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解析版带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2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训练题(含解析) 北师大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全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2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训练题(含解析) 北师大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全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训练题双基巩固1.在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能较好体现该生态系统中某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是()2.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A.动物的数量会不断增多B.动物的数量会不断减少C.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不变D.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3.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A.天然落叶林B.天然常绿林C.人工纯种林D.人工混交林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A.生产者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5.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生物的种类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生物的种类6.玉米螟在田里大量繁殖,造成玉米严重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可能是()A.破坏了食物链B.大量清除了田间的杂草C.大量捕杀了田鼠D.大量捕杀了黄鼬7.下列哪种措施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B.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C.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D.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8.(2012·某某学业考)近年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某迅速蔓延,对某某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关于这一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B.危害本地生物多样性C.这是外来物种入侵现象D.引入新生物资源,可大力推广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而绝非人为因素所致B.生态系统的破坏都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得以恢复C.生态系统的破坏只是暂时的D.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可能引起严重后果10.稻田中存在一条食物链:水稻→稻飞虱(水稻的害虫)→青蛙。

以下说法合理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竞争关系B.水稻的生长只受到稻飞虱和青蛙的影响C.青蛙体内农药的浓度比稻飞虱体内高D.大量捕杀青蛙不会破坏生态平衡11.近年来频发的生态灾难对生物圈中的生物造成严重危害,以下生态灾难中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A.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危害B.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引发次生灾害C.冰岛火山灰对欧洲航空、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影响D.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对周围生物和人造成严重伤害12.下图为农田生态系统中蛇和田鼠数目的动态变化平衡示意图,依图回答问题:(1)如果人类大量捕捉蛇,田鼠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将。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带答案剖析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带答案剖析

第23章章末限时检测(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影响兔子生存的生物因素有( C )A.阳光和青草B.温度和水源C.青草和绵羊D.土壤和细菌解析:草属于植物,草的多少与好坏影响兔子的生存,绵羊和兔子之间会因争夺食物出现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兔子的影响。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B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解析:“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主要意思是清明、端午,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3.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D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D.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解析:杂草和玉米是竞争关系,互相争夺水分、养料和阳光,所以玉米地里杂草丛生,会降低玉米产量。

4.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D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D.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解析:田鼠增多,毁坏农作物,使农作物减产;青蛙减少,害虫增多,使农作物减产;杂草和农作物争夺水、肥、光照等,使农作物减产,这些都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干旱缺水使农作物减产,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5.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C )A.一个湖泊B.一座小山C.一株大柳树D.一条河流解析: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不是仅仅指一种或一个生物,故选C。

6.某市发现了濒危蕨类植物——桫椤。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桫椤属于( A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生产者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物质循环都具有全球性【答案】B【解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解: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来自生物和无机环境,A错误;B、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称为行为信息,B正确;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信息传递无全球性,D错误.故选:B.【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2.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答案】A【解析】外来物种大多会因缺乏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根据当地情况科学引入外来物种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本题中的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形成的是竞争关系,本地植物因不能获得阳光而死亡。

3.如图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 )A.80 g B.900 g C.800 g D.600 g【答案】B【解析】依图中食物关系分析,猫头鹰处于第三、四营养级。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同一种营养级【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解:A、食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正确,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B、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B错误;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C 正确;D、一种生物在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D错误.故选:C.【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2.表示一个生态系统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的是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食物为食C.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D.能量在各级营养级中逐渐递减【答案】B【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庞大,其中的食物就越多,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因为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草食动物的食物,而一种草食动物既可以吃多种植物,又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从而使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名师】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同步检测卷第八单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word版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同步检测卷第八单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word版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句话描述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A. 捕食B. 竞争C. 合作D. 追逐2. 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分析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A. B.C. D.3. “一山不容二虎”,是生物之间的A. 捕食关系B. 寄生关系C. 竞争关系D. 共生关系4. 蚂蚁、蜜蜂往往成千上百只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种关系。

A. 竞争B. 合作C. 捕食D. 寄生5. 下列食物链中,假设蚱蜢和鼠从生产者获得能量数值相同,那么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A. 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B. 绿色植物鼠猫头鹰C. 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D. 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6. 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以下属于非生物部分的是A. 植物B. 动物C. 细菌D. 空气7. 古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或规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的生物学规律是A.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B. 生物间的竞争关系C. 生物适应环境D. 生物的变异现象8. 彤彤想制作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希望生活在其中的水草和小鱼能生存较长时间。

