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圈

合集下载

水圈概念天然水的主要组成

水圈概念天然水的主要组成




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

组 成
溶解性气体
解性有机物、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水生生物



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

组 成
溶解性气体
解性有机物、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水生生物
4. 水生生物
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产者(如藻类植物)、消费者(如鱼类)、分解者 (如细菌等微生物);
自养生物、异养生物; 藻类是典型的自养水生生物。通常CO 2 、水和溶解性氮、 磷为自养生物的C、N、P源,自养生物利用太阳能将无机 物合成有机物
K H 是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定律常数
(mol/L·Pa);
p G 为气体的分压(Pa)
注 1、两相中分子形态要相同。如HCl溶解于苯中所形 意 成的稀溶液,液气相分子形态均为HCl分子,可应用
亨利定律;而HCl溶解于水中则形成 H与Cl离子形
: 态,故不可应用亨利定律。
2、亨利定律并不能说明气体在溶液中进一步的化学 反应。溶解于水中的实际气体的量,可以大大高于亨 利定律表示的量,如二氧化碳。
3
]
K 1 [ H 2 CO [H ]
3]
[ CO
2 3
]
K 2 K 1 [ H 2 CO [H ]
3]
不同温度下,气体在水中溶解度的计算: Clausius-Claperyron方程:
lgC2 C1
2. 3H 0R 3T 11 T 12
C1,C2 ——为绝对温度T1,T2 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主要是因岩石风化,矿物质进入水中和 部分来自于大气(溶解、沉降、光合作 用)。

水圈与水循环

水圈与水循环

风区。 10500 7500 如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 4500 150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 河流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关系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流量 立方米/秒 300
200
在我国,一般分布于青藏高原、 西北内陆地区、东北地区。如塔 里木河。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促进了各种水体的更新
塑造地表形态
1.关于河流径流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D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 化都很大 B.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无季 节变化 C.所有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D.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较大
2012年10月30日特大飓风“桑亚”袭击了 美国东部,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 大的威胁。据此完成2~3题。 2.未登陆的台风参与了水循环的哪一种类 型( A ) A.海上内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不能确定
学习目标 1、掌握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2、理解洋流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运用其规律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 3、了解洋流对环境的影响
来自澳大利亚的遗嘱“:将我的2亿 美元遗产给拾到瓶子的幸运者。”
美国 澳大 利亚
二、洋流
(一)洋流的概念与分类
1、含义: 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大规模沿一定 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大洋东侧:寒流 大洋西侧:暖流
西风漂流
30°
北赤道暖流

大洋东侧:暖流 大洋西侧:寒流
南赤道暖流
30°
西风漂流
60° 世界洋流模式图
洋流分布规律
60°
西风漂流
30°
1、中低纬度以 副热带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 纬海区,以副极 地为中心的大 洋环流

水圈

水圈

(2)海水 ) 矿化度很高, 矿化度很高,35g/L,海洋蒸发浓缩,大陆带来盐分 ,海洋蒸发浓缩, 化学组成比较恒定,海水量大,离子变化影响不大; 化学组成比较恒定,海水量大,离子变化影响不大; 海水pH=8-8.3; 海水 (3)河水 ) 矿化度低,一般100-200mg/L,不超过 矿化度低,一般 ,不超过500mg/L 一般Ca 一般 2+>Na+,HCO3->SO42->Cl-; 河水化学成分易变,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 河水化学成分易变,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例如汛期和非汛 期,流经不同的地区等 河水溶解氧一般夏季6-8mg/L,冬季8-10mg/L; ,冬季 河水溶解氧一般夏季 ; 河水二氧化碳夏季1-5mg/L,冬季 ,冬季20-30mg/L(光合作 河水二氧化碳夏季 ( 用减弱,补给源地下水含二氧化碳多) 用减弱,补给源地下水含二氧化碳多);
[ H + ][ HCO3 ] K1 = =4.45×10-7molL-1 45× [CO2 ⋅ H 2 O ]

K2 =
[ H ][CO3 ] [ HCO3 ]

