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心理学

合集下载

影视艺术心理学

影视艺术心理学

影视创作者在体验生活时,只有对体验对象由实用的态 度转为审美的角度,超脱自己纯粹的切身体验,与自身体验 保持距离,能够跳脱出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它,表现 它,才能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有一个客观的、整体的、全面的 把握,才能发现体验对象的美——“审丑” 三、因人而异,因体验对象而别 (一)对不同部门的创作主体来说 1、体验生活的含义是不同的 2、入和出的时间、程度、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 (二)针对体验和表现对象的不同,影视创作主体也要采取不 同的态度。
(二)创作心理定势的“正作用”和“副作用” (三)影视创作主体的心理定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完 善、不断丰富和
人格即个性,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区别于他人的各种主要、 持久、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外显的行为特征、 内在的心理倾向以及身体的生理特征等方面的综合。 一、中西方人格结构理论述评 (一)西方主要的人格结构理论 1、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体液说 2、德国E.克雷奇默——体型说 上述只注重了人体的生理因素忽略了心理因素,十分偏颇。 3、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自我——人格中的心理成分 超我——人格中的社会成分 4、荣格——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人的个性——“外倾型”“内倾型”
3、西方研究人格的目的在于认识人本身;中国古代人格理论在 于确立一种精神,一种使人类的道德自我得以完善的至高境 界。 二、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类型 (一)享乐型、理智型、理想型 1、本我占主导地位——享乐型 2、自我占主导地位——理智型 3、超我占主导地位——理想型 (二)道德自我完善型与审美型之差别 (三)内倾型与外倾型之别 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基本底色不变。 三、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二重性 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判若两人;不同创作者身上的表现不同 四、人格与创作风格 风格即人格 (一)文如其人——人格与风格的一致。 (二)人格与风格的不一致

《影视艺术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艺术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艺术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601059 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影视受众心理学》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任意选修课,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学的各种流派和理论、及其对影视创作、影视传播以及影视艺术教育的指导价值。

该课程侧重于介绍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人格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流派的基本观点,并与具体的影视创作、影视传播和影视艺术教育的具体案例结合,阐述心理学的重要指导价值,尤其是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概念来批判性地研究影视剧的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

选修该课程,要求学生自觉完成大量心理学电影和电视剧作赏析,开展心理分析,撰写心理分析报告,并创造性地就某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综合采用多种心理学理论进行解构。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授课。

课堂上将围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集中讲授,同时将结合一系列典型的影视剧作和电视节目进行案例分析,并组织学生围绕案例中的心理学现象进行理论辨析,还将组织大量心理分析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影视心理分析报告的撰写技巧。

该课程主要用到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平台。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影视接受与心理学基础(2学时)教学内容(1)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与流派概况;(2)影视接受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3)影视接受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现状;(4)影视接受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重、难点提示(1)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方法、流派;(2)心理学与影视创作、影视欣赏的关联;第二章影视接受与个体心理学(4学时)教学内容(1)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影视接受心理:刺激与反应;强化与反馈;奖励与惩罚;观看电影《霸王别姬》;(2)认知主义心理学与影视接受心理:记忆与理解;类比与推理;联想与想象;观看电影《盗梦空间》;(3)人格心理学与影视接受心理:人格类型、人格特质、人格理论、认知与情绪;观看电影《三面夏娃》;(4)马斯洛需求理论与影视接受心理:需求层次、个人实现、巅峰体验。

影视作品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影视作品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影视作品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影视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展现故事情节、角色关系以及情感表达,引发观众共鸣并传递影片所要表达的意义。

众多成功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深入人心,这是因为背后运用了一些心理学原理。

本文将探讨几个常见的心理学原理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I.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许多成功的影视作品都能够巧妙地平衡理性和感性,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一部悬疑片中,片中的推理和解谜情节会激发观众的理性思考,而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冲突则会触发观众的情感反应。

这种平衡使得影视作品更具深度和吸引力。

II. 观众的情绪操控影视作品往往通过剧情设置和角色塑造操控观众的情绪。

例如,在一部恐怖片中,导演通过利用音效和跳跃剪辑来制造紧张氛围,进而引发观众的恐惧情绪。

情感操控的巧妙运用使得影视作品更富吸引力和张力。

III. 心理预期与突破影视作品中的心理预期与突破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观众通常会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关系形成一定的预期,而影片则可以通过突破这些预期来引发观众的惊喜和兴奋。

这种预期与突破的张力往往可以让观众更加投入到影片的世界之中。

IV. 角色共鸣与认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观众常常能够通过与某些角色产生共鸣和认同。

当观众看到一位与自己有相似经历或情感冲突的角色时,往往会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影片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对观众内心诉求的精准把握。

V. 社会认同与群体效应影视作品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的抒发,也常常反映出社会认同与群体效应。

通过刻画特定社会群体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影片可以引发观众对群体心理的认同和共鸣。

这种社会认同与群体效应使得影片在观众中产生更大的共鸣和影响力。

VI. 观众情感与记忆的连接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与观众的情感和记忆产生深层次的连接。

通过刻画观众熟悉的场景、情感和人物关系,影片可以唤起观众的情感回忆,进而与之产生更深的共鸣。

情感与记忆的连接使得影片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论心理学原理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是成功作品背后的关键之一。