下列装置和材料中,最好选用A. 无色透明玻璃瓶、池塘清水B. 棕色玻璃瓶、池塘清水C. 无色透明玻璃瓶、蒸馏水D. 棕色玻璃瓶、蒸馏水9. 生活中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

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依次是A. 光和温度B. 温度和水分C. 水分和光D. 土壤和温度10. 目前地球的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的根本原因是A. 人口过度增长B. 臭氧层空洞C. 长年的水旱灾害D. 野生动植物死亡11. 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如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A. B.C. D.1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B. 沼泽是典型的淡水生态系统C. 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D. 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13. 下列不属于共生现象的是A. 地衣B. 豆科植物的根瘤C. 玉米上长的黑瘤D. 帮助消化的肠道细菌14. 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兔和鼠都是生产者B. 猫头鹰和蛇只存在捕食关系C. 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D. 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15. 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测试题(解析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测试题(解析版)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 B.湖泊里的鱼C.湖泊里的水草D.湖泊里的水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下列做法符合要求的是()A.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 C.填海盖楼 D.引进,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3条食物B.该食物网是一个生态系统C.图中鼠和兔之间是竞争关系D.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4.如图是草、鼠和蛇三种生物在某生态系统的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存在相互关联B.人过度捕食蛇,会造成鼠类迅速减少C.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D.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5.在一成熟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稳定的食物链:甲→乙→丙→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B.该食物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四营养级C.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丁灭绝,丙的数量是先增加再减少D.若该生态系统被农药污染,则丁体内的农药浓度最高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A.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B.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D.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7.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8.“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普通一员”的理念应牢牢铭刻在我们心中,并践行在我们行动中.以下观点错误的是()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B.围湖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C.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代价D.生物圈是人类的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生存的栖息地9.“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保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23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解析

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23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解析

错误!基础点1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 调节机制(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 类型类型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续表类型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联系二者呈负相关,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5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注意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辨析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重难点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1)结构的相对稳定:体现在各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种间关系的相对稳定。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

可用下图来表示:2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生态系统功能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4)TS表示曲线与正常作用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易错警示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比较比较项目正反馈负反馈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已污染的湖泊污染加剧草原上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平衡1。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封闭生态瓶内,要使其中的生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A.O2B.H2O C.足够的有机物D.太阳能【答案】D【解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离不开能量,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家里冰箱里常常会储存些新鲜的鱼肉、水果、蔬菜等食物,在这些食物里面滋生的细菌等多种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答案】D【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可以随机交配的属于同一个种群;不同种群在自然环境中占有不同的生态空间构成群落;不同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进行着信息传递构成生态系统。

可见冰箱里储存的鱼肉、水果、蔬菜,以及滋生的细菌并不能随机交配和进行能量流动。

D正确。

【考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靠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答案是C。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答案】B【解析】捕食者的存在会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A正确。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返回目录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6.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B )
A.海洋生态系统
B.北极冰川
C.森林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返回目录
7.下图中A表示的是某种鹰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变化,那么 B最可能代表的是( B ) A.鹰的天敌数量变化 B.被鹰捕食的生物数量变化 C.该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数量变化 D.与鹰有合作关系的生物数量变化
返回目录
8.某地区开展了播种造林工作,用飞机将马尾松的种子飞播后,又 进行了阔叶林树种的人工点播,以形成针叶阔叶混交林。这样做的 目的是( A ) A.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提高树种的存活率 C.提高森林的观赏价值 D.降低人工造林的成本
返回目录
9.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导致荒漠 化面积增加,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威胁到了野生动植物繁衍 生息,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 B ) A.逐渐降低的 B.有限的 C.不变的 D.逐渐增强的
返回目录
(1)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 物成分是___分__解__者______,该生态系统有_____4________条食物链 。此生态系统中,物_质___和__能__量_____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 的。 (2)图乙中,a、b、c、d构成了图甲中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如 果某有毒物b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 的是_____________。
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热带雨林这种
过于复杂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高。因为其复杂的结构
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重建,破坏后的热带雨林要重新回到和原来相
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导入新课
园艺人员在公园的一角种植了一块草地,为了防止鸟 吃草籽,他们用网把这块草地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发 现网里的草被虫子吃光了。大家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 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原因。
讲授新课
想一想 1.不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一样吗? 2.什么样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更强?
森林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讲授新课
讨论分析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 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即食物网结构复 杂),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3.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 不利影响。
讲授新课
森林生态系统
-----调节能力更强
荒漠生态系统
-----调节能力弱
讲授新课
二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适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讲授新课
适度捕捞海洋鱼类,不会导致鱼类种群减小,更 不会灭绝。
讲授新课
在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被破坏。
讲授新课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 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后,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 能力,导致稳定性被破坏。
讲授新课
能否将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的数量变化更 直观地表现出来?
生物 数量
草原植被 (生产者)
食鼠动物 (消费者)
鼠类 (消费者)
时间
讲授新课
想一想 通过调节生态系统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遗体 遗体 遗体 枯枝败叶 (起点) 未固定 ……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太阳能 生产者 (植物) 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分解者(细菌、 真菌等微生物)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 生态系统(1)概念:由 生物群落 与它的 无机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 全部生物 及其 无机环境 。