+
4.天然水中溶解的重要气体 4.天然水中溶解的重要气体 天然水中溶解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甲烷、 天然水中溶解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甲烷、 氮气等。水表面以CO 为特征,不流通的深海中CO 氮气等。水表面以CO2、N2、O2为特征,不流通的深海中CO2过 饱和、有时还有硫化氢。 饱和、有时还有硫化氢。 1、亨利定律 、 亨利定律: 亨利定律: 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 种气体的分压。 种气体的分压。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可用以下平衡式表示: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可用以下平衡式表示: [G(aq)]=kHpg 式中: 各种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定律常数; 式中:kh——各种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定律常数; 各种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定律常数 pg——各种气体的分压。 各种气体的分压。 各种气体的分压 注意!亨利定律并不能说明气体在溶液中进一步的化学反应, 注意!亨利定律并不能说明气体在溶液中进一步的化学反应,如: 因此, CO2+H2O=H++HCO3- , SO2+H2O=H+ + HSO3- 。 因此 , 溶解于水中的实际 气体的量,可以大大高于亨利定律表示的量。 气体的量,可以大大高于亨利定律表示的量。

巧学趣味地理-地球上的水圈

巧学趣味地理-地球上的水圈

地球上的水圈水圈指地球上被水和冰雪所占有或覆盖而构成的圈层。

水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9亿立方千米,若将水圈中的水平均铺在地球表面,水深约2718米。

水圈以两种成份(97.5%为咸水,2.5%为淡水)三相形态(大部分为液态,部分为固态,一小部分为气态)存在于地球上。

一、在空间分布上,水圈主要由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三大“水体”构成。

1、海洋水海洋总面积为3.6亿km2约占地球表面的71%,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5倍,海洋水是水圈中的“大哥大”,总体积为13.7亿立方千米,占水圈总储量的96.5%。

2、陆地水陆地水指分布在陆地的各种水体的总称。

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的是“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陆地水按其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分为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水、湖沼水和冰川等)和地下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其中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储量约占全球淡水量的2/3;按照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可以分为静态水(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和动态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补给,其中中国东南部水体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河流经流量(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与“降雨量”保持一致,而我国西北及青藏高原区的水体主要靠冰川溶化补给,所以其河流的经流量与“温度”保持一致。

3、大气水指大气中含有的水汽的总称,一般用湿度表示大气中含水汽量的多少,湿度越大,一般干燥度(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就越小,皮肤就滋润,湿度越小,一般干燥度就越大,皮肤就越容易皴裂,一般“沿海湿度大,内陆湿度小”,同一个地方,也往往是当地“夏天湿润冬天干燥”(冬雨型地区除外)。

二、在时间推移上,水圈在不断在进行“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经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圈名词解释

水圈名词解释

水圈名词解释
水圈(Hydrosphere)是一个地质学专业术语,指的是由地球表面上下,液态、气体和固态的水形成的一个几乎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中的水,上界可达大气对流层顶部,下界至深层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

其中,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储存于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及土壤中;部分水以固态形式存在于极地的广大冰原、冰川、积雪和冻土中;水汽主要存在于大气中,三者常通过热量交换而部分相互转化。

水圈

水圈

水循环
• 地球上各种形态癿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徂流等环节,丌断 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癿过秳,称为水循环。地 球上各类水体,通过水循环形成了一个连续而统一癿整体。
• 水循环概念:指自然界癿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癿过 秳 • 水循环癿组成及运动过秳
世界洋流分布特点
• 以南北回归线癿副热带高压为中心形成癿反气旋型大洋环 流 • 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癿气旋型大洋环流。 • 南半球中高纬度为西风漂流。 • 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 • 在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 形成反时针方向癿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 南季风,形成顺时针方向癿西南季风漂流。影响中国癿洋 流有黑潮及季风漂流等。
• 一方面,水是人类必丌可少的,幵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另一方面, 水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灾害。如果水过多也会造成灾害。水灾给人类 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洪水灾害是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地球表层目前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水的有限性、时间不空间分布 的丌均匀性,使得世界一些地区或城市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缺水问题。
海面升降与三相转化
• 从长期看,海面升降则不水癿三相转换有着密切癿关系。 在地球水圈癿水循环中,冰川积累不消融起着重要癿作用。 据计算,目前全球冰川癿年平均消融量约3 000 km2。这一 数字近乎全球河流水量癿三倍。冰盖消融量癿增减,将直 接影响海平面癿升降。一般说,地球上气候较冷癿时候, 冰川癿规模就大,大量癿水体从海洋转秱到冰川上储存起 来,导致海面降低。气候转暖时,冰川退缩,大量癿冰川 融水,又通过河流注入大海,导致海平面上升。因此,海 面升降成了反映气候变化癿指示剂。
º £ Ñ ó Ë ®