影视艺术心理学 (2)

影视艺术心理学 (2)

影视艺术心理学引言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影响和激发着观众的情感和心理。

影视艺术心理学研究了影视艺术对观众心理活动的影响,它是心理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领域。

本文将探讨影视艺术心理学的概念、应用以及研究方法。

影视艺术心理学的概念影视艺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影视作品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影视作品对观众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机制。

影视艺术心理学不仅研究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也探讨了影片制作者的意图和创作手法对观众的影响。

影视艺术心理学的重要性影视艺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介,能够通过情节、角色塑造、音效等手段直接触及观众的情感和心理。

了解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反应,有助于影片制作者更好地预测观众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提高影片的质量和影响力。

此外,影视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可以深入了解人类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为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范畴。

影视艺术心理学的应用影视广告影视广告是通过影视媒体传播的广告形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影视艺术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广告制作者更好地理解观众的观影心理,并准确预测观众对广告的反应。

通过运用影视艺术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广告制作者可以更好地设计广告情节和表现手法,提高广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影视教育影视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

影视艺术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

通过分析影视作品对观众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机制,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适合的影视作品,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影视治疗影视艺术心理学还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

观看影视作品可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宣泄,对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和治疗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影视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心理治疗师更好地选择适合患者的影视作品,并设计相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影视的心理学原理包括

影视的心理学原理包括

影视的心理学原理包括
1. 观众投射:观众在观看电影或电视剧时,会将自己的情感、经历、价值观等投射到角色或情节中,从而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2. 情感传染:影视作品中的情绪、情感能够通过观众的观看而传递,观众会受到电影或电视剧中角色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产生类似的情绪反应。

3. 剧本结构:影视剧的剧本结构会影响观众的情绪和认知体验。

例如,引起悬念、冲突、转折等剧情设计能够引发观众的紧张、兴奋等情绪。

4. 视觉刺激:影视作品中的画面、色彩、音效等视听刺激能够引起观众的情绪和感官体验。

例如,快速剪辑、音效的运用可以增加紧张感和刺激感。

5. 观众认同: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会与角色产生认同感,即将自己代入到角色的角度和经历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连接。

6. 社会认知:影视作品中的情节、角色和价值观等可以影响观众的社会认知,塑造观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7. 情感调节:观众通过观看电影或电视剧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从而达到情感宣泄、情绪释放等心理需求。

8. 偏见和刻板印象: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设计可能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这些元素会影响观众对于特定人群的认知和态度。

9. 情绪管理:影视作品中的情绪表达和处理方式可以为观众提供情绪管理的启示和方法,帮助观众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

10. 情感教育:一些影视作品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塑造来传递积极的情感教育,引导观众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培养健康的情绪状态。

影视心理学分析电影《雨人》

影视心理学分析电影《雨人》

影视心理学分析电影《雨人》《雨人》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情感冲击力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兄弟之间真挚的情感,还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心理层面的诸多问题。

影片的主人公查理,是一个在商业世界中摸爬滚打、追逐利益的年轻人。

他的生活充满了竞争和功利,与哥哥雷蒙重逢之前,他的价值观更多地倾向于物质和个人成功。

然而,当他得知父亲将遗产留给了患有自闭症的哥哥时,内心的不满和困惑被激发。

这种初始的心理状态反映了查理的自私和狭隘,他只看到了金钱的损失,却没有意识到亲情的珍贵。

雷蒙,这个被称为“雨人”的自闭症患者,他的世界与常人截然不同。

他有着严格的生活规律和独特的行为模式,比如必须在固定的时间看电视,每餐要吃固定的食物。

这些看似古怪的行为,实际上是他在自我保护,是他应对外界刺激的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闭症患者往往在社交互动、情感表达和认知理解方面存在障碍,但他们也可能在某些特定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雷蒙超强的记忆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能够准确无误地记住各种琐碎的信息,这不仅让人惊叹,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秩序和确定性的渴望。

影片中,查理为了夺回遗产,决定带走雷蒙。

在这个过程中,兄弟俩开始了一段充满波折的旅程。

起初,查理对雷蒙的种种行为感到无比厌烦和无奈,他无法理解哥哥的固执和不配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查理逐渐发现了雷蒙身上的闪光点。

雷蒙的单纯和善良,以及他对弟弟默默的关心,开始触动查理的内心。

这种情感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系列的事件和相处中逐渐发生的。

例如,当雷蒙在赌场凭借出色的记忆力赢得大量金钱时,查理看到的不再是哥哥的“怪癖”,而是他的独特才能。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查理对雷蒙的看法,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价值观。

从心理学上说,这种认知的改变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长过程,它让查理从一个只关注个人利益的人,逐渐转变为能够关心他人、珍惜亲情的人。

在旅途中,查理还面临着来自内心的道德抉择。

他曾试图利用雷蒙的才能获取更多的财富,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

影视欣赏心理学感悟及建议

影视欣赏心理学感悟及建议

影视欣赏心理学感悟及建议影视欣赏心理学感悟及建议1.引言影视作为一种传媒形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欣赏影视作品,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娱乐享受,还可以从中获得心理学上的启示和感悟。

