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运动疗法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

八段锦运动疗法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
八段锦运动疗法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

八段锦运动疗法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

发表时间:2018-01-19T14:14:32.2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3期作者:唐月琴何珂朱立萍陆晶晶费莺莺[导读] 中小强度有氧运动八段锦,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其降糖作用与中强度步行运动相当.

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八段锦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方法 6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八段锦组、步行运动组及对照组,运动组早餐后1h起分别行30min八段锦或步行运动,观察患者空腹、运动前、运动后、中餐前血糖,及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脉率,计算不同运动下的最大耗氧量(VO2max)。结果八段锦组及步行组运动后及中餐前血糖较对照组下降(P<0.05),而八段锦组运动后血糖尽管略高于步行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组运动中及运动后脉率(P<0.05)、VO2max(P<0.01)低于步行组。结论中小强度有氧运动八段锦,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其降糖作用与中强度步行运动相当,八段锦为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经济、简便的运动治疗方式。

关键词:2型糖尿病;八段锦;运动疗法;餐后血糖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患者最基础的治疗方法。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了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而有效的运动对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2]。

八段锦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功法,其通过舒缓伸展、动静相兼的动作,有效调节全身气血运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各脏腑功能[3-5]。相比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对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影响更大。本研究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观察餐后30min有氧运动八段锦对患者血糖、心率及最大耗氧量的影响,寻找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的有效运动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6.06-2016.12无锡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5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年龄30-70周岁;③病程≥0.5年;④伴或不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或并发症;⑤应用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或目前未用降糖药。生活习惯规律,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控制饮食,目前血糖控制均相对稳定,入组前三天及入组期间无降糖药物种类或剂量调整。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糖尿病急性或严重慢性并发症;严重糖尿病足或肢体残疾;严重心、肝、脑、肾、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急性感染;合并认知障碍;不能耐受运动者。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八段锦组、步行运动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八段锦组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龄(49.65±9.00)岁,病程(5.70±0.95)年;步行运动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49.36±11.54)岁,病程(4.48±1.11)年;空白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50.09±10.41)岁,病程(6.88±1.08)年。3组患者入组时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运动方案

八段锦运动: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八段锦培训,通过考核的患者正式进入试验。八段锦主要分为8个步骤: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顾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步行运动:先快速步行(120-150步/min)5min,然后慢速步行(80-100步/min)5min,交替进行。

1.2.2 评估指标

试验期间,患者规律进食早餐,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空腹、餐后1h、餐后2h及中餐前血糖。八段锦组及步行运动组分别于早餐后1h 起八段锦或步行运动30min。测量患者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半小时的脉率。并计算患者不同运动下的最大耗氧量(VO2max)。VO2max(%)=(运动中脉率-安静时脉率)/(运动中最大脉率-安静时脉率),运动中最大脉率=210-年龄。

1.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八段锦及步行运动对患者血糖的影响

3组患者入组时空腹血糖、运动前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八段锦及步行运动后,运动后血糖较对照组明显下降,(8.81±1.10 vs. 11.23±1.84,P<0.05;7.52±1.11 vs. 11.23±1.84,P<0.01),而八段锦组运动后血糖尽管略高于步行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八段锦及步行运动后的中餐前血糖较对照组均有下降(6.89±0.87 vs. 9.74±1.85,P<0.01;5.93±0.74 vs. 9.74±1.85,P<0.01),而八段锦与步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糖尿病运动疗法

糖尿病运动疗法 【关键词】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3个方面。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对正常人和糖尿患者都有益处,如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运动还能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然而运动也存在着潜在危险,在指导患者运动时应该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及其他慢性并发症的恶化。 1 运动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运动疗法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项基本原则和重要的辅助措施,早已被承认和推广。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控制血糖,改善脂质代谢,调整体重,防治并发症,增强体质和提高生活质量。 1.1 有利于控制血糖 体育锻炼能促进肌肉摄取葡萄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使胰岛素受体数目相对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力上升及受体后作用增强,糖利用改善,因而有降低血糖的作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葡萄糖转运子(GLUT2)以及决定其转率的转运蛋白信息核糖核酸(GLUT2 mRNA)的减少,运动锻炼可使葡萄糖转运子及转运蛋白信息核糖核酸的含量增加,这是运动疗法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糖代谢的主要机制。 1.2 改善脂质代谢 运动能提高肌肉脂蛋白酶活性,促进肌肉更多利用脂肪酸,

