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运动与物理情景分析
专题物理情景解析法-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含解析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物理情景解析法解一些比较复杂的物理题目,常用物理情景分析法.所谓物理情景,包括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 所谓物理状态,力学中是指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动量等;所谓物理过程,是指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等等。
状态的变化即为过程,只有分析清楚这些状态和过程,才能正确地列出公式求解,否则乱代公式或乱套公式,必然事倍功半。
分析物理情景的方法是示意图法.用示意图表示物体的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具有直观、形象的优点,可以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使复杂的题目化难为易.下面说明怎样用物理情景分析法解力学综合题,主要是有关动量与机械能的题目.例1.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测试(全国一卷)第24题.如图1所示,质量m A 为4.0kg 的木板A 放在水平面C 上,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为0.24,木板右端放着质量m B 为1.0kg 的小物块B (视为质点),它们均处于静止状态。
木板突然受到水平向右的12N ·s 的瞬时冲量I 作用开始运动,当小物块滑离木板时,木版的动能E KA 为8.0J,小物块动能E KB 为0.50J,重力加速度取10m/s 2,求:(1) 瞬时冲量作用结束时木版的速度v 0; (2) 木版的长度L 。
BACL图1BA ACLs Bs A图2分析:如图2所示,虚线所示为初状态,即瞬时冲量作用结束时的状态,此时,v A =V 0,v B =0,由于C 对A 、B 对A 的摩擦力作用,A 向右做匀减速运动, 由于A 对B 的摩擦力作用,B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实线所示为末状态,B 运动到A 的左端,此时,A 、B 动能分别为E KA =8.0J,E KB =0.50J .设A 、B 相对于C 的位移大小分别为s A 和s B ,根据图2,容易得到:L=s A -s B ,这个式子很关键,是解本题的难点,通过做物理情景图而突破了难点.解:(1)设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有I=m A v 0 ① 代入数据得v 0=3.0m/s ②(2)设A 对B 、B 对A 、C 对A 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F AB 、F BA 、F CA ,B 在A 上滑行的时间为t,B 离开A 时A 和B 的速度分别为v A 和v B , 据动能的定义,有221A KA mv E ==8.0J,得s m v A /2=; 221B KB mv E ==0.5J,得s m v B /1= 据动量定理,有-(F BA +F CA )t=m A v A -m A v 0 ③F AB t=m B v B ④其中F CA =μ(m A +m B )g=12N ⑤ 解得F AB =F BA =4N,t=1s,设A 、B 相对于C 的位移大小分别为s A 和s B ,据动能定理,有-(F BA +F CA )s A =21m A v A 2-21m A v 02 ⑥ F AB s B =E KB ⑦ 解得:m s A 85=, m s B 81=木版A 的长度L=s A -s B =0.50m ⑧因为A 、B 受恒力,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也可以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将③④⑥⑦式换作以下几式,A BA CA A m F F a +=,BAB B m Fa =, t a v v A A -=0,t a v B B =,2021t a t v s A A -=,221t a v B B =其余各式不变,便可解出,同学们不仿一试. 例2. 2005年高考物理科试卷(江苏卷)第18题.如图所示,三个质量均为m 的弹性小球用两根长均为L 的轻绳连成一条直线而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给中间的小球B 一个初速度v 0,方向与绳垂直.小球相互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轻绳不可伸长.求: (1) 当小球A 、C 第一次相碰时,小球B 的速度。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体育运动为背景的试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物理学对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具有广泛指导作用。
物理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选用这类习题,指导学生分析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时,弄清问题情景是前提,简化物理过程〔状态〕是要诀,建立理想模型是关键,然后运用相关的知识进展分析,从而获得问题的解答。
本文整理了局部涉及体育运动的物理问题,权作引玉之砖。
一、原地跳起〔直线运动〕例1〔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原地跳起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场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以下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O.50m,“竖直高度〞;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竖直高度〞,。
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m。
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解析设跳蚤起跳的加速度为口,离地时的速度为口,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假设假想人具有和跳蚤一样的加速度a,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度为V,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为H,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由以上各式可得代入数值,得。
二、接力赛跑〔直线运动、〕例2甲乙两运发动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 m处作了标记,并以V=9 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到达与甲一样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接力区的长度为L=20 m。
雨滴下落机械运动-定义说明解析
雨滴下落机械运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雨滴下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景之一。
当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水滴后,由于重力作用,这些水滴会从云层中自由下落。
在这个过程中,雨滴遵循着特定的机械运动规律,呈现出一种有序而又美妙的运动轨迹。
雨滴的下落机制主要受到两个力的影响,即重力和阻力。
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引力,它使得雨滴向地面方向运动。
而阻力则是由空气对雨滴的作用所产生的,它使得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逐渐减速。
雨滴的运动轨迹可以被描述为一个自由落体运动,它沿着垂直向下的方向匀速下降。
在没有风力和其他外力的情况下,雨滴的运动轨迹可以近似为一个垂直向下的直线。
但实际上,由于存在空气阻力的作用,雨滴的轨迹会略微弯曲,呈现出一种向下凸起的形状。
在雨滴下落过程中,它的速度和加速度也是发生变化的。
一开始,当雨滴刚刚离开云层时,它的速度很小。
随着下落的过程,雨滴逐渐增加速度,直到达到一个稳定的下降速度。
同时,雨滴的加速度也在一开始是正值,随着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终趋近于零。
对雨滴下落机械运动的理解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还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研究雨滴的运动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和水循环等自然现象,为农业灌溉、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此外,雨滴下落的机械运动也为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有助于推动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
综上所述,雨滴下落是一种具有特定机械运动规律的自然现象。
