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淮阴候列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能够分析淮阴候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淮阴候列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学习淮阴候的英勇事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淮阴候列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 淮阴候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意义;3.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淮阴候列传中的古代文化常识;2. 文章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淮阴候的人物形象;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结构;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5.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引导学生了解《淮阴候列传》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要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淮阴候的人物形象,讲解关键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淮阴候列传》。

5. 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淮阴候的历史意义。

6. 情感升华:总结淮阴候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作业布置:9.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10.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淮阴候列传》的作者、背景及历史价值。

2.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领会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及《淮阴候列传》的作者司马迁。

2. 分析《淮阴候列传》的历史背景。

3. 解读文言文阅读技巧。

4. 分析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淮阴候列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2. 淮阴候韩信的一生及其成就。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对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3. 理解韩信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淮阴候列传》的背景、人物及故事情节。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韩信人物形象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典型例子,如成语、典故等。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淮阴候列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评论等,供学生拓展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史记》及司马迁。

2. 讲解:讲解《淮阴候列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3. 分析:分析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

4. 实践:练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5.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韩信人物形象的理解。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2 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及司马迁,讲解《淮阴候列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2. 第二课时:分析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练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3.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对韩信人物形象的理解。

4. 第四课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淮阴候列传》的作者、背景及人物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淮阴侯列传》中的人物关系和主要事件。

2. 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

2. 客观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史记·淮阴侯列传》2. 参考资料:关于韩信的历史文献、相关论文和评论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淮阴侯列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韩信的一生及其相关历史事件。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重点分析《淮阴侯列传》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

5.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客观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认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介绍与韩信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刘邦、项羽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人物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地位。

七、课堂互动:1.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淮阴侯列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淮阴侯列传》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之《淮阴侯列传》教案设计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之《淮阴侯列传》教案设计
(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
【思考3】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思考3】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侧面表现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3.诵读、理解词语——被贬之后(8~10)
【思考1】概括每小节内容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补充省略的淮阴侯被贬的有关内容。)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
三、பைடு நூலகம்读文本
小组讨论:选择一部分进行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韩信的军事才能;韩信为何被杀?
1.诵读、理解词语——早年屈辱(1~3)
【思考1】在此部分,三个小故事有什么作用?
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
漂母饭信——自信和抱负
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7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7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重点: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教学难点: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设想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

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疏通文意。

3、通过分析韩信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3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自主探究--讨论教学设想: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又因其涉及到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由学生自主整理完成;通过对文本结构内容的感知,学生讨论韩信这一人物形象的个性及悲剧原因;功高盖世与夷灭宗族的可悲下场形成的鲜明对比,引发人深思,这其实亦是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甘愿接受宫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

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继续研读《淮阴侯列传》。

二、复习检查上节课同学们翻译了课文,并让你课下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我们先简单的复习检查一下。

(一)重点的文言实词:(只)说你整理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做动: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给……饭吃议欲下赵攻下如我能将几何?率领统率名做状:众辱之当众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连夜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在早上;在床褥上,在床上吾骑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在野外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大吹大擂地动词的使动用法:水上军开入之使……进入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使……退避共候赵空壁逐利使……空形容词做动词:深沟高垒深挖;加高意动用法:羞与绛、灌等列以……为羞耻(文言实词: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但,只管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夸耀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通假字=辑,安定)(二)文言虚词:乃→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就)2,乃敢引兵遂下(才)3,大王乃肯临臣(竟然)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是,就是)(三)文言句式判断句: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2成安君,儒者也。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史记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记中的史料,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学习《淮阴侯列传》,了解韩信的一生,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战争成就和人际关系等。

2. 史记特点: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如实录、公正、详实等,理解史记在我国历史文学中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1. 淮阴侯韩信的生平事迹和战争成就。

2. 史记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记中的史料。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史记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韩信的一生和史记的写作风格。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韩信事迹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史记中的史料,让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历史问题。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解韩信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5. 引导阅读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阅读史记的兴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淮阴侯韩信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朗读《淮阴侯列传》,感受史记的文学韵味。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韩信的生平事迹,战争成就和人际关系,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

4.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淮阴侯韩信的生平事迹和战争成就。

2. 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举例说明其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