本文将探讨影视欣赏的心理学原理,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影视作品。

2.影视对情感的影响2.1 情绪共鸣:影视作品通过情节、音乐、表演等元素,可以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使观众更加投入剧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共鸣有助于观众与影视角色建立情感联系,增强情节的真实感和影片的观赏价值。

2.2 情感启示: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展现人物的情感经历和人性的挣扎,激发观众对自身情感的思考和认同。

观众可能会从中找到共鸣,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从中获得情感启示。

2.3 情感调节:观看影视作品可以帮助观众调节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欣赏喜剧片和搞笑片能够缓解压力和焦虑,提升心情;而观看动作片和恐怖片则能唤起观众的兴奋感和刺激感。

3.影视对认知的影响3.1 观点塑造:影视作品具有对观众的观点塑造作用。

通过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影视作品可以影响观众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3.2 视觉与认知:影视作品使用图像及其排列组合方式,可以直接影响观众的视觉认知。

影片中的画面构图、色彩搭配等都会对观众的感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解读。

3.3 行为模仿:人们往往受到影视中角色的言行举止的影响,将其视为行为模范。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影视中的模仿行为有一定的认同,会增加观众模仿相似行为的可能性。

4.影视欣赏的心理学建议4.1 多样化选择: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不同,建议观众选择多样化的影片进行欣赏,以获得更全面的心理体验。

4.2 深入思考:观看影视作品时,不仅仅是享受剧情和故事,还要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的起伏和背后的深层含义。

4.3 适度调节:影视作品有时会引发观众的强烈情绪,观众需要适度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过度情绪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影视艺术心理学

影视艺术心理学

影视艺术心理学
近年来,影视艺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哲学思想,从而主导着当代文化环境。

由于影视艺术对人类文化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对影视艺术心理学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影视艺术心理学是指研究影视艺术中心理因素及其对人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影视艺术对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的影响。

这一学科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影片和电视的艺术性的角度,探讨影视艺术的视觉效果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二是从心理因素出发,探讨影视艺术中的主题、情节、形象和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影视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是深远的。

影视艺术能够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扩大人们的认知范围,促进人们建立联系,让世界更加美好。

通过影视艺术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的文化差异,也能帮助人们培养对文化的尊重意识与敏感度。

另外,影视艺术也可以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人们的心理运作,激发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影视艺术可以激发人们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以及其他自我理解能力,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

此外,影视艺术还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的想法、发展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影视艺术的影响涉及到许多领域,影视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视艺术的本质和作用,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影视艺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学习影视心理学后的感想

学习影视心理学后的感想

学习影视心理学后的感想在学习影视心理学这门课程之前,我从未想过影视与心理学之间竟有着如此紧密且深刻的联系。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得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影视作品,同时也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影视,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和娱乐形式,不仅仅是为了给我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它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而影视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影响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接受和反应并非完全随机和不可预测的。

比如,我们在观看一部悬疑片时,会随着剧情的推进而产生紧张、好奇和期待的心理。

导演通过巧妙地设置悬念、控制节奏和营造氛围,能够精准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我们沉浸在故事之中。

这种对观众心理的把握,是优秀影视作品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

同时,影视中的角色塑造也与心理学息息相关。

一个丰满、立体的角色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让我们仿佛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而角色的成长和转变,往往也反映了人类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通过研究影视心理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某些角色能够深入人心,以及他们是如何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弦的。

以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为例,阿甘这个角色虽然智商不高,但他的善良、执着和勇敢却深深打动了观众。

我们在观看时,会不自觉地为他的遭遇而心疼,为他的成功而欢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阿甘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于纯真和美好的向往,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坚持和信念的力量。

另外,色彩、音乐、画面构图等影视元素在传达情感和心理暗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暖色调常常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而冷色调则可能营造出压抑、孤独的氛围。

激昂的音乐能够激发观众的热情和斗志,舒缓的音乐则有助于平复情绪。

这些元素的巧妙运用,能够增强影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习影视心理学还让我意识到,影视作品对于社会心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它可以反映社会现实,引发公众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甚至推动社会变革。

影视剧中的心理学元素

影视剧中的心理学元素

影视剧中的心理学元素在各种类型的影视剧中,心理学元素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影视剧的创作者们喜欢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和情感变化来展现剧情的深度和复杂性。

心理学元素的运用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还能够引发观众对自身心理活动的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影视剧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学元素。

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示影视剧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有时候,在情节发展中,人物内心矛盾的戏剧性展示能够深刻影响观众。

比如,当主人公经历重大挫折时,镜头会切换到其内心的独白或幻想中,展示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这种方式不仅令观众更容易产生共情,还有利于展示人物的复杂性。

情感变化的呈现在影视剧中,人物的情感状态往往是故事的推动力。

通过展示人物情感的变化,剧情得以更加生动和有趣。

例如,在一部爱情片中,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发展经历了起扬、沉浸、迷茫等阶段,这些情感变化的呈现令整个故事更加动人。

剧情中的人物情感变化有时还可以为观众提供启示,使其反思自身的情感经历。

行为方式的描绘通过人物的行为方式,影视剧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

一些影视剧通过探讨人物的异常心理或行为方式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

比如,一部犯罪题材的影视剧中,凶手的犯罪动机和手法往往会让观众猜测和推理,从而更加投入剧情。

人物行为方式的描绘还有助于创造戏剧性和冲突感,增加影视剧的吸引力。

心理学原理的运用影视剧中的心理学元素并非是空谈,而是受到心理学原理的启发。

编剧、导演和演员们通过对各种心理学原理的了解和运用,创造了许多富有深度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比如,心理学中的典型人物类型、情绪调控机制以及社交心理学原理等,都在影视剧中得到了生动展示。