使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益于防止动脉硬化。 1.3 调整体重 过多的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体内,当超过标准体重的20%时就称为肥胖。运动锻炼可消耗热量,饮食控制可限制热量摄入,均可减肥。肥胖性2型糖尿病患者或单纯性肥胖者采取运动疗法和饮食疗法相结合,较单纯饮食疗法减肥和控制血糖的效果更好,也较易为患者接受。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采用药物加运动疗法使病情好转后,可增加体重,增强体质。 1.4 防治与糖尿病相关联的其他疾病或并发症 由于运动能延缓胰岛素抵抗的发展,故可防治代谢综合征及影响寿命的四联症(躯干肥胖、IGT、高血压及高甘油三酯血症)。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及女性绝经以后常出现骨质疏松,糖尿病可加重骨质疏松,运动能刺激成骨细胞活动,防止骨质疏松加重。运动还可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身体,提高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因而对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5 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锻炼能提高最大耗氧量,增加心功能指数和肺活量,增强体力,振作精神,培养生活情趣,消除焦虑,恢复心理平衡,加强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由于运动使体质增强和精神因素好转,二者相得益彰,对防治糖尿病是十分有利的。 2 运动疗法的适应证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导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导 文/沙香丽 说说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益处: [运动的方法] (1).运动疗法的总原则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2).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3-4次/周),应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每次运动持续20-30分钟为宜,避免空腹及感觉不适时运动。(3).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运动后的心率以不超过(170-年龄)次/min为宜。(4).最好运动时有人陪伴,并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 (5).糖尿病患者宜选择中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健身操、太极拳、散步等。

(6).每周最好进行2次肌肉运动如举重训练,训练是阻力为轻或中度。(7).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有益的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合理的制定运动方案,克服懒惰情绪。 [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1).为防发生低血糖,不要在空腹时运动,运动时要随时携带糖果,发生低血糖时立即进食。 (2).运动前先做低强度的热身运动5-10分钟,即将结束时再做5-10分钟的恢复整理运动。 (3).带足够的水,尤其是在天气较热的夏天,运动时会丢失大量水分和体液,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4).穿着鞋袜柔软舒适,透气性强,每次运动后仔细检查双足皮肤有无异常情况。 (5).防寒防暑,看天行事,注意增减衣服;适可而止,心肺异常者,出现气促、心悸时,应停止运动。 (6).日常生活中,要多步行,减少乘车,或提早下车,步行一段路去上班或回家;少乘电梯,多爬楼梯;减少看电视或打电脑的时间,多进行散步、打球等活动;尽量控制连续坐在椅子上的时间,每次不超过两个小时。 北区内分泌科 2016年7月18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八段锦运动疗法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

八段锦运动疗法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 发表时间:2018-01-19T14:14:32.2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3期作者:唐月琴何珂朱立萍陆晶晶费莺莺[导读] 中小强度有氧运动八段锦,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其降糖作用与中强度步行运动相当. 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八段锦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方法 6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八段锦组、步行运动组及对照组,运动组早餐后1h起分别行30min八段锦或步行运动,观察患者空腹、运动前、运动后、中餐前血糖,及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脉率,计算不同运动下的最大耗氧量(VO2max)。结果八段锦组及步行组运动后及中餐前血糖较对照组下降(P<0.05),而八段锦组运动后血糖尽管略高于步行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组运动中及运动后脉率(P<0.05)、VO2max(P<0.01)低于步行组。结论中小强度有氧运动八段锦,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其降糖作用与中强度步行运动相当,八段锦为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经济、简便的运动治疗方式。 关键词:2型糖尿病;八段锦;运动疗法;餐后血糖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患者最基础的治疗方法。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了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而有效的运动对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2]。 八段锦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功法,其通过舒缓伸展、动静相兼的动作,有效调节全身气血运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各脏腑功能[3-5]。相比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对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影响更大。本研究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观察餐后30min有氧运动八段锦对患者血糖、心率及最大耗氧量的影响,寻找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的有效运动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6.06-2016.12无锡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5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年龄30-70周岁;③病程≥0.5年;④伴或不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或并发症;⑤应用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或目前未用降糖药。生活习惯规律,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控制饮食,目前血糖控制均相对稳定,入组前三天及入组期间无降糖药物种类或剂量调整。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糖尿病急性或严重慢性并发症;严重糖尿病足或肢体残疾;严重心、肝、脑、肾、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急性感染;合并认知障碍;不能耐受运动者。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八段锦组、步行运动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八段锦组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龄(49.65±9.00)岁,病程(5.70±0.95)年;步行运动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49.36±11.54)岁,病程(4.48±1.11)年;空白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50.09±10.41)岁,病程(6.88±1.08)年。3组患者入组时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运动方案 八段锦运动: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八段锦培训,通过考核的患者正式进入试验。八段锦主要分为8个步骤: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顾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步行运动:先快速步行(120-150步/min)5min,然后慢速步行(80-100步/min)5min,交替进行。 1.2.2 评估指标 试验期间,患者规律进食早餐,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空腹、餐后1h、餐后2h及中餐前血糖。八段锦组及步行运动组分别于早餐后1h 起八段锦或步行运动30min。测量患者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半小时的脉率。并计算患者不同运动下的最大耗氧量(VO2max)。VO2max(%)=(运动中脉率-安静时脉率)/(运动中最大脉率-安静时脉率),运动中最大脉率=210-年龄。 1.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八段锦及步行运动对患者血糖的影响 3组患者入组时空腹血糖、运动前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八段锦及步行运动后,运动后血糖较对照组明显下降,(8.81±1.10 vs. 11.23±1.84,P<0.05;7.52±1.11 vs. 11.23±1.84,P<0.01),而八段锦组运动后血糖尽管略高于步行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八段锦及步行运动后的中餐前血糖较对照组均有下降(6.89±0.87 vs. 9.74±1.85,P<0.01;5.93±0.74 vs. 9.74±1.85,P<0.01),而八段锦与步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糖尿病的五大运动疗法

