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_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理解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2.掌握小范围数据的统计和表示方法。
3.能够通过图表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
2.数据的统计和表示方法。
3.图表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展示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2.板书、彩色粉笔、图表样本。
3.学生调查表格和问卷。
4.台式计算机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统计”的字样,询问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引出调查和统计的目的及意义。
2. 学习内容(20分钟)•使用实例引出调查的基本方法。
•讲解数据的整理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数据的重要性。
•介绍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如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
3. 讲解示范(15分钟)老师用学生调查的实际数据进行讲解,展示如何整理数据并绘制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关系和规律。
4. 练习(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范围的调查,并根据数据绘制图表,交流和归纳调查结果。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调查和统计的重要性,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让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有更深入的理解。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一项小调查并整理数据,绘制对应图表,并用一段文字总结调查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际调查和图表绘制的练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以上是《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课《统计》的教案,希朋能够帮助老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工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练习二十二教案设计

《统计——练习二十二》教学设计绍兴县陶堰镇中心小学丁秋君设计思想指导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实际。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理论依据:利用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使学生在扎实“双基”的同时,因人而异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情感渗透;让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特色: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教学开放,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练习二十二”是一堂《统计》的练习课,共有5道统计习题组成。
这些习题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
第1题通过统计停车场每种车的数量,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进来,巩固所学统计知识和解决问题,体验怎样搜集信息。
第2题让学生通过数正字来收集信息。
第3—5题是调查同学们的人口数,早餐吃什么主食等,知道一些生活常识,体验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这些题目具有一定的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采用多种调查方法,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
3、相关内容的区别与联系:与上一册教材的统计内容相比,本册统计内容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
而本课就是建立在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整理,填写统计表,进一步熟练每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力求使学生再次简单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为以后深一步学习“以一当五”、“以一当十”等统计知识服务的。
《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_说课稿

《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_说课稿【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分享我精心准备的《统计》这节课的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 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与意义;3. 学会使用条形图和折线图进行数据展示与分析;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质量,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条形图和折线图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小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统计的兴趣。
将相应的数据以口头方式收集起来,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图形表示出来。
【呈现】1. 通过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总数、调查、数据等。
2. 介绍条形图和折线图的概念及其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两种图表的不同用途和表达方式。
【实践】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调查对某一问题进行数据收集。
2. 学生利用所收集到的数据,设计并绘制相应的条形图和折线图。
3. 学生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并分享给全班。
【拓展】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复杂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如多层次的数据比较、相关性研究等,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归纳总结】通过总结,巩固学生对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技能的掌握。
同时,也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评价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了解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手段和学时安排: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活动、课堂讨论等方法。
学时安排:本节课为40分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导入、呈现:10分钟实践:20分钟拓展、归纳总结:10分钟五、教学评价方式: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口头回答问题、小组合作活动表现、图表设计和解读能力等综合评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5、统计)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5、统计)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的总复习,主要内容涵盖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能够回顾第九单元所学的统计内容,加深对统计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和表示。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常见的统计图表及其分析。
2.难点:学生如何理解并运用统计学中的概念与方法,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 Warm-up(热身)•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第九单元所学的关于统计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复习。
2. Presentation(呈现)•通过教师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如数据、调查等,并展示不同的统计图表,让学生理解数据的呈现形式。
3. Practice(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通过实际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训练学生的能力。
4. Application(应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班级中收集数据并制作统计图表,让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
5. Summary(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统计学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一些困难,学生对于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较弱。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六、说教学结束本节课的总结是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统计学内容的总复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数据的特征,了解数据的可变性和分类。
2.学生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3.学生能够通过简易图表进行数据的展示和说明,初步了解图标和表格的应用。
教学重点1.数值分类;2.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3.数据的图形表达。
教学内容与时长活动计时活动1:了解数据10分钟活动2:数据分类15分钟活动3: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20分钟活动4:数据的图形表达25分钟教学步骤活动1:了解数据•导入(2分钟)通过导入课堂互动打破陈旧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家里的收纳柜或书架和里面放置的物品,以展示大家都有一些数据在生活中。
•数据的搜集(8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班级或学校的一些数据,例如:1.你喜欢的季节是什么?2.你每天在家花费的时间?3.你在班级、校园中最喜欢什么地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调查问卷,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
活动2:数据分类•数据分类的基本概念(5分钟)介绍简单的数据分类方法,例如将自然现象的数据按照天气、风力强度、时间等分类。
•实际操作(10分钟)请学生们动手将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可以使用简单的表格、条线图等方式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展示和了解数据。
活动3: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初步数值统计(5分钟)浅谈数据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谈论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众数等特征。