2.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和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

3.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 水、空气、无机盐 等;能量:如 阳光、热能 。

(2)生产者: 自养 (自养/异养)生物。

主要是 绿色植物 ,还包括光合细菌(如蓝细菌)、化能合成菌(如 硝化细菌 )。

(3)消费者:属于 异养 (自养/异养)生物。

捕食性 动物 、寄生生物(如 菟丝子、蛔虫、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病毒 )。

(4)分解者:能将 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属于 异养 (自养/异养)生物。

主要是腐生性 细菌 、 真菌 及动物。

4.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因 捕食 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 食物链 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 食物网 。

5. 能量流动的含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输入 、 传递 、 转化 和 散失 的过程。

6. 能量的传递: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化学元素 ,不断地在 生物群落 和 无机环境 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

(2)范围: 生物圈 。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

(3)特点: 全球性 、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重难点:1、能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能结合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3、能结合实例,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1.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1)1906年,凯巴森林被列为国家禁猎区后(禁猎黑尾鹿,允许捕杀黑尾鹿的天敌),黑尾鹿的数量先后。

(2)上升原因:该生态系统。

(3)下降原因:缺少。

(4)变化原因:凯巴森林发生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的不正确干预,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状态。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与物质、能量之间和与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

3.(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当草原鼠类大发生时,植被会并造成食物短缺,限制鼠群的数量持续;同时,鼠类大发生会使的数量增加,进而使鼠群数量,草原植被得到恢复。

(2)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或受到干扰时,可通过内部的,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和的状态。

4.稳定性破坏的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当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5.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1)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泛滥、等。