水圈

水圈

三、水资源
1、目前技术条件可为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 河水、 淡水湖泊水、 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丰歉程度的衡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世界径流量最丰富地区: 亚马孙河流域 、 东南亚 、 刚果盆地 ,成因是降水量远远 大于蒸发量;世界径流量严重缺乏地区:非洲 北 部、 南 部和 东北部 部、澳大利亚 中 西 部、 西 亚和 中 亚、北美洲 西南 部,成因是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 4、 3月22 :“世界水日” 5、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布。降水量丰富、水循环活跃地区水资源丰富。
6、中国水资源特点:总量 大 (世界第 六 位),人均占有量 少 (为世界人均量的 1/4 )。 7、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南方 多 ,北方 少 ,东部 多 、西部 少 ;成因是 锋面雨带在季风区的行径方向是自南向北、自沿海向内陆推进 。 8、中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特点: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 大 ;夏秋 多 ,冬春 少 ;成因是 锋面雨带夏半年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由南向北推动 。 9、 北 方水资源年际变化大于 南 方。 10、缺水最严重: 海 河、 淮 河、 黄 河三大流域 11、解决北方缺少的水利设施:南水北调(长江济黄河) 12、上海属于 水质型缺水城市。(资源型)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工程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建造水库
8、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吹拂下,造成北印度洋海区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9、洋流的意义: 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寒暖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涌升流形成秘鲁渔场。 洋流既加快净化,又扩大污染。 顺流而行则快,逆流而行则慢。
10、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太 平洋海水温度 异常升高 。
1、B C 2、甲 丁 ② ③ 4、秘鲁寒流 西风漂流 涌升流(补偿流)风海流

高中地理课件2.3.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课件2.3.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 2-3 4-5 6
下图示意某一河流的某一测站在2008年7月18日至20日测得的降 水量和径流过程曲线。读图,完成第4~5题。
1 2-3 4-5 6
4.测站附近出现泛滥洪峰的时间约是降雨停止后的( ) A.9小时 B.18小时 C.27小时D.36小时 5.如果未来在相同的降雨情况下,该地河流径流过程线的“洪峰”点 呈现向左移动的情形,这最可能是由于( ) A.测站下游开始修筑堤防 B.测站下游大量引水灌溉 C.测站上游植被遭受破坏 D.测站上游兴建大型水库
B.冰川 C.生物水 D.河水
解析:冰川约占世界淡水总量的68.72%,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
答案:B
1 2-3 4-5 6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第2~3题。
2.图中a、b、c、d、e分别表示( ) 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 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
一二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的概念 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圈的特点 (1)面积广,约占地球表面的71%。 (2)质量小,水圈的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 (3)多态分布,呈固态、液态、气态三态。 (4)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海洋水
淡水——主体为冰川 3.水体的存在形式
1 2-3 4-5 6
答案:(1)相同点:影响因素均为气温。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季节性 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是夏季冰川融水所致。
类型 主要环节
海陆间 a 蒸发,b 水汽输送,c 降水,d 地表径流,e 下渗,f 地下 循环 径流
海上内 循环
a 蒸发,g 降水