通过研究雨滴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现象。
同时,对雨滴下落机械运动的认识也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描述: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组织和呈现文章内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观点和信息。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为了引导读者进入主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并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精讲与2022高考题模考题练 与实际情景相关的运动和力问题(含详解)
企鹅在冰面上滑动的加速度大小;
企鹅退滑到出发点的速度大小。 计算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11.(2017年4月浙江选考)游船从某码头沿直线行驶到湖对岸,小明对过程进行观测记录数椐如下表
运动过程
运动时间
运动状态
匀加速运动
0~40s
初速度v0=0;末速度v=4.2m/s
匀速运动
40s~640s
(1)运动员拍球过程中对篮球所做的功;
(2)运动员拍球时对篮球的作用力的大小。
7.(2020高考江苏物理)中欧班列在欧亚大陆开辟了“生命之路”,为国际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某运送防疫物资的班列由40节质量相等的车厢组成,在车头牵引下,列车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行驶时,第2节对第3节车厢的牵引力为F.若每节车厢所受摩擦力、空气阻力均相等,则倒数第3节对倒数第2节车厢的牵引力为()
A. 汽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
B. 汽车停止时车头距斑马线1m
C. 图示过程中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为4m/s
D. 汽车在减速过程中受到的合力约为4.6×103N
6.(2022北京丰台模拟)“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在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测量“血沉”可将经过处理后的血液放进血沉管内,由于重力作用,血液中的红细胞将会下沉。设血沉管竖直放置且足够深,红细胞的形状为球体。已知红细胞下落受到血液的粘滞阻力表达式为 ,其中 为血液的粘滞系数,r为红细胞半径,v为红细胞运动的速率。若某血样中半径为r的红细胞,由静止下沉直到匀速运动的速度为 ,红细胞密度为 ,血液的密度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松手后,夯锤立刻落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B. 夯锤离地的最大高度为0.45m
C. 夯锤上升过程中的时间为0.45s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景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
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在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探究成为物理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实践,迅速掌握物理知识,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物理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如何创设物理情景,有利于物理教和学行为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中如果创设好物理学习的情景,在合适的物理情景中,学生可以提出许多有意义的问题,伴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将能很快地掌握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习到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何创设物理教学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的看法。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学习新知。
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学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
2.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探究事件或问题的欲望问题情景是指以真实的物理事件或物理问题,引发学生探究事件或问题的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创设物理问题情景的本质在于揭示物理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去。
创造思维训练中强调创造思维训练的十个步骤:一是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二是独立思考,集体研讨;三是拓展信息,分层激励;四是奇思妙想,精选评议;五是再设情景,再提问题;六是再次思考,再次研讨;七是再拓信息,再施激励;八是再择奇妙,再举评议;九是最后小结,上升原理;十是动手动脑,课后练习。
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情景分析专题)
六、情景分析专题1、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黄同学选用了两块材质相同、厚度不同的海绵A 、B ,以及若干完全相同的砖块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将砖块分别叠放在A 、B 海绵的表面,并保持海绵与砖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始终一致,实验过程如图1(a )、(b )、(c )、(d )、(e )、(f )所示,观察到海绵的形变程度为△L 1、△L2、△L 3和△L 4,且△L 2>△L 4>△L 1>△L 3 。
请根据实验条件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⑴ 分析比较图1(b )和(c )[ 或(f )和(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分析比较图1(b )和(f )[ 或(c )和(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明同学做“研究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与支持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实验,他用双面胶将一个200克的砝码固定在1米长的塑料直尺中间,将直尺的左端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提右端,如图2(a )所示。
然后缓缓抬高右端,观察到的实验情况如图8(b )、(c )所示。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比较图2(a )和(b )[或图(a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较图2(b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在探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左端固定在桌子一端的弹性薄钢片进行实验。
先将钢片水平放置,再将重力不同的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其实验步骤与现象如图12(a )、(b )和(c )所示。
物理课堂教学情景分析
物理课堂教学情景分析一、运用生活经历创设情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许多物理问题都隐藏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之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让学生享受到物理学习带给他们的收获和乐趣。
例如,在讲“机械运动—参照物”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讲述晚上赏月的一次经历:仰望天空,月亮在云中快速穿梭,过了一会儿,月亮还是在山顶位置不远。
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过这种现象吗?”部分学生举起了手,于是我又问:“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这个物理现象的兴趣。
在这样的真实情景中,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生渴望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和理解更加强烈,他们会更加乐于接受物理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