八、课后作业1. 熟读《淮阴侯列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如《项羽本纪》、《留侯世家》等,了解史记的全貌。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淮阴侯韩信的事迹和史记的写作特色的理解程度。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1《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淮阴侯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苏教版高二选修的一篇课文。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历史巨著。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淮阴侯列传》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和内容特点等;2. 理解《淮阴侯列传》中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项羽、刘邦、韩信等;3. 能够分析《淮阴侯列传》中的主题及其意义,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研究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在于深入剖析《淮阴侯列传》中所包含的主题和意义;2.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文献的阅读方法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淮阴侯列传》的基本情况和重要内容;2. 讨论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大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3. 研究式教学,通过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古代历史,提高其研究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与《淮阴侯列传》相关的史书和文献,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2. 导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课中活动: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知识竞赛等;4. 课后作业:根据学习情况和课程需要,布置不同的作业,如读书笔记、论文、调研等。

五、教学资源1. 本篇课文:《淮阴侯列传》;2. 相关史书和文献:《史记》、《汉书》等;3. 互联网资源:历史博客、学术论文网站等;4. 多媒体教学资源:历史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听课记录、学生课堂笔记、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2. 通过学生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进行评估;3. 整理、归纳和总结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教学经验,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淮阴候列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评价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3)能够概括并阐述《淮阴候列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淮阴候列传》。

(2)学会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背景等方法,全面了解淮阴候韩信的一生。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尚英雄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淮阴候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记载了淮阴候韩信的一生。

文章详细描绘了韩信的生平事迹、战争智慧和人物品质,展现了其从一个贫苦百姓到一代名将的传奇历程。

2. 教学重点:(1)分析并评价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2)理解并掌握《淮阴候列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概括并阐述《淮阴候列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引导学生关注淮阴候韩信的历史地位和传奇人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淮阴候列传》,理解文本内容。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文本分析韩信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韩信人物形象的分析成果。

(2)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4. 课堂讲解:(1)讲解《淮阴候列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分析韩信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3)阐述《淮阴候列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韩信身上的英雄品质,如智勇双全、忠诚坚定等。

(2)讨论如何将韩信的精神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淮阴候列传》中的经典段落。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淮阴候列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 分析淮阴候韩信的一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和《淮阴候列传》的作者司马迁。

2. 分析淮阴候韩信的生平事迹,了解其军事才能和人格特点。

3. 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4. 讨论韩信的一生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淮阴候列传》,了解基本内容。

2. 课堂讲解:讲解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重点内容。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韩信的生平事迹和人格特点。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重点内容。

2. 互动法: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韩信的生平事迹和人格特点。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评价3.1 教学资源1. 《淮阴候列传》原文及其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学术论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四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4.1 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韩信生平事迹的把握和对其人格特点的分析。

4.2 解决策略1. 提供注释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2.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深化对韩信生平事迹和人格特点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时间与安排5.1 教学时间1. 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

2. 课间休息:每课时之间休息10分钟。

5.2 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背景和文章结构。

2. 第二课时:讲解重点内容和词汇。

3.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韩信的生平事迹和人格特点。

淮阴侯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淮阴侯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淮阴侯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淮阴侯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分析韩信之死的原因,体会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2、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态度和情感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主题歌《十面埋伏》。

导入语:将军战术传千古,功臣末路断头颅!一曲《十面埋伏》,一声叹息!今天,我们就来研习韩信之死,探究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

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

汉并天下,皆信力也。

”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

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

这是为什么呢?(二)、研习课文1、韩信是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明确:谋反。

韩信因协助陈豨兵变,被告谋反,被吕后诛于长乐钟室。

2、如果没有陈豨兵变,韩信就能躲过被杀一劫吗?明确:不能3、探究:韩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概括明确:功高盖世,恃才放旷,得意忘形,错失良机,自矜功伐,君主的猜忌、偏狭……4、探究:韩信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和君主的猜忌,最终躲不过被杀的命运,那么,韩信谋反的罪名是否成立?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中有没有可疑之处?请认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观点的依据。

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同学的观点可能有三种:有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

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这已成千古悬案,见仁见智。

但司马迁在编史时留下了一些疑点,让后人去思考,去评说。

与同学交流一些思考:知恩图报,拒绝造反。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3、学习这篇文章中的人物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了解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多种角度。

【教学难点】字词整理【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1--4节,梳理字词,能翻译这四节。

2、在韩信早期的三件事件中发掘其性格特点。

一、导语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甘愿接受宫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

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继续研读《淮阴侯列传》。

二、理清文章字音。

井陉xíng阏与èyǔ爨cuàn宿sù饱传飧sūn畏恶wù鞅鞅yàng三、文章第一段字词解析。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平民百姓。