水圈概念、天然水主要组成

水圈概念、天然水主要组成

水圈的组成
水圈组成
水圈组成
地 球
海 洋 水

陆地水
水 水
地 水
的 水
水 地 水
水圈组成
水圈结构(水平) 水圈结构 水平) 水平
连续 性 不均 匀性
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水 的分布, 的分布,水在地球表层的分布 是连续的 水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不均匀性一是表现在水圈的 厚度各处不一.二是表现在水 厚度各处不一 二是表现在水 圈中各处分布的水量不同。 圈中各处分布的水量不同。
水圈水 平结构 特征
水圈结构(垂直) 水圈结构(垂直)
垂直 特征 垂直 分层 相态 分异
近地面集中分布:水主要集中分布在 近地面集中分布 水主要集中分布在 地面附近 随着离地面 距离的增大 水越来越少。 水越来越少。
水圈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 定的分层现象。 定的分层现象。 水的相态在垂直方向上的 有规律的变化现象。 有规律的变化现象。
LOGO
水圈概念、 水圈概念、 天然水的主要组成
第六组
Contents 水圈
1
水圈概念 水圈组成 水圈结构 水圈循环
2
3
4
水圈概念
水圈: 水圈:指液态和固 态水体所覆盖的地 球空间, 球空间,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
水圈概念
.
水圈质量 1.4x1021 kg占地球 占地球 质量的 0.024%
水圈处于 持续运动 状态
王建. 教材配套课件.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建. 教材配套课件. 高等教育出版社.
LOGO
2.溶解性气体 溶解性气体 1 含量 较多: O2 、 N2 、 CO2 2
较少 或特殊 条件下: 条件下 H2S、 CH4、 NH3

水圈PPT教学课件

水圈PPT教学课件
第一、20世纪的气候变暖是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和海洋热 容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第二、雪盖和冰面积减少了。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北半球平均雪盖范围很可能已 减少了10%(主要通过北美和亚欧大陆春季的变化)
第三、北半球大陆多数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在20世纪可能增加 了5%-10%,与之相反,许多副热带地区平均降水可能减少 了3%
第四章 水圈
第四章 水圈
水圈是地球系统各类水体的总称
第四章 水圈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洋环境 第三节 河流 第四节 湖泊、水库与沼泽 第五节 地下水 第六节 天然水化学 第七节 水资源问题 第八节 水文因素引起的人类环境问题及
人类活动引起的水环境问题
§4-1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二)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ds/dt = I-Q I为水量收入项;Q为水量支出项;s为蓄水量;t为时间 以陆地上任一地区为研究对象在任一时段内有: P+E1+R表+R地下+s1=E2+R′表+R′地下+q+s2 式中:P为降水量;E1、E2分别为水汽凝结量和蒸发量; R表、R′表分别为地表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R地下、R′地下分别为从地下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q为工农业及生活净用水量; s1、s2分别为该时段始末蓄水量。 净蒸发量E=E2-E1; 蓄水量变化值Δs=s2-s1 因此上式可改写为(P+R表+R地下)-(E+R′表+R′地下+q)=Δs 此式即为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湖泊 沼泽 土壤水 河水 大气水 生物水
水体替换时间 近10000年
2650年 1600年
17年 5年 1年 16日 8日 几小时

水圈与水循环ppt.

水圈与水循环ppt.
咸 水 淡 水
河流水 湖泊水 沼泽水 土壤水 生物水 冰川水
大气水 (0.oo1%) 海洋水 (96.538%) 陆地水
矿 化 度 气态水 液态水 固态水 相态
水Hale Waihona Puke 空间 分布水循环的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 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连续运的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 过程 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
凝结
A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水循环过程中蒸发吸收大量热量,而在降雨时 则将这些热量释放出来,从而形成了能量的交换 B、“三峡”地区水能源是太阳能转化为水体的势能 C、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与水循环无关 D、华北平原的形成体现了水循环塑造地表形态
C
课堂小结:
一、水圈: 1、水圈的概念 2、水圈的组成水体 二、水循环: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形成原因 3、水循环的意义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影响的环节
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佳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 海不复回”。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 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 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 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 的什么原理?
1、下列地理事物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 A.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B.天山山区的冰雪融水 C.柴达木盆地的湖泊水 D.大西洋上未登陆的飓风
形成水循环的原因:

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 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 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 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

水循环的意义
a、促使陆地水体不断更新,
维持全球谁的动态平衡
水循环的意义 b、改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的意义
c、调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 间的热量传输