二、运用社会生活实践创设情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同化目前所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运用社会生活实践和具体事例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
自行车对每位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在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力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推着一辆自行车来到教室里,学生很是惊奇。
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后说“自行车的结构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都涉及许多物理知识,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找出相对应的物理知识的运用,然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像倒入油锅中的水一下子就沸腾起来了。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学生的兴致很高,而且容易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通过不断引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明白物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和兴趣。
三、运用科学史实创设教学情景物理学史实际上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索,以获得科学事实,建立物理的发展历史。
如在教学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可以引导学生:“让我们共同来模仿一下牛顿做过的实验,思考一下牛顿想过的事。
”在教学中,利用典型的科学史实创设教学情景,既让学生学习了前人的观点、研究思路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增强了对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物理情景过程分析教学浅析
物理情景过程分析教学浅析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当前学生生源的物理水平整体下降情况下的物理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中分析提出物理情景过程教学是物理教学根本的观点,并对物理情景过程教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物理情景过程分析教学正文:随着近年来广东高考制度的不断变革,物理科从原来的X科变回理科综合的一科,学物理的学生也由原来X科学生转向全部理科学生,学生的整体物理水平下降。
大部分学生的物理基础也没有像原来X科的学生那么扎实。
在教学和各类试卷分析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上课听得懂,考试不会做;老师自认为已强调多次,已分析得够透彻的问题,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
”本人反复思索其中原由:即使学生学习了物理的概念、定理、定律等一系列知识,也记住了相应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得出,但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缺少对物理情景过程分析的全面性和正确性,缺少良好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分析能力薄弱,这是问题根本所在。
一.教学现状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教与学之间存在着以下问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常常误认为只要重公式、概念记忆,记清楚课文内容,分析时就能灵活运用,轻视了对物理情景过程分析推理的训练。
还有的学生分析物理情景过程的能力低下,不注意物理情景过程的分析方法,不分对象,生硬照搬,碰到复杂的习题,有些学生在无法解答时,公式乱写一通。
目前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在分析问题时过分注意特殊的方法和技巧,不重视学生对概念、公式理解和对物理过程分析,忽视了对学生物理情景过程分析能力培养的指导。
常出现的是老师讲得“非常精彩”。
学生学得没有滋味,听老师分析解题时明明白白,但自己面对问题时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找不到突破口,结果时间用了不少,学生所得甚微。
另一种是老师只重视结果,忽视物理情景过程的分析教学。
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把教作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的工具,学生一直是在被动地听讲,机械地做笔记,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并没有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及原理
一、与力学相关的现象
1.挂在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耗尽的而停止走动的时候,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的“9”上,为什么?
原理:因为秒针在“9”位置中受到重力距的阻碍作用最大。
2.汽车刹车的时候,为什么人会向前倾倒?
原理: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当汽车刹车的时候,汽车停止了运动,但是人仍然保持前进,所以人会向前倾倒。
物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惯性。
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了惯性,如:拍打被子,可以抖落上面的灰尘;甩手可以甩去手上的水等。
3.将气球吹大,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松手,气从气球里出来,气球会到处窜动,路线多变。
为什么?
原理:因为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气球放气的时候各处张力不同,从而向各个方向运动。
再根据物理学原理,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所以气球表面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气球因为摆动,运动方向也就不断变化。
高三物理复习中的“情景”
高三物理复习中的“情景”【摘要】物理情景是物理规律的载体,任何一个物理问题都离不开物理情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独立分析物理情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注重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对于物理情景所遇到的问题做出分析,着重于让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找出分析物理情景的一般方法和规律,真正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情景;物理模型;分析方法“情景”即“情境”,是具体场合所表现出来的情形和景象。
物理情景主要分为状态情景和过程情景,物理情景是物理规律的载体,“景”是通过“物”呈现出来的,物体机械运动的变化形成物理情景,来展现并揭示物理规律和方法。
近几年的高考中,多种多样的物理情景,有效地蕴含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测试,适应物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因此,在高三总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以往在大家的印象中,高三的复习课都是教师课堂串讲,学生置于繁重的题海之中,埋头苦学,但只是机械化的练习,并没有得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学生也只会做旧题,遇到新的物理情景就不认识,更加不会分析和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了。
即学生只具备了模仿能力而没具备创造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设情置景,让学生置身于预设的情景中,来感知、认识和学习。
一般教师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情境的设置较为丰富,有助于将学生带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新知识。
主要的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一个预设的情境中去,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建立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可以获得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和灵活的技能;然而对于高三的复习,教师则往往注重知识的框架和重复,而忽略了情境的设置。