•计数方法介绍(10分钟)介绍常见的计数、统计方法,例如分类初识、频数、百分比等,为后面开展数据分析、统计和科学方法做准备。
•统计分析(5分钟)初步介绍数据分析、统计和科学方法,例如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等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展示得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4:数据的图形表达•图形表达的引导(5分钟)教师介绍图形表达的基本概念、重要作用和想要展示的信息等要素,为下一步选择图形做准备。
•图形表达的实践(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和上一步鼓励的发现,设计合适的图表或图形展示数据,并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为什么呈现出现象,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学生能够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简单的数据分析。
2. 难点:用图表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游戏的方式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约30分钟)-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据,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
-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数据,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 数据的表示:教师可以介绍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如条形图、柱状图等,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图表。
3. 练习与反馈(约20分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小结与作业(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_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_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单元内容:第七单元统计单元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教材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兴趣。
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大约2课时第一课时统计(一)教学内容:课本P94、95。
教学目标:1、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计》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方法,学会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在学习《统计》这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统计的方法,学会用图表表示数据。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数据的概念和图表的表示方法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方法,学会用简单的图表表示数据。
2.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学会用图表表示数据。
2.难点: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统计的方法。
4.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习统计。
2.准备统计表和图表,用于展示和分析数据。
3.准备分组活动所需材料,如纸张、彩笔等。
4.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数据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学校运动会成绩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信息。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让学生尝试用图表表示出来。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统计的方法,学会整理和分析数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统计实践,每组选择一组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
二年级条形统计图教案

二年级条形统计图教案【篇一:《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展示、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简单分析统计图。
3、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教学难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第二步:确定直条和间隔的宽度;第三步: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直角三角板教学过程:、激趣导入1、(展示多媒体课件第2页)谈话:自古至尽,我们国家就是多的国家。
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名山吗?(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山清水秀,名山众2、谈话:今天,老师把其中的五座名山给同学们“搬”来了。
(展示课件第3—7页:五座名山图片)(设计意图:学生简单了解五座名山海拔高度,感受祖国山川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探究新知1、认识条形统计图(1)(展示课件第8页)出示问题:你能很快说出哪座山最高吗?(设计意图:为下面研究条形统计图做铺垫。
)(展示课件第8页:五座名山海拔高度统计图)出示问题: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从统计图中能提出哪些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初步分析图,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2)简单概括条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1)(展示课件第9页:四幅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学习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出示课件第10页的问题:该怎么画条形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制图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出示制图步骤。
(3)(展示课件第11页)出示例题,指名读出例题统计表中的数据。
202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202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教学难点:会辩认角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纸、活动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课件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1、折角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
(尖尖的;直直的光滑……)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
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⑷: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①学生试做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⑴抽象出角的图形课件: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
会是什么图形?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①看书第43页②反馈。
板书:顶点、边、边4、: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三、课堂活动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
全班交流2、课堂活动,第2题。
数一数,共有几个角?⑴小组活动⑵反馈。
全班交流3、练习十第1题⑴小组活动⑵反馈。
全班交流4、练习十第2题⑴小组活动⑵反馈。
全班交流四、课堂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例3、例4以及练习十3——5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三角尺上的直角,会判断直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教学难点:会辩认角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指出那里是角。
2024《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范文

2024《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统计》。
该内容是2024年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四单元第2课时,主要涉及基本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统计方法;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总结的能力;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喜欢单纯的观察统计数据,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常用统计方法;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有效观察、记录和总结统计数据。
四、说教法学法本课采用的教法是示范引导法和讨论交流法。
通过示范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统计数据;通过讨论交流,促使学生思考和探讨统计问题,共同发现统计规律。
五、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投影仪展示教学素材,以图表和图片的形式呈现统计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问题引入新课,例如:“你们认为班级中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请用手举起。
”通过学生的举手情况,搜集班级同学对喜欢的水果的统计数据。
2. 探究新知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统计数据,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统计问题的探究。
例如,通过示范学生观察教室内同学的眼睛颜色,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不同眼睛颜色的人数,引导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方法。
3. 拓展应用通过展示一组图表和图片的统计数据,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探究统计的方法和应用。
例如,展示一个关于动物数量的柱状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如“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等。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技能。
例如,让学生根据一组数据绘制柱状图,或者根据柱状图回答相关问题。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8教学设计

3、分析数据
请学生观察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
三、做一做
统计全班喜欢各种体育运动的人数。
四、延伸
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可以统计,你想统计什么?