糖尿病做什么运动好,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有规律、累计时间较长的低强度运动,帮助控制血糖;同时避免大强度的运动,防止血糖的大幅波动。如果出汗量较大,可补充低糖或无糖的饮料,避免血糖快速升高引发的损害。 1、慢跑:慢跑被称作温和的心脑血管体操,它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会产生非常好的刺激。跑步当中排汗非常有利于健康,它不等同于蒸桑拿或者由于环境温度高出汗的概念。动汗为贵,跑动起来心脏加快跳动出的汗才有意义,陶世强主任讲因为糖尿病患者体质偏酸性,动汗可使体内环境偏碱性,从而降低炎症的发生率,对伤口的愈合、皮肤的修整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2、散步:散步一种比较悠闲的运动,所谓“练十练不如散一散”,强调的是任其自然的一种锻炼方式。这种运动方式对糖尿病患者最有益,因为散步不会因为过度的劳累造成血压上升,另外当遇到心跳加快或者其他的不适时也可以及时的得到救助。一边散步,一边按摩腹部,适用于防治消化不良和肠胃道慢性疾病的患者。所以,散步不但对糖尿病有好处,对其他的疾病也有一定的好处。 3、健身操:糖尿病患者很多都有远端的血管坏死,因此糖尿病后期很多患者会出现手指头痛、脚指头红肿麻木等症状。每天可以做:身体往上拔,脚掌支撑,脚后跟离地,一上一下地踮脚,同时手臂手掌全力张开,做“抓”的动作,每抓一把,脚底下都随之运动,每次做5分钟,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坚持做。 4、太极拳:练习太极拳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平衡能力和提高身体灵活性。糖友练太极还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有新研究发现,糖友每周参加两次太极拳训练班,每次练习1小时,每周再在家练习三次,每次20分钟,可以使血糖水平明显降低,提高糖友生活质量。 5、间歇式运动:间歇式运动是指在正常运动过程中增加几次强度更高的运动,比如慢跑与快跑结合,散步与快走结合等。研究发现,间歇式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改善心血管健康和增强运动毅力。专家建议,插入高强度运动的时间一开始可以是15—30秒,之后逐渐增加到1—2分钟。