实则不然,在高三的复习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更加需要创设一种发现问题的情境,即教师并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明确的问题,而是通过具体而真实的背景设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获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有关现象、事例或问题的感知,独立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面临新任务和新问题时,往往需要自己应用已建构的知识与技能进入题设的情境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滑块问题几种常见运动
滑块问题几种常见运动图图滑块问题几种常见运动在高一物理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个木块在一个木板上的运动问题,我们称为滑块问题。
由于两个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相互制约,致使一些同学对此类问题感到迷惑。
笔者在教学基础上,针对同学们易错的地方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解析,以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一、木板受到水平拉力【情景1】如图1,A 是小木块,B 是木板,A 和B 都静止在地面上。
A 在B 的右端,从某一时刻起,B 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 作用开始向右运动。
AB 之间的摩擦因数为μ1,B 与地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2,板的长度L 。
根据A 、B 间有无相对滑动可分为两种情况。
(假设最大静摩擦力f m 和滑动摩擦力相等)【解析】A 受到的摩擦力f m ≤μ1mg ,因而A 的加速度a A ≤μ1g 。
A 、B 间滑动与否的临界条件为A 、B 的加速度相等,即a A =a B ,亦即:〔F -μ1m 1g -μ2(m 1+m 2)g 〕/m 2=μ1g 。
1、若〔F -μ1m 1g -μ2(m 1+m 2)g 〕/m 2≤μ1g ,则A 、B 间不会滑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运用整体法可求出AB 的共同加速度a=〔F -μ2(m 1+m 2)g 〕/(m 1+m 2)。
2、若〔F -μ1m 1g -μ2(m 1+m 2)g 〕/m 2>μ1g ,则A 、B 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A 、B 都作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这时a A =μ1g ,a B =〔F -μ1m 1g -μ2(m 1+m 2)g 〕/m 2。
图图设A 在B 上滑动的时间是t ,如图2所示,它们的位移关系是S B -S A =L 即a B t 2/2-a A t 2/2=L ,由此可以计算出时间t 。
二. 木块受到水平拉力【情景2】如图3,A 在B 的左端,从某一时刻起,A 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 而向右运动。
【解析】A 和B 的受力如图3所示,B 能够滑动的条件是A 对B 的摩擦力f B 大于地对B 的摩擦力f 即f B >f 。
2025新高考物理抛体运动的9种情景解读+训练(解析版)
抛体运动的9种情景解读+训练(解析版)目录情景1平抛运动+斜面 1情景2平抛运动+圆弧面 15情景3平抛运动+竖直面 23情景4抛体运动+体育 29情景5抛体运动+娱乐 43情景6抛体运动+机械能和极值 55情景7平抛运动+相遇 69情景8抛体运动+竖直面内圆周运动 76情景9喷泉 84情景1平抛运动+斜面【情景解读】情景图示解题方法基本规律运动时间分解速度,构建速度的矢量三角形水平:v x=v0竖直:v y=gt合速度:v=v x2+v y2由tanθ=v0v y=v0gt得t=v0g tanθ分解位移,构建位移的矢量三角形水平:x=v0t竖直:y=12gt2合位移:x合=x2+y2由tanθ=yx=gt2v0得t=2v0tanθg在运动起点同时分解v0、g由0=v1-a1t,0-v21=-2a1d得t=v0tanθg,d=v20sinθtanθ2g分解平行于斜面的速度v由v y=gt得t=v0tanθg【针对性训练】1.(2024湖南岳阳5月三模)如图所示,光垂直照射倾斜木板,把一个质量为0.2kg的小球从倾斜木板顶端水平弹射出来做平抛运动,小球刚好落在倾斜木板底端。
然后使用手机连续拍照功能,拍出多张照片记录小球此运动过程。
通过分析照片可以得到小球的飞行时间为0.6s,小球与其影子距离最大时,影子A距木板顶端和底端的距离之比为7:9,重力加速度g=10m/s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飞行过程中,重力对小球做的功为3.6JB.小球与影子距离最大时,刚好是飞行的中间时刻C.木板的斜面倾角θ=37°D.木板的长度为3.6m【参考答案】C【名师解析】小球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有h=12gt2=12×10×0.62m=1.8m根据功的公式,可得飞行过程中,重力对小球做的功为W G =mgh =0.2×10×1.8J =3.6J 故A 正确;经过分析可知,当小球与影子距离最大时,此时小球的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即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此时竖直方向的速度为v y =v 0tan θ当小球落到斜面底端时,此时小球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令此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则有tan α=gt v 0=12gt 212v 0t =2h x =2tan θ此时竖直方向的速度为v y 1=v 0tan α=2v 0tan θ则有v y v y 1=gt 1gt 2=v 0tan θ2v 0tan θ=12则有t 1t 2=12故小球与影子距离最大时,刚好是飞行的中间时刻,故B 正确;将小球的运动沿斜面与垂直于斜面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OA :AB =7:9则有OA :OB =7:16可得OA =v 0cos θt 1+12g sin θt 12OB =v 0cos θt 2+12g sin θt 22又由于v y =v 0sin θ-g cos θt 1则y 方向速度减为零需要的时间为t1=v 0sin θg cos θ结合上述有t 2=2t 1联立可得OA=v02sinθg1+12tan2θOB=2v02sinθg1+tan2θ可得tanθ=33则有θ=30°故木板的长度为OB=hsinθ=3.6m故C错误,D正确。
物理-八年级-第5讲-情景分析复习(培优教案)
初中物理辅导讲义学员姓名:学科教师:年级:八年级辅导科目:物理授课日期时间 A / B / C / D / E / F 段主题情景分析复习学习目标掌握情景题的答题技巧教学内容【玩游戏】大家来找茬!!请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上面两组图片中不同的地方。
【知识梳理】情景归纳1、情景归纳题,一般是通过给出二幅或几幅图形或图像,针对图像情景提出一些相关的物理问题或探究某个实验,让考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结论。
特点:图像情景取材非常广泛,可能是考生学习过的物理规律,物理知识,也可能是课本上探究的实验,也可能是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探究的实验,对考生筛选、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最基本的对自然规律归纳总结的方法,简单说,就是“看图写话”。
2、情景归纳题的难点(1)考查的物理知识一定来源于初中物理知识、规律,但有时会涉及到知识规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故解答带来困难。
(2)题中所含的信息或条件可能较多或相对隐蔽,往往对考生观察能力、筛选,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对比和归纳的能力要求较高。
(3)对题干中对情景的归纳目的往往判断不清,易导致答非所问,要不少答要点,要不多答了不需要的要点。
(4)初步结论对文字语言的要求也比较高,可能有的不精练,啰嗦;可能有的因果关系颠倒;可能有的语句不流畅等等,组织语言表达物理结论是大多数考生的弱项。
3、图片情景归纳的基本解题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探究性试验还是测量性试验,探究的多次测量为了得到普遍规律,测量是减小误差;(2)审题篇,抓住关键词,例如变大,变小,越大越小,不同不同等一些有定性或定量大小关系的关键词。
(3)找到因果关系,确定代表实验目的的实验现象的改变是由哪些条件改变引起的;(4)观察图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5)利用控制变量方法拓展,选用其他物体验证实验结论,得到普遍规律。
4、材料情景归纳的基本解题思路(1)认真领会情景主题。
