式古典封建法典,它确立了封建君主对臣民实行统治与被统治相分离、君权与臣权相结合,并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为主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后感
古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法律作为一种调整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自古有之,其目的决定了其注定要追随着社会生活形态的变更而改变。
因而,随着一国历史的更演,其法律也会随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以,若想研究一国的法律,去读读他们的法制史,了解当时社会与法律的适应状况,对于解决当下法律在施行时所遇到的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我自己而已,选择瞿同祖先生的这本书,除了加强对中国法制史的了解之外,也看重了本书在引经据典之外的“趣”,本书丰富的例子让原本有些呆板沉闷的历史骤然间活跃起来,解决了许多学习法制史时的疑思,竟能让我手不释卷,真是一本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的好书。
本书共六章,每章分三到七节不等,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以及封建社会道德礼制观念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中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在法律制度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亲亲尊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儒家理念深入到法律条文中去。
而中国自古以来便不是法治社会,除春秋时期以及秦朝,推崇法治平等以及重刑的法家思想盛极一时,得以在百家之中谋得一席争鸣之位,自汉代以后,法律便逐渐儒家化。
中国古代社会人治化,是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统治阶级对自我权力的肯定和扩张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个人,而个人来自不同的家族。
在中国,“家指同居的营共同生活的亲属团体而言,范围较小,通常只包括两个或三个世代的人口……一般的情形,家为家,族为族。
前者为一经济单位,为一共同的生活团体,后者则为家的综合体,为一血缘单位。
”而由于中国古代都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封建社会的最大特点便是人与人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即使是小到一个小小的家庭之中,也是有统率与服从之分的。
而中国的家族是父权家长制的,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中,父祖拥有绝对的最高权力,包括经济权、法律权和宗教权。
经济权决定了父权的基础,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妇女子孙是没有财产的,即使家长去世,也是由新一任家长行使财产的继承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父权统治下的家庭成员因经济上无法独立,也很难得以违背父权意志。
法律也对于父权给予相当的承认与保护,元明清的法律规定,若是子孙有殴骂不孝的行为,被父母杀死,父母可以免罪,清代的法律给予父母已呈送发遣的权力,只要子孙不服教诲且有触犯情节便可依例请求。
父母在剥夺儿女的生命权时,法律常常会给予宽宥或是免罪处理,子孙的忤逆则有可能导致父母对他们自由权的剥夺。
父权对于子女的婚姻也有决定的权力,子女个人意志在婚姻中是忽略不计的。
而在宗教权方面,则主要体现于家长的祭祀权,家祠私祭由家长主祭,岁时族祭由族长主祭。
在中国,家族观念很大的来自于对父祖的崇拜,家长的祭祀权具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更使父权显得神圣而不可侵犯。
正是由于父权的如此不可侵犯,在刑法的规定上,也具有着对子孙更为严格的规定。
历代法律对不孝罪的处置都采取加重主义,这便是法律维护父权的体现之一。
而亲属相容隐的规定,实则是严格制裁了子孙告父母祖父母的行为。
中国自古重孝悌之义,因而对于父权的法律化是符合当时社会常理的。
家庭是一个最小的拥有权力阶级之分的单位,而家庭的成立源于婚姻的结合。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由此可见婚姻是为了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个人的情感并不会包含其中,较之当下的婚姻自由,在当时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父母的意志是婚姻缔结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如此,才会有梁祝如此凄美的爱情故事使世人叹惋不嗟,才会有红楼梦中宝黛情缘惨淡而终。
