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单元的复分为六步。
首先,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初步系统化;其次,透视知识点,掌握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考点;第三步,精选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典型例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四步,纠正同学常出现的知识误区;第五步,巩固训练查漏补缺,全面掌握并提高能力;第六步,通过单元知识测试,使知识科学化、系统化,让同学对本单元有完整、深刻的认识,灵活掌握,并且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2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学情分析: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本单元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复和前面所学的知识相融合加深理解,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科学化、系统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系统的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通过对典型题例的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化学中关于能源利用与开发的重要章节,通过燃料的燃烧引入,使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后续学习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对燃烧现象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以及不同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地理解和科学地认识。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设计思路针对“燃料的燃烧”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思路:首先,通过展示燃烧现象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通过对比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燃料(如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能够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六、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导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燃气灶点火、汽车尾气排放等),引导学生思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燃烧的条件。
本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之后介绍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一、导入新课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如图1),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吗(如下图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 1:焚烧与灭火教课方案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焚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知道防火、自救的知识。
3、培育学生思想能力,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修养。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实验、研究焚烧的条件。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说平时生活中的某些焚烧现象。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取的事实进行剖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育学生采集和办理信息的能力。
2、建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剖析学生学习本课从前已经有了必定的化学知识累积,对焚烧的现象也有必定的认识,但对焚烧一定知足哪些条件学生没有思虑和研究过。
本课的要点是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能够经过研究、剖析总结得出。
教课要点: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课难点经过实验研究焚烧的条件教具准备1、仪器:镊子、酒精灯、大烧杯、石棉网、玻璃棒、药匙、薄铜片、导管等。
2、药品及其余:水、火柴、蜡烛、白磷、红磷、热水、滤纸、小刀、湿抹布、沙土、稀盐酸、碳酸钠固体。
3、多媒体课件课时分派 1 课时教课方案教课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企图焚烧的观点焚烧的条件进一步认识焚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①回想从前学习过①视频展现焚烧现①让学生直观感觉的物质在氧气中的象的利用。
焚烧现象与人们生焚烧。
②指引学生经过已活的关系。
②联合生活经验,有的知识和生活经②对照以学知识归总结焚烧的特点。
验,定义焚烧的概纳焚烧定义。
念。
③提出问题:焚烧需要哪些条件?①察看演示实验或①演示实验(播放实①培育学生察看实视频焚烧的条件。
验视频)。
验现象,并实时记②小组议论、红磷②指引学生剖析、总录实验现象的习和白磷焚烧现象不结、概括焚烧的条惯。
同的原由。
件。
②培育小组合作能③评论各组的研究力。
活动。
①察看白磷、红磷①经过演示实验,提培育学生经过实验的焚烧对照实验。
出问题,让学生进一现象,剖析、概括②议论、剖析焚烧步认识焚烧的条件。
得出结论的能力。
的发生都需要知足②概括总结,打破难哪些条件。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3.突出环保:本节课不仅注重燃料性质、燃烧原理等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燃料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燃料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方式。
4.多元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应用,还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的总结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
5.教学策略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注重教学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2.掌握燃烧的原理,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了解燃料的综合利用方法,掌握化石燃料的开采、加工和利用过程;
4.了解燃料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掌握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和技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燃料性质、燃烧原理的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燃料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思考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共识;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燃料利用与环境的关系。
(四)总结归纳
第七单元 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3
单元教案
一、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⒈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⒉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⒊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⒋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⒌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⒍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⒎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⒏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⒊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涉及到燃料的种类、性质、利用和开发。
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燃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燃料的基本知识,对于燃料的燃烧、性质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环保意识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认识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燃料的种类、性质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掌握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方法。
2.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方法。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了解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重要性。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安排实验室,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3.设计好相关问题,准备实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燃料相关的图片,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燃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介绍燃料的种类、性质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燃料的燃烧过程,观察不同燃料的燃烧现象,从而加深对燃料性质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更多有效的燃料利用和开发方法。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演示]:点燃酒精灯[设问]:这是什么现象?[设问]: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
引出燃烧的定义:一、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投影)[设问]:是不是只要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呢?比如电灯发光、发热是不是燃烧?[展示]:一片木板[设问]:木板能燃烧吗?[演示]: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板[设疑]:木板为什么点不燃呢?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投影)[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1]:在两个蒸发皿中分别倒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
[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设问1]:小烧杯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引出着火点的概念:[解说]:原来物质要燃烧,它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就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投影)[投影]: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设问]:小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
[设疑]:如果水中的白磷接触到氧气那又会怎样?[实验3]:让水中白磷接触氧气。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
2. 理解周期性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周期表的规律。
3.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和变化规律。
4. 能够根据元素的周期性性质推断元素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元素符号、元素原子序数和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 元素周期表的分组和周期划分。
-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元素。
2. 周期性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周期表的规律:- 周期性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周期性的原子半径变化、原子电离能变化、电负性变化和原子半径变化。