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餐后低血糖的治疗效果分析

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餐后低血糖的治疗效果分析DOI:10.16658/https://www.360docs.net/doc/2212713808.html,ki.1672-4062.2016.17.013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餐后低血糖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6月—2016年4月根据该院80例T2DM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顺次编号,将奇数者纳入对照组(40例,应用格列本脲),偶数者纳入实验组(40例,应用阿卡波糖);比较两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第2周、第4周,实验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7.50%、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15.00%(P<0.05)。治疗后第2周、第4周,对照组及实验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P<0.05)。结论应用阿卡波糖治疗T2DM餐后低血糖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标签:2型糖尿病;低血糖;阿卡波糖;格列本脲 2007年中华医学会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生率达11.0%(其中,T2DM约占糖尿病总发生率的90%~95%),糖尿病患者人数已逾4千万,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威胁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三大问题[1]。低血糖是T2DM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控制血糖水平的最主要障碍,它可诱发多种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可见,如何有效预防、改善T2DM患者餐后低血糖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重要课题。该研究中,实验组应用阿卡波糖治疗T2DM餐后低血糖,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6月—2016年4月,根据该院80例T2DM餐后低血糖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顺次编号,将奇数者纳入对照组40例,偶数者纳入实验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9~75岁,平均(48.78±5.62)岁;病程8个月~20年,平均(11.42±2.39)年;身体质量指数(BMI)19.62~31.48 kg/m2,平均(23.77±3.04)kg/m2。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8~77岁,平均(48.84±5.70)岁;病程7个月~19年,平均(11.61±2.40)年;BMI19.74~32.07 kg/m2,平均(23.82±3.11)kg/m2。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以及BMI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T2DM诊断标准,且合并餐后低血糖[2];年满18周岁,认知能力正常,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严重肾功能受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发表时间:2016-05-16T16:33:15.103Z 来源:《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作者:黄文浩 [导读] 结论:临床应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的危险因素有深入分析和认识,并给予预防性、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减少低血糖发作例次,保障糖尿病患者生命安全。 黄文浩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太平卫生院 532200)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将2014年4月~2015年4月93例2型糖尿病社区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低血糖发作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积极的防治与干预策略。结果:入组93例患者中9例因低血糖入院,其中抢救无效死亡1例,余8例经积极防治与干预后症状明显缓解;84例住院期间低血糖发作,血糖指数1.8~4.0mmol/L,经临床对症干预后均在短时间内缓解,未见不良后果。结论:临床应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的危险因素有深入分析和认识,并给予预防性、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减少低血糖发作例次,保障糖尿病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低血糖;影响因素;防治策略 糖尿病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种,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成人群体中糖尿病发病率已接近10%[1]。在糖尿病病情控制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低血糖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低血糖往往会抵消长时间控制血糖所产生的益处,并有较大几率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器官永久性损害,或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文就此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93例2型糖尿病社区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纳入标准:①均与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相符;②均伴有体重下降、多饮多食以及多尿等高血糖临床症状;③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不低于11.1mmol/L、空腹血浆葡萄糖不低于 7.0mmol/L、75g葡萄糖耐量2h血浆葡萄糖不低于11.1 mmol/L(三项指标符合任意两个或以上者)。其中男60例,女33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3.5±3.4)岁。 1.2 方法 监测入组患者末梢血糖指数,其中血糖水平超过3.0 mmol/L者应指导其食用水果、糖块或者饼干等食物;症状较为严重或者血糖水平低于3.0 mmol/L者,可给予40~60ml 50%葡萄糖注射液经静脉推注;对于低血糖反复发作、年老体弱以及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可经由静脉滴注5%或者10%葡萄糖注射液,维持患者血糖水平不超过6~10 mmol/L,待其低血糖反应缓解或消失后即可。 2 结果 入组93例患者中9例因低血糖入院,其中因合并败血症以及Ⅲ度压疮而抢救无效死亡者1例,余8例经积极防治后症状明显缓解;84例住院期间低血糖发作,均伴有饥饿感、胸闷、乏力、心悸、手抖、面色苍白以及出汗等临床表现,血糖指数1.8~4.0mmol/L,经临床对症干预后均在短时间内缓解,未见不良后果。 3 讨论 3.1 低血糖原因分析 3.1.1 药物因素 (1)胰岛素给药量过高,特别是在静脉泵注治疗的情况下患者极为敏感。(2)以消渴丸以及磺脲类药物为主的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3)患者病情缓解后未及时调整用药剂量;(4)未按照合理比例搭配长短效胰岛素,导致混合胰岛素注射治疗不佳;(5)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时容易与降糖药物产生协同效果,导致后者作用加强或者药效持续时间延长[3~4];(6)患者盲信广告,私自服用其他治疗药物。 3.1.2 饮食因素 (1)患者注射胰岛素后长时间空腹或未及时进食;因过度饮食控制、进食量过少以及未及时加餐等因素影响;(2)患者空腹饮酒后未及时进餐,糖异生以及肝糖原合成受乙醇抑制,肝脏固有的血糖调节功能被削弱,引发低血糖反应。 3.1.3 疾病因素 (1)患者伴有肝肾功能不全,则会导致磺脲类药物以及胰岛素代谢清除发生变化,体内药物成分滞留时间延长;或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状态下给予中长效胰岛素制剂治疗;(2)受心脑血管合并症影响,机体调节低血糖的功能减弱,有较大几率出现低血糖事件。 3.2 防治对策 3.2.1 做好血糖监测。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医师应重点观察高龄、合并多种并发症、胰岛素持续静脉泵注、病程较长、联合用药的患者,尤其是置泵3~7d属于胰岛素用药调整期,有较大几率出现低血糖反应[5],所以应重视访视,对患者血糖波动展开定时监测。一般应以餐前、午夜以及凌晨3时为监测重点时段。倘若患者出现前期低血糖表现或者血糖值处于正常数值底线、合并异常反应、不典型症状或者神志改变者均应及时对症处理:视具体情况行持续血糖监测或者加餐。 3.2.2 合理用药。首先应高值患者及其家属各类降糖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忌自行增减药物用量。应以短效制剂为药物首选,不建议直接给予磺脲类降糖药物。应遵循小剂量给药原则,餐前服用药物务必在半小时内服下,切忌拖延;餐中嚼服药物也应在进餐时随第一口食物服下。应注意的是,30%~40%胰岛素成分经由肾脏代谢,因此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应适当调低用量,此外还应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重复用药。 3.2.3 饮食指导。告知患者用药量应与饮食量相互平衡,结合患者生活习惯、性别、身高、并发症、体重以及运动量等个人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饮食处方。明确要求患者每天应控制摄入热量,达标即可,严禁超标。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做到定时定量,多摄入高纤维素食物,对血糖浓度稳定较为有利,适用于夜间多发低血糖者。 3.2.4 运动指导。糖尿病患者适度运动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控制体重和降糖药物用量。社区医师应帮助患者制定规律运动方案,通