总的来说,影视剧中的心理学元素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深度,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影视剧中所呈现的心理学元素的观察和分析,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剧情和自身,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对心理学的兴趣和探索。

心理学影视赏析

心理学影视赏析

心理学影视赏析
心理学影视赏析是指对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涉及心理学相关内容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观察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情绪表达、冲突、行为动机等方面,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影视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人物心理分析:观察电影或电视剧中的主要角色,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成长经历等。

通过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决策过程。

2. 情绪表达:观察角色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情绪表达,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

分析角色的情绪变化和情感状态,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心状况和情感需求。

3. 冲突分析:分析故事情节中的冲突,包括人际关系冲突、内心冲突等。

通过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可以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心理学概念应用:观察影视作品中是否存在心理学概念的应用,如条件反射、人格发展、认知偏见等。

分析这些概念在故事中的体现与影响,可以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心理学影视赏析不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或电视剧中
的人物和故事,还可以为观众提供心理学知识和思考的启示。

同时,通过观赏和分析心理学相关的影视作品,也能增进观众对心理学的兴趣,促进心理学的普及和推广。

影视心理学重点讲义资料

影视心理学重点讲义资料

影视心理学第一章一、教学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知觉的特性和种类,掌握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与特征,并能够理解运动的知觉以及影视中的动觉创造。

1.感觉:人的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刺激物整体的反映或对刺激物之间简单关系的反映。

3.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①注视对象的差异性;②目标对象的动态性;③捕捉对象的需求性。

(2)知觉的整体性:①接近性;②相似性;③连续性;④封闭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人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称为形状知觉。

视知觉担当主导作用。

1)形状知觉与人们以往的经验图式相关。

※阿恩海姆: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

2)形状知觉与完形性认知相关。

(知觉的整体性)3)形状知觉与物——景分离特性相关。

人们的知觉活动中,具有将物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功能。

※图与地一是大自然独特的物理现象。

——果实的成熟、花朵的授粉、昆虫的变色二是人为的区分现象。

——生存需要、自我保护本能、经验累计三是知觉者的心理现象。

——个人综合能力的差异体现※果实成熟变色——总结自然规律——人为区分——个人因素的差异(2)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指人们观看景物时产生的距离知觉与立体知觉“深度知觉是以视知觉为主,与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双眼视轴的辐合正常情况,同一对象的注视视轴必须辐合。

辐合是指双眼视轴向注视对象合拢——指向同一方向。

※双眼视差双眼视轴的辐合变化使人产生距离知觉,双眼视差使人产生立体知觉。

500m——1300m,良好的立体知觉——立体知觉极限。

※物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a. 物体与背景的比例关系——相对论b. 心理的暗示影响——心理作用(3)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在位置方向和空间关系的知觉。

※前后、上下、深浅2、时间知觉(1)物理时间知觉与心理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影视心理学(第1章)

影视心理学(第1章)

2. 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
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1)接近性:诸多线条组成的图形中,相邻的线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绿草坪上用红色的花朵组成某一种图案 3)连续性: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4)封闭性:封闭或具有封闭倾向的刺激物容易被 知觉为一个整体。
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1)接近性:诸多线条组成的图形中,相邻的线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绿草坪上用红色的花朵组成某一种图案 3)连续性: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4)封闭性:封闭或具有封闭倾向的刺激物容易被 知觉为一个整体。
接近性
北斗七星
2. 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
时空认知的相对性特征,在影视再现与观赏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这 一特征,电影电视可以充分发挥其镜头语言的优势来展现时空的 浓缩与膨胀,形成特有的影视叙事节奏,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对观 众而言,也正是由于具备 了相对性认知时空的能力,才能正确地理解镜
头语言下的时空变化过程以及它所 代表的各种象征性寓意。
事物变化的纯主观性反映。
事件质量与数量的影响 ;个体兴趣与情绪的影响 ;个体知识与经历的影响。
第2节 动觉的产生与创造
一、眼睛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与基本特征 (一)眼睛运动的生理构造
电视扫描速度远大于眼睛的运动速度,人眼在观看 电视时,才会产生图像的运动感觉 ( 似动知觉 ) 。
(二)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与基本特征
3.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的基本特征是用语词把事物标 志出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
动机、期望、情绪、兴趣爱好、思维定势 甚至身体状况都对人的知觉理解产生影响。

影视心理学分析电影《雨人》

影视心理学分析电影《雨人》

影视心理学分析电影《雨人》影视心理学分析电影《雨人》1、前言- 引言:介绍《雨人》这部电影的背景和概述。

- 目的:解析电影中的心理学主题,并对人物角色进行深入分析。

2、概述:- 剧情简介:概括电影《雨人》的剧情和故事线索。

- 主要人物:介绍电影中的主要人物,特别是雷蒙德和查理两个关键角色。

3、知觉与感知:- 社交认知能力:分析雷蒙德对于社交互动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 情感知觉:探讨电影中人物对于情绪和情感的认知能力。