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

】时,贫无行【没有好的品行】,不得推择【推举选用】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常【经常】从人寄食饮【吃闲饭】,人多厌之者。

常【曾经】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

蓐:同“褥”,草席】。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译: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四、文章第二节字词梳理。

2、信钓于城下,诸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完毕】漂数十日。

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讲义

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讲义
突出“辱”
(幻灯片)材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挟持:胸襟,气度
——苏轼《留侯论》
5、请仔细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这三个小故事,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3)重点实词:
师:点名学生作解答,其他学生进行更正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贫:缺吃少穿;
穷:不得志、不显贵。两者不同。
行:品行
推择:推选
(2)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常:通“尝”,曾经
患:以之为患,可译为“嫌恶”
晨炊蓐食:“晨”“蓐”名作状。蓐通“褥”。
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讲义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高中学科:语文
2、课时:三
3、学生提前准备:
①诵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自主梳理文意,记录疑难字词句。
②概括选段各小节的内容。
③搜集与韩信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了解淮阴侯其人其事其命运。
2、文中还有哪些细节也派生出了成语:
生(交流答案):多多益善;背水一战;人自为战
3、关于韩信你还了解哪些成语:
生(交流答案):妇人之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逐鹿中原;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4、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生:思考;讨论(交流)
交流答案:韩信早年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贫苦,且饱受屈辱。
生:讨论(交流)

《淮阴侯列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淮阴侯列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淮阴侯列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淮阴侯列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淮阴侯列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淮阴侯列传》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篇名著,描写了汉代一位名将淮阴侯韩信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

本文将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背景,提供一份完整的《淮阴侯列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和相关历史事件。

一、教育教学背景1. 教材地位:《淮阴侯列传》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篇重要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 学科内涵:历史学是一门重视事实、注重探究的学科,其通过研究和分析历史事件得出结论,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并在今天的社会中起到指导性作用。

3. 教师角色:历史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个人的丰富经验和多年研究的成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引领学生探索历史,感悟历史,思考历史。

二、教学目的1. 知识层面:全面了解淮阴侯韩信的生平、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2. 能力层面:掌握历史分析研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文化认知能力。

3. 情感层面:感悟历史人物生命的光辉,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关注社会、珍视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深入了解淮阴侯韩信的生平、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掌握其思想、行动和成就,了解他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2. 难点:分析淮阴侯韩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他的文化和政治特征,把握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方法:讲授、讨论和思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分享经验,达到启发思考、引发兴趣和交流互动的效果。

2. 手段:PPT、音频、视频、实物、图表等多种材料和工具,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

五、教学步骤及内容安排1. 背景介绍(5分钟)通过PPT或音频介绍淮阴侯韩信的生平、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了解其头衔、成就和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

2、掌握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叙事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本文后学生能正确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2、体会司马迁在历史人物身上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掌握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叙事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叙事方法。

2、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1、学生介绍“我心目中的韩信”。

2、教师补充: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感知文本理清故事情节:第一部分(1-3):早年之事. 第二部分(4-7):井陉之战。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记载了汉初三杰之一——淮阴侯韩信的一生。

本篇课文以韩信的生平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示了韩信的智勇双全、用兵如神、忠诚义气等优秀品质。

课文也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狡诈、残忍和背叛。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史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略历史人物的鲜明个性和历史事件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谋略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淮阴侯韩信的英勇智谋和忠诚义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特别是对韩信形象的认识。

2. 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掌握。

3. 古代战争和军事谋略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的解读。

2. 对韩信形象的多角度分析,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史记》和淮阴侯韩信,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对重点字词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战争谋略,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问,重点分析韩信的形象和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

5.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背诵课文。

6. 总结拓展: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价值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教案:第六专题《淮阴侯列传》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教案:第六专题《淮阴侯列传》含答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专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课文不算难懂,选文较长,属教学篇目.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本文的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

课堂以自学练习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做问题探讨。

另外,这个节选安排得不好,删去的内容非常影响对人物的理解,教学中宜补充。

专题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着重学会组合调控各种材料,学会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本文目标:了解《淮阴侯列传》所叙内容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疏通课文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淮阴侯列传》,本文是其中的节选,这个节选的部分不太好,节选的文字影响对人物的理解,学习中,我们将给大家补充出删去的部分。