3.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和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原子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4.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根据元素周期性性质推断元素的化学性质。
- 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示范法: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性性质的变化规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周期表的特点和应用。
2. 实验法: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验证元素周期性性质的变化规律。
3. 探究法:让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自己探索和总结元素周期性性质的变化规律。
4. 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归纳总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和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性性质的变化规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周期性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周期表的规律,以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电离能,并观察其变化规律。
4. 讨论总结: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归纳总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和变化规律。
5. 拓展应用:让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性性质的变化规律,推断元素的化学性质,并应用在化学反应中。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1.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及相关原理;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点;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7》;2.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3.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夹、试剂等。
【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2. 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3.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30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及特点;2. 探讨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三、练习(15分钟)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点展开,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通过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50页,并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下列填空:实验一:分别将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__蘸有酒精的棉花球燃烧,蘸有水的棉花球不燃烧__。
实验二:(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__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燃烧__,说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__可燃物__;(2)将一小片(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__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__。
实验三: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观察到的现象是__用烧杯罩住的蜡烛很快熄灭,另一支蜡烛正常燃烧__。
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实验一:__燃烧需要可燃物__;实验二:__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__;实验三:燃烧需要__氧气(或空气)__。
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合作探究】1.实验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答:如果加热时间够长,蘸有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
原因是:棉花球中的水受热蒸发掉了,棉花也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加热时会燃烧。
2.如果将实验二步骤(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答:现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岀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2、讲授新课一、燃烧(板书)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探究:燃烧的条件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C 。
C,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C以上; 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
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思考2: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回答: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存在。
思考3:如果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那又会怎样?回答: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思考4:原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可燃物12、条件彳氧气(或空气)> 缺一不可・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J讨论:古人从闪电过后的火灾中取火进山洞后发现:一旦火不小心被熄灭后,要再等一次火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由此带来诸多的不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复习(一)重点、难点突破1.燃烧的条件及灭火(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如果破坏了其中的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3)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的燃烧, 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氧气混合易发生爆炸;汽油、煤粉、面粉等也都是易燃易爆物品。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验纯。
注意:爆炸并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例如锅炉爆炸,气球、车胎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2.燃料(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煤通过干馏得到许多有用的物质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该过程是化学变化。
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燃烧的条件 ② 氧气、空气 ③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① 可燃物 燃烧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灭火 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质隔离 (2)燃料充分燃烧的② 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① 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当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不仅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等物质,污染空气。
(3)对环境的影响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是由于污染气体SO2、NO2造成的。
措施:使用清洁能源;改进技术,使燃料充分燃烧;加强对车辆尾气排放的监测,禁止未达标车辆上路等。
(4)新燃料及能源(5)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例如:镁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二)学习方法建议1. 善于分析,总结,学会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例如,燃烧条件的探究,分析红磷白磷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的燃烧对比实验,要善于抓住不同点而导致的不同现象去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周期表排列原则和元素周期性规律。
2.掌握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3.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出元素周期性规律。
4.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理解元素的周期表排列原则。
2.掌握元素周期性规律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2.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应用元素周期性规律。
2.如何参与团队合作,实现科学探究。
三、教学内容及进程安排3.1 教学内容1.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原则——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
2.元素周期性规律的概念和特征——周期表上元素的性质随周期数和族数变化的一般规律。
3.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比较元素的性质,验证元素周期性规律。
4.元素周期性规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利用元素周期性规律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3.2 进程安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时间第一课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原则60 分钟第二课元素周期性规律的概念和特征60 分钟第三课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实验验证90 分钟第四课元素周期性规律在化学中的应用60 分钟第五课合作探究:元素周期表和周期性规律实验120 分钟第六课总结、评价和反思60 分钟总计450 分钟四、教学方法和手段4.1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性质来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和周期性规律。
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元素周期性规律,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深入理解。
3.团队合作法:通过团队合作解决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2 教学手段1.投影仪、板书、PPT等多媒体工具。
2.实验器材、化学试剂等。
3.合作课堂教学。
五、教学评估5.1 教学评价方式1.日常教学观察。
2.实验操作和报告。
3.小组合作和探究报告。
4.期末考试。
5.2 教学评价内容1.掌握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2.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出元素周期性规律。
3.能够应用元素周期性规律解决化学问题。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挑选,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推敲,精心设计而肯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1一、素养教育目标1. 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知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并能运用概念会判定一些易辨论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视察、描写实验的能力,启示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运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现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爱好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分)及其运用。