高中物理_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理_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平抛运动》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1、教学⽬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初速度⽅向⽔平,只有竖直⽅向受到重⼒作⽤,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注意轨迹是曲线的原因是受⼒⽅向与速度⽅向不在同⼀条直线上。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成⽔平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向上的⾃由落体运动的合成,并且这两个分运动互相独⽴。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会运⽤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实际问题。
(5)知道分析复杂运动时分解或合成运动的物理思维⽅法,培养逻辑思维能⼒,使问题简单化。
2、过程与⽅法利⽤⽣活中实际问题引⼊,创设⽭盾所在,提出问题。
结合平抛仪实验,动画,平抛与⾃由落体运动对⽐的频闪照⽚,逐步加深对平抛运动的认识。
并根据实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平抛运动的处理⽅法——运动的分解,根据已有的知识找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及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的观察能⼒,综合分析能⼒。
2、教材分析《平抛运动》是⼈教版⾼中物理必修⼆第五章第⼆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编排在曲线运动之后,它是⼀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的第⼀次实际应⽤,同时也是理解和掌握其他复杂曲线运动的基础。
因此,平抛运动在⾼中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
⼆、教学对象分析1.⾼⼀学⽣已经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顿⼒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的基础2.具备⼀定的物理实验能⼒、分析问题能⼒、归纳实验现象的能⼒,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不够严谨,实验探究知识的思想不够深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2)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法2、教学难点:(1)平抛运动的整个过程较快,学⽣⽆法从视觉上直观看清其运动的轨迹。
关于物理的生活情景
关于物理的生活情景
1. 汽车驾驶:当我们驾驶汽车时,涉及到许多物理原理。
例如,引擎的工作原理基于热力学,它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汽车前进。
另外,汽车的悬挂系统利用了弹簧和减震器来减少颠簸和提高乘坐舒适性,这涉及到力学中的弹簧振子原理。
2. 烹饪:在烹饪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物理原理。
例如,热量传递是烹饪的基础,我们通过加热食材来改变它们的物理性质,使其变得熟透可食用。
另外,在煮水或煮汤时,水的沸点会随着大气压的变化而改变,高海拔地区的沸点会降低,因此需要使用压力锅来提高水的沸点。
3. 运动:无论是跑步、打球还是其他体育活动,都涉及到物理原理。
例如,当我们跑步时,我们的身体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我们需要克服重力来推动身体前进。
在球类运动中,球体的运动轨迹受到力的作用和空气阻力的影响,这涉及到力学和运动学的原理。
4. 视力和光学:我们的眼睛和光学设备(如眼镜、相机)的工作原理也基于物理。
眼睛中的晶状体通过调整其形状来聚焦光线,使我们能够看清物体。
在光学设备中,透镜和镜子的使用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和焦点,从而实现成像。
这些只是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几个例子,实际上物理原理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高考物理应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现象
高考物理应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现象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动量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动量定理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汽车碰撞、跳起接球等。
一、汽车碰撞汽车碰撞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事故。
根据动量定理,当两车相撞时,它们所受到的合外力会改变它们的动量,从而导致速度的变化。
考虑一个汽车碰撞的例子,车A和车B以不同的速度相向行驶,最终发生碰撞。
根据动量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m1v1 + m2v2 = m1v1' + m2v2'其中,m1和m2分别代表车A和车B的质量,v1和v2是碰撞前两车的速度,v1'和v2'是碰撞后两车的速度。
当两车碰撞前速度相等(v1 = -v2)时,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后两车的速度相等并且方向相反(v1' = -v2')。
汽车碰撞这一生活现象可以通过动量定理来解释:当两车发生碰撞时,它们所受到的合外力导致了动量的改变,使得车辆的速度发生变化。
二、跳起接球在篮球、足球等运动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运动员跳起接球的情景。
通过动量定理,我们可以解释运动员跳起接球的原理。
根据动量定理,动量的改变等于所受到的合外力乘以时间。
在跳起接球的过程中,运动员的重心发生变化,但整体的动量必须守恒。
当运动员跳起时,他们脚下施加的力使得身体向上加速,而自身的重力则使得身体向下加速。
这两个力的合力与运动员的质量成正比,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可得合外力与加速度成正比。
由于加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因此跳起的时间越短,所受的合外力就越大。
运动员跳起接球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动量定理来解释:当运动员跳起时,他们所受到的合外力(脚下施加的力与重力的合力)改变了动量,使得他们能够在空中保持平衡并完成接球动作。
总结:通过动量定理,我们可以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如汽车碰撞和跳起接球。
动量定理告诉我们,外力对物体的影响会导致动量的改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现象。
高中物理情境化试题及情境化教学
高中物理情境化试题及情境化教学摘要:随着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也面对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情景性试题悄然发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综合素质都有了新的要求,促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与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物理专业知识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期实现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物理;情景化试题;情境化教学引言:新一轮高考改革将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当作重点考察的目的之一。
怎样检测学生掌握处理现实问题的技巧,试题情景化是必然趋势之一。
但究竟怎样的试题情景化才能够反映命题者的考试目标,在改革初期,还需要教育者的反思与探讨。
一、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所谓情景教育就是可以创造不同的试验情景方式,物理老师就可根据课程内容,创造试验情景方式,并事先示范实验操作步骤,而后,通过指导学生动手使用试验器具,并要求学生独立进行,从而调动学生一步步地完成物理试验,并逐步掌握了物理试验结果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更扎实地了解物理学知识点,教学效果与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还可在教师介绍新课程时,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并以此渗透基础知识点,进而巧设生活化的教育情景,通过激发学生思考,并深入分析生活化的知识点,逐步地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包含着很多物理学知识点,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点,从而积累了更多的知识点。