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韩信出身于平民百姓,开始投靠项羽,后逃跑投奔刘邦,由于不受重用,又逃跑,后被刘邦的谋臣萧何追到并力荐给刘邦,封为大将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克,建功赫赫.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

在楚汉战争胶着状态下,有一个士人蒯通建议他不必再帮刘邦,与楚汉鼎立三足,可他没有听,胜利后,刘邦突然袭击,解除他的兵权,后来又以谋反罪将他逮捕,几乎杀头,最后与一庄反案牵连,而被吕后诱杀.三、朗读并翻译1、第1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行,品行)又不能治生商贾-—(治生,谋生;商贾,做买卖)常从人寄食饮—-(寄,寄靠)不为具食——(具,准备)(2)指名翻译(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第一课时教案
知识与能力:1、了解韩信的一生
2、积累1-3节的实词,了解1-3节的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事件入手,在事件的开展过程中体会人物形象,尤其是抓住细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韩信早年落魄时的自尊、自信、坚忍。

教学重点:1、积累1-3节的实词,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韩信早年的'落魄了解其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点拨教学法、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1、《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
2、自己疏通文章,找出文本1-3节里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导入:
1、由刘邦对“汉初三杰”的论述,指出韩信在楚汉相争中的地位;
二、韩信简介:
1、由韩信墓前对联入手;
2、简介韩信。

三、请学生答复:本文的构造
早年落魄井陉之战韩信之死史官论赞
四、学生自由朗读1-3节,结合注解,能根本上译出文章,教师落实字词和特殊句式。

问题探究:
1、三个小故事可以概括为?反映了韩信早年怎样的性格?
2、如何理解韩信所受的胯下之辱?
3、三个故事的结局?
五、总结:
六:学生做练习,教师讲解。

七:布置作业:
板书:
《淮阴侯列传》
怒绝亭长自尊
漂母饭信自信
胯下受辱坚忍
朱红。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淮阴侯列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3)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淮阴侯刘邦的英勇智慧和领袖风范;(2)学习淮阴侯刘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淮阴侯列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3. 文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特殊文言词语的理解;2. 文中复杂句子结构的分析;3. 对文中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内容、关键词语、句式、写作手法等;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引导学生了解《淮阴侯列传》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注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关系,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重点内容,包括关键词语、句式、写作手法等。

5. 案例分析分析文中典型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描写、对比、烘托等。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练习。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

10.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提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疏通文意。

3、通过分析韩信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3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自主探究——讨论教学设想: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又因其涉及到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由学生自主整理完成;通过对文本结构内容的感知,学生讨论韩信这一人物形象的个性及悲剧原因;功高盖世与夷灭宗族的可悲下场形成的鲜明对比,引发人深思,这其实亦是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甘愿接受宫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

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继续研读《淮阴侯列传》。

二、复习检查上节课同学们翻译了课文,并让你课下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我们先简单的复习检查一下。

(一)重点的文言实词:(只)说你整理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做动: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给……饭吃议欲下赵攻下如我能将几何?率领统率名做状:众辱之当众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连夜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在早上;在床褥上,在床上吾骑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在野外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大吹大擂地动词的使动用法:水上军开入之使……进入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使……退避共候赵空壁逐利使……空形容词做动词:深沟高垒深挖;加高意动用法:羞与绛、灌等列以……为羞耻(文言实词: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但,只管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夸耀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通假字=辑,安定)(二)文言虚词:乃→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就)2,乃敢引兵遂下(才)3,大王乃肯临臣(竟然)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是,就是)(三)文言句式判断句: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 成安君,儒者也。

被动句:1,否,必为二子所擒矣。

何为为我禽?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体现被动句的标志是:为……所)2,知其不用不得推择为吏(语意被动)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楚怀王《屈原列传》)定于后置句: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宾语前置句:何以加之?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以、为都是介词,分别译为:用、因为。

在古汉语中,介词后面加宾语,宾语往往前置,表强调)三、整体感知文本,划分文章结构通过检查分析,发现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还不错,这节课我们主要完成两个目标;(见前2、3)思考: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明确:全文分为四部分:1-3 早年屈辱4-7 井陉之战8-10 韩信之死11 太史公论赞四、研读第一部分(一)这一部分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哪三个小故事呢?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分别为: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胯下之辱)(二)这三个小故事又分别反映出韩信怎样的个性?“怒绝亭长”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强烈的自尊,“漂母饭信”侧重表现他的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

(韩信被封为楚王之后,衣锦还乡,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也就是成语“一饭千金”的出处。