2型糖尿病人应该怎样运动

2型糖尿病人应该怎样运动? 运动对 2型糖尿病人的辅助康复作用已经被公认。西医对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中,运动疗法是其中一驾马车。 西医认为,运动可以消耗能量,加快2型糖尿病人体内聚集的糖、脂肪消耗掉,改善血糖、血脂水平。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改善2型糖尿病人四肢末端血液循环障碍。 国外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人按照计划运动之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 西医对2型糖尿病人运动要求主要是强调有氧运动,即在运动过程中,全身大多数的肌肉都参与,运动强度在低、中等之间,以心跳和呼吸不出现明显改变为度,持续时间为15-40 分钟或更长。快走是西医推荐给2型糖尿病人最主要的运动形式。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体内的糖和脂肪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能够充分氧化,转化为能量、二氧化碳和水,不产生酮体、乳酸等酸性物质,运动后肌肉没有酸痛感。 但是,从临床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2型糖尿病人运动后精力增加,血糖下降,有的人运动后却更加疲劳,状态更差。 这是因为没有根据2型糖尿病人身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运动”。 传统的运动养生学认为,运动方式不同可以对机体产生“补”或“泻”的作用。如果运动方式不当,不但对健康没有帮助,还会对身体产生损害。西门子公司的前中国区总裁就是因为没有根据身体状态的具体情况,盲目运动而猝死在健身房里的。因此,2型糖尿病人想通过运动来辅助康复,首先必须分清运动的补泻。 缓慢的匀速的松和的运动,运动后感觉不到呼吸和心跳的异常,周身微微有温热感,不出汗,为补; 速度较快,运动后感觉呼吸和心跳比平时加速,大量出汗,为泻。适合做泻性运动的2 型糖尿病人,做泻性运动时,最快速度不要超过慢跑,可以快走,运动后的呼吸和心跳不要比平时超过10%。 功能衰退的2型糖尿病人适合补性运动;负担过重的2型糖尿病人适合泻性运动。 2型糖尿病人散步运动注意事项: ①最好是进餐完毕 30分钟以后开始慢走,太饱太饿都不要进行。 ②天气太冷太热都不要到户外慢走,以免感冒或者中暑,户内的锻炼效果也一样。 ③根据身体情况,选择补泻运动,掌握好运动量。如果身上有汗出,应及时在避风处用干毛巾把汗擦干,及时更换内衣,保持内衣干爽。无论补、泻,每次运动后四肢末端没有达到温热感,就不能起到锻炼效果。每天运动的时间累计应该能达到1-2个小时左右。体重超标者最好能到达2个小时。 ④严重下肢血管病变者、行动不便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传统运动养生学认为,用匀速松柔的方式,做特定的运动姿势,可以带动体内气血的运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2型糖尿病人是脾功能出了问题。下面的运动,有利于脾功能的恢复。 方法: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膝关节微微弯曲,全身放松站立,双手自然下垂,然后双臂于身前交叉,缓慢由内向上划弧,高过头顶,再向外向下划弧,双手下落到起始状态,为1圈。全身一定要放松,动作一定要舒缓,才能带动内部气血的运行。 运动量:闲暇时间均可进行,每次锻炼应累计不少于100圈,才能起到锻炼效果,如果体力限制不能一次连续完成100圈,可以分组完成,每组20圈或者30圈,休息几分钟做下一组。 养生作用:此锻炼方法能调畅三焦,通顺胃肠,促进脾肺之气的宣发,促进营养成分在机体的运化输送,对肩周炎、颈椎病的康复也有好处。2型糖尿病患者每顿饭餐后用此锻炼方法,能改善糖耐量。运动后出现打嗝、排气增多,是达到养生效果的表现。 注意事项: ①全身放松,动作缓慢舒展,胸腹尽量扩展。 ②吃饭后稍事休息即可进行,太饿的时候不要进行。 ③疲劳或者下肢行动不便者可以坐着进行锻炼,一样能起到锻炼效果。