难点:如何判定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分。
解决办法:(1)通过视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分。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分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点、相伴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分;从变化产生进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觅它们的联系。
2. 学会视察化学实验。
第一要视察变化前物质的色彩、状态;再注意视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色彩、状态、气味等。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燃烧、氧化、还原的概念,了解常见物质的燃烧和氧化反应。
2. 掌握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方法。
3.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 了解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燃烧、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2. 燃烧和氧化反应的特征和机理。
3. 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
4.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燃烧、氧化和还原的概念和区别。
2. 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
2. 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燃烧和氧化反应特征。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电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燃烧、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燃烧、氧化和还原的特点、机理和应用。
讲解氧化状态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和氧化反应,并讨论实验现象和反应机理。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其应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电化学反应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并展开讨论。
7. 总结复习:对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复习巩固。
教学评价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其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2. 以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为依据,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设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准备: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 案例分析材料。
3. 电化学反应的实例和应用资料。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早上刚坐下,泡了杯咖啡,打开电脑就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主要是关于溶液的知识,这个单元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又充满挑战。
好吧,那就开始吧,一点一点梳理出这个方案。
一、教学目标得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分类、浓度计算,还有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对了,还有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这些都是重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分类、浓度计算,掌握溶液的制备和性质,了解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溶液的定义和组成:这一部分要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让学生理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溶液的分类:溶液可以分为真溶液、胶体和悬浊液,这部分要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溶液。
3.溶液的浓度计算:这是重点,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4.溶液的制备和性质:这一部分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溶液的制备过程和性质。
5.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这部分要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导电性及其与酸碱性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食盐水的制备、饮料中的溶液等,让学生对溶液有直观的认识。
2.知识讲解: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分类、浓度计算等基本概念。
3.实验演示:进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液的变化。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观察细致等。
3.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溶液知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教案篇一: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的: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2、介绍爆炸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燃烧的条件。
:教学过程:[复习]:燃烧和缓慢氧化;灭火器的原理和常见灭火器。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P124图7-4 图7-5。
(回答课本P125的问题)[设问]:1、为什么在相同温度下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2、为什么热水中白磷的温度早已高于空气中白磷的温度而并没有燃烧?3、为什么当有氧气气泡通过白磷后又烧起来了?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板书]:一、燃烧需要的条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和要有氧气接触。
[设问]:由此可以看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因此燃烧属于哪种反应类型呢?[设问]:根据燃烧必须的两个条件。
思考一下如果发生火灾,应该如何灭火。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绝)或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之低于着火点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板书]:三、燃烧的现象[设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碳、硫、磷、蜡烛等物质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讲述]: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相同的燃烧物,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也不相同。
[板书]:1、燃烧首先取决于物质的性质。
即是否为可燃物。
2、其次取决于氧气的密度(浓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讲述]: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引入]:前几年,南京炼油厂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死伤很多人。
大火冲天,但我们在家里燃烧液化气时,却能够安静燃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先给大家做一个实验。
[板书]:四、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的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产生爆炸。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5篇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 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教学重难点】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联想质疑】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
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
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
例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
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
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
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板书】1.能量最低原则【讲解】原则内容:通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构造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燃料有最早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气、还有发展到今天的许多新型燃料。
讲授新课:
一、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气
介绍:煤的形成
植物或植物枯萎后植物等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介绍: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问题:你们知道要形成煤、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多长时间?
回答:需要几百万年,因此化石燃料是属于非再生能源。
思考:反应程度与哪些方面有关?
回答: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与表面积、
组织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有关;对液、气燃料与
火焰的接触面积有关。
大侦探:案件――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2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声还。……
(提示:2Mg + CO2 2MgO + C)
答:不能。因为泡沫灭火器喷出的含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可以跟镁反应生成碳,起不到灭火作用反而助燃。
习题:1指出下列灭火措施是采用什么方法:
(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处割除草,打出防火带。()
(2)纸张着火,用脚踩灭。()
(3)酒精在桌上燃烧,用湿抹布盖住。()
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可燃物
2、条件氧气(或空气)缺一不可
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讨论:古人从闪电过后的火灾中取火进山洞后发现:一旦火不小心被熄灭后,要再等一次火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由此带来诸多的不便。于是他们就想能不能靠自己取火呢?后来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恩格斯对此有高度评价:“人类发明取火与直立行走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请你分析: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的原因。
现象
熄灭
熄灭
熄灭
熄灭
继续燃烧
原因
清除
可燃物
隔绝空气
隔绝空气
(O2)
降温至着
火点以下
不变
讨论:为什么1、2、3、4的蜡烛会熄灭,而5号依然燃烧?回答:1号蜡烛心ຫໍສະໝຸດ 截去后,就分离了可燃物,因此蜡烛熄灭;
2号蜡烛被烧杯罩住后,氧气很快被消耗完了;因此蜡烛熄灭;
3号中的蜡烛由于有CO2产生蜡烛与空气隔绝,CO2本身又不支持燃烧,因此蜡烛熄灭;
原理:浓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CO2,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而达到灭火目的!