可见实施情景教育,便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中以饱满的激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掌握教学方法,如此便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说明了实施情景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二、情境化试题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的对策(一)精准提炼情境条件,激发兴趣高中物理课程的情景化试题运用中,老师需要精准的场景问题,贴近物理课程实际创设场景,充分挖掘学生注意力,指导学生了解基础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则,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例如研究列车运行过程中,如果火车由A地驶向B地,而且AB中的距离很远,我们通常就会将火车简单化成某个质点,忽视其的外形、结构,对火车的运动过程加以研究,合理的简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探讨该现象;如果研究的列车在行进过程中必须经过一座桥梁,由于大桥的长度与列车的长度差异不大,此时就不能通过计算质点。
由情入境,由境入学—分析高中物理的情景教学
由情入境,由境入学—分析高中物理的情景教学发布时间:2021-05-25T16:18:59.70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期作者:张艳楼[导读] 新课标改革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教学有了新的方向。
张艳楼安徽省宿松县宿松二中安徽安庆 246500摘要:新课标改革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教学有了新的方向。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让课堂散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树立学好物理课程的信心。
为此,教师要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让知识点的讲解活灵活现,帮助学生感受物理课堂的魅力,有足够的毅力钻研物理知识。
基于此,本文就从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情境、实验情境三个层面论述了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情境教学;新模式;运用引言在以往的高中物理课堂上,在更加机械枯燥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都是依靠死记硬背来学好这门课程,造成学生出现严重的抵触情绪。
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局面,教师要思考如何让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在情境化的教学中让课堂充满活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加强理论知识的渗透,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打造问题情境,打开学生发散思维高中物理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复杂,其中也常常包含一些难以让学生快速理解的知识点。
[1]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教师就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思考,指引学生完成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学习转变。
比如,在学习到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先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让学生调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归纳出本节课程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用“苹果落地、雨滴下落、树叶落下这些物体的下落速度是一样的吗?”这个问题让学生能够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上,做好新课导入的准备。
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重物体下落的一样快这三个猜想哪一个是正确的,需要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达到。
高中物理情景教学实例
高中物理情景教学实例在近些年的高考试题中,都会选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真实问题情境进行考查,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抓住主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并应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落实物理学科素养考查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搭建思维的平台,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物理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物理化。
为此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情景的设计:大自然中物理相关的现象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感应、尖端放电等),生活中的光现象(彩虹、海市蜃楼等)。
情景设计一:《静电感应》在教材中,当带点的金属球靠近接触在一起的两个枕形导体A、B时,A、B会分别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利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代替金属球靠近枕形导体,为了检测AB是否带上电荷,直接拿着验电器去检测,验电器的金属箔罩在玻璃罩里,只有前排的同学能看见验电器的金箔张开较小的角度,并且还没办法证明A、B带等量的异种电荷,实验的效果很不好。
在课后习题的启发下,老师对实验做了改进:找来一张锡箔纸,剪成又细又长的锡箔,在枕形导体A的下面粘上两个锡箔(两个粘在同一位置),导体B也同样操作。
并且为了实验效果明显,转动感应起电机使它带上电,利用其中一个带点金属球充当物体C靠近枕形导体AB时,学生会很明显的观察到贴在AB下面的锡箔立即张开,得出AB带上电荷;移走物体C,AB上的锡箔同时不再张开,得出AB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结论。
并且发现带点物体C越靠近AB ,锡箔张开的越大;物体C带的电荷越多(C与AB 位置固定),锡箔张开的也越大。
为后面《静电力》和《电场强度》的学习埋下很好的伏笔。
情景设计二:在静电现象的应用《尖端放电》,往往老师们认为电闪雷鸣学生司空见惯,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电闪雷鸣的视屏,从理论上分析一下《尖端放电》的原理,利用书上的图片解释《避雷针》的作用,课堂效果往往一般。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优秀教学案例
5.重视学生反思与总结: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在反思中成长。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展示各种运动场景,如运动员跑步、自行车骑行、汽车行驶等,让学生在直观的情景中感受运动的多样性。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如上学路上的行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运动现象。
3.通过设计有趣的物理实验,如小车从斜面滑下、弹簧振子的振动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通过对物理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性和秩序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手段,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播放一段运动员百米冲刺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运动员在起点静止,发令枪响后却能快速奔跑?他们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速度、路程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他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斜面上物体的运动 1、固定斜面上物体的运动
例题1:如图所示,O、A、B、C、D在同一圆周 上, OA 、OB 、OC 、 OD 是四条光滑的弦,一小物体 从O点开始下滑到A、B、C、D所用的时间具有什么关系?