第5节 水圈和水循环

第5节  水圈和水循环

(
)
(2)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各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
)
A.取水——保护水源地
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纠错分析:(1)构成水循环的环节有严格的先后关系,本题从③突 破最容易,地表水体要以水汽的形式输送到其他地区,就必须先蒸
发形成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大气降水,人工
(2)如果地理老师要求你收集甲、乙河流的相关资料,列表比较
这两条河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点。可以通过查找以下哪些地图来
了解 ①《中国地形图》 ②《中国水系图》 ( ③《中国气候图》 ) ④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 线分布图》
⑤《中国政区图》
⑥《中国内河航
解析:由河流形状知甲河为黄河,乙河为珠江。河流的水文特征 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流速、结冰期等 方面,因此需要知道我国的气候和土地利用情况,故③④正确;
(2)据报载,国家水利部初步计划今后十年内在西部修建小、微 型集雨工程1 700万处,预计可以解决或改善2 000万人饮水困
难。此项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答案:地表径流。 (3)各水循环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环节是什么? (用图中字母说明)能够使H的储水量增大的条件有哪些? 解析:H环节为下渗,降水的多少、历时、强度等都会直接影响
第 5 节
水圈和水循环
知识整合
知识点 1 水圈的组成
3.地球危机成因:陆地淡水仅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2.526%,且
多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目前能
供人类直接利用的很少。
知识点 2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类型: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主要环节: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 地下径流、⑥植物蒸腾、⑦下渗。其中海陆间循环由①②③ ④⑤⑥⑦构成。

地理 必修一 水圈

地理 必修一 水圈

1、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

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其中海洋水水是主要的。

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3、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河流的补给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不同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形式不同,同一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在不同季节也有明显差异,表解如下:★★★(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4、水循环的概念: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5、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重力能等6、水循环的类型: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类型:①海洋与陆地之间:简称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②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称陆地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③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称海上内循环,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水循环的环节②主要环节:A 蒸发、B 降水、C 水汽输送、D 降水、E 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 地下径流、H 下渗。

人类主要影响的环节径流输送;7、水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之一,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8、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9、★洋流按性质可以划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称为暖流,如从低纬到高纬;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称为寒流,如高纬到低纬。

10、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圈
(1) 水圈及其构成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中、地表和地下,包括大气水、海水、陆地水(河、湖、沼泽、冰雪、土壤水和地下水),以及生物体内的生物水。

这些水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联系着,共同构成水圈。

我们通常所说的水圈一般是指地球上被冰雪、液态水和水汽所占据而构成的壳层。

水圈的上限可视为对流层顶,下限为深层地下水所及的深度。

在水圈中,水的大部分是以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地面上聚集在一起的,构成各种水体,如冰川、海洋、河流、湖泊、水库等等。

通常情况下,一个水体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水、悬浮物、溶解物、底质和水生生物等。

此时我们也称其为水环境。

全球水的总储藏量约为13.9亿立方千米,其中97.42%是海水,只有2.58%是淡水,而淡水中的约77%是以极地冰帽和高山积雪和冰川形式存在的。

它们在各种存在形态之间和各水体之间不断地转化和循环,形成水的大循环和相对稳定的分配。

(2)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

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是这个循环的主线,意义最重大。

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

这部分水容易被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经济价值,正是我们所说的水资源。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水量平衡是说,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里,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

径流是一个地区(流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

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为: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多年平均的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但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匀的,这种差异最明显的就是不同纬度的差异。

据估计,全球总的循环水量约为496′1012立方米/年,不到全球总储水量的万分之四。

在这些循环水中,约有22.4%成为陆地降水,这其中的约三分之二又从陆地蒸发掉了。

但总算蒸发量小于降水量,这才形成了地面径流。

(3)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体是指地面水(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的总称。

在环境科学领域,水体不仅仅就是水,它还包括水中的溶解物、悬浮物、水生生物和底泥,被当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看待。

所谓水体污染就是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造成该水体中某些物质(特别是对生物有毒性的或造成水体水质恶化的物质)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值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使得该水体部分或全部失去它的功能或用途。

在环境污染的研究中,区分"水"和"水体"两个概念十分重要。

例如,重金属污染物易于从水中转移到底泥里,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一般都不高,若着眼于水,似乎水污染并不严重,但是从整个水体看,污染就可能很严重。

可见,水体污染不仅仅是水污染,还包括底泥污染和水生生物污染。

①水质指标
从理论上讲,通过化学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进入某个水体的污染物是什么和浓度有多少,从而搞清该水体污染的原因和程度。

但是,造成水体污染的物质太多了,除了重金属、一些有毒的有机化合物和其他必须单独分析出其浓度的污染物以外,一般不把水中的污染物一一分开测定。

这就需要对水体污染物分类。

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但最有用的是按污染物对
水体或水体生态系统的危害特性进行的分类。