4、记忆与认知:- 遗忘和回忆:研究雷蒙德的记忆能力和回忆过程。

- 信息处理:分析雷蒙德和查理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5、发展心理学:- 社会发展:研究雷蒙德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 情绪发展:探讨雷蒙德在情绪理解和表达方面的成长和挑战。

6、心理障碍与治疗:- 孤独症谱系障碍:详细解析雷蒙德的孤独症谱系障碍特征。

- 治疗方法:讨论电影中使用的治疗方法和对雷蒙德的疗效评估。

7、倫理與法律議題:- 法律权益:探讨雷蒙德在法律和人权上的权益和保护问题。

- 伦理冲突:分析电影中出现的伦理冲突和道德抉择。

8、结论:- 研究结果:总结电影中涉及的心理学主题和分析人物角色的结果。

- 回顾与展望:对《雨人》的影响和相关研究的展望。

9、附件:- 附录1:电影《雨人》剧本片段。

- 附录2:电影《雨人》相关研究文献。

注释:1、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一种发育性障碍,主要特征是社交互动和沟通困难、狭窄的兴趣爱好和刻板重复行为。

在《雨人》中,雷蒙德被描绘为一个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人物。

2、社交认知能力(Social Cognitive Ability):人们理解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情感理解、推理和模仿等方面。

3、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改变和发展过程,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建立关系和适应社会规范等方面。

从影视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视叙事策略

从影视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视叙事策略

从影视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视叙事策略
影视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结合了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探讨人类对影视媒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而影视叙事策略则是指在电影或电视剧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叙事手法。

影视叙事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剧情结构:电影或电视剧的整体结构、情节推进方式以及主线和次线的设置,都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影响。

比如,线性叙事结构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非线性结构会增加观众的好奇心和猜测欲。

2.角色塑造:角色是影视故事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他们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动作表情等都会对观众的情感和态度产生影响。

通过刻画出不同的角色形象,影视作品可以引导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认同,或者激发观众的审美欣赏。

3.情感氛围:影视作品的情感呈现对观众的情绪状态和感受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影视叙事策略通过音乐、画面、配色等手段打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从而塑造影片的整体氛围和艺术风格。

4.节奏跟进:影视作品的节奏也是影响观众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运用快速剪辑、跳跃镜头、节奏变化等手法,影片可以控制观众的注意力,并且引导观众情绪的波动。

综上所述,影视叙事策略可以通过剧情结构、角色塑造、情感氛围和节奏跟进等手段来影响观众的情感和认知,并且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影视心理学 2

影视心理学 2

二、电影叙事结构类型1、戏剧式线性结构以线性时间展开故事,注重戏剧冲突、强调因果关系。

《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罗马公主》《虎口脱险》特点:情节完整、矛盾冲突集中、结构环环相扣、结局完整圆满。

2、戏剧式段落结构。

由多个独立故事构成《爱情麻辣烫》:声音、征婚、玩具、十三香、照相《茉莉花开》:茉的故事、莉的故事、花的故事,特点:,多个故事统一于一个大主题下;每个故事构成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

3、散文式线性结构,从散文中吸取结构上的因素,“冰糖葫芦结构”《神女》《小城之春》《城南旧事》《悲情城市》《晚春》《东京物语》特点:形散神不散。

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抒情性,4、套层非线性结构,戏中戏结构”层层相套的故事统一于一个叙述主题,重在多层事件的叙述。

两个叙述层面:此时时空的故事;彼时时空的故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如果·爱》《卡门》《最后一班地铁》《时时刻刻》特点:A、两个叙述时空互为参照、互为文本。

B、使影片主题具有双重/多重意味C、调动观众参与意义的建构5、梦幻式心理结构,以人物内心活动为线索的影片;以梦境和幻觉为主要叙述链接和内容。

如《野草莓》、《八部半》、《梦》。

特点: A、重表现内心活动B、物理时空转化为心理时空C、幻觉、回忆、梦境手法6、拼贴式时空结构,后现代电影,打破一切故事形式。

《低俗小说》《时间密码》《重庆森林》《东邪西毒》特点:A、随机性叙述,因偶然性随机进行。

B、叙事时空呈片段化、零散化。

C、现象的组接而放弃了意义的追寻。

后现代叙事的顶峰《滑动门》《低俗小说》《猜火车》《罗拉快跑》后现代叙事特点:A、叙事断裂,非逻辑、非因果的画面组成。

B、复制、戏仿戏仿:通过对经典的解构达到反讽、搞笑的效果。

C、解构、颠覆性。

强烈的破坏性,对崇高的消解。

社会文化心理?指人们生活和生长在同一文化/地理区域而形成的共同心理总体特征社会文化心理的特点。

稳定性延变性群体性德国姚斯,垂直接受:不同时代的受众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评价。

影视心理学

影视心理学

影视心理学第一章1.感觉:人的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刺激物整体的反映或对刺激物之间简单关系的反映。

3.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①注视对象的差异性;②目标对象的动态性;③捕捉对象的需求性。

(2)知觉的整体性:①接近性;②相似性;③连续性;④封闭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4.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指人们观看景物时产生的距离知觉与立体知觉。