O A B C D O'
例题2:如图所示,几个倾角不同的光滑斜面具有相 同的高度,物体以大小相同的初速度沿不同的斜面向上运 动,都不能到达E点,则关于物体的运动时间,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 ) A. 沿倾角为30°的斜面上升到最高点所需的时间最短 B. 沿倾角为45°的斜面上升到最高点所需的时间最短 C. 沿倾角为75°的斜面上升到最高点所需的时间最短 D. 以上说法均不对
2、杆系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运动 杆既可以产生拉力,也可以产生支持力。 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 V0 例题4、如图所示,长为L的轻杆一端连一小球, 另一端安装在水平固定转轴上。现给小球初速度,使 小球刚好能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求小球运动到 何处时小球对细杆的拉力为0,此时小球的速度为多 大?
六、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1、绳系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在最高点小球不离开圆周的条件是 mgmv2/L
常应用机械能守恒。
例题1、如图所示,一小球用 两根长分别为L和2L的细绳相连, 两绳的另一端都系在O点,开始 小球刚好能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 做半径为L的圆周运动。当小球 到达最低点时,长为L的细绳突 然断裂。求以后小球运动到把长 绳拉直时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E
D
30°
45 ° 75 °
C
B
A
例题3:如图所示,几个倾角不同的光滑斜面具有共 同的底边AB,当物体沿不同的倾角从顶端自由滑到底端, 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倾角为30°时,所需的时间最短 B. 倾角为45°时,所需的时间最短 C. 倾角为75°时,所需的时间最短 D. 所需时间均相等。 C
例题2.将一个动力传感器连接到计算机上,我们就可以测量
快速变化的力.如图所示是用这种方法测得的某小滑块在半球形 碗内在竖直平面内来回滑动时,对碗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由此曲线提供的信息做出下列几种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滑块在碗中滑动的周期是0.6 s B.在t=0.8 s时刻,滑块的速度为零 C从t=0.5s到t=0.8s的过程中,滑块的重力势能减小 D.滑块滑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3.(22分) 如图,abc是光滑的轨道,其中ab是水平的,bc为与ab 相切的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半圆,半径R=0.30m。质量 m=0.20kg的小球A静止在轨道上,另一质量M=0.60kg、 速度v0=5.5m/s的小球B与小球A正碰。已知相碰后小球 A经过半圆的最高点c落到轨道上距b点为L=42R处, 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碰撞结束时,小球A和B的速度的大小。 (2)试论证小球B是否能沿着半圆轨道到达c点。
(2)将V船再分解成为跟河岸垂直和平行的两 个分速度,由 t=d/v垂直 来分析计算。d为河宽。
最短时间问题:无论是v船V水,还是v船v水,只 要船头指向垂直于河岸方向渡河,则所用时间最短, 此时 t=d/v船(其中d为河宽)
、,
2、渡河的最短位移问题: ① 当v船V水时,只要v合与河岸垂直,则合位移 就最短。且 Sm=d ② 当v船=V水时,无最短位移。 ③ 当v船V水时,以V水的箭头为圆心,以v船的大 小为半径,画弧,以V水的箭尾为起点做圆弧的切线, 延长该切线到对岸,即为最短位移,由三角形相似, 求得最短位移 sm=d V水/ v船
D E A B
2、可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 当斜面体运动时,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方向(对地) 不再沿斜面方向。此时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做功,物体 对斜面的压力也做功。但两力做的总功为0。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用动量和能的观点来求,但有些 也可用力的观点来解。 例题4、如图,高为h质量为m倾角为的光滑斜面 体,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另有一质量也为m的小球,从 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求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所需要的时 间?
七、单摆的运动 在摆角不超过10º 时,摆球的运动可看做简谐运动. 其周期
L T 2 g
例题1.已知悬挂在地面附近的单摆,摆长是l,振 动周期是T,地球半径为R,求地球的平均密度。
2.一单摆的振动图线如图3-4所示,设所在地重力加速 度等于10ms-2,则该单摆在振动过程中指向平衡位置 的最大加速度是 ms-2。
例题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光滑斜面体,置 于光滑水平面上,斜面倾角为,高为h,斜面底端 有一小段圆弧与斜面和水平面都相切。今有一质量 为m的小球,在水平面上以水平初速度V0滑上斜面 体,离开斜面后到达的最高点离地高为H,求小球 落地时离斜面体多远?