(2)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以及不合理。

6.人类作用:人类只有尊重生态系统的 ,才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和的状态。

二、能力运用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含哪几个方面的相对稳定平衡状态?( )A.生物与非生物物质之间B.生物与非生物能量之间C.生物与生物之间D.前三项都是2.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A.动物的数量会不断增多B.动物的数量会不断减少C.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不变D.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3.具有下列哪种特点的生态系统较稳定?( )A.生物种类少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C.食物链较长D.食物链中的消费者较多4.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天然落叶林B.天然常绿林C.人工纯种林D.人工混交林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十分脆弱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C.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度的 D.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十分强大6.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采取的措施是()A.喷施农药消灭害虫 B.不准放牧 C.建立草场防护林 D.严禁割草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生产者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8.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适当增加生物的种类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生物的种类9.对下图解释错误的是( )A.此图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B.正常情况下,草原植被数量应多于鼠类C.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不变的状态10.下列哪种措施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B.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C.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D.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1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鹰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这种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A.相互制约B.多种多样C.不断进化 D谁也离不开谁1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A.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生产者总是数量最多的D.人工控制的结果13.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成员,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A.生产者B.消费者C. 生产者和消费者D.分解者14.从理论上分析,维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存在可以缺少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5.我国黄土高原上原有茂密的森林和无边的草原,现在消失了,主要原因()A.病虫B.地壳变动C.长期干旱D.乱砍滥伐16.近年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湘潭市迅速蔓延,对湘潭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最新)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最新)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1.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青蛙属于该生态系统的()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部分2.人体细胞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是()A.植物中的化学能B.燃烧放出的能量C.食物中的化学能D.太阳能()3.科学家曾对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这是因为()A.海沟深处水温太低B.海沟深处缺乏空气C.海沟深处没有阳光D.海沟深处空间狭小4.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A.草←兔←狐B.草→兔→狐C.草←兔→狐D.阳光→草→兔→狐5.下列描述的情境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6.下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在这条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是()A.甲→乙→丙→丁B.丙→丁→甲→乙C.丁→丙→乙→甲D.丙→丁→乙→甲7.今年三月中下旬我市气温较低,美丽的紫荆花开花的茂盛期推迟了半个月,请分析影响紫荆花开花推迟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水分C.温度D.空气8.哺乳动物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最主要的是( )A.体表被毛B.用肺呼吸C.牙齿分化D.神经系统发达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生物学意义是()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10.小薇买来的香蕉放了几天后,开始慢慢长出“黑斑”,出现了腐烂的现象,这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有关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D.都不是11.柑橘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苹果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温度B.水分C.阳光D.土壤12.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和改变环境B.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C.大树底下好乘凉,描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13.食性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A.山羊B.蚜虫C.棕熊D.兔子14.在一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鼠的数量就会()A.缓慢上升B.迅速上升C.仍保持相对稳定D.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15.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温带阔叶林B.热带雨林C.寒带针叶林D.温带草原16.“朝蝇暮蚊”主要影响因素是()A.阳光B.温度C.空气D.湿度17.“春兰秋菊”、“南橘北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依次是()A.温度和水分B.土壤和温度C.水分和光照D.光照和温度18.下列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A.AB.BC.CD.D二、综合题19.食物链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________开始的;(2)位于食物链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________;(3)位于食物链其他环节的生物则大多是________。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单选题1.有人喜欢用一种水晶样的玻璃球作装饰.该球密封,内装有水、两三条小鱼(或虾),底部有珊瑚、沙子,并生长着一些水藻、小鱼(或虾).该玻璃球构成一个()A. 生物圈B. 生态系统 C. 食物链 D. 环境因素2.有甲、乙、丙三种生物,甲和乙均以丙为食,甲又以乙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乙、丙一定是动物 B. 丙一定是植物,甲、乙一定是动物C. 甲与乙一定是捕食关系 D. 乙与丙不是竞争关系3.“八月桂花香”,此句中影响桂树开花的环境因素主要是A. 光B. 温度C. 水D. 空气4.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是()A. 湿地B. 热带雨林 C. 海洋 D. 草原5.生物圈中的消费者是:()A. 绿色植物B. 细菌 C. 动物 D. 微生物6.我们美丽的家乡可以看成一个乡村生态系统,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是村庄里()A. 所有的村民B. 所有的花、草、树木C. 广阔的运动场D. 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哪种环境因素()A. 光B. 水C. 空气 D. 土壤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态系统()A. 一块草地B. 沙漠 C. 生物圈 D. 羊群9.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哪个条件并不是所有细菌真菌都需要的?()A. 水分B. 适宜的温度 C. 有机物 D. 氧气10.在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以上都是11.此图为农田生态系统中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A.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 蛇的数量迅速增加C. 水稻虫害严重D. 田鼠的数量迅速增加12.“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经常踩踏小草,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小草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小草的死亡,主要原因是()A. 小草的茎被踩断了B. 土壤缺少空气,影响根的呼吸作用C. 影响小草的蒸腾作用 D.土壤缺少空气,影响根的光合作用13.维持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生物是()A. 生产者和草食动物B. 生产者和分解者C. 肉食动物和分解者D. 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一般都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B.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C. “阳光→草→鼠→狐”可称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D. 大气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绿色植物体内15.下面各项中属于共生现象的是()①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②黑粉菌导致玉米形成黑粉瘤③某些藻类和真菌形成地衣④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CO2供植物光合作用⑤牛胃内的瘤胃细菌,可以帮助牛分解和利用纤维素⑥红色毛廯菌导致人患足和手廯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①③⑤D. ②④⑥16.下列不属于共生的是()A. 地衣B. 冬虫夏草 C. 大豆和根瘤菌 D. 人与大肠杆菌17.以下诗文或谚语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对应的是()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变异现象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间的食物关系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然界的物质循环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影响植物开花18.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是A. 减少生物的种类B. 减少生产者的数量C. 增加生物的种类 D. 增加消费者的数量19.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的多,这主要是()A. 骆驼刺喜欢沙土B. 骆驼刺怕被风刮走C. 骆驼刺需要营养物质 D. 骆驼刺对缺水环境的适应20.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成员,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 C. 生产者和消费者 D. 分解者21.以下对绿色植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 绿色植物既是生产者也是分解者B. 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线粒体C. 绿色植物能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D. 绿色植物通过根、茎、叶吸收水分,有利于生物圈的水循环22.为了使中国西部的生态系统平衡不遭受破坏,并使生态系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和演化,我国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下列哪一项是重要的措施()A. 开山种粮食B. 退田还湖 C. 退耕还林还草 D. 退耕还牧23.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生存数量首先减少的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三级消费者24.以下关于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 田鼠→蛇→鹰B. 猫头鹰→蛇→田鼠→草C. 草→田鼠→蛇→猫头鹰 D. 阳光→草→田鼠→猫头鹰25.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 草原上的全部羊B. 洞庭湖中的所有生物 C. 大兴安岭林区 D. 河里的鱼二、非选择题26.自然界除了水循环和氧循环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