5.眼睛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注视、跳动和追随运动。

(1)注视——对关注事物的“孤立性”微调。

(2)跳动——对关注事物的“间歇性”搜索。

(3)追随——对关注事物的“平稳性”保持。

6.人的运动知觉主要包括四种形式: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发运动知觉与运动后效知觉,后两者也称为运动幻觉。

7.电影是以1/24秒的间歇运动来制造光影运动的幻觉。

电视是以每秒传送25帧画面的频率进行转换。

8.视觉惰性是指,当物体运动速度足够快时,人眼无法辨别其分解动作,只能看到连续运动的整体状态。

9.人的视觉残留特性表现为:当刺激人眼的光信号消失后,人的脑海中不会马上消除光信号留下的痕迹,而存在一段保留时间。

10.与快镜头相对应的另一种创造动觉的技术是慢镜头。

这种技术也被称为“时间的特写”。

第二章1.能够被人眼所感知的光大体可归结为三种:直射光、投射光和反射光。

2.论述光的寓意与抽象。

P40(联系作品或生活实际,举例加以解释。

)第三章1.色彩感觉的三种基本特性:明度、色调、色饱和度。

2.色彩与文化习俗。

P69(联系实际论述色彩与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阴阳五行说与色彩的关系。

)第四章1.图像:观察者感受一组复杂的刺激,能够认出它是属于经验过的某一类客体,这组刺激就成为一个图像。

2.记忆: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再现信息的心理过程。

(了解就行)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的区别:语义记忆就是,外界信息是以语言符号的形式,也包括语言意义即语义被储存在人的大脑中。

影视心理学第1章

影视心理学第1章

03
影视人物的心理分析
影视人物的性格分析
总结词
通过观察影视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分析 其性格特点,如外向、内向、理性、感 性等。
VS
详细描述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通常通过 其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例如,一个经常表 现出冷静、理智特点的人物可能具有内向 、理性的性格。而一个经常表现出热情、 活泼特点的人物可能具有外向、感性的性 格。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观察和分析,可以 深入了解影视人物的性格。
情感表达
演员需要掌握如何真实、细腻地表达情感,通过 微妙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递角色的内心世 界。
情绪控制
演员在拍摄过程中需要快速进入角色情绪,同时 也要具备情绪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以确保拍摄顺 利进行。
导演的心理技巧
故事叙述
01
导演需要运用心理技巧来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镜头
语言和叙事手法引导观众的情感和思考。
价值观塑造
剧情中所呈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观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 于观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意识觉醒
影视作品可以唤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发观众的社会责任感 和公民意识。
05
影视制作中的心理技巧
演员的心理技巧
1 2 3
角色塑造
演员需要深入理解角色,通过心理技巧将角色的 性格、情感和动机表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感同身 受。
角色指导
02
导演需要对演员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
塑造角色,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场景营造
03
导演需通过心理技巧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场景,以增强故事的
感染力和观众的代入感。
制片人的心理技巧
市场分析
制片人需要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市场趋势,以制定合理的制作 计划和营销策略。

影视心理学论文六篇

影视心理学论文六篇

影视心理学论文六篇影视心理学论文范文1〔关键词〕影视传播叙事系统一、影视传播的形态(一)影视与传播。

电影、电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它们成为社会文化信息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影视艺术传播,乃是以电影、电视为载体,通过画面、声音及其时空运动所形成的叙事为其媒介表达手段,遵循美学原则和审美规范,融合其它各种艺术形式,形成具有巨大表现力和剧烈感染力的影视传播形式。

传播学和影视艺术讨论虽然隶属不同的学科和理论范畴,但无论影视理论,还是传播学讨论,都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历史进展传统。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对传播的特点作了五点分析,其中第一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我们通常说的传播活动,一般指社会传播活动,这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多人的共享,也就是说,它在肯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着,对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从“符号”的角度来说,所谓“传播”是导致参加者不同程度地共享意义和价值的符号行为。

正如陈力丹、闫伊默在《传播学纲要》一书中指出“传播是符号所携带的意义的流淌,目的是实现传受双方思想的沟通”,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传播活动中,一方面舍命地追求符号的精确意义,另一方面注意符号的模糊意义。

(二)主要影视传播理论。

电影先于电视诞生,电影讨论者从一开头便实行不同理论立场、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艺术理论体系对电影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诠释和剖析,构建不同的理论概念和范畴。

如早期的电影心理学便是心理学家、或拥有丰富心理学学问的学者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对观众的影像感知进行讨论。

“蒙太奇理论”的核心人物爱森斯坦和“纪实美学”的提倡者巴赞,或是受俄国形式主义、构成主义和列宁国家学说影响,或是从“木乃伊情结”的宗教心理和完整再现现实的愿望动身,都有其独特哲学视角和完备的理论体系。

现代电影理论或是把电影作为语言进行结构讨论和形式分析,或关注电影机制与观看主体、与社会机制的关系,对电影文化进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心理学第一章一、教学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知觉的特性和种类,掌握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与特征,并能够理解运动的知觉以及影视中的动觉创造。

1.感觉:人的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刺激物整体的反映或对刺激物之间简单关系的反映。

3.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①注视对象的差异性;②目标对象的动态性;③捕捉对象的需求性。

(2)知觉的整体性:①接近性;②相似性;③连续性;④封闭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人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称为形状知觉。

