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织工艺与设备专业课程标准(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织工艺与设备》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机织工艺与设备
适用专业:现代纺织技术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机织工艺与设备》主要讲授将纱线、长丝等原料加工成机织物的工艺过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织造工艺流程、设备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工艺参数配置、产品质量控制等;了解国内外织造技术的发展方向;能够对织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较全面了解。本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包括: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纬纱准备、开口、引纬、打纬、送经、卷取和织物后整理。
本课程是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核心课程,在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必修课开设,一般在开设纺织材料课程、纺纱工艺与设备基础上再开设本课程。学好该课程,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机织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等岗位。
本课程建议总学时为100,学分为6。
2.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3. 课程目标
《机织工艺与设备》课程作为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其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生产不同织物选择纱线,掌握机织设备的工作过程,按照工作程序控制机织设备,按产品质量要求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并对各工序的半成品或成品进行检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工作的态度以及良好的质量意识和诚信守法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针对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3.1技能目标
3.1.1掌握各类机织物的生产工艺过程、工艺条件及其影响和控制方法;
3.1.2熟悉各类浆料和常用助剂的主要性能,能制定浆料配方,会调制浆液;
3.1.3能对半制品/成品质量按要求试验,并能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相关因素;
3.1.4能够独立进行一般机织物的生产工艺设计;
3.1.5会机织各工序设备的开关车。
3.2知识目标
3.2.1熟悉不同织物的生产工艺流程;
3.2.2能理解各工序的任务;
3.2.3了解各种机织设备的主要性能;
3.2.4能熟练阐述各工序的工作过程;
3.2.5了解各工序产品质量控制指标的内容及范围;
3.2.6 能合理配置机织各工序的工艺参数。
3.3情感目标
良好的道德品质、认真的学习态度、清晰的工作思路、积极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学术风格、健康的身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4. 课程内容和要求
5. 课程实施说明
课程实施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从课程论角度,可以将课程实施视为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在教学论意义上的课程实施,则至少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技能实训、企业实习、作业练习所涉及的学生、教材、教具、设备、设施、教学地点等妥善地加以规划、组织、协调,制定相应的课时计划、设备使用计划以及教案等。
5.1 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机织工艺与设备》课程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周课时8节,在实施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措施,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5.2 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和谐发展。
二级学院校成立课程开发小组组织、协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课程开发方案,建立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健康运行。
5.3 充分体现“工作学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在实施过程中,努力贯彻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获取知识的直接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活动结构的开放性,内容生成的动态性、个体群体的互动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转变单一的知识授受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努力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5.4 认真编写课业文本。
在建设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按课程实施方案与细则,组织老师认真撰写课业文本,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校本教材。
5.5 加强课程、教材的科学研究。就这一课程的开发实施,设立相关课题,组织教师参与课程的研究,以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6.相关说明
6.1教学的组织与方法
6.1.1 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编写课业文本;
6.1.2 应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1.3 课业文本典型任务来驱动,通过现场教学、课堂演示、分组讨论、生产实践、实验操作和课后拓展等多种形式,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编写,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掌握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工作中的技术技巧纳入教学内容中;
6.1.4 避免将现场教学简单理解为参观、把实验实训演变成教师操作,课业文本设计应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6.1.5 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通过选用情境教学、现场教学、小组活动,完成相关任务,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职业技能,在活动中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文字表述简明扼要、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1.6 课业文本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6.2教学材料的编写与选择
6.2.1 课程教学中所使用教材以课业文本为主,传统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逐步过渡
到使用正式出版相关教材阶段。课业文本编写时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式教学的课程设计思想
6.2.2 课业文本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通过选用情境教学、现场教学、小组活动,完成相关任务,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职业技能,在活动中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6.2.3 教师必须重视实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把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引入教学中。
6.2.4 建议选择的传统辅助的主体教材和参考资料包括:
织造设备与工艺韩文泉王树英中国纺织出版社
纺织工艺设计与计算倪中秀主编陈晓春副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
机织学(第二版)(下册)毛新华包玫中国纺织出版社
机织技术刘森中国纺织出版社
新型机织设备与工艺蔡永东东华大学出版社
6.3 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且注重过程评价,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6.3.1 突出过程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平时成绩评定;
6.3.2 结合实验实训、生产操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实践环节学习;
6.3.3 强调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6.3.4 评价方式:通过现场提问、现场操作、理论知识考核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6.3.5 考核要求具体说明:
(1)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考核成绩的比例为3:4:3
(2)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到课率、学习态度、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遵守纪律以及积极参与情况。
(3)考试成绩:对基础理论知识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考核成绩:对各学习情境的实际操作部分以提问、动手操作、排除故障等形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