2型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2型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发表时间:2018-03-07T14:48:13.2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作者:华秀丽[导读]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51) 【摘要】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糖尿病严重威胁健康。大量研究证实,适度运动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适度运动的内容包括运动频率、量、时间安排和强度以及运动前、中、后的准备及注意事项。医疗部门应加强硬件及软件建设,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对策,医务人员应进行定期督导,提高患者知晓率,改变态度和行为。【关键词】2型糖尿病;运动疗法;适度运动;血糖控制;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212-02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高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少或由于身体上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多而造成的胰岛素相对不足,或由于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病症。大量的糖尿病患者散布在社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糖尿病社区管理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工作之一。 1.运动疗法的理论依据 国外科学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运动疗法的机制,发现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性主要由于葡萄糖转运(gLUt 4)及其信使核糖核酸(GLUt4 mRNA)的减少,有临床试验和证明,大量的运动是利用肌肉的关节活动,可以对身心都有益的一项有氧的运动[1]。运动不仅锻炼身体还可以提高智力,陶治心境。糖尿病运动疗法,在国内外都通过临床观察和试验证实,不仅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还可以降低稳定血糖的正常值,对肥胖患者也可以体重[2]。 2.有关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研究 血糖控制不佳会造成重要脏器的损害[3]。刘志强通过糖尿病运动疗法社区应用研究提示,88例正在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男的51人,女的37人,以每天餐后1小时锻炼一次,每次30~40min(肥胖者每次40~50min)的有规律锻炼。结果显示,运动疗法不仅可以控制血糖还可以减轻体重[4]史波英等通过2型糖尿病社区运动干预效果的研究发现,运动疗法对血糖控制有一定作用[3,5,6,7]。 3.适度运动的作用 适量运动可以增强肌肉,提高人体免疫力。有规律的运动,比如慢步、快走、太极拳、瑜伽、打羽毛球等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锻炼。早餐和晚餐后60min锻炼血糖值变化不大,如果在餐后90min后运动最合适。因为这段时间消化吸收快,更有助于降低血糖。因此,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坚持每天适度锻炼,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延缓并发症的发生[2,8]。 4.适度运动的频率、量、时间安排和强度 为患者制定运动方案,科学运动,缺乏运动可使人体新陈代谢功能下降[5]。应做到每周至少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运动强度以运动后的心率来衡量。简易衡量方法:运动后心率=170-年龄,以50岁者心率120次/分钟、60岁者心率110次/分钟为宜,这样能保持一个有氧的代谢,起到运动的作用[9]。人体运动是吸入大量的氧气与机体所需相等,其运动的特点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长为特点,机体运动所需的能量ATP主要靠糖、脂肪完全氧化来供给,有氧的运动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2]。运动分为中、低等强度。低等强度运动包括购物、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中低等强度运动包括游泳、快走、慢跑、跳绳、打兵乓球等[10]。 5.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注意事项 运动最适宜的对象是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更要加强锻炼,适个人情况决定运动量。并随身携带糖块和饼干备用,年龄大的一些老年人最好有家人陪同,选择安静空气新鲜的地方。 6.运动疗法实施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对于运动疗法要必须坚持,规定是每天都要有规律的坚持锻炼。有些人应缺乏专业知识,不能正确应用运动疗法。因此,有必要加强糖尿病社区管理,制定相应的对策:(1)邱健等研究提示社区健康教育,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规范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等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明显提高(P<0.001)[11,12]。我们可借助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工作室平台及居委老年活动室等,使大家知晓糖尿病的危害性和治疗的重要性,提高糖尿病随访质量和服务能级。 (2)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规范随访,关注每个慢性病患者,了解病情,进行针对性指导。 (3)提高糖尿病随访质量和服务能级,制定个体化运动疗法计划,定期督导。 (4)加强软件建设,提高社区医护人员有关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5)加强硬件建设,备用一套辅助运动疗法的血糖仪器,每一个季度开展社区免费测量血糖、血压活动,与街道、居委会联合,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2型糖尿病是多因素疾病,包括遗传基因、毒素、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等各种因素。生活行为方式因素可通过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改善。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延缓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有较高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燕.步行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 [2]高春兰.2型糖尿病运动疗法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 [3]韩冠宙.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餐前和餐后运动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 [4]刘志强.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社区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 [5]史波英,2型糖尿病社区运动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 [6]黄雪兰.饮食与运动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

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指导及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指导及注意事项 体力锻炼是治疗糖尿病的一项基本措施; 有助减少体内脂肌肉量,。增加肌肉含量,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新人”; 运动的基本原则是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运动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由来以久,但将其科学化规范化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对糖尿病患者给予运动疗法有众多裨益,目前已将其列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并将运动种类、强度和时间处方化。运动的意义又在于: (1)有助于体内能量消耗,使肥胖者得以减肥; (2)肌肉运动使肌肉细胞摄取较多葡萄糖,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3)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4)增强器官(包括心、肺)功能和增加并维持肌肉量; (5)增强心理、生活上的充实感、欣快感,有利身心健康。 运动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效果是肯定的,但必需遵循其规律,不然,非但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甚至有害。因此,在运动前应有一些起码的常识。有条件时请有关医师开具运动处方自然更好,并应争取医学监护,加以调整,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运动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可按运动性质及功能将运动大致分为下列三种: 动态性在人体跑跳性为主要形式,以消耗能量及强健器官为主,如跑步、跳绳、爬山、游泳等静态性局部肌肉负重、负力性运动为特点,以训练肌肉为主(维持及增强肌力),如举重、拉弹器、哑铃等。 协调性以培养形体柔软性、反应性为主,如体操等。