视知觉担当主导作用。

1)形状知觉与人们以往的经验图式相关。

※阿恩海姆: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

2)形状知觉与完形性认知相关。

(知觉的整体性)3)形状知觉与物——景分离特性相关。

人们的知觉活动中,具有将物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功能。

※图与地一是大自然独特的物理现象。

——果实的成熟、花朵的授粉、昆虫的变色二是人为的区分现象。

——生存需要、自我保护本能、经验累计三是知觉者的心理现象。

——个人综合能力的差异体现※果实成熟变色——总结自然规律——人为区分——个人因素的差异(2)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指人们观看景物时产生的距离知觉与立体知觉“深度知觉是以视知觉为主,与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双眼视轴的辐合正常情况,同一对象的注视视轴必须辐合。

辐合是指双眼视轴向注视对象合拢——指向同一方向。

※双眼视差双眼视轴的辐合变化使人产生距离知觉,双眼视差使人产生立体知觉。

500m——1300m,良好的立体知觉——立体知觉极限。

※物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a. 物体与背景的比例关系——相对论b. 心理的暗示影响——心理作用(3)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在位置方向和空间关系的知觉。

※前后、上下、深浅2、时间知觉(1)物理时间知觉与心理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时间的核心是反映变化。

与自然界,与时空存在着某种相连,能够通过观察空间的物体运动来把握的时间知觉称为物理时间知觉。

人们带有自己主观意识或主观色彩的时间知觉,称之为心理知觉时间。

与客观世界的物理时间无关,是自己对事物变化的纯主观反映。

第一:事件质量与数量的影响。

第二:个体兴趣与情绪的影响。

第三:个体知识与经历的影响(2)关于时间的讨论※亚里士多德:时间是客观的。

时间同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是不能分开的,时间是对事物的运动的量度。

※奥古斯丁:时间是主观的。

时间是人的心灵的特性。

人通过心灵中的反思来理解和确定时间。

人们总是通过自己的知觉、回忆和期望等等来理解和把握时间。

※胡塞尔:内在意识的时间客观的时间与主观的时间。

钟表指针的转动、香烟的燃烧,事物在空间中的运动变化形成时间。

意识的主观,内在的时间。

意识的先后出现,存在时间,即为内在意识的时间。

5.眼睛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注视、跳动和追随运动。

(1)注视——对关注事物的“孤立性”微调。

(2)跳动——对关注事物的“间歇性”搜索。

(3)追随——对关注事物的“平稳性”保持。

6.人的运动知觉主要包括四种形式: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发运动知觉与运动后效知觉,后两者也称为运动幻觉。

6.1 人的运动知觉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以获得物体位移及移动速度的信息称为运动知觉。

6.2 真实知觉真实的运动引发的知觉6.3、似动知觉刺激物在不同位置的快速闪现,相继刺激视网膜上相邻的部位,使人无法清晰地辨认刺激物的独立部分,而出现的物体运动知觉。

6.4、运动幻觉(诱发运动知觉和运动后效知觉)相对运动引发的运动幻觉,为诱发运动知觉。

有真实的刺激产生的无真实运动刺激的运动知觉,运动后效知觉——瀑布错觉运动后效三、影视再现中的动觉创造电视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运动。

电影电视利用技术手段来产生时空的变化,引起观众的运动幻觉。

影视技术是创造运动幻觉的技术。

(一)时间与空间的函数关系时间是衡量运动的尺子。

运动的形式反映为图像的空间变化——不同时刻内的光像几何位置的变化。

时空函数中——时间是自变量,空间是因变量。

1、时间的创造与知觉影视中的时间变化感觉来源于空间的变化。

时间空间化——空间是时间的载体与外形。

※时间成了电影中的根本。

※对时间处理的根本方法在于创造,对时间进行控制与重组。

※受众获得时间知觉依然来自于空间的变化。

2、空间的分离与整合空间成为我们能够产生运动感觉的直接刺激对象。

空间的分离与整合大空间背景中的小空间、局部空间,为空间的分离。

将一连串相关的局部空间、小空间联系在一起,整合成为复合性空间或整体空间。

按照知觉形式,可分为:可视空间、相对空间和心理空间。

(1)可视空间能够真实感知的客观空间范围。

单元空间具有单义性的镜头内的再现性空间。

具有空间叙述功能的表现性空间,为情境空间或叫做组合性空间。

※屏幕的客观空间具有人为的再造因素,客观具有局限性。

(2)相对空间运动物体的知觉,总是建立在动与静的相对空间之中的。

动的物体常常是可视空间大范围中的局部,局部空间与整体背景空间的相对运动以及整体空间所形成的视觉框架,共同构成了人们的运动知觉和知觉参照系。

观赏艺术品时的运动知觉与日常生活中的知觉体验不同。

一是空间变化的时间感知不同。

二是局部空间与背景空间的相对运动方式不同。

人们对时间的感知通过空间变化获得——人们感知到空间的变化时,应该感觉到时间流逝。

※日常的汽车运动和云朵漂移不造成时间感知;影视作品中可以感知和理解。

※差异源于背景空间的前提不同。

影视作品中的空间变化与事件背景相关联。

日常的物体运动——视野输入或无意识输入。

日常的运动感知取决于相对背景空间的静止性,局部空间运动。

影视与舞台中的动静概念与日常不同。

局部空间和背景空间都进行了移动和变化。

相对空间的变化,使电视电影能给人一种不同于生活的感觉——梦幻知觉。

(3)心理空间人们对运动的感知,除了与物体的客观性运动有关,与主体本身的主观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所形成的心理空间密切相关。