Na2CO3+ 2HCl=2NaCl + CO2+H2O
练习:连线选择合适的灭火器
桌椅等失火泡沫灭火器
图书馆失火
干粉灭火器
棉被床单失火
精密仪器室失火二氧化碳灭火器
讨论:金属镁燃烧能否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为什么?
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石油炼制的部分产品和主要用途:见课本
讨论4:煤气泄露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回答:危害到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等。
煤与石油的比较
煤
石油
主要成分
碳元素
碳和氢元素
炼制方法
隔绝空气加热
吸热:C+CO2高温2CO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CaCO3高温CaO+CO2↑
放热:Mg+2HCl=MgCl2+H2↑
C + O2点燃CO2
你们能举出一些利用化学反应的热量和能量的实例吗
我国古代烧制陶器
利用炸药定向爆破拆除楼房
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炼铁
我国1998年化石燃料储量及年产量:见课本
讨论1.有人说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天还早,不用着急,对吗?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
【课 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讨论2: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以及它们的用途?
焦碳冶炼金属
隔绝空气煤焦油化工
答:煤焦炉气燃料
加热粗氨水化肥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气体
讨论3: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回答: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作燃料的话,石油会燃烧不充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生成大量的黑烟和含S、含N等有害气体。
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
2、讲授新课
一、燃烧(板书)
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探究:燃烧的条件
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
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
什么条件?
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C,
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C以上;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4)将沙土铺在燃烧的化学药品。()
A、隔绝空气
B、移开可燃物或建立隔离带
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2、使家用燃气炉完全燃烧,应采取什么方法?
答:应该打开窗户,使室内保持通风。
讨论:如果遇到家里的煤气或者液化气发生泄漏,应该怎么办?
答:打开窗户,关闭阀门。在短时间内不能在室内打开任何电源或者打电话等可能引起明火的因素。
2、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活学活用:科学家把一些面粉倒入钢琴的琴室,然后在远处遥控弹钢琴。大约10分钟后,大家猜猜回有什么情况产生?请分析。
答:钢琴发生了爆炸。钢琴的琴室构成了一个有限的空间,弹钢琴使里面的面粉充满了整个琴室。由于弹钢琴有摩擦,产生热不易散发,使温度上升,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的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活动探究:
现象:发生了爆炸
分析: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5、甲烷在农村的利用:
放映影像资料:沼气
介绍:在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通常也称池沼中的气体为沼气。把秸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在我国农村,利用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
介绍:化石燃料的用途
总结:略
练习:学习指要
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复习提问
小结:略
练习:学习指要
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灭火原理
复习提问
燃烧的条件是什么?三个条件是否都要满足?
情景导入:
如何灭火?
讲授新课:
活动探究:灭火的条件
实验
号蜡烛点燃后截去蜡烛心
2号蜡烛点燃后扣上一个烧杯
3号蜡烛点燃后往烧杯中加适量的Na2CO3和稀HCl
4号蜡烛点燃后用嘴吹灭
5号蜡烛点燃后保留不变
一些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火灾与自救:
1995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有288名中小学生葬生火海,灾难震惊全国,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
放映:火灾与自救影片
小结:略
练习:学习指要
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二燃料和热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利用沸点不同,将它们加热炼制
产品与用途
焦碳、煤焦油、煤气等
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
思考: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
1、构成:
主要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
甲烷(CH4)
3、CH4具有可燃性――化学性质
注意:点燃之前要验纯
CH4+ 2 O2点燃CO2+2 H2O
4、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讲解: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学燃料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同学们认为怎样利用能源才可以使它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长?
钻木取火:古人通过钻木摩擦生热使周围的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这样木柴便燃烧起来就有了钻木取火
燧石取火:古人通过互敲火石产生火花来点燃干树叶和木柴等!由于火花的使温度达到了干树叶和木柴的着火点便燃烧起来这就是燧石取火!
判断: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那么相同物质的着火点就一定相同吗?并举例论证。
回答:正确,着火点是物理性质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木屑比较容易点燃而木条较难点燃,是因为木屑的反应程度更剧烈。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讨论:1、每一次爆炸的破坏程度并不一样,爆炸的破坏程度与可燃物的燃烧剧烈程度有关。那么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答:与氧气的浓度有关,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