将来我们统计的数据更多,1格还可以表示几?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方法,用半格表示1人。
1、先在小组里商量怎样统计
汇报方法
选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进行统计
课题
统计
课时
1
教学
内容
94页例1做一做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合作探索
1、收集、整理数据
提问:统计时,你喜欢用什么符号?这么多同学的卡片要统计,哪种符号最简便?
教师说卡片上的小动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整理数据。
2、绘制统计图表
学生自己填统,我们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
请学生绘制统计图(学生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统计图)
2、学生独立完成填涂统计图表
3、提问题
板书设计
统计
(一个格表示两个单位)
重点难点
认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动物卡片
学生
动物卡片、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
1、课件演示:猴子、山羊、狗熊、狗分别表演杂技
2、教师:小动物的表演精彩吗?你最喜欢谁的表演?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文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文案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如何,是否有启示性和针对性,相当程度上反应出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可采取问答法、暗示法、讨论归纳法等。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文案1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算一日之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分。
教学重点区分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运算一日之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进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学前准备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二、探究新知1、创设谈话情形。
(1)了解学生外出旅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视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觉了什么?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1)视察情形,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2)说明:火车9:00动身,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量长时间吗?教师:怎样来运算经过的时间呢?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运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运算吗?引导学生回答。
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运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知道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3)集体交换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5、统计)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5、统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第九单元所学内容,包括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分析,能够正确使用柱状图和折线图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
•能够正确读懂柱状图和折线图。
•能够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
2. 难点•理解统计图表的含义。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统计图表。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统计图表范例。
2.教材: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单元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第九单元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统计?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统计?2.讲解统计图表•通过例题讲解柱状图和折线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理解统计图表的作用和意义。
3.练习与巩固•让学生自行制作柱状图和折线图,并分析数据。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统计图表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表。
2.统计图表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给定的统计图表,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统计图表的理解。
3.练习与巩固•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制作统计图表,并交换分析结果。
4.拓展延伸•展示更复杂的统计图表,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性、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2.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统计图表的掌握情况。
3.出题方式:设置一定难度的综合题目,考察学生对统计图表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1.分析教学效果:总结本次教学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2.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观察学生反馈:观察学生对本次教学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生需求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5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内容:第94~95页例1。
教学目标:1. 学会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2. 通过探究学习,掌握一格代表两个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3.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 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制作统计图。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用“1格”表示2个单位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图片:虎、狗、兔、龟)同学们,你最喜欢哪种动物?我们二年级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那么,要知道喜欢虎、狗、兔、龟的各有几人,我们要做一件什么工作呢?(揭示课题,板书:统计)二、以旧引新1. 启发回忆收集、记录数据的方法。
我们把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叫做统计。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初步知识,知道了收集、记录数据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画方块(□)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哪种方法又简单又方便呢?(实践证明,用画“正”字的方法较简便。
)2. 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最后在黑板上汇总。
3. 将数据填入统计表。
4. 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涂条形统计图。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了解其结构特点,思考怎样涂。
)(1)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两人合作,试着涂一涂。
A. 发现格子不够,四人小组讨论对策。
B. 小组汇报(处理方法):小组1:在图的上方补充格子后再涂。
小组2:涂旁边的格子补足。
小组3:用1格表示两人。
(2)小组讨论:比较三种方法后得出较好的方法。
5.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1格表示两人的方法重涂统计图。
(学生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图重涂。
)6. 展示学生作业,验证用1格表示两个单位量的方法简便。
三、实践应用1. 比一比、填一填、说一说。
根据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 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观察:要完成本题,书中给出的条件够不够?缺什么条件?怎么办?从而得出要先收集整理数据,然后列表;涂图时要根据人数的多少,确定1格表示几个单位量等。