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节习题(带解析)

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节习题(带解析)

第二十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圈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生物圈是指人能够达到的范围,例如月球和太空D.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大气圈2.下图是生物小组的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在生态瓶里放置了金鱼藻、沙石、小鱼、水等,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正确的是A.生态瓶中不放金鱼藻小鱼存活时间会变短B.这个生态瓶中的非生物环境只有水C.把这个生态瓶放在光下或是黑暗中都不会影响它的维持时间D.这个小生态瓶会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大3.下列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潮白河水及河内的所有生物B.顺义区内的所有农作物C.“花鸟鱼虫”市场内的所有动物D.减河公园内的所有植物4.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种植,限制它的生态因素是A.水B.阳光C.温度D.土壤5.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袋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A.缺少分解者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6.下表是甲、乙、丙、丁、戊五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这五种生物之间有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下列食物链关系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戊B.丙→戊→乙→甲→丁C.丁→甲→乙→戊→丙D.戊→丁→丙→乙→甲7.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是A.先有物质循环,然后才有能量流动B.由于有了能量的流动,所以才有了物质循环C.虽然二者是同时进行的,但它们是各自独立的过程D.物质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储存、转移和释放8.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类属于A.消费者B.生产者C.分解者D.建设者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一条河流B.池塘中的鲤鱼C.湖中的所有生物D.草原上的全部羊10.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在一起形成的,真菌和藻类的关系是A.寄生B.腐生C.共生D.竞争11.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兔→狐B.草→兔→狐C.草←兔←狐D.阳光→草→兔→狐12.蝉在火热夏天的正午鸣叫得最厉害,可是当气温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

人教版必修3生态系统及稳定性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3生态系统及稳定性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单选题1.下列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息)A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D.限制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从能量关系看①二②+⑤B.⑥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D .③/②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息)[士,二乙------ 应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 .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C .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4.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息)A.向一个湖泊引入水葫芦B .封山育林,减少人为干扰C.捕捉农田里的蛇D .为了杀灭害虫,大量喷施农药5.如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A .②③⑥B .④C .⑧D .①⑤⑦6.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 .蝙蝠的“回声定位”B .萤火虫发光C.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 .雄鸟的“求偶炫耀”7.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可能发生在()A.细胞与细胞之间8.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C .种群与种群之间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E和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A . A T B—C—E,捕食和竞争B . A T B—E,竞争和捕食C . A-D,竞争D . A T E—C,捕食和竞争9.下面的图1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图2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且已知种群1为自养生物,三个种群间存在捕食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练习题及解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练习题及解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八单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章末练习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A.有互助、有斗争 B.无互助、无斗争C.只互助不斗争 D.只斗争不互助2.假设一个草原是由鹿和狼组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赶尽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A. 迅速上升B. 保持相对稳定C. 缓慢上升D. 先上升后下降3.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 生物适应环境B. 生物影响环境C. 环境影响生物D. 生物依赖环境4.哪项成语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D.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5.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瓢虫和蚜虫B.猫和老鼠C.狼和羊D.白菜和杂草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写的是动物之间的什么关系()A. 合作B. 捕食C. 竞争D. 寄生7.下列属于受非生物因素影响的是()A. 螳螂捕蝉B. 秋风扫落叶C. 草盛豆苗稀D. 狐假虎威8.以下关于食物链“野草→食草昆虫→鸡→人”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是生产者B.昆虫、鸡和人都是消费者C.人的能量最终来自鸡D.这条食物链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9.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一组是()A.水藻和细菌 B.细菌和真菌 C.鱼和蛇 D.地衣和大豆10.你一定见过或听说过我们家乡的松花江,那么松花江属于哪种生态系统()A. 城市生态系统B. 海洋生态系统C. 农田生态系统D. 淡水生态系统11.近年来在蔬菜种植方面,出现了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的热潮,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作物生长中的什么限制因素?A. 水B. 温度C. 空气D. 光照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①]________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