水体污染物通常分为:耗氧有机物、难降解有机物、植物营养物、无机悬浮物、石油类、重金属、放射性污染物、酸碱盐类、病原体和热污染十个类别。

对应于各类污染物,有许多用来表示水质状况或水污染状况的指标,常用的有: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悬浮物(SS)、石油类、各种有毒物(包括重金属)、放射性、酸碱度(或pH)、细菌总数、水温等等。

其中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都是用氧化水中的污染物所需要消耗的氧的量来间接反
映水中有机物的量。

生化需氧量(BOD)等于水中的能够被微生物分解氧化的有机物被生物氧化所需的氧的量,以每升水(所含的污染物)所消耗的氧的毫克数来表示。

化学需氧量(COD)等于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所需要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相同当量的氧的量表示),单位同BOD。

其他水质指标就不一一介绍了,需要时可参考有关水污染的书籍或标准。

②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是发生在受到污染(特别是有机污染)的水体中的一个生态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消耗或吸收了水中的污染物,使得水或水体向净的方向转变。

造成这一转变的生物化学过程常被称作生物降解。

生物降解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化合物转化为低级有机物和简单无机物的过程。

生物降解分为好氧生物降解和厌氧生物降解。

前者是指在溶解氧(氧分子)存在的条件下,由好氧微生物完成的生物化学反应;后者是指在氧气不足或无氧气的情况下,由厌氧微生物完成的生物化学反应。

有的微生物既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也能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称为兼性微生物。

从反应的结果看,好氧生物降解与厌氧生物降解的区别是,前者的产物是稳定的无机物(CO2、H2O),后者的产物不完全是上述稳定的无机物,而是还包括甲烷、乙酸等有机物和NH3等氧化不彻底的无机物。

在未受污染的水体中,水中都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

但是,当水体受到有机物的污染后,水体中的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起来。

由于好氧微生物比厌氧微生物生长快,所以好氧微生物首先发展壮大。

当好氧微生物发展到一定数量,它们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速率有可能超过空气中的氧气向水中溶解的速率(称为复氧速率)。

一旦如此,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就开始迅速下降,直到浓度降到接近零,使水体呈现无氧或缺氧状态。

在缺氧或无氧状态下,好氧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而厌氧微生物则大量繁殖起来,继承了大部分的自净工作。

实际上,当一个水体受到较严重的有机污染时,水中的溶解氧是随水的深度变化的,表层水体的溶解氧较高,越往深处溶解氧越低,直至厌氧状态。

因此,好氧微生物集中在水体的上部,阻止了从空气中补充进来的溶解氧向下层的传递,从而维持下层水体的厌氧状态,使得厌氧微生物集中在
体的底部。

水体的水流状态和温度、气压高低对水的复氧速率有较大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体的溶解氧浓度。

当水中的溶解氧低于2mg/l时,一般鱼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溶解氧再低,鱼类就会大量死亡。

③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湖泊分类和演化学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当湖泊水中的N、P等植物营养物(如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尿素、磷酸盐)的浓度超过一定数值时引起的湖泊生态系统的一种恶性循环。

地面天然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含量一般都较低,因而湖泊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被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然而,当大量含有氮磷的污水进入一个湖泊时会大大提高湖水中氮和磷的浓度,充足的氮磷供应造成湖泊中的主要生产者藻类的快速生长,藻类的尸体则为湖泊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它们也因而大量繁殖并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由于微生物集中于底泥之中,结果造成水的底层缺氧。

随着这种情况的继续,缺氧层的厚度越来越大,从而把好氧微生物的活动范围更加限制在表层,直到最后,只有水面薄薄的一层还有藻
类生长,其他需氧生物统统死亡。

藻类生长进一步限制了阳光的入射深度和氧气补充速度,更加剧了这一过程。

最后系统终于崩溃,藻类也由于缺氧而开始大量死亡,形成"赤潮"。

这样的生态循环过程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标志。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除了植物营养物太多以外,还有湖泊的水力条件──水流缓慢,阳光照射造成水温的垂直分布阻碍水的垂直混合等等。

到了富营养化阶段,湖泊就进入了老化阶段,开始走向消亡──湖底逐渐升高,以至于变成沼泽,最后变为陆地。

水污染对湖泊的危害就在于使水中的植物营养物过快积累起来,使得湖泊提前进入富营养化阶段,加快它的消亡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