3. 拓展延伸。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统计(一)》教学设计课本94、95。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调查表、统计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设计:一、兴趣导入1、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2、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的小动物都是非常可爱的。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教师逐个板贴:小猫、小狗、小兔、小鸡)3、大家喜欢他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种小动物中我们班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少?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这几只动物的情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1、收集整理数据(1)、请学生从学具袋里的四张动物卡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投在票箱里。
小猫小狗小兔小鸡(或用表格文字打钩:学生活动。
(2)、合作完成数据统计谁想念动物卡?谁到黑板上来记录?请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记录。
(黑板上没有表格,只有4种动物,有学生自己决定用“∨、正字、等”)2、制作统计表(1)、完成统计表有和黑板上记的结果不一样的吗?我们一起把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注意统计人数是否和实际人数一致。
)我们已经把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出来了,看看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统计图不够清楚)(2)、探索完成统计图尝试:统计表不够清楚明了,有没有其他的统计方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的?(出示统计方格纸)请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试着涂一涂,完成统计图。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一、教科书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向学生提供熟悉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如为学生的课堂演讲建立“精彩语录”。
3、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一)、知识和技能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了解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公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记忆所有乘法公式,熟练计算两个一位数的乘法。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对线段有初步了解,能够测量整个厘米线段的长度;对角度和直角有初步了解,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判断一个角度是否是三角形的直角;学习绘制线段、角度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一、数学思维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结合详细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2.才能目的:借助识别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
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借助识别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解决策略: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老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老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答复后,老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老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老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绘方向真是太费事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老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老师总结。
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老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老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本班学生48名,其中女生23人,男生25人。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_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茅坪中心小学张艳
课题名称统计
科目数学年级二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二年级学生虽然只学习了一年,但在一年级下册教学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l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以一当二”的表示方法,会画条形统计图。
2.掌握条形统计图(以1格表示2个单位)。
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
2.统计表。
3.姓氏图片。
4.装有若干平面图形的大袋子。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一、兴趣导入。
1、谁能说出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有多少男同学和女同学呢?
2、你们发现了没有,我们班有哪些姓呢?例如:姓马的、姓王的等。
3、我们怎样才能很快的知道那种姓氏的人数呢?
教学活动2二、制作统计图
1.搜集、整理数据。
老师在黑板上贴上学生姓氏图片,并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统计。
统计时,你准备用什么符号来记录,你记录的方法的好处在哪?(学生汇报)。
(1)、合作完成整理数据
从一组或者四组开始,轮到谁谁到黑板上记录(学生自己决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老师并说出没有姓氏的就在其他的下面记录。
按顺序依次完成记录。
(2)、多媒体出示统计表,检验是否和本班学生人数一致。
我们二年级姓氏已经统计出来了,看看结果,你们想说什么呢?(同学自己发表意见)
2、探索完成统计图
(1)探索完成统计图
尝试:统计表不够清楚明了,有没有其他的统计方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的?
(出示统计方格纸)请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试着涂一涂,完成统计图。
(学生尝试活动,发现疑难:格子不够)
(2)探讨:格子不够怎么办?请每组小朋友共同研究研究。
用你们想的办法试一试,看哪种方法好。
学生活动
反馈: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统计图
预计:A、学生把格子涂到外边去。
(即往上涂)
B、把不够的格子涂在左边或右边。
C、把不够的格子分开,即原来一格表示2个。
(不能只是把不够的一格表示2,应全部都表示2)。
小朋友在组内交流不同的方法,讨论尝试发现:一格表示2个人比较合适。
(3)演示:一格表示2个人,2格表示几个人?3格表示几个人?(依次出现数字)大家觉得这个方法行吗?
(4)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1格表示2人的方法在另一张统计图上再来画一画。
(学生活动)。
(5)交流,展示。
注意单数的画法----画半格。
师: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我们终于画出了统计图。
当统
计的人数很多时你觉得一格还可以表示几个人?
3、看图提出并解答问题。
(1)现在这张统计图能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了吗?你看明白了什么?谁来说?(学生汇报)。
(2)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小结:小朋友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画出了这么清楚、这么漂亮的统计图,并且通过统计图还发现了许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
教学活动3三、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制作的统计图、表。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小组同学?
3、提出要求:观察教材上的统计图、表完成教材上的问题。
教学活动4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得愉快吗?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表现得怎样?
教学活动5五、课后作业
统计你们班同学最喜欢吃什么蔬菜,完成下表,自己制作一张统计图。
种类萝卜白菜南瓜茄子番茄其它
人数
教学活动6六、课后反思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熟悉本班学生人数的统计,到学生姓氏的统计,直接入题,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
跃的状态。
想知道哪个姓氏的人数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的不够理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