V0
h
五、天体运动 1、两种运动形式:圆周运动与椭圆运动 解决椭圆运动一般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开普 勒定律。 2、两种基本关系 (1)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 (2)重力就是万有引力 3、两种系统 有中心天体的系统和双星系统 4、三个宇宙速度 5、有关天体的计算
三、绳连物体的运动 注意: (1)实际运动即为合运动,实际速度就是合速度 (2)两物体沿绳子方向的分速度相等(按正交分 解)。
例题1: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物体,小车通 过定滑轮用绳子拉它,在图示位置时,若小车的速度 为5m/s,则物体的瞬时速度为 m/s。
V160°3Fra bibliotek°V2
例题2. 如图所示,汽车以速度v匀速行驶,当汽 车到达P点时,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此时物体M 的速度大小为 (用v、表示)
3、有摩擦的竖直平面内的圆弧运动 特点:由于弹力变化导致摩擦力变化。 例题5、如图所示,A、B两球以相同大小的初 速度从a点开始运动,A沿凸面运动,B沿凹面运动, 试比较它们到达b点的速度大小。 a 例题6、如图所示,试比较物体以相同的初速率 从A运动到B的速率V1和从B运动到A的速率V2。已 知A、B在同一水平面上。 A B b
例题3.A、B两球,A从距地面高度为h处自由下落,同时将B 球从地面以初速度v0在A球正下方竖直上抛,试分析: (1)B球在上升过程中与A球相遇; (2)B球在下降过程中与A球相遇. 两种情况下,B球初速度v0的取值范围。 例题 4.A、B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使,A车在前, 速度vA=10米/秒,B车速度vB=30米/秒。因大雾能见度低,B 车在距A车500米时才发现前方有A车,这时B车立即刹车,但要 经过1800米B车才能停止不前。问:(1)A车若仍按原速前进,两 车是否会相撞?若会相撞,将在何时何地?(2)B车在刹车的同 时发出信号,A车司机看到信号1.5秒后加速前进,问A车的加速 度多大时才能避免事故?
常见运动与物理情景分析
一、基本运动形式
运动名称
匀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曲线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位移规律
速度规律
加速度
受力特点
简谐运动
二、实际运动模型分析
一、自由落体与抛体运动
主要包括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与平抛运 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其加速 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例1、如图5-1所示,长L=75cm的静止直筒中有一不计大
3.如图3-7所示,用很长的细线系着一个小球A组成一 个单摆,在悬点O处还固定着一根竖直的细绳,吊在绳 子上的小球B能沿绳子下滑,现将A球拉偏一个很小的 角度,B球停在悬点O处,使它们同时开始运动,若 AB正好相碰,求:B与绳子的摩擦力跟B球重力的比值 (g≈π2≈10ms-2)。
(1)天体运动参数的计算:如已知中心天体的 质量、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求行星或卫星的线速 度、角速度、周期。 (2)天体质量的计算:如已知行星或卫星的轨道 半径、周期(或线速度、角速度),求中心天体的质 量及密度。 基本方程是:
Mm v2 4π 2 r G 2 m mω 2 r m r r T2 M gG 2 R M 4 ρ ,V π R 3 V 3
v
例题3. 如图所示,以速度v沿竖直杆匀速下滑的物 体A,用细绳通过定滑轮拉物体B在水平面上运动,当 绳与水平面夹角为时,物体B运动的速率为______.
B
θ
A
例题4、 如图所示, 在河岸上用细绳拉船,为 了使船匀速靠岸,拉绳的 速度必须是( )
A. 加速拉 B. 减速拉 C. 匀速拉 D. 先加速后减速
C. 卫星在轨道1上运行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在轨 道2上运行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D. 卫星在轨道2上运行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在 轨道3上运行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3 2 4、上题中,若已知近地 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R, 地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试 求卫星在椭圆轨道2上运动 的周期? 1
24.(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地面 控制中心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启动制动发动机调整姿态 后,于2003年10月16日早上6:28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平 安降落。(已知地球半径为R0=6.4×103km,地球质量 为M=6.0×1024kg,万有引力恒量G=6.67×1011N· 2/kg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m (1)假定飞船以7.72×103m/s的速度绕地心作匀速圆 周运动,求:飞船轨道半径、运行周期及在该轨道处的 加速度。(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飞船脱离原来的轨道缓慢返回大气层的过程中, 若其运动可近似看做圆周运动,其重力势能将 ,动 能将 ,机械能将 。(填“增大”或“减小”或 “不变”)
2 0
例2: 在天体运动中,把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称为双星,这 两颗星必须各自以一定的速率绕某一中心转动才不至于由于万 有引力而吸在一起。已知两恒星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恒星 距离为L。求:(1)两恒星转动中心的位置;(2)转动的角速度。
例 3、如图所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到 近地圆轨道1,然后在轨道的Q点“点火”使卫星沿椭圆轨道2 运行,当它经过椭圆轨道的远地点P时,再次“点火”,将卫 星送入同步轨道3,卫星分别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即不包括“点火”过程),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卫星在轨道3上运行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运行的速率 B. 卫星在轨道3上运行时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运行的角速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