运动时应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减肥耗能以动态性运动为主,增强肌力以静态性运动为主,在运动起初、终末以及不同种类之间可佐以协调性运动。 不同运动耗能量是不同的,可按其耗能多少分为极轻度、轻度、中度、强度。另外,需指出的是不同运动强度的运动和运动持续时间所消耗体内能源并非样。通常运动强度越强,在所耗能量中大多来自于糖的分解,而强度越低,则能量来自脂肪的比例增加,随着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从运动开始以消耗糖分为主,转而脂肪分解量的比例则上升。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决定运动强度及方式,糖尿病肥胖者宜以轻、中度运动强度的动态性运动为宜,且每次运动不宜少于20分钟,每周至少4次,这样可达到减肥目的;若为增强肌力,则以静态性运动为主;至于为增强心肺功能,则应进行较强度的动态性运动。但实际上糖尿病患者多应采取综合性运动,才能达到减肥、增强肌力及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 运动耗能举例 运动强度单位时间运动耗能[卡/(kg.min)] 极轻度持续30分钟散步 乘车 炊事 家务 一般事务 轻度持续20分钟购物步行(70m/min) 洗澡 广播体操 自行车(平地)

2型糖尿病频发低血糖患者的降糖治疗

2型糖尿病频发低血糖患者的降糖治疗 发表时间:2016-07-28T14:38:04.0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作者:郭莉1 刘占中1 张旭2(通讯作者) [导读] 本文对一例2型糖尿病频发低血糖患者进行病例分析,以期找出预混胰岛素的合理使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郭莉1 刘占中1 张旭2(通讯作者) (1江苏省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江苏徐州 221000) (2江苏省宿迁市沭阳仁慈医院江苏宿迁 223600) 【摘要】目的:观察预混胰岛素不同使用次数在控制血糖及减少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对一例2型糖尿病频发低血糖患者进行病例分析,找出频发低血糖原因并对症治疗,更改治疗方案。结果:将患者降糖方案进行更改,由每日两次注射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改为每日三次,血糖控制平稳出院。结论:降糖方案由2针预混胰岛素改为3针预混胰岛素,午餐前加注一针预混胰岛素,有利于控制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水平,同时可减少早餐前及晚餐前胰岛素使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低血糖;预混胰岛素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126-02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疗效斐然,但对预混胰岛素的使用次数及时间的研究却很少,合理的安排预混胰岛素的使用次数除可有效控制血糖外,还可大大降低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对一例2型糖尿病频发低血糖患者进行病例分析,以期找出预混胰岛素的合理使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3岁,体重指数为23.10kg/m2,因“消瘦、口干7年”入院治疗。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减轻,由80kg逐渐降低至70kg,伴有口干、饮水增多,未就诊。4年前行胃穿孔手术发现血糖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先后给予格列美脲(2mg qd)、格列齐特缓释片(30mg qd)、阿卡波糖片(50mg tid)口服降糖治疗,血糖控制不佳。1年前至我院门诊,查HbAlc达9.6%,尿微量蛋白大于300mg/L,A/C>117,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给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18-18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偶发午餐前低血糖,遂将降糖方案调整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14-16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为进一步治疗入院。 该患者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达170/100mmHg,口服吲达帕胺片(2.5mg qd)、奥美沙坦酯(20mg qd)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qd)控制血压,血压控制于150/90mmHg;2009年于我院行胃穿孔修补术,2012年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高血压(2级,很高危)。入院后初始予以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18~16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降糖治疗;予以吲达帕胺片(2.5mg qd)、奥美沙坦酯(20mg qd)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qd)控制血压。后因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偏高,调整胰岛素剂量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16-9-9u,患者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仍高,而夜间血糖偏低,故将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剂量改为14-11-8u,患者血糖控制稳出院。 2.讨论和分析 T2DM治疗上选择以饮食和运动疗法为基础,一般由单个口服降糖药物治疗[1]开始,当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调整降糖方案,可联合使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理想的血糖控制方案应该是在降低血糖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同时减少血糖的波动[2],从而减少对靶器官的损伤[3]。该患者因合并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下降,给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晚餐前皮下注射,频发低血糖,该患者频发低血糖的原因,应如何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该患者使用2针预混胰岛素后反复出现低血糖现象,可能由如下原因引起①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达7年之久,胰岛的自身调节能力较差;②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对胰岛素的降解及清除能力下降,易于出现胰岛素蓄积现象;③门冬胰岛素30包含30%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及7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即含有短效和中效两种胰岛素,二者在作用时间上有重叠,易于出现低血糖现象;④患者在饮食及运动方面不规律。以上均导致患者血糖水平出现较大的波动,进而会对靶器官产生严重损害。 从患者每天的血糖监测上可以看出,患者午餐后、晚餐前血糖升高明显,主要是由于早餐前予以的门冬胰岛素30的作用随时间而逐渐减弱,无法控制午餐后及晚餐前的血糖水平;患者出现早餐后、午餐前低血糖,主要在于早餐前予以的胰岛素剂量偏大,而夜间的低血糖现象,主要是晚餐前使用胰岛素剂量较大;所以本例患者的降糖方案由2针预混胰岛素改为3针预混胰岛素,午餐前加注一针预混胰岛素,有利于控制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水平,同时可减少早餐前及晚餐前胰岛素使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该患者胰岛功能较差,且肾功能下降,将2针预混胰岛素调整为3针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合理。此外,可以为患者进一步优化降糖治疗方案,可以给予患者四针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三餐前及睡前皮下注射,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可以给予胰岛素泵治疗,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使用效率,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减少低血糖风险。 3.小结 该患者给予门冬胰岛素30早晚餐前皮下注射,频繁出现低血糖反应,将2针预混胰岛素调整为三餐前冬胰岛素30注射液皮下注射,可有效维持血糖平稳,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4],减少血糖波动,防止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进展[5]。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可选择四针胰岛素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 【参考文献】 [1]俞匀,卞茸文,欧阳晓俊等.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降糖方案转换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10):823-842. [2]苍爱军,闫明,王雨等.3种门冬胰岛素30联合用药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影响的比较[J].药品评价,2013,10(2):35-39. [3]杨东明,何华伟,鲁立文等.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777-3779. [4]童跃.门冬胰岛素30不同次数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差异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6):72-74. [5]钟玉萍.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性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6A):44-45.