而在父母意志之外的法律意志,主要规定的是关于同姓不婚以及婚姻期间对于触犯刑律者采取何等的定罪量刑。
同姓不婚的禁忌虽在法律中有具体的规定,然而往往是采取不干涉主义,因为到后世姓氏渐渐失去血缘的意义,同姓不婚也渐渐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此时法律成为具文。
在婚姻中,妇女所处的地位是要低于男子的地位的。
也就是夫妻之间并不平等,妻是要受到夫的统治的,并不能享有独立的财产权。
所谓夫为妻纲,妻作为一家的主妇,子女的母亲,定然是要行使一定的管理权的,如子女的教养权和主婚权,家事的管理权和财产权。
然而,对于家事的管理权而言,实际是现代民法中的代理权。
妻的管理权必须在夫的授权范围之内,超越了授权,便是无权代理,是无效的。
财产权也是如此,妻并无自由处分权和所有权,越权处分除非经追认,否则是无效的。
夫告妻不成立干名犯义,妻殴夫则教常人加重处罚,都体现了妇女在婚姻关系中地位是低于男子的。
而在婚姻的解除方面,七出三不去的规定,也说明了妇女在婚姻关系中,是处于被统治阶级的。
不过,与现在很多人认为的不同,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而不是现在很多人所论的一夫多妻。
虽然一个男
子可以与很多妇女共同生活,然而妻只有一个,剩下的女子或媵或妾或婢,都不是嫡亲的。
“封建社会中贵贱对立极为显著,为封建社会所必备之基础。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欲望的满足与社会地位成正比,生活方式是互不相同的。
即使是有钱的商贾,因为其社会地位低下,所以便不得在吃穿用度上随意消费。
这样的制度,无疑加固了等级区分,使得贵财有别,下不凌上,维持了所期望的社会秩序。
这种区别在法律礼法上规定的无比详尽,从饮食衣饰到房舍舆马,颜色,形态,材质,大小,不同的阶级都有不同的适用,不得僭越。
而且,僭越之人,不仅会有社会制裁,还会有法律制裁,因而这些绝不是一些散乱的风俗习惯,而是制度化了的成文规范,礼与法。
古人动辄则说,于礼法不和,其目的便是维护阶级差异的稳固性。
若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享有至高的权力,而这些权力使得其与常人不同,必须要在其日常用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才能维护其作为统治者的尊严。
细微的生活末节尚且规定的如此之严格,分野如此之明确,且不论关系到家族血亲的婚姻了。
“在有阶级差别的社会里,各阶级间的通婚常为社会所不赞许,若阶级的分野极固定严格,阶级的升降完全不可能或几乎不可能时,则阶级间的通婚更难容许而形成阶级内婚。
”而且不仅择偶有阶级上的限制,连结合的仪式,不同的阶级也都有着严格的区分和不同。
至于丧葬,从叫法名称已然不同,用器仪式都显示出了地位的差异。
作为家族任务中最为重要的祭祀,也自然会将阶级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阶级的差异和不平等在生活中仅仅只是体现而已,也许并无给下层阶级者带来特别的压迫感,毕竟,很多下层阶级的人们并无丰厚的物质财富,贵族的消耗用度也最多引致羡慕,若是承担恐怕是难以消受的起。
可是,在法律上,阶级间的不平等,就更容易让下层阶级体会到阶级的压迫性。
最初的贵族为了适合其彻底统治的需要,总是设法垄断法律,这样一来,法律变保持着神秘性,他便享有无尽的威权,因为法律在他之手却不为人知,所以他的意志便可以代表法律的意志。
而后法家提出将法律公布,旨在刑罚确定不移以致百姓有所趋避,达到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目的。
然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士大夫阶级依然会有关于刑罚上的特权。
即使在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之后,法律仍然会最大程度地维护小部分统治阶级的利益。
且一旦一人为贵,他便可荫庇其子孙,家族的福荫也来自于此。
阶级间的不平等除贵贱之间的不平等之外,还有良贱间的不平等。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巫术与宗教,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此不一一论述。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结合,以及封建社会的强烈的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法律的特点便是强调贵贱不同,良贱不同,在于一个“异”字。
而当代意义上的法律则强调人人平等,在于一个“同”字。
两字之差,却代表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天壤之别。
故而法律的确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是有着鲜明的社会和历史色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