电视电影背景与前景的双重运动,不仅为影视艺术创造了更为强烈的运动效果,也为观众在观赏作品时,对知觉运动中心的确定提供了随机性。

※心理空间转化——影视作品中前景与背景的转换,镜头之间的转换与有机衔接,不影响观众视觉的整体运动知觉。

※格式塔完形理论:人们对于空间的变化,有一种本能的追求统一、和谐、连贯性的心理需求与欲望,在这种需求与欲望的影响和控制下,人们会自动地将本来不完整的、间断的甚至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知觉为连贯的运动并赋予其合理性。

(知觉的节省原则)※胡塞尔人们的意识中,相继出现的连续的视觉场,虽然存在着交错、重叠以及内外关系,但由于连续相继的出现,显示了意识内容之间的主要关系。

人们从这种内在的时间中,对事物开始的认知。

3、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欧基里德:古希腊数学家——空间概念纳入几何学空间是均匀的、连续的和各向同性的。

空间的线性化——可测量性※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时间线性化——时间往复进行,但每一轮循环和下一循环之间相隔很远。

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

时间依赖于顺序性和线性。

直线既连接空间中的物体,也连接时间中的事件。

※牛顿——空间的绝对、平坦、均匀和不动。

时间和空间截然分开,彼此不影响。

时间是绝对的,无法阻遏的、永恒流逝的河流。

单向性。

※爱因斯坦——1905年,狭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只有光速是恒定不变的。

车速达到光速,车后与车前的景物融为一体,时间的区分性也就不复存在。

时间与空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当时间扩展时,空间就会收缩,但时间收缩时,空间就会膨胀。

※闵可夫斯基——1908年,德国数学家,时空连续统时间与空间属于同一个体系,是相对一组反逆的坐标。

时空连续统得更高一级的维度,时间和空间不再是恒定的、绝对的和分立的。

时空认知的相对性特征,在影视中可以展现时空的浓缩与膨胀,形成特有的影视叙事节奏,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二)来自技术的运动幻觉与知觉影视是利用人的生理功能特征,运动技术创造各种运动幻觉和艺术梦幻的科技产物。

电影——1/24 格电视——1/25帧动的感觉源于受众的生理机能和心理补偿。

人存在着视觉惰性与视觉残留。

让物体运动速度足够快,人眼无法辨别分解动作,只能看到连续的整体状态,即为视觉惰性。

图像的快速转换,形成大脑里图像连续活动的整体感觉。

当刺激人眼的光信号消失后,光信号不会在脑海中马上消失,而保留一小段时间,即为视觉残留。

※影视上的动态视觉图像并不是在屏幕上完成,而是在大脑中完成。

观众实际上是在自己的脑海中看到了屏幕上的似动现象和幻觉中的图像。

※技术不仅制造了似动幻觉,也创造了影视特有的动感知觉快镜头——将格慢镜头——升格,时间的特写影视技术的发明与发展都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运动知觉服务。

10.与快镜头相对应的另一种创造动觉的技术是慢镜头。

这种技术也被称为“时间的特写”。

第二章一、教学要求:了解光的基本知识,理解光的特性,基本掌握人的感光机理和亮度的心理感受来加深理解对光的运用及其心理的影响二、教学重点:人眼对色光的知觉,人眼的感光机理,人眼的亮度特点,光的寓意与抽象,亮度的再现原理第一节光的特性亮度是影视的灵魂。

光是亮度感觉的前提。

一、什么是光?※什么是光年?儿童——光线照亮一切;普通人——光是物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特质。

光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高频的电磁辐射波,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播。

(7.5圈/s)电视信号,可认为是实时传送。

光是能量,可以控制强弱。

二、可见光可见光的范围:380——780nm(毫微米)。

单一波长的为单色光,两种或以上波长的光为复合光或者叫做非谱色光。

复合光呈现混合色的刺激。

三、光源影视能否呈现高度逼真的图像与光源的选用有直接关系。

冷白光——光谱能量中波长较短,偏向蓝色热白光——光谱能量中波长较长,偏向红色色温举例,单位为K(全称Kelvin,开尔文)室外日光——5600日、内——3200日光,弧光灯——5500闪光灯——5000、4500、 4000、3500钨丝灯——3200、3100、3000家用照明灯——2900、2500蜡烛——2000四、对色光的知觉人对物体的色光感觉,取决于:照射到物体表面的光源光谱成分;物体本身的吸收与反射特征;人眼具备正常的彩色视觉功能。

(一)直射光、投射光与反射光(二)漫射与散射(三)色光知觉相对论第二节人的亮度感知一、人眼的感光机理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柱状细胞)※人眼的结构图片锥状细胞集中在视网膜中央,700万个,即能感光也能感色,作用于强光条件——白日视觉或明视觉杆状细胞集中在视网膜外周,1亿以上,只能感光不能感色,对弱光灵明——黄昏视觉或暗视觉※夜盲症——杆状细胞感光细胞对光线的刺激,存在明显的方向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