康复运动治疗2型糖尿病72例临床观察

康复运动治疗2型糖尿病72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康复运动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2011年4月~2011年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36例采用快步走的有氧运动;对照组36例采用饮食和药物治疗。结果试验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4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快步走,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无任何副作用,还能较好的控制血糖,值得在糖尿病病人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复运动2型糖尿病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延缓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本文通过对7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康复运动疗法,观察血糖控制情况,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4月~2011年8月我院门诊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50岁~72岁,平均59.1±8.2岁。将所选7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50岁~70岁,平均59.1±8.2岁;对照组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52岁~72岁,平均61.2±6.2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入选标准⑴发病时间在0.5—10年;⑵单纯饮食控制或加用降糖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控制良好,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控制不能达标。⑶均符合200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⑴严重糖尿病肾病级眼底改变;⑵血糖未较好控制者,血糖>16.8mmol/l;⑶合并各种急性感染;⑷严重肺肝肾疾病;⑸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及不能参加康复运动者[1]。 1.4方法 1.4.1治疗方法要求每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和用药在康复运动干预前后保持不变。实验组采取快步走的有氧运动方式,分别在早、晚饭后1小时后进行,每次持续50分钟,每周进行10次,连续观察4月;步行速度以达到运动最高心率的60%-80%为靶心率,且该心率维持时间为30分钟。在康复运动开始前及治疗后的每周进行血糖测定,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各1次,每月取4次血糖值的平均值,共观察4个月。对照组血糖检测频率同观察组。 1.4.2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正态分布后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空腹血糖变化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比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试验组治疗4个月时空腹血糖值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空腹血糖变化 组别空腹血糖(mmol/L) 试验前 1月 2月 3月 4月 试验组 8.61±2.25 8.30±2.20 8.32±2.07 7.34±1.63 6.31±1.08*

20162型糖尿病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糖尿病知识培训考核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药物不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A) A.米格列奈 B.优降糖 C.美吡哒 D.亚莫利 2.吡格列酮口服降糖药是(A) A.胰岛素增敏剂 B.α糖苷酶抑制剂 C.双胍类药物 D. 磺脲类药物 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B) A.视网膜病变 B.大血管并发症 C.微血管并发症 D. 糖尿病肾病 4. 磺脲类药物的禁忌证是(D)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手术病人 D. 以上均是 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D) A.体重增加 B.头痛、乏力 C.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D. 以上均是 6.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的药物是(B)。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岛素增敏剂 7.主要抑制多糖的水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是(C)。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

岛素增敏剂 8.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 标外,理想的血压是(B) A <140/90 B <130/80 C <135/90 D <130/90 9.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降糖的机制是(A) A.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B.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 C.增加外周肌肉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D.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10.世界糖尿病日是(C) A.11月12日 B.11月13日 C.11月14日 D. 11月15日 11.鱼精蛋白锌的胰岛素类型是(C) A.短效() B.中效() C.长效() D. 预混() 12.下列哪些患者不适宜胰岛素强化治疗(D) A.已有晚期并发症者 B.精神病或精神迟缓者 C.2岁以下幼儿 D. 以上均是 1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 的比例是(A) A.小于等于 6.5% B. 大于等于 6.5% C. 小于等于7.5% D. 大于等于7.5% 14.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是(A) A.胰岛素缺乏 B.胰岛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共同存在 C.胰岛素抵抗 D. 胰岛素分泌延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