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这有力地证明了韩信不忘本、不负人的高尚品质)“胯下之辱“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韩信早年因家境贫寒过着穷困而屈辱的生活,虽然看似窝囊无用,但他自幼熟读兵书,心怀安邦定国的理想和抱负,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那么他的军事才能是不是一开始就被他所投靠的主人发现并得到重用呢?——不是。

他先投项梁,后投项羽,直到他离开项羽来投奔刘邦也一直是无用武之地,最后是由于谁的大力推荐才得以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萧何!萧何非常赏识韩信的才能,认为他是有深谋远虑,有运筹帷幄,决胜庙堂的大将之才,所以想法设法地把已经出走的韩信留了下来,并最终促使刘邦拜其为大将军。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和“登坛拜将”两个故事。

在课本的138页,我布置同学们看过了,思考:这是从正面还是从侧面描写韩信的才能?明确:侧面表现——侧面烘托。

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萧何对他的欣赏,赏识,重视渴望人才的急切之情)表现一个天才军事家的形象。

五、研读第二部分登坛拜将之后,韩信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涉西河,虏魏王”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还有一场与赵国的战争打的格外精彩——叫作井陉之战。

思考:韩信使用了什么策略,取得了形势本不利于他的这场战争?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明确:1.背水一战: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比喻决一死战。

韩信背水为阵,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激发将士的斗志,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正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还有(趁赵军倾巢出动的时候派……)2.引蛇出洞,骑兵偷袭,拔赵旗,易汉赤帜。

明代唐顺之评曰:“信奇处全在拔赵旗上,乱其耳目,夺其巢穴。

”3.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陈余的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那么井陉一战从正面表现表现韩信用兵之奇之妙。

补充:(他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并传令今日破赵会餐。

仗还没打完就预料必胜。

他不仅具体布置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难怪将士们都不相信。

接着他又派出万人的先锋队,“出,背水陈”。

显然,万人的先锋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兵书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见而大笑”。

随后竖起大将对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

然而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攻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旗弃鼓,等到他的骑兵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换上汉军赤帜后,韩信率众拼死反扑,迫使赵军想退回营垒,“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打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沚水上,禽赵王歇”。

诚如韩信所说:“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正是韩信知己知彼,据实灵活地运用战策的结果,足见其胸中韬略之一斑了。

)六、研读第三部分通过井陉之战我们了解到了韩信卓越而奇特的军事才能,这位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杰出名将是不是就能从此封妻荫子、安享荣华富贵呢?明确:很明显。

不是。

韩信最后的下场是?(生)最后因其舍人之弟告发,吕后和萧何定计将他诱骗至长乐宫钟室以谋反的罪名将其杀害,并夷灭三族。

补充:韩信墓前有一副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 不仅概括了韩信了的一生,而且点出他的成败之由。

思考: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明确:“一知己”指萧何,韩信一生的成功和失败都系于萧何一人身上,所以民间就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

漂母坚定了他对生命的自信,而吕后终结了他的生命。

韩信虽不是由刘邦直接所杀,但他的才能早就遭到了刘邦的畏忌,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由齐王徙为楚王,继又借涉嫌谋反之名黜为淮阴侯,将其软禁在自己身边。

所以“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

七、研读最后一部分韩信为汉家出生入死,功高于世,最后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那么司马迁对韩信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愤激、叹惋之情、同情深蕴于反语之中。

体现在:“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韩信死得可谓冤屈之至。

对此,深处汉室的司马迁只能以曲折委婉的言辞加以表述,而将愤激、同情之意蕴于反语讥诮之中。

)八.问题探究一代名将,死非所伤,实堪哀伤,这是司马迁对韩信持有的感情,那么你觉得韩信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明确:1、功高震主。

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羞与绛、灌等列”、君臣对晤中不自觉流露出的一句“臣多多而益善耳”将他傲慢自负的性格表露无遗。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当韩信被刘邦以涉嫌谋反的罪名逮捕并黜为淮阴侯的时候,他曾说过这样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当然这话始见于越王勾践的功臣大夫范蠡给另一位功臣大夫文种的信中。

文种不听范蠡之劝,终成剑下之鬼。

那也是成语“兔死狗烹”的最早出处,意思就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

比喻统治者杀掉功臣。

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其实亦是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九、师本课总结:至于为什么功臣末路断头颅?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

但这也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韩信作为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的那段光辉的历史让人铭记。

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张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