2024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3

2024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3

23.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选择题(39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在肯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C.一般状况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整实力更强一些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淌2.在一个由草、野兔、鹰组成的食物链中,由于某种缘由鹰的数量大量削减,那么在短时间内野兔的数量将发生的变更是A.先削减后增多B.削减C.增多D.无变更3.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甲、乙、丙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

下表是不同面积中不同物种数量统计结果(调査面积c m×mm),依据表中数据推断,对放牧干扰的反抗力最弱的草原类型是A.甲B.乙C.丙D.不能确定4.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整实力是有限的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格外,仅缺少非生物成分D.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5.在一个含有鹿、狼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狼杀绝了,鹿的数量将A.快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上升后又下降6.在草场上适当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

但是,假如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可能会受到严峻破坏甚至退化。

这说明A.草原上放牧越少越好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变更C.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整实力是有限的7.在一个由草、兔、狼组成的食物链中,假如狼的数量大量削减,短时间内兔子的数量将A.缓慢上升B.保持相对稳定C.快速上升D.先下降后上升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B.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C.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D.生态系统具有肯定的自动调整实力9.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应将生态系统中的害虫彻底清除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只须要分解者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整实力是没有限度的D.蜜蜂吸取花蜜、采集花粉,有利于植物的繁殖10.下列对生态系统自身调整实力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自动调整实力是有肯定限度的B.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C.自动调整的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D.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整实力越弱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B.一块农田中的全部农作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D.一般状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肯定稳定的1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全部生物共同的家园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C.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且稳定不变,自动调整实力强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13.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整实力最强的是A.热带雨林B.高山草甸C.戈壁沙漠D.北极苔原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14.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假如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受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肯定的,但这种实力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章章末限时检测(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影响兔子生存的生物因素有(C )A.阳光和青草B.温度和水源C.青草和绵羊D. 土壤和细菌解析:草属于植物,草的多少与好坏影响兔子的生存,绵羊和兔子之间会因争夺食物出现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兔子的影响。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B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解析:“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主要意思是清明、端午,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3. 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 ,会影响玉米的产量 ,这主要是因为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D.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解析:杂草和玉米是竞争关系 , 互相争夺水分、养料和阳光 ,所以玉米地里杂草丛生 , 会降低玉米产量。

4.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D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D .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解析:田鼠增多,毁坏农作物 ,使农作物减产 ;青蛙减少,害虫增多,使农作物减产 ; 杂草和农作物争夺水、肥、光照等 , 使农作物减产 ,这些都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干旱缺水使农作物减产 , 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5.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C )A.一个湖泊B. 一座小山C. 一株大柳树D. 一条河流解析: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不是仅仅指一种或一个生物,故选C。

6.某市发现了濒危蕨类植物——桫椤。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桫椤属于(A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生产者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因此,蕨类植物一一桫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7.(2016福州)以下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A )A.月季7蚜虫7瓢虫B.阳光7月季7蚜虫7瓢虫C.月季J蚜虫J瓢虫D.阳光J月季J蚜虫J瓢虫解析:食物链是植物与动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7次级消费者7 二级消费者7 ,,最后是最咼级消费者。

8.下表为长江武汉段四种生物的调查统计数据数量 1.56 X108 6.42 X 104 4.1 X 10108.3 X 102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此食物链的正确构成是(A )A.丙7甲7乙7丁B.甲7乙7丙7丁C.丁7丙7乙7 甲D. 丁7乙7丙7 甲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

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就越多,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B )A.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指的是各种生物B.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C.生态系统可以缺少分解者D.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是独立的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A错;任何一个成分都是不可缺少的,C错;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互联系,彼此作用, 构成一个整体Q错。

10.某简单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如图表示四种生物所占的能量关最可能是(A )系比例,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乙、A.甲丁'丙//甲B. 丁e 乙/丙D+甲f乙C、丁桶2監55%甲乙丙丁□□□□解析:在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所含有的能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低含有能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含有能量越少,乙、丙所占比例差别很小,可能是同一营养级。

所以,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是A。

11.(2016永州)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C )A.生态系统一般都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B.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C.“阳光7草7鼠7狐”可称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D.大气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绿色植物体内解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起始点是生产者。

12.(2016广东改编)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数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甲个体内的能量获得最少B.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J丙J乙J丁C.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D.该生态系统只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解析:由图可知,甲的数量最多 ,一般为生产者,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贮存有机物,因此获得能量最多;构成的食物链为:甲7丙7乙7丁。

此生态系统中除了生产者 (甲), 消费者(乙、丙、丁 ), 还有分解者微生物。

13.“一山容不下二虎”这一谚语 , 用生物学观点可以理解为 ( D )A.身体强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B.虎所需的生活空间很大C.虎性情孤独,不群居D.虎所处的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就少解析:愈向食物链的后端 , 生物体获得的能量愈少 , 生物的数量也愈少 , 虎为高级消费者 , 获得的能量较少 , 数量也较少。

14.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 , 错误的是 ( C )A. 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开始的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恢复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 20%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 , 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 , 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15.数百年前 , 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 , 后来成了荒山秃岭 , 主要原因是( B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B.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C.长期旱灾,赤地千里D.地壳变动频繁解析:黄土高原的变化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的。

16.(2016潍坊)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

该食物网的消费者中,哪种生物灭绝一定会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B )A.乙B.丙C.丁D.己解析:由图中食物网可知,己只以丙为食,如果丙灭绝,己就会因为没有食物而灭绝。

17.在某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能正确表示草、兔、鹰三种生物数量大小的图示是(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自然界各种生物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关系,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情况。

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 生物的数量越少。

所以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最多,鹰的数量最少。

18. (2016连云港改编)如图表示一个常见的食物网。

有关叙述正确的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 该食物网有的食物链包括5个环节C. 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不可能减少D. 图中的动、植物死亡后会被腐生性细菌和真菌分解 解析: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T 鼠T 鹰,草T 鼠T 蛇T 鹰, 草T 兔T 鹰,草T 鼠T 狐,草T 兔T 狐,A 错误。

最长的食物链是草T 鼠T 蛇T 鹰,包括四个环节,B 错误。

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 能量中,只有10%^20%勺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的流动是沿食 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C 错误。

19. 当前,在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中,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是A.地震因素B.人为因素C.火山因素D.战争因素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但这种自 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 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V因。

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 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20. 麦田中农民伯伯要拔掉杂草,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 C )A.保持生态平衡B. 保持生物种类的单一性C. 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D. 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 解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寄生关系等。

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 间,属于竞争关系。

农民伯伯要拔掉杂草,是为了使能量集中流向对人 类有用的小麦。

C 正确。

第n 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综合题(共50分)21. (8分)下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请分析 (1)该生态系统中,草和 灌木 属于生产者,图中没有画出的腐生细 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和分解者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起重要作用。

(2)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营养关系构成食物链。

图中食物链共 有 6 条,请写出最长的一一条 : 草7蝗虫7麻雀7鹰 。

草(3)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

根据这一特点,图中总能量最少的一种生物是鹰(4)若人们为保护草籽而大量捕杀麻雀,草反而会减少。

其原因是食物链遭到破坏(或其他合理答案)解析:(1)据图可知,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草和灌木属于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图中没有画出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2)图中食物链有:草7田鼠7鹰;草7兔7鹰;草7蝗虫7麻雀7鹰;草7麻雀7鹰;灌木7兔7鹰;灌木7麻雀7鹰,共6条食物链。

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7蝗虫7麻雀7鹰。

(3)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动物的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因此图中总能量最少的一种生物是鹰。

(4)若人们为保护草籽而大量捕杀麻雀,食物链(草7蝗虫7 麻雀7鹰)被破坏,蝗虫因捕食者麻雀减少而数量大增,蝗虫吃草导致草减少。

22.(9分)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瓶(如图)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②向B C、D中放入等量的水藻;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④把A B、C瓶置于阳光下Q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D(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丄温度、空气、阳光;比较A 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存活的时间与水藻、河泥有关。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光合作用释放